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西藏茶文化的历史记载

茶百科 2023-11-20 23:57:53

西藏茶文化的历史记载

据藏族史料记载,西藏高原盛行饮之风,是从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之间的茶马贸易开始的。藏族在唐代已经获得许多中华内地的名茶。松赞干布统一西藏,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后,西藏的商业贸易兴盛起来,而茶马贸易成为吐蕃与唐朝的主要贸易。唐高宗时"缣马交易"、唐玄宗赤岭的"互市换马"开始了唐朝与吐蕃茶马市场之端,用良马和唐朝换茶。对此,唐朝专门成立了"茶马司",负责与吐蕃之间的茶马贸易。公元743年,唐蕃会盟,立碑于"赤岭"(今青海湖东面的日月山),建立了"茶马互市".为了交换茶叶,吐蕃曾派专人经营藏、汉茶叶贸易,称为"汉地五商茶". 西藏高原本是不产茶的地区,史料记载,早在囊日松赞时期,吐蕃民间就开始嗜茶。把茶叶当作开胃、养身之药由来已久。

藏文史书《藏汉史集》关于茶叶在藏族地区出现的故事有如下记载:吐蕃王都松芒布杰得了一场重病,静养之时,王宫屋顶的栏杆角上飞来一只从来没有见过的美丽小鸟,口中衔着一根树枝,枝上有几片叶子,在屋顶上婉转啼叫。吐蕃王派人查看,将小鸟衔来的树枝取来放到卧榻上。他发现这是一种以前没有见过的树枝,于是摘下树叶放入口中品尝其味,顿觉清香,加水煮沸,竟是上好饮料。于是派出众大臣及百姓去寻找这种奇妙的树,历尽艰辛终于在汉地找到了,原来这就是茶叶树。从此,茶叶被引进藏区,并逐渐成为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史籍有关于吐蕃王室储存汉地各种名茶的记载。在藏文的《汉藏史集》中,有两章(《茶叶和碗在吐蕃出现的故事》、《茶叶的种类》)专门介绍茶是如何从汉地传入吐蕃的情况。书中写道:"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族的和尚,此后赤松德赞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札衮布又向噶米王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依次传了下来。"鉴别汉地茶叶好坏的知识篇为《甘露之海》。这说明随着茶叶传入西藏,茶文化也随之在西藏广为传播。茶叶一经传入西藏,它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使之成为肉食乳饮的藏民族的饮食必需品,上至王公贵人,下至庶民百姓,饮茶成风,嗜茶成性,纷纷竟相争求。

于是,两地之间的茶马古道也应运而生。 在西藏,藏族喝的茶可分为酥油茶、甜茶、清茶,其制作方法也各不相同。而藏族最喜欢喝的是从吐蕃时期就己开始流传的酥油茶。酥油茶的制作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工艺色彩。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以产于四川、云南的青砖茶作原料,先把砖茶熬煮成浓浓的茶汁(荚沽),滤出茶叶,倒入茶罐,放在一旁待用。做茶时,取适量的浓茶汁加一定比例的水和盐,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加入酥油,再用力将"甲罗"(打酥油茶用的棍子)上下来回搅动,待水乳交融便成了可口的酥油茶。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走入高原人家,不少人都使用电动搅拌机打酥油茶,使这一传统的饮食习俗被赋予了现代的操作方式。

