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中国的饮茶方式(上)

小小茶农 2023-11-21 17:00:21

中国的饮茶方式(上)

中国人创造了多样的品茗方式,以人数分,有独饮、对饮、品饮、聚饮,古人云: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则为施。其实聚饮亦很有趣,主要有茶宴、茶会、茶话会等方式。在宋代有点送茶和斗茶、分茶游戏。公众茶事设施主要有茶摊、茶室、茶馆。独饮·对饮·品饮·聚饮独饮、对饮、品饮、聚饮是饮茶的4种方式。杯茶独酌,慰孤独,益神思,得茶之神韵。寒夜与友对饮,促膝相谈,可得茶之趣。"茶三酒四",品茶以三人同桌为佳,可领略茶之美味。

多人聚饮,办茶会、茶宴,以茶会友,亦可止渴、小憩、开展社交、获取信息,茶在此处又成为人见人爱的"公关饮料"。

饮茶方式若以人数多寡论,有独饮、对饮、品饮和聚饮几种。

独饮是何滋味?李白《月下独酌》写道: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酒未能使有"醉仙"之称的李白宁静淡泊,反刺激得发狂,竟为幻觉所驱使,与月与影对饮,且歌且舞。这便是酒道,酒是躁狂之物,能使人迷幻,失去常态。李白若是以茶代酒,月下独饮,会如此么?这决不会的。

中唐诗人卢仝写了一道《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云: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腑习习清风生。唐代茶饼用模子做成方形、圆形、鸟形、掌形,还有薄片形,诗中所写就是贡贡茶之一种,月芽薄片形。阳羡茶是唐代名茶,赞颂阳羡茶的诗歌很多。阳羡即今之宜兴,宜兴以茶与紫瓯名闻古今中外。

《走笔》是写得最好的一首茶诗,若要办茶诗大奖赛,金牌得主非此诗莫属。全诗31句,行文自然洒脱,一气呵成,将饮茶之快感写得透透彻彻。诗人睡梦正酣,见茶至而兴奋不已,感激不已。茶中自有一份真情,见茶如见朋友面。茶非平常物事,乃是感情的载体。茶中有王道:"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这王道又很霸道。但罪不在茶,茶是雅物。诗人反关上门,煎茶独饮,以喜悦的心情欣赏煮茶时蒸腾的水气,欣赏茶碗白色的汤面,并以高度灵敏的神经去感知饮茶的效果:一碗润了喉,二碗提了神,三碗来了文思,四碗宽了心胸,五碗轻了肌骨,六碗只觉手眼神通,七碗竟飘飘欲仙……。饮茶之功用不仅仅是止渴生津,还是高级的精神享受:提神醒脑、启迪心智、致清导和……其快感竟如登仙境。这便是茶中之道。茶使卢仝宁静淡泊、超凡脱俗,神游仙境;酒却使李白颠颠狂狂,罗曼谛克,醉入幻境。茶道与酒道对立而不统一,"以茶代酒"、"饮茶解酲"是茶道的胜利,终是茶道征服了酒道。

张源于1595年前后着的《茶录》叙饮茶体会和心得,顾大曲序说:其隐于山谷间,无所事事,日习诵诸子百家言。每博览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无间寒暑,历三十年,疲精殚思,不究茶之指归不已。这位"隐士"无所事事,深山苦读,若不是以"独饮自娱",他能坚持30年么?恐怕不能。古代文人常常是以书为友、以茶为伴,"琴棋书画"后应添一字:"茶"。正因为文人的广泛参与,历千余年之久,使茶事具浓厚文化色彩。

陆游的《夜汲井水煮茶》、杨万里《舟泊吴江》,都是写汲水自然茶的情趣,同时表现各自的情怀。

月下窗前,独自品茗,慰孤独,益神思,可得茶之神韵,但毕竟没有对饮富茶趣。心有所得,总想说道说道,说给月听?说给影听?那要饮酒,饮得酩酊大醉,以便恍兮惚兮,进入虚幻,生发狂想。茶却是"现实主义"饮料,越喝越清醒,虚与实,阴与阳,一清二楚,决然不会将界限模糊。

