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从「足袋」看日本的茶道文化(上)

小小茶农 2023-11-20 20:14:51

从「足袋」看日本的茶道文化(上)

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最擅长吸收外来文化的国家之一,许多优秀的外国文化经过日本人的模仿和创新后在日本本土上生根发芽,而且有的"文化杂交树"甚至长得比母国还繁茂,道艺术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自从中国的茶道传到日本后,自然也经过了纯粹的模仿期,但在本土文化的影响之下,茶道成了最适合日本人、最具日本特色的典型文化之一,可以说,日本的任何艺术无不受到了茶道的影响.因而,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土化的日本茶道不但与中国茶道有着许多区别,而且还有一些是我国所没有或国人臆测不到的特色.本文将以服饰中的「足袋」为载体,从另一层面对日本的茶道文化作一探讨,敬请同行和专家赐教. ……

完成机构: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

日本的花道和茶道文化

日本的花道和茶道文化

  说道花道和茶道我们都会想到日本,殊不知其实这都是我们中国老祖宗的东西。现在我们只能透过日本来回忆我们祖先的光辉文化了。

  茶道按照史学界公认的说法已有500年的历史。但如果追究日本茶道的渊源却远远不止500年。以茶飨客本是中国的古老习俗,自古有待客?无茶不成敬意?之说。隋唐时饮茶之俗传入日本,公元729年,日本圣武天皇曾举行?引茶?仪式,向僧侣赐茶。日本人逐渐得到茶树种植和茶叶的炮制技术,饮茶逐渐成为上层社会乃至有闲阶层的日常享受。到了宋代,日本人把从中国引入的?斗茶?风俗改造成?和式赌戏?。在专设的茶室里,窗明几净,茶具考究,众人正襟危坐,从上座开始右手取茶入碗,左手持壶冲茶,依此而行,个人饮后报出茶的种类、产地、颜色等,说中者为胜。此后,僧人将此斗茶游戏与日常饮茶礼义相结合,制定出固定的茶仪,成为武士家族的礼法。这种茶仪便成为日本茶道的雏形。到15世纪,日本僧人珠田村光苦修30年,致力于茶室、茶具以及饮茶礼仪的日本化,并把佛教、儒教文化融入品茶过程,强调饮茶时人的精神感悟,茶道由此创立。公元16世纪,千利休对茶道文化进行了丰富发展,使之逐渐风行日本。现在,日本茶道已发展为?表千家?、?里千家?多个宗派。其中,最富盛名的?里千家?茶道至今已传世15代,其茶室?今日庵?还被政府列为?重要文化财产?予以保护。

  实施茶道以要有专用的煮茶工具,而要有精致的陶质茶碗,三要有品茶的茶室。煮茶工具主要有木炭火炉、小水釜(圆肚铁罐)。这些工具正好和?五行?相对应:撮茶的铜勺为金,舀水小桶是木,陶制的茶盅是土,再加上炭火煮水,所谓五行具备缺一不可。煮茶者跪于水釜前先将茶叶捣成粉末后,用小铜勺放入古色茶碗,然后将水釜中的开水缓缓冲入些许,再用茶筅(竹制的搅拌器)轻轻搅拌,直到出现碧绿色的茶沫,再添沸水到碗中约小半碗止。茶水入碗后,主人将茶碗捧于掌上,跪于客人面前轻轻转动茶碗,使其磁花对准客人,请客人享用。客人微微倾身接过茶碗,但不能马上饮用,必须左手扶背向内转三次,将磁花朝向外侧,分三口将茶饮完,再将茶碗左转三周,使磁花对准主人交回。如此礼数要按照座次在客人与主人之间依次重复。

