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作为我国的商品出口,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我国与南洋诸国通商,是从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5年)开始的,广州当时称为番禺,是国际贸易都会。我国的商船由此出发,曾到达现在的印度支那半岛、印度南部等地,带去黄金、茶叶等物,换回奇珍异品。
1640年荷兰商人首次将我国茶叶从广州运销欧洲,嗣后又于1673年(清康熙年间)将我国茶叶陆续运销伦敦,从此,我国茶叶成为世界商品。
到了公元1720年,中外贸易正式开始,当时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正如孙中山先生在《民主主义》中所说的:“中国出口货物除了丝之外,第二宗便是茶。”
英国先以银两购买中国茶叶。到了18世纪后期发现鸦惩能赚取高额利润,于是运来鸦片并换走大量茶叶和丝。当时广州有“十三行”(公元1702年,英国派遣“皇商”办理贸易,1704年特许增用若干华商助理商务,以应付其对中国贸易日益扩大的需要,助理华人从未超过十三人,故称为“十三行”)主要经营丝、茶销售。
当时广州设公行,名义上是料理清朝政府与英商间的贸易,实际上受英人利用,那时英商不明白我国习惯和法律,请求公行代纳租税,代办交涉,清朝官吏也因语言不通的缘故,利用公行代收租税,代办交涉。广州公行在茶市有专利的特权,可以操纵茶市,支配茶价。
广州公行既有专利,收入又很高。除开支纳税外,还有二成五到三成的利息。行商进公行的时候,需纳重价,有时付款六万磅才得做公行的行商。
公行收茶时资本分21股摊派。大商每人四股,中商有四人各三股,余各二股半,公行代英商雇用买办、账房、书记、挑夫等人。
茶市专利机构在中国方面是公行,在英国方面是东印度代理公司,即俗称洋行。
公元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法国、荷兰、丹麦、比利时、瑞典、西班牙也曾设驻广州代理公司,但英商和公行来往独多,故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广州代理公司在洋行中势力最大。
当时售外商的茶叶均在广州查验,不够标准的茶需酌量减价。英商拒绝不要的茶,公行再转卖给其他商人。茶到伦敦时再查验一次,在英国查验的报告送回广州英国东印度公司,做下年收茶的参考。
18世纪和19世纪前半叶的统计,虽不十分明确,但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密尔本(Milburm)著的《东方商业》载有东印度公司17年的详细统计,从这些统计看来,广州运到伦敦的货价,茶占全数的95%,可见中、英两国最初通商,始于茶叶,且为我国大宗出口货。
最初英商在东亚的势力不及葡商,葡商在澳门早有口岸,作他们商业根据地。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英商才能进入广州,并将广州作为通商口岸。后两年班塔木(今巴达维亚)的英商被荷驱逐,英人更不能不和中国直接通商。1669年(康熙八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运华茶入英,其量仅65公斤,以后日增,1780年由广州输出上等茶8吨,砖茶500箱,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绿茶初次出口的时候,广州的中英茶市方完全成立,1730年由广州、澳门和厦门等地运往印尼巴达维亚的华茶共1250吨。大部分转运到欧洲市场,这期间,法国、荷兰、丹麦等过商船亦由广州购茶甚多,整个华茶贸易几乎全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仅该公司,1740年即有700多吨茶叶运往伦敦,1784年由东印度公司从广州等地输入英伦本土的茶叶进口减低税率。后50年的运英茶叶增加了4倍。
在美洲大陆,华茶最早是1711年(康熙三十年)由英国东印度公司转运入美国的,美国独立战争后,中美最先通商之货物概为茶叶。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美船“中国皇后号”来到广州,翌年即满载茶叶而归。以后美国商船来华日增,1800年从广州运往美国的茶叶已达1781吨,1830年增为2700吨,1840年上升到7670吨,茶叶已成为中国输美的大宗商品。
鸦片战争前,我国茶叶出口约22500吨,全是从广州出口。在鸦片战争的一段时间内,经广州出口的茶叶仍占多数,如1845年,广州出口茶叶为34500吨,占华茶出口总数的95.3%,1850年仍占60%以上。
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来,我国茶叶贸易兴衰演变中,广州常是茶叶外贸的主要口岸。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成为我国红茶和特种茶出口的主要口岸,近年经广州出口的红茶占全国红茶总数的40%左右。
