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宫廷茶文化和民间的茶馆文化

品茶 2023-11-21 12:34:55

宫廷茶文化和民间的茶馆文化

七碗过后已是飘飘欲仙

有人说,茶产在南方,北方谈不到茶文化,说北京人只会喝高末,茶里泡的茶末。北京解放以前,穷人确实喝不起好茶,只能喝一些碎末,就是卖出好茶后剩下的末茶。但并不能由此说北京没有茶文化,北京不仅有茶文化,而且档次还很高。

首先,北京地区出了一个茶的亚圣,仅次于陆羽的圣人,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卢仝。卢仝是涿州人,离北京仅百里左右。范阳卢氏家族是一个文化家族,从汉代就出文化人。卢仝为什么被称亚圣呢?这是因为他写过一首诗,原名叫《走笔谢孟谏议送寄新茶》,诗中有一段形容饮茶过程,所以人们通俗地又叫它《七碗诗》。他写道“一碗喉吻润”,头一碗茶只不过润润嗓子;“两碗破孤闷”,把心里闷气破解一下;“三碗搜枯肠”,李白说:“斗酒诗百篇”,而卢仝说饮三碗茶就有“文字五千卷”。接着“四碗发轻汗”,“人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喝茶以后,把污浊之气发泄出来了;然后“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最后说第七碗,“七碗喝不得也”,因为此时“两腋习习清风生”,我喝七碗的时候就要上天成仙了。然而又马上诗意转折——我不知道老天爷,你是不是看见了,那些茶农在山里种茶是多么辛苦!天下的苍生是多么辛苦!我们是不是应当分给他们一点茶呢。他写了一种雨露均分的思想,这首诗把茶的精神写出来了,从生理反应,一直到思想反应,最后端出儒家雨露均分思想,不愧是亚茶圣。

元朝人喝茶不是为了助消化

再有,北京是六朝古都,文人荟萃的地方,任何一种文化,到北京以后就要抬升一步,得到一种提炼。其实北京不仅有茶文化,而且层次很高,比如文人士大夫的茶文化,在《红楼梦》里有这样的描定,刘姥姥进大观园以后转到栊翠庵,妙玉请大家喝茶,这妙玉看不起刘姥姥,就弄个犀牛角杯,还有什么玉杯请宝钗、黛玉和宝玉喝茶,那刘姥姥喝过的杯子,她要扔了,还是汝窑的。贾宝玉有点同情心,说,你给我吧,我出去卖了,卖点钱。还有用的水,是梅花上的雪,然后集了一大瓮。实际上曹雪芹所写的这些都是北京文人的茶文化,可见北京文人茶文化是非常讲究的。北京有很多好的茶人,即使在元朝也是如此。有人说,元代的人喝茶是为了助消化,因为少数民族爱喝牛奶和羊奶,其实不完全是这样。颐和园旁边有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墓,耶律楚材在一首诗中曾说,我若几天没有喝到饼茶,心里就像堵了一样,可见他对茶的爱是非常深的。

当然最兴盛的时期,我认为是在明清的宫廷茶文化,中国茶文化这时到了一个最高点,当然它仅仅是一个侧面了。因为从宫廷茶文化和朝廷的礼仪上来讲,唐、宋、辽、金、元反映得比较清楚。比如说外国使臣来了,我们要赐茶,外国使臣走的时候,也要送茶叶。这都是一种正式的礼节。但到了明、清两代不仅如此,它还和文明教化结合了起来。

关公巡城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我认为文人茶文化,宫廷茶文化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一种很高的思想境界,特别是雨露均分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流传至今的一些民间的喝茶习俗很有意思,比如说倒茶,有十来个小碗,小杯子,倒茶人拿把小壶先来个关公巡城。这说明什么,他认为一个壶里的茶,上边跟下边的质量、营养不一定很均匀,我只有这样转着倒,每个碗里的营养才均衡,雨露均分嘛。最后把非常浓的茶水滴在每一个碗里,这叫韩信点兵,名字非常有意思。不管关公巡城,还是韩信点兵,都说明茶壶里泡的茶前后质量不一样,所以在沏茶的过程当中应当均匀地分配到各个碗里。其实,重视民生、雨露均分在封建社会里根本做不到,但是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是儒家文化在北京茶文化里的突出反映。北京是皇城,统治阶级就是装样子,也要提倡这种思想。

宋代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宋代茶 文化 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宋代茶文化的基本介绍,一起来看看。

