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西双版纳新古六大茶山

小小茶农 2023-11-21 00:44:01

西双版纳新古六大茶山

新六大山:

1.南糯古茶山:地属勐海县格朗和乡,东距景洪市20多公里,海拔1700多米,已有1700多年种茶历史,现居住居民以哈尼族为主。民国初年,澜沧江以南的车(里)佛(海)南(峤)茶区逐渐成为普洱茶中心产地,南糯古茶山与佛海(勐海前称)茶厂一道迅速享誉天下。南糯山茶园总面积21600多亩,其中古茶园有12000亩,最为完善的是竹林寨、半坡老寨。南糯山半坡老寨有800树龄的人工栽培型茶树王。南糯山在西双版纳是生态环境最好的一座古茶山。

2.布朗古茶山:是我国唯一布朗族民族乡,也是最古老的古茶区之一。布朗山位于滇南边陲勐海县中缅边境,东与景洪市勐龙镇交界,南和西与缅甸接壤,西北连打洛镇,东北连勐混镇。海拔在535——2082之间,是滇南最为地广人稀的边境民族乡。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古濮人,他们善于种茶,寨迁到哪里,他们就在那里种茶。布朗族迁徙到布朗山的历史和植茶史迄今已有近千年。布朗古茶山主要包括老曼峨、老班章、新班章和曼新龙等寨子的古茶园。其中,老曼峨是布朗族在布朗山最早建立的寨子之一,其种茶历史已有900多年。

3.帕沙古茶山:位于格朗和乡南面,距离勐海县城30多公里。帕沙村委会辖5个哈尼族寨子,每个寨子都有大片古茶园,帕沙村的古茶园是版纳古茶山中整体树冠最大的一片古茶园。帕沙古茶园大树成片,都未曾矮化过,老寨茶王树树干干围2米,高约10米,在版纳古茶树实属少见。

4.贺开古茶山:位于勐海县勐混镇西南面。拉祜族是主要居住居民,贺开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曼迈、曼囡、曼弄老寨、曼弄新村的拉祜族寨子,贺开古茶园也是在西双版纳州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的茶园,大茶树比比皆是,观赏价值极高。

5.勐宋古茶山:位于勐海县城东部,东与景洪市接壤,南接格朗和乡,西南接勐海镇,北为勐阿镇。勐海境内老茶园分部点多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坝檬、大曼吕、纳卡,是勐海县最古老的茶区之一,全乡辖7个村民委员会,拥有茶园面积3.3万亩,古茶园3800亩,主要居住居民是拉祜族。在勐宋乡不远的保塘旧寨,有勐宋茶山最古老的茶树。勐宋茶山北边有西双版纳最高的山峰——滑竹梁子,海拔2240米。纳卡拉祜族寨古茶园出产的大数茶茶香高飘,在西双版纳久负盛名。

6.巴达古茶山:位于勐海县南部与缅甸接壤,古茶区面积包括勐海县巴达、西定两个山区乡的古茶树分别区域,原为章朗西定两乡,现合并为西定乡。两乡土地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为哈尼、布朗、拉祜少数民族聚居山乡。巴达古茶山拥有野生茶树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园两大资源。野生茶树群落分别在古树参天、藤蔓攀附、物种丰富的贺松大黑山原始森林之中,为大理茶种。著名的1800年野生型『茶树王』就生长在这个群落里。同一山区还分布有3451亩栽培型古茶园资源。巴达山古茶园最多的寨子是章朗,据记载,章朗寨有1400多年历史。

古六大茶山:

1.革登茶山:位于象明乡西北部,茶园主要在新发、新酒房、直蚌等村寨。由此可知革登茶山早就闻名。革登茶山位于孔明山下,茶属大叶种型,因茶芽粗壮,满披银茸,明间称之为『大白菜』。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69——1850年),八角树寨有株茶王树,光春茶就能收干茶一担。革登山祭祀古茶树的碑石到处都是随处可见,足以证明茶农对古茶王树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告诫后人古茶树确需保护!