  茶道的意义在于仪式过程所营造的意境,它包含了日本哲学、宗教、道德、美学、人情等多种因素;茶道的精髓在于宾主通过共同欣赏和享受茶道艺术,达到心灵的融合,从而形成和睦的人际关系。因此,茶水本身并非茶道的核心,对于饮惯龙井、碧螺春的中国人来说,茶味甚至有些苦涩并不上口,其程序礼节对于口渴急欲?牛饮?的外国人来讲,也未免过于繁琐。事实上,一般外国人如果对日本文化缺乏较深的研究,在初次参与之后,就会对这种呆板的?聚会?失去兴趣。只有较长时间地浸润其中,才能在饮茶的同时,慢慢品味到茶道本身蕴含的意境。茶道的最高境界为?和、敬、清、寂?。和者,和睦、谐和也;敬者,讲究无我待客,尊敬客人;清者取洁净清幽之意;而寂则有清静入定的意味。茶道的茶室一般设在环境幽静的地方,多花鸟植被而少车流嘈杂,品茶之人可以气定神闲专注于茶道本身;茶道的进行节奏舒缓有序不急不躁,对人的操作、仪态、动作都有严格规定,可以磨练人的心性;茶道要求茶室环境布置要协调,主人待客要尊敬,客人要谦逊,无疑可教人修身。因此茶道与其说是饮茶,不如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当然,对于少数精通茶道的人来说又是一种感官和精神的高级享受。

  当今日本社会,由于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茶道也同样染上了浓重的商业气息,成为一种消费服务,单纯修炼茶道的人大大减少了。但是,在民间不少地方仍然恪守茶道礼法。少女成人出嫁之前,必先研习茶道,以培养为人妻子应具的贤淑品行。在日本的寺庙里,茶道仍然得到保存和发扬,以茶道作为迎客的最高礼仪。即使在繁华的都市里,经常被世间烦恼所困的日本人也常常把茶室作为寻找宁静、人情和生活情趣的好去处,把茶道看作寻求精神解脱、慰籍的手段。看来,日本茶道之所以经久不衰,并不单单因为日本人珍视传统,还得益于它现实的社会文化功能。

  日本的花道也叫插花,是将鲜花经过剪裁之后,按照一定的意念构思,加以精巧的组合摆放在器皿中的一种艺术。日本的花道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佛教传入日本,佛教仪式中在佛像前供花的习俗也随之传入。一直到15世纪,花道还只是宫廷寺庙的?专利?;但是,到16世纪,好美的日本人逐渐将其从宗教仪式拓展为民间艺术。当时每年的?七夕?节都要举行花展,女人们相互比赛插花技巧。明治维新以后,花道作为一种文化得到官方的承认和支持,逐渐成为妇女进行品德艺术修养的手段。即使在今天,许多日本姑娘出嫁前到?家政学校?学习时,花道和茶道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课?。日本几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展览,并且有不少研究插花的专门机构。

  从花道的艺术发展轨迹来看,早期的花道重视保留素材的自然状态,但后来逐渐发展为以自然素材反应插花者的宗教观念或个人构思理念。如花道理论的基干为天、地、人,一盆花往往要有三个中心枝,而且三者之间要搭配和谐。因此,花道和绘画、雕塑一样是一种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花道艺术中同样有?匠?和?家?之分,如果满足与掌握插花技巧,搞一些家具点缀并非什么难事,但要创造出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品,成为插花大家,也不是件容易事。研习花道要首先从基本技法学起,花道技术分为器皿选择、花枝的修剪摆放、花的固定与保鲜等等。但是,这些只是花道的形骸。通过学习和掌握插花技术,加强人的修养,才是花道之为道的根本所在。而反映人的宗教、哲学或艺术思考,给人以智的启迪和美的享受,则是花道追求的至高境界。

  实际上,花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人亲近自然的`文化根性。日本古代随笔大家清少纳言曾在《枕草子》中这样记述道:?把开得很好的樱花,长长的折下一枝来,插在大花瓶里,那是很有意思的坐在花瓶近旁,说着话,实在是有兴趣的事。在周围,有什么小鸟和蝴蝶之类,样子很好看地在哪儿飞翔,也很有意思。?大概,日本花道的文化底蕴其实就藏在这几句看似平常的话里。这种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正好和环保主义等现代理念相契合。因此,和茶道、歌舞伎相比,在日本的民族文化瑰宝中,花道是最容易被外国人所理解、接受、欣赏的传统艺术。对于苦于民族封闭意识太重的日本人来说,花道无疑也是让世界了解日本人的捷径。

