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茶肆,曾有一联云:
普洱铁观音松涛烹雪醒诗梦
龙井碧螺春竹院弥香荡浊尘
在此联中,普洱茶位尊第一,这自然也说明了普洱茶这自然也说明了普洱茶在香港的受宠程度。据资料载,作为中国茶叶外销的重镇,香港与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茶叶贸易关系。而在外销的茶叶中,以1998年为例,外销绿茶是2583.5吨,外销普洱茶和红茶达到了5211.5吨。
因此,凡普洱茶品茗大师,欲寻普洱珍品,无不涌向香港。同时,在台湾、益城行、谊欣陶艺、风采堂、上仁茶行、福大同茶庄、齐壶惜、祥兴极品茶庄、随缘陶艺、鸿记洋行、瑞顺行和世逢有限公司等等,无不以陈年普洱茶为经营主项,且以所藏之珍互相斗法攀比,把这茶中绝唱演绎得令人荡气回肠。据统计,台湾每年的普洱茶销量为1000公吨以上,平均每人每年消费0.05公斤。
在一本名为《紫玉金砂·普洱文选》的台湾出版的茶书中,所列“普洱”,大都又以署“勐海茶厂”和“易武茶区”为招贴;另一本由邓时海先生所著的茶书《普洱茶》,所列的普洱茶42种珍品,不包括那些外地茶厂,用西双版纳茶叶原料生产的普洱茶,仅出自版纳的就达31种,而其中勐海茶厂就占了11种,与西双版纳无关的仅9种,且都是“北越”、“泰国”、“不详”、“思普茶区”等国外的或含糊的产区所为。
这例让我不得不再次强调一下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摇篮这一观点。
云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王懿之先生曾写过一篇名为《云南普洱茶的历史探源》(原载台湾版《紫玉金砂》第14期)的文章,其中一段,摘录如下:
据我国史书记载,茶沿至魏晋开始有了采茶做饼的加工方法。经六期以后不断改进,到唐代又发明了蒸青制法,将鲜叶用蒸汽杀青后,捣碎制饼,贯穿起来烘干,改变了原有饼茶的气味,变得更加的馨香可口。唐代以后,我国的茶叶及其栽培技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便传播到亚洲四邻及世界各地。
然而,我国的茶叶业最早又源于哪里?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在什么地方?这是十分重要的学术问题。多年来中外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有的学者根据一些不完全的资料,认为原产地在印度,而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根据多学科的综合考察研究,则认为茶树的原产地在中国云南的西双版纳。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和论证,首先,从野生茶树的重要发现来分析。世界上多数学者认为茶树原产于中国,瑞士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林奈最先所定的茶树学名Theasinensis,意即“中国茶树”。在我国史书上,有关野生大茶树早有记载,最可贵的是,1949年以来在云南境内发现了许多野生大茶树,是我国迄今发现野生大茶树最多的省份。特别值得重视的是,0在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先后发现的两株古老的野生大茶树,它是论证茶树原产于云南西双版纳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1962年2月24日,茶叶科研工作者张顺高与刘献荣在勐海县巴达区贺松乡的小黑山原始森林里考察野生大茶树群时,发现其中最大的一株主干直径为1公尺,株高32.12公尺,取老叶作化学分析,含咖啡喊1.14%,水浸出物21.27%,水溶性茶多酚6.09%。1980年云南省茶科所王海恩等人,又在该地附近发现一株更大的野生茶树,主干围粗3.8公尺,高34公尺,年代相当久远,估计在千年以上,据植物分类学家张洪达先生鉴定,为大理茶种。云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通过1980年、1981年、1982年连续三年在滇南的茶树资源考察,共发现了18个茶树新种,它们都分布在西双版纳及其周围。这说明了西双版纳是云南大叶种茶的发源地,也是古老的普洱茶的故乡。
