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佛事,往往有着许多密切的联系。福建武夷山佛教兴盛,具有独特岩韵的武夷山茶,也成了佛门法事的必需品。武夷山岩茶早已驰名中外,但是,在武夷山著名宗教景点瑞岩寺所产的云门竹筒茶,却鲜为人知。
瑞岩寺坐落在武夷山北面的吴屯乡,四周群峰环绕,山岚氤氲,云雾不绝,寺院清幽。就在寺院周边山上,僧人们从武夷山山北移栽了一种较为独特的岩茶,这种岩茶通过僧人们精心管理,长得十分茂盛。当时寺里的住持叫翁藻光(844年―928年),出家前是吴屯人,他幼年喜欢在寒冬季节里扣冰洗浴,出家后,人称他为“扣冰和尚”。
翁藻光年轻时曾南下云游,他信奉云门宗。云门宗为中国佛教五大禅宗之一。五代时文偃创立,因文偃曾住广东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故名。唐广明元年(880年),彭王当捐募巨金建瑞岩寺于吴屯的吴边山下,请翁藻光担任住持。翁藻光竭力弘扬云门禅宗,据说文偃宗师曾来过瑞岩寺,见扣冰精心侍弄着那些野生茶丛,文偃认为那些翠绿茶丛乃为佛界“灵物”,就指点扣冰和尚如何采摘和窨制这些野茶的方法。扣冰得云门禅宗大师点化,并按云门大师所说的去如法炮制,将野茶采来后,萎凋缩水,虚火旺炒,然后引入道教理论,遵循太极图案中“阴阳鱼”的走势进行搓揉,烘焙。再砍来纤纤玉竹,取其一节,将茶叶塞入压紧,以蜡烛泥紧密封存。每逢庙会或迎贵客时欲饮用时,将竹筒封口的蜡烛泥去除,剔净表层茶叶,掏出筒中净茶少许,先在佛祖香案供着,让佛祖享用后再置入沸水中煮。滤其茶汤啜之。此茶有玉竹之甘香、野茶之馥郁,消积健胃,解渴生津,涤心去浊,醒脑明神。扣冰及弟子也在品茗中悟出禅门精神,取其名为“云门竹筒茶”。当地百姓一有恙,便到寺中乞求佛方,扣冰和尚常将云门竹筒茶送给来求医问药的百姓,具有多方疗效。
后来扣冰和尚圆寂,他的弟子张氏仍沿用此法制作云门竹筒茶。每年的庙会活动或行醮斋礼仪时,都要用到大量的云门竹筒茶。后来,云门竹筒茶发展为武夷山周边庙会的专用茶,佛教色彩更加浓厚。至于如何制作云门竹筒茶的工序与技法,如今在吴屯《张氏家谱》中亦有记载。由于云门竹筒茶产量不多,加上工艺独特,显得弥足珍贵。2000年7月,武夷山举办“凯捷杯”茶王赛,瑞岩寺云门竹筒茶的传人张旺,也带上这一佛门茶品,展示了云门竹筒茶的独特风格,云门竹筒茶吸引了一些港澳茶商茶客,就连老外们也青睐武夷佛门的特色茶,品尝云门竹筒茶后,当场向张旺认购了不少云门竹筒茶。堪称武夷一绝的佛门茶,从此传名海外。
中国十大名茶
名茶,顾名思义,在于有名。其所以有名,则由于名茶具有脍炙人口的品质,独具特色的风韵,蜚声遐迩的声誉,以及体现悠久历史文化的掌故。名茶之成名,并为人们之所爱,社会之珍视,是与秀丽的名胜古迹、美妙的神话故事, 优良的茶树品种,精湛的制茶工艺、 优异的品质风格、名人的诗词歌赋分不开的。在中国名茶艺苑中,花色品目,估计不下两百种,形形色色俱显珍奇,各有千秋,令人爱慕。在蜚声中外的名茶中,挑选出:西湖龙井、铁观音、祁红、碧螺春、黄山毛峰、白毫银针、云南普洱、君山银针、蒙顶茶、冻顶茶等十种作为代表。
(1)色香味形俱佳的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茶,因产于杭州西湖山区的龙井而得名。习惯上称为西湖龙井, 简化称为龙井。龙井,既是地名,又是泉名和茶名。龙井茶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之誉,所以有“三名巧合,四绝俱佳”之喻。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到龙井狮峰下的胡公庙品尝龙井茶,饮后赞口不绝,并将庙前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经过茶农世世代代的辛勤培育,精益求精,龙井茶产量不断增加,品质日益改进,如今已香飘万里,誉满全球。
龙井茶区分布于“春夏秋冬皆好景,雨雪晴阴各显奇”的西湖风景区,山青水秀,景色绮丽。在狮峰山上,梅家坞里,云栖道旁,虎跑泉边,满觉陇中,灵隐寺周围,九溪十八涧沿岸,翠岗起伏,绿树婆娑。更是产区如画,得天独厚。
产地:按“狮”“龙”“云”“虎”“梅”排列品第:
狮——既狮峰,品质最佳,最富盛誉(地名)
龙——龙井(地名)
云——云栖(地名)
虎——虎跑(地名)
梅——梅坞(地名)
味:为豆花香、清香味甘
色:色清
形:取其一芽一叶,长不过2.5厘米
采摘期:四月初至十月上旬。
清明采制的龙井茶,称为“明前龙井”为龙井茶上极品,产量很少,珍贵。按照茶芽萌发状况和采下的芽叶大小,制成的龙井菜,历史上又分“莲心”“旗枪”“雀舌”等花色。
(2)“音韵”留甘的铁观音
烹东勺水浅杯斟,尽不余香古本寻;
七碗漫夸能畅饮,可曾品过铁观音。
铁观音是中国乌龙茶的极品,产于福建省安溪县,又称安溪铁观音。 素富盛誉,蜚声中外,特别是闽南、粤东和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华侨社会,享有极高的声誉,备加珍贵。
观音香绝,贵在“音韵”以天然馥郁的兰花香和特殊的“音韵”而称著,品尝铁观音时,领略“音韵”是品茶行家和乌龙茶爱好者的乐趣。
相传清代,福建省安溪县松林乡有一位农民,笃信佛教。每天清晨,他以一杯清茶奉献观音大士像前,习以为常。观音菩萨念他虔诚,托梦给他,说赐他一棵摇钱树,从此可以不愁衣食。次日,他上山砍柴,路过观音庙前,忽然发现打石坑的石隙间有棵茶树,在晨曦中,叶片闪闪发光,便挖回栽于舍旁,精心培育,后来采下鲜叶制成乌龙茶,香味异常醇美,加以繁殖,逐渐传开成为珍贵的茶树优良品种。由于他拜佛有德,感动了观音菩萨,恩赐而得此茶树,加之茶树上叶色暗绿如铁,故命名“铁观音”。
制作程序——晒青、摇青、凉青、杀青、烘。
焙火程度——轻火(生茶)
清香,茶底较轻
中火(半生熟茶)
重火(熟茶)——茶味重香
冲泡后的叶底三分红,七分带绿,人们美其名道: “青蒂、绿腹、红镶边”三节色。
采摘期:一年采四期茶,分青茶“头青”复茶“二青”暑茶“三青”秋茶“四青”,以青茶最好。
