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中国茶具的最早使用之说

茶百科 2023-11-20 23:36:54

中国茶具的最早使用之说

提到和品茶,人们便自然想到各类茶具,对现代人来说,常见的茶具则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由于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

而在古代,对茶具的分类则丰富得多,在各种古籍中还可以见到有:茶鼎、茶瓯、茶磨、茶碾、茶臼、茶柜、茶榨、茶槽、茶宪、茶笼、茶筐、茶板、茶挟、茶罗、茶囊、茶瓢、茶匙等等。究竟有多少种茶具呢?据《云溪友议》说:“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如果按照唐代文学家《茶具十咏》和《云溪友议》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种。

对于自古至今,人们都在使用的茶具,究竟起源于何代呢?据资料介绍,“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随处可见,诸如唐代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

对于现代人来说,尽管接触的茶具的种类没有古代多,但人们在茶具使用功能、增加文化元素等方面做了许多的探索。例如,大家熟悉的紫砂壶泡出的茶叶则有一种特别的香味;景德镇生产的各类精美的茶壶、茶杯等器具,则是加上了各种精美的图案,增加了许多文化元素;而为了满足现代人快节奏、经常外出生活的需要,人们又制造出了许多便于携带、又有保温功能的茶杯,人们用其泡茶后,可以使几个小时内的温度不变;还有的高级茶杯,除了保温功能外,还增加了能释放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相信,在将来,还会有更多功能、文化品位更高的茶具出现。

茶文化萌芽于何时?茶具及饮茶的历史演变是怎样的?

  一、茶道精神

  什么是茶道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

  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

  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尽管"茶道"这个次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那么,什

  么是茶道呢?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

  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

  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

  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

  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

  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

  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

  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

  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

  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 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

