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前期,茶业还没有多大发展,茶利也不显著,所以官府对茶 也没有课税和形成什么固定的政策。中唐以后,随茶叶生产和贸易的 空前发展,不但在茶叶文化或饮茶习俗上有不少发展,就是在原来所 没有的茶政、茶法上,也获得了一系列的建设和发展。
首先从茶的赋税制度来说。在大历(766—779)以前,我 国茶叶还只有土贡而没有赋税。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朝贡 茶的州郡,主要有怀州河内郡(治位今河南济源),峡州夷陵郡(今 湖北宜昌),归州巴东郡(今湖北秭归)、夔州云安郡(今四川奉节 )、金州汉阴郡(今陕西汉阴)、兴元府汉中郡(今陕西南郑)、寿 州寿春郡(今安徽寿县),庐州庐江郡(今安徽合肥)、蕲州蕲春郡 、常州晋陵郡、湖州吴兴郡、睦州新安郡、福州长乐郡、饶州鄱阳郡 、溪州灵溪郡(今湖南龙山)、雅州庐山郡(今四川雅安) ①等地。 这里都是用的州名,但实际往往是该州某一二个县产茶,州治所在地 和其他多数县并不产茶。如常州晋陵郡,其茶实际就主要出在宜兴。 另外,这些地区的贡茶,多数始于大历以前,但可能也有一些是贞元 税茶以后入贡的。如《通典》载,安康郡贡茶一斤,夷陵郡贡茶二百 五十斤,灵溪郡贡茶芽二百斤 ②;其所说安康、夷陵和灵溪的贡茶, 就当是天宝以前的事情。 这种贡茶,有的虽有定额,但似乎在唐代前期,还未形成一种定 制。据研究,关于贡茶的一些制度和规定,是随贡焙建立以后才逐渐 严格和完善起来的。
开元以后,在北方饮茶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我国宫廷用茶的数量 ,也日增一日,已非一般地方贡献所能满足,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生 产王室用茶的场所,这样,就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专门贡焙 —— 常州义兴和湖州长兴间的顾渚贡焙。关于顾渚贡焙的缘起,《唐 义兴县重修茶舍记》有这样一段记载:“义兴贡茶非旧也,前此故御 史大夫实典是邦,山僧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芳香甘 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厥后 因之,徵献渐广,遂为任土之质。” ③茶舍是顾渚贡焙之前宜兴采办 贡茶之处。
长兴“顾渚与宜兴接,唐代宗以其(宜兴)岁造数多,遂命长兴 均贡。自大历五年始分山析造,岁有定额,鬻有禁令;诸乡茶芽,置 焙于顾渚,以刺史主之,观察使总之” ①。这就是说,顾渚贡焙,是 大历五年长兴县与当时义兴均贡才专门设立的。义兴贡茶,最初只进 “万两”,后来愈贡愈多,以至如有的史籍所载,“顾渚贡焙,岁造 一万八千四百八斤 ②”。贡额一多,所付劳役也多,所以《元和郡县 志》中又载:“贞元已后,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 月方毕。” ③顾渚贡茶,是加在长兴和宜兴先民身上的一项沉重负担 。
曾任浙西观察使和湖州刺史的袁高,在亲自督造贡茶的过程中, 体察到贡茶的艰辛,一次在起贡时,袁高专作《茶山诗》一首,力陈 贡茶的痛苦和弊端,用以谏君。其诗中有“动生千金费,日使万姓贫 ”;“一夫旦当役,尽室皆同臻”;“悲嗟遍空山,草木为不春”; “造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 ④等悲愤凄凉之句。 关于揭露贡茶严酷的诗作,还有如李郢的《茶山贡焙歌》等,其 诗句“陵烟触露不停采,官家赤印连贴催”;“驿骑鞭声砉流电,半 夜驱夫谁复见?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 ⑤等句,这些从 另一个角度,诉说贡茶限时限刻,必须在清明前三天贡到京城的艰难 。唐代茶叶,有“蒙顶第一,顾渚第二”之说,那么,贡焙为什么不 设在蒙顶而设在顾渚呢?蜀道难行,这可能主要是为清明前要赶送到 京城的关系。
