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红色政权的诞生地海丰的擂茶茶俗

品茶 2023-11-21 21:19:54

红色政权的诞生地海丰的擂茶茶俗

我国第一个红色政权的诞生地海丰县。而到了海丰不可不品擂

海丰的风俗,其实与神州大地的许多地方相仿,凡有客人光临,海丰人都要备茶待客。只是海丰的擂茶既有别于客家的饭茶、白族的三味茶、哈尼族的土锅茶、拉祜族的烤茶、佤族的烧茶,又与广东潮汕、福建漳州的功夫茶有异,更不要说与内地的一般茶有很大不同了。从黄伯处观察,海丰的擂茶一般的做法大约是:客人来了,主人遂洗净茶具,先将茶叶投进刻有锯纹的“牙钵”内,用木制的茶槌仔细擂之,直到将茶叶擂成粉状,加上适量的盐,等水浇上后,即开即冲,然后舀在碗里,再撒上炒熟的花生米、芝麻、炒米等,就成了一碗香喷喷的海丰擂茶。

举碗饮海丰擂茶,感到口中既有茶叶的芬芳,又有炒米的脆、花生的酥、芝麻的香,真是别有一番风味。而适才黄伯那“品茶、净具、投茶、擂茶、冲茶、匀茶、投料、斟茶”等八道程序,又能使人感到海丰人的热情、好客与聪颖。

细说起来,这炒米自然是擂茶里最讲究的佐料。往往每年秋后忙完收割,各家的妇女们便挑选上等的油尖或红米稻谷,经过?、晒、炒等程序,精心地将其变为白花花的炒米。据说前些年,倘若你秋后来到海丰农村,还会处处闻到悦耳的舂谷声。那些兴高采烈的妇女们你帮我,我帮你,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则欢天喜地地在周围嬉戏,剥那刚刚晒干又?熟了的稻谷吃,满眼涌现的是一派农家康乐之景。

海丰擂茶,既是“迎客茶”,又是“情谊茶”、“团结茶”。平时,邻里之间,闲暇无事,便可边饮海丰擂茶,边叙旧、聊天,身旁老人带着孩子玩耍,自然别有一番情趣。有时乡里之间偶生摩擦与隔阂,悔悟的一方便主动备好擂茶请对方光临舍下叙旧、道歉,于是很容易便能消除隔阂,和好如初。

至于人们在祝寿、婚嫁、添丁、病愈等喜庆的日子,更是每每要请朋友、亲戚、邻里等来饮擂茶,同时赠以茶叶、花生、芝麻等礼物。

饮罢海丰擂茶,好客的黄伯又热情地说:“请再稍坐。我这里还有一道茶的品种呢!”于是,他搬出电动粉碎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操作。

海丰人有时还习惯在擂茶里再添加一些剁碎的菠菜、白菜、芹菜、生菜、青蒜、荷兰豆、香菇、粉丝、虾米、瘦猪肉、香肠、鱿鱼等富有营养的东西,用骨头汤或鸡汤煨之,上面再撒以炒米、花生、胡椒等,做成一种极好的“点心”?菜茶。这“茶”吃起来又香、又甜、又滑,还带有些许辣味儿,让人常常会难免夸张地喊:“哇噻!我真是连舌头都要吞下去了。”

据说菜茶在海丰城乡很是普遍,每逢农历正月十三那天,这里都会处处张灯结彩,被五颜六色的灯光装点成灯的海洋。届时,你就能听到家家户户擂茶声四起,人们扶老携幼,成群结队,挨家逐户地竞品菜茶。每每饮完后,还要直言无忌地评是道非,看哪家推出了新花样,谁人的佐料更可口……而这时候,以贤惠著称的当地家庭主妇常常会悄悄地坐在一旁,耐心静听人们品头论足,好“总结经验,以利再战”。

海丰人饮用擂茶与菜茶的风俗,始于何时虽然似乎并无“正史”记载,但它代代相传,显然已经不知延续了多少年。如今,它不仅兴盛在广东海陆丰(汕尾)地区,而且随着当地居民的迁徙,还日益向广东、福建等其他沿海地区,乃至海外蔓延。据说,海丰籍的音乐巨匠马思聪,在病危临逝,对身边亲人喟然长叹的乃是:“可惜我再也不能回到海丰食擂茶了……”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哪些茶习俗