  宋代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宋代茶饮风俗形式,在其历史时间与空间具有时代的特征、社会的特色。在宋代,全国范围内出产茶叶200多个品种。其中,皇家的贡茶最具有代表性。北宋王朝初立,宋帝设立茶局,派重臣督造皇家御茶,他们最终选定福建建州凤凰山北苑贡茶为皇家御茶,旷世奇茗也由此诞生,掀开了中国茶叶史上新的篇章。据记载,皇家贡茶?龙团凤饼?为宋真宗时期宰相丁谓所创,小?龙团凤饼?是宋四大书法家、福建转运史蔡襄所造。宋徽宗年间,郑可简改制的?龙团胜雪?成为中国制茶史上的一个神话,至今无法超越。宋代贡茶之美、茶叶之精,使得大量文人墨客为之倾倒。 饮茶 不仅成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进入上层社会的精神生活,成为文学艺术的主题之一。在?两宋?时期,先后有180多位诗人、词人用 文章 赞颂宋代贡茶,诗词达400篇。宋代的贡茶记录着宋代人深耕茶史的足迹,记录着宋茶创造茶史的辉煌。建茶入诗,比比皆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把佳茗和佳人联系在一起,写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佳句,为人们所传诵。陆游写了300多首茶诗,成为历代诗人中写茶最多的一位。陆游对建茶更是情有独钟,他入闽做茶官,就生活在建茶之地建州。?建溪官茶天下绝? 的名句,出自于他的《建安雪》。欧阳修在病中喜得建茶,品尝之余,遂作《和梅公仪尝建茶》。?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卢仝走笔章?,这是梅尧臣的诗句,是说北苑?龙凤团茶?可以比得上?仙人掌茶?,也可与?阳羡紫笋茶? 媲美。

  宋茶成为国饮和宋代茶文化的繁盛,与宋徽宗赵佶密不可分。据《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宋徽宗在位的时候,武夷山北苑的御茶园不能再囿于传统上贡的?龙凤团茶?,必须跟着皇帝的心思变花样,以悦龙心,精制了几十种贡茶,让皇帝来玩赏:白茶、?龙园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不一而足。赵佶喜茶,不仅在于他精于茶事、擅长茶艺,还写了一本《茶论》,后世称之为《大观茶论》, 谈制茶之法与点茶真韵。书中说,饮茶有道,首先讲究色、 香、味。由此可以看出,宋徽宗不但懂得如何点茶泡茶,还清楚了解制茶的过程与饮茶的香气效果。在皇帝带头下,随着饮茶在社会生活中所处地位的日益重要,宋代茶书的撰述也大大超过了唐人,超过30种,其中不少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成为中国茶文化著述中的宝贵遗产。

  宋代的饮茶之风继唐之后深入社会各个阶层,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宋代开封城内遍布茶庄、茶肆、茶馆等。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以及张择端的《 清明 上河图》中都描述了东京汴河两岸茶坊生意兴隆的繁荣景象。宋代茶馆十分重视摆设,有的悬挂名人字画,有的则放置鲜花、盆景,很注意环境的优美。《梦粱录》在记载当时的茶馆时说:?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流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 从皇宫、官府的欢宴到亲朋之间的聚会,从各种场合的迎来送往、交际应酬到人生喜庆的礼俗,无处没有茶之清风洋溢、香气飘拂,斗茶、茗战更是情趣盎然、格韵高雅。茶道兴,茶宴盛。斗茶之风浓烈,讲究茶优、水质、器美,茶以新贵,水用活水,器要精良。选团茶碾细末入盏,注沸水搅动,茶汤纯白为上,青白次之,灰白又次之;盏无水痕为绝佳,水痕先出者为负。茶王?斗品充官茶?,民间有茶农、百姓的世俗斗茶;高僧爱斗茶,寺院有佛教僧侣的禅门斗茶;名士好评水,官宦有诗人墨客的文士斗茶。随着点茶的技艺不断创新,由此产生了能在茶汤中形成文字和图像的技艺分茶。在宋徽宗和一大批文人、僧人的推崇下,不仅把分茶做到极致,也将中国茶文化推向历史高潮。

  宋代的茶馆,经营灵活,除白天营业外,还设有早茶和夜茶。据《东京梦华录》说:北宋时开封有?每五更点灯?的早茶馆。服务项目除供应茶水外,同时也供应汤水茶点。除了茶肆、茶坊、茶楼在固定的地方专门卖茶水等诸种饮料外,北宋开封至夜半三更还有提瓶卖茶者,?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南宋时杭州则在?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为深夜仍在活动、游玩的吏人、商贾或市民提供饮茶服务。在?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为市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宋代的茶风、茶道盛行天下,开封曾是全世界茶文化的中心,茶叶经济约占当时财政收入的5%。宋代的饮茶文化更加深厚,且影响到日本、韩国等茶道的形成。日本有茶,大约是在平安时代之前。据当时的文献记载,茶是由当时 留学 中国的日本僧人最澄带回日本,并首先在寺院推广开来的。与中国茶异曲同工,日本茶也经历了由药用至饮用的过程。被尊为?日本茶祖?的荣西禅师由宋朝携回茶籽,并分送筑前背振山等,分植于宇治等地,并将宋朝禅院吃茶仪规完整地带入日本。1235年,日本僧人圆尔辩圆入宋求法,并带回径山寺茶种种在自己的家乡静冈。自此,日本茶道?禅茶一味?的寺僧传统被牢固地确立下来。日本?抹茶道?主要是承袭自中国宋代茶道。