贡茶,实质上也是一种赋税。如上面《新唐书》记及的贡茶,就 是一种实物税;而顾渚贡茶,则是带有一种劳役性质的赋税。但是, 真正课收茶税,还是德宗李适统治期间的事情。建中三年(782) ,为筹措常平仓本钱,赵赞上言“收贮斛匹段丝麻,候贵则下贾出 卖,贱则加估收糴,权轻重以利民。从之”。于是赵赞“乃於诸道津 要置吏税商货,每贯税二十文;竹、木、茶、漆,皆十一税一,以充 常平之本” ①。这也是我国文献中最早的税茶记载。课征茶漆十一税 的第三年,朱乱,德宗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为减轻百姓负担 ,诏罢商货税。但不久,如《文献通考》所说,贞元九年正月,盐铁 使张滂以水灾两税不登,请“于出茶州县及茶山外商人要路,委所由 定三等,时估每十税一” ②;由此重又恢复茶税,并自此把税茶作为 一种定制。
贞元时茶税岁入不超过四十万贯,还不算太重。但是至穆宗长庆 元年(821),因“两镇用兵,帑藏空虚”,又加“禁中起百尺楼 ,费不可胜计”,于是盐铁使王播请大增茶税,“率百钱增五十”, 使每年的茶税一下增加到六十万贯以上。文宗时,王涯为相,为尽取 茶利,他进一步提出了官营官卖的榷茶制度,自兼榷茶使,于大和九 年颁令榷茶。强徙民间茶树于官场,并焚其积旧;商人只能购买官场 的茶叶,而且大增茶税,一时搞得天怒人怨。不久,王涯被诛,榷茶 也随之中辍。武宗会员元年(841),崔珙任盐铁使,“又增江淮 茶税。是时,茶商所过州县有重税,或掠夺舟车,露积雨中;诸道置 邸以收税,谓之`` 地钱”。当时茶叶贸易由于中央榨取,地方搜括, 结果,只会使“私贩益起”。大中初年,斐休任盐铁使,针对当时茶 税混乱的情况,立茶法十二条,严禁私自贩运和销售茶叶。如规定“ 私鬻三犯皆三百斤乃论死;长引群旅茶虽少,皆死;雇载三犯至五百 斤,居舍侩保四犯至千斤者皆死。园户私鬻百斤以上杖背,三犯加重 徭;伐园失业者,刺史县令以纵私盐论” ①。对于这样一个苛法,颁 行后不但减少了私茶,官府增加了税收,百姓也仍然“以为便”。所 以至此,唐代茶叶的税法,才相对稳定一些。
茶叶从不税到税,除反映其时茶叶生产、贸易的发展以外,它虽 然是强加于园户、茶商和广大消费者的一种沉重负担,但另一方面, 同时也说明这时的茶业,也已成为国家赋税所赖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生 产事业了。
由于唐代广征各地名茶,贡焙的贡额也不断增多,宫廷中的用茶 和茶货积存也愈来愈多,于是茶在朝中如《苕溪渔隐丛话》所载,顾 渚紫笋“每岁以清明日贡到,先荐宗庙,然后分赐近臣” ②;开始又 出现了皇帝以茶赏赐勋戚重臣,以示恩信的一种习惯和制度。如“咸通九年(868),同昌公主出降,宅于广化里,上每赐 御馔汤物。……其茶则缘华紫英之号。” ③唐朝以茶分赐臣僚的例子 很多,这里可以刘禹锡代人书写的二张谢赐茶表为例。其一是代武中丞所书:“中使窦国宴奉宣圣旨,赐臣新茶一斤。 ……恭承庆赐,跪启缄封。伏以方隅入贡,株撷至珍,自远贡来 ,以新为贵,……既茶凡口,倍切丹心,无任。”另一张写称:“中 使某乙至,奉宣圣旨,赐臣新茶一斤,猥沐深恩。……伏以贡自外方 ,珍珠众品,……实惭于虚受,无任。” ①这种由皇帝遣官宦专赐, 臣下得茶后上表申谢的颁赐茶叶之风,在唐代后期至宋代的一个很长 时期里,几乎流为上层社会的一种隆重礼遇。十分明显,一旦茶叶成 为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帝王将相自然也就会用之作为维护和巩固其 统治的一策了。唐代颁赐茶叶的主要对象是近臣,但高僧名儒、戍边 将士和其他各色人等,也都可因各种原因而获得颁赐。如韩罶熚短 锷裼裥徊?表》载:“臣某言,中使至,伏奉手诏,兼赐臣一千五百串 ,令臣分给将士以下。圣慈曲被,戴荷无阶。” ②等等。