  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

  ~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

  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

  大的成就,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以至于使不少人误以为

  茶道来源于他邦。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

  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

  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

  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

  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茶具的发展

“美食不如美器”历来是中国人的器用之道,从粗放式羹饮发展到细啜慢品式饮用,人类的饮茶经历了一定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品饮方式,自然产生了相应的茶具,茶具是茶文化历史发展长河中最重要的载体,为我们解读古人的饮茶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茶树发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贵州一带,汉代四川一带的经济已相当繁荣,饮茶在当时的士人生活日益凸现。王褒《僮约》中记载“烹荼尽具,酺已盖藏”,明确提到烹茶用的茶具。三国张揖的《广雅》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姜葱芼之……”,说明当时的饮茶方式是先把茶饼炙烤一下,捣成茶末后放入瓷碗中,然后冲入开水,喝时还要加些葱、姜等调料。
唐·团饼茶·煎茶·南青北白
唐代中期,茶叶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从中国的西南一带渐渐向长江、淮河流域北移,产茶区域的扩大,加上茶叶加工技术的改进,大大促进唐代茶业经济的繁荣。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陆羽《茶经》问世。这是第一部系统介绍茶文化的专著,详细介绍了茶的产地、生态、采摘、制造、加工、煮饮等,是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唐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白瓷出现于北齐,唐代的白瓷可与南方的青瓷相媲美,出现了“北白南青”共繁荣的局面。当然,饮茶的兴盛也进一步推动了唐代陶瓷业的发展。陆羽特别推崇越窑青瓷,越窑青瓷在有唐一代达到了顶峰,出现了青瓷史上登峰造极的作品——“秘色瓷”。陆羽认为茶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并认为“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当然,这只是陆羽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当代窑址考古发掘材料证明,除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之外,北方的邢窑、曲阳窑、巩县窑,南方的景德镇窑、长沙窑、邛崃窑在当时也大量生产茶具。
唐白釉煮茶器:茶碾、风炉、茶釜、带托盏唐白釉花口带托盏
宋·团饼茶·点茶·黑瓷
宋代是茶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高峰,茶叶种植区域进一步向北推进,茶叶产量也进一步提高,并出现了大量的茶文化著述,如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蔡襄的《茶录》、黄儒的《品茶要录》、熊蕃的《北苑贡茶录》等等。饮茶在宋代变得更加普遍,“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即形成于宋代。
宋代的饮茶主要以点茶为主,煎茶为辅,在点茶基础上升华为斗茶、分茶和茶百戏。
盏是宋人对茶碗的称呼,由于宋人崇尚白色的汤色,因此宋代的黑釉盏特别盛行。黑釉盏以福建建窑产的兔毫、油滴、鹧鸪纹最为有名,建窑生产的黑釉盏底部刻有“供御”、“进琖”字样的,是进贡给宋皇室的御用茶具。