敬茶
在武夷山的农村较为普遍的茶俗便是“客来敬茶”,“ 一杯香茗暂留客”,表达了武夷山人对客人的问候和敬意。客来敬茶,以茶会友体现武夷山人重情好客的美德和传统礼节。
宋代以来,武夷山民间流传着“客至莫嫌茶当酒”的风俗,大抵客至,寒暄问候,邀请入座,主人的家属,立即洗涤壶盏,升火烹茶 ,冲沏茶水,敬上一杯香茶。
主人讲究“端、斟、请”;客人则留意“接、饮、端”的举动,主人以左手托杯底,右拇指、食指和中指扶 住杯身,躬着茶,微笑地说:“请用茶”。
饮茶人宜双手接杯,道声谢谢,端杯细啜,赞主人茶叶佳、好,一道茶后,寒暄叙话,主人复斟茶,饮毕不能将余泽倾倒,主人要待客人午后方可清理、洗涤茶具 。

茶俗擂茶
武夷山有的村流行着一种“喝擂茶”的习俗。擂茶是农家招待客人必备的饮料,其原料一般只用茶叶、大米、桔皮摆制。
讲究的还放入适量的中药菌陈、甘草、川芎、肉桂等。喝起来特别香甜 ,是一种可口的饮料,特别是在炎夏,具有清凉解暑的功效。在喝擂茶的同时,还备有佐茶的食品,如花生、瓜子、炒黄豆、爆米花、笋 干、南瓜干、感菜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敬茶时擂茶碗内溢出的阵阵酥香、甘香、茶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实在令人心驰神往,是待客的佳品。

茶俗三道茶
“三道茶”是武夷山御茶园根据武夷山民间饮茶习俗,以“和、敬、怡、真”的思想为指导,整理出来的。也可以说是一种现代的饮茶方式(一般适用于茶馆)。“三道茶”包括“迎宾茶 ”、“留客茶”、“祝福茶”。

茶俗迎客茶
“迎客茶”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送上的第一盏茶,并配有茶点。茶点是具有武夷山区特色的米焦、芝麻果、咸笋干、芋果等。香醇的 茶和甜美的茶点,表示欢迎客人的到来。

茶俗留客茶
“留客茶”是让客人既能看到泡茶的技巧又能品尝到茶的色、香、味。一边品茶,一边交谈,无拘无束,其乐无比。

茶俗祝福茶
“祝福茶”在客人即告辞时,送上一杯桂花金桔茶,并送上祝福的吉言。
我国许多兄弟民族,也有以茶为祭品的习惯。如布侬人的祭土地活动,每月初一、十五,由全寨各家轮流到庙中点灯敬茶,祈求土地 神保护全寨人畜平安。
祭品很简单,主要是用茶。再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无论男女老少,在死前快断气时,都要往死者嘴里放些银末、茶叶和米粒,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死者才能到“神地”。

杭州的茶文化起源

证明杭州湾地区是茶树起源中心及华夏茶文化起源圣地

摘 要 在距今八千年前的杭州跨湖桥遗址中,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茶树种籽”,这意味着世界上终于有了一颗古老的茶树种籽,这是零的突破,证明世界上有茶属茶树种至少在八千年以上,比已知最早的云南2700年树龄的野生大茶树,大大提早了五千多年。这颗茶籽不仅是“茶树起源中心在杭州湾地区”的确证,还是人类在八千年前就已与茶有了联系的确证。而同时出土的跨湖桥遗址出土的原始茶与茶釜,使世界饮茶的历史一下提前到八千年前!我们看到了八千年前的原始茶面貌,我们还可以借此破译远古茶的更多秘密。进而联系种种茶文化遗存,证据确凿地提出“杭州是世界上唯一有较完整发展环节证据的茶文化起源圣地”的新观点。

关键词 杭州湾出土;八千年前;世界上最早;茶树种籽;原始茶与茶釜;茶树及茶文化起源中心

一、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茶树种籽”

(一)证明世界上有茶树至少在八千年以上

这颗极其珍贵而难得的世界上最早的“茶树种籽”,出土于2001年发掘的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T0510探方的第7层中,由于一直未引起考古人员的重视,只当作一般出土种实对待,故消息没有传开。直到2005年4月13日,我在翻阅新购之《跨湖桥》(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①时,在《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植物种实》彩版四五页上突然看到一颗茶籽的图片及“茶Camellia sinensis”字样,真是非常震惊,几疑看错——我深深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世界上终于有了一颗古老的茶树种籽,这是零的突破;而且它已有八千岁之久,证明世界上有茶属茶树种至少在八千年以上,比已知最早的云南2700年树龄的野生大茶树,大大提早了五千多年。

