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径山禅茶传日本

茶百科 2023-11-21 13:03:42

径山禅茶传日本

对径山的敬仰如同刚刚练习钢笔字帖对庞中华的崇拜。径山茶不仅是中国名茶,更是日本茶道的祖师。当时大文豪苏东坡久慕径山大名,一日来游径山寺。方丈见其衣着平常,以为只是寻常香客,不以为然,只淡淡说:“坐。”又转身对小和尚喊:“茶。”小和尚于是端上一杯普通的茶。稍事寒暄后,方丈感觉来人谈吐不俗,气度非凡,便改口“请坐”,并喊小和尚“敬茶”。经过一番深谈,方丈得知来者乃大诗人苏东坡时,情不自禁地说:“请上坐。”接着又喊小和尚“敬香茶”,并研墨铺纸以求墨宝。东坡先生一思忖,提笔写了副对联。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方丈也是惭愧不已。而径山寺和径山茶却蜚声海内外。

日本僧人跪在地上,泪水落在茶盏中。千僧阁内,夕阳透射而入,光影在地面的青砖上移动着。归巢的鸟鸣啼啭不休。对于千僧阁内打坐的僧人而言,这鸟鸣如过耳之风。头顶的老僧目光祥和,轻声说道:喝茶。地上跪着的日本僧人曰:千僧阁中的径山禅茶,禅意具足,实乃我东瀛禅子梦寐之事,弟子舍不得喝啊,弟子我——

老僧一阵爽朗的笑声:你如从这径山禅茶中喝出禅意,无异于喝出了狗屁的味道。日本僧人一阵愕然。老僧又是一阵爽朗的笑声:喝茶就是喝茶,在我径山门下,悟出一句只是喝茶,定当让你成佛做祖。老僧说罢目视前方。

这个画面就是我采访完径山寺里径山茶后久久不能挥去的一幕。

径山寺的会修师父告诉我径山茶的历史和典故: 1200多年前的唐代,著名僧人法钦大师云游到浙江杭州径山后,开山结庵建寺种茶制茶研茶,是为径山茶之始。此后,唐代茶圣陆羽驻径山汲泉煮茶品茗著《茶经》,宋代日本高僧南浦绍明来径山学佛习茶,并把茶籽和宋代盛行的径山茶宴传至日本,演变成现今的“日本茶道”。径山茶文化自陆羽著“茶经”始,经日本高僧传播,从此走向世界。径山也因此成为“茶圣著经之地,日本茶道之源”。

一杯径山寺里的径山茶也许是许多爱茶之人终生的追求,会修师父亲手冲泡了一杯明前径山茶: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且嫩绿明亮。翠绿的色泽、悠悠的清香、丝丝的甘甜,“色、香、味、形”让人赏心悦目,感受到翠绿的色泽美和两叶一心天女散花般的形态美,嗅觉能感受到淡淡清香的含蓄美,味觉能感受到微苦、微涩、微甜的融合美。

悠扬的钟声伴随一杯甘甜的径山春茶,只怕你顿时有了跳出红尘外,不在五行中的强烈感觉。

吴裕泰茶博士

品质特点:

径山茶外形细嫩紧结显毫,色泽绿翠 ,内质有独特的嫩香且香气清香持久,滋味甘醇爽口,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匀成朵。

品饮方法:

通常采用“上投法”,先将90℃左右的开水注入杯中,然后投入茶叶

茶风光

去径山寺采访径山茶山路的陡峭超出预想,面的司机一边埋怨着山路的险恶,一边侧目观赏沿途的美色。这里的万亩竹林绝对让西湖边的云溪竹径相形见绌了。到了山顶,径山茶农小刘告诉我:他小的时候也就是三十年前,山上的村民的一切日用品都是从山脚的千年古道用挑夫挑上来的。

