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宋代,大理政权将南诏时期所设的“步日睑”改为“步日部”。此时宋国与北方的金国连年征战不止,急需战马,大理政权便在“步日部”开设“茶马市场”,以当地的茶叶换取西藏马匹,再将马匹转与宋国,以换取其锦缎与珠玩饰品。茶叶的种植随之扩大。
元代
到了元代,蒙古军队占领了云南,将“步日”改为“普日”,普洱茶已成为边疆各族民间交换的主要商品。元代中期,普洱茶随同以食肉、乳制品为主食的蒙古人进入俄国。
明清两代
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普日”改称为“普耳”。万历年间,“普耳”又正式改为“普洱”,明朝廷还在其地设官吏管理普洱茶的贸易。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平定云南,将普洱、思茅、普藤、茶山、猛养、猛暖、猛棒、猛葛、整歇、猛万、上猛乌、下猛乌、整董编为十三个版纳,统归元江府管辖。这一时期普洱茶的生产和销路较好,据《思茅县志》载:“顺治十八年(1661年),思茅年加工茶叶十万担,经普洱过丽江销往西藏茶叶三万驮之多”。雍正二年(1724年),茶商和工匠大量涌入茶山,达“数十万”之众,因而不断出现事端。雍正七年(1729年),设普洱府后,即在思茅城内设普洱茶局管理茶叶的种植、加工制作及销售,并将原思茅城内私营茶商一律赶走,不得经营茶叶生意。雍正十三年(1735年),实行“茶引”购茶,茶商复入茶山作茶,主要茶品种为圆饼茶,因七饼为一筒出售,又称“七子饼茶”或“七子圆”茶。茶山大量供思茅用外,经易武销至缅甸、泰国、香港,再转南洋及至欧洲、美洲,进入国际茶叶市场。乾隆年间,清廷对普洱府茶业情况进行调查后,将六大茶山所产的普洱茶列为贡品,年解贡茶 660担,贡后方允许民间私商进行交易。康、雍、乾期间,清政府还在普洱一带开采铜矿和盐矿,这对当地商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商贾旅人聚集,也带动了普洱茶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一年一度春末夏初的“花茶市”,南北商人来往如织,城内摊点遍布,店铺林立,城外帐篷如云。马帮出入,土特产品及日用生活文化用品的交换日益发展,饮食业和人马旅店应运而生。普洱天天为街,日日为市,甚至还出现了夜市市场,成为滇南商业活动中心。磨黑、石膏井、勐先、满磨 街等集市亦随之形成,并日益兴隆。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随贡茶和大众茶的用量日增,茶山年产茶增至十万担,运量随之增大,遂由茶商、士绅出钱,铺建易武至思茅的茶马驿道,全长211公里,全为青石板铺成,避免了道路的泥泞。
明清两代,在“茶马古道”之外,还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出四条“茶马大道”。一是由普洱至昆明的“官马大道”,历史上的普洱贡茶经此道运往昆明,然后转运京城。从长江下游而来的客商,以及滇中、滇东地区的客商和本省的官员到普洱,均走此道。二是由普洱至澜沧的“旱季茶马大道”,自普洱起运茶叶,经思茅糯扎至澜沧县,再至勐连县而后到达缅甸。三是由普洱至越南莱州的“茶马大道”,由普洱起运茶叶,经江城县至越南莱州,然后转运至欧洲。四是普洱至打洛的“茶 马大道”,此系“官马大道”的延伸,自普洱经思茅、车里、佛海至打洛,然后到达缅甸的景栋。在今天的普洱县境内,还保留有三处较为完整的“茶马大道”的遗址,见证着普洱茶贸易在历史上曾经的繁荣与辉煌。
同治年间,普洱各地因遭受“白旗下坝”五年争战,茶市不兴,各地茶商渐撤,茶园荒芜,茶业一度衰落。清末,普洱的茶业渐渐衰落。光绪年间,茶市又复活跃, 私商恢复,宁洱县城有商号180余家,其中较大商号有“协太昌、同心昌、荣和昌”等20余家。在宁洱加工的普洱茶有毛尖、芽茶、小满茶、金月天等品牌,外型为团饼、方砖、牛心和人头团茶等。民间专业加工销售茶叶的较大商号有“恒和园”、“裕泰丰”、“雷永丰”等10余家,生产圆饼、方砖、紧团茶和双喜牌茶。较大商号有“鼎光恒”“同仁利”、“裕泰丰”等数家。
近代
辛亥革命以后
汉族商人在西双版纳一带,特别是在勐海从事制茶的商号如雨后春笋,相继开业,傣族商人也建立起自己的茶庄。民国八年(1919年),思茅县城流行鼠疫、疟疾,茶商渐撤,思茅茶业长期停顿,茶商转入易武,故易武茶业又一度兴旺,延至民国26年(1937年)。此后因法国重新封锁老、越边界,南下茶路堵塞,易武茶业走向萧条。
抗战时期
外省人大量进入普洱,不少人从事商业,普洱商业又有了新的发展。商旅路线主要为南、北两途。北路即由普洱直往昆明,主要输出茶叶、食盐、地产中草药材,输入布匹、香烟等,称为“省货”;南路由普洱输出食盐、银饰等,经思茅、车里至佛海,销售后又转运茶叶至缅甸,输入象牙、煤油、洋靛、棉花、棉纱、布匹、西药、鹿茸、虎骨及杂货等,称为“坝子货”。此时的普洱茶不仅行销国内四川、西藏、湖南、湖北等省区,而且远销港澳、缅甸、越南乃至欧洲,尤在日本和西欧享有盛名。普洱成为滇南重镇和商业活动中心。
抗战初期,佛海的普洱茶也是畅销无阻,国外至缅甸、印度、暹罗、南洋、香港一带,内地则遍及云南、贵州、康藏等地的商业市镇。日军南进时,由于战祸侵袭佛海一带,国内外交通受阻,因而产销不如前。
上个世纪50年代
人民政府曾大力宣传工商业政策,提出“恢复老茶园,开展新茶园”的号召,茶园的种植面积逐渐增加,茶叶产量比抗战后增长了许多,私商也纷纷收购,外销马来西亚、香港、仰光等地。但由于茶价总体低廉,茶农采摘茶叶不足维持生活,且若由内地入藏,耗时久、运费高,因而产销量都不高。上个世纪60年代,也曾号召“大搞茶园建设”,在思茅坝、曼歇坝、景东县文井大街开垦新式茶园。1975年,新建普洱茶厂,先后加工制作的青茶、红茶、沱茶、特制普洱茶等六大类40多个品种,国内国外均有销售。
普洱茶历史
:
普洱茶是中国茶中的一种地方特种茶类,是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朵奇葩。
由于普洱茶原产区与中原文化发达区的万水千山之隔,普洱茶这朵奇葩直至明清时期才被认知,这就让人们对普洱茶的历史文化的认识带来了很多的不足与误区,随着人们对普洱茶认识的加深,普洱茶的影响力在逐年提升,2007年普洱茶成为当年中国的三大热词之一:股票、房奴、普洱茶。