2.莽枝茶山:位于蛮砖茶山西北面,与革登茶山相连,与孔明山遥遥相望。茶园主要分布在秧林、红土坡、安乐、小曼丫等老村寨。莽枝茶山传说是诸葛亮埋铜锣之地,故名。从象明乡越架布河,过大石房,穿秧林寨就到了莽枝茶山。莽枝茶山面积范围不大,但茶叶质量较好、味美!明、清时期茶山兴旺,茶叶年产量达万担之多。从立在茶山的碑石刻文中可以看出常年茶山兴旺发达景象。该碑立于乾隆十一年冬(公元1746年)。

3.倚邦茶山:傣语称『磨腊』倚邦,即茶井之意,是多民族的高山区。倚邦茶山位于勐腊最北部,南连蛮砖茶山,西接革登茶山,东望易武茶山,茶区包括倚邦、曼拱、习崆、架布、曼松等茶山。明代到清光绪年间,倚邦一直为六大茶山到政治中心和行政主管地,清朝为了加强对茶山的管理和贡茶的运送,于道光25年从昆明经思茅至倚邦、易武的崇山峻岭中修筑了一条由石板鑲成的运茶马道,宽约2米,长达数百公里。

4.易武茶山:位于勐腊县易武乡,紧接老挝边境。是江内古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的茶山。易武茶山茶园众多,南部有易比、三合社、易田、高山、曼秀、落水洞、麻黑、丁家寨、张家湾等,最东边是临近老挝边境的刮风寨。易武茶山种茶历史悠久,茶农种茶制茶经验丰富,到十九世纪,易武茶山日渐兴旺,光茶号就有十几家。易武茶山的前身是曼撒茶山,后曼撒茶山衰落,中心迁往易武。所以清朝前期中期史书列六大茶山时,只列『曼撒』而后书籍又列为『易武』。

5.蛮砖茶山:位于象明山以南野象山旁,磨者河畔,历史上年产茶万担以上,大都运往易武加工、销售。蛮砖茶山是『古六大茶山』现今保存得较好的一座茶山,茶林不规则地散布在原始密林中,经茶农精心管理,至今仍年产茶万担之多。曼庄曾经是蛮砖茶山的中心,据乾隆年代留下的碑文记载,曼庄大寨寨乾隆初年的住户就在300户以上,并最早记录了『蛮砖为六大茶山之一』。

6.攸乐茶山:攸乐茶山位于景洪市基诺乡境内,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东北与莽枝茶山为邻,西南接小勐养、勐罕和勐宽三个坝子,攸乐茶山主要居住民族是基诺族,古茶园分布在龙帕村、巴来村等。攸乐茶山历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攸乐山种茶,年代久远,相传茶是孔明遗种,故尊奉孔明为茶祖。雍正年间普洱府成立,清政府在茨通修筑攸乐城,并设立攸乐同知,成为当时的滇南重镇。

六大茶山的地理位置

古六大茶山位于北纬21°51′至22°06′,东经101°14′,至101°31′之间,东与老挝交界,国境线长87.3公里,北与江城县接界,西与景洪市毗邻,南与勐仑、瑶区连接,幅员2260余平方公里,约合3,38,800亩,历史上称为江内地区。其中攸乐茶山是景洪市的一个乡,位于景洪市东北部,距景洪城53公里;易武茶区(包括)易武茶山、漫撒茶山,距景洪123公里,距勐腊县城110公里;象明茶区(包括倚邦茶山、蛮砖茶山、革登茶山)距景洪168公里,距勐腊县城163公里。
据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秘书长陈宏斌先生提供,2004年4月至5月州茶业协会与州农业局组织有关专家、技术人员对全州茶园情况进行普查,普查结果易武茶山现有茶园面积29662亩,其中采摘面积15200亩;漫撒茶山6440亩,采摘面积2572亩;象明茶区24821亩,采摘面积 9721亩,攸乐茶山3200亩,采摘面积1400亩。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古六大茶山古茶园的恢复及新茶园的开垦种植潜力很大,若认真抓好种植、管理、采摘、加工、和销售,前景是十分美好的。