论西藏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及茶马文化

“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可以说是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茶马互市”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内容的贸易往来.宋代在四川名山等地还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政府机构“茶马司”.茶马贸易繁荣了古代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同时也造就了茶马古道这条传播的路径.
  茶马古道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斯里兰卡、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的古代贸易通道.形成于汉藏民族“茶马互市”的贸易往来,积淀着唐代以来近2000年的历史.
  一般所说的茶马古道有两条,一条是由云南普洱经大理、中甸、德钦等地到西藏,另一条线路是从成都经理塘、巴塘到西藏.一般的旅游者和考察者,目光多聚于此.实际上,还有一条线,就是走怒江大峡谷.这条世界上最美丽、最险峻、最跌宕起伏的道路是“驴友”们的滇藏探险新宠.
  有人说,看完怒江大峡谷和沿线丰富的民族人文景观,其他的探险之旅就显得平淡了.
  第三条茶马古道——怒江大峡谷,从大理、六库、福贡、丙中落、五里进藏,这里交通不便、人迹罕至,旅游者极少,民风淳朴,尤其是在蒙蒙的细雨中,一个人行走在怒江大峡谷边,远山青翠、怒江潺潺,偶尔你还可以看到国外真正的“生驴”(驴友的最高境界),一人骑着自行车或从马帮租来的马匹.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里程最长的古代商路.总行程在万里以上.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够走完全程.沿途的每站都可以作为终点或者是起点.而当时最大的贸易中转站便要属四川的康定了.
康定过去叫做“打箭炉”,西来的马帮到达康定,就要在这里转换运输工具或者就地进行茶马贸易.1696年康熙帝批准了在康定进行茶马互市贸易的请求,使康定成为了内地与西藏地区之间主要的商业中心.国内的丝绸、茶叶等商品经过康定运往西方,而南亚、欧洲、美洲的商品也从这里销往中国内地.
古代交通路线.茶马贸易,是以中原地区的“茶”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马”为载体所开展的贸易活动.作为内地汉族地区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往来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沟通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方面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国家旅游局魏小安司长曾就“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作过专题论述,指出:“茶马古道”是滇西北至藏东南历史上茶马互市所形成的一条驿道,在这条古道上,集中了中国最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经过适度开发,完全可以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绝品.茶马古道旅游开发也作为区域联动开发战略的内容之一写入了全国“十五”旅游发展规划中.
从遥远的、开放的唐代,直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修通,一直存在着一条鲜为人知的道路,它由中国大西南横断山脉东侧的云南和四川的茶叶产地出发,以人背马驮这种最原始的运载方式,穿越横断山脉以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等大江大河向西延伸,蛛网般覆盖了中国最大的两个高原,最后通向喜马拉雅山南部的南亚次大陆.随着茶文化和藏传佛教的兴起和传播,随着茶马互市的开展,这条道路便成了名副其实的茶马古道.
1000多年来,茶马古道将云南、四川的茶叶输送到藏区,又将雪域的山货特产运到内地,抗日战争期间它更成为中国惟一的对外交通道路.就在民间运输的同时,这条遥远而无比艰险的道路更成为宗教文化以及沿途20多个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交流的走廊.它不仅是连接汉藏等多民族的经济文化纽带,也成了人类为生存所激发的非凡勇气和所作出的超常努力的象征.
它的历史价值在于:1.昌都地区蕴藏着三江并流、高山峡谷、神山圣水、地热温泉,野花遍地的牧场、炊烟袅袅的帐篷,以及古老的本教仪轨、藏传佛教寺庙塔林、年代久远的摩崖石刻、古色古香的巨型壁画,还有色彩斑斓的风土民情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2.茶马古道是昌都地区自然与人文旅游的一条重要线索,自然界奇观、人类文化遗产、古代民族风俗痕迹和数不清、道不尽的缠绵悱侧的故事大多流散在茶马古道上.它是历史的积淀,蕴藏着人们千百年来的活动痕迹和执着的向往.
3.茶马古道穿过川、滇、甘、青和西藏之间的民族走廊地带,是多民族生养藩息的地方,更是多民族演绎历史悲喜剧的大舞台,存在着永远发掘不尽的文化宝藏,值得人们追思和体味.
4.茶马古道上的旅游是口归自然之旅,是人和自然和谐之旅,是都市人精神之旅,也是探险和发现之旅.
5.茶马古道旅游开发是全方位的,首先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诸如交通和运输设施、满足食宿需要的宾馆饭店建设、用电用水和安全保障等,同时大力开发旅游产品,从而带动各项事业的发展,使昌都地方的经济活起来.
在专家学者眼中,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通过马帮的运输,川、滇的茶叶得以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它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第五条通道,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地位.
然而,在专家眼中与“丝绸之路”同等重要的茶马古道,却在时光的荏苒中沉寂过许多年.随着现代化交通手段的日益发达,茶马古道早已被214、317、318国道所代替.
“ 在丝绸之路受到世界关注,被学者、专家们争相研究,并引发旅游热潮的时候;在丝绸之路已名满天下时,茶马古道却倍受冷落,默默地在深山密林之中.”专门研究茶马古道的专家木霁弘说,茶马古道的沉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它的僻远艰险也是衰落的重要原因.虽然沉寂多年,但今日茶马古道“热”起来并不是没有它的理由.
“茶马古道是中华民族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对旅游爱好者有很大的吸引力.”木霁弘分析说,“古道本身的历史、文化韵味且不说,光是沿途村寨的地域、风光、民俗、文化差异,就能吸引不少人.”
“以茶文化为主要特点,茶马古道成为了一道文化风景线.”北京大学学者陈保亚告诉记者,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如伴随茶马古道而生的马帮文化、藏茶文化、商贸文化,因茶马古道得以相互交融的民族文化……“现在,茶马古道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关于茶文化的历史故事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以下是一些茶文化的历史故事。

1.陶朱公品茶

唐代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他喜欢闲适自在的生活,爱好品茶。据传言,陶渊明去茶园采茶时发现,有些叶子几乎没有被损坏,味道很好。于是他想出了将这些优秀的茶叶暂时留下来继续生长,最后将它们称之为“贡茶”。“贡茶”是指特别优秀的茶叶,只供皇室享用。

2.茶艺表演的起源

唐朝时期,茶艺表演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初期交流茶文化的方式是独自品味和享受茶叶针织的精致美感。然而,随着茶文化的普及和大力推广,茶艺表演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表演形式,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唐代著名的茶艺表演家刘太真就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3.茶马古道

因为茶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许多茶叶生产区与国内各地都有多种运输方式和线路。其中最著名的是“茶马古道”这个词。是因为唐代中国茶叶贸易从川滇和西藏地区出发,穿越喜马拉雅山,完成对南亚和欧洲的茶叶贸易。这段茶叶运输的历史记录被称为“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存在的目的不仅是茶叶贸易,还为包括藏族、羌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在内的许多人提供了一种交流文化的方式,创造了多种文化和经济的契机。

4.斗茶

斗茶是一种传统的茶文化活动,主要起源于台湾。斗茶表演场地通常在茶馆内,茶艺师们会使用特殊的手势和技巧表演,艺术性非常高超。斗茶不仅展示了茶文化的美妙,而且也展现了世界因不同文化和地域而维系着非常多的文化多样性。

你了解茶文化的演变历史吗?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5000年的历史。在这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无数文明的产生,茶文化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茶文化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呢?

