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饮茶礼仪各地皆不同

品茶 2023-11-21 02:31:50

饮茶礼仪各地皆不同

“水酒于杯叙衷情”,以、酒作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媒介,已成为市民中时尚的话题。然而,28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饮茶喝酒的礼仪,许多市民都感到很陌生。

镜头一:喝茶“茶语”话文明“记得我刚来四川时,对这里喝茶的举动很不理解,可以说是不满。”谈及喝茶礼仪,从北京来的个体经营商李龙,对第一次喝茶的情景记忆深刻。去年9月,受几个本地朋友之邀,李龙与其到人民公园喝茶聊天。见一朋友一仰脖把碗里的茶喝干,把喝在嘴里的茶叶吐在了地上,李龙一下子就不高兴了,转身就走,弄得在场的人一头雾水。

“现在想起来,这都是‘茶’礼仪惹的祸。”李龙告诉记者。在北京,喝茶讲究“茶语”,就是用动作来说话。首先茶水只能倒七分,其次一仰脖把碗里的茶喝干,那是对人不敬。如果客人让你感到厌烦时,一般也不用动嘴,只要把碗里的剩茶往地上一倒,就算是告诉对方你是什么意思了。

记者点评:中国人习惯以茶待客,并在各个地方形成了相应的饮茶礼仪,喝茶应当慢慢地品尝。遇到漂浮在水面上的茶叶,可用茶杯盖拂去,或轻轻吹开。切不可以手从杯里捞出来扔在地上,也不要将茶叶吐在地上。

镜头二:请君少劝一杯酒来自南充阆中的张华在花园市场做生意,谈到喝酒,这位憨厚老实的中年汉子忍不住向记者大吐苦水:“每次和朋友们吃饭,他们都要使劲劝酒,不仅伤身体,还很耽误事。”张华告诉记者,上个月18日,他招待几个南充老乡吃火锅。因为吃完饭还有桩生意要谈,张华上桌之前就表示只能喝一杯,朋友们表示“理解”,点头答应。结果,三五杯白酒下肚后,朋友们还硬要他喝。无奈之下,张华硬着头皮又喝了几杯。这下可好,酒足饭饱之后,张华的生意也就泡了汤。

记者点评:逢年过节,做客访友,喝酒是必不可少的,但在餐桌上应该做到助酒不劝酒,是否喝酒,应尊重对方的意愿。

河北礼仪与风俗(河北有什么特殊风俗吗)

1、河北礼仪与风俗。

2、河北的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3、河北有什么特殊风俗。

4、河北地区的风俗。

1.热情好客的山里人——河北省境内北有燕山,西依太行,山区面积比较辽阔。

2.山里人热情好客,自古成俗。

3.冀西一带的居民,把家里来客人做为“吉利”的预兆。

4.如果哪一家一年之中没有住过客人,就被认为来年不吉利。

5.客人进家后,饮茶、吃饭、上菜均用大碗,不用盘、碟。

6.饮茶时,碗里不能喝干。

7.如果碗里没了茶,主人就会马上斟上一碗,直到喝剩下半碗为止。

8.吃饭时,筷子要随时拿在手里,不能停放在桌上,否则会被误认是瞧不起主人。

9.直到两根筷子平放在碗口上时,才被认为是吃饱了。

10.过庙——“过庙”在河北各地叫法不同,乡村多称为“赶庙”、“赶会”,城镇则称为“上庙”、“上会”。

11.河北省“过庙”的习惯由来已久,甚为普遍。

12.据对定州市的调查,全市一年就有72次庙会。

13.旧时的庙会内容比较复杂,有的还带着较浓的宗法观念和封建迷信色彩,诸如拴婴许愿、求雨乞福、驱魔修德等。

14.现在,人们除了利用庙会做买卖,进行物资交流外,还把庙会做为“旅游”和进行自我娱乐的场所。

15.像高跷、狮子、龙灯、旱船、跑驴、竹马、杂技、武术等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多在庙会期间表演。