径山属东天目山余脉,主峰窑头山为1095.2米,其余山体均在千米以下。在径山寺和会修师父聊天我突然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径山寺刚进寺门迎面供奉的护法韦陀。会修师父笑着说:因为这里是韦陀护法的道场,韦陀白天在天目山,晚上要回到径山寺。当然,最让人诧异的,莫过于山顶古寺沿黄色围墙分布的约六亩茶园了,巨大的玉兰、丁香、银杏树穿梭其中,黛竹修姿延展出厚厚的轮廓。

决定茶汤优质的元素中,树种排第一,原始的群体品种最好;土壤其次,砾石为佳;水气或是第三了,阳面阴生甚为难求。巧的是,深处东天目山北脉的径山村和径山寺满足了全部条件。鸠坑种的茶树,年代久远不说,还是龙井群体品种的始祖,血统和辈分都是贵族。山地皆砂土,林密松风,饱含针叶阔叶混成的腐质层,野性中透着肥美。1000余米海拔,要雾有雾,求仙得仙。这样的家世,茶品不美不行!

径山寺的径山茶宴

径山茶宴是我国古代茶宴礼俗的存续,也是我国禅茶文化的杰出代表,以诞生于余杭径山寺而得名,是径山寺接待贵客上宾时的一种大堂茶会。径山茶宴起源于唐朝,盛行于宋元时期,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它对我国近代“茶话会”礼仪的形成、对日本茶道、对杭州地区民间饮茶礼仪习俗的存续都有重要影响。2010年,具有禅文化、茶文化、礼仪文化等多方面价值的“径山茶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径山茶宴具有悠久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茶论道,禅茶一味。径山茶宴一般包括击茶鼓、张茶榜、设茶席、礼请主宾、煎汤点茶、分茶吃茶、谢茶等十数道仪式程序。

日本茶道起源于哪里

  日本的茶道文化其原态是从中国移植过去的?唐物宋品?,而茶禅一味的发源地夹山寺为日本茶道视为源头。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起源,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的起源   第一阶段在隋唐,中国茶文化入?经?成?道?,有多批日僧前来留学,给日本带回了中国的佛与茶,始展日本茶文化?东方第一枝?。

  第二阶段在两宋,中国禅茶文化日渐成熟繁盛,此时,?取经?的日僧络绎不绝,名僧容西两次入宋,居留中国达二十四年之久,带回了禅味浓烈的中国茶道,并将圆悟禅师的《碧岩录》和?茶禅一味?的墨宝带回日本,自己又撰著《吃茶养生记》,由此成为日本佛教临济宗的祖师和日本茶道的先驱者。

  第三阶段在明清,在中国禅宗教义和?禅茶一味?的理念刺激和引导下,一种以崭新的精神和形式出现的茶道草庵茶,在日本茶文化史上掀开了辉煌的一页,先驱者便是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

  珠光曾跟随一休大师参禅,经过艰苦的修炼,最终成为一休大师的弟子,并从大师那里得到了圆悟克勤的的墨迹。珠光将之运用于茶道,开拓出了日本茶道茶禅结合的新境界,这便是?墨迹开山?典故的由来。圆悟克勤的墨迹成了禅茶结合的最初标志,也是日本茶道界的最高宝物,人们走进茶室,都要在墨迹前跪下行礼,以示对圆悟的敬意。由此,珠光被确立为日本茶道的开山。日本茶道也就从单纯的生活艺术升华为茶禅一味的?美的宗教?。

  日本茶道的历史   一 奈良、平安时代

  据日本文献《奥仪抄》记载,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讲《大般若经》时,曾有赐茶之事,则日本人饮茶始于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初期。

  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国留学归来的最澄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至今在京都比睿山的东麓还立有《日吉茶园之碑》,其周围仍生长着一些茶树。

  与传教大师最澄从中国同船回国的弘法大师空海,在日本弘仁五年(公元814)闰七月二十八日上献《梵字悉昙子母并释义》等书所撰的《空海奉献表》中,有?茶汤坐来?等字样。