  歌舞伎是日本舞台艺术的奇葩,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传说17世纪初一个名叫阿国的女巫为了筹钱建造寺院,到全国各地献舞,其动人的舞姿使国人为之倾倒,所跳的舞蹈被称为?歌舞踊?这便是歌舞伎的由来。后来?阿国歌舞伎?传到日本各地,歌人游女纷纷模仿,载歌载舞以展现女性魅力吸引看客。不久,这种?女歌舞伎?逐渐被由美少年担纲的?若众歌舞伎?所取代。由于这两种歌舞伎多具有强烈的情色意味,层屡次遭到幕府的禁止。在这种情况下,歌舞伎角色开始全部由男子扮演被称为?野狼歌舞伎?,并吸收了科白剧和能乐的艺术特征,其中的色情因素大大降低,而艺术品质有了很大进步,由此奠定了歌舞伎的艺术地位。

  现代的日本歌舞伎角色仍然全部由男子担任。扮演旦角的男演员叫做?女形?。由于歌舞伎像中国京剧那样,脸上要饰以很重的彩妆,且有假发、戏服。因此,观看演出时,观众仅能从扮相上识别角色的身份。歌舞伎的伴奏族乐器?三味线?为主,另外有鼓、笛伴奏。但是,和中国京剧不同的是日本歌舞伎的剧目都是取自历史故事或传说,如《忠臣藏》、《镜狮子》、《劝进帐》等,极少有现代题材。歌舞伎的?大腕儿?都是有世袭艺名,如?五代目七代目?等。此外,演员还分别有自己的?屋号?,相当于所在剧团的名称。当名角出场或戏演到高潮时,观众就大喊演员的?屋号?,表示敬意和祝贺。

  歌舞伎可以说是日本传统舞台艺术文化的内核,是日本土生土长的艺术,正是因为如此才难以为世界其他民族所认同。即使在同在东亚文化圈中的中国人也不容易充分理解歌舞伎的艺术内涵,笔者再一次观赏日本著名歌舞伎剧团的访华演出时发现,尽管有中文解释,仍然有将近一半的观众表现出不理解或没兴趣。日本的邻国观众尚且如此,英美人士就可想而知了。

  和歌舞伎相比,艺妓则更为人所熟知。在日本,艺妓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社会存在,之所以特殊是因为艺妓既是一种服务性的职业,又是一种充满日本味的艺术。在历史上,艺妓本来和勾栏有说不清的瓜葛,以至于明治维新时期,天皇政府认为有伤风化、有损日本的国际形象,一度予以禁止。但是,最终还是社会习惯的顽固性和艺妓固有的艺术价值挽救了自己,得以延绵不绝以至今天。二战以前,以及几乎是社会下层少女的?专利?,通常是一些贫苦的人家迫于生计把女儿卖到艺妓馆。少女被卖入艺妓馆后,即和艺妓馆的老板妈妈建立一种人身依附关系,并接受严格的技能训练,然后以献出初夜为代价找一个长期依靠的男人老爷,并开始漫长的艺妓生涯。

  看了上面的介绍,作为中国人的你我都是痛心疾首的,希望大家多多的了解现如今的中国非文化遗产,不要重复花道和茶道的悲剧。 ;

陆桐说茶:一看就能理清的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史【茶文化重点】

?

