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最早的紫砂刻字是元末孙高士的紫砂罐上“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但此据尚待考证:一来未见实物,二来记载此事的《寄园丛话》尚待确认。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紫砂书画刻绘最晚也是始于明末,发展于清前期而盛于嘉庆以后。很多知名艺术家都曾在紫砂壶上亲笔题诗、刻字、作画。当然。紫砂书画刻绘也有个发展过程,早先时大彬等人不过是在壶底题款而已,甚至有的人不加款识,仅以朱书为号。其后,书法装饰已不仅仅局限于壶底题款,在壶体上醒目处也有人进行铭文刻绘。
实际上,到清早期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装饰性刻绘,而后陈曼生的横空出世成了紫砂铭刻装饰史上的一座丰碑。同时朱石梅、翟子冶等人更是把绘画艺术也搬上了紫砂壶。至此。书画装饰艺术逐步成熟,并向前不断发展。纵向来看,书画家、金石家的参与是书画装饰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时大彬与陈继儒、杨彭年与陈曼生、黄玉麟与吴大澄、王东石与任伯年。乃至顾景舟与江寒汀、吴湖帆、刘海栗,一代代壶艺师与书画家的合作谱写了紫砂装饰史上的辉煌篇章。
看上去,书画装饰这样一路走来似乎很顺畅,实际上在小小的砂壶上用刻刀进行书画创作可没有想象的简单,它既要符合中国书画的基本精神,又要克服砂壶的局限,满足装饰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书画与砂壶一体。达到很好的审美效果,否则无异于画蛇添足。那么,我们首先来看看中国传统书画的基本精神是什么?这问题前人早有论述,这里我们暂且只看赵孟(兆页)和谢赫的,赵孟(兆页)的论书句云:“甜、邪、俗、癞,四者最是恶病”。“甜”当指华而不实,没有风骨,缺少气韵;“邪”当指用笔不正,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俗”当指意境平凡,格调不高,媚态十足;“癞”当指专事模仿,拾人牙慧,泥古不化。这四字虽从反面立论,却正中学书人要害。反过来想。中国书法讲究的正是“笔墨精神”,虽然几千年书法史上出现过数不清的风格字体,但他们的共同点无不是通过抽象的点线笔画的组合展示汉字的肉血筋骨以反映书写者的喜怒哀乐,最终达到情景交融的书法“意境”。书画同源,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晋朝谢赫说画有六法:一日气韵生动,二日骨法用笔,三日应物象形,四日随类赋彩,五日经营位置,六日传移模写。而这话也同样适合书法。由此看来,书画境界的表现绝非易事,何况在诸多方面都有限制的紫砂壶上操作呢?
总的归纳起来,紫砂壶上的书画创作受三个方面的局限和制约:其一,紫砂壶做为饮茶用具,承载着丰厚的茶文化,这样的特定功用就限制了书画装饰的内容和题材;其二,紫砂壶的特定造型和空间的狭小也给书画刻绘带来局限,不能很好构思布局的话,就会全局失败,甚至给人感觉书画刻绘简直就是多余;其三。紫砂书画装饰的工具和砂泥的质地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创作者改笔为刀,若没有一手金石功力,殊难胜任。
以上的种种局限,正是对书画装饰者的刻绘技艺、艺术构思和想象力的考验:能不能在小小砂壶之上挥刀如笔。创作出高妙的书画境界?不少优秀的紫砂工艺师能将书画艺术的装饰很好地运用到了紫砂壶上,让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欣赏大师们的创作。
一、书画内容题材的契合。紫砂上的书画要切壶切茶,最起码也要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和逸情雅趣,符合平和、淡泊、纯净的茶道精神。在这问题上陈曼生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范例。他的紫砂壶铭文的高妙绝尘是有目共睹的。就其铭文内容来看无不体现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及与壶、茶的巧妙结合。曼生的铭刻绝不是所谓的名人题刻,而是壶的整体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铭文的撰写甚至是与壶型的设计同步进行的。
