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数以千计的茶诗、茶词中,各种诗词体裁一应俱全,有五古、七古;有五律、七律、排律;有五绝、六绝、七绝,还有不少在诗海中所见甚少的体裁,在茶诗中同样可以找到。
⒈ 寓言诗
采用寓言形式写诗,读来引人联想,发人深思。这首茶寓言诗,记载在一本清代的笔记小说上,写的是茶、酒、水的"对阵",诗一开头,由茶对酒发话: "战退睡魔功不少,助战吟兴更堪夸。亡国败家皆因酒,待客如何只饮茶?" 酒针锋相对答曰: "摇台紫府荐琼浆,息讼和亲意味长。祭礼筵席先用我,可曾说着谈黄汤。"这里说的黄汤,实则是贬指茶水。水听了茶与酒的对话,就插嘴道: "汲井烹茶归石鼎,引泉酿酒注银瓶。两家且莫争闲气,无我调和总不成!"
⒉ 宝塔诗
唐代诗人元稹,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白居易交好,常常以诗唱和,所以人称"元白".元稹有一首宝塔诗,题名《一字至七字诗·茶》,此种体裁,不但在茶诗中颇为少见,就是在其它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诗曰: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⒊ 回文诗
回文诗中的字句回环往复,读之都成篇章,而且意义相同。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写过茶诗几十首,而用回文写茶诗,也算是苏氏的一绝。在题名为《记梦回文二首并叙》诗的叙中,苏轼写道: "十二月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水烹小团茶,使美人歌以饮余,梦中为作回文诗,觉而记其一句云:乱点余花睡碧衫,意用飞燕唾花故事也。乃续之,为二绝句云。"从"叙"中可知苏东坡真是一位茶迷,意连做梦也在饮茶,怪不得他自称"爱茶人",此事一直成为后人的趣谈。诗曰: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睡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诗中字句,顺读倒读,都成篇章,而且意义相同。苏轼用回文诗咏茶,这在数以千计的茶诗中,实属罕见。
⒋ 联句诗
联句是旧时作诗的一种方式,几个人共作一首诗,但需意思联贯,相连成章。在唐代茶诗中,有一首题为《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是由六位作者共同作成的。他们是: 颜真卿,着名书画家,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官居吏部尚书,封为鲁国公,人称"颜鲁公";陆士修,嘉兴(今属浙江省)县尉; 张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工文辞,任吏官修撰;李萼,赵人,官居庐州刺史;崔万,生平不详;昼,即僧皎然。诗曰: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昼).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
这首啜茶联句,由六人共作,其中陆士修作首尾两句,这样总共七句。作者为了别出心裁,用了许多与啜茶有关的代名词。如陆士修用"代饮"比喻以饮茶代饮酒;张荐用的"华宴"借指茶宴;颜真卿用"流华"借指饮茶。因为诗中说的是月夜啜茶,所以还用了"月桂"这个词。用联句来咏茶,这在茶诗中也是少见的。
⒌ 唱和诗
在数以千计的茶诗中,皮日休和陆龟蒙的唱和诗,可谓别具一格,在咏茶诗中也属少见。
皮日休,唐代文学家,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曾任翰林学士。陆龟蒙,唐代文学家,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曾任苏湖两都从事。两人十分知己,都有爱茶雅好,经常作文和诗,因此,人称"皮陆".他们写有《茶中杂咏》唱和诗各十首,内容包括《茶坞》、《茶人》、《茶笋》、《茶籯》、 《茶舍》、 《茶灶》、《茶焙》、《茶鼎》、《茶瓯》和《煮茶》等,对茶的史料,茶乡风情,茶农疾苦,直至茶具和煮茶都有具体的描述,可谓一份珍贵的茶叶文献。
http茶的历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是人类茶文化的摇篮,是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国在茶树的种植、培育、茶叶制作,饮用和各民族多姿多彩的饮茶风俗等方面,堪称是茶叶的祖国。