为了进一步核实,笔者特地去浙江省考古所,在原考察者郑云飞博士的帮助下,近距离地观察到这颗茶籽:其表皮呈黑褐色,略有炭化迹象,但并不粗糙,较为平滑;其形状为1.42×1.58厘米的圆形,种脐端微圆突,种脐处营养器官部分已消蚀为空,故呈现一条裂口。从种籽较圆,种脐位于圆中并呈圆突来判断,应为单室茶果(一个茶果中只有一颗种籽)的种籽;其外观,与今杭州地区的龙井茶树的单室茶果种籽形状非常接近,而体积大小,则完全相符合,而与皮糙个大的油茶子或西南某些较原始的大茶树茶籽差别较大。这真是很有意味的,值得更深入地追考研究。

(二)是“茶树起源中心在杭州湾地区”的确证

一般来说,可食叶的茶树属于山茶科(Theaceae)茶属(Camellia)茶树种(Camellia sinensis)。现已发现山茶科共有28属700多种,其中茶属有200多种,如山茶花种(Camellia Joponica)、茶梅种(Camellia Sasangua)等都是。茶属是山茶科中较原始的一个属,而据地质考察,至少在3000万年前的第三纪中新世,山茶科植物已在长江中下游以南、云南东部等“南部南亚热带及热带植物省”出现(见中科院南京地质生物研究所宋之琛、李浩敏等《我国中新世植物区系》文,《古生物学报》1978年4期)②。前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等在长期深入考察后,认为茶树起源中心在中国东部等地③;瑞典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林奈最先为茶树定学名:Thea sinensis,意即“中国茶树”;然国内一般都认定茶树起源于云贵川鄂一带。

在这以前,唯在杭州湾南岸地区曾发现地质年代为第三纪的茶属叶化石一块,贵州晴隆县发现晚第三纪的一颗接近四球茶树种的种籽化石,但都无法确定是茶树种。因此,这颗茶树种籽,不但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古茶树种证据,再加上茶属叶化石、中国东部说、以及自古至今文献等记载数浙江茶、茶事、茶俗一直早而多等综合因素,这茶籽还是推翻以往各种茶树原产地之说,成为“茶树起源中心在杭州湾地区”的确证。

(三)是人类在八千年前已与茶有了联系的确证

而且非常重要的是,这颗茶树种籽出土于文化层中,是与橡子、陶器等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物一起发现的,是人类的采集物,而不是自然的遗落。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人类在八千年前已与茶有了联系的确证!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作进一步探索:很显然,跨湖桥人已对茶籽感兴趣,所以才会收藏它,而茶籽是没法食用的(苦涩得不得了),八千年前也无榨油的可能(且此茶籽也非油茶子),何况茶籽者,本就是茶的种籽,这是它最本质的特性,故其最大的可能应该是作种子采集储备的。推测当时跨湖桥人已开始喝茶叶之茶了,所以才会对茶籽感兴趣,也即,茶树已受到重视;而从其它种种信息及迹象分析,当时当地已有茶树已可以肯定,那么这颗茶籽应该正是跨湖桥人在八千年前已开始培植茶树的证据(虽说只有一颗茶籽,但它是历经八千年时光的幸存,从或然率角度来说,这一颗,已代表了当时至少有上千颗以上)。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茶之故乡,但一直说不清国人是何时开始喝茶的,众说纷纭,大胆的追溯至神农时代,也有赞同始于西周的,谨慎的甚至主张唐或三国魏晋。此类观点,基本上是依据对文献史料不加考辨的寻章摘句,而非研究。1980年代以来,笔者一直在对华夏茶文化之根作很深入的研究与追寻,通过对考古发现和民族文史等多方面资料的综合探析,认识到饮茶必起源于原始时代,并与古越人有关,1990年提出了“饮茶文化创始于中国古越人,可追源到新石器早期”的新论,引起史学界与茶学界的极大重视——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观点,一个颠覆性的论点,不是笔者别出心裁的创新,而是依据大量资料跨学科研究探寻所得出的扎实结论。