最近有人撰文认为:“澳门贩茶为广东茶叶直销欧洲最早记录”以偏概全,缺乏史料考证。有人说澳门开埠始于葡萄牙人进踞澳门之后,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其实明朝政府与1535年(嘉靖十四年)将广州市舶司迁移到澳门,才是澳门开埠的起源,自此,澳门10多年后成为广州的外港。在当时,即使有点茶叶从广州(中国最早的茶叶贸易集散地)流向外港(澳门某地)也不能改变广州茶叶远销欧洲最早纪律,印证以后的史实,更加清楚地表明了“广州是我国最早的茶叶对外贸易中心”这已是古今中外茶史的共识。
广州人嗜好饮茶。早上见面打招呼就是问“饮左茶未”,以此作为问候早安的代名词,可见对饮茶的喜爱。饮茶是广州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也是“食在广州”的一大特色。
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被视作一种交际的方式。广州的茶楼与茶馆的概念也不尽相同。它既供应茶水又供应点心,而且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是茶馆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广州人聚会,谈生意,业余消遣,都乐 于上茶楼。一壶浓茶几件美点,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边吃边谈,既填饱了肚子、联络了感情,又交流了信息,甚至谈成了一桩生意,实在是一件惬意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广州人把饮茶又称“叹茶”。“叹”是广州的俗语,为享受之意。这也正是广州茶楼业历百年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广州的老字号饮食店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年的茶楼。
广州人饮茶并无什么礼仪上的讲究。唯独在主人给客人斟茶时,客人要用食指和中指轻叩桌面,以致谢意。据说这一习俗,来源于乾隆下江南的典故。相传乾隆皇帝到江南视察时,曾微服私访,有一次来到一家茶馆,兴之所至,竟给随行的仆从斟起茶来。按皇宫规矩,仆从是要跪受的。但为了不暴露乾隆的身份,仆从灵机一动,将食指和中指弯曲,做成屈膝的姿势,轻叩桌面,以代替下跪。后来,这个消息传开,便逐渐演化成了饮茶时的一种礼仪。这种风俗至今在岭南及东南亚依然十分流行。
广州的茶市分为早茶、午茶和晚茶。早茶通常清晨4时开市,晚茶要到次日凌晨1~2时收市,有的通宵营业。一般地说,早茶市最兴隆,从清晨至上午11时,往往座无虚席。特别是节假日,不少茶楼要排队候位。饮晚茶也渐有兴盛之势,尤其在夏天,茶楼成为人们消夏的首选去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和饮用红茶的国家是正确的。
红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中最具影响力的茶类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和饮用红茶的国家。早在明代初期中国就有生产红茶的记载。本文概述了我国红茶的区域分布、花色种类、品质特点及其在世界茶业中的历史地位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红茶生产贸易的发展趋势。
对中国茶产业发展的主要贡献以及红茶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了依靠科技、突出特色、优化红茶产品结构、加快建立中国国际茶叶拍卖中心和打造茶叶著名品牌的中国红茶产业振兴发展策略。
茶发源于中国,传播于世界。红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中最具影响力的茶类之一。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生产和饮用红茶的国家。早在明代初期(1311- -1375年)中国就有生产红茶的记载(刘基,字伯温《多能鄙事》:“兰膏红茶”、“酥签红茶”)。
17世纪初,福建省武夷山已盛产小种红茶。1610年,兰东印度公司首次将中国小种红茶(souchong)一”武咦(Bohea)“运往荷兰;1618年和1650年又相继将中国红茶运往英国、西欧和北美等国家; 1684年康熙开放广州对外贸易口岸。
从此,中国红茶的饮用文化与生产技术打开了向世界传播的大门,激发了19世纪中叶以后世界红茶生产、贸易与消费的蓬勃发展也使红茶成为西欧、北美和俄国等发达国家人民最时尚的健康饮料。
红茶介绍
红茶,英文为Black tea。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和香气物质,具有红茶、红汤、红叶、香甜味醇的特征。红茶品种以祁门红茶较为著名。