二、在砂壶的狭小空间里要能“以少胜多、以小见大”。实际上这也是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绘画的基本精神之一。所以说,空间的狭小其实对于紫砂刻绘来说不能算是真正的局限,只要能很好地处理好章法、疏密,就能以小见大,取得超出画面装饰的效果。
三、“以刀代笔,以泥代纸”。客观地讲,刻刀和砂泥对于表现书画艺术,远没有毛笔和宣纸的效果好,因此对其创作者在书法篆刻的功力上有着更高的要求,其作品不仅要能够凸显书法的气韵更要与壶的造型形成完美的结合。
书画刻绘作为装饰艺术,不是将书画从宣纸上简单照搬过来,也不是按稿抄录摹写,而是应从整体装饰着眼,注意不同创作对象应各有不同的创造性表现,使书画风格能与紫砂壶造型及其他装饰手法相和谐。这才是艺术上的创作。有些刻工甚至陶刻家长年累月地重复刻着那么几个拿手字,几笔画,不管什么壶型,也不管切不切壶,切不切茶。这样的书画装饰确实是蛇足了。更有一些壶友一味追求名书画家的声名,收藏他们刻绘的紫砂壶,认为随着书画家的声名日盛,壶的价值也会日益增加。殊不知如果这样的书画装饰和谐恰当还好,如果不能相得益彰。那么壶的审美价值反会大打折扣。虽说“壶随字贵,字以壶传”,但壶毕竟是壶,书画仅装饰而已。
紫砂陶制作技艺举世无双,它以特产于宜兴的一种具有特殊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的紫砂泥料(具体有紫泥、朱泥、本山绿泥等多种)为原料,采用百种以上的自制工具,经过打泥片、拍打身筒(圆器)、镶接身筒(方器)或镶接与雕塑结合(花器)、表面修光、陶刻装饰等步骤最终完成陶制品。
宜兴紫砂陶品类众多,有壶、杯、碟、瓶、盆、文具雅玩、人物雕塑等等。其中的茶具为代表之作。宜兴紫砂壶,不仅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有无可比拟的独特优点:因表里不施釉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所烹之茗,醇芳隽永,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越宿不易馊;泡茶沏以开水时,冬不易冷,夏不炙手;赏用日久,越安放细润,光洁古雅,有世间茶具称为首的赞誉。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兼具,文化内涵与艺术表达形式的提高,使宜兴紫砂越出国境,饮誉世界。早在1962和1930年宜兴紫砂就分别在美国费城和比利时世界博览会获得金、银质奖,而今,宜兴紫砂世界更是人才济济,名家迭出,成绩卓著。
紫砂茶具以紫砂茶壶最为著名。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用紫砂壶泡茶,不失茶的原味。因为紫砂陶壶气孔较大,吸水率高,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从而推迟茶叶变质发馊的时间。
宜兴紫砂陶土的品种繁多,因此我们所见的紫砂茶具的颜色也五彩缤纷。天然紫砂泥质有红泥,或称朱砂泥、紫泥、本山绿泥(呈米黄色)、天青泥(堪称泥中黄金,出矿时呈绿颜色,十分难得)和调砂泥。紫砂泥的材质特点,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可塑性好;干燥收缩率小;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单独成陶;成品陶中有双重气孔结构;紫砂泥土成型后不需要施釉。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成品以茗壶为代表,其制器物件有光器(又分圆器和方器)、筋纹器和花器等不同的造型流派。紫砂器内外一般均不施釉,以纯天然质地和肌理为美。