若是严寒的冬夜,拥炉独饮,虽可领悟茶之神韵,但终究有些冷清。此刻,有故人不期而至,不由喜出望外,然后促膝而坐,共同煮水煎茗,室外大雪纷飞,屋内炉火跳跃,釜中茶汤鼓浪,白气袅袅,香味四溢,此情可入诗,此景可入画。宋代诗人杜来的《寒夜》就表现了雪夜对饮的茶趣。原诗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作者把"寒夜茶"和"窗前月"、"雪中梅"视为同等的雅事。寒夜与友共饮佳茗,正符合明人冯可宾在《岕茶笺》中提出的"茶宜"之"无事"、"佳客"、"幽坐"、"吟诗"、"精舍"、"会心"、"赏鉴"等项。若仅为止渴而饮,便没了情趣。文人正是借品茗薰陶自己,怡养从容雅致、彬彬有礼的君子风度。

三人为众,三人一块饮茶正合"品"字之义。"品"字字形是三个"口"字组成的,正说明三人聚饮是最佳组合。独饮太清冷,对饮虽有情趣,二人促膝相谈,如同唱二人转,不是你说就是我唱,没个喘息时刻,但三人共饮就添了许多热烈气氛,摆开龙门阵话题如小溪流淌,不会戛然中断,相对而言,也多了些闲适和轻松,那茶自然就更有味!

唐代茶文化的饮茶方式

  唐代是茶 文化 发展的第一高峰期,那么唐代茶文化有什么 饮茶 方式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唐代茶文化的饮茶方式,一起来看看。

  唐代茶文化的饮茶方式
  中国先民喝茶的起缘可以追溯到汉代,有关茶具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之于西汉王褒的《僮约》,其中有?烹茶尽具?的文字。长沙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贮茶器具?贯 筒?,也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才真正以文化面貌出现。虽然出现的时间很长,但在唐代以前,先民们喝茶也只不过是将鲜叶投入水中做 羹饮,用饭碗、酒爵之类的器皿代用即可,对于茶具并不讲究。

  自唐代开始,随着农业的发展,江南地区茶叶 种植 面积扩大,茶叶产量大幅度提高,茶叶消费也与日俱增。茶叶消费推动了茶器的生产和发展,并出现了专用茶器。如湖南出土一件长沙窑唐代青釉瓷碗,碗内底有一?茶?字,陕西西安出土青釉瓷壶,上有?老寻家茶社瓶七月一日买?,茶具的设置因茶事的兴盛而日渐完善。

  中 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但唐代的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许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见到过的。这些器具陆羽曾在 《茶经?四之器》中作了详尽记述,其中包括了风炉、笤、炭挝、竹夹、纸囊、碾、罗合等整套共28件茶具。除此之外,唐代封演编撰的小说集《封氏闻见记》也 曾描述道:?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证明唐代都市多有茶肆,可见唐代饮茶的兴盛之况。

  唐代,尤其是陆羽的《茶经》问世之前人们的饮茶方式 通常是煮茶,它的大概步骤是这样的:把茶叶(主要是茶饼)掰碎然后拿到火上去烤,烤到茶叶干了、红了之后磨碎倒进瓷瓶里,接下来烧水,并在水开之前往锅里 加入葱、姜、大枣、橘皮、盐等各色神奇佐料,水开后,把茶末倒进水里,跟佐料一起煮,名曰?茗粥?。

  而到了陆羽的时候,他认为这种 方法 煮出 的茶?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他提倡茶的原味,因此改良后的煎茶道(更讲究茶自身的风味,也更讲究技巧)流行开来,煮茗粥的方法逐渐被取代,现代 民间喜爱的打油茶、擂茶等则为原始煮茶遗风。煎茶法的用茶是饼茶。饼茶经过炙、碾、罗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先将茶饼复烘 干燥,谓之?炙茶?。等茶叶冷后,再取出打碎,碾成粉末状,再罗细,筛下茶即成待烹的茶末。