广东历来是我国一个多茶类的产茶和消费大省,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是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早在西汉时代前就利用茶叶,西汉末年有少量茶叶外销,南朝梁武帝时东莞僧人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唐代诗人曹松寓居南海西樵山,移植顾诸茶其上,教民种茶、制茶。
饮茶文化始于唐代,盛于明清,陆羽饮茶技艺由岭南东道节度使李复等传来广东,品茗风尚随之在广东兴起。饮茶习俗从朱门走进柴户。明代末年广州茶楼、潮州工夫茶和客家擂茶已经出现。
广东历来是我国一个多茶类的产茶和消费大省,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是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早在西汉时代前就利用茶叶,西汉末年有少量茶叶外销,南朝梁武帝时东莞僧人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唐代诗人曹松寓居南海西樵山,移植顾诸茶其上,教民种茶、制茶。 饮茶文化始于唐代,盛于明清,陆羽饮茶技艺由岭南东道节度使李复等传来广东,品茗风尚随之在广东兴起。饮茶习俗从朱门走进柴户。明代末年广州茶楼、潮州工夫茶和客家擂茶已经出现。
广东历来是我国一个多茶类的产茶和消费大省,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是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早在西汉时代前就利用茶叶,西汉末年有少量茶叶外销,南朝梁武帝时东莞僧人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唐代诗人曹松寓居南海西樵山,移植顾诸茶其上,教民种茶、制茶。 饮茶文化始于唐代,盛于明清,陆羽饮茶技艺由岭南东道节度使李复等传来广东,品茗风尚随之在广东兴起。饮茶习俗从朱门走进柴户。明代末年广州茶楼、潮州工夫茶和客家擂茶已经出现。
广东历来是我国一个多茶类的产茶和消费大省,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是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早在西汉时代前就利用茶叶,西汉末年有少量茶叶外销,南朝梁武帝时东莞僧人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唐代诗人曹松寓居南海西樵山,移植顾诸茶其上,教民种茶、制茶。 饮茶文化始于唐代,盛于明清,陆羽饮茶技艺由岭南东道节度使李复等传来广东,品茗风尚随之在广东兴起。饮茶习俗从朱门走进柴户。明代末年广州茶楼、潮州工夫茶和客家擂茶已经出现。
广东历来是我国一个多茶类的产茶和消费大省,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是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早在西汉时代前就利用茶叶,西汉末年有少量茶叶外销,南朝梁武帝时东莞僧人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唐代诗人曹松寓居南海西樵山,移植顾诸茶其上,教民种茶、制茶。 饮茶文化始于唐代,盛于明清,陆羽饮茶技艺由岭南东道节度使李复等传来广东,品茗风尚随之在广东兴起。饮茶习俗从朱门走进柴户。明代末年广州茶楼、潮州工夫茶和客家擂茶已经出现。
广东历来是我国一个多茶类的产茶和消费大省,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是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早在西汉时代前就利用茶叶,西汉末年有少量茶叶外销,南朝梁武帝时东莞僧人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唐代诗人曹松寓居南海西樵山,移植顾诸茶其上,教民种茶、制茶。 饮茶文化始于唐代,盛于明清,陆羽饮茶技艺由岭南东道节度使李复等传来广东,品茗风尚随之在广东兴起。饮茶习俗从朱门走进柴户。明代末年广州茶楼、潮州工夫茶和客家擂茶已经出现。