这一结论由于正确而渐渐被更多资料所证实,并还释疑了不少古老的茶文化谜团,因而已为许多深入研究者所信服与认同,称之为茶史研究上的一大突破,深刻地影响了茶学界,开辟出一片原始茶文化研究的新领域。与此同时,则是西周、三国、唐代等说的被摈弃。如此较前已有很大突破,但由于没有过硬证据,结论还停留在分析推论阶段,很难令人完全信服。不过只要观点正确,证据自然会慢慢聚拢来,跨湖桥出土的茶树种籽,作为茶史上可确认的最早茶树种实物,确凿地将有茶树及饮茶之始大大推前到至少八千年以前,杭州也因此在世界茶史上有了源头意义的明确而重要的地位。

二、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原始茶与茶釜

说到茶,须先说明:茶料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众所周知的茶叶,一类则是“非茶叶”。

在跨湖桥T0411⑧层中出土了一件小陶釜,外底有烟火熏焦痕,器内盛有一捆植物茎枝,长度约5—8厘米,单根直径一般在0.3—0.8厘米间,共约20余根,纹理结节均很清晰,出土时头尾整齐地曲缩在釜底。显然,这是陶釜煮烧植物茎枝的遗迹,考古人员定其为中药及罐。然而,这捆植物茎枝,显然未经过炮制处理,也即,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药;且药性也无法确断。故只能称之为“煮烧一种汤液的植物茎枝”。至于这样的汤液是什么?相信熟悉民间饮食文化的人都会脱口而出说“茶”的,民间习惯将凡用枝叶和药草等煮成的益体饮料称为“茶”,可见其合适的称呼应当是“茶”。

多数人已不知古老的茶曾有用各种植物的根、茎、皮、叶、花、果等为原料煎煮出来的历史了。其实这类古老的煎茶如今在民间土俗中还有较多保留,如“葛根茶”、“桑枝茶”、“白杨树皮茶”、“槐树叶茶”、“玫瑰花茶”、“山楂核桃茶”等等。其中桑枝茶及赤柽柳茶皆用“带叶茎枝”为原料,而古风犹存的云南傣族等,则有将春茶树梢“连枝带叶”摘下,悬于火上烤香后放入茶罐内煎煮为茶的风习。值得一提的是,这类茶煎煮后的废弃物非常接近于该出土物的状态——经烘烤后外皮干紧的茎枝不易腐烂,而煮熟的叶子则已消亡。远古煮茶的原料是十分广泛的,因此,无论该出土物为何种植物,均不妨碍其为“茶”的性质,并且,该种出土植物无论药性如何,也都可归入“茶”的范畴之中。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茶与茶釜,使世界饮茶的历史一下提前到八千年前!我们看到了八千年前的原始茶面貌,我们还可以借此破译远古茶的更多秘密。

三、杭州是世界上唯一有较完整发展环节证据的茶文化起源圣地

跨湖桥出土的茶树种籽、及原始茶与茶釜,以无可否认的真实存在,证明了八千年前杭州已有茶树,人们已经喝茶。而我的系列研究早已指出(这里只能简要述之):“茶”是诞生于森林中的,故“茶”(古越语读若zo),最初是指“对森林的利用”,“杂”字还残留其遗意。因此,起初不仅许多食物等称作“茶”,就连房屋等也称为“茶”,如“舍”(古音so)等,即“茶”之遗呼;同样,“船”在古时又称“槎”(古音co,古不分z、c、s音),也是“茶”之遗呼。发展到后来,才集中称呼某些益身食物及原料乃至树等为“茶”。从“茶”可指称茶树、茶叶、茶汤等来看,其名称的含混不分,正是起于原始蒙昧时代的胎记。“茶”称呼的概念发展历程大致如下:

森林中的一切被利用物——可生食动植物(基诺族凉拌生食茶、湖南三生茶即其遗韵)——以动植物原料煮烧的多汤食物(苗族打油茶、陇南罐罐茶、江南莲枣茶是其遗韵)——以植物等原料煎煮的饮料(如川贝莱菔茶、桑菊茶等)——以茶叶煮泡的饮料。

简而明之,“茶”大致经历了“森林——食物——饮料”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其中,“食物”及“饮料”前阶段,为“非茶叶之茶”;到“饮料”后阶段,才出现“茶叶之茶”。

从跨湖桥出土的茶与茶釜来推算,“非茶叶之茶饮料”大致出现在已发明煮烧器的数万年前,成熟于已有陶器的1万年前后;从八千年前就已有茶树来看,“茶叶之茶”的出现可推至万年前后;从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出土打茶筒、丰富的茶崇拜遗迹等,分布于杭嘉湖地区距今约六千年的崧泽文化中出土了最早的擂茶钵来看,吾中华饮茶是诞生、丰富及成熟于杭州湾一带的(也即古吴越地区)。

