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舞台剧《茶祖吴理真》研讨会

品茶 2023-11-21 04:16:32

舞台剧《茶祖吴理真》研讨会

2月5日下午,四川省茶艺术研究会舞台剧《祖吴理真》研讨会暨2013第九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会刊》交流会在雅安市名山区举行。

本次座谈会由四川省茶艺术研究会主办,雅安名山区人民政府、雅安市名山区宣传部承办,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四川省作家协会协办,成都百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全程执行。本次研讨会以“弘扬茶祖文化,促进茶叶发展”为主题,通过对舞台剧《茶祖吴理真》的讨论,完善剧本内容,为《茶祖吴理真》下一步的公演丰富内容。雅安市名山区宣传部部长刘勇、名山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王欣、名山区宣传部副部长倪雪梅、雅安日报主编高富华、着名茶学专家李家光教授、杨天炯、雅安市茶叶协会秘书长陈书谦、名山区茶业局、文新广局、名山区八大茶业集团负责人和《茶祖吴理真》剧组主创团队等人参加了研讨会。

据悉,研讨会由四川省茶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龙主持,舞台剧《茶祖吴理真》执行导演王博首先介绍了《茶祖吴理真》首演情况,从剧本创作、演员选择、演员排练到舞台设计等都做了详细介绍,他说在二十多天时间内完成了剧本创作、编排、演员选择和舞美一系列难题,首演效果得到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这就是对主创团队和剧组演员的最大肯定。随后,名山区宣传副部长倪雪梅讲话,她对于四川省茶艺术研究会原创《茶祖吴理真》给予高度评价,舞台剧《茶祖吴理真》在推动蒙顶山茶文化发展上具有现实意义,茶祖文化与舞台剧的充分融合,体现了四川省茶艺术研究会在推广茶艺术方面的创新,值得学习;同时,她说舞台剧《茶祖吴理真》要真正代表蒙顶山茶文化走向国际舞台,还可以融入更多的蒙顶山茶文化元素,丰富剧本内容。

雅安日报主编高富华在观看舞台剧资料后,从媒体推广角度提出了三点中肯的建议:第一,剧本情节过于简单;第二,台词过于直白,让人回味的少;第三,演出的主题背景需要再丰富。雅安市茶叶协会秘书长陈书谦在观看首演后,感慨良多。他首先对舞台剧整体团队表示致意,他说作为一个几十年致力于蒙顶山茶文化的传播者,一直在找寻一个能代表蒙顶山茶文化的载体,将世界茶文化发源地的蒙顶山推向国际。四川省茶艺术研究会推出的舞台剧《茶祖吴理真》开创了茶艺术发展的新篇章,它是一部能承载蒙顶山几千年茶文化发展的剧目,有很大的传承性,可以大力宣传推广。

与会其他领导和雅安的茶届专家也都纷纷发表对舞台剧《茶祖吴理真》的看法,都表示舞台剧《茶祖吴理真》对于发扬茶祖文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形式新颖,内容突出,极具观赏性,这是一部完全可以深入挖掘和打造的剧目,代表蒙顶山的茶祖文化走向国际。

四川省茶艺术研究会会长、舞台剧《茶祖吴理真》总策划何修武在听取名山区领导和雅安市茶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后表示,有了名山区领导和雅安茶专家的支持,对舞台剧《茶祖吴理真》发展更有信心。一定会多方收集政府、专家和茶企业对舞台剧的意见,改进剧本,丰富内容,力争在第九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上进行公演,将舞台剧《茶祖吴理真》推向全国。

最后,四川省茶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王蓉提案2013第九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会刊》,并详细介绍创立《会刊》的背景、意义和构架,她说《会刊》的出版是站在城市运营的高度来解读蒙顶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以“会茶、鉴山、拜祖和读城”为四大主题,全面剖析蒙顶山茶文化,解读雅安名山,最终以城市运营的思路将蒙顶山文化推向世界。

名山区宣传部部长刘勇总结发言,充分肯定四川省茶艺术研究会为推广蒙顶山茶文化做出的成绩。他说艰辛、创新是茶祖吴理真精神所在,一定要传承和发扬;2013第九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会刊》是文化与产业结合的载体,名山区茶叶企业要发展,文化不可少。最后希望《茶祖吴理真》剧组在内容上多融入蒙顶山文化,将其打造成名山区的一张城市名片。(作者:缪国平、家松)