王室对臣下,表现为赐茶,反映在社会一般群众之中,则为相互 馈赠;两者比较而言,民间相互馈赠茶叶的风气,比赐茶出现的时间 更早。如大诗人李白,就留有一首《答族S煩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 》;表明社会上在李白之前,特别在士人中间,赠茶酬诗和以诗谢寄 的风气,就相当普遍了。及至唐代中期和后期,如白居易《萧员外寄 新蜀茶》、《谢李六郎寄新蜀茶》,柳宗元《巽上人以竹简自采新茶 见赠》等寄答茶的诗作,在《全唐诗》中,更是随处可见。近见一种 说法,唐代的茶道和一些茶俗,是先起之于宫廷,然后由宫廷再传及 民间的。由唐宋王室赐茶这点来看,适恰是本末倒置了,实质上宫廷 的茶文化,一般都先起于民间,是民间茶叶文化的一种宫廷化。
不过,也应附带指出,社会茶叶文化一旦宫廷化,它至少在物质 和礼仪等等方面,即上升为当时最高规格的一种文化。 这一点,可以从1987年4月3日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 土的宫廷茶具得到说明。这套茶具,是晚唐僖宗李儇供奉法门寺佛骨 舍利作法器用的,据地宫《物账碑》记载,有“茶槽子碾子、茶罗子 、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由茶碾、茶罗子等器物的錾文看,这套 茶具不少是咸通九至十二年期间制造的;并且在鎏金飞鸿银则和长柄 勺等器物上,还有用硬物刻划的“五哥”二字。“五哥”是僖宗幼时 的称呼,说明僖宗自己用过或很喜欢这套茶具。就出土实物来说,《 物账碑》所言“七事”,大致是“指茶碾子、茶锅轴、罗身、抽斗、 茶罗子盖、银则、长柄勺” ①这样七件东西。当然,除此地宫同时还 出土了一些如瓷器、琉璃等饮茶用具。对这套茶具,学者们称其是“ 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时代最早、最完整、最精美华贵的系列茶具” 。但是,不论是金银制的“七事”茶具,还是“七事”之外地宫中出 土的其他宫中饮茶用具,其名物全部没有超出陆羽《茶经·七之器》 中所列的茶器内容。这就有力证明,民间百姓用的茶具形制,不是从 宫廷中流传出来的;适恰相反,宫廷茶具,倒是大都源于民间寻常用 具。因为陆羽《茶经·七之器》中所列的27件茶器和饮茶用物,都 是根据民间用具所总结和设计出来的。
茶在华夏文明中有着近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且经久不息、风靡全球。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茶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夕阳西下,一把摇椅、一杯清茶,如此静谧、如此优雅。
茶的清新与独特,可以使人们疲倦一天的身心得以适当慰藉,修其身而抚其心,当茶与人们的心灵产生碰撞与共鸣时,茶道也便应运而生。至此,茶不再是人们单纯所喜爱的一种饮品,它亦被视为一种烹饮之艺,一种修身之方,一种品茶之礼。随着历史的长久发展,人们对茶的种植、采取、翻炒、烹煮也逐渐习得良方,因而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化特征。当茶的文化特征被文人所赋予精神与内涵后,华夏也便运生出悠久而又厚重的茶文化。它集天地人于一体,包罗万千,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出独特的气息与魅力。
【法门寺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
茶的起源:谈起华夏人何时开始饮茶这个问题,人们始终都无法统一其言论,说法也更是各不相同。这也仿佛就像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久久萦绕在人们心头。