茶文化起源非常古老,有着曲折漫长的历史面貌,杭州至今存留着源头意义上的较完整发展环节遗迹。如从“名随其主”来追溯,“茶”之音为古越语,则杭为越人;从茶诞生于森林来说,杭州自古流传着“龙井女茶祖与十八棵茶祖树传说”,是茶祖崇拜的信仰解释部分,类似佛教的经本,实即茶图腾原始宗教《圣经》遗存;而龙井山上还有古老的“胡公庙”受历代茶农祭祀,显然正是茶神庙;

而最近在杭州龙坞茶乡一座晚清茶商所建的“古雕花楼”的梁枋上,新发现一对“龙井茶供”雕刻:其下为颇有唐代风韵的“荷叶莲蓬碗”,其上是“二叶一芽的龙井茶青”,组合成以龙井茶青供茶祖的意蕴图案。而其旁还有一对供果实、一对供花朵的雕刻图案,共组合成“六合茶清供”雕刻图案。这与性爱嗜茶,有着浓郁茶图腾遗俗的土家族茶农,在造屋时要在梁木中央凿个眼,再用红布包上茶叶、米、银子、朱砂,并滴上酒,塞填于梁眼内,以祈茶图腾镇邪佑福的古俗,具有相同含义,是一脉相承的遗风;

旧时杭州茶乡,每年第一锅新茶炒好时,必须先恭敬地冲泡第一杯新茶,虔诚地敬奉在“灶神”面前,并在清茶旁放上一支翠柏,含祝愿:新茶炒如翠柏一般青绿,其中含有更远古深奥的茶图腾含义。这些都充分证明了杭州确曾有原始的茶图腾崇拜存在过——茶图腾是人类森林时代的原始宗教;再从茶为食物追溯,则杭古有七家茶、立夏茶、阿婆茶、擂茶、豆子茶、绣茶等原始性状的食物茶,今“余杭咸茶”为其遗韵;若从茶为饮料追溯,则跨湖桥出土茶与茶釜为非茶叶饮料茶的最早证据,崧泽文化的擂茶钵及南宋杭人热衷吃的擂茶是其延续;“茶叶之茶”正是从这类茶中分化进化出来。

从茶图腾、原始茶、到世界上最早的茶树种籽、原始茶与茶釜、擂茶钵与擂茶④等,杭州已卓然成为世界上唯一有较完整发展环节证据的茶文化起源圣地!因此,跨湖桥出土的茶树种籽及原始茶与茶釜,是奠定杭州为“华夏茶都”的重要圣物,是确认杭州为茶树起源中心及饮茶发源地的重要证据,它们解释了杭州自古以来茶文化浓郁之根深流长缘由,让杭州茶文化因此而居有世界茶文化之祖的地位,杭州人对此尤其不可等闲视之!

梅州茶文化节的基本介绍

  梅州市气候温暖,雨水充足,土壤多属红、黄壤酸性土,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是广东省著名的茶叶生产基地。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梅州茶文化节的基本介绍,一起来看看。

  梅州茶文化节的基本介绍   梅州举办首届茶文化节。锦绣国际家居博览中心正式启动茶产业创新创富社区,将运用?文化创意 茶叶?的理念,打造茶文化交流基地,推动客家茶产业更好发展。

  据介绍,锦绣国际家居博览中心在此次茶文化节上正式启动的茶产业创新创富社区,将运用?文化创意 茶叶?的理念,通过设置创业成果展示区,创业指导专家咨询区,风投机构、金融机构与企业对接洽谈区和开展项目路演等措施来打造茶文化交流基地。与此同时,锦绣国际家居博览中心还将充分利用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的计划总投资1.5亿元的世界客都?茶博城这一平台,集结客家地区各种名茶和茶具等相关配套,专业运营推广客家茶,把客家的茶文化传播得更广。

  在茶文化节上,1000多名茶友齐聚在一起,现场观看茶艺歌舞表演、茶壶茶具茶叶展示和参加品茶大赛,大家以茶会友,相互交流,为梅州茶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梅州茶文化节的举办意义   千年客茶 底蕴深厚