茶原来是野生的,它喜欢湿润的气候、微带酸性的土壤,耐阴性强,在我国中部、东南部、西南部山地都是茶树喜欢生长的地方。特别是云南省,自古以来受灾害最少,保存的古代大茶树最多,它们可以长到5—30米高,就像5层---10层楼房那么高,树干直径1.5米,两个大人也抱不过来。有些野生茶树寿命可达几百年甚至千年以上。最古老的已有2700年的老茶树。
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是中国茶圣----唐代文学家陆羽撰写的。《茶经》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10章,约7000多字。《茶经》内容丰富,按现代科学划分,包括植物学、农艺学、生态学、药理学、生化学、水文学、民俗学、史学、训 学、地理学以及铸造、制陶等多方面的知识,创造性地总结了我国茶树的起源与发展、茶的制作、饮茶的习俗、茶具等形成的茶文化,成为我国珍贵的典籍,至今已译为美、英、法等国26种文版,传播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一本茶学百科全书。
珍贵的历史文物和遗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贮藏室,在马王堆出土文物中,发现在汉代,茶已成为隋葬品;唐代秘宫的文物中就有待女端茶图和放茶叶的箱子、茶具,有的距现在已有2000多年了。四川茶山是古茶地,在唐代时就盛产多种茶叶,至今还在种仙茶的“皇茶园”。杭州天台山的清国寺和 杭的经山寺是唐 时种茶,制茶和佛门茶道的地方,至今还保存着宋孝宗皇帝御笔“经山兴圣禅寺”。乾隆皇帝到过的杭州龙井村狮峰山下相公庙前至今留有“十八御茶树”。虽然经历了世代风雨,还保荐着,并供茶人研究和鉴赏。可见茶的故乡在中国。
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原辽阔,气候温暖,处于亚热带地区。地势东低西高,高山峻岭,丘陵起伏、河流纵横,特别是我国西南地区的横断山脉和云贵高原很适合各种植物生长。可以说中国的西南地区是茶的发源地。
唐代陆羽《茶经》中说:“其巴山峡川,有两人抱者,伐而掇之”。明代云南《大理府志》记:“点苍山(下关)……产茶树高一丈。”三国时期《吴晋?本草》引《柚君录》中就有“南方有瓜芦木(大茶树)亦可通夜不眠”记录。
我国的野生大茶树多而古、大而高。
我国在贵州海拔1400米的高山上发现高达成12米的大茶树。在云南发现直径1.38米、树龄800多年的古代栽培型“茶树王”,发现高瞻远瞩32.12米,树围2.9米、离地区性1.5米处有5个分枝,树龄1700年左右的野生型“茶树王”。
我国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利用茶,饮用茶的国家,据秦汉时人托名神农所作《神受本草经》记载:“神农 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这饮,发于神出鬼没农民。”直到今天,江南茶区还淬着神农民为解除人民痉,亲尝各种植物中毒,又吃茶而解毒的故事。这一神化传说是中国自古即饮茶的历史的反映。
人类利用茶是不断发展的,最早是将新鲜茶叶放在嘴里嚼,作为药用。以后人们用新鲜茶叶投入水中做羹饮,饮法大 放与喝菜汤差不多。西汉末期茶叶已成为商品,并讲究茶具和泡茶的技艺。到唐代饮茶成了风气,由于新鲜茶叶不易存放和转动,于是就把茶叶晒干、烘烤。唐代的饼茶形状很多,通常是中间穿几个孔,烘干后穿成一串串,然后加以密封,运往各地。到了明朝、清朝,散茶成为主要茶类,其他茶类出竟相出现。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饮茶方法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饮茶习惯。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民情风俗。如南方人爱喝绿茶,北方人爱喝奶茶。藏族 肥 喝酥油茶,蒙族人爱喝奶茶,瑶族、壮族、侗族人爱喝打油茶,土家族的擂茶等到等。各民族的饮茶习俗铸成了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宝贵。
现在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种茶,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几年来30亿人饮用茶,茶已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洒精饮料之一。而最早种茶、饮茶的是我们中国。其它国家种的茶树、饮用了茶叶、茶礼仪、茶叶的加工工艺都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转入的。所在地以说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并被誉为“茶的祖国”。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茶 茗 木贾 设 舛