传说早在4700多年前,遍尝百草的神农氏为了医治百姓的疾病,常去深山采药并亲口尝试。一天在他采药试药的过程中了72种毒,于是便倒在了一颗大树下。一阵轻风拂过,树上掉落的几片叶子落到了他的嘴边,他顺势一嚼顿时感觉满口清爽,不久后神智也逐渐清醒。因而他便带回一些树叶进行研究,后来的他发现这个树叶具有提神、解毒、醒目等疗效,便把这种树叶定作为一种?药材?,命名为?荼?(t?)。随着时代的演变,?荼?首先从药用变为了食用,成为人们所喜爱的一种凉菜。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看得到这种食用的习俗,正如云南基诺族的?那坡批批?,其实就是凉拌茶的一种吃法。
至于茶何时成为人们的饮品,时间上也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史料上最早记载着以茶而饮是在西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记载道:
?脍鱼氰鳖,烹荼尽具?
?烹荼尽具?则证明汉朝人早已经将?荼?作为了一种饮品,因此我们仅知道饮茶之风早在汉朝时就已形成,而对于其何时兴起其实还无从考证。在《文化中国-品茶论道》中,茶文化专家乔先生则认为饮茶之风源起于战国时期。在秦始皇吞并六国的进程中,他的军队从中原打到四川,自从他攻下巴蜀地区之后,人们也便形成了煮?荼?而饮的习惯,饮茶之风也便由此兴起。
【出土的茶罗】
在?荼?字转变为?茶?字的历程中,我们不得不提及一个朝代,这个朝代就是唐代。在唐代的《开元文字音义》中,茶圣陆羽首次将?荼?写为了?茶?,故而他也便成为了?茶?字的推广者与传播者,并为?茶?这种植物或是饮品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至此,?荼?也被人们真正叫做了?茶?。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注定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华夏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茶也诞生了诸多的文化情怀。唐代人饮茶注重的是一个?品?字,因而他们在用茶的过程中也有着一系列严格的流程,这其中也包括着对茶的选取、烹煮的火候、环境的选择与饮用的规范等。这其中也显示出了唐代人的沏茶之艺、赏茶之雅、饮茶之方、会茶之礼等,故而他们对茶也便有了一种极为特殊的情怀。在唐代的与朋会客之中,沏茶与敬茶的利仪是不可缺少的,这其中不仅要注重水杯中所剩的水量,也要保证茶的水温,边喝边添,使茶水的浓度与温度保持前后相同,也可以加之茶食、甜点、佳肴等调节氛围,从而达到不同的享受效果。在品茶的过程中,茶被赋予了精神与文化内涵之后,茶文化也便应运而生。
【茶圣陆羽雕像】
在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他将唐以前茶的种植、采摘、制取、烹煮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从中提炼出了精简的茶道精神,随着发展茶道精神则被概括为:怡、清、和、真四字。
怡 所谓?怡?说的则是茶的保健功效,茶原本就拥有着很大的药用价值,故而经常喝茶有利于身体健康。不仅如此,古人喝茶的过程也非常复杂,因而他们注重的更是对身心的锤炼,以茶来感悟人生,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清 对于茶的描述有很多,如醇厚、甘甜、微苦、清新等,而清新中的?清?则与道家的思想一脉相承。清心寡欲不为世间俗事所困,幽静清雅远离人间红尘成为了诸多文人墨客所竭力寻求的至高境界。
和 在华夏人以茶会友,以茶待客的礼仪中,体现出了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这亦是华夏文明中所崇尚的中庸之道。在如今人们的生活中也提现着以茶联谊的情怀,简单开一个茶话会,既经济又简便还不失文雅。
真 茶是非常质朴的一种饮品,真茶真水、真情真意、返璞归真,这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更为贴切。饮茶的最高境界,在于茶对人的启发与指引,使人们在生活中逐渐淡泊名利、尚德行俭,最终寻得真、善、美的人生真谛!