  梅州市是?七山一水一分田?典型的农业大市,地处粤、闽、赣三省交汇处,农业生产的光、温、水、气、土壤等先决条件优良,历来是珠三角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全梅州市拥有近1万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壤,平均含量达0.53毫克/公斤土,比国家中等富硒标准(0.4毫克/公斤土)高出30%以上,全市8个县(市、区)有4个是中国长寿之乡(其中蕉岭县是广东省唯一的世界长寿乡)。梅州地处中南亚热带过渡地带,全市境内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有140多座,气候温暖,雨水充足,土壤多属红、黄壤酸性土,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是广东省著名的茶叶生产基地。

  梅州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便已声名远扬,产品远销东南亚、欧洲等地,清朝时相继出现梅县清凉山茶、丰顺县马图茶、大埔县西岩茶、平远县锅叾茶和南台茶、蕉岭县黄坑茶、兴宁市官田茶、五华县天柱山茶等八大历史名茶。岁月流转,梅州茶叶生产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淀、传承、发展,逐步形成了今天以?嘉应茗茶?区域品牌为主导,各企业品牌蓬勃发展的新格局。

  无山不客,无客不山。客家人长年在山区耕种劳作,学会了种茶、做茶、食茶。开门七件事少不了茶,客家话:吃、喝、吸统叫食。喝茶故曰:食茶。客家人把泡茶敬客作为一种礼仪。如果客人来了,主人首先泡上一壶热气腾腾的香茶招待客人,而客人则双手接杯或以手指叩桌,以表示对主人的感谢和回礼。朋友、亲戚之间聚会或洽谈生意都以茶作为必备的饮品,边喝茶边交谈。同时,客家人更把茶与婚俗联系在一起:客家人谈婚论嫁,男女双方及父母第一次见面,一般都在圩镇的茶店中进行,称之为?吃茶?;双方同意之后,男方给女方的聘礼,客家人叫?茶礼?;在嫁娶仪式中,男女双方在举办酒席的同时,都会举行一次?茶话会?;在娶亲仪式中,新人谒见长辈要行?敬茶?礼,以表示对长辈的敬重。

  梅州客家茶文化底蕴深厚,种茶饮茶习惯传承千年。保留着唐宋时期中原饮茶特征的客家擂茶成为中华茶文化的活化石。勤劳善良的客家人自发建起的客家茶亭,供路人遮风避雨、乘凉歇息。还有大量客家茶歌茶舞、茶诗茶联等以不同的形式发展和传承下来,形成客家特有的茶文化。

  产业整合 转型升级

  为解决梅州茶叶产业组织松散、质量标准不统一以及品牌不响等弊端,梅州市农业部门以?协会组织化、质量标准化、商标品牌化?三措并举推进梅州茶叶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以协会为抓手推进茶叶组织化发展。梅州市农业部门遴选全市农业经营主体、组建12个市级行业协会之机,推进梅州市茶叶协会进行换届。目前已拥有会员单位50家、个人会员90多人。多次组织会员单位外出参观学习、培训、参加各地茶博会等,并通过组建嘉应茗茶微信群等方式,有效促进协会内部交流,梅州市茶叶企业得以抱团发展。

  以质量为根本推进茶叶标准化发展。一方面,多次举办茶叶质量评比活动和技术培训班,提高茶叶质量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目前,全市有高级评茶员148人、评茶技师4人、高级评茶技师2人;茶艺师40人、茶艺技师1人。另一方面,加强对茶叶企业的认证管理,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的茶叶企业20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茶叶企业2家,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的茶叶企业18家,获得QS认证的企业24家。

  以商标认证打造?嘉应茗茶?品牌。梅州市农科所于2013年4月成功注册了嘉应茗茶系列商标,包括?嘉应茗?、?嘉应?、?嘉应名?、?嘉应绿?、?嘉应红?和?嘉应乌龙?等6个商标,同时出台了《嘉应茗茶系列商标使用管理办法》。目前,全市省名牌农产品有70个,其中茶叶类达23个,占总数的1/3。在2014年广东省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评选活动中,石正云雾牌绿茶等2个产品荣获?广东名茶?称号。梅州市以?世界客都?长寿硒谷?为品牌发展定位,专门成立富硒产品开发平台,?嘉应茗茶?业已发展为梅州三大区域知名品牌?梅州三宝?之一,成为代表梅州富硒产品的标签。