在建窑黑釉盏的影响下,江西吉州窑、四川广元窑也大量生产民用黑釉盏。不仅在南方流行,北方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一些窑场也生产黑釉盏,定窑、磁州窑生产的黑釉茶具量也很大。
汤瓶是点茶必不可少的茶具之一,其作用是烧水注汤。汤瓶的制作很讲究,“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或以银、铁、瓷、石为之。”黄金制作的汤瓶是皇室以及达官贵族才能使用的茶具,对于普通阶层人士而言,瓷质汤瓶才是首选。从出土的宋代茶具来看,南、北方瓷窑都有生产此类瓷汤瓶,尤其是南方的越窑、龙泉窑以及景德镇窑,汤瓶的数量更大。汤瓶的造型为侈口,修长腹,壶流较长,因为宋代注汤点茶对汤瓶长流要求极高。南宋著名画家刘松年《斗茶图》中清楚地描绘了汤瓶的形制,呈喇叭口,高颈,溜肩,腹下渐收,肩部安装很长的曲流,应是宋代汤瓶的真实写照。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除享誉盛名的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外,浙江的越窑、龙泉窑青瓷,福建的建窑、同安窑,江西吉州窑,北方的磁州窑均生产陶瓷,这些窑口大量生产不同类型的茶具,千年之后,我们借助这些陶瓷茶具可以领略当时饮茶之盛况。
除了陶瓷茶具,宋代的金银器和漆器制作也很发达,考古发掘为我们提供了不少银制茶具以及漆盏托等茶具。
穷奢极侈的宋代饮茶发展到元代已开始走下坡路,因团饼茶的加工成本太高,其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大榨小榨”把茶汁榨尽,也违背了茶叶的自然属性,所以到了元代,团饼茶开始式微,唐宋时即已出现的散茶开始大行其道。宋龙泉窑青釉暗刻花汤瓶
明·散茶·撮泡·瓷器和紫砂
散茶的真正流行是明代洪武二十四(1391)以后的事,据《野获编补遗》记载:“至洪武二十四年九日,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由此“开千古茗饮之宗”,散茶于是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历史舞台。
明代的散茶种类繁多,虎丘、罗岕、天池、松萝、龙井、雁荡、武夷、大盘、日铸等都是当时很有影响的茶类,这些散茶不再需要碾罗后冲饮,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人异,然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陈师道记载了当时苏、吴一带的烹茶法:“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如淡金黄色,香味清馥,过此而色赤不佳矣!”即壶泡法;而当时杭州一带的烹茶法与苏吴略有不同,“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其实无论是壶泡还是撮泡,较之前代更加简便,而且还原了茶叶的自然天性。
由于茶叶不再碾末冲泡,前代流行的碾、磨、罗、筅、汤瓶之类的茶具皆废弃不用,宋代崇尚的黑釉盏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景德镇的白瓷。屠隆《考般木余事》中曾说“宣庙时有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蔡君谟取建盏,其色绀黑,似不宜用。”张源在《茶录》中也说“盏以雪白者为上,蓝白者不损茶色,次之”,因为明代的茶以“青翠为胜,涛以蓝白为佳,黄黑纯昏,但不入茶”,用雪白的茶盏来衬托青翠的茶叶,可谓尽茶之天趣也。
饮茶方式的一大转变带来了茶具的大变革,从此壶、盏搭配的茶具组合一直延续到现代。
茶壶在明代得到很大的发展,在此之前有流、带把的容器皆称之为汤瓶,亦谓偏提,到了明代真正用来泡茶的茶壶才开始出现,壶的使用弥补了盏茶易凉和落尘的不足,也大大简化了饮茶的程序,受到世人的极力推崇。
虽然有流有柄,但明代用于泡茶的壶与宋代用来点茶的汤瓶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明代的茶壶,流与壶口基本齐平,使茶水可以保持与壶体的高度而不致外溢,壶流也制成S形,不再如宋代强调的“峻而深”。明代茶壶尚小,以小为贵,因为“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况茶中真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时,太早则未足,太迟则已过,似见得恰好一泻而尽,化而裁之,存乎其人,施于他茶,亦无不可。”