茶树,在植物学上属茶科,共约23属380余种,其中约有260余种分布在云南,号称“云南山茶甲天下”。云南大叶种茶由于生长在特别适宜的自然条件下,保存了茶树的原始类型。云南各族人民老早就从事野生茶树的驯化,在驯化的过程中,茶树由乔木变成灌木,由大丛灌木变成小灌权木,叶由大变小,叶色由浅而深,分枝由稀而密,发芽由早而迟,新梢增长加快,直到现在栽培的茶林。
其次,从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来分析。众所周知,包括野生茶树在内的所有植物乃至所有生物的生长,都受到一定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即具有良好条件和环境的便能生长、繁衍,不具备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就无法生长,即使暂时生长了也会逐步消亡。这不是人们的意志所能改变的自然规律和生长法则。云南,尤其西双版纳具备了野生茶树生长和大量栽培茶林所需的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
西双版纳是我国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古老茶区,气候属北热带和南亚热带型,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无严寒酷暑,无霜,全年雾日多,相对湿度大、光、热、水、土的综合效应在全国茶区中是绝无仅有的。因而这里的气候和土壤是最适宜种茶,最适宜于茶树的良好生长,尤其是为大叶茶权势繁衍提供了十分优越的自然条件。
再从古气候考察,更能说明问题。据古地质学家考证,在距今1.8亿年至1.3亿年前,裸子植物发展迅速,真蕨、苏铁、银杏、松柏生长繁茂。第三纪出现了山茶等被子植物,但在第四纪的几次大冰期中,地球上的许多植物种被毁灭。据研究,云南南部很多地方未受到冰川的袭击,西双版纳是未受袭击和影响的重要地区,因而保存了许多古老的植物种,如木莲、望天树、黄缅桂、龙脑香、苏铁、树蕨等。山茶种植物分布广,种类繁多,它们是第四纪冰川劫后的幸存者。现今世界上有“山茶科植物16属500多种,我国就有15属400多种,其中大部分布于云南特别是西双版纳。
印度的情况怎么样呢?古地质学研究告诉我们,印度的产茶区系喜马拉雅山南坡,当时还是大海,不可能有古老的山茶植物,也就不存在冰川毁灭与否的问题,诚然,更不可能是茶树的起源地。据史书记载,印度茶是公元1780年由我国广州运去茶籽后才开始种植的。迄今不过两百多年的历史。欧洲的茶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三百多年前,当茶叶第一次运到英国时,人们还不知其用途,竟被作为时髦的冷盘菜吃了。
另外,从古地质史与古植物学来分析,更能看出云南西双版纳是茶树原产地的可靠依据。大家知道,地球上的植物分布有一定的区系,与地质史、古植物学密切相关。根据世界地质学界公认的大陆漂移论,大约二亿五千万年前,地球上分为两个大陆,即冈瓦纳和劳亚,中间为海水相隔,亦即地中海经过西南亚直达泰提期海,当时中国和印度不在一个大陆版块。植物学家把在地球上发现的植物化石,根据当时植物群落归来两类,即劳亚北古大陆热带植物区系和冈瓦纳古大陆寒带植物区系,中国属前者的热带植物区系,而我国的西南原处于劳亚北古大陆的南沿,临管泰提斯海,在第四纪更新世、全新世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发生以前,地势平坦,水热条件好,是第三纪出现山茶等植物被子植物的大温床,是高等植物理想的发源地,也是茶属植物的故乡。因而,野生茶树发源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是历史的必然,是大自然的选择。而当时的印度,处于寒带植物区系,没有产茶的自然条件。而现在产茶的喜马拉雅南坡,在出现高等植物的当时还是大海,没有陆地植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是不讲自明的道理。此外,有的农学专家还从自然条件对茶树形成和发展的关系、茶树近缘植物、茶树的原种、茶叶生产化和茶树的分布等方面论证了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