? 茶叶在日本的传播,不得不说到“遣唐使”这个词,其中与茶密切相关的,便是两位日本佛学大师最澄和空海;前者是日本天台宗的创始人,后者是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大家应该更为熟悉,在电影”“妖猫传”中有所体现,正是这二人从中国带回了茶籽,并向天皇和贵族推荐了饮茶。到了十二世纪末的日本刀光剑影,争端不断,同时自然灾害也席卷着这个小岛,最澄和空海两位僧人已经把茶介绍到日本数百年的时间,饮茶之风依旧未盛行。直到1191年,世界上第二本茶叶巨著《吃茶养生记》的作者荣西禅师从中国回到日本,开始教导大将军与民众喝茶养生,茶才开始风靡日本。荣西禅师把带回来的茶籽分种两地,并把一罐茶籽送给高山寺明慧上人,上人把茶种在了拇尾山和城南的宇治,按照传统的“驹之蹄影”方法栽种,宇治的土质非常适合茶树生长,所以在当时该地区的茶叶被称为“本茶”,以区别其他产地的“外茶”(类似于中国现代的核心产区思想),就区分茶还有很多玩法。日本人喜欢一种名为“物合”的博戏,室町幕府的早期,在这种博戏和宋代斗茶的影响下,日本也有了自己的斗茶,主要斗的是区别本茶和非茶,类似中国现在的评茶比赛。

? ? ? 15世纪下半叶,“应仁之乱”席卷日本,时任幕府将军宣布退位,隐居京都郊外,打造了最早的书院风茶室,这位将军的茶道老师就是村田珠光,把日本茶道从卑微的村野文化升华,同时也引导人们应持有简洁、朴素、清净的方式喝茶。村田珠光曾在大德寺拜一休禅师为师,收到一休的影响,创立了草庵茶—以极其简陋的方式参禅修茶事,此后草庵茶也慢慢代替了奢华的书院茶。

? ? ?武野绍鸥,严格意义上算是村田珠光的师孙,在茶道修行中提出了重要的美学理念,侘和一期一会,引申为对不完美残缺事物的惜爱和推崇,以及对这种孤寂美的把握,以及融合了禅宗思想的把每次的会面都视作一生仅有一次的见面全心全意对待,奠定了日本茶道的思想基础,但他却不是把日本茶道真正发扬光大的人。

? ? ?16世纪的日本战国时代,纷争中诞生了一位茶道巨匠,日本茶道绕不开集大成者——千利休,他的启蒙老师是北向道陈,当地书院茶的代表人物,后经过北向道陈的介绍跟随武野绍鸥,学习草庵茶,深谙侘寂的美学精神,并且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把日本茶叶的发展推向顶峰,成为了政治、军事、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策划了规模宏大的北野大茶会。当代千利休等日本著名茶人主持茶会时所用的茶叶都采自著名的宇治茶园(本茶),成茶按品质分为五等,第一等仅以包装用的“白袋”为名,其余为极茶、别茶、极茶下和别茶下。当时的日本就已经有了避免茶叶在盛夏受到损害,失去鲜翠绿色的办法——把茶叶放入茶罐送往夏季清凉的高山寺庙,到十月份,茶的主人会去走茶叶,并在当天举行名为“尝新”的茶会。织田信长称霸时期,茶道已经变成了当时迎接凯旋,接待盟友、扩张势力的一种工具,有权参加茶会的仅限于信长最忠诚的家臣下属。直到丰臣秀吉即位,更是把这种做法,发挥到了极致,而另一方面,千利休内心世界更加渴望带来宁静和哲思的茶。千利休曾指出茶的章法在有时章法严格时是无章的,在无章时,却又在细微处有着章法,还要因时因地有变化,这便是诀窍。

? ? ? 日本茶道的流程:客人在小茶棚等候,到齐后轻叩门铃示意主人,主人先是洒扫,然后迎客,接着过石板路到洗手钵前洗手,除去剑与鞋,然后进入茶室,末席客人关门清脆出声,接下来主人宣布加碳,然后加碳焚香,上正餐(本膳),包括一汤和两三道主菜,佐以清酒,最后一道菜主人用剩下的材料做,体现简朴精神,接着客人用怀纸将餐具擦干净,鱼刺等杂物放进自带的小盒,再放入长袖,临走时带走,随后客人稍作休息,欣赏庭院美景,然后主人点“浓茶”,传递品茶、赏器和吃茶点,然后赏“三宝”:茶罐、锦囊和茶勺,最后非正式茶会加点“薄茶”。