明代的茶具从材质上来讲,以瓷器和紫砂为主。明代景德镇瓷器在元代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全国的制瓷中心转移到景德镇,烧制的青花、釉里红、青花五彩等瓷器在元代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改进,而明代仿宋代定窑、汝窑、官窑、哥窑的瓷器也很成功,特别是永乐朝烧制的白瓷,胎白而致密,釉面光润,具有“薄如纸,白如玉,声如韾,明如镜”的特点,时人称之为“填白”,以“填白”釉烧制的茶盏,造型稳重,比例匀停。
明代散茶的冲泡又直接推动了紫砂壶艺的发展。宜兴位于江苏省境内,早在东汉就已生产青瓷,到了明代中晚期,因当地人发现了特殊的紫泥原料(当地人称之为“富贵土”)紫砂器制作由此发展起来。相传紫砂最早是由金沙寺僧发现的,他因经常与制作陶缸瓮的陶工相处,突发灵感而创作了紫砂壶。据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载,紫砂器制作的真正开创者应是供春,供春是明正德年间的学仕吴颐山的家僮,吴颐山在宜兴金沙寺读书时,供春在一旁侍读,聪慧的他向金沙寺僧学习了紫砂制作技法,制成了早期的紫砂壶,供春遗留下来的紫砂作品廖廖,但他却是宜兴紫砂史上有名可考的第一人。
明代的紫砂名家有董翰、赵良、袁锡、时鹏,其后时大彬成为一代名手,其制壶“不务研媚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因时壶“大为时人宝惜”,当时就有人仿制时壶。时大彬后还出了不少名家,如李仲芳、徐友泉、陈用卿、陈仲美、沈君用等等,紫砂在明代得到极大的发展。
因紫砂土质细腻,含铁量高,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水性,用紫砂壶来冲泡散茶,能把茶叶的真香发挥出来,无怪乎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提到:“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因此紫砂壶一直是明代及以后茶壶的主流。
到了清代,传统的六大茶类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已全部形成,茶叶的内销及外销都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各地茶馆林立,民间喝茶更加普遍,茶真正走向世俗化,由此社会对茶具的需求量也大大提高。明陈用卿款紫砂壶
清代·散茶·撮泡·青花粉彩与紫砂
清代饮茶习俗与明代无异,因此茶具基本上是明代的延续和发展。清代景德镇瓷窑在明代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除了生产传统的青花、素三彩、釉里红、斗彩等瓷器外,还新创了粉彩、珐琅彩等新品种。特别是乾隆一朝,新创了集各种工艺于一体的陶瓷,并能生产仿木纹釉、仿石纹、仿青铜彩、仿绿松石釉的瓷器,把中国陶瓷工艺推向历史的新高峰。康、雍、乾三朝皇帝都喜饮茶,曾在宫中多次举行茶宴,宴请文武百官,场面宏大,景德镇瓷窑生产大量茶具来满足宫廷饮茶的需要。
宫廷饮茶讲究排场,而民间饮茶则率性随意,茶具也多了几分野逸之气。清代民用陶瓷茶具的造型更加活泼,纹饰则更加生动。各地由于饮茶习俗不一,而形成了颇有地方特色的茶具。蒙古族、藏族地区喜欢奶茶酥油茶,其地流行瘿木奶茶碗、鎏金银质茶具。而闽、粤潮汕一带则善烹功夫茶,喝功夫茶则有专门的茶具,称之为“潮汕四宝”——风炉、玉书煨、孟臣罐、若琛瓯。
紫砂茶具仍是清代茶具的重要分支,经过明代的初步繁荣,清代紫砂茶具又一次迎来了新的创作高峰。如果说明代紫砂壶尚嫌粗朴的话,清代紫砂制作工艺则大大提高,其泥料细腻,制作规整,出现了像陈鸣远这样的大名家。嘉、道以后,文人雅士相继加入制壶工艺,使紫砂茶具的人文内涵大大提高。“西冷八家”之一的陈鸿寿与一代名手杨彭年合作的曼生壶成为文人壶的典范。此外,郭频迦、朱坚、瞿应绍、梅调鼎等文人也纷纷加入紫砂茗壶创作行列,他们以紫砂为载体,发挥其诗、书、画、印之才情,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精美绝伦的紫砂艺术品。
除陶、瓷、金属茶具外,竹、木、牙、角等各种材质在茶具上的运用也是清代茶具异彩纷呈的特点之一。椰壳雕工艺在我国很早就运用了,但大量用作茶具则是清代以后的事,清代的茶碗、茶杯、茶壶由椰壳镶拼而成,并且在椰壳上雕刻纹饰,制作工艺十分精美。
木胎贴簧工艺制作的提盒可用来放置茶点,便于外出郊游时携带。此外象牙制作的茶则、翻簧的茶壶桶、黄花梨茶壶桶、银胎錾珐琅茶盏、铜胎画珐琅提梁壶等等,把清代茶具演绎得更加多姿多彩。