以上论证,无可辩驳地说明了:中国云南尤其是西双版纳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发源地,它为世界茶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坚实的基础,它是世界茶叶赖以繁衍、发展的母体,是世界茶文化发生、传播的摇篮,因而它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普洱茶却是这一茶树发源地的传统正宗名茶。
王懿之先生此文,从四个方面界定了茶树生源于西双版纳这一基本常识,同时也推出了“普洱茶却是这一茶树发源地的传统正宗名茶“这一结果。这无疑为我铺阵出自勐海茶厂乃至西双版纳的普洱茶珍品,提供了强大的历史背景。不过。有意思的是,同是王懿之先生的此文,在台湾版的图书上和滇版图书上,于某些至关重要的细节上却存在不同。台湾版《紫玉金砂》第14期和台湾版《紫玉金砂·普洱文选》上,关于茶树的发源地,关于北回线以南的我国古老茶区,均专指西双版纳;而由黄桂枢先生主编、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在1994年4月出版的《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一书中,则几乎在“西双版纳”的前面都加上了“思茅”一词,意即“思茅”在茶树发源、茶山种植史、普洱茶制作等方面,更胜于西双版纳。古人皆云“普洱不产茶”,为何云南之书却将思茅置于西双版纳之前,何故?不得而知。当然,我希望这是因为台湾图书的编辑因偏爱西双版纳而删除了思茅,而云南的编家则是因商业文明之需而加上了思茅。
但不管怎么说,茶树之于西双版纳,普洱茶品之于西双版纳,均犹如儿孙之于母体,毫无争讨的必要。
现将行世的陈年普洱珍品,据邓时海先生所著《普洱茶》一书及另外一些相关资料,侧重整理于后,目的是让事实说话,还普洱茶及其产地以公允,同时,也希望能让越来越多的普洱茶消费者抛开错误导向,获得知情权,以便能品尝到优质的普洱茶。
朋友去西双版纳,勾起了我的那片热土的回忆。
“西双版纳”这个名字,总会与热带雨林联系在一起。世代生息在此处善良美丽的傣族、布朗各族人,能歌善舞,种植茶叶。还有流过这片热土的澜沧江。如果机缘了得,甚至会邂逅一场蝴蝶盛会……
西双版纳于我,近年来最吸引的便是普洱茶,便是热带植物,便是兰……这些美好的联想,让我情愿“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地去追寻梦境。
长途车到达景洪。景洪的街景,随澜沧江南岸堤坝抬高而安营扎寨。婆娑的棕榈树、椰树比比皆是。群山环抱中澜沧江奔流而过,数座宏伟的斜拉大桥联通了两岸。途中所见,偶得几句:“彩云之南兮山逶迤,澜沧之侧兮水旖旎。普洱茶香兮树妖娆,西双版纳兮木葳蕤”。或许由于澜沧上游水库许久都蓄了水了,到江边只有“半江瑟瑟半江红”了。黄昏时,亦步亦趋走在河床的鹅卵石上,任习习晚风吹拂,欣赏街边初上的华灯。直到河道的工作人员大声通知上游开闸放水时,大家才上到了河堤上。
澜沧江在云南境内一直南流,并没遇到横断山脉阻碍。否则便会像金沙江一样一路东流,泽惠中华。江水抚育了沿江两岸的茶叶资源。临沧、版纳、普洱等地历来属于普洱的主要产区。古茶树开启了人类探索的脚步。物竞天择,普洱茶在版纳地区生长的得天独厚。近年来,茶叶需求的巨大矛盾使普洱茶行情看涨,一度洛阳纸贵。版纳的景洪、勐腊、勐海都出产让人啧啧称赏的普洱茶。西双版纳的六大茶山,布朗山、基诺山都名列其中。像班章、易武、布朗山等山头村寨,每逢产茶时节,就会门庭若市。而此处的仍然保持着古朴的民风,实在难得。
一
驱车向普洱古“六大茶山”之一的基诺山寨去。
基诺原称“攸乐”,基诺族是解放初期周恩来总理在实地考察后,正式批定的我国最后一个民族。基诺族独立被承认也是在解放后,直接由原始社会跨越进入现代社会。
如今,山寨仍有原古生活的蛛丝马迹,代表着这个古老民族恪守自己传统的一面。基诺族住宅多取材于当地的木、竹,现存房屋保留为茅草房。村民至今沿用古法织布。如今大多房屋也与时俱进了。陡峭的祭祀堂、居室屋顶使用瓦片,失去了古朴的气韵。
基诺族的歌舞显示力量为主,风格犹如藏族“锅庄舞”一般。当硕大的立鼓敲起,场面雄犷、气势磅礴。有趣的是,山寨门口附近,基诺青年展示他们的攀岩爬树功夫,口中喷火表演,亦神亦妖,颇有“巫术”意味。
基诺族崇尚繁衍生殖。两个大大的土堆堆成了女性乳房模样,彰显这个原处于“母系社会”中对女性、对生殖繁衍的认识与膜拜。几个老人演奏的敲击乐,是不折不扣的“原生”音乐。山寨显然考虑了旅游因素,为方便游客参观寨子,在主要通道上都以竹板和木板铺道。
赏基诺普洱茶,也要品尝了基诺腊肉。做法传统的加工方法,蘸以椒盐类似的调味品,美味口吃留香。因此品尝基诺美食不可或缺!