广东历来是我国一个多茶类的产茶和消费大省,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是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早在西汉时代前就利用茶叶,西汉末年有少量茶叶外销,南朝梁武帝时东莞僧人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唐代诗人曹松寓居南海西樵山,移植顾诸茶其上,教民种茶、制茶。 饮茶文化始于唐代,盛于明清,陆羽饮茶技艺由岭南东道节度使李复等传来广东,品茗风尚随之在广东兴起。饮茶习俗从朱门走进柴户。明代末年广州茶楼、潮州工夫茶和客家擂茶已经出现。广东历来是我国一个多茶类的产茶和消费大省,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是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早在西汉时代前就利用茶叶,西汉末年有少量茶叶外销,南朝梁武帝时东莞僧人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唐代诗人曹松寓居南海西樵山,移植顾诸茶其上,教民种茶、制茶。 饮茶文化始于唐代,盛于明清,陆羽饮茶技艺由岭南东道节度使李复等传来广东,品茗风尚随之在广东兴起。饮茶习俗从朱门走进柴户。明代末年广州茶楼、潮州工夫茶和客家擂茶已经出现。
广东历来是我国一个多茶类的产茶和消费大省,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是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早在西汉时代前就利用茶叶,西汉末年有少量茶叶外销,南朝梁武帝时东莞僧人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唐代诗人曹松寓居南海西樵山,移植顾诸茶其上,教民种茶、制茶。 饮茶文化始于唐代,盛于明清,陆羽饮茶技艺由岭南东道节度使李复等传来广东,品茗风尚随之在广东兴起。饮茶习俗从朱门走进柴户。明代末年广州茶楼、潮州工夫茶和客家擂茶已经出现。
中国是茶的祖国。中华民族是发现、栽培茶树,加工、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悠久的产茶历史,辽阔的茶区,优越的自然条件,精湛的采制技术,形成了源远流长、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的中国名茶。中国所以能形成四千余年的茶文化历史,是因为茶具有自然的、诱人的、独特的色香味形和茶对人体特有的功效。
中国茶始于神农,兴于唐宋。据研究,在商朝周武王联合部落尊长伐纣,尊长就曾进贡茶叶。西晋(公元265-316年)已有贡茶的记载,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也记有贡茶。到了唐朝,开始有名茶的记载。各朝代有关名茶的著作如下:
(一)唐朝(公元618-907年):共290年,李肇著《唐国史补》、陆羽著《茶经》(公元775-780年)以及诗人李白、卢仝、白居易、杜牧等的诗歌中,均有名茶记载。
(二)宋朝(公元960-1279年);共320年,《床史·食货志》、欧阳修著《归田录》、叶梦得著《辟暑录语》、宋徽宗著《大观茶记》、蔡襄著《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唐庚《斗茶记》、熊藩《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北苑别录》,均有名茶记载。
(三)元朝(公元1271-1368年):共98年。马临《文献通考》对名茶和茶的产地作了记载。西湖龙井始于元代,虞集的《游龙井》诗中有记载。
(四)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共277年。有关茶叶的专著很多,达五、六十种,记载的名茶也多。其中以顾元庆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著的《茶谱》和屠隆于万历十六年(公元1590年)撰的《茶笺》,以及许次纾于万历二十五年撰写的《茶疏》这三部书中记载较多。
(五)清朝(公元1644-1911年):共268元。有《广群芳谱茶谱》、陆廷灿所撰《续茶经》,彭昌运的君山茶诗。
据查证,清朝以后,传统名茶没有间断,一直延续到现在。其中有绿茶类:西湖龙井、庐山云雾、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信阳毛尖、六安瓜片、老竹大方、恩施玉露、长溪珍眉等;黄茶类:君山银针;黑茶类:云南普洱茶、苍梧六堡茶、湖南天尖;白茶类:白毫银针、白牡丹;青茶类: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闽北水仙、凤凰水仙;红茶类:祁门红茶。
茶叶随着时代的兴衰而时兴时败,特别是战争年代,民不聊生,茶园荒芫,名茶得不到发展,反而有的停产失传。新中国成立后,百业俱兴,特别是近年来,传统的历史名茶得以恢复,新创制的名茶如雨后春笋,这些品质优异、风味独特的名茶,不断满足了消费者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同时也推动了名茶加工技术的提高和发展。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08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无公害茶园施基肥四大要领
下一篇: 茶叶基地施肥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