从茶具形制上讲,除茶壶和茶杯以外,盖碗是清代茶具的一大特色,盖碗一般由盖、碗及托三部分组成,象征着“天地人”三才,反映了中国人器用之道的哲学观。盖碗的作用之一是防止灰尘落入碗内,起了有效的防尘作用;其二是防烫手,碗下的托可承盏,喝茶时可手托茶盏,避免手被烫伤。
清代茶具的多样化还体现在茶托形状的变化上,茶托最早出现在两晋南北朝时,从出土的青瓷盏托可见南朝时越窑就已生产茶托了。清代的茶托品种丰富,花样繁多,有的因制成船形,称之为茶船,还有十字形、花瓣形、如意形等等。
清粉彩折枝牡丹纹茶壶
清青花诗文茶壶
煮茶茶具的改进
古人饮茶之前,先要将茶叶放在火炉上煎煮。在唐代以前的饮茶方法,是先将茶叶碾成细末,加上油膏、米粉等,制成茶团或茶饼,饮时捣碎,放上调料煎煮。煎煮茶叶起于何时,唐代以来诸家就有过争论。如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说:“于茶之见前史,盖自魏晋以来有之。”后人看到魏时的《收勘书图》中有“煎茶者”。所以认为煎茶始于魏晋。据《南窗记谈》“饮茶始于梁天监(公元502年)中事。”而据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之语,说明煎煮茶叶需要一套器具。可见西汉已有烹茶茶具。时至唐代,随着饮茶文化的蓬勃发展,蒸焙、煎煮等技术更是成熟起来。据《画谩录》记载:“贞元(公元785)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研膏茶,其后稍为饼样,故谓之一串。”茶饼、茶串必须要用煮茶茶具煎煮后才能饮用。这样无疑促进茶具的改革,而进入一个新型茶具的时代。
从中世纪后期来看,宋、元、明三代,煮茶器具是使用一种铜制的“茶罏”。据《长物志》记载:宋元以来,煮茶器具叫“茶罏”,亦称“风罏”。陆游《过憎庵诗》日:“茶罏烟起知高兴,棋子声疏识苦心。”依此说,宋陆游年间就有“茶罏”一名,元代著名的茶罏有“姜铸茶罏”,《遵生八笺》说:“元时,杭城有姜娘子和平江的王吉二家铸法,名擅当时。”这二家铸法主要精干罏面的拔蜡,使之光滑美观,又在茶罏上有细巧如锦的花纹。“制法仿古,式样可观,”还说“炼铜亦净……或作。”实指镀金。由此可见,元代茶罏非常精制,时至明朝,社会也普通使用“铜茶罏”,而特点是在做工上讲究雕刻技艺。其中有一种饕餮铜罏在明代最为华贵。“饕餮”是古代一种恶兽名,一般在古代钟鼎彝器上多见到这种琢刻的兽形。是一种讲究的琢刻装饰。由此见到,明代茶罏多重在仿古,雕刻技艺十分突出。
中国中世纪后期,除了煮茶用茶罏,还有专门煮水用的“汤瓶”。当时俗称“茶吹”,或“铫子”,又有“镣子”之名。最早中国古人多用鼎和镬煮水。《淮南子·说山训》载:“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高诱注:“有足日鼎,无足日镬”。(明清时期,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把“镬”叫锅。)从史料记载来看,到中世纪后期,用鼎、镬煮水的古老方法才逐渐被“汤瓶”取而代之。
过去一些作家认为,中国约在元代出现“泡茶”(即“点茶”)方法,因此元代煮水器具为之一变(指改制用汤瓶)。但据笔者所收集的史料来看,煮水用瓶在南宋就存在了。这里顺便摘引两条史料为据。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有记载说:“茶经以鱼目、涌泉、连珠为煮水之节,然近世(指南宋)沦茶,鲜以鼎镬,用瓶煮水,难以候视,则当以声辨一沸、二沸、三沸”。依罗大经之意,过去(南宋以前)用上口开放的鼎、镬煮水,便于观察水沸的程度,而改用瓶煮水,因瓶口小,难以观察到瓶中水沸的情况,只好靠听水声来判断水沸程度,《鹤林玉露》又说:“陆氏(陆羽)之法,以末(指碾碎的茶末)就茶,故以第二沸为合量下末。”陆羽是唐朝人,是《茶经》的作者,被认为是中国唐代茶文化兴起的奠基人。这样一个茶家煮水都使用“镬”,足可说明唐代还未曾使用“汤瓶”。又据宋代文学家苏轼在《煎茶歌》中谈到煮水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苏轼的这段诗词可以作为宋以来煮水用“汤瓶”的又一很好的例证。
明朝,沦茶煮水使用“汤瓶”更是普遍之事,而且汤瓶的样式品种也多起来。从金属种类分,有锡瓶、铅瓶、铜瓶等。当时茶瓶的形状多是竹筒形。《长物志》的作者文震亨说,这种竹筒状汤瓶好处在于“既不漏火,又便于点注(泡茶)”。可见汤瓶既煮水又可用于泡茶两种功用。明代同时也开始用瓷茶瓶,可是因为“瓷瓶煮水,虽不夺汤气,然不适用,亦不雅观。”所以实际上,明代日常生活中是不用瓷茶瓶的。明朝“茶瓶”中还有奇形怪状的作品。见《颂古联珠通集》“一口吸尽江南水,庞老不曾明自己,烂碎如泥瞻似天,巩县茶瓶三只嘴。”明朝竟有三只嘴的茶瓶,稀奇到了脱离生活实际的地步。无疑,这种怪异茶瓶只能作为收藏装饰物,仅此而已。