有文字记载的茶文化萌芽最初出现在西汉时期,相传在那个时候吴理真就开始驯化野生茶树,是最早的一种茶树种植作业。在西汉,产茶的地方被称为茶陵,今天湖南的茶陵就是这样来的。

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茶文化从启蒙到昌盛的一个过度时期,尤其在南齐的时候,提倡清廉节俭之风,文人士大夫们用饮茶代替了饮酒。随后佛教传入中原,佛教徒崇尚清修,茶可以对他们产生帮助,于是在宗教的推动下茶文化进一步发展。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茶逐渐从餐饮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单独的精神文化。

到了大唐盛世,是茶文化真正成熟和繁荣昌盛的时期。陆羽的出现和茶经的问世都把唐代茶文化推向了高潮。茶终于正式形成了一种文化艺术,广为传播起来。当时的饮茶方式是煮饮,尚且需要把茶饼烤后晾凉,碾成茶沫,进行煮饮,煮茶的过程中还要放入姜和盐等调味料。当时的茶文化主要有宫廷茶文化、文人茶文化和宗教茶文化等。?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经历最繁荣的时代,宋朝的帝王们都对茶情有独钟,饮茶之风自上而下风靡全国,这极大的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宋太祖爱茶、宋徽宗更是爱茶,不但爱茶而且还懂茶,亲自著作了一本《大观茶论》,这本书文笔华美、论述清楚、逻辑清晰。结合宋徽宗平常的多才多艺,他可真算的上是一位文艺男皇帝了。在宋代民间也开始盛行饮茶之风,饮茶、送茶开始作为一种礼节出现。

饮茶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方式,当时皇室贵族和文人士大夫们都流行斗茶,汤色正茶沫持久且咬盏的一方就算赢了,斗茶宜用敞口杯,建盏就在此时应运而生。此外民间还有茶百戏,手艺人可在茶汤上进行书画等艺术创作。此时的茶文化虽奢侈精致、繁复多样,但已经离茶道清静和寂的宗旨有点远了。?

历史中的茶美人

历史中的茶美人

1.文成公主

奶茶的创始人,西藏茶文化的“饮茶皇后”

文成公主平生喜欢茶,她与松赞干布成亲时陪嫁的嫁妆,除了有金银首饰、绫罗绸缎,还带去了茶叶,刚到西藏时,文成公主很不适应那里多肉少菜的饮食结构,而且觉得牛,羊奶膻味特大,后来她为了解腻,经常吃完牛羊肉后,喝些茶解腻,再后来她发现把茶倒进奶之后,口感更好,这就是最初的奶茶。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在文成公主的宣传下,饮茶之风很快风靡西藏,直到今天,西藏人民还会以酥油茶接待八方来客。

2.李治

我国首位女茶艺师,与薛涛、鱼玄机并称唐代三大女诗人

她是茶圣陆羽的弟子,李治经常和名士写诗、品茶,自认为在茶艺方面布很深的造诣,但是遇到陆羽后,才认识到自己在茶艺方面的浅薄,烹茶、煮茗的技艺也声震八方,她茶艺出众且姿色颇佳,四十多岁又被召入宫。

不过,后来由于政变牵连到了李治,最终香消玉殒。不过,虽然她因战乱而死,但茶艺却流传了下来,直到如今,吴兴一带所采用的还是她的烹茶方法,湖州一带的“擂茶”,据说也是她传下来的技艺。

3.李清照

古代词人,爱茶更融人生活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栽“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杯中反不得饮而起,”从该记载中我们可得知他们的生活非常幸福,吃完饭后会玩一个游戏,就是猜书要猜某个典故在书中的哪一页,谁赢了就喝一杯,过着“我在闹,你在笑”的幸福生活。

4.慈禧

对普洱茶情有独钟的清代太后

《宫女谈往录》中就有一段关于慈禧饮用普洱茶的描述“老太后进屋,坐在条山炕的东边,敬茶的先奉上一杯普洱茶,老太后年事高了,正在冬季里,又刚吃完油腻,所以要喝普洱茶,图它个暖胃又能去油腻。”

在给清宫进贡的普洱茶品种中,慈禧尤其喜爱“金瓜贡茶”据统计,每年大约要消耗40个左右,在慈禧太后的寝宫——长春宫,如今还陈列着慈禧太后用过的普洱茶,这位精于养生之道的“老佛爷”,生活中几乎没有离开过普洱茶,每天早晨起来时,要用普洱茶漱口,并天天饮用。到了晚年,她还用普洱茶洗澡,以润肤止痒。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85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