日本因深受中国影响,而发展出自成一格的饮茶文化。宜兴紫砂输入日本,始于江户时代(1600-1867)末期,被称为「东洋装」,或径称「朱泥器」,凡镌有「惠孟臣」、「陈鸣远」等款识的小壶,特别受到欢迎。善于模仿学习的大和民族,当然也曾对宜兴紫砂壶进行临制。万延、文久年间,日本常滑医师平野忠司酷爱宜兴紫砂陶,鼓励、指导陶工片冈二光试制紫泥,为常滑生产朱泥陶器奠定了基础。
迄今,平野忠司仍被尊为常滑朱泥陶之创始祖。约在明治十年,常滑陶工鲤江高须,极为欣赏宜兴手工打片镶接成型的技巧,乃聘请紫砂高手金士恒和吴阿根,至日本传授紫砂制壶技艺,参与习艺的先后有鲤江方寿、杉江寿门、伊奈长三郎、上村白鸥等人,这是宜兴壶艺传入日本的开始,他们的作品迄今仍被珍藏于常滑陶器馆。其中金士恒更是中国紫砂技艺传入东瀛的重要人物,金氏为中国安徽铜山县人。他受邀访问常滑,使得当地的朱泥技术更上层楼,出现了小型精巧的作品。据说是日本制作宜兴风的朱泥茶壶之始。
在文献着录方面,于1867年出版的《铁斋茶谱》一书收录了三十九件文化、文政年间输入日本的茶具,为日本最早的紫砂茶具图谱。另一册广为中国紫砂收藏家熟悉的是,东京著名陶艺鉴赏家奥玄宝(兰田)集录的三十二件茗壶,于明治四年出版了《茗壶图录》两卷(下图即为其书影),书中所阐述的观点与中国本土几无二致。从源流、式样、形状、流把、泥色、品汇、小大、理趣、款识、真赝、无款、衔捏、别种、用意共十四章,作为茶具价值的基准如何定位,以及了解当时的审美观、茶风,是中、日紫砂交流史的重要着录。
宜兴紫砂壶博物馆是位于中国江苏省宜兴市的一个博物馆,以展示和收藏紫砂壶为主要内容。它创建于1992年,坐落在宜兴市陶瓷城的核心地带,是中国唯一一个以紫砂文化为中心的博物馆。
馆内收藏了大量的紫砂壶,包括古代的明清官窑品、20世纪初江苏宜兴名家作品、当代名家作品及日本等国紫砂壶。各种款式和款型的紫砂壶琳琅满目,让人赏心悦目。此外,馆内还展出了紫砂工艺的生产工具及相关文物。
馆内设有多个展厅,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最大的紫砂壶展厅,占地面积近10000平方米,陈列了各式各样的紫砂壶,有花卉图案、动物图案、传统文化图案等,形态各异,花纹精美,堪称艺术品。
除此之外,馆内还设有专业文化展览厅、艺术品展厅和科普教育厅等。通过参观宜兴紫砂壶博物馆,游客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紫砂文化的历史和发展,欣赏紫砂艺术品的精美和独特,增长知识和文化素质。
中国紫砂壶成形于宋代,但除了文人在诗文中有所提及,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实物可资证明。到了明代,紫砂壶生产开始形成较大规模,同时名家辈出,在美学上也形成独特的趣味与恒定的标准。明朝万历年间,东南沿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中外贸易比较繁荣,葡萄牙的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大量购买茶叶运输到欧洲,随船出海的还有少量的紫砂茗器。因为一开始出口的紫砂壶可能是传统的光货,与欧洲人的审美趣味对接不上。但即使这类貌不惊人的光素紫砂器到了荷兰,也引起了欧洲人的好奇,他们称之为“红色瓷器”、“朱泥器”。
许四海正在向儿子许泽锋传授鉴赏明清紫砂壶的要点,在许四海的引导下,许泽锋近年来从欧洲收购不少流失海外的紫砂壶。
紫砂的外语名词就是宜兴的汉语拼音(Yixing)。19世纪之后,在国外文献中,都用“Yixing”取代“terra sigillata”(意为古罗马深红色陶器)一词,代表中国的红色陶器。
欧洲反馈的消息也不断刺激宜兴紫砂艺人的信心,他们开始琢磨老外的趣味,以打开海外市场。事实上,从明代开始,宜兴的紫砂壶已经有计划地外销,到了清
初康雍乾三朝,国力强盛,对外贸易活动,宜兴的外销壶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在形状与装饰手段上屡屡出新,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沪上壶艺大师、壶具收藏家许四海的小儿子许泽锋是许氏衣钵的忠实传承者,同时也与父亲一起专注于外销壶的收藏,十几年的努力搜求,父子俩在这个专题上的成果也相当丰富,为研究紫砂壶历史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11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辣椒韭菜乌龙茶小腹不再长胖
下一篇: 纯天然减肥茶的炒米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