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安溪乡间品茗,是一件很有味道的事。坐在农家庭院,三两人泡上一壶茶慢酌细品,不时有田野的芬芳阵阵飘来,多了几分自便和随意。乡间的茶文化,没有都市茶楼里那一招一式的繁缛程式和豪奢作派,更多的是一种乡间天然简约之美。
茶艺,是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盏茶的艺术。在黄金桂发源地虎邱镇罗岩村,笔者有幸欣赏了一位林氏老农的茶艺。他身着地道土布蓝衫,茶具是乡间常用的粗壶,茶是本地产的优质绿茶,水是屋后的井水。整套茶艺融入了乡里人的纯朴观念和生活习俗:投茶直接用手,三指撮茶;分茶时,于壶中泡好茶后再入茶盅。据说,这种“茶娘式”的手法,还象征着母子生生不息的亲密关系呢。当地有“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盅,雷打不动”之说。可见这种茶俗深入人心。在安溪县,还流传着“早上喝碗铁观音,不用医生开药方;晚上喝碗铁观音,一天劳累全扫光;三天连喝铁观音,鸡鸭鱼肉也不香”,可见酷爱饮茶之风气源远流长。
茶道是茶文化的另一境界,安溪的茶道精髓,体现在一个“和”字上。例如,当地村民有什么纠纷或隔阂,只要长辈出面开一个“茶话会”调解,便可轻松把事情“摆平”。这种茶文化中的“和”,意蕴着风调雨顺的天和、青山绿水的地和以及友好相融的人和。如果上升到茶德的高度,“和”的内涵会更丰富,具有一种社会功能,使饮茶者追求一种收敛奢欲、洗心涤烦、振作向上、自我整合、人伦和谐、其乐融融的精神境界。106万人在安溪这片土地上长期和睦相处,亲如兄弟,根植、流传其间的茶文化,无疑具有深厚的旺盛生命力,是祖国灿烂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酒,刚劲猛烈,是激发创作灵感的源泉,李白酒后多有佳作,杜甫说他,"斗酒诗百篇";茶,恬静高雅,使人宁静更能"净化"心灵,白居易一生作"茶诗"50多首,更有"起尝一瓯茗,行读一卷书。" 这样的名句。
酒与茶之间,我独爱茶。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一盏清茶,一卷诗书,打发闲暇的午后时光,是最惬意之事。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将茶叶制成饮品,最早可追溯到神农氏时期,陆羽《茶经》有云: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中国茶文化,便是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形成的。如:茶道、茶德、茶礼、茶艺、茶诗、茶具等。到今天,茶文化不仅盛行于中国,还风靡于世界。
茶饮,经过各个时代茶匠们的努力,已经有非常多的品类了。他们以不同的制作工艺,将茶制作出不同的味道及口感。从制作工艺及氧化发酵的程度来看,现在的茶饮,分为六大基本茶类或是三大茶类。
在这些茶类中,诞生了很多驰名中外的"名茶"。如:浙江西湖龙井、江苏碧螺春、云南普洱、福建安溪铁观音等。
除了六大茶类,当下还有一个品类发展迅速。那就是二次加工茶,比如:花茶、果茶、含茶饮料等。
铁观音的由来:两个美丽的传说在这些茶品中,福建闽南的铁观音是最特别的一种。它不似龙井般完全不发酵,也不似普洱一样完全发酵,而是半发酵的。从制作工艺来说,半发酵是最难的,因为发酵的程度很难把握。而铁观音冲泡后,汤色金黄、香气如兰,品之又醇厚回甘,使它一直被世人追捧。
铁观音属于青茶,乃乌龙茶之祖。像台湾的冻顶、高山乌龙,广东的凤凰水仙,闽北的大红袍,其工艺都传自安溪铁观音。而"乌龙茶"之名本是专属于安溪乌龙茶,只是其后"乌龙茶"泛指半发酵茶(也就是青茶)。
"乌龙"之名的由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唐末有位裴姓(俗名)高僧,他于安溪做茶并传授乡民,乡民称茶树为圣树。元丰年间,安溪大旱,乡民请大师祈雨,雨果然下了。乡亲们便劝说大师留下,而后在乡亲的帮助下,在南岩山麓建寺修路恩泽于乡民,并将所建之寺取名清水寺。而后很多人移栽"圣树",使观音树栽遍了安溪各地。
后一位名叫"乌龙"的退隐将军,于山上采茶、狩猎之时,无意中发明了摇青工艺及发酵工艺。他做出的茶比之裴姓高僧香气更足,味更甘醇。于是人们把用此工艺做的茶,叫做乌龙茶。
铁观音名字的由来,就更具传奇色彩,相传"铁观音"之名乃乾隆所赐。
相传,清乾隆时期的礼学家王士让告假回乡,在南岩山麓发现此茶。而后其被奉召赴京,王士让在拜访礼部侍郎方苞时,携乌龙茶茶相赠。方苞品后,觉得此茶乃茶中珍品,便转献乾隆。乾隆品后,也觉得此茶为上上之品。便召见王士让询茶来处,乾隆细观茶叶,觉其形似观音脸又重如铁,便赐名为"铁观音"。
虽然"乌龙"与"铁观音"之名的由来,并无确切的史料记载。都源自于传说,不可尽信。但也正是这些传说,赋予了铁观音更加神秘的色彩。也正是这些传说,使得铁观音更易于推广,也更有益于铁观音文化的传承。
正源、正育、正艺才能正韵铁观音的制作非常讲究,一泡好的铁观音,唯有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才能制作出来。充足的降雨量便是"天时",而"地利"则指的是茶青(茶源)的产地,"人和"则说的是茶树的培育及铁观音的制作。
降雨量是无法掌控的,所以,只能将"源"、"育"、"艺"三个点做到更好。这便是所谓的正源、正育、正艺,唯有做到此"三正",才能做出一泡正韵的好茶。
一、正源
由于近年来,铁观音市场表现极佳,铁观音的种植几乎遍布安溪县全境。甚至连安溪周边的德化及华安县也大面积种植铁观音茶树。虽说从气候及土壤成分来说,这些地区也可以种植铁观音茶树,但茶青质量却是参差不齐。而导致成品后,口感、香味、茶汤颜色都相距甚大。
而正源的铁观音,在安溪县现有四大产区:
铁观音发源地西坪镇,西坪镇的地面起伏非常大,地势高低悬殊。造成西坪的气候变化明显。西坪的茶农戏称,"西坪隔山不同风,同时不同雨"。就是这样的气候条件,使西坪的铁观音茶树种植,具有了先天的条件。 龙涓乡,龙涓乡平均海拔750米,最高的是赤角歧山,其海拔更是达到了1219.3米,全年温暖湿润。龙涓乡铁观音最大的特点,兰花香明显,入口茶味充溢。 祥华乡,祥华乡最大的地理特点,峰峦竞秀高山较多。祥华乡的