在陆羽的《茶经》问世之后,唐代也便兴起了以茶道为核心的茶文化,饮茶的高雅兴致也便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僧侣文人与普通百姓,几乎无人不饮。
【茶圣陆羽的《茶经》节选】
在唐代人们有着专门用来存放茶团的器具茶笼,这中茶笼既有着很好的通风效果,又能很好的防虫防潮;人们亦有着用来碾茶的器具茶碾(唐人喝茶喝的是茶粉,所以要先将茶饼、茶团敲成小块,后用茶碾压为粉末)。他们的饮茶过程也是极为讲究,人们先将碾好的茶粉放入专门用来筛茶的茶罗中,前后撞击筛选茶粉;后将筛好的茶粉放入盐台,所谓盐台则是用来添加盐与花椒的器具,唐代人的饮茶保留着之前食用的习俗,故而要加一些佐料用来调味;调好后的茶粉将会倒入茶坛中烹煮,最后将其打入茶碗中饮用。
【唐代煎茶图】
这一系列饮茶的流程就是唐代著名的煎茶,在煎茶的一系列复杂过程中茶文化也得以充分地展现与发展,这也是茶最早的艺术品尝形式。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就唐代的饮茶习惯而言,茶文化大都表现在煎茶的这一过程中,而到了宋代则演变出了处煎茶以外的文化表现形式,如宋代的?斗茶?与?分茶?等。
斗茶 所谓斗茶,顾名思义,就像是古人论剑一样,互相切磋、互相学习。斗茶则是考验人们对茶汤的调控,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沏茶水平。斗茶在每一年春茶制成后都会如期举行,参加斗茶的人都会自己备上好茶并携带茶具。
【宋代斗茶图】
对于茶艺比试的地点多数人会选着在颇具规模的茶店中,少数人也会选在邻水幽静的田野或是花木繁茂的庭院中,这些地方都是斗茶的好去处。比赛开始后茶艺人先各自调好自己的茶,然后通过互相评审的方式来鉴别谁的茶艺更为高超。斗茶可以是一群人共同比拼,也可以是两个人一决高下,通常情况下皆采用三局两胜的方式。
分茶 分茶又被称为?茶百戏?,它是宋代茶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宋代所流行的一种茶道。分茶指的是茶艺人在沏茶过程中,使茶汤的汤花瞬间所显示出的多变景象,这一点无疑更加考验茶艺人的功夫与手法。茶艺人一般单手携壶,通过不同的手势、注水的高低、壶嘴长短粗细各异的壶嘴,使注茶之时显现出各不相同的茶纹景象,进而形成不同的效果。
【宋代茶百戏】
宋代有很多大文豪都曾对分茶有过很多描绘,如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就曾在《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一诗中,曾对宋代人们高超分茶技艺进行过详细描写,诗云:
?分茶何似煮茶好,煎茶不如分茶巧。蒸云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遇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劈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势字嫖姚。
诗中提及茶与水交融之后,茶汤会在杯中展现出形象各异的画面,真真假假,奇妙无穷。以此来展现出就算唐代煎茶技艺再高超,也没有宋代分茶的技艺奇妙,这也从侧面表现出了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茶的繁荣景象:茶之所以盛于宋,这与宋徽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不仅懂得如何点茶泡茶,还能非常清楚地了解制茶过程与茶香之间的联系。在宋徽宗的引领下,茶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而茶在社会中表现出的景象也愈来愈繁荣。
【宋代的茶馆】
在宋代的都城开封中,茶馆、茶肆等场所更是空前兴旺。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见到汴(bi?n)河两岸茶庄生意兴隆的繁荣景象。宋代的茶庄不仅白天经营,在晚上还会设有夜茶,除了供给茶水之外,还会有着琳琅满目的茶点。到了半夜,为了方便往来行商的市民解渴,还会有提瓶卖茶的人。在开封城内,更是设有?每五更点灯?的早茶馆。宋代茶庄24小时的营业模式,为茶文化的兴盛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关于茶书的撰写也远远超过了唐代,其描述更是十分详尽,人们对茶的认识与见解曾超过了30个方面。宋代的饮茶之风与品茶之道盛行天下,开封城曾是全世界茶文化的中心,其浓厚的茶文化更是影响到了韩国、日本等地。如今我们也不难发现日本的茶道与中国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这也正是源于宋代茶文化的影响。宋代不仅将斗茶、分茶等茶艺做到了极致,更是将茶文化推向了历史的高潮。