  宋代的斗茶和?茶百戏?就是中国茶文化的传奇。鉴于茶马贸易的旺盛,宋代开始朝廷设茶马司,专门负责以茶叶交换周边各少数民族马匹的工作。马匹是重要的战备物资,北宋朝廷设置了茶马司便于朝廷控制各少数民族地区。同时,茶马贸易也促进了对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别是茶文化的推广,并由此逐步产生了专供少数民族地区的茶叶黑茶(边茶)。

  中国茶从药用、食用演变到后来的饮用,不仅使用价值被充分挖掘,而且围绕茶的饮用也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以?唐煮?、?宋斗?、?明冲泡?,则分段成为古典之饮、浪漫之饮、自然之饮、但唯有宋代的茶文化,才上升由?品?到?玩?的浪漫境界,可称为中国茶文化的巅峰。

  今日之开封,宋风浩荡,古韵犹存。文化产业繁荣兴盛,文化项目精彩纷呈。每年春季的清明文化节和每年金秋的菊花文化节两大全国性节会,成为传承和展示中华文明瑰宝的品牌和载体。当你来到开封,走一步都是文化,听一声都是传奇,看一眼都是美景,传承历史和文明的宫廷文化、府衙文化、书画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名人文化、 民俗文化 、菊花文化和宋代茶文化,都可从缭绕回旋的茶烟芬芳中,再度物化为皇廷的盛宴、饮食的精绝、官瓷的细腻、汴绣的柔润、木版 年画 的鲜活和书画的禅境,能让你身临其境感受厚重的历史,体验唯美的文化。
  宋代茶文化的历史
  中国茶业?兴于唐,盛于宋?,所以宋代的茶文化自然也是很兴盛。宋代之所以茶文化兴旺发达,是由于有一批热心茶文化事业的人。从皇帝赵佶,到大诗人苏东坡,共有370多位爱茶人写过有关茶叶的诗歌、 散文 和专著。

  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宋朝宰相蔡襄著有《茶录》,宋徽宗赵佶撰有《大观茶论》,茶成为举国之饮。唐代的茶文化是由文人雅士、隐士僧人来引导潮流,而宋代茶文化则已走向社会。与此同时,宫廷之中亦兴起了茶风。太祖赵匡胤有嗜茶之好,徽宗赵佶著有《大观茶论》。茶进入宫廷后也就蒙上了皇家之气。

  茶文化在民间也广泛兴起,不仅有宫廷?仪茶?、贵族?礼茶?、士大夫?玩茶?,亦有市民?斗茶?。
  宋代茶文化的发展 方法
  茶学的深入

  宋代茶学与唐代茶学相比,在深度上多有建树。由于茶业的南移,贡茶以建安北苑为最,所以不少茶学研究者在研究重心上也倾向于建茶,特别是对北苑贡茶的研究,既深且精,在学术专题上形成了强烈的时代和地域色彩。这些研究以著作的形式流传下来后,为当今宋代茶史、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在宋代茶叶著作中,比较著名的有叶清臣的《述煮茶小品》蔡襄的《茶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沈括的《本朝茶法》、赵佶的《大观茶论》等。在宋代茶学作者中,有作为一国之主的宋徽宗赵佶,有朝廷大臣和文学家丁谓、蔡襄,有著名的自然科学家沈括,更有乡儒、进士,乃至至今都不知其真实姓名的隐士"审安老人"。从这些作者的身份来看,宋代茶学研究的人才和研究层次都很丰富。在研究内容上包括茶叶产地的比较、烹茶技艺、茶叶型制、原料与成茶的关系、饮茶器具、斗茶过程及欣赏、茶叶质量检评、北苑贡茶名实等等。

  宋代茶学由于比较专注于建茶,所以在深度上,系统性上与唐代相比都有新的发展。

  宫廷皇室的大力倡导

简述中国茶文化发展史

茶文化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

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又如在汉朝 ,茶叶已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中国饮茶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

扩展资料: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国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

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茶文化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96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