16.同时,各地的“过庙”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比如:安国药王庙会,张北骡马大会,涉县娲皇宫奶奶庙会等。

17.既进行了物资交流,又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18.尊称“老二”——外地人都以“老大”为尊称,而河北省清河县、临西县这一带以“老二”为尊称。

19.如二哥、二叔、二兄弟、二大爷等等。

20.如果称呼别人“大哥”、“大叔”等,不免会遭人白眼,甚至惹人生气。

21.原来,水浒故事在这一带流传很深很广。

22.清河是武松的诞生地,境内的武家那,全村皆姓武,据说是武松的故居。

23.而和之一县之隔的山东阳谷县的景阳冈,则是武松三拳打死猛虎,一举成名的地方,至今遗迹尚存。

24.武松身材魁伟,武艺高强,见义勇为,勇猛无比。

25.因为他排行老所以人们习惯称他“英雄好汉武二郎”。

26.而武松的哥哥武大郎,则是一个少有的窝囊废。

27.所以,一些争强好胜的人都自比“老二”,不愿和“老大”为伍。

28.和陌生人搭话,称“二哥”、“二叔”,被认为是尊重,而叫“大哥”的称呼,则被认为是污辱。

29.辛城堡不敬关公——辛城堡是河北省正定县境内的一个村镇,全村近两千户,颜姓居多。

30.老人们传说,自古以来辛城堡不敬关公。

31.关公,是三国时的蜀汉大将,在人们心目中成为“忠义”的化身,被尊为“关帝”。

32.他曾一刀斩下袁绍的河北名将颜良。

33.颜良祖籍辛城堡,据说,现在村里的颜姓人家都是其后代。

34.他们和关羽有“不共戴天”之仇,怎么能敬奉他呢?这里不修关帝庙,不允许贴关帝像。

35.每年农历五月十七日前后,这一带总要或多或少地下雨,外地人说是关公磨刀斩颜良,而辛城堡的人则说是老天为颜良之死伤心落泪。

36.扁鹊和扁食一-冀南地区把北方人爱吃的狡子称作“扁食”,这一名称是怎么来的呢?传说有一年冬天,扁鹊行医的冀南一带,当时雪花纷飞,天气格外寒冷。

37.人们的耳朵被冻的生疼,有的甚至都冻烂了。

38.这一天扁鹊来乡间为老百姓看病,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很难受。

39.他就教人们熬“祛寒矫耳汤”,就是把羊肉花椒和一些祛寒药材一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把羊肉和药物涝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矫耳”做熟吃。

40.果然,人们吃了“矫耳”饭,喝了祛寒汤,顿时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冻烂的耳朵不久就好了_。

41.于是家家户户感激扁鹊,称他为神医。

42.扁鹊来治病的这一天,正好是至节,以后为了纪念扁鹊,当地人每年冬至这天都包饺子吃,并把铰子称为“扁食”。

43.秧歌拜年——在冀东渤海岸边的昌黎、乐亭、抚宁等县,世代流传着一个奇妙的年俗:拜年不磕头,而是扭秧歌。

44.张家给李家拜年,张家的秧歌就扭到李家,张庄给李庄拜年,也是扭着秧歌进李庄。

45.这种秧歌就是冀东秧歌,是我国四大秧歌品种之一(另有陕北秧歌、胶东秧歌、东北秧歌h属地秧歌。

46.传统形式分为过街秧歌和场子秧歌两种。

47.过街秧歌是走街串巷,沿途表演。

48.场子秧歌是在广场或十字街头,拉开场面,大扭一番,有时还扭一会儿唱一段,用锣、鼓、镲间奏,然后表演带故事的“小出子”(即小型舞蹈节目)。

49.舞姿舒展健美,灵活多变,引人人胜。

临水而居的白族人善于烹制什么?并招待贵宾?