(3)中英豪——祁红
在红遍全球的红茶中,祁红独树一帜,百年不衰,以其高香形秀著称,博得国际市场的经久称赞,奉为茶之佼佼者。
祁红,是祁门红茶的简称,为工夫红茶中的珍品,1915年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牌奖章,创制一百多年来,一直保持优异的品质风格,蜚声中外。
安徽祁门一带是古老茶区,唐代就盛产茶,当时祁门一带皆出产绿茶,制法与六安茶相似,到清代光绪元年,有一名叫余干臣的黟县人,从福建罢官回籍经商,因见红茶畅销利厚,便先在至德县尧渡街设立红茶庄,仿效闽江制法,试制红茶成功,另一种说法,认为祁门改制红茶是从胡元龙开始的,胡元龙为祁门南乡贵溪人,因见当时绿茶销路不景气,红茶畅销,于1976年开设日顺茶厂,仿制红茶成功。
祁红主要运销英国,在伦敦茶叶市场, 祁红被誉为茶中英豪。每当祁红新茶上市,人们争相竞购,传扬“中国的祁门香来了!”。
祁红向以高香著称,具独特的清鲜持久的香味,被国内外茶师称为砂糖香或苹果香, 并蕴藏有兰花香,清高而长,独树一帜,国际市场上称之为“祁门香”。
(4)装素裹的白毫银针
白毫银针,属于白茶类,是中国福建的特产。(福鼎、政和等县)现代生产的白茶,是选用茸毛较多的茶树品种,通过特殊的制茶工艺而制成的。白毫银针,由于鲜叶原料全部是茶芽,制成品茶后,形状似针,白毫密被,色白如银,因此命名为白毫银针。其针状成品茶,长三厘米许,整个茶芽为白毫覆被,银装素裹,熠熠闪光,令人赏心悦目。冲泡后,香气清鲜,滋味醇和,杯中的景观也使人情趣横生, 茶在杯中冲泡,即出现白云疑光闪,满盏浮花乳,芽芽挺立,蔚为奇观。
白毫银针的采摘十分细致,要求极严格,规定雨天不采、露水未干不采、细瘦芽不采、紫色芽头不采、风伤芽不采、人为损伤不采、虫伤芽不采、 开心菜不采、空心芽不采、病态芽不采,号称十采。
白毫银针,味温性凉,有健胃提神之效,祛湿退热之功,常作为药用,对于白毫银针的药效,清代周亮工在《闽小记》中,有很好的说明,“太佬山古有绿雪芽,今呼白毫,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产者性需凉,功同犀牛,为麻疹圣药,运销国外,价同金埒(即同金等)”。
海外对白毫银针极为珍贵,称其有降虚火,解邪毒的作用,常饮能防疫祛病,甚至说,饮一杯白毫银针,可令人对今天生活的许多严峻事实,如通货膨胀,经济萧条,粮价高昂等变得心神安定。
(5)茶中故旧蒙顶茶
蒙顶茶,产于地跨四川省名山、雅安两县的蒙山, 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被尊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这两句飘扬蒙顶茶的诗句,寓意很深,传说扬子江心水,味甘鲜美,用这种水泡蒙山中顶的仙茶,是人间最美的佳饮,常人不可得。因此,古往今来人们对蒙顶茶爱慕之至,赞语不绝。
茶圣陆羽在评价名茶时曾说:“蒙顶第一,顾诸第二”(顾诸茶产于浙江长兴,是唐代名茶中的珍品)
古有“仙茶”之称的蒙顶茶, 关于其由来,有不少神话传说,传说有一位老和尚得重病,吃了很多药,都没有把病治好。有一天,一位老翁跑来告诉和尚,说春分前后春雷初发时,采得蒙山中顶茶,和本地水煎服,能治宿疾。 这位老和尚听了老翁的话,便在蒙山上清峰筑起石屋,请了一些人长住在这里,遵照老翁所传授的方法,采了蒙顶茶。煎服后,老和尚病果然好了,眉发绀绿,体格精健,相貌看上去好像三十多岁的人。于是,蒙顶茶可以返老还童的神话遂之传开。
蒙山,古时属于祀祭的名山之一,相传大禹治水成功,曾致祭于此。佛教传入中国,蒙山逐渐成佛教胜地。山顶五峰——上清、菱角、毗罗、灵泉、甘露、其命名都与佛教有关。蒙山贡茶圆,全由山上寺僧掌管,分工严密,各司其职。
蒙顶茶,是蒙山所产各种花色名茶的统称。有雷鸣、雾钟、雀舌、鹰嘴、芽白等品名,以后又有凤饼、龙团等紧压茶。
民国初年,以生产黄芽为主,故称蒙顶黄芽,为当时的蒙顶茶的代表。如今,以生产甘露为多。
蒙顶甘露——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 新鲜芽叶适当摊放,以高温杀青,须三炒、三揉、三烘和整形工序。外形美观,条索紧卷我毫,浅绿油润,香馨高爽,味醇甘鲜,汤黄微碧,清澈明亮。
蒙顶石花——嫩芽经杀青后,即在锅中整形,后经摊凉再入锅复炒,低温烘干。银芽扁直整齐,汤色黄碧,香气纯鲜,味甘隽永。
蒙顶黄芽——制法与石花大同小异,唯杀青后要揉捻。色泽黄亮,芽呈金黄色,香纯清,味浓鲜,汤色清黄明亮。
万青银叶和玉叶长青——是迟采的稍大芽叶制成,制法与甘露相同,唯茸毫减少,品质较甘露稍次。
(6) “吓煞人香”的碧螺春
碧螺春,产于江苏省吴县太湖的洞庭山, 又名洞庭碧螺春。吴县(属江苏)也有称为苏州碧螺春。外形卷曲如毛螺,花香果味得天生,素为茶中之华。
相传采菜姑娘把采下的茶叶放在胸口的衣襟内,新鲜的嫩叶由于得到体温的热气,挥发出浓香,故称“吓煞人香”后来康熙皇帝南下苏州,驻驿太湖,苏州地方官员进献当地名茶吓煞人香,康熙颇有文采,嫌其名不雅,因此赐题碧螺春为茶名。
碧螺春采摘十分细嫩,生产季节性很强。春分开始采茶,到谷雨采制结束,前后不到一个月时间,高档极品,都在清明前或后采制。时间更短,季节性更强。
碧螺春茶条索紧结,卷曲成螺,白毫密被,银绿隐翠。号称“三鲜”即香鲜浓、味道醇、色鲜艳,花香果味,沁人心脾,别具一番风韵。
(7)云蒸霞蔚的黄山毛峰
黄山, 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称, 号称黄山“四绝”,可是,在松、石、云、泉之外,还有一绝,那就是轻香冷韵、袭人断腭的黄山云雾茶。
黄山毛峰的产地海拨高,峰峦叠翠,山高谷深,溪流瀑布,俏树偏野,气候温和,雨水丰沛,终年云雾缭绕,群峰隐没在云海霞波之中,“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茶树在云雾蒸蔚下,芽叶肥壮,持嫩性强。加之山花烂漫,花香遍野,使茶树芽叶受到芬芳的熏陶, 花香天成。如此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奠定了黄山毛峰优良的天然素质。