  唐代饮茶除煮茶和煎茶法外,还有庵茶。将茶叶先碾碎,再煎熬、烤干、舂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口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后饮用的,称庵茶。在唐代,庵茶不仅在民间流传,在宫廷中也用此法饮茶。唐佚名的《宫茶图》就描绘了宫廷中用庵茶法冲饮的画面。
  唐代茶文化的茶具介绍
  1987 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大唐系列茶器,做工精细,造型优美,质地细腻,佼佼者就是越窑青瓷碗和邢窑白瓷碗,堪称是茶器中的国宝,集中表现了唐代 茶器的兴盛。事实上,唐代的茶具从质地看,可分为金银瓷石玻璃等多种,甚至出现了以器具质地为茶汤命名的讲究,金银为器的称为?富贵汤?,琢玉为器的称为 ?碧秀汤?,瓷器饮茶称为?压一汤?,其中以瓷器茶器最为盛行。

  在唐代,茶盏的,为时人所常用。特别是邢窑白瓷碗,然而陆羽认为越窑茶碗最 好,最适合饮茶。他认为:?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做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 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陆羽在书中还曾为我们描述了唐代茶碗的标准,即?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唐代半 升约为我们现在的270毫升。除了越窑和邢窑茶器,值得一提的还有湖南岳州窑。岳州窑自南北朝到盛唐一直以烧制青瓷闻名,晚唐在其影响下出现了烧制釉下红 绿彩瓷器的长沙窑,主要以出口中东地区为主。
  唐朝的茶文化介绍
  大唐君臣清平茶说的是唐明皇李隆基邀请大学士李白品尝全国各地进贡的新茶贡品之事。李白诗性大发,挥毫写下了千古名篇《清平调三首》。大唐君臣清平茶程序繁多,分为备器、鉴赏茶饼、炙茶、碾茶、筛茶、候汤、投盐、舀汤、置茶兑汤、分茶、敬茶、闻茶、观色、品茶、谢茶等十六个步骤,是盛唐时期的宫廷茶艺。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学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等有关。陆羽的《茶经》就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代禅宗就十分兴盛,茶与佛门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加密切了。禅宗重视?坐禅修行?,要求排除所有的杂念,专注于一境,以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所以要求参禅的僧人要?跏趺而坐?、?过午不食?。而茶则有提禅养心之用,又可使饥饿感减轻,所以就选茶作为其饮料。如,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

  ?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

  唐代僧人所饮的茶有?茶苏?之称。《晋书》卷九十五《艺术传》,僧人单道开在临漳照德寺修行,?时复饮茶苏一二升。?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长安汇萃了大唐的茶界名流文人雅士,他们办茶会、写茶诗、著茶文、品茶论道、以茶会友。高僧皎然在《饮茶歌诮崔世使君》一诗中就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唐代饮茶诗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所论述的七碗茶了:?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 文章 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腑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喝了七碗茶就能变成神仙。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大唐宫廷茶具,证明唐代佛门禅茶已经非常兴旺。钱易曾说过这样一个 故事 :唐宣宗曾问一位130多岁老僧,吃了什么药能这么长寿?老僧说没吃什么药,惟一的嗜好是饮茶。

  法门禅茶是佛教中的一种茶道,是禅师茶艺、佛门品茗的高雅艺术。茶道程序繁多,分为礼佛、净手、焚香、备器、放盐、置料、投茶、煮茶、分茶、敬茶、闻茶、吃茶、谢茶等。

  所谓?吃茶?是将茶与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在唐代已经非常流行。陆羽在《茶经》中就记载了这种吃法。

饮茶文化详解:饮茶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茶叶是华厦民族的传统,现如今已经传承了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现如今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它地方的传统文化中都一定有着茶叶的踪影,不过中国的饮茶步骤也算是一种独特文化。


可能感兴趣》》 饮茶方式的演变

   1、温杯和净手
  将茶杯洗净,用开水稍微烫过。此为温杯。就是把茶叶器具都用开水冲洗一次,目的也是为了卫生清洁,同时给茶具预热,这样出来的茶的味道更香,将沸水倾入紫砂壶、公道杯、闻香杯、品茗杯中,这叫洁具提温。