白族很善于脆制火腿、香肠、弓鱼、猪肝炸、油鸡嫩、螺蛔酱等品种众多的食品。妇女们多会制作蜜饯、雕梅、苍山雪婉甜拇的手艺。白族人民是一个好客的民族,每逢客至首先邀请上座,即奉献烤茶、果品,再用八大碗、三酪水等精致丰盛的莱君款待客人。  白族人民的基本口味嗜酸、辣、甜、微麻。其烹调技法受汉族菜和佛教寺院菜影响较深。著名菜点很多,如:炒锅鱼、洗沙乳扇、大理饵?、喜洲破酥糖招、活水煮活鱼、柳条蒸肉等。烤茶是白族敬客食俗之一。茶水色浓味醉,别具一格。烤茶一般斟三道,俗称“三道茶”。有“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说法。婉梅、雕梅是白族妇女的传统食品。风花雪月的白族佳肴“五朵金花”的故乡——大理,是白族的聚居地,素以“风、花、雪、月”四景著称。苍山洱海,南诏古迹,佛教名山,丝绸古道……都是令人心驰神往的游览胜地。作为历史悠久的“文献名邦”,大理还奉献了风花雪月般的白族美食种种,甚有几绝独树一帜。首推“大理砂锅鱼”,选用祥云出产的好砂锅,洱海中捕来的弓鱼、黄壳鱼、或鲤鱼加丰富多采的配料炖制而成。上席时以菜叶铺垫的大盘衬垫,锅中沸滚,飘红映绿,色彩绚丽,清香扑鼻。趁热食用,鱼肉滋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二推“弥渡卷蹄”。弥渡卷蹄像弥渡山歌一样闻名三迤,成为白族人民的传统美食,素以色鲜味美、食法多样、易于贮存深受各族人民喜爱。它以新鲜猪腿为主料,胡椒粉、草果粉、八角粉、茴香粉、红米、白酒、食盐等为配料,先腌后煮,精制而成,可用绵纸严密包裹好,悬挂起来,随吃随取,一次吃不完,可将其余部分重新包好悬挂,十月余色味不变。弥渡卷蹄食法多样,或蒸吃、或煮吃、或煮后凉吃,或单食,或配菜烹制,皆醇香可口,佐餐下酒均直。更令人悦目的是那胭脂红的色彩,比之金钱时花,别有一番南疆浓情的意蕴,令人想到朵朵金花俏丽的小脸蛋,不禁赞叹大理山美、水美、人美、情更美了。三推“木瓜鸡”。木瓜酸而可口,从仲春花落结实开始,到中秋瓜熟蒂落,木瓜都可以蘸糖、盐、酱生吃。最大量的是制成甘草盐木瓜或蜜汁木瓜,生津止咳,开胃健脾,极受老、中、青欢迎。木瓜也用来泡酒,具有舒筋、祛湿、除筋脉拘挛的药用功效。因此,大理州云龙县一带,用其盛产的酸香可口的木瓜烧鸡来防病治病补身,也用来招待远方来客,为客人消疲解乏,强筋健胃。木瓜鸡所用之鸡,必以1500克左右的仔鸡为主料,宰杀腿毛清洗干净后,斩为小块,放入烧热的香油锅里翻炒后,加盐放水煮至七成熟时,加入削皮切丝的木瓜继续烧至鸡肉酥嫩,再加入胡椒粉、草果粉即成。木瓜鸡,汤、肉酸香,味清纯,毫无油腻之感,食后令你胃口大开,通体舒坦。四推“邓川乳扇”。邓川水草丰茂,白族、汉族,家家户户几乎都养奶牛,故有“乳牛之乡”的称誉。以牛乳制成的“邓川奶粉”,是云南省最优质的奶粉,而身着白族衣服的大嫂卖的邓川乳扇,是家喻户晓的名特食品。它携带方便,造型特殊,食用也方便,烤、炸、凉吃均可,甜、咸都适宜。乳香沁脾,酥脆泡松,是下酒好菜,也是名特小吃。 五推“喜洲粑粑”。它是洱海边历史名城喜洲的一种小吃。用麦面做成。无论甜、咸,制时皆用上下两层炭火,将锅内油炕着的粑粑慢慢烤黄,烤香直至烤酥。因此,喜洲粑粑的香酥而又软和受人喜爱,且层次分明,宛若苍山十九峰十八洞,美色可餐。六推“鹤庆猪肝炸”。这是一道佐餐的荤腌咸菜。用猪肝。猪肚、猪肠子等内脏切碎加粗磨的辣椒面、花椒、八角、草果、浓盐等佐料潮腌而成,汁液成辣,鲜味香浓,摄一小碟蒸熟,一层红油飘然而出,一阵肉香扑鼻而来,引得人口水滴,用筷子挑一点尝尝,咸、辣、香,好一碟开胃的咸菜!烈日般的红色,真如白族人豪放、开朗的性格。敢吃鹤庆猪肝,才真爱白族“金花”、“阿鹏”、大爹、大妈。 好客的白族人招待贵宾有独特的礼节
“三道茶”。头道茶。主人热情地迎客入门,边交谈边架火煨水,待
水开,把专作烤茶用的小砂罐放在火盆上烘热,然后放入一小撮茶叶
,并执罐不停地抖动,待茶叶颜色微黄,散发出诱人的清香时,才冲
入开水,只听“哧嚓”一声,罐内茶叶翻腾,涌起一些泡沫溢出罐外
,像一朵盛开的绣球花。白族人认为,这是吉祥的象征。等泡沫落下
,又冲入沸水,茶便煨好。这就是第一道茶,人们也叫它“雷响茶”
。这头道茶,色如琥珀,晶莹透亮,主人往盅里斟上两三滴,兑入少
许开水,便双手举杯齐眉递给客人;白族人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的尊客例规,所以那盅内的茶水只够品一两口。头道茶水不多,可
是那味道苦中带香醇,别有一番韵味。