黄山毛峰采摘讲究,非常细嫩, 特级茶于清明至谷雨边采制,以初展的一芽一叶为采摘标准,采回的芽叶要拣制,当天采当天制。
黄山毛峰成品茶,外形细扁稍卷曲,状似雀舌,白毫显露,色如象牙,黄绿油润,带金黄色鱼叶(俗称茶简)冲泡后,雾气凝顶,清香高爽,滋味浓醇和, 茶汤清澈,叶底明亮,嫩匀成朵。黄山毛峰冲泡五、六次,香味犹存。
(8)喉韵、沉香的冻顶乌龙
冻顶茶,被誉为台湾茶中之圣,产于台湾省南投县鹿谷乡。
关于冻顶茶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冻顶山,据说是因为山坡滑溜,上山要踢紧趾尖,台湾俗语称“冻脚尖”,才能上得了山头,即“冻”着脚尖上山“头”,所以叫冻顶。
讲到冻顶茶,传说是清道光十一年,鹿谷有一位举人林凤池,为报答族人林三显资助盘缠而得以中举之恩,在福州应试取得功名后,特到武夷山取回乌龙品种茶苗三十六株,以其中十二株赠给冻顶山的林三显,因天、地、人三因素调和,得以发展成现在闻名海内外的冻顶茶。
冻顶茶的鲜叶,采自青心乌龙品种的茶树上,故又名“冻顶乌龙”,属于轻度半发酵茶,制法则与包种茶相似,应归属于包种茶类。文山包种和冻顶乌龙是姐妹茶,文山包种重清香,而冻顶茶以滋味醇厚、喉韵强劲,具沉香而见长。
冻顶茶的鲜叶为一心两叶,实际上是新梢长到“小开面”(即新稍刚出现驻芽)时,采下顶端对上二叶梢。
(9)白银盘裹的君山银针
君山银针,产于号称八百里的洞庭湖中一个秀丽的小岛——君山上。
相传柳毅传书的故事,也发生在君山。君山有一仙井,叫做柳毅井,井水水质甚佳,用以烹茶酿酒,清甘芬芳。君山海拔九十公尺,是一个小山岛。有大小山峰七十二座,一峰一名,峰峰有景,而且还伴有多种神奇美妙的故事。四周为银山堆涌,白浪滔天,雾气滕滕,烟波漂渺。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是适宜茶树生长发育的好地方。据考证,南北朝梁武帝时起,茶叶就纳为贡品。相传君山有四十八座庙宇,庙庙有茶园。
虚云禅师,俗姓萧,祖籍湖南湘乡县。在现代佛教史上,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十五个道场,重兴六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禅门五宗,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众的高僧,唯有禅宗泰斗之誉的虚云。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一八四零年)七月三十日,虚云降生於福建泉州府幕僚官邸。他自幼即厌荤食,性喜恬淡。十二岁那年,跟随父亲奉生母祖母灵柩回老家安葬。葬礼之中,初见三宝法物,就有喜欢之心,从此渐弃举子叶而嗜佛典。随之,萌发弃世出俗之愿。十六岁,曾只身欲往南岳出家,行至半道被截回。后来又被父亲强徙至福州,并为之娶回田、谭二氏,强禁锢同居於一室。虚云却居内而无染。久之,出尘之志益坚。到清咸丰八年(公元一八五八年),赋《皮袋歌》留别田、谭二氏,偕从弟潜至鼓山涌泉寺,投常渊开坐下出家,取法名古严,又名演澈,法号德清,即虔心奉佛,诵读经书,习学仪规。次年,依妙莲受具足戒。其后,为避父亲追寻,隐居於山后岩洞,长达三年。
同治元年(公元一八六二),闻父已告老还乡,始奉师命回鼓山充职事,历任水头、园头、行堂等,时逾四年。而后,又入岩洞再习苦行,一衲一裤,长坐不卧,木食涧饮。三年之后,外出朝山。到天台华顶龙泉庵,即尊融镜之教研习经教。初学天台教观,再学禅宗仪制於国清寺,继则参学至岳林、天童、普陀等刹。为报父母恩,三步一拜朝礼五台,历时千日,行程数省。一路上,饥寒雪掩,痢疾腹泻口流鲜血,三次大病,几奄奄待死,备尝艰辛,恒心如一,道业日隆。而后,出晋,穿陕,入川、抵藏,复进滇、越境至不丹与缅甸。回国后,承妙莲衣钵为临济第四十三世。又接耀成法脉,列曹洞第四十七世。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一八九五年)冬,在高旻寺禅七中精进勇猛,以悟为期。至八七时,开水溅手,茶杯落地,一声破碎,疑根顿断,悟透禅开,即述偈明志:〔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汤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该难开。春到茶得处处秀,山沥大地是如来。〕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一八九七年)为报母恩,在宁波阿育王寺燃指供佛。清光者二十六年(公元一九零零年)师北上再朝五台,行抵北京,遇战事随邑跸路西行至西安后,折回上终南山,结茅蓬於狮子岩,独修禅行。一日,静中入定,时逾半月,锅中煮芋,早已霉高寸许,坚冰如石。近远僧俗,多来探视,为避俗扰,自号〔虚云〕,改字〔幻游〕。二年后,再进川,上峨眉,入云南,登鸡足山,转达昆明,闭关於福兴寺,潜心读经,刻苦修行。三年出关后,即在归化、节竹诸寺讲经。稍后,发心重兴鸡足山,受请主持钵孟盂,即革除陋习,并将其改为十方从林。为募资鼎崖寺宇,只身前往南洋。一路上风餐露宿,历尽艰辛。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一九零五年)应寄禅电召回国晋京,申诉保护庙产。得肃亲王助,谕批获准,并得赐《龙藏》一部,〔护国祝圣禅寺〕额一块,紫衣、钵孟、玉印、锡杖、如意、全副銮驾,以及〔佛慈弘法大师〕封号。
次年出京,又奉嘱护送妙莲骨灰往南洋。归途经众皈依,多达万余。归国之后,仍住鸡足山。清宣统三年(公元一九一一年),为护寺产,息军人逐僧毁寺之举,冒顽强只身进见省军统李根源,以言相辩,用理折之,使其皈依佛门,鼎力助法。 一九一二年,应僧众电请,抵沪联络僧界,并为代表赴宁谒孙中山先生。次年,参加筹组中华佛教总会并出席成立大会。返回滇省,主持省分会会务。一九一八年主持昆明云栖寺修复,同时参与或主持兴福寺、节竹寺、胜因寺、松隐寺、太华寺、普贤寺等的修复。为此艰辛操劳,长达十余年之。到一九三四年,应闽省主席扬幼京等之请出任福州鼓山涌泉寺方丈。从此,又积十八年心血,全心护持祖庭。兴规矩,肃寺风,颁规约,创办佛学院,培育僧才。同时,应结外缘,多方募化,修葺寺宇,重建楼阁,添买田亩,兴办林场,弘扬农禅。数年之后,寺貌一新,名闻遐尔。期间,亲自主持整理佛籍,重秘本修纂山志。