中国茶文化的茶具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茶具是所有泡茶过程中必备的器具,不单指茶壶、茶杯,被认为对茶的品质有着莫大的影响。
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权所著的《茶谱》中列出10种茶具,这还是比较少的了:
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
最早的茶壶使用金、银、玉等材料制成。唐宋以来,由于陶瓷工艺的兴起,逐渐被铜和陶瓷茶具代替。铜茶具相对金玉来说,价格更便宜,煮水性能更好,陶瓷茶具盛茶又能保持香气,更重要的是价格相对较低,所以容易推广,又受大众喜爱。
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博物馆保存着一套完整的唐朝皇帝用的纯金茶具。
宋代湖南长沙出产的茶具,十分精美,价值以白金计算。赵南仲曾出黄金千两定制一副茶具具献给皇上。
各种茶壶明代供春、时大彬手制的紫砂壶更成为昂贵的艺术品。

茶具文化(酺已盖藏——谈谈茶具中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千百年来,茶在中国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这些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方方面面,而“品饮”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具

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与中国文化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是著名的礼仪之邦,而中国茶文化通过人与人之间以茶会友,用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行为与中国的礼仪文化相结合,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的特征。

一、中国茶的历史 中国有着悠久的茶叶栽培和加工的历史,最初的茶叶仅仅是一味药材,可以清热解毒,提神明目。《神农百草经》上就说神农氏在尝百草时中毒,是靠茶叶来解毒的。而传说中的黄帝广成子、丹丘生在练丹之时,就常把茶做为他们的饮品。这些古老的传说证明中国人种植茶叶、饮茶品茶的历史至少有几千年了。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还并不是中国人的常用饮品。三国时蜀地人民将茶叶制成茶饼,遇到有人醉酒,便掰一块与葱、姜一同煮沸,是非常有效的醒酒汤。

茶园

到了唐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茶叶种植面积增长十分迅速,茶叶产量也大幅提高。唐朝初年的南方人民“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并逐步向北方地区蔓延。到了开元年间,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和生活的安乐,加上政府和文人雅士的提倡,使得饮茶风气遍布全国,就连西北地区人民也“不得一日无茶”。这时也出现了许多专门卖茶的茶馆茶铺,花一点钱买一碗茶,坐在茶馆里摆摆龙门阵,已成为许多人日常休闲的一个部分。

中唐时期的陆羽,是一位爱茶如命的茶学家,也是后世公认的“茶圣”。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在这部著作中,集中了全国茶区的分布、茶叶的生长、种植、制造、品鉴等方面之大成,特别是对煮茶的过程、技艺;和饮茶的方法、以及饮茶器皿鉴赏,都有着详细的论述。《茶经》成书后,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许多文人士大夫将品茶当成追求雅趣、以茶会友、精神交流的一种时尚。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最为繁荣的一个封建王朝,这时的茶艺已与琴棋书画融为一体,并将煮茶、品茶与儒家的礼仪联系起来,出现了文品、武斗、分茶等多种茶文化,种茶、烹茶、制茶、品茶以及茶具的制作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就此形成。

二、茶具的出现 茶的品饮过程,无论是沏茶、赏茶、还是饮茶、品茶,都离不开器具。一套好的品茶器具,应该是能与茶叶本身的色香形味都能形成完美的配合和互补,它不一定需要华丽的外表或者不菲的身价,还是要能与茶叶的气质相吻合,与茶叶的内在相吻合,能符合茶叶的文化精神,能与茶叶一起形成品饮结合的艺术。

古代茶具

茶具的产生和发展,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粗到精的历程。茶具不仅是品茶者的审美,也是一个时代的茗韵。可以说,茶具是伴随着茶文化一起发展与兴衰的。