茶在宋代之前的发展,经历了由药用演变为食用,再从食用演变为饮用的漫长历程。在这一历程中,人们用茶的最高境界也便是唐代的?品茶?了,而宋代人却把?品茶?与?玩茶?做到了有机统一,并开创出茶文化前所未有的浪漫情怀。因而,宋代可谓是中国茶与茶文化发展的巅峰。
【宋代兴盛的茶文化景象】
评价:茶源为茶树上尤为普通的一部分,但如今却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饮品,这其中自然离不开茶的特点以及悠久浑厚的茶文化。
茶性之中有甘、有苦,同时茶还能折射着人性中的质朴、平淡、宁静、脱俗、典雅等特点,这种情怀与华夏人的品格追求与精神内容所交相呼应,进而运生出华夏独特而又厚重的茶文化。经过时代的不断发展,茶不再是一种单纯的饮品,它被人们不断注入着新的生机与活力。因而,茶不仅承载着古人近五千年来繁荣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时它也映照着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与礼仪之风。
唐代是茶 文化 发展的第一高峰期,那么唐代茶文化有什么 饮茶 方式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唐代茶文化的饮茶方式,一起来看看。
唐代茶文化的饮茶方式
中国先民喝茶的起缘可以追溯到汉代,有关茶具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之于西汉王褒的《僮约》,其中有?烹茶尽具?的文字。长沙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贮茶器具?贯 筒?,也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才真正以文化面貌出现。虽然出现的时间很长,但在唐代以前,先民们喝茶也只不过是将鲜叶投入水中做 羹饮,用饭碗、酒爵之类的器皿代用即可,对于茶具并不讲究。
自唐代开始,随着农业的发展,江南地区茶叶 种植 面积扩大,茶叶产量大幅度提高,茶叶消费也与日俱增。茶叶消费推动了茶器的生产和发展,并出现了专用茶器。如湖南出土一件长沙窑唐代青釉瓷碗,碗内底有一?茶?字,陕西西安出土青釉瓷壶,上有?老寻家茶社瓶七月一日买?,茶具的设置因茶事的兴盛而日渐完善。
中 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但唐代的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许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见到过的。这些器具陆羽曾在 《茶经?四之器》中作了详尽记述,其中包括了风炉、笤、炭挝、竹夹、纸囊、碾、罗合等整套共28件茶具。除此之外,唐代封演编撰的小说集《封氏闻见记》也 曾描述道:?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证明唐代都市多有茶肆,可见唐代饮茶的兴盛之况。
唐代,尤其是陆羽的《茶经》问世之前人们的饮茶方式 通常是煮茶,它的大概步骤是这样的:把茶叶(主要是茶饼)掰碎然后拿到火上去烤,烤到茶叶干了、红了之后磨碎倒进瓷瓶里,接下来烧水,并在水开之前往锅里 加入葱、姜、大枣、橘皮、盐等各色神奇佐料,水开后,把茶末倒进水里,跟佐料一起煮,名曰?茗粥?。
而到了陆羽的时候,他认为这种 方法 煮出 的茶?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他提倡茶的原味,因此改良后的煎茶道(更讲究茶自身的风味,也更讲究技巧)流行开来,煮茗粥的方法逐渐被取代,现代 民间喜爱的打油茶、擂茶等则为原始煮茶遗风。煎茶法的用茶是饼茶。饼茶经过炙、碾、罗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先将茶饼复烘 干燥,谓之?炙茶?。等茶叶冷后,再取出打碎,碾成粉末状,再罗细,筛下茶即成待烹的茶末。
唐代饮茶除煮茶和煎茶法外,还有庵茶。将茶叶先碾碎,再煎熬、烤干、舂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口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后饮用的,称庵茶。在唐代,庵茶不仅在民间流传,在宫廷中也用此法饮茶。唐佚名的《宫茶图》就描绘了宫廷中用庵茶法冲饮的画面。
唐代茶文化的茶具介绍