  二道茶。品完头道茶,主人便往砂罐内重新注满开水,接着拿出
一个小碗,碗里盛有切成薄片的核桃仁和红糖,沏入热茶时,那碗里
茶水翻腾,薄仁片抖动似蝉翼。品尝之时,茶香扑鼻,味道甘甜。这
就是第二道茶,又叫“甜茶”或“糖茶”。

  三道茶。先舀半匙蜂蜜,再加上三两粒红色花椒放入盅内,沏上
茶水后,客人边晃动茶盅边饮,其味甜而微辣又略苦。接着主人把用
牛奶加工的乳制品乳扇取一张,放在火上烤烤,待乳扇发泡呈黄色后
,揉碎放进茶碗里同时加入一些红糖冲入热茶水,稍用筷子搅拌后再
敬客。这样既可以饮到香茶,又能品到白族特产乳扇,故而有的地方
把第三道茶叫“扇茶”。

  据说,“头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原来是白族人家接
待女婿的一种礼节,后来演变成了白族人招待贵宾的独特礼俗。

谁能讲讲茶道?

  中国茶道概念

  茶道发源于中国。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却对作为日、韩茶道的源头、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茶道知之甚少。这也难怪,"道"之一字,在汉语中有多种意思,如行道、道路、道义、道理、道德、方法、技艺、规律、真理、终极实在、宇宙本体、生命本源等。因"道"的多义,故对"茶道"的理解也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认为,中国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其目的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炼身心、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讲;"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饮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实在、本体、本源讲。下面分别予以阐释之。