同年,数梦六祖相召回去曹溪,又得粤省政府主席李汉魂多番电邀,师乃移锡曹溪南华寺。初至,目睹寺宇破败,僧人星散,很为痛心,当即发愿重兴之。进而联络檀越,搭茅蓬安僧众。继则培修祖殿,再建殿堂,新塑佛像,历时数载,寺宇复原,气象更新。同时,重订寺规约,创办律师学院。每年传戒,如法如仪,四海闻之,积众而至。时值抗日战争,国难当头,师率先倡议减锡晚食,以济难民。又主持修复韵关大监寺,安置难民。
一九四四年,师来到广东云门山大觉寺,眼见满目残墙断壁,荆棘从生,就连云门祖师——文偃大师的肉身也兀坐於危殿之中,不禁凄然泪下,即立愿以重兴为己志。於是,率僧清污除秽,挖基砌墙,在不到七年的时间内,新建一百八十余楹殿堂,新塑百余尊佛像装金饰彩,格外庄严。同时,兴办〔大觉林场〕,实践〔农禅并重〕。而且,延衍云门法脉,遥承并嗣法弟子十余人。一九四九年夏,应邀赴香港讲经。其时不少人劝其留港,师断然拒绝,法会圆满即返回云门。
一九五二年四月,应京汉弟子邀请,师经武汉晋京。同年九月二十六日,主坛於北京广济寺,启建为拥护亚太和平会议的召开而举行的祝愿世界和平法会,隆重工业和仪,随喜者甚众。十月一日,代表中国佛教界,接受锡兰(今斯里兰卡)出席亚太和平会议代表团达马拉塔纳法师所献佛舍利、贝叶经和菩提树等法物。十月十五日,作为首席发起人出席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人会议。同年冬,应邀南下抵沪,在玉佛寺主坛祝愿世界和平法会,启建水陆道场。场面壮观,随喜皈依者达四万余众。
一九五三年五月,师在北京出席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大会,并被礼请为名誉会长。期间,撰文发表感想,盛赞中国佛教协会的成立。会议结束后,师专程赴山西云岗石窟礼拜后取道武汉,於六月来到江西庐山,养病於大林寺。此时,师有意在江西往下,却感到大林寺人来人往难於清静,於十月二率侍者冒雨登上云居山,住进茅蓬。当夜与僧众商议,礼请职事。数日之后,即率从开垦荒地。不久,四方衲子近百人闻讯而至。次年,为弘扬百丈家风,主持成立〔真如禅寺僧伽农场〕,将僧众分为农林与建筑两队。农林队开春即事开垦,癖出水田数十亩,旱地十余亩,当即下种,秋天收引稻谷数百担,旱地所种红薯也获丰收。建筑队挖土烧砖,具炉铸铁瓦,年内二层楼铁瓦砖木结构的藏经楼千竣。在此悬挂沩仰宗钟板,每日昌晚上殿,坐香习禅。此后,仍率僧众如法修持,农禅并重,种地栽禾,修建寺宇,年复一年,日继一日,到一九五七年,主持真如禅寺重建修复工程大体完成。寺宇规划悉仿当年南华寺格局,前有重建的赵州关,而后山门、天王殿、韦驮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红楼等一字直排,左右两侧相对而建的虚怀楼、云海楼、客堂、功德堂、祖师殿、伽蓝殿等。东、西禅堂、斋堂、方丈室、库房等也一应具全。各殿堂佛像塑建如法循制,尊尊装金饰彩,端庄严肃。同时,师主持整顿寺规,严肃道风,每年夏讲经,冬禅七,创办〔佛学研究苑〕,培育僧才。一九五五年,应众戒子之请,开自誓受戒方便法门,为数百戒子授受三坛大戒。与此同时,以百余岁高龄,亲率僧众实践〔农禅并重〕,经营数千亩山林,水旱田地百余亩。到一九五七年,寺内实现粮食自给有余,每年产竹木和茶叶也获可观收入。
一九五九年初,自感身体日渐衰弱,应继安排有关事务,主持岑学吕宽贤重新编辑的《云居山志》刊印流通,亲自为之撰序。师分别对真如禅寺诸职事作了交待。最后,谆谆告诫自己的待者,今后〔如有把茅盖头或应住四方,须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但如何能够永久保持呢,只有一字曰〔戒〕〕。并留下将自己身后的骨灰撒入水中,与水族结缘的遗嘱后,於农历九月十三日在云居茅蓬内圆寂,世寿一百二十岁,僧腊一百零。荼毗之后,得五色舍利子数百粒。
虚云一生,志大气刚,悲深行苦,解行并进,严净毗尼,行头陀行,弘法演教,建树卓著。除述及的传承曹洞、临济法脉外,还应湖南宝生等之请,续沩山法第,进承兴阳禅师之法,为沩仰宗第八世祖。应福建八宝山青持之请,衍法眼源流,继良广之后为法眼第八世祖。中兴云门时,遥承已庵深净禅师之法,为云门宗第十二世祖。这样,师以一身而参五宗法脉慧日重光,禅风再振。现代旅居美国的宣化,即是虚云授予的沩仰宗第九代传人,他秉承门师虚云教诲,弘扬佛法於天下,创建美国万佛圣城,业绩辉煌。虚云在整理、保护经典文献方面,也多有建成树。曾完成《楞严经玄要》、《法华经略疏》、《遗教经注译》等十余种著述。一生之中,讲经说法次数无法计数。仅由岑学吕宽贤与净慧先后编辑的《虚云和尚法汇》、《虚云和尚法汇续编》就多达百余万字。正如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所赞颂的,〔遍立道场而无所住,广演法要而无所述。人我寿者无所得,故慧灯再燃亦无所续〕。师圆寂之后,四众弟子万分悲痛,先后在江西云居山、香港芙蓉山、云南昆明市等处为其建立舍利塔。一九九一年,又在云居山建立〔虚云和尚纪念堂〕,以供人们缅怀这位现代禅宗泰斗。
中国十大名茶
我国是最早种植茶树的国家。到唐朝时茶已成为普通 饮料。唐代陆羽著有《茶经》三卷,对茶树的形状、茶 叶产地、制茶工序等记叙详尽,被后人尊称为“茶神”。
饮茶有很多好处:
1、去热解渴,兴奋解倦。
2、利于消化。
3、防癌杀菌,有益健康。
茶的品种分红茶、绿茶、清茶、黄茶、白茶、黑茶六类。中国十大名茶是:
一、西湖龙井茶。“茶中之美数龙井”。因它产于杭州市西湖区的龙井村而 得名。
二、洞庭碧螺春。“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醉。”它产于江苏太湖之滨的洞 庭山上。