  《日本后记》弘仁六年(公元815)夏四月癸卯记事中,记有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国,过崇福寺,大僧都永忠亲自煎茶供奉的事。永忠在宝龟初(公元770年左右)入唐,到延历二十四年(公元805年)才回国的,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嵯峨天皇又令在畿内、近江、丹波、播磨各国种植茶树,每年都要上贡。《拾芥抄》中更近一步说,在当时的首都,一条、正亲町、猪熊和大宫的万一町等地也设有官营的茶园,种植茶树以供朝廷之用。

  日本当时是如何饮茶的?从与永忠同时代的几部汉诗集中可以发现,日本当时的饮茶法与中国唐代流行的饼茶煎饮法完全一样。《经国集》有一首题为《和出云巨太守茶歌》描写了将茶饼放在火上炙烤干燥(独对金炉炙令燥),然后碾成末,汲取清流,点燃兽炭(兽炭须臾炎气盛),待水沸腾起来(盆浮沸浪花),加入茶末,放点吴盐,味道就更美了(吴盐和味味更美)。煎好的茶,芳香四溢(煎罢余香处处薰)。这是典型的饼茶煎饮法。

  这一时期的茶文化,是以嵯峨天皇、永忠、最澄、空海为主体,以弘仁年间(公元810-824)为中心而展开的,这一段时间构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黄金时代,学术界称之为?弘仁茶风?。

  嵯峨天皇爱好文学,特别崇尚唐朝的文化。在其影响下,弘仁年间成为唐文化盛行的时代,茶文化时其中最高雅的文化。嵯峨天皇经常与空海在一起饮茶,他们之间留下了许多茶诗,如《与海公饮茶送归山》。嵯峨天皇也有茶诗送最澄,如《答澄公奉献诗》等。

  弘仁茶风随嵯峨天皇的退位而衰退,特别是由于宇多天皇在宽平六年(894),永久停止谴唐使的派遣,加上僧界领袖天台座主良源禁止在六月和十一月的法会中调钵煎茶,于是中日茶文化交流一度中断。但在十世纪初的《延喜式》中,有献濑户烧、备前烧和长门烧茶碗等事的记载,这说明饮茶的风气开始在日本流传。

  总之,奈良、平安时期,日本接受、发展中国的茶文化,开始了本国茶文化的发展。饮茶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和上层社会中传播并流行,也开始种茶、制茶、在饮茶方法上则仿效唐代的煎茶法。日本虽于九世纪初形成?弘仁茶风?,但以后一度衰退。日本平安时代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上还是精神上,可以说是完全照搬《茶经》。

  二 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

  (一) 镰仓时代

  镰仓时代(公元1192?1333年)初期,处于历史转折点的划时代人物荣西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荣西两度入宋,第二次入宋,在宋四年零四个月,1191年回国。荣西得禅宗临济宗黄龙派单传心印,他不仅潜心钻研禅学,而且亲身体验了宋朝的饮茶文化及其功效。荣西回国时,在他登陆的第一站九州平户岛上的富春院,撒下茶籽。荣西在九州的背振山也种了茶,不久繁衍了一山,出现了名为?石上苑?的茶园。他还在九州的圣福寺种了茶。荣西还送给京都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5粒茶籽,明惠将其种植在寺旁。那里的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茶的生长,所产茶的味道纯正,由此被后人珍重,人们将拇尾高山茶称作?本茶?,将这之外的茶称为?非茶?。

  荣西回国的第二年,日本第一个幕府政权镰仓幕府成立。掌握最高权力的不再是天皇,而是武士集团首领源氏。政治的中心,也由京都转移到镰仓。建保二年(公元1214年),幕府将军源实朝醉酒,荣西为之献茶一盏,并另献一本誉茶德之书《吃茶养生记》。《吃茶养生记》分上下两卷,用汉文写成,开篇便写道:?茶也,末代养生之仙药,人伦延龄之妙术也?。荣西根据自己在中国的体验和见闻,记叙了当时的末茶点饮法。由于此书的问世,日本的饮茶文化不断普及扩大,导致三百年后日本茶道的成立。荣西既是日本的禅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自荣西渡宋回国再次输入中国茶、茶具和点茶法,茶又风靡了僧界、贵族、武士阶级而及于平民。茶园不断扩充,名产地不断增加。