茶史溯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西南地区是茶的原产地,现存的野生大茶树树龄最高的达2700多年(中国云南哀牢山古茶树),已发现的人工栽培的大茶树以有800多年的树龄。
茶在最初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于做药,或是用作祭品。被称为茶的药用阶段。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神农本草经》
神农也称“神农氏”,也就是被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奉为祖先的三皇五帝中的“炎帝”,是中国史前先民的代表人物。相传神农“牛首人身”,这可能是那时已经掌握了农耕技术的先民们,对于作为“农业之神”的神农形象的构想。作为农业之神的神农也是中国医药的发明者。他在发现无辜的同时,也发现了各种能治疗人类疾病的草药。传说神农为了掌握草药的特性,亲自实践,遍尝百草,一日内竟七十二次中毒,最后偶然尝到了茶树的叶子,毒方解去。
茶的食用功效:茶不仅有解毒的功能,又有助消化的作用。把茶叶当菜吃,至今云南南部少数民族仍有吃“竹筒茶”的习惯。因此,茶又与各种食物加工在一起,起到促进消化的作用。
茶的饮用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的改善,把茶叶加工后烹煮饮用,既提神解渴,又清香鲜爽,给人以美好的享受。因此,在众多饮品中,茶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的国饮。
茶最初的饮法
最初的饮茶法,大致是把茶叶投入釜中煎煮,和煮菜汤差不多。《晋书》记载:“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这就是最原始的生煮羹饮法。
到三国时,根据《广雅》中的记载,其时的饮茶法又有不同。在古荆巴一带,人们把采摘的茶叶做成饼状。饮用之前,先将茶饼炙烤成红色,在捣成细末放在瓷器中,然后冲入沸水,并辅以葱、姜等调味品。尽管这个时期人们的饮茶实践还停留在粗放的阶段上,但是已经开始了对茶的加工。这些加工方法和饮用方式中的一些主要特征,直至唐宋时期仍被沿袭,只是在形式上变得更为精细,也更加讲究了。茶由中国的西南地区经巴蜀顺长江而下,经历数千年蒙昧混沌,兴亡盛衰,终于来到了茶圣陆羽生活的唐代。史称茶兴于唐而盛于宋。
唐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期国力最强盛、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它的政治、文化影响远远超出国界,乃当时出类拔萃的世界性的大国。其时,个人、阶级、国家都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整个社会的基调是昂扬进取的,并且充满了自信,这便是被人们誉为“盛唐气象”的唐文化精神。它使得茶文化能够吸取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各种营养,迅速地完善自身,发展壮大。同时,国家的统一、交通的发达,以及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也为茶叶的生产与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制茶与饮茶法
在唐代,饼茶是当时制茶的主要形式。只是在中唐以后,由于陆羽的倡导,茶开始由加料的羹煮发展成清茶的烹煮。采来茶后,先放入甑釜中蒸;捣碎后,拍成团饼;焙干以后,用蔑穿起来封存。陆羽在《茶经》中将制茶过程概括为采、蒸、捣、拍、焙、穿、封。饮用时,再碾碎、过筛、入釜烹煮。
这首唐代诗人卢仝(tong)(亚圣)的《七碗茶诗》,描写了唐代人们品茶的感受。“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茶圣陆羽和《茶经》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式这部《茶经》,把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千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与探索,直至陆羽的《茶经》问世后,茶方大行其道。