最初的茶具出现在西汉时期。西汉王褒的《僮约》中 "烹荼尽具,酺已盖藏" 是对中国茶具最早的记载。在此之前,并没有产生专供人们喝茶的器具,而是将普通的食具用来饮茶。这一点从考古出土的秦汉时期的墓葬中也能得到佐证。甚至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具还基本停留在与食器、酒器混用的阶段,并没有出现专用的成体系的茶具。

魏晋时期的文学家左思在《娇女诗》中写道: “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 ”这里的“鼎”就是当时既可以用来当食具又当茶具的器具。晋惠帝喝茶时,侍从也仅仅是“持瓦盂承茶”,连皇帝的茶具也仅仅是瓦盂,可见这一时期人们还没有充分重视茶具的作用,也不追求茶具的文化内涵。

到了唐代,饮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之后,各种文人士大夫之间的茶宴、茶会相继出现,饮茶已成为品饮结合的艺术,茶具也迎来了一场革命。此时的上层阶层不仅把茶具当成饮茶的器具,也开始利用茶具提高茶的色、香、味,并开始注重茶具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法门寺出土的茶具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茶具。这些茶具包括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银则、长柄勺等二十八种,是唐咸通九年,专门制造金银犀玉巧工之物的宫廷"文思院"制作的大唐宫廷茶具。为唐懿宗御用之物。这些茶具有烹茶的风炉、承灰、火筷子;有取茶的碾、罗合、则;有盛水的水方、瓢;有盛茶的碗、札;还有装茶具的畚和都篮、具例,配置十分齐全,生动的为我们展现了大唐盛世时茶具的精美和艺术成就。就拿装茶饼的笼子来说,都是用金银丝编织而成,顶端有塔状金珠装饰,精美异常。都篮也是莲花状,外面装饰有莲叶和莲蓬,栩栩如生,工艺十分精湛。

三、茶具的发展高峰 唐代饮茶多用煎饮法,到了宋代则是点茶饮法的天下。这种饮茶法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为了与饮用方法相适应, 宋代茶具以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等为主,号为“十二先生”。

宋代茶具

虽然宋代茶具的种类比唐代有所减少,但更加讲究法度,形制愈来愈精。如饮茶用的盏,注水用的执壶(瓶),炙茶用的钤生火用的铫等,不但质地更为讲究,而且制作更加精细。宋代煎水很少如唐代一样用瓢或者水方,而是改用铫子煎水。这是一种有柄有嘴的烹器,以陶或者铜制成,注水非常方便。盛茶的器具也从唐代的碗改为敞口小底的盏,材质也从唐代的金银器改成做工精巧的陶瓷器。

到了明清之际,茶叶的加工技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条形散茶成为茶的主流,饮茶也变成了直接用沸水冲泡,茶具也相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唐宋时期的炙茶、碾茶、罗茶、煮茶器具被淘汰,贮茶和焙茶器开始兴起,茶焙、茶笼、汤瓶、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瓶等茶具开始在品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茶具虽然简便,但是注重制法和规格、质地,各种质地的小茶壶和茶盏开始流行起来,尤其是来自景德镇的瓷茶具和宜兴的紫砂茶具更是穷极精巧,得到越来越多茶客的喜爱。

明清茶具的特点是简而精。无论是茶壶茶碗,还是茶盏茶洗,都是造型多样,图案百变。从宣德炉到成化斗彩杯,都有瓷色洁白、器形小巧的特点。特别是明代开始出现了紫砂壶这种与饮茶妙趣天成的茶具。这是一种利用宜兴特有的陶土烧制而成的茶具,由于这里的陶土黏力强,使得宜兴紫砂茶具泡茶既不夺茶之香气,又无熟汤气,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加之其造型古朴、色泽典雅、光洁无暇,其中的上品甚至可与黄金价格媲美。那些紫砂壶大师制作的茶具,典雅精巧,既是增添品茗雅趣的茶具,又是珍贵的艺术品。