三、武夷岩茶。“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它产于闽北“秀甲 东南 ”的名山武夷,与铁观音茶同被视为乌龙茶中的名贵珍品。
四、铁观音。产于闽南的安溪县。
五、屯溪绿茶。简称“屯绿”,是安徽屯溪一带所产炒青绿茶的总称。
六、祁门红茶。简称“祁红”,产于安徽祁门县的山区。
七、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境内的大别山区,又称“豫毛峰”。
八、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君山,全由肥嫩芽头制成。
九、普洱茶。因产地是云南普洱而得名。
十、滇红茶。云南盛产红茶,并多优品,人称“滇红茶”。
1,西湖龙井篇
西湖美景、龙井名茶,早已名扬天下。游览西湖,品饮龙井茶,是旅游者到杭州的最好享受。西湖龙井茶产于西湖四周的群山之中,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扁平挺秀,色泽绿翠,内质清香味醇,泡在杯中,芽叶色绿,好比出水芙蓉,栩栩如生。西湖龙井茶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称著。
龙井茶优异的品质是精细的采制工艺所形成的。采摘1芽1叶和1芽2叶初展的芽叶为原料,经过摊放、炒青锅、回潮、分筛、辉锅、筛分整理(去黄片和茶末)、收灰贮存数道工序而制成。龙井茶炒制手法复杂,依据不同鲜叶原料不同炒制阶段分别采取“抖、搭、捺、拓、甩、扣、挺、抓、压、磨”等十大手法。凡观看过炒制龙井茶全过程的,都会认为龙井茶确实是精工细作的手工艺品。
品饮龙井茶,宜用玻璃杯冲泡,3克茶叶加200毫升80℃左右的热水,冲泡3—5分钟后,就可闻香、观色、品味了。
西湖龙井茶,过去按产地分为“狮、龙、云、虎、梅”五个类。"狮"字号为龙井狮峰一带所产, “龙”字号为龙井、 翁家山一带所产,“云”字号为云栖、五云山一带所产,“虎”字号为虎跑一带所产,“梅”字号为梅家坞一带所产。其中公认狮峰所产者香味品质最佳。
乾隆御封龙井茶
浙江杭州的西湖,三面环山,一碧如玉。西湖的西南方,有座龙井村,村的四周,峰峦秀美,云雾缭绕,是著名的龙井产茶区。
传说,有一年清朝皇帝乾隆下江南,来到龙井村附近的狮子峰下胡公庙休息。庙里的和尚端上当地的名茶。乾隆精于茶道,一见那茶,不由叫绝,只见洁白如玉的瓷碗中,片片嫩茶犹如雀舌,色泽墨绿,碧液中透出阵阵幽香。他品尝了一口,只觉得两颊生香,有说不出的受用。于是,乾隆召见和尚,问道:“此茶何名?产于何地?”和尚回答说:“启禀皇上,这是小庙所产的龙井茶。”乾隆一时兴发,走出庙门,只见胡公庙前碧绿如染,十八棵茶树嫩芽初发,青翠欲低,周围群山起伏,宛若狮形。此时乾隆龙心大悦。茶名龙井,山名狮峰,都似乎预兆着他彪炳千秋的功业,况且十八又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而那茶有实在赏心悦目,甘醇爽口,于是乾隆当场封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为“御茶”。
从此,龙井茶名声远扬。
2,碧螺春篇
洞庭碧螺春原名叫“吓煞人香”,产于苏州洞庭东山碧螺峰下。据《太湖备考》载:“相传一千三百多年前,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间有野茶数枝,山人采制,其香异常,名‘吓煞人’。”又据《清嘉录》记及:碧螺丝春本是一种野茶,生长在洞庭东山碧螺峰的石壁上,被当地老百姓发现后,采下来装在竹筐里带回去当作日常饮料。有一年,野茶长得特别繁茂,采下来的茶叶用竹筐装不下,大家把多余的茶叶放在怀里,不料茶叶沾着热气,透着一层异香,采茶姑娘叫叫嚷嚷地说:“吓煞人香”。
从此以后,姑娘们采茶不用竹筐,而放在怀里,并为这种种茶取名为“吓煞人香”。清人有诗为证:
“此茶自昔知者稀,精气不关火焙足。峨眉十五采摘时,一抹酥胸蒸绿玉。纤挂不惜春雨干,满盏真成乳花馥”。
清代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太湖,江南巡抚宋荦进献此茶,康熙帝品尝后觉得清香异常,沁人心脾。就问宋荦这是什么茶?宋荦回禀道:“吓煞人香”。康熙帝听后认为其名不雅,就以茶色碧绿,形曲如螺,又产于早春,便赐名为“碧螺春”。从此“碧螺春”就成为弛名四海的佳茗。
品尝“碧螺春”茶是种高雅情趣,应该在“品”字上用功夫。若仅为了解渴牛饮,则汽水、可乐、粗茶、凉开水尽可满足,何必要浪费售价高昂的好茶呢?如果要领略到这个“品”字的乐趣,不妨静坐下来,捧上一杯“碧螺春”新茶,轻啜慢抿,悠悠地让齿颊间留有一缕芳香,渐渐地精神上就会达到一种陶然的境界,天大的烦恼事儿,都会烟消去散了。
洞庭碧螺春
康熙所名,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中的洞庭山。有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香鲜浓,味鲜醇,色鲜艳,被人们誉为名茶珍品。碧螺春成茶外形卷曲呈螺,白毫显露,银绿隐翠,叶芽幼嫩,鲜爽生津,冲泡后白云翻滚,雪花飞舞,清香袭人。用温开水冲泡,仍能沉于杯底,如先冲了水再放茶叶,也照样下沉,放香展叶,因此碧螺春驰名国内外。
碧螺春茶茶叶很嫩,采摘必须非常及时。高级碧螺春在春分前后便开始采制,清明时正是采制的黄金季节。采摘时要采一芽一叶,而这一叶,又是刚刚开展的,称为“雀舌”。采回来的细嫩芽叶,要马上去粗取精,剔除老叶、大叶以及变色芽叶,一斤高级碧螺春,大约工友细嫩雀舌六七万朵,这也可见工夫之深、芽叶细嫩纯整的程度了。从采、拣到制,三道工序抖必须非常精细,同样的鲜叶,因制作不同,炒制时火候不同,制成后质量差别很大。
碧螺春是高级传统工艺茶,完全保持手工制作,揉中带炒,炒中带揉。细嫩的芽叶,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使碧螺春形成了色香味形俱美的独特风格。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最。