1987 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大唐系列茶器,做工精细,造型优美,质地细腻,佼佼者就是越窑青瓷碗和邢窑白瓷碗,堪称是茶器中的国宝,集中表现了唐代 茶器的兴盛。事实上,唐代的茶具从质地看,可分为金银瓷石玻璃等多种,甚至出现了以器具质地为茶汤命名的讲究,金银为器的称为?富贵汤?,琢玉为器的称为 ?碧秀汤?,瓷器饮茶称为?压一汤?,其中以瓷器茶器最为盛行。
在唐代,茶盏的,为时人所常用。特别是邢窑白瓷碗,然而陆羽认为越窑茶碗最 好,最适合饮茶。他认为:?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做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 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陆羽在书中还曾为我们描述了唐代茶碗的标准,即?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唐代半 升约为我们现在的270毫升。除了越窑和邢窑茶器,值得一提的还有湖南岳州窑。岳州窑自南北朝到盛唐一直以烧制青瓷闻名,晚唐在其影响下出现了烧制釉下红 绿彩瓷器的长沙窑,主要以出口中东地区为主。
唐朝的茶文化介绍
大唐君臣清平茶说的是唐明皇李隆基邀请大学士李白品尝全国各地进贡的新茶贡品之事。李白诗性大发,挥毫写下了千古名篇《清平调三首》。大唐君臣清平茶程序繁多,分为备器、鉴赏茶饼、炙茶、碾茶、筛茶、候汤、投盐、舀汤、置茶兑汤、分茶、敬茶、闻茶、观色、品茶、谢茶等十六个步骤,是盛唐时期的宫廷茶艺。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学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等有关。陆羽的《茶经》就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代禅宗就十分兴盛,茶与佛门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加密切了。禅宗重视?坐禅修行?,要求排除所有的杂念,专注于一境,以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所以要求参禅的僧人要?跏趺而坐?、?过午不食?。而茶则有提禅养心之用,又可使饥饿感减轻,所以就选茶作为其饮料。如,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
?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
唐代僧人所饮的茶有?茶苏?之称。《晋书》卷九十五《艺术传》,僧人单道开在临漳照德寺修行,?时复饮茶苏一二升。?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长安汇萃了大唐的茶界名流文人雅士,他们办茶会、写茶诗、著茶文、品茶论道、以茶会友。高僧皎然在《饮茶歌诮崔世使君》一诗中就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唐代饮茶诗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所论述的七碗茶了:?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 文章 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腑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喝了七碗茶就能变成神仙。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大唐宫廷茶具,证明唐代佛门禅茶已经非常兴旺。钱易曾说过这样一个 故事 :唐宣宗曾问一位130多岁老僧,吃了什么药能这么长寿?老僧说没吃什么药,惟一的嗜好是饮茶。
法门禅茶是佛教中的一种茶道,是禅师茶艺、佛门品茗的高雅艺术。茶道程序繁多,分为礼佛、净手、焚香、备器、放盐、置料、投茶、煮茶、分茶、敬茶、闻茶、吃茶、谢茶等。
所谓?吃茶?是将茶与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在唐代已经非常流行。陆羽在《茶经》中就记载了这种吃法。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07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老青砖茶的压制技术及方法
下一篇: 蜂蜜柚子茶的加工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