陆羽,字鸿渐,又名疾,字季疵。唐复洲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公元733——804年在世。他身世坎坷,曾是个弃儿,后为精于茶道的智积禅师收养。少年时先后遇到贬官至竟陵当太守和司马的李齐物和崔国辅,从而受到赏识与培养。安史之乱后,陆羽流落湖州,后隐居苕溪,先后结识了好茶的诗僧皎然和诗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湖州是有悠久历史的名茶产区,陆羽因早年受智积大师影响,一直倾心于茶,此时更是乱中求静,躬身实践,遍游江南茶区考察茶事。他以自己半生的饮茶实践和茶学知识,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茶经》。《茶经》的问世,不但使“天下益知饮茶矣”,陆羽亦因此名扬天下,并为朝廷所知而召为“太子文学”、“徒太常寺太祝”。但陆羽无心仕途,竟不就职。晚年他由浙江而至江西上饶隐居。至今上饶尚有陆羽遗迹“陆羽井”。
陆羽被后世恭称为“陆子”,关于陆羽茶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则被称为“陆学”,而茶商们则把陆羽奉为“茶神”。《茶经》问世后,因官方及民间都十分重视而一再刊行,至宋时已有数种版本流行,并先后著录于《新唐书》、《通志》、《宋史》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书。《茶经》很早就传到了国外,先后被译成日、英、俄等国文字。
《茶经》略解
陆羽从二十二岁开始考察茶学,经十余年努力,终于在公元765年完成《茶经》初稿,又经十年继续搜集补充资料,于公元775年增修定稿,五年后出版问世。
《茶经》全书共十章,分“一之源”(论茶树的原产地、特征和名称,自然条件与茶叶品质的关系,以及茶叶的功效等)“二之具”(论茶叶的采制工具及使用方法)、“三之造”(论茶叶才智和品质鉴别的方法)、“四之器”(列举烹饮用具的种类和用途)、“五之煮”(论煮茶的方法和水的品第)“六之饮”(论饮茶的方法、现实意义和历史沿革等)、“七之事”(叙述上古至唐代有关茶事的记载)、“八之出”(论全国名茶的产地和优劣)、“九之略”(论述在一定的条件下,怎样省略茶叶的采制工具和饮茶用具)、“十之图”(指出《茶经》要写在绢上张挂座前,指导茶叶生产和烹饮的全过程)。《茶经》是一部论茶的专著,它对当时盛行的各种茶俗作了归纳与追溯,对茶的起源、历史、生产、加工、烹煮、品饮,以及诸多人文与自然因素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总结,使茶学真正成为一种专门的学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穷精极巧的宋代茶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茶文化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宋代贡茶工艺的不断发展以及皇帝和上层人士的投入,已经取代了唐代由茶人与僧人领导茶文化防站的局面。从唐代开始出现的散茶,到了宋代使民间茶风更为普及,而茶坊、茶肆的出现使茶开始走向世俗,并形成了有关茶的礼仪。
宋人的饮法——点茶法
宋代茶是以工艺精致的贡茶——龙凤团茶和追求技艺的点茶技艺——斗茶、分茶为其主要特征的,可谓穷精极巧。宋人饮茶的方法,是从躺人的煎茶(煮茶)过渡到点茶。所谓点茶,就是将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盏)之中,然后冲入沸水,在用茶筅在碗中加以调和,茶中已不再投入葱、姜、盐一类的调味品。宋代因为有斗茶、分茶等技艺的流行,因此对茶品的要求远非唐时的饼茶所能比拟,在采制技术上也更为精致、讲究。
皇室之好与龙凤团茶
宋朝皇室饮茶之风较唐代更盛,宋太祖赵匡胤便有饮茶癖好。在他以后继位的宋代皇帝皆有嗜茶的爱好,直至宋徽宗赵佶而达到顶峰,他甚至亲自写了一部论茶的著作《大观茶论》。这是一部较全面地反映我国宋代茶叶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状况的书籍。皇家对高档茶叶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贡茶的发展。宋代茶叶生产的中心,已由长江中下游的湖州、宜兴一带,想更南方的福建一带转移,皇室的贡焙基地(专门生产贡茶的地方)也移至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县),此地生产的茶叶即称为“建茶”。因为建茶乃专供皇室享用的贡茶,因此其培植与采制技术也更为精良,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团茶(饼茶)的制作中心。由于其主要产地境内的凤凰山一带又名北苑,故也称“北苑茶”。北苑茶名目繁多,精品迭出,达到了饼茶生产的高峰。