云南的新六大茶山和旧六大茶山是什么

新六大茶山是指:
1、南糯:南糯茶山坐落于勐海县东北侧,屹立在流沙河东岸,在傣语里,南糯是笋酱的意思。
2、南峤:南峤茶山如今又被称为勐遮古茶山。勐遮是勐海县境内最大的平坝。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设十二版纳时,勐遮、景真和勐翁为一版纳,1927年这里设县,当时称五福县,三年后更名为南峤县,这也是南峤古茶山得名的原因。1958年11月,南峤(已改名勐遮)县与勐海县合并,改设为勐遮区。
3、勐宋:勐宋茶山位于勐海县东部,东与景洪市接壤,南接勐海格朗和乡,西南接勐海镇,北与勐阿镇交界。勐宋是傣语地名,意为高山间的平坝。
4、景迈:景迈茶山位于澜沧拉祜(hù)族自治县县城东南70公里的惠民乡。
5、布朗:布朗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南八十公里处,南部与缅甸山水相连。布朗山是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区,总面积一千多平方公里。 布朗族为古代濮人后裔,据说他们是制茶的始祖。
6、巴达:巴达茶山位于勐海城西58公里。

旧六大山茶:(古六大茶山):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漫撒

六大茶山的茶山历史

古六大茶山的土地全部被各种树木、竹林、草、藤条、鲜花覆盖庀们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终年小溪叮冬流淌,蝴蝶起舞飞翔,各种小鸟竞相比赛歌唱,构成了一个美丽富绕多姿多彩的动植物王国。这里又远距城镇、工矿,不受废气、污物、声响的污染,空气是多么的清新而富有营养,环境是那么的洁静和美丽,若三、五好友林间小路漫步,真会使人流连忘返。
这里生长的古茶园,历来不施用农药化肥,色、香、味、形具佳,远在清雍正十·年就被朝廷指定象明茶区年解贡茶15000斤,易武茶区66666斤,为什么要6呢?据说6(禄)是吉祥的象征, 66有福,66大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曾对著名作家老舍(舒舍予)先生说过:“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古六大茶山产的普洱茶是皇室成员显贵的标志,普洱茶还是朝廷馈赠各国首脑、贵宾的礼品,深受外宾喜爱。贡茶制一直持续到光绪三十年,历时一百六十三年,后因清朝末期,内部动荡,社会治安不好,贡茶送到昆明附近被贼抢,朝廷鞭长莫及,没有追究,贡茶制到此结束”。
清政府指定年解贡茶,并在普洱建办贡茶厂,将六大茶山晒青毛茶运普洱加工成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瓶装芽茶、蕊茶、装茶膏等八种(称八色贡茶)。乾隆年间,倚邦、易武已会加工饼茶、沱茶、方茶,茶叶就地加工后直运昆明,再转运北京。 古“六大茶山”三国前就有茶树种植,三国以后茶就作为商品与外地贸易,晋时逐渐发展,唐,宋已形成茶叶商品基地。明洪武年间被划作一个单独行政区域。清中叶茶山鼎盛,产品远销四川、西藏、港澳、南阳个地,普洱茶从此闻名中外。古“六大茶山”不但是西双版纳各族人民过去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曾经吸引内地数十万同胞前来开发,这对于繁荣边疆经济,加强各民族的团结交往,起到巨大的作用。
由于种种原因,清末及民国时期“六大茶山”逐渐走向衰落,到解放前夕茶叶生产更跌到低谷。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茶叶生产,“古六大茶山”逐渐恢复生机,普洱茶生产走出低谷,重放光芒。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86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