  茶城平台 双创启动

  为打造客家茶文化平台,整合优化客家茶业资源。10月18日下午,梅州锦绣国际茶博城举行盛大签约仪式暨全面正式筹办发布会,锦绣国际与30家茶企签定合作协议。锦绣国际负责人告诉记者,世界客都?茶博城计划总投资1.5亿元,初步规划面积约1万平方米,将强势集结客家各地名茶及茶具等相关配套,现场设有展览、展示、销售、电商等诸多环节,多元化的客家名茶集散地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专业的运营管理模式为茶业质量提供超强保障,更能让消费者放心,让客家茶文化永续传承,让客家名茶名扬四海。

  在此次茶文化节,锦绣国际启动茶产业创新创富社区,将运用?文化创意 茶叶?理念打造茶文化交流基地,一是设置创业成果展示区,精选一批优质创业项目进行现场展示;二是设置创业指导专家咨询区,为创业者提供咨询和指导;三是设置风投机构、金融机构与企业对接洽谈区,为创业者提供融资服务;四是开展项目路演,为创业者与相关投资机构搭建合作平台,推动融资进程。

  在茶文化节现场,活动内容丰富,既有吃的,又有品的,还有赏的,展出的茶叶品种琳琅满目;茶艺歌舞表演让人耳目一新;精美绝伦的茶壶、茶具令人流连忘返;在客家小吃摊档,是每一位吃货的最爱;美妙的钢琴声从少儿比赛选手指尖中飘出。作为承办方和茶商之一的梅州市国兴茶业有限公司老板介绍,品茶大赛吸引了1500多名爱好者前来一展技艺,说明在民间爱茶、品茶人士大有人在,在专业人士的现场评选下寻找梅州品茶王,一方面既能为传承和推广客家传统茶文化、茶知识做一个集中展示,又能为市民买茶、品茶等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

  面对未来,梅州茶产业将何去何从?梅州茶叶该如何打造品牌?市农业局局长刘玉涛表示,要把梅州茶文化节打造成永不落幕的茶文化盛宴,通过梅州茶文化节系列活动展示客家传统的种茶、制茶及品茶文化,整体提升梅州茶业界的软件实力;以茶文化为载体,打造企业品牌为基础、区域品牌为支柱、长寿品牌为目标的?三位一体?嘉应茗茶品牌,让生态富硒茶叶?有质有价?;启动茶产业创新创富社区,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茶产业创新创富比赛,挖掘创意茶叶文化产品,以茶叶产业创新为手段实现茶叶产业创富的目的;以梅州锦绣国际茶博城为平台,聚合茶叶商家入驻,打响嘉应茗茶品牌,实现抱团发展;通过线上线下市场拓展,融合?B2B O2O?电商销售理念,将产品与北上广、港澳台等市场对接,把嘉应茗茶销往国内外;延伸茶园休闲观光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三产拉动一产,即通过休闲旅游产业带动茶叶产业叶发展,把茶园植入茶文化元素开发成公园景区,吸引游客到茶园休闲观光,形成以生态观光茶园为主题的?食、住、娱、购?一体的休闲旅游,带动整个茶叶产业链条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为什么喝茶又叫“吃茶”?茶在何时成为贡品?

在之前的文章中,笔者曾经用八篇文章(详见文末链接),大致介绍了酒文化在我国几千年历史中的跌宕起伏。从今天开始,笔者再和大家一起,粗浅地梳理一下对于我国人而言可能更为熟悉、也更为亲切的一种饮料茶的相关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说起茶,我国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全中国无论老幼妇孺恐怕没有人觉得自己不了解茶。古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简单明了地彰显着茶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不仅在古代,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的妙用、最早种植茶叶和栽培茶树的民族;而且在现代,茶和瓷器、丝绸一样,是我国在国际社会的一张极具区别度的名片;英国王室所享用的红茶,便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祁门红茶。

那么,茶文化在我国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茶的起源,源自神农尝百草

茶,在古文中常称"茗",被誉为"茶圣"的唐人陆羽在其著作中说:

(茶)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陆羽《茶经?一之源》

茶字或木字旁,或草字头,它有五个名字,分别叫做茶、槚(音甲,意思是苦茶)、蔎(音社)、茗(指茶的嫩叶)、荈(音喘,茶的老叶,即粗茶)。

与酒的起源比起来,茶的起源更早,我国饭桌上"以茶代酒"的习俗,也体现了茶比酒在民间更具有普及性;关于茶的传说,也因为与我国农业的始祖神农氏有关,而显得可信度更高一些。