北苑茶以“龙凤团茶”而著称于世,它不再像唐代那样在茶饼上穿孔,而以刻有龙凤图案的模型压模出之。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贡品主要是龙凤团茶。咸平(998——1003)初,丁谓造“大龙团”进贡皇室,其品质较龙凤团茶更为精良。庆历中(1041——1048),蔡襄造“小龙团”,较“大龙团 ”又胜一筹。自元丰至绍圣间(1078——1097),又相继有“密云龙”和“瑞云翔龙”问世,其品质更为精良、名贵,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作为贡茶的龙凤团茶极为珍贵,即使朝廷官员也不易得,如蒙皇上赐茶,便是十分恩宠了。一带名臣欧阳修在朝二十余年,亦仅得赐茶一饼,可见其难。赐茶的象征意义已大大超过了其经济和实际使用价值,而成为一种礼遇的标志了。
正因为这种精神上的象征意义,宋代在朝仪中加进了茶礼。贵族在婚嫁中引入了茶仪,在彩礼中也加入了茶,后世民间婚俗中的“下茶”礼即由此来。
斗茶
“斗茶 ”乃宋代茶之特色。斗茶或称“茗战”,顾名思义就是比赛茶叶质量的好坏。有人认为斗茶是中国古代茶艺的最高表现形式。
斗茶大约开始于五代,最早流行于福建建安一带,至北宋已颇为盛行。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曾做《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一诗,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斗茶情景。苏辙《和子瞻煎茶》一诗中有“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之句,说的也是该地的斗茶之风。北宋中期以后,斗茶逐渐想北方传播,并很快风靡全国。上自达观贵人,中及文人墨客,下至平民百姓,无不由热衷而着迷。北宋晚期,上层人士更乐此不疲,南宋时人们对斗茶仍有兴趣。至元代斗茶已渐衰,到明代则基本绝迹。
宋人斗茶所用的主要是建安北苑所产的饼茶,且选择十分讲究。这种饼茶在碾磨以前,须用干净纸包起来捶碎,然后立即碾磨。碾后的茶末要放在茶罗上过筛,筛得越细越好,这样茶末入水后便能飘起来,汤花也能凝结,从而“尽茶之色”。
宋人斗茶的程序有好几道,首先是“ 盏”,即把盏加热一下。蔡襄说:“凡欲点茶,先须 盏令热,冷则茶不
://www.outskirt.net/outskirt/html/13/2006/1026/3667.html
我国茶 文化 从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逐渐形成西方的茶文化。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丝绸之路对我国茶文化的影响,一起来看看。
丝绸之路对我国茶文化的影响
首先,丝绸之路是中国与西方世界相互了解的最早窗口之一。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织品在欧洲享有盛誉,特别是在罗马帝国,将中国的丝织品当作珍贵物品,称中国为“丝国”;当年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中国丝袍成为罗马上层的社会风尚。
中国的西汉和东汉时期,处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步繁荣阶段,早已创造出儒教、长城、秦始皇陵等至今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成就;当时的欧洲正是罗马帝国时代,处于奴隶制社会鼎盛阶段,历史上记载的是恺撒大帝和屋大维的 故事 、__的故事;中国文化影响了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罗马文化也影响了欧洲和地中海地区,当时东方和西方两大文明地区缺乏的就是相互了解、相互交往和相互吸收,所以通往中国的丝绸之路在世界文化交往的历史上是有非常的意义的事件,远比新航路开辟早1500年。
其次,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西域少数民族接受先进文化、了解外部世界的通道。
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技术和丝织品以及金属工具传到西域,极大地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第三,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壮举之一。
中国古代的世界壮举有长城、秦始皇陵、大运河、敦煌莫高窟,举世公认,游客如梭;比较起来,丝绸之路完全可以列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的壮举,因为它表现了中国人向世界开放的前瞻性。其次,欧洲与中国没有往来,古代的中国人也不知道世界有多大;即使到了后来的清朝,中国观念影响下的朝鲜有一幅《世界地图》,将中国作为中心占据全图,周围是一圈大海、再一圈堤坝,海洋中用不计其数的小长方条表示许多岛屿包括日本以及许多根本无法知道的“小人国”、“女人国”等,直到鸦片战争时,中国的皇帝还自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闹出了许多笑话。可是,早在鸦片战争以前大约2000年的西汉,中国人就在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大量准备了。