3,武夷岩茶篇
武夷山素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武夷山所以蜚声中外,不仅仅由于它的风景秀丽,还在于它盛产武夷岩茶。“武夷不独以水之奇而奇,更以茶产之奇而奇”。
武夷从唐朝生产蒸青团茶起,至明末罢贡茶之后,武夷茶叶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积历代制茶经验的精髓,创制了武夷岩茶。
产茶地点不同分别:正岩茶,半岩茶,洲茶。正岩茶指武夷中心地带所产的茶叶,其品质香高味醇厚,岩韵特显。半岩茶指武夷岩边缘地带所产的茶叶,其岩韵略逊于正岩茶。洲茶泛指崇溪,九曲溪,黄柏溪溪边靠武夷岩两岸所产的茶叶,品质又低一筹。
武夷岩茶制造方法独特,工艺精巧,兼有红,绿茶制造原理的精华。在制造过程中即精选适制的茶树品种,严格采摘标准,又运用精湛细致的焙制技术。
岩茶焙制的工序为: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焙。岩茶的做青,摇青与做手交替进行。将晒青后的茶青置于水筛或摇青机中,不断回旋和翻动,使叶缘磨擦,摇青次数从少到多,力量从轻道重,间歇时间从短到长,周而复始,反复5~7次,后期摇青不足辅以双手轻拍做手。全程8~12小时。因茶树品种,气候,晒青程度等不同,做青次数,程度也不同,既“看青做青”“轻萎凋重摇”“重萎凋轻摇”。岩茶的烘焙特点是,高温水焙和文火慢烤,形成特有的火功。
武夷岩茶的泡饮,别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噱咽,先嗅其香,再试其香,徐徐咀嚼而体贴之”(《随园食单》)。开汤第二泡香才显露。茶汤的香气自口入,从咽喉经鼻孔呼出,连续三次,所谓“三口气”,即可鉴别岩茶的上品的香气。更有上者“七泡有余香”。
4,安溪铁观音
“铁观音”原产於福建安溪县,安溪铁观音制作严谨,技艺精巧。一年分四季采制,谷雨至立夏为春茶,产量占全年的一半,品质最好。
铁观音鲜叶采摘标准必须在嫩梢形成驻芽后,顶叶刚开展呈小开面时,采下二三叶。采时要做到"五不",即不折叠叶张,不碰碎叶尖,不带单片,不带鱼叶和老梗。安溪铁观音的制造工艺要经过凉青、晒青、凉青、做青、炒青、揉捻、初焙、复焙、复包揉、文火慢烤、拣簸等工序才制成。精心制成的铁观音茶叶条索紧结,茶条卷曲、壮结、沉重,呈青蒂绿腹蜻蜓头状,色泽乌润砂绿。好的铁观音,在制作过程中因咖啡碱随水分蒸发还会凝成一层白霜,这是优质铁观音的重要特征之一。
铁观音汤色金黄,浓艳清澈,叶底肥厚明亮,具绸面光泽。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泡饮茶汤醇厚甘鲜,入口回甘带蜜味;香气馥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铁观音的品饮:目前在福建泉州厦门、漳州以及厦门、潮汕一带和台湾,仍沿袭传统的功夫茶品饮方式,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究。陶壶置茶,冲以沸水,此时即有一股殊香扑鼻而来,正是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有朋自远方来,飨以功夫茶,确是一种表示敬重客人的生活艺术。
5,屯溪绿茶
“屯绿”是安徽屯溪绿茶的简称。多有茶人将其视为我国极品名茶之一。
主要产地有安徽的休宁、歙县、施德、绩溪、宁国等地。因历史上在屯溪加工输出,故名“屯绿”。该茶条索紧密,匀正壮实,色泽绿润,冲泡后汤色绿明,香气清高,滋味浓厚醇和,是我国绿茶中的名品。“屯绿”属炒青类,屯绿毛茶又称“长炒青”。其做法起源于松罗匹茶的制法,品种有珍眉、贡熙、特针、雨茶、秀眉、绿片等6个花色18个不同级别,此外还可窖制茉莉、珠兰、玉兰、玳玳、桂花、玫瑰等花茶。“屯绿”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即在国际市场上首露头角,1913年已远销欧美各国。曾被誉为“首屈一指的好茶”、“绿色金子”。1920年屯溪有100多家茶商经营绿茶,有“屯溪船上客,前渡去装茶”之说。
屯绿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畅销5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
6,祁门红茶篇
在享誉全球的红茶中,”祁红独树一帜,格外引人注意,以其形秀着称,博得国际市场的经久称赞,奉为茶之佼佼者。
祁红,是祁门红茶的简称,为工夫红茶中的珍品, 1915年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牌奖章,被誉为“群芬最”、“王子茶”。创制一百多年来,一直保持优异的品质风格,享誉中外。它的最大的特征就是充满兰花香味,茶叶上有细毛,形状细长、结实,且第一片茶叶的长度都几乎相同。
安徽祁门一带是古老茶区,唐代就盛产茶,当时祁门一带皆出产绿茶,制法与六安茶相似,。到清代光绪元年,有一名叫余干臣臣的黔县人,从福建罢官回原籍经商,看到红茶非常畅销且利润丰厚,便先在至德县尧渡街设立红茶庄,仿效闽江制法,试制红茶成功。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祁门改制红茶是从胡元龙开始的,胡元龙为祁门南乡贵溪人,因见当时绿茶销路不景气,红茶畅销,于1976年开设日顺茶厂,仿制红茶而成功。
祁红主要是外销到英国,在伦敦茶叶市场,祁红被誉为茶中珍品。每当祁红新茶上市,人们争相竞购。
祁红具独特的清鲜持久的香味,被国内外茶师称为砂糖香或苹果香,并蕴藏有兰花香,清高而长,独树一帜,国际市场上称之为“祁门香”。
7,信阳毛尖篇
信阳毛尖常被列入全国十大名茶之中。信阳毛尖因地得名。信阳在河南南部,是河南省中物产很丰富的地方。