? ? ? 日本的茶道中,除了我们常常能见到的,被视为日本国粹的末茶道以外,还有煎茶道,但日本的煎茶道,和我们中国唐代的煎茶道则完全是两回事。中国唐代的煎茶道,是陆羽茶经中所推崇的,包括了制茶、煎水等一系列流程的把茶碾成末,类似于加盐烹汤的一种饮茶流程及方式,而日本的煎茶道则更类似于中国明代的瀹泡法(也就是冲泡法),而明代之所以会出现瀹泡法,和当时朱元璋下令“废团制散”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散茶的出现,才会促进饮茶方式的变革。

日本茶文化的起源是什么

  日本茶道源自中国。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具有东方文化之韵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

  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村田珠光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动了一个字,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清寂”也写作“静寂”。它是指审美观。这种美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侘”字上。“侘”日语音为“wabi”,原有“寂寞”、“贫穷”、“寒碜”、“苦闷”的意思。

  平安时期“侘人”一词,是指失意、落魄、郁闷、孤独的人。到平安末期,“侘”的含义逐渐演变为“静寂”、“悠闲”的意思,成为很受当时一些人欣赏的美的意识。这种美意识的产生,有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是日本社会动荡、改组时期,原来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势,新兴的武士阶层走上了政治舞台。失去天堂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因此佛教净土宗应运而生。

  失意的僧人把当时社会看成秽土,号召人们“厌离秽土,欣求净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很多贵族文人离家出走,或隐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过着隐逸的生活,创作所谓“草庵文学”,以抒发他们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积愤。这种文学色调阴郁,文风“幽玄”。

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

  日本茶道受到中国茶道的影响,日本茶道的历史 文化 发展状况了解吗?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日本的茶道精神
  学术界对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释主要使用三个概念:(一)和敬清寂;(二)一期一会;(三)独坐观念。这些概念与禅的思想是相联系的。

  在日本茶道中, 饮茶 被视为是参究佛法、修行得道的艺术活动。日本茶号称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和结晶。茶道四谛?和、敬、清、寂?是茶道的规范和法则,是日本茶道精神最主要的思想理念。

  ?一期一会?一词出自江户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论《茶汤一会集》。井伊说: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

  ?独坐观念?一语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汤一会集》。面对茶壶一只,独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静思此时此日再不会重演,此刻茶人的心里不禁泛起一阵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实感。茶人此时的心境可称为?主体的无?。

  日本茶道流派较多,各个流派的做法又有所不同,尽管如此,他们的基本精神仍是一致的,也就是?一期一会?的精神。一期一会为日本茶道用语,一期即人的一生,一会即仅有一次。一期一会强调要将一碗茶当做一生的唯一、最后一碗茶,要怀着感激的心态品味香茶,故在整个日本茶道礼仪中,鞠躬礼贯穿始终。
  日本茶道历史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早在唐代时便有?茶道?这个词。随着中国茶的对外传播,茶道随之传到国外,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融合,开出了茶道中的朵朵奇葩。

  9世纪时,日本僧人前往中国求学取经,将佛教传入日本,同时也使饮茶在日本普及开来。15世纪中后期,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田珠光开创了禅与茶相结合的、力求简洁的草庵茶风。后来他又将使日本茶事活动从娱乐互动的领域拓展到了艺术、哲学、宗教的领域,获得 ?道?的地位,正式开创了日本茶道。

  1586年,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被任命为茶道高僧,他还原了茶道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使茶道从物质因素的束缚中挣脱了出来。明治维新之后,茶道有所衰落,直至二战之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茶道才开始兴盛和流传。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大小异
  茶道由品茶演绎而来,品茶有如品味人生的过程,品位不同的茶有如品位不同的人生。她带给你幸福、高贵、陶醉,让你感受苦涩、卑微、风雨。令你沉思、明白责任、懂得包容。

  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动物,虽然欲望可能是无限的,但实际需求仍然是有限度的。日本元禄时代的茶书《南方录》中,立花实山阐述千利休所追求的日本茶道的理想形式时说:?小草庵的茶之汤,首先要依佛法修行得道为根本。追求豪华房宅、美味食品,乃俗世之举。屋,能遮雨;食,能解饥,足矣,此乃佛之教诲,茶之汤之本意也。

  汲水、取柴、烧水、点茶,供佛,施人,亦自饮;立花,焚香,此等行为皆为践行佛祖之举止也。?