置身于基诺山寨中,仿佛时光逆转,古老的山寨,皮肤黝黑的山民,古朴善良的个性。虽听不懂他们的语言,但他们的表情和笑容、体态语言显示着真诚。同许多民族一样,我们从文化鼎盛的中原中来,喧嚣而热烈,如同在读满满实实的一篇辞藻绚烂的文字,铺陈堆琢,华丽的犹如压迫。面对这连绵的青山,古朴甚至原始的人,多少会联想我们平时环境都用了过度的笔调。
基诺山是一个崇尚制茶的山寨。他们石磨压制的普洱茶饼带着攸乐独有的茶香。基诺人将诸葛亮认为是本族的茶祖。相传三国是蜀相南渡泸水(金沙江),七擒孟获,也将汉族制茶技术带到了云南。昔人已去,茶香袅袅。在山寨中三角梅花团锦簇之下,品茶赏花真是一种享受!攸乐普洱有强烈的茶气,变化多层次感丰富,有口腔黏膜收敛感,茶香持久,较易武产区的茶更加强烈。
二
难以想象西双版纳有多迷人。处处旖旎,处处禅机确是事实。
在定格了释迦摩尼出家前一段尘缘的孟泐大佛寺,对面而来的傣族人会合掌行礼报以浅浅微笑,让人感悟“拈花微笑”的佛家真谛。氤氲肌理、无处不在的印度、泰国风情,无不让人感触“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佛家渊源。或许,佛教南风北渐,再进入白族、臧家领地,便是苍山脚下崇圣寺那阶阶渐高的大理段氏风格,便是虔诚的“转山转水转风景”、“扎西德勒”和“嗡嘛呢呗咪吽”的藏传佛教氛围了。孟泐寺始终由金黄和桔红色主宰着。那极具泰式建筑风格的寺院,金光镀身的大佛像,使得佛光普照,恩泽众生。登上山顶远眺,还会为版纳这个偏于一隅的城市喜忧参半:那逐渐蔓延的建筑群,如墨汁入清水杯一般,似乎很难被阻挡。那么,脚下这片翡翠,是否一直会绿意葱葱?
在孟泐寺,佛殿修建的极其辉煌,佛陀像也造的气势磅礴。立于山顶上视觉极好,便于佛光普照,泽被众生。香火氤氲之处香客虔诚,化解疑惑,积德修行。
三
版纳位于热带雨林最北地带。连绵群山中除了茶树,还有橡胶树。
自一九六零年从巴西成功引种以来,橡胶在版纳地区的种植大大缓解了国家战略物资的压力。在迅速提高了种植户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潜在危害,主要是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其它物种在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截止目前,橡胶种植面积已占版纳面积的近四分之一。据悉,西双版纳气温已经比二十年前上升了零点五度。认识橡胶经济价值之初,布朗山个别地区砍掉了雨林,试种橡胶未果,留下了荒地,像是光洁的皮肤上醒目地留下了一道伤疤;或者像木纹清晰的八仙桌面上裂开了一个大洞!雨林的脆弱可见一斑。橡胶树本身也有自限性,自身定期死亡在所难免。在巴西橡胶种植一段时间后,便无疾而终。
版纳的植物学家和志愿者目前已着手解决这种困境。志愿者大多对植物学有强烈的兴趣,或是接受了自然和谐理论的熏陶。目前他们采用的解决方法,诸如在橡胶树中穿插种植其它植物以获得植被的均衡性。
怀着对版纳热带雨林植物的极大好奇,驱车去版纳热带雨林谷。
从景洪驱车到雨林谷,一两个小时路程。七月底版纳降雨是司空见惯。雨林谷并不太炎热。穿过竹叶簇拥的石级路,夹道尽是蔽日的雨林植物。那不可命名的植物都会惹人驻足观望。芭蕉叶片、鹤望兰、合果芋,马蹄莲、桫椤,上山的路多为植物所挡,那些可爱的热带植物中,偶然也会碰到狰狞面孔!比如叫做“毛枕果”的榕树会产生绞杀现象,“箭毒”树汁为人所用时将会产生强大的“神经毒”,见血封喉!生物界物竞天择,生存进化的“邪恶”似乎不可避免!高大的树上架起的高空索道,给闲不住的小朋友提供一些探险机会。
地上路滑是由于这里湿度太高。淘气的布朗小孩从高高的树上荡秋千,突然似老鹰扑食猎物般从头顶上飞下,不曾防备的我着实被吓了一跳!