信阳毛尖茶主要产于信阳的西南崇山峻岭之中,以车云、集云、云雾、天云、云阳和黑龙潭、白龙潭的茶叶最有名,当地人称这几个地方为“五云两潭”。这里山高地势好,一年四季云雾弥漫,故而茶叶香味浓郁,质量上乘。
信阳毛尖外形紧圆,色彩碧绿,香气馥郁,味道醇厚。唐代时信阳已把茶作为贡品进献给皇帝。宋代诗人苏东坡旅游江淮一带曾说“淮南茶,信阳第一”,对信阳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信阳毛尖中有按季节分的三个品种。俗语说的:“春茶苦,夏茶涩,秋茶好喝舍不得摘”,指的是信阳毛尖茶的采摘。此茶一年采摘三季,在春、夏、秋三季进行。春茶在谷雨前采摘的最好。春茶碧绿,先苦后甜。夏茶味涩,颜色发黑。白露后采的茶为秋茶。秋茶风味别具一格,产量又低,特别珍贵,故而有“秋茶好喝舍不得摘”的说法。民谣有“早茶留着送朋友,晚茶留着敬爹娘”,表现了茶乡人对朋友的诚挚和对爹娘的孝敬。春茶和秋茶为茶中上品,以它作为馈送礼物,确实再合适不过了。
8,君山银针篇
白银盘裹的“君山银针”,产于号称八百里的洞庭湖中一个秀丽的小岛君山上(湖南岳阳君山)。由未展开的肥嫩芽头制成,芽头肥壮挺直、匀齐,满披茸毛,色泽金黄光亮,香气清鲜,茶色浅黄,味甜爽,冲泡看起来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竖立,然后徐徐下沉杯底,形如群笋出土,又像银刀直立。君山银针是名茶,也有很多假冒的,假银针为清草味,泡后银针不能竖立。
君山有一仙井,叫做柳毅井,井水水质甚佳,用以烹茶酿酒,清甘芬芳。君山海拔九十公尺,是一个小山岛。有大小山峰七十二座,一峰一名,且峰峰有景,还伴有多种神奇美妙的故事。四周为银山堆涌,白浪滔天,雾气腾腾,烟波漂渺。土层深厚、肥沃,是适宜茶树生长发育的好地方。据考证,南北朝梁武帝时期茶叶就被纳为贡品,相传君山有四十八座庙宇,庙庙有茶园。
君山银针属轻发酵茶,茶类上叫“黄茶”,其汤色红润有香味,饮后只觉淡淡幽香,对喜好喝茶的朋友的确是一大享受。
9,滇红茶篇
顾名思义,就是出产于云南的茶,而一般又特指云南红茶,又叫作滇红。滇红产于云南西双版纳和景洪、普文等地。
滇红工夫茶,属大叶种类型的工夫茶,是我国工夫红茶的新葩,以外形肥硕紧实,金毫显露和香高味浓的品质独树一帜,而称著于世。
滇红工夫特点外形条索紧结,肥硕雄壮,干茶色泽乌润,金毫特显,内质汤色艳亮,香气鲜郁高长,滋味浓厚鲜爽,富有刺激性。叶底红匀嫩亮,国内独具一格,系举世欢迎的工夫红茶。
滇红是世界茶叶市场上的著名红茶品种。滇茶分功夫茶和碎茶两种。滇江功夫茶又叫滇红条茶,芽叶肥壮,汤色红艳,滋味浓烈,香气馥郁。滇红碎茶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秀,又称滇红分级茶,外形均匀,色泽乌润,汤色红亮。
10,普洱茶篇
普洱茶为黑茶类之代表。普洱茶是采用绿茶或黑茶经蒸压而成的各种云南紧压茶的总称,包括沱茶、饼茶、方茶、紧茶等。运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可制成多种普洱茶。鲜叶经过杀青、揉捻、晒干,制成的大叶青茶,叫普洱散茶。用普洱散茶蒸制、压模,可制成方形的“普洱方茶”、碗形的“普洱沱茶”、圆形的“七子饼茶”、心形的“普洱紧茶”。普洱茶品质别具一格,色泽乌润,香气馥郁,滋味醇厚回甜,饮后令人回味无穷,而且茶性温和,有较好的药理作用。
普洱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生产历史悠久,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记载,西藩用普茶已自唐朝。清代普洱府即现代普洱县周围所产茶叶运至普洱府集中加工再运销,普洱成为集散地,蒙、康、藏各地普洱茶因此得名。
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两千年之久.民间有“武侯遗种”(武侯是指三国时期的丞相诸葛亮)的说法,故普洱茶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普洱茶,是指以“六大茶山”为主的西双版纳生产的大叶种茶为原料制成的青毛茶,以及由青毛茶压制成各种规格的紧压茶,如普洱方茶.普洱沱茶.七子饼茶.藏销紧压茶.圆茶.竹筒茶.拼装散茶等.在长期的生产制作和销售过程中,普洱茶的花色品种不断更新,形成自己特有的产品系列。
普洱茶是用优良云南大叶种,采其鲜叶特殊加工制成,条索粗壮肥大,色泽乌润或褐红,滋味醇厚回甘,并具独特陈香。普洱茶,被认为是一种具有保健功效的饮料。经医学临床实验证明,普洱茶具有降低血脂、减肥、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种功效,因此,海外侨泡和港澳同胞常将普洱茶当作养生妙品。
普洱茶有其独特的加工工序,一般都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堆捂等几道工序。鲜采的茶叶,经杀青、揉捻、干燥之后,成为普洱毛青。这时的毛青,韵味浓峻、锐烈而欠章理、毛茶制作后,因其后续工序的不同分为“熟茶”和“生茶”。经过堆闷转熟的,就成为“熟茶”。再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贮放,待其味质稳净,便可货卖,贮放时间一般需要3~5年。“生茶”是指毛茶不经过堆闷工序而完全靠自然转化而成为熟茶。自然转熟的进程相当缓慢,至少需要5~8年。完全稳熟后的生茶,其陈香中仍然存留活泼生动的韵致,且时间越长,其内香及活力亦发显露和稳健,由此形成普洱茶“做新茶卖旧茶”的传统。
普洱茶的品质优良不仅表现在它的香气、滋润,滋味醇厚,主要供藏族同胞饮用。游牧民族主食肉类,俗谚“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可见普洱茶对降低血脂自古即有明证。
人们选购、饮用茶叶一般是求新不求陈,但是黑茶类中的某些茶,如云南普洱茶、湖南黑毛茶、广西六堡茶等,它们都是陈茶香气好,新茶香气差,当然也不是说越陈越好。