  《南方录》开篇这段对日本茶道真谛的阐释文字,非常精当地概括出了日本茶道的最大特色,即它是基于对人的欲望、对作为人的最低需求进行深刻反省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文化,它不仅恰到好处地满足了修习者的生物性需求,同时还得体地满足了修习者的社会性需求,并且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修习者的情感需求。日本茶道的这一特色,就集中体现在其主要的修行内容--?茶事?上面。

  ?茶事?概说

  学习日本茶道,其基本程序是先学习行礼、寒暄的 方法 ,接下来是学习每一个茶道具的操作方法及其相关知识,然后是由浅入深地学习各种点炭、点茶的方法及其相关知识。这些分步修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完成一次理想的?茶事?。那么,什么样的?茶事?,才是茶人理想中的?茶事?呢?

  在具体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茶事?一词的含意,进行简单地整理和界定。由于日语的表记本身受中国汉字的影响很大,所以日语中使用的许多汉字与我们中国的现行汉字不但字形一样,而且在字意上也一样或者很相近。但是,我们切不可因此就望文生义,想当然地把日语中的汉字词等同于汉语来理解,如对待?茶事?和?茶会?这两个词就要格外注意这一点。

  在汉语中,自古以来,?茶事?一词很少用来表达?吃茶?的含义,它大多是用来表示茶的 种植 、采摘、制作、销售等茶业方面的事情;只有?茶会?这个词才是专门用来表达吃茶含义的词,但需特别注意的是,汉语的?茶会?也只有吃茶的含义,并没有特意将吃茶礼仪与 饮食礼仪 合并而行之意。

  与之相对,日语中的?茶事?与?茶会?则不同,它们都有吃茶之意。而且,在16世纪之前,?茶事?与?茶会?的含义区分不是很明确。例如,在《看闻御记》中,到处可见?茶事?与?茶会?的记录,细考其含义,基本都是指?斗茶?游戏之会而言的。对于《看闻御记》的记录者--后崇光院贞成亲王而言,斗茶游戏可谓是他及其周边的王公贵族们最为喜欢的游戏方法之一。这些王公贵族及其属下们每次举行这样的斗茶游戏时,都要预先决定一个?御头?(即负责人)并且大家轮流坐庄。一般情况下,?御头?要负责准备赌品,有时也会由参会者?赌品各持参?(《看闻御记》嘉吉三年正月二十四日条等)。赌品的内容也是各色各样,?有茶会,赌品为三色绵、圆镜一面、扇子一把、厚纸一束?(《经觉私要钞》宽正三年正月四日条等)。而且,?茶前一献?,即每次举行斗茶游戏前还要先喝上一杯酒,然后才开始斗茶。胜者各取所赢之物,赌品如有剩余,则用掷色子的方式来进行分配。?茶了酒宴催兴?,斗茶结束后往往还会尽情地大吃大喝一顿,大有一种小赌怡情的感觉。不过,有时这种斗茶游戏会连日进行,甚至会?朝行藏庵顺茶事晚又茶事?夜以继日地斗茶(《看闻御记》永享七年七月十九日至二十三日条等),这就有点儿难以用?小赌?名之,大概该称之为?豪赌?了吧。