丛林中哗哗作响的流水处便是一线瀑布飞溅。在密林深处,布朗人拉着游客围成一圈载歌载舞时,感受更多的是布朗人的友善,即使有语言交流的障碍也能体会他们的热情。
四
对兰花科植物的强烈兴趣,驱使我专程去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在山道中旋转,在平旷的公路上驰骋。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研究所是5A景区,名目繁多林林总总的植物资源让人叹为观止!但国兰与原产于华东长江流域的山地,冬天会有一段时间的霜冻,气温会接近零度,便于国兰的“春化”休整。中科院的兰花园从规模到兰的品种多样性上竟然与想象中都有不小的落差。也许,我不用奢望,国兰生长需要冬季低温的“春化”作用。版纳常年并不具备低温条件,国兰便不利生长。热带有干季和旱季,一月左右仍然如春天般温暖。自然,但结果却稍显失望,所见的兰花寥寥。气生兰对湿度和空气质量较敏感,能敏锐地感知出热带雨林的生存环境的细微变化。较为适宜在热带雨林中生长的兰科植物如石斛,会攀着高大的乔木向上生长,葳蕤于树枝表面的苔藓上,气生根便寄生盘绕于空气中。
如果不说国兰,中科院植物园的高大古树,名目繁多的植物,天下的奇花异草的确让人开眼。植物园占地面积很大,交通工具是公共的电瓶车,坐电瓶车转一圈都大大的花费时间呢!尚且不要说这里还有周总理手植的古木云云。
在植物园中徜徉,时而穿梭在古树丛中,目不暇接的是那些生平初唔的名字:腊肠树、四数木、火焰树、火烧树、大花五桠果、轻木。那些似曾相识的名字,如柚木、菩提树,只是细心观察树木亭亭玉立的姿态。唯有的一个共性,这些树干上都湿湿的寄生了苔藓,显得郁苍斑驳。如此反复搭乘,似乎走过的森林,进入草原。那些伟人种植过的树木都会特意做标志以示纪念。树林深处,石雕塑像“树海行”,记载那些献身于版纳热带雨林科考的科学家们的功绩。
植物园深处,在招待所附近有二百多座小楼房,都是分配给研究员以上资历的植物学家居住。这种居住条件可能比在北京住四合院更有吸引力,比古人所言的终老“林泉”更有魅力!植物园中的热带雨林气候和奇花异草都是常人可望不可及的!每一个清晨,许多花朵跌落在地上,都会是植物学家宝贵的食材。拾来烹调之后略带涩味,便是富含单宁(茶中的茶多酚)的味道。
五
景洪市内的曼听公园很值得一游。曼听公园原为皇家花园,曾见证过1961年周恩来总理来此欢度泼水节的史诗。园内古木参天,是珍稀植物的乐园。在林荫小道徜徉,趟过河道,在湖边发呆,在傣家风格的古刹寺庙合掌祝福,在音乐剧场观看演出,都会让人对曼听公园流连忘返。在高高的树下闲庭信步,露水打湿梦境,绿萝拂过行衣。当天音乐剧《孔雀公主》演员们完整地演绎了孔雀公主的爱情的悲欢离合,和追求爱情的勇敢坚强,从而让我们了解了傣族人民的品质:热爱孔雀、热爱和平、憧憬美好爱情。
曾读过冯牧先生写过两篇关于版纳澜沧江的文字,描绘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江运的艰难和澜沧江边蝴蝶的盛会,都提到过橄榄坝的地名。文中描写的蝴蝶让人产出了许多臆想。当时的蝴蝶飞舞,几乎要堵住人行的道路,当时去橄榄坝需要乘坐木舟,由驾船高手船头尾各一人,方可挑战澜沧江的激流。现在,公路顺畅,一小时车程就到了勐罕。橄榄坝目前就是傣族的风情园。每日都上演泼水节盛事。各式的傣家楼造型很别致,竹结构的傣家建筑,屋顶陡峭的接近直立。一楼只有几根支柱立撑着,并无墙体。在不做经营的普通傣家,一楼往往喂养家畜,二楼为居住之用。
澜沧江,是版纳的灵魂,群山是版纳的身躯和肌肤。这是个极南之地,热带的边缘。热带的水果,普洱茶,雨林,物种多样的地方。也许对内地而言,不喧嚣,这就是版纳的静美。
西双版纳州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地区,也是普洱茶的产地之一。以下是一些西双版纳知名的普洱茶品牌:
云南七子饼:这是一家拥有60年历史的普洱茶老字号,生产的普洱茶具有传统的工艺和浓郁的口感,被誉为“普洱茶的国宝”。
茶具厂:该品牌成立于1976年,专业生产普洱茶及相关产品,包括普洱茶饼、普洱散茶、普洱砖茶等。
勐海茶厂:这是一家成立于1952年的普洱茶厂,生产的普洱茶以其浓厚的香气和深沉的口感而闻名。
普洱熟茶厂:该品牌生产的普洱茶具有浓郁的陈香和柔和的口感,是许多普洱茶爱好者所钟爱的品牌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西双版纳地区的一些知名普洱茶品牌,还有许多其他的品牌值得尝试,最好在购买前了解其历史、工艺和口感等信息,以便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普洱茶。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08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秦汉、六朝茶文化
下一篇: 云南大叶茶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