贵州名茶
都匀毛尖
都匀毛尖又名“白毛失”、“细毛尖”、“鱼钩茶”,是黔南三大名茶之一。据1925年《都匀县志稿》载:“茶,四乡多产之,产水菁者尤佳,以有密林防护也。1915年,巴拿马赛会上曾得优奖。输销边粤各县,远近争购,惜产少耳。自清明至立秋并可采,谷雨前采者曰雨前,茶最佳,细者曰毛尖茶。”可见,史籍对毛尖茶的产地、采摘时间、产品品质以及产销情况均作了简明的记述。
历史上毛尖茶的工艺几乎失传,1973年都匀茶场通过调查研究,试制成功新的毛尖茶,使这一古茶重放光彩。1982年在全国名茶评比会上,以优美的品质跨进了全国名茶的行列。产品除销往北京、贵阳等大城市外,还远销日本和港、澳等地,深受消费者的赞赏。
毛尖茶产于贵州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的都匀县。以主产区团山乡茶农村的哨脚、哨上、黄河、黑沟、钱家坡所产品质最佳。这里山谷起伏,海拔千米,峡谷溪间,林木苍郁,云雾笼罩,气候温和,平均气温15.5℃,年有效积温4915℃,冬天不严寒,夏季无酷暑,年降水量1404毫米,尤其是春夏之交,细雨蒙蒙,极利茶芽萌发。
毛尖茶选用当地的苔茶良种,具有发芽早、芽叶肥壮、茸毛多、持嫩性强的特性,内含成份丰富。优良的芽梢,为形成毛尖茶的品质提供了物质基础。
毛尖茶清明前后开采,与《都匀县志稿》所述“自清明至立秋并可采,谷雨前采者曰雨前,茶最佳、细者曰毛尖茶”是相吻合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长度不超过2.0厘米。通常炒制500克高级毛尖茶约需5.3~5.6万个芽头。
采回的芽叶必须经过精心拣剔,剔除不符要求的鱼叶、叶片及杂质等物。摊放1~2小时,表面水蒸发干净即可炒制。炒制工艺分杀青、揉捻、搓团提毫、干燥四道工序。毛尖茶炒制,全凭一双技巧熟练的手在锅内炒制,一气呵成。
杀青:锅温120~140℃,投叶量500~700克,以抖为主,抖闷结合,采用双手翻炒的手势。做到抖得散,翻得匀,杀得透。当叶质转软,清香透露,降低锅温进入揉捻工序。
揉捻:揉时长、用力重,是毛尖茶揉捻的特点,是形成毛尖茶味浓的因素之一。锅温保持70℃左右,用单把揉的手法,将茶叶左右推揉成条,重力推揉,达到细胞破碎充分的目的,当达五成干时即转入搓团提毫工序。
搓团提毫:锅温50~60℃,将茶叶握在掌中合掌旋搓,搓成茶团,抖散炒干,反复数次至七成干度,改用双手捧茶,压搓茶条,边搓边炒,搓炒结合,搓至白毫竖起,茶叶约八成至九成干时,降低锅温(50℃以下),将茶叶薄摊锅中炒至足干。炒干时作轻巧翻炒动作,使茶叶里外干度一致,增进香气。
“三绿透三黄”是毛尖茶的特色,即干茶色泽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具体特点是:外形条索紧结纤细卷曲、披毫,色绿翠,香清高,味鲜浓,叶底嫩绿匀整明亮。真是雪芽芬芳都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饮罢浮花清鲜味,心旷神怡似神仙!
(季玉琴)
遵义毛峰
遵义毛峰是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70年代初期创制的名茶,为贵州省名茶的后起之秀。
素有“小江南”之称的湄潭县是毛峰的产地。湄潭境内湄江河横穿南北,溪水蜿蜒,纵横交错。山高、雨多、雾重,昼夜温差明显,土壤肥沃,质地疏松,无机养分和有机质含量丰富。茶园四周花木荟蔚,古柯荫翳。优越的生态条件有利于茶树生长。
遵义毛峰选用从福建引进的茶树良种——福鼎大白茶的嫩梢为原料。该种具有芽壮叶肥,茸毛多的特点,鲜叶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含量丰富,为形成毛峰茶的色、香、味,提供了物质基础。
毛峰茶采于清明前后。采摘标准分三个级别,特级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或全展,芽叶长度2~2.5厘米;一级茶标准以一芽一叶为主,芽叶长度2.5~3.0厘米;三级茶标准为一芽二叶,芽叶长度3~3.5厘米。鲜叶进厂后经2~3小时摊凉后再行炒制。
毛峰茶炒制技术精巧。工艺的要点是“三保一高”,即一保色泽翠绿,二保茸毫显露且不离体,三保锋苗挺秀完整,一高就是香高持久。具体的工艺分杀青、揉捻、干燥三道工序。
杀青和揉捻:杀青锅温掌握先高后低的原则。当锅温120~140℃时,投入250~350克摊放叶。待芽叶杀透杀匀,不生不熟,失水约35%左右时,起锅趁热揉捻,揉至茶叶基本成条,稍有粘手感即为适度。
干燥:干燥是毛峰茶造形的关键工序,包括揉紧、搓圆、理直三个过程。达到蒸发水分、造形、提毫的目的。
锅温的控制,手势的灵活变换是确保成形提毫的重要技术措施。锅温先高后低,开始时锅温80℃左右,随水分的丧失,做形用力的加重,锅温逐渐降低。茶叶干度五成左右,锅温50℃左右是做形的最佳条件,抓紧这一有利时机,运用相应的手势,将茶叶理直、搓紧、搓圆。当茶条基本形成,有刺手感时,40℃左右的锅温,轻巧的翻动手势是显毫、保持芽叶挺秀完整、足干的技术要点。当茸毫显露,手捻茶叶即成粉末,起锅摊凉贮藏
遵义毛峰自1974年问世以来,曾连年获奖,在全国农恳、社队企业两大系统的特种名茶评比中,名列前茅。1981年荣获省科研成果奖,1983年荣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其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细圆直,锋苗完整挺秀,身披银毫,色泽翠绿,嫩香持久,汤色碧绿清亮,滋味鲜醇,叶底嫩绿鲜活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93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蜂蜜柚子茶预防感冒促消化
下一篇: 榕城福州盛茶清香飘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