  但是,大体上自16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展,文献中逐渐趋向于用?茶会?来称呼一般意义的饮茶,而将?茶事?限定为日本茶道的专用语。那么,二者的区别何在呢所谓茶事,即通过点一碗浓茶,总括主客交流的所有要素,综合所有的文化,创造出新的美,时而作为一种社交活动来进行,时而作为一种庄严的仪礼来举办,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千宗室:《正午之茶事》?序言?,淡交社1985年)。简言之,?茶事?,就是食礼与茶礼的精美结合,即?茶事?不单包含饮茶,还伴有怀石料理的应酬,茶事的参加人数最多在5人左右,其更加重视和追求精神层面的内容;而?茶会?则多指单纯的饮茶,不伴有怀石料理的应酬,参加人数少可几十、数百,多可达几千,其重视的更多的是饮茶的社交性。在现代日本,有时举办茶会时,也会采取与?茶事?极为近似的形式,即分设?茶席?和?点心?席,在?茶席?专门喝茶,在?点心?席主人为客人提供一点儿简单的饭菜,简单得有时甚至就是一份盒饭或者一小碗荞面条,根本谈不上礼仪上的应酬。所以,我们在谈到日本茶道时,将其主要的修行内容?茶事?翻译成?茶会?是不够准确的,中文文献中对日本茶道的专业用语?茶事?的处理,直取其形意而不做翻译的做法,源自清人黄遵宪,笔者亦赞同其做法。

  日本茶道举办的茶事,种类很多,根据举办茶事的主题来进行分类的话,则既有以赏雪、月、花为主题的季节性茶事,也有庆祝某人新婚或逝世几周年之类的茶事等;若根据茶事具体举办的时间来分,则又可分为?拂晓茶事、早晨茶事、正午茶事、晚间茶事、临时茶事?这样五种。

  举办茶事时,主人在决定了茶事的主题、时间、地点以后,一般要充分考虑到客人回复的时间,大约在举办茶事的一到两个星期以前,正式向客人发出请帖,请帖里要注明茶事的时间、地点以及所邀请的客人。在现代社会,由于通讯手段愈来愈发达,亲密朋友间往往也会通过传真、电话来发出邀请,但在一般情况下,如举办正午茶事,主人都会用毛笔亲自书写请帖,函寄相邀。客人收到请帖以后,如果决定参加茶事,就要在举办茶事的两三天前给主人答复,并且要在正式举办茶事的前一天,去向主人当面致谢,这被称为?前礼?,而且在茶事结束的第二天,客人还要再一次到主人家,向举办茶事的主人表示感谢,这被称为?后礼?。

  茶事是?用餐仪礼?与?饮茶仪礼?的一种组合。一次正规的茶事,一般是由?前席(初座)?、?席间休息(日语称之为?中立?)?、?后席(后座)?这样三部分构成。客人按约定的时间由茶庭进入茶室,先是主客的礼仪性寒暄,随后是点炭(初炭)、为客人献上怀石料理、茶点心。客人用完怀石料理、点心后退席至茶庭中小憩,此即所谓的?中立?。客人席间休息时,主人则要迅速重新整理和装饰茶室,一切准备停当后,按着约定好的击打方法敲铜锣以通知客人再次入席。这席间休息后的茶席即所谓的?后席?。?后席?的主要内容是点浓茶、点炭(后炭)、上茶点心、点薄茶、主客互致感谢辞别之礼。

  ?一汁三菜?的怀石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因为人是动物,所以人也自然有着与动物一样的维持个体延续之需求,即?生物性需求?或?生理要求?。?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饮食?则是人的最基本的生物性需求。日本茶道的特色之一就在于,?茶事?将饮茶礼仪与用餐礼仪合而为一,首先满足了人的最基本的生物性需求。

  前席进餐?席间休息?后席吃茶,这种茶事的形式,大约是在日本天文年间(1532-1555)形成的(筒井h?ng一:《怀石之研究》,淡交社2002年版,第56-57页)。日本茶道成立初期的茶事料理,是对本膳料理的一种简化。日本室町时代的正式料理--本膳料理,也被称作是七五三料理,一般是在中央摆放一个食案(一之膳),在其两侧摆两个食案(二之膳、三之膳),再多的时候还会在对面摆出四之膳至七之膳,而且一般在每个膳里各要摆放上七种、五种、三种点心。?绍鸥的时候,直到十年前,大家还会不吝金银准备二之膳、三之膳?(《山上宗二记》)。由此可见,茶事的料理虽然没有本膳料理那么正式,但在茶事成立初期也是相当讲究的。而且,由于过度追求满足客人的口福,如元龟3年(1572)的《乌鼠集四卷书》所述:?准备料理时的要点是,给山区的客人准备海河之物,给海滨之人准备山野之物。依此类推,给居住北方的人准备南国食物?,结果导致茶人将能否给客人献上珍奇物品看得很重要,茶事料理中的猎奇想法非常严重。