  荣西之后,日本茶文化的普及分为两大系统,一是禅宗系流,一是律宗系流。禅宗系统包括荣西及其后的拇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律宗系统则有西大寺的叡尊、极乐寺的忍性。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并且是由寺院普及到民间,这是镰仓时代茶文化的主流。

  日本文永四年(公元1267年),筑前崇福寺开山者南浦绍明禅师,自宋归国,获赠径山寺茶道具?台子?(茶具架)一式并茶典七部。?台子?后传入大德寺,梦窗疏石国师率先在茶事中使用了台子,开点茶礼仪之先河。此后,台子茶式在日本普及起来。

  镰仓时代末期,上层武家社会的新趣味、新娱乐?斗茶?开始流行,通过品茶区分茶的产地的斗茶会后来成为室町茶的主流。

  (二) 室町时代

  室町时代(公元1333?1573,受宋元点茶道的影响,模仿宋朝的?斗茶?,出现具有游艺性的斗茶热潮。特别是在室町时代前期,豪华的?斗茶?成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但是,与宋代文人们高雅的斗茶不同,日本斗茶的主角是武士阶层,斗茶是扩大交际、炫耀从中国进口货物、大吃大喝的聚会。到了室町时代的中后期,斗茶内容是更复杂、奖品种类也更多,据记载有茶碗、陶器、扇子、砚台、檀香、蜡烛、鸟器、刀、钱等。比起中国宋代的斗茶来,室町时代的斗茶更富有游艺性,这是由日本文化具有游艺性的的特点决定的。摆弄进口货,模仿宋朝人饮茶,是一件风雅之事。当然,在室町时代的斗茶会里,也有一些高雅的茶会。室町时代的斗茶经过形成、鼎盛之后,逐渐向高级化发展,为东山时代的书院茶准备了条件。

  公元1396年,38岁的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让位于儿子义持。次年,他在在京都的北边兴建了金阁寺。以此为中心,展开了?北山文化?。在他的指令、支持下,小笠原长秀、今川氏赖、伊势满忠协主持完成了武家礼法的古典著述《三义一统大双纸》,这一武家礼法是后来日本茶道礼法的基础,而观阿弥、世阿弥父子草创了能乐。公元1489年,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隐居京都的东山,在此修建了银阁寺,以此为中心,展开了东山文化。东山文化是继北山文化之后室町文化的又一个繁荣期,是日本中世文化的代表。由娱乐型的斗茶会发展为宗教性的茶道,是在东山时代初步形成的。在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建造的东山殿建筑群中,除代表性的银阁寺外,还有一个著名的同仁斋。同仁斋的地面是用塌塌米铺满的,一共用了四张半。这个四张半塌塌米的面积,成为后来日本茶室的标准面积。全室塌塌米的建筑设计,为日本茶道的茶礼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日本把这种建筑设计称作?书院式建筑?,把在这样的?书院式建筑?里进行的茶文化活动称作?书院茶?。书院茶是在书院式建筑里进行、主客都跪坐,主人在客人前庄重地为客人点茶的茶会。没有品茶比赛的内容,也没有奖品,茶室里绝对安静,主客问茶简明扼要,一扫室町斗茶的杂乱、拜物的风气。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在?书院茶?时代基本确定下来。书院式建筑的产生使进口的唐宋艺术品与日本式房室融合在一起,并且使立式的禅院茶礼变成了纯日本式的跪坐茶礼。书院茶将外来的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结合在一起,在日本茶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以东山文化为中心的室町书院茶文化里,起主导作用的是足利义政的文化侍从能阿弥(1397?1471年),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通晓书、画、茶。 在能阿弥的指导下,当时所进行的点茶法是一种?极真台子?的茶法。点茶时要穿武士的礼服狩衣,点茶用具放在极真台子上面,茶具的位置、拿发,动作的顺序,移动的路线,进出茶室的步数都有严格的规定,现行的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基本上在那时就已经形成了。能阿弥不愧是室町时代的一位划时代的大艺术家,他一生侍奉将军义教、义胜、义政三代,一扫斗茶会的奢靡嘈杂,创造了?书院饰台子饰?的新茶风,对茶道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他推荐村田珠光作足利义政的茶道老师,使得后者得以有机会接触?东山名物?等高水准的艺术品,达成了民间茶风与贵族文化接触的契机,使日本茶道正式成立之前的书院贵族茶和奈良的庶民茶得到了融会、交流,为村田珠光成为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提供了前提。如果说村田珠光是日本茶道的鼻祖,那么能阿弥就是日本茶道的先驱。