   2、醒茶
  将茶叶放入高温烫过的茶杯中,用85摄氏度的开水冲泡,水量盖过茶叶稍多一些即可。等茶叶舒展片刻,将水倒掉。这一步有何意义呢?其目的是使茶叶完全苏醒过来,重新焕发出茶叶的本质。并且茶叶中的一些杂质,碎末,此时也随之流出,使得下一步冲泡的茶质将更清新,洁净。

   3、冲泡
  把沸水再次倒入壶中,倒水过程中壶嘴“点头”三次,别一次把壶倒满。这样做既是美观,也有向客人表示敬意之意。可适当提高水壶的位置,由上而下,水流如瀑布一般落入杯中,叫杯底的茶叶泡个澡。注意泡茶的水温80-90度为好。

   4、春风拂面
  水要高出壶口,用壶盖拂去茶末儿,把浮在上面的茶叶去掉,为的是只喝茶水不要让上面浮的茶叶到口中。

   5、封壶分杯
  盖上壶盖,保存茶壶里茶叶冲泡出来的香气,用沸水遍浇壶身。准备喝茶开始的步骤,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方便加茶。轻轻将壶中茶水倒入公道杯,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给人精神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刺激,简单点说就是给客人每人一杯茶。

   6、闻茶
  刚刚泡好的茶温度过高,此时不宜牛饮,先仔细欣赏一番,闻其香,观其色,形之变化。这是客人开始独自感悟的步骤,客人将茶汤倒入品茗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最好能有陶醉状,表示对主人茶的欣赏和赞叹。

   7、饮茶
  待茶汤凉至适口,且慢慢品尝。现在终于可以喝茶了。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轻啜慢饮,然后放下。