茶文化海上丝绸之路的传播历史
饮茶 盛行于中国,但在东西方彼此联系不畅的漫长时间里,西方世界的人们对此闻所未闻。至近代,有关饮茶的资讯随着资本主义海外贸易的拓展,经过欧洲航海家打通的东方航路进入到欧洲,一时间饮茶在欧洲盛行开来。
根据现有文献,威尼斯作家拉马歇为欧洲人最早记述饮茶者,他于16世纪中叶撰写了著作《中国茶》与《航海旅行记》,其中涉及中国的饮茶习俗,包括了茶的产地、饮用 方法 、主要功效等内容。不过,拉马歇并未亲身见闻乃至饮茶,信息来源为来访的西亚商人,欧洲人早期亲身见闻乃至饮茶者还是游学中国的传教士。在新航路开辟的鼓舞下,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沿着航海家们打通的东方航线东来中国。葡萄牙传教士加斯柏尔?达?克路士曾在广州居住,回国后出版的《中国志》即记述道:“如有宾客造访,体面人家习常做法为敬现一种称之为茶(Cha)的热水,装在瓷质杯中,置于精致盘上,热水带有红色,药味很重,他们时常饮用,这是用略带苦涩味道的草制成的。”此后,意大利传教士路易斯?艾美达、西班牙传教士胡安?门多萨、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都曾记述过饮茶习俗,葡萄牙传教士曾德昭还特别注意到饮茶礼仪:“主人给宾客安排适合其身份之座位落座后立刻端来茶这种饮料,按先后次序依次递送。在有些省份,频频上茶乃表示敬意,但在杭州省则不然,如果上第三次茶,则为暗示客人是告辞的时候了。”
传教士不断将饮茶资讯传回欧洲,同时抑或稍晚,其他欧洲人士亦接触到饮茶并给以简单记述。比如曾为葡萄牙船只工作的荷兰水手达克与林思豪登即记述过东方茶叶与茶水,荷兰东印度公司官员菲利普斯?包道斯对饮茶亦有所述及,认为“饮茶不仅使那些有此嗜好的亚洲居民有效地抵御了多种疾病,同样也可以为荷兰人所用”。
借助于地理大发现时代所开辟的全球性交通网络的历史机缘,少数欧洲人士逐渐了解到饮茶资讯并将其介绍到欧洲,而欧洲各国东来很大程度上则是基于商业目的,茶叶很自然地被纳入到购置商品之列。
茶叶贸易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
尽管葡萄牙人在地理大发现中占风气之先,但在东西方贸易中主要关注点为传统商品香料,“茶被看作是一种精细而非凡的事物,是一种极好的稀罕物,是一种美味的饮品,但它并没有成为贸易中的固定商品”。出于竞争需要,荷兰人“在第二次航行到中国的时候,他们携带了存贮良好的干鼠尾草,用它交换中国人的茶叶”,荷兰人由此真正开启了中西茶贸易。
英国人随着葡萄牙与荷兰的脚步东来,至17世纪上半期已经从印度到日本建立起了系列商馆,此时英国主要从班达姆、苏拉特与马德拉斯等地购茶,但对此并不满足,进而借助郑氏集团所控制的台湾等地开启了对华直接贸易,伴随这一过程,购茶数量迅猛增长,英国在中西茶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性地位。为了保证海上茶叶贸易,英国人对航运问题颇为重视。从运输路线来看,英国商船从英伦出发向南行进,绕过好望角,然后或者直接穿越巽他海峡到达中国,或者到达印度后穿越马六甲海峡抵达中国。茶叶需经过长途海运才能抵达欧洲,英国东印度公司给以特别保护,“将茶放在船中温度最低的部位;对于存在船舱中的货物,在天气良好的时候一有机会就要打开舱口,使其能够通气”。这些举措均意在保证茶叶的品质。
除了荷兰与英国之外,法国、丹麦、瑞典、挪威、普鲁士、西班牙、奥地利、意大利、葡萄牙都曾经加入购茶的行列,载有巨量茶叶的著名沉船“哥德堡号”即是历史的明证。茶叶已经成为中西贸易中的关键性商品,海上丝绸之路此时弥漫着令欧洲人着迷的茶香。
茶树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
茶叶在欧洲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欢迎,宣传者认为它“质地温和,冬夏皆宜,饮用茶有益于卫生,利于身体健康,拥有延年益寿的功效”。随着中西方茶贸易的迅猛增长,他们并不甘心于被动买卖,而是处心积虑引种茶树,海上丝绸之路也成为了茶树对外传播的通道。
早在隋唐时期,日本僧侣即通过海路将茶籽携往日本并 种植 成功,与之相类,少数欧洲人士亦开始予以尝试。17世纪晚期,服务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德国博物学家安德烈?克雷耶从日本引入茶树,种植在巴达维亚的住宅中作为装饰植物,这是目前所知欧洲人较早的种茶尝试。延至18世纪初期,随着茶叶贸易重要性的提升,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决定引种中国茶籽,但荷属东印度政府对此不甚积极,此事不了了之。