  但是,随着茶人对茶事的精神层面追求的加强,促动了茶人对作为日本茶道的料理的反省和深思,因而使带有二之膳、三之膳的茶事料理逐渐遭受到了被排斥的命运,于是才有了?怀石?料理的问世。《南方录》?墨引?卷中的?应在适当时候添炭,然后奉上怀石?,这大概是茶书中把茶事料理称作?怀石?的首次记录。

  那么,为什么要使用?怀石?一词呢怀石在禅林亦称作药石,僧人将温暖的石头抱在怀中抵挡饥饿感,因此有了?怀石?的名称。禅林所谓的小食、夜食等,与药石和点心意同,吃得都十分简单清淡。?怀石?是非常适合称呼草庵茶料理的文字,颇具有ch?意并且非常有意趣?(《吃茶南方录坤》)。也就是说,茶人将日本茶道的茶事料理命名?怀石?,是受了佛教禅宗的影响,是茶人为了追求?ch的意境和体现?ch的精神而特意选定的名称。?小草庵的茶之汤,首先要依佛法修行得道为根本。追求豪华房宅、美味食品,乃俗世之举。屋,能遮雨;食,能解饥,足矣,此乃佛之教诲,茶之汤之本意也。?(《南方录》)?怀石?之意,可以说恰好顺合了日本茶道之本意。?怀石?这一重视日本茶道精神意义的表记,是在天明7年(1787)以后才得到了统一,并固定下来(筒井h?ng一:《怀石之研究》,第92-95页)。

  理想的怀石料理,一般由?一汁三菜?构成。所谓一汁三菜,就是一种酱汤和一小碟生鱼丝、炖煮菜蔬、烧烤菜蔬。?草庵的料理,汁一,菜二或三,酒也要少些。过分费心思预备丰盛的料理是不适合ch?茶室的(《南方录》)。?以《南方录》为首的茶书,都一致认为是千利休改革了以往的茶事料理,并吸收了禅院精进料理做法,才创立了一汁三菜的怀石。?利休在举办茶会时,料理超过三菜的极为稀少。?(《给宗甫公古织的疑问书》);?从前招待贵人是二汁三菜,但自利休改正后,即使是贵人也是仅用一汁三菜或一汁两菜,ch?者一汁一菜。?(《茶道古典全集》第3卷,第438页)在ch?茶形成的过程中,也唯有千利休是彻底遵照其师武野绍鸥?无论是何等珍奇客人也不可超过一汁三菜?的要求来做的。即使是对现世最大的当权者,只要是草庵的茶事,茶席里的料理也必须符合ch?茶的精神趣向。(筒井h?ng一:?会席料理?,载《京料理的历史》,柴田书店1979年)

  在对日本茶道的礼仪做法尚没有家元制度下这么容易统一的时代,关于?怀石?的形成,将其归功于某个个人是否妥当,或许还有值得商榷之处,历史真相如何,也还有待于历史学家们今后的努力。总之,从一味追求饱口福的?会席?、?会膳?,到?食,能解饥,足矣?这一契合日本茶道之本意的?怀石?的诞生,可以说实现了茶人从生物性需求向社会性需求、情感性需求的飞跃,也将日本茶道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精神层面。?怀石?不仅满足了茶人要?吃饭?这一生物性需求,而且因其是为宴请招待客人而制作的饭菜,自然也免不了要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性作用。按照日本茶道的礼法,在进食?怀石?的前席,一般壁龛上都会挂着一幅昭示着茶事主题的禅僧墨宝,主客间基于此进行?怀石?的应酬,虽不像在禅堂进餐那样要很庄重地合掌唱诵?食事五观文?,但彼此在同一主题下,共享一期一会的时空,可以说,这不仅满足了彼此交往的社会性需求,同时也实现了彼此间情感的互动,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彼此的情感需求。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82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