  应永二十四年(1417年)六月五日,一种由一般百姓主办参加?云脚茶会?诞生,云脚茶会使用粗茶、伴随酒宴活动,是日本民间茶活动的肇始。云脚茶会自由、开放、轻松、愉快,受到欢迎,在室町时代后期,逐渐取代了烦琐的斗茶会。

  在饮茶文化大众化的潮流中,奈良的?淋汗茶?引人注目。文明元年(1469年)五月二十三日,奈良兴福寺信徒古市播磨澄胤在其馆邸举办大型?淋汗茶会?,邀请安位寺经觉大僧正为首席客人。淋汗茶会是云脚茶会的典型,古市播磨本人后来成为珠光的高徒。淋汗茶的茶室建筑采用了草庵风格,这种古朴的乡村建筑风格,成为后来日本茶室的风格。

  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1423?1502),珠光11岁时进了属于净土宗的奈良称名寺做了沙弥,由于怠慢了寺役,被赶出了称名寺。之后,他来到京都,19岁时进了大德寺酬恩庵(今称一休庵),大德寺是著名的临济禅宗的寺院。珠光跟一体宗纯(1394?1481年)参禅,获得一休的印可。他将禅宗思想引入茶道,形成了独特的草庵茶风。珠光通过禅的思想,把茶道由一种饮茶娱乐形式提高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珠光完成了茶与禅、民间茶与贵族茶的结合,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内核、夯实了基础、完善了形式,从而将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地位。

  日本茶道宗师武野绍鸥(1502?1555年)承先启后。大永五年(1525年),武野绍鸥从界町来到京都,师从当时第一的古典学者、和歌界最高权威、朝臣三条西实隆学习和歌道。同时,师从下京的藤田宗理、十四屋宗悟、十四屋宗陈(三人皆珠光门徒)修习茶道。他将日本的歌道理论中表现日本民族特有的素淡、纯净、典雅的思想导入茶道,对珠光的茶道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为日本茶道的进一步民族化、正规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武野绍鸥的另一个功绩是对弟子千利休的教育和影响。

  室町时代末期,茶道在日本获得了异常迅速的发展。

  (三) 安土、桃山时代

  室町幕府解体,武士集团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日本进入战国时代,群雄中最强一派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系统。群雄争战,社会动乱,却带来了市民文化的发达,融艺术、娱乐、饮食为一体的茶道便受到空前的瞩目。宁静的茶室可以慰藉武士们的心灵,使他们得以忘却战场的厮杀,抛开生死的烦恼,所以,静下心来点一碗茶成了武士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战国时代,茶道是武士的必修课。

  千利休(1522-1592年)少时便热心茶道,先拜北向道陈为师学习书院茶,后经北向道陈介绍拜武野绍鸥为师学习草庵茶。天正二年(1574年)作了织田信长的茶道侍从,后来又成了丰臣秀吉的茶道侍从。他在继承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的基础上,使草庵茶更深化了一步,并使茶道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还原到了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上。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是一位伟大的茶道艺术家,他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

  镰仓时代,日本接受了中国的点茶道文化,以镰仓初期为起点,日本文化进入了对中国文化的独立反刍消化时期,茶文化也不例外。镰仓末期,茶文化以寺院茶院为中心,普及到了日本各地,各地都出现了茶的名产地。寺院茶礼确立。