传说神农氏常常在深山野林采集草药给人们治病,有一次,他尝到一种有毒的植物,疼痛难忍,慌乱之中随手摘了身边另一株植物的叶子放在嘴巴里嚼碎并吞下,疼痛感居然神奇地减轻了。这片叶子就是茶。此后,神农尝遍百草,身边都有茶相伴,如若中毒,就立刻以茶来解毒。直到有一次,神农尝试了毒性剧烈的断肠草,还没来得及吃茶叶,就不治而亡了。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本草经》

茶在我国的早期分布

在我国的神化传说中,有一种说法是说,神农氏是上古三苗、九黎部落的首领。而据《史记》等古籍记载,三苗族的活动区域,大致上南北在今陕西岐山与湖南衡山之间,东西在洞庭湖与鄱阳湖之间,相当于今天的神农架一带的西南地区。

"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三苗氏,衡山在其南,岐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说苑》

我们大概可以推测,这一带可能正好就是神农尝百草的大致区域。巧的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之一的《华阳国志》中,也恰恰有关于茶的记载,讲的是西周时期的巴国把茶作为贡品向周王室进贡的事件。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华阳国志?巴志》

以上引文大意是说,巴蜀之师匡助武王伐纣有功,这在《尚书》上都是有记载的。武王伐纣之后,把姬姓的宗室子弟赐以子爵,封在这里建立巴国,向周王室进贡很多东西,桑啊,蚕啊,麻啊等,其中就有茶,既证明了西南巴蜀地区作为茶的早期产地的事实,又说明了中国人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对茶有了相当的认识了,不然也不会将其作为贡品去进献。

此外,集中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的多株野生大茶树,结合西南地区的地质结构和茶树的变异史,也终于使国际社会在茶的原产地上达成一致,即,茶树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地。

茶,原是用来"吃"的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虽然只是传说,但从中明显可以看出,人们对茶最初的了解,来自于它能够"解毒"的药用价值;也可以看出,茶最初并不是像如今这样加水啜饮的,而是直接食用的。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远古时代,一切能吃的东西都被拿来果腹了,茶当然也不例外,何况它还具有天然的解毒功能。

火的保存及使用,使人类的肠胃逐渐习惯了熟食的滋养,发现茶叶可以食用、可以解毒之后,人们自然免不了把茶也像其它的食物那样,煮来尝一尝。生、熟比较之下,显然,煮熟了的茶叶不但好吃,茶汤也好喝,比起直接咀嚼又苦又涩的生茶叶,那感觉简直好太多了!

而且,古人也不是纯粹地煮茶、吃叶并喝汤的,而是经常和其它东西一起煮着吃或喝。宋代学者在编纂《太平御览》时,说茶"可煮作羹饭",既可以做成羹汤,也可以煮成饭。

"(茶)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广雅》

《广雅》上说,喝茶前先将其炙烤到颜色发红,捣碎了放在瓷器中,与葱、姜加水同煮,喝了可以醒酒提神,使人不困倦。直到现在,流行于南方地区的擂茶,依然沿袭了茶的古老吃法,将炒米、花生、芝麻、食盐、茶叶、山苍子、生姜等原料混合,捣碎后在铜壶中煮沸而成。

之所以将茶与其它食材一起煮食,大概一是为了增加营养,二是降低茶的苦涩口感,三则是因为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茶"提神醒脑"的功用,为了不至于食用太多而导致失眠,所以才把茶和其它食物混在一起食用。

饮真茶,令少眼睡。 《博物志》

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很多地方至今仍然说"吃茶"而不说"喝茶",因为在早先时候,茶的确是用来"吃"的。而且对于女孩子来说,茶还不能随便"吃",因为在古代,"吃茶"即意味着女子接受了男方的婚聘。想必大家一定记得《红楼梦》中凤姐调侃林妹妹的那句话:"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呢?"

直到现在,我国四川阿坝地区的羌族人,还仍然保留着结婚"吃茶"的古老习俗。男方在迎娶女方时,每经过一个村落,迎亲的队伍都要停下来享用当地村民所献的茶,新郎和新娘则要接受村民的热情祝福。在迎亲的过程中,这种"茶礼"反复上演,充分体现出这个古老民族对青年男女婚姻大事的重视。

本文概述了我国茶文化的起源和茶在早期的分布情况,以及我国民间"吃茶"的说法。那么,"吃茶"的习俗,在我国如何演变成如今的"饮茶"之风呢?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04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