普洱,位于祖国云南省西南边陲,拥有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486公里的国境线,与缅甸、越南、老挝接壤;是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绿海明珠,是“彩云之南”的面积大市、生态大市、资源大市、边境大市、民族大市、文化大市。
历史渊源
普洱茶起源地毕竟距离中华文化中心地区太遥远,交通不便及万水千山之隔使普洱茶的文字纪录非常贫乏,在少得可怜的文字记录中,还有不少是内地文人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记录,所以并非所有普洱茶的文字记录的历史都可以作为信史,也需要甄别。
普洱茶
公认的最早普洱茶产区的文字记录《蛮书》唐樊绰于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撰写的《蛮书》记录了很多云南的历史文化,其中在《蛮书·云南志·管内物产卷七》中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是目前公认的普洱茶产区的最早文字记录,因而被广泛引用。如果我们冷静地来看樊绰的记录,仍有需要甄别讨论的问题。
公元862年统治云南的南诏国出兵攻打安南(即越南,当时归属唐统治,唐政府在安南设有统治机构),唐政府派蔡袭继任安南经略使,樊绰是蔡袭幕僚。为了知己知彼,了解南诏情况,樊绰受命收集南诏资料并于863年写成《蛮书》,也就在同一年南诏攻占安南,蔡袭战死,樊绰逃走。樊绰其实并没有到过云南。
因此对于《蛮书》关于茶的记录也需要进行甄别讨论。其一,书中所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应该是可信的。“银生”即银生节度,治所在银生城(今景东东县城),辖区包括了今普洱市、临沧市一部、西双版纳州等地,这一带正是公认茶的起源区域《蛮书》只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在唐代以前,景迈山种茶的说法已有1300多年,而新找到的用傣文写的经书记录布朗族1800多年前已在芒景建村和种茶,这当然还需专家认真考证。其二,说“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关于“散收,无采造法”应该是属于道听途说了。
在澜沧江流域有很多古茶山,这些古茶山规模大,树龄老。以景迈山为例,可以采撷的面积超过一万亩,按照布朗族的传说种茶已有1800多年,这么古老而广大的茶园如果“无采造法”是不可能形成的。至于“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那只是一部分人的饮法,并不代表普洱茶产区的饮茶法。
蒙舍蛮即南诏国的统治民族,南诏统一前在洱海周围有六诏(六个小王国),南面的蒙舍诏也称南诏,其民族属于当时称“乌蛮”的一部分,其他五诏的民族都是“白蛮”,后来南诏统一其他五诏建南诏国并先后征服今云南大部分地区。“蒙舍蛮”是当时“乌蛮”的一支,是南诏国的统治民族,所饮之茶应该是来自“银生城界诸山”的古老的普洱茶,只是在饮用时有加上椒、姜、桂煮饮的习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饮法应该起源于此。
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
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古代濮人栽培驯化茶树遗留下来的活化石。
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种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绰,在其所著《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
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
历史记载说明,早在1100多年前,属南诏“银生城界诸山”的思普区境内,已盛产茶叶。
宋朝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
”从茶文化历史的认知,茶兴于唐朝而盛于宋朝。
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
普洱一词首见于此。
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这个词,该书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
这是“普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
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亦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记载。
清朝阮福《普洱茶记》:“普洱古属银生府。
则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时。
”清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遗器”载,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普洱府境内就已种茶。
扩展资料:
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
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
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96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华四大茶区
下一篇: 8种人不宜常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