吴理真的史籍记载

在中国古代的史籍中,也有不少涉及茶祖吴理真的相关记载,如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西汉时,有僧自岭表来,以茶实植蒙山。”宋代孙渐《智炬寺留题》诗:“昔有汉道人,剃草初为祖。分来建溪芽,寸寸培新土。至今满蒙顶,品倍毛家谱。”
明代《杨慎记》“西汉理真,俗姓吴氏,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
五代时期一部著名的茶书——毛文锡《茶谱》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顶,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清峰。昔有僧病冷且久。遇一老父,‘谓曰:蒙之中顶茶,尝以春分之先后,多构人力,俟雷之发声,并手采摘,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病;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是僧因之中顶,筑室以侯,及期获一两余。服未竟而病瘥。时至城市,人具其容貌,常若年三十余,眉发绿色,其后入青城访道,不知所终。”
《四川通志》卷四十记:“汉时名山县西十五里的蒙山甘露寺祖师吴理真,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

《茶之路》Ⅰ蒙顶

? ? ? 引用——由《茶经》第一句“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及《僮约》中的“武阳买荼”,《茶之路》的访茶之旅也就从四川开始。

蒙顶篇分为茶中故旧和南方有嘉木两篇,内容相通,笔记不做区分。

? ? ? 茶中故旧应当是出自于白居易的“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由此可知本篇的茶区是蒙顶山。(第一篇就能遇到我喜欢的诗人哈哈哈)

? ? ? 南方有嘉木出自于陆羽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笔记?

? ? 关于内容:

? ? ? ①川茶是为春茶之先,还没等到春分,川茶就已经开始采制了,比其他的绿茶都要早许多。

? ? ? ②四川崇州枇杷茶、古蔺牛皮茶、宜宾的黄山苦茶,都是古代野生茶树遗留的品种,延续至今。

? ? ? ③崇州不仅有老川茶的树种,也有福建传到当地高产的福鼎大白茶、梅占。

? ? ? ④蒙顶山上石栏中的七颗茶树,相传为西汉宣帝甘露年间茶祖吴理真植。

? ? ? ⑤蒙顶茶最佳产自主峰上清峰,初唐便入贡,中唐时列贡茶之首。

? ? ? ⑥在唐代,上清峰的茶就有人作假,风气延续至今。(没想到远在唐代就有茶叶作假)

? ? ? ⑦雅安多雨,蒙山为最,好天气加好的土壤环境,造就了蒙山好茶。

? ? ? ⑧蒙顶茶作为贡茶,自宋以后几近消隐可能是由于五代战乱造成茶园荒废,迁都汴梁后蜀道就不再是贡茶输入的捷径了。再加上榷茶专卖制度的设立,使雅安被纳入边销茶,边茶在量不在精,导致蒙顶茶名声渐失。

? ? 关于茶人:

? ? ? ①刘思强(蒙顶皇茶公司茶厂车间主任),当地人,父辈是蒙山(蒙顶山旧时称作蒙山)当地最早一代的垦荒茶农。刘思强是蒙山茶场国营时代招收的最后一批工人,后经历了茶厂改制,国营茶场成了公司,刘思强留了下来,是做了一辈子茶叶的老师傅。

? ? ? ②柏月辉(人称柏老四),新一代做茶好手,原料齐整细嫩,制作的茶叶滋味丰厚,不比皇茶公司出品逊色。所制蒙顶甘露、蒙顶黄芽灵秀鲜甜。

? ? ? ③普照师父及徒弟智通(永兴寺的尼姑师父们),所制的蒙顶甘露、蒙顶黄芽别有一种干净朴素。

? ? ? ④袁凯(茶树品种专家钟渭基的弟子),黄茶做工繁复,却卖不出高价,市面上基本是按照绿茶来做黄茶。袁凯所制的蒙顶黄芽是依照传统工序改良的,是少难得的少数能坚持做传统黄芽的师傅。

关于茶:

? ? ? ①蒙顶甘露:半烘炒卷曲形绿茶,经用力揉捻,好茶遇水即垂直下沉,茶汤滋味浓郁。

? ? ? ②蒙顶石花:扁形炒青绿茶,原料不取空心芽。比甘露杀青略重,滋味上与甘露无太大区别。

? ? ? ③蒙顶黄芽:扁形黄茶,褐绿中带金黄,茶汤浅黄碧透,甜香浓郁。

个人感想:第一念头是(四川崇州枇杷茶、古蔺牛皮茶、宜宾的黄山苦茶、蒙顶石花)这四种茶都是第一次听说,收录起来,有机会一定要品味一下!蒙顶山的茶从贡茶到边茶的历史,蒙顶山的人经历了国营改制的突变,令人感叹时代的变化对当地人事物的影响之大。看了蒙顶篇,感受颇深!除了蒙顶山上的人文历史,更多的感受是看到书中的制茶过程带来的。想起2021年的五月去雅安的经历,今晚好好整理一下思路和照片,明天再发啦。