  总之,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期,日本学习和发扬中华茶文化,民族特色形成,日本茶道完成了草创。

  三 江户时代

  由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开创的统一全国的事业,到了其继承者德川家康那里终于大功告成。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幕府,至1868年明治维新,持续了260多年。

  千利休被迫自杀后,其第二子少庵继续复兴利休的茶道。少庵之子千宗旦继承其父,终生不仕,专心茶道。宗旦去世后,他的第三子江岑宗左承袭了他的茶室不审庵,开辟了表千家流派;他的第四子仙叟宗室承袭了他退隐时代的茶室今日庵,开辟了里千家流派;他的第二子一翁宗守在京都的武者小路建立了官休庵,开辟了武士者路流派茶道。此称三千家,四百年来,三千家是日本茶道的栋梁与中枢。

  除了三千家之外,继承利休茶道的还有利休的七个大弟子。他们是:蒲生化乡、细川三斋、濑田扫部、芝山监物、高山右近、牧村具部、古田织部,被称为?利休七哲?。其中的古田织部(1544-1615)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大茶人,他将利休的市井平民茶法改造成武士风格的茶法。古田织部的弟子很多,其中最杰出的是小掘远州(1579-1647)。小掘远州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茶人,他一生设计建筑了许多茶室,其中便有被称为日本庭园艺术的最高代表桂离宫。

  片桐石州(1605-1673年)接替小掘远州作了江户幕府第四代将军秀纲的茶道师范,他对武士茶道作了具体的规定。石州流派的茶道在当时十分流行,后继者很多。其中著名的有松平不昧(1751-1818年)、井伊直弼(1815-1860年)。

  千利休去世后,由他的子孙和弟子们分别继承了他的茶道,400年来形成了许多流派。主要有:里千家流派、表千家流派、武者小路流派、远州流派、薮内流派、宗偏流派、松尾流派、织部流派、庸轩流派、不昧流派等。

  由村田珠光奠其基,中经武野绍鸥的发展,至千利休而集大成的日本茶道又称抹茶道,他是日本茶道的主流。抹茶茶道是在宋元点茶道的影响下形成的。在日本抹茶道形成的之时,也正是中国的泡茶道形成并流行之时。在中国明清泡茶道的影响下,日本茶人又参考抹茶道的一些礼仪规范,形成了日本人所称之的煎茶道。公认的?煎茶道始祖?是中国去日僧隐元隆琦(1592-1673),他把中国当时流行的壶泡茶艺传入日本。经过?煎茶道中兴之祖?卖碳翁柴山元昭(1675-1763)的努力,煎茶道在日本立住了脚。后又经田中鹤翁、小川可进两人使得煎茶确立茶道的地位。

  江户时期,是日本茶道的灿烂辉煌时期,日本吸收、消化中国茶文化后终于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煎茶道。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茶道,但是发扬光大了中国茶道。

  四 现代时期

  日本的现代是指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茶在安土、桃山、江户盛极一时之后,于明治维新初期一度衰落,但不久又进入稳定的发展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日间的茶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日本茶文化向中国的回传。日本茶道的许多流派均到中国进行交流,日本里千家流派茶道家千宗室多次带领日本茶道代表团到中国访问,第100次访问中国时,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千宗室。千宗室以论文《<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获南开大学哲学博士。日本茶道丹月流家元丹下明月多次到中国访问并表演。日本当代著名的茶文化学者布目潮风、沧泽行洋不仅对中华茶文化有着精深的研究,并且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2001年4月,日本中国茶协会会长王亚雷,秘书长藤井真纪子等一行到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进行茶文化交流。

  与此同时,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彬藩、浙江大学教授童启庆、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会长范增平、天仁集团总裁李瑞河、浙江湖州的蔻丹、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顾问王镇恒、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宛晓春等纷纷前往日本访问交流。北京大学的滕军博士在日本专习茶道并获博士学位,出版了《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一书。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96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