因为英国人在茶叶贸易中的地位极为重要,所以对茶树种植问题更为重视。1780年,少量茶籽被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广州经海路运到了加尔各答,陆军中校罗伯特?凯德将其中一部分种在了私人植物园中,这是印度首次种植茶树。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之时,英国东印度公司请马戛尔尼关注茶树种植,使团在返程中经过产茶区,马戛尔尼趁机“出资向乡人购其数株”,认为“果能栽培得法,地方官悉心提倡,则不出数十年,印度之茶叶必能著闻于世也”。马戛尔尼还携带了茶籽,其中一部分在加尔各答的植物园中成功发芽。
因为英国东印度公司长期垄断对华贸易,在英国国内越来越引发不满,最终英国议会于1834年取消了特权,它再也无法垄断对华贸易,公司开始大力支持茶叶种植事业,于1834年组织了茶叶委员会,先后委派G.J.戈登和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开展相关工作。戈登和福琼远渡重洋数次来华,不仅了解了茶区的分布、观察了茶树的种植与茶叶加工,搜集了茶树与茶籽,而且还招聘了有 经验 的茶工,通过上海与香港将其带到了印度。英国人的不懈努力为印度制茶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中国茶叶在世界上的垄断性地位随之成为明日黄花。
茶文化的历史
1.说起茶的发现,人们会自然地想到神农尝百草的 传说 ,然而把茶作为饮料、作为一种精神享受,真正有历史记载的还应该从西汉算起, 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和记载,充分证明了当时饮茶风俗的形成和茶叶市场的存在。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共的很多共梧甚至把茶作为贡品。 魏晋南北朝时一些有识之士“以茶养谦”巳成风气,如晋吴兴太守 陆纳已养成只招待茶水的习惯,客来敬茶这也许是最好的例证。
2.唐代是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陆羽《茶径》系统 总结 了唐代及其发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也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 煮茶的艺术,可以说中国的茶道、茶艺从此产生。当时比屋皆饮的民间茶俗,乃至豪华隆重的皇室宫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诗词与茶书画,都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集中表现。
3.到了宋代,茶叶生产进一步发展,饮茶更加普及,作为贡品的建州龙团凤饼更是花样翻新。 宋徽宗皇帝赵佶著《大观茶论》,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亲自写茶书的皇帝。跟随其后的不少文人雅士也纷纷写诗 作茶画。同时饮茶艺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点茶”技艺进一步规范,“ 斗茶”之风盛行,佛门茶事兴旺,饮茶技艺也随着佛教的传播而迅速走也国门传至海内外。
4.明清时代散叶茶迅速发展,多茶类的结构逐步形成,饮茶方法也从点茶发展成泡茶,而且泡茶用具也越来越讲究,工艺精巧的紫砂壶、盖碗瓷器茶具等也应运而生。客来敬茶、以茶待客风气更为普及,都市茶馆林立,利用茶馆休闲、谈生意已是平常事,茶馆文化 教育 得到发展。
猜你感兴趣:
1. 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2. 茶文化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3. 关于茶文化的实践报告论文
4. 我国茶文化发展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5. 茶文化对古代中国经济影响
6. 日常生活对茶文化的影响
7. 茶文化的传播与影响是什么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84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碱性型仙人草凉茶
下一篇: 常见热门茶不能天天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