紫砂茗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有朴实的实用造型,也有奇巧的怪异造型,但总括起来分为以下几类:几何型、自然型(花素器)、筋纹器及水平壶和茶器等,在紫砂茗壶的发展不同历史时期中,几类造型的壶都有制造,但每个时期的主流却有所偏重不同的造型,艺术风尚及发展趋势。 宜兴紫砂陶的烧制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烧制紫砂陶器的窑炉在早期大多是龙窑。因为它的形状像一条龙卧在山坡上。在龙窑上每隔一段距离就开一个能往里放燃料的小洞,烧窑用的燃料都是松柴。
现在普遍采用的是倒焰窑和隧道窑。以煤、柴油、汽油和液化气为燃料。烧制紫砂陶器所需要的温度在摄氏一千度以上,就是所谓千度成陶,温度高一点,烧出的陶器颜色就深一点,温度低一点,陶器的颜色就浅一点。只有靠较好的技术才能烧制出上等的紫砂陶器来。以前的龙窑是凭经验看。它的成品率低。现在科学发展了,用电炉,用煤气,它有控温的设备,它的温度掌握相差四五度吧。除了泥巴的问题之外,还有你做的之外,烧没问题。所以现代科学对烧的茶壶相对来说,比以前要好,温度掌握得均匀。你要什么温度,就有什么温度。 宜兴紫砂陶的艺术价值除了自身的色彩之外,还在于它的装饰艺术。宜兴紫砂始于北宋,盛于明清。明清时候文人画的兴起以后,带动了中国紫砂的文化内涵。那个时候任伯年,吴昌硕,还有陈曼生,大家都知道的曼生壶。现在民间有这么一个说法,壶在字贵,字以壶传意思就是说一把好的壶,通过雕刻装饰以后,身价百倍。
紫砂陶的装饰方法多种多样。除了最常使用的陶刻之外,还有捏塑、彩绘、镶嵌、贴花、调砂、泥绘、印板等等。比如镶嵌就有色泥镶嵌、瓷珠、釉珠镶嵌、螺钿、玉石镶嵌、金银丝镶嵌等等。泥绘是用紫砂泥浆堆绘于壶坯上,有仙鹤、鱼以及人物等多种形状。印板是把所需要的装饰图案刻在以木、石、陶等为材质的一块平板上,把泥片放在上面拍打,这样所需要的装饰图案的就印在泥片上,然后再用泥片制作壶坯。在紫砂陶的装饰上无论采用那种方法,都应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装饰就是为了使我们的原来的造型,原来的器皿更美观,所以说这个装饰就要在美术上,艺术上要下一点工夫,你搞得不好的话,就不是美化而是丑化。有水平的人画龙点睛,一点哪,这个味道就出来了。像这一把壶,你就把竹叶搞得好多。就感觉乱了。三言两笔的看起来很精巧。
清代宜兴陶业进入全盛时期,是紫砂壶艺术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特别是装饰艺术发展到了又一艺术巅峰。手工工场的出现令分工日趋细密,技艺逐渐完善,至清末鼎蜀一带出现“家家做坯,户户务陶”的繁荣景象。清代的紫砂在选料、配色、造型、烧制、题材、纹饰、工具各方面均优于明代。
清朝初期,几何形器非常流行,筋纹形器和自然器已发展成熟。技巧精湛、善于创新的陈鸣远是其中佼佼者,与时大彬并称,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争鸣远碟”之誉。以陈鸣远为代表,其制作的茶具和杂件雅玩,线条清晰,轮廊明显,特别是他塑造的自然形态作品,是无人可以比拟的,其独到之处在于雕塑装饰、款识书法雅健,作品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深受时人喜爱。至今被视为珍藏。其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其艺术超尘脱俗,其作品表现淋漓尽致,精妙绝伦。陈鸣远开创发扬把中国传统文化诗词书画,山水梅竹的装饰艺术方式引入了紫砂陶壶的制作工艺,助饮茶兴,益人兴致,把壶艺、茶趣融为一体,极大的提高了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在紫砂陶艺发展史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85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清代紫砂壶时代风格的流变(上)
下一篇: 大麦茶存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