中国人喝茶有什么习俗吗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传统的生活方式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茶习俗,藏族的酥油茶、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蒙古族的茶和傣族的竹筒香茶等等,无不显示出各民族强烈的文化色彩。好茶还须好水来冲泡,从古至今,中国各地的名茶历来受到了文人墨客的赞誉。各种茶叶有各种冲泡和饮用的方法,是否得法,很有讲究。煮茶、点茶、泡茶、品茶、喝茶、吃茶都各有不同的含义。当你置身于典雅古朴的茶馆中,观赏着各种茶艺表演时,定会有心旷神怡的感受。
各民族饮茶习俗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所以,最懂得饮茶真趣。客来敬茶,以茶代酒,用茶示礼,历来是我国各民族的饮茶之道。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不同,以及生活风俗的各异,使每个民族的饮茶风俗也各不相同。在生活中,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饮茶习俗也各有千秋。不过把饮茶看作是健身的饮料、纯洁的化身、友谊的桥梁、团结的纽带,在这一点上又是共同的。下面,将一些兄弟民族中有代表性的饮茶习俗,分别介绍如下。
一、汉族的清饮
汉民族的饮茶方式,大致有品茶和喝茶之分。大抵说来,重在意境,以鉴别香气、滋味,欣赏茶姿、茶汤,观察茶色、茶形为目的,自娱自乐,谓之品茶。凡品茶者,得以细啜缓咽,注重精神享受。倘在劳动之际,汗流夹背,或炎夏暑热,以清凉、消暑、解渴为目的,手捧大碗急饮者;或不断冲泡,连饮带咽者,谓之喝茶。
不过,汉族饮茶,虽然方式有别,目的不同,但大多推崇清饮,其方法就是将茶直接用滚开水冲泡,无须在茶汤中加入姜、椒、盐、糖之类佐料,属纯茶原汁本味饮法,认为清饮能保持茶的"纯粹",体现茶的"本色"。而最有汉族饮茶"纯粹",体现茶的"本色"。而最有汉族饮茶代表性的,则要数品龙井、啜乌龙、吃盖碗茶、泡九道茶和喝大碗茶了。
1.杭州的品龙井
龙井,既是茶的名称,又是种名、地名、寺名、井名,可谓"五名合一"。杭州西湖龙井茶,色绿、形美、香郁、味醇,用虎跑泉水泡龙井茶,更是"杭州一绝"。品饮龙井茶,首先要选择一个幽雅的环境。其次,要学会龙井茶的品饮技艺。沏龙井茶的水以80℃左右为宜,泡茶用的杯以白瓷杯或玻璃杯为上,泡茶用的水以山泉水为最。每杯撮上3-4克茶,加水7-8分满即可。品饮时,先应慢慢提起清澈明亮的杯子,细看杯中翠叶碧水,观察多变的叶姿。尔后,将杯送入鼻端,深深地嗅一下龙井茶的嫩香,使人舒心清神。看罢、闻罢、然后缓缓品味,清香、甘醇、鲜爽应运而生。
2.潮汕啜乌龙
在闽南及广东的潮州、汕头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钟情于用小杯细啜乌龙。乌龙茶既是茶类的品名,又是茶树的种名。啜茶用的小杯,称之若琛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用如此小杯啜茶,实是汉民族品茶艺术的展现。啜乌龙茶很有讲究,与之配套的茶具,诸如风炉、烧水壶、茶壶、茶杯,谓之"烹茶四宝"。泡茶用水应选择甘冽的山泉水,而且必须做到沸水现冲。经温壶、置茶、冲泡、斟茶入杯,便可品饮,啜茶的方式更为奇特,先要举杯将茶汤送入鼻端闻香,只觉浓香透鼻。接着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举杯倾茶汤入口,含汤在口中迥旋品味,顿觉口有余甘。一旦茶汤入肚,口中"啧!啧"回味,又觉鼻口生香,咽喉生津,"两腋生风",回味无穷。这种饮茶方式,其目的并不在于解渴,主要是在于鉴赏乌龙茶的香气和滋味,重在物质和精神的享受。所以,凡"有朋自远方来",对啜乌龙茶,都"不亦乐乎"!
3.成都盖碗茶
在汉民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喝盖碗茶的习俗,而以我国的西南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尤其是成都最为流行。盖碗茶盛于清代,如今,在四川成都、云南昆明等地,已成为当地茶楼、茶馆等饮茶场所的一种传统饮茶方法,一般家庭待客,也常用此法饮茶。
饮盖碗茶一般说来,有五道程序:
一是净具:用温水将茶碗、碗盖、碗托清洗干净。
二是置茶:用盖碗茶饮茶,摄取的都是珍品茶,常见的有花茶、沱茶,以及上等红、绿茶等,用量通常为3-5克。
三是沏茶:一般用初沸开水冲茶冲水至茶碗口沿时,盖好碗盖,以待品饮。
四是闻香:待冲泡5分钟左右,茶汁浸润茶汤时,则用右手提起茶托,左手掀盖,随即闻香舒腑。
五是品饮:用左手握住碗托,右手提碗抵盖,倾碗将茶汤徐徐送入口中,品味润喉,提神消烦,真是别有一番风情。