  一、中国茶道:饮茶之道

  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陆羽,字鸿渐,又字季疵,号桑苎翁,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县人)。陆羽著《茶经》三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十章。四之器叙述炙茶、煮水、煎茶、饮茶等器具二十四种,即封氏所说"造茶具二十四式"。五之煮、六之饮说"煎茶炙茶之法",对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水、煎茶、酌茶的程序、规则作了细致的论述。封氏所说的"茶道"就是指陆羽《茶经》倡导的"饮茶之道。"《茶经》不仅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也是第一部茶道著作。
  中国茶道约成于中唐之际,陆羽是中国茶道的鼻祖。陆羽《茶经》所倡导的"饮茶之道"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酌茶、品饮等一系列的程序、礼法、规则。中国茶道即"饮茶之道",即是饮茶艺术。
  中国的"饮茶之道",除《茶经》所载之外,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明代朱权的《茶谱》、钱椿年的《茶谱》、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茶书都有许多记载。今天广东潮汕地区、福建武夷地区的"工夫茶"则是中国古代"饮茶之道"的继承和代表。工夫茶的程序和规划是:恭请上座、焚香静气、风和日丽、嘉叶酬宾、岩泉初沸、盂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薰洗仙容、若琛出浴、玉壶初倾、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赏三色、三龙护鼎、喜闻幽香、初品奇茗、再斟流霞、细啜甘莹、三斟石乳、领悟神韵。

  二、中国茶道:饮茶修道

  陆羽的挚友、诗僧皎然在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 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认为,饮茶能清神、得道、全真,神仙丹丘子深谙其中之道。皎然此诗中的"茶道"是关于"茶道"的最早记录。
  唐代诗人玉川子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脍炙人口,"七碗茶"流传千古,卢仝也因此与陆羽齐名。"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唐代诗人钱起《与赵莒茶宴》诗曰:"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唐代诗人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诗中则有"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这些诗是说饮茶能让人"通仙灵","通杳冥","尘心洗尽",羽化登仙,胜于炼丹服药。
  唐末刘贞亮倡茶有"十德"之说,"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饮茶使人恭敬,有礼、仁爱、志雅,可行大道。
  赵佶《大观茶论》说茶"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朱权《茶谱》记:"予故取烹茶之法,米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乃与客清谈欺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赵佶、朱权的帝、王的高贵身份,撰著茶书,力行茶道。
  由上可知,饮茶能恭敬有礼、仁爱雅志、致清导和、尘心洗尽、得道全真、探虚玄而参造化。总之,饮茶可资修道,中国茶道即是"饮茶修道"。

  三、中国茶道:饮茶即道

  老于认为:"道法自然"。庄子认为"道"普遍地内化于一切物,"无所不在","无逃乎物"。 马祖道一禅师主张"平常心是道",其弟子庞蕴居士则说:"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其另一弟子大珠慧海禅师则认为修道在于"饥来吃饭,困来即眠"。道一的三传弟子、临济宗开山祖义玄禅师又说:"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眠"。道不离于日常生活:修道不必于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须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顺任自然。自然地生活,自然地作事,运水搬柴,著衣吃饭,涤器煮水,煎茶饮茶,道在其中,不修而修。
  《五灯会元》南岳下三世,南泉愿禅师法嗣,赵州从谂禅师,"师问新到:'曾到此间否?'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从谂是南泉普愿的弟子,马祖道一的徒孙。普愿、从谂虽未创宗立派,但他们在禅门影响很大。茶禅一味,道就寓于吃茶的日常生活之中,道不用修,吃茶即修道。后世禅门以"吃茶去"作为"机锋"、"公案",广泛流传。当代佛学大师赵朴初先生诗曰:"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五灯会元》南岳下四世,沩山祜禅师法嗣,仰山慧寂禅师,"……又问:'和尚还持戒否?'师曰:'不持戒。'曰:'还坐禅否?'师曰:'不坐禅。'公良久。师曰:'会么?'曰:'不会。'师曰:'听老职僧一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攫头边。一仰山慧寂是沩山灵祜的嗣法弟子,师徒二人共同创立了禅宗五家中的沩仰宗。慧寂认为,不须持戒,不须从禅,唯在饮茶、劳作。
  道法自然,修道在饮茶。大道至简,烧水煎茶,无非是道。饮茶即道,是修道的结果,是悟道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顺其自然,无心而为,要饮则饮,从心所欲。不要拘泥于饮茶的程序、礼法、规则,贵在朴素、简单,于自然的饮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

  四、中国茶道:艺、修、道的结合
  综上所说,中国茶道有三义: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 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
  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在茶道中,饮茶的艺术形式的设定是以修行得道为目的的,饮茶艺术与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87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