盖碗

最能代表清代风格的茶具非“盖碗”莫属。这是一种一式三件的茶具,上有盖,中有碗,下有托,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清代制作盖碗的材质有瓷、紫砂等等,但以各种花色的瓷盖碗为多。因为品茗要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以往的杯、壶泡茶,不利于察色、观形,亦不利于茶汤浓淡之调节。而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其大妙也”。用盖碗品饮时,揭开碗盖,先嗅其盖香,再闻茶香,尽得品茗之雅趣。

四、茶具与茶文化 饮茶离不开茶具,茶具的使用过程既是一次茶的品饮,又是对茶文化的一次鉴赏,还是对茶礼仪的一次展示和茶文化精神的领略。茶文化的发展带动了茶具的发展,而茶具的发展又提升了茶文化的品味和审美,双方是相辅相成的一个良性循环。

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对茶具进行过精辟的分析,认为同样是饮茶的器具,有些就“宜茶”,有些不“宜茶”。同样是茶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区别呢?因为越州瓷器如玉如冰,颜色青白,泡出来的茶汤碧绿,所以“赵州瓷青,青则益茶”。

宋人斗茶图

斗茶是宋代兴起的一种茶文化,通过比赛茶的优劣,达到"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的文化目的。它包括斗茶品、斗茶令、茶百戏三个部分,是当时文人之间的一种雅玩,具有很强的胜负色彩挑战性。

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的时候,便是斗茶的最佳时机。人们将自己青藏的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斗”的内容是斗汤色、斗水痕,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斗茶的器具多为福建的建窑产的黑瓷茶具,这种茶具釉色黑青,盏底有放射状条纹,银光闪现,异常美观。用它斗茶,易于观察茶面白色泡沫汤花,以便分出胜负。

这种文化习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喜爱,范仲淹有诗写道:"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苏轼也有《荔枝叹》云:"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便是对斗茶的生动记载。每年茶季,成千上万老百姓参与斗茶活动,显示的是一幅活生生的宋代民俗画。

饮茶不但是一种生活,更是一种精神艺术。在中国的茶文化中,茶具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生活实用品,而是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的艺术品,应该具备使用功能与审美的统一。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茶具,都以“神韵”来演绎中国的茶文化。各式茶具虽然形体上千变万化,功能也各不相同,但都有通过造型的曲直、色彩的明暗、材质的肌理来表现对茶文化的烘托。它不但是茶文化的载体,还是人们对茶文化中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理解,在器具上的再现。

从魏晋到唐末,中国社会崇尚奢华,所以这一时期的茶具多以金银器为主。而到了宋末之后,瓷陶茶具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这是因为中国的茶文化和社会文化由尚骄奢往尚清俭的过渡而引起的变化。明清社会的价值观是内敛的,含蓄的,所以体现在茶具上,就以古朴为主,以简约为主,以富含艺术性为主。这是茶具的进步,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进步。

明清茶具的文化内涵还体现在对古代繁琐的文化礼仪的否定上。唐宋时期,品茶是一项礼仪,有着很多的繁文缛节,所以一套茶具种类繁多,它的礼仪含义大过了品茗本身。而明清社会的文人崇尚简单朴实的礼节,追求对自然生命气息的体验,所以能一捧在手的紫砂壶、瓷盏能大行其道。这时人们注重的是茶文化中的人文意境和自然意境,因此这一时期的茶具往往会配绘一些中国山水画或者花草图案,反映的是人们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正是明清儒学中推崇中庸之道,崇尚古朴自然、内敛文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茶文化有别于酒文化,它是如同茶具上镌刻的“可以清心也”铭文一样,可以让人静下心来,心无旁骛,用手上的温馨熨贴着不尽的情怀。一杯在手,清香满室,在暖暖的茶水里,时光的流淌仿佛放慢了脚步,物我两忘便是精神上的永恒。而这些精神上的享受,远非当今一些商家粗制滥造的、没有文化内涵的各种茶杯能带来的享受了。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85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