茶的起源:川西说法

川西说:中国四川蒙顶山人和他们的茶文化
中国人喝茶的历史由来已久,而四川则是中国栽培茶树最早的地区之一。说到川茶中的极品,就要属蒙山茶了。在今天新闻节目的最后,我们就了解一下生活在四川蒙顶山的人们和他们的茶文化。
蒙顶山坐落在四川盆地边缘的雅安市名山县境内。从雅安市区出发,驱车15公里,一座翠绿葱茏的茶山便呈现在眼前了,这就是千年来以盛产茶叶而闻名的蒙顶山。
穿行于茶园中的,是背着竹篓、辛勤劳作的采茶山民,他们唱着代代相传的采茶歌,让眼前川西生活的画卷生动起来。
蒙顶山古名蒙山,从公元8世纪的盛唐时期,到上世纪初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蒙山茶一直被列为中央朝廷祭天祀祖和皇帝饮用的专用贡茶之一。
蒙顶山古称 “西蜀天漏”,这里常年细雨绵绵、云雾弥漫,这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环境。说到蒙山种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被誉为中国“茶祖”的吴理真身上。谈到这一点,当地居民冯夏小姐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这个茶就有说头了。水稻最早也是野生的植物,(在古代传说中,)神农氏把它引种了以后变成了(人工种植的)水稻。茶也是,(相传)最早的发现者是神农氏,可是最早把它由野生的茶变成人工种植的,就是吴理真了。这一点,是其他地方都找不着的。”
直到今天,蒙顶山中还保存着一座叫“皇茶园”的茶园,茶园周围有石栏团团围住,相传这里就是当年吴理真种茶之处。茶园的左侧是吴理真种茶、休息用的石屋,石屋的柱子、窗户、屋顶、大门都是石头打造而成,既不会漏雨,又保持了良好的透光性--古人的智慧可见一斑。
蒙顶山的茶农很好客,也很喜欢聊天,用四川人的话来说,就是“摆龙门阵”。茶农彭明秀从她19岁开始就在蒙顶山种茶、制茶,至今已经有近30年的经验了。对于如何炒茶,彭明秀真是有摆也摆不完“龙门阵”。
“我们(制茶采用)传统工艺,必须要(用)干炭(来做烘焙的燃料),因为干炭没有什么余味(,不会影响茶的香味)。还有就是,做茶的时候不能抹化妆品,因为茶吸收(其他东西味道的能力)很强的。我们(的茶园)在高山上,海拔1400多米,雾多雨多,没有一点病虫害,一次农药都没打过的。”
在蒙顶山,品茶的最好去处是位于山顶的天盖寺。在大殿的四壁,还绘有蒙山茶历史和传说的壁画;而寺后的碑林,则记载了历代文人墨客描写蒙顶山和蒙山茶的诗篇。在大殿四周,有十几棵郁郁葱葱的古银杏,坐在树下品茶,遥望群山,一种怀古幽情悠然而生。在这里喝茶,与在一般的茶馆不同--石板地、竹椅子和盖碗茶,三者结合,让你体会到典型的四川人喝茶的风格。
这里喝茶的规矩也与众不同:要是想续水,把茶盖翻开放在桌上即可;要是想暂时离开一会儿,则应该把茶盖放在竹椅上--这样,别人就不会占据你的座位,跑堂的也不会将茶具收走。而倒茶师傅的技术更令人叫绝。只见他提着嘴长约一米的大茶壶,对准茶碗一倾,水柱临空而降,泻入茶碗之中,翻腾有声。待到水面平静下来,茶水恰恰与碗口齐平,而碗外则没有一滴水珠。
家住临近县城的韩琼女士常来爬蒙顶山,登顶之余喝上一杯热茶,对于她来说是一大享受。“蒙山茶啊,清爽,喝起来有种回味(的)甜,香甜香甜的,特别是黄芽、甘露(等品种),很好喝。它的茶的品种也很多,有贵的,也有便宜的,老少皆宜。”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89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