我国的饮茶方式是如何演变的

中国历代饮茶方法的演变   在数千年的饮茶历史上,饮用方法是经过多次改良变革的。
  茶最早是作为羹饮,茶叶何时成为真正的饮料,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但是至少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茶叶就已经作为饮料饮用。
  如三国时魏国张辑(230年前後)的《广雅》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掺和之意)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已经明确指出茶叶是作为醒酒的饮料饮用的。
  《三国志?6?4吴书?6?4韦曜传》:“(孙)皓每飨宴,……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人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或密赐茶荈以当酒。”既然是以茶代酒,说明当时茶已成为单纯的饮料了。   从上述《广雅》记载中之“欲煮茗饮”看来,说明当时饮茶方法是“煮”,是将“采叶作饼”的饼茶,烤炙之後捣成粉末,掺和葱、姜、橘子等调料,再放到锅里烹煮。
  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唐代,只是更加讲究。宋代以後又有许多变化。
  大体说来,我国饮茶方法先後经过烹茶、点茶、泡茶以及罐装饮法等几个阶段。
(-) 烹茶 (唐代)   烹茶即煮茶,也称煎茶。
  根据陆羽《茶经》的记载,唐朝的茶叶生产过程是“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在晴天将茶叶采下,先放在甑壶中蒸一下,然後将蒸软的茶叶用杵臼成茶末,放在铁制的模中拍压成团饼,将茶饼穿起来,进行烘焙,最後封存。   饮用时,先要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去掉水份,然後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为粉末状态,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煮时,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微有声”,称为一沸。此时加入一些盐到水中调味。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这时要用瓢舀出一瓢开水备用,以竹夹在锅中心搅打,然後将茶末从中心倒进去。稍後锅中的茶水“腾波鼓浪”,“势若奔涛溅沫”,称为三沸,此时要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一锅茶场就算煮好了。如果再继续烹煮,陆羽认为“水老不可食也”。最後,将煮好了的茶汤舀进碗里饮用。
  “凡煮水一升,用末(茶末)方寸匕,若好薄者减,嗜浓者增”,“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热连饮之。”前三碗味道较好,後两碗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饮”。   上面介绍的是陆羽所提倡的在当时社会上较盛行的饮茶方法。其实在民间还保留著其他饮茶方法。
  《茶经?6?4六之饮》指出:“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因存在不同种类的茶叶,其饮用方法自然也就不同。陆羽所提倡的是饼茶的饮用方法。
  另有一种方法是“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於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即是将饼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再用开水冲泡,而不用烹煮,这是末茶的饮用方法。
  还有一种方法是“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被陆羽视为沟间废水的这种饮茶法,就是《广雅》所记述的荆巴地区的煮茗方法,从三国到唐代数百年间一直在民间流传著。
  这是从古代以茶作为菜羹到以茶作为单纯的饮料之间的过渡形态,即古代以茶为菜羹时,可能也是和一些作料放在一起煮,并且既然作为菜食;一定也会加盐才好下饭。後来不再做菜食,而是煮成茶汤作为饮料,但还是和一些作料一块熬煮,以减轻茶叶的苦涩,保持原有的口味。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尽管陆羽反对用葱姜橘皮等来煮茶,却保留加盐的作法,因为自古以来茶汤的味道就是带有咸味的。由於不加其他作料,茶的真味容易显现,日益为饮茶者所追求,到了宋代,就不再加盐了。
(二) 点茶 (宋代)   到了宋代,烹茶法已被淘汰,盛行点茶法。
  点茶法是在唐代痷茶法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根据宋代蔡襄的《茶录》记载,宋代的点菜主要特点是:
  “先将饼茶烤炙,再敲碎碾成细末,用茶罗将茶末筛细,“罗细则茶浮,罗粗则未浮。”“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即将筛过的茶末放入茶盏中,注入少量开水,搅拌得很均匀,再注入开水,用一种竹制的茶筅(类似小竹刷子)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花),达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者为最佳状态。
  点茶法和唐代的烹茶法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不再将茶末放到锅里去煮,而是放在茶盏里,用瓷瓶烧开水注入,再加以击拂,产生泡沫後再饮用,也不添加食盐,保持茶叶的真味。
  点茶法从宋代开始传入日本,流传至今。现在日本茶道中的抹茶道采用的就是点茶法。   点茶法也是宋代斗茶时所采用的方法。斗茶实际上就是茶艺比赛,通常是二三人或三五知已聚在一起,煎水点茶,互相评审,看谁的点茶技艺更高明,点出的茶色、香、味都比别人更佳。
  还有两条具体标准,一是斗色,看谁的茶汤表面的色泽和均匀程度,鲜白者为胜。二是斗水痕,看茶盏内的汤花与盏内壁相接处有无水痕,水痕少者为胜。斗茶时所使用的茶盏是黑色的,它更容易衬托出茶汤的白色,茶盏上是否附有水痕也更容易看出来。因此,当时福建生产的黑釉茶盏最受欢迎。
(三) 泡茶 (明代)   明清时期,由於废除了饼茶进贡,社会上盛行炒青的条形散茶,因此不再将茶叶碾成粉末,而是直接抓一撮茶叶放入茶壶或茶杯用开水沏泡,即可饮用。这种方法也称为撮泡法,不仅简便,而且保留了茶叶的清香味,受到讲究品茶情趣的文人们欢迎。这是我国饮茶史上的一次革命,“直到今天仍为广大群众所沿用。   最典型的撮泡法是形成于明代完善於清代至今盛行于闽、粤、台沿海一带的“工夫茶”。
  工夫茶是乌龙茶特有的泡茶方式,在整个冲泡过程中呈现出浓郁的艺术韵味,是中国传统茶艺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据清代寄泉《蝶阶外史?6?4工夫茶》记载,其具体冲泡程式如下:   “壶皆宜兴砂质。龚春、时大彬不一式。每茶一壶,需炉铫三候汤,初沸蟹眼,再沸鱼眼,至连珠沸则熟矣。水生汤嫩,过熟汤老,恰到好处颇不易。故谓天上一轮好月,人间中火候一瓯,好茶亦关缘法。不可幸致也。   第一铫水熟,注空壶中荡之泼去;第二铫水已熟,预用器置茗叶,分两若干立下壶中,注水,覆以盖,置壶铜盘内;第三铫水又熟,从壶预灌之周四面,则茶香发矣。   瓯如黄酒卮,客至每人一瓯,含其涓滴咀嚼而玩味之;若一鼓而牛饮,即以为不知味。肃客出矣。”   由上可知,工夫茶使用的茶具是十分讲究的宜兴紫砂,有钱人泡茶还要使用龚春、时大彬等名家制作的紫砂壶。水开後,先要注入空壶荡一荡再倒去,以提高壶温(类似今天福建工夫茶艺的“孟臣淋霖”)。然後放入茶叶,注水,盖上壶盖,将茶壶放在铜盘里,再用开水从壶顶浇淋壶之四周,以发茶香(类似今天福建工夫茶艺的“重洗仙颜”)。喝茶时,每人一小杯,“含其涓滴咀嚼而玩味之。”即慢慢品味欣赏,若一口就喝光,被视为牛饮,不懂得品尝工夫茶,甚至要被人赶出门外。
  这说明此时的品茶十分重视沏泡技巧和追求艺术韵味,这是达官贵人和知识分子的雅趣。至於普通老百姓为了解渴而泡茶,自然没有必要这么讲究,只要将茶叶放进壶里和杯中,冲入开水,稍停片刻即可饮用。这是最简单的撮泡法。从茶叶冲泡方式的演变历史角度来看,它和工夫茶的冲泡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工夫茶赖以产生的基础。
(四) 罐装茶 (今後)   摄泡法自明代以来在中国流行600多年,直到今天仍是大众饮茶的主要方式。
  但是随著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的发达,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传统的茶叶产品和饮用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在一些青少年当中,甚至对传统的撮泡法也嫌麻烦,追求快速、简便、易于操作和携带的茶叶产品及其饮茶方式。於是出现了袋泡茶、速溶茶、浓缩茶和罐装饮料茶等新产品。
  袋泡茶是将茶叶加工成碎末装在纸袋中,放在茶杯中用开水浸泡,喝完茶水後将纸袋中的茶渣连袋丢弃,比较方便,也比较简单。
  速溶茶则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各种成品茶叶为原料,用热水萃取茶叶中的水可溶物,过滤弃去茶渣,获得茶汤,经浓缩、乾燥制成固态的速溶茶,饮用时直接将它放在开水中溶化即可,不需要再倒茶渣。也可不经乾燥阶段直接制成液态的浓缩茶,兑水即可饮用,或者直接将茶汤装入瓶、罐制成液态的罐装茶饮料,即开即饮,非常方便。
  罐装茶饮料是工业化的产品,科技含量较高,与传统手工产品形态的茶叶有质的区别,在日本和欧美迅速发展,在台湾和中国大陆也日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它有著广阔的前景,在新世纪中将得到长足的发展,它也必将对传统的饮茶方式产生冲击。在未来的日子里,罐装茶饮料将成为大众化的饮料,它即开即饮,特别适合于流动人口快节奏生活的需要。可以说,这是饮茶史上自60O多年前朱元璋废除饼茶改散茶冲泡以来的又一次革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当然,在人们的家庭生活中,细品热茶、把壶赏玩的传统饮茶方式仍不会消亡,在新兴的茶艺馆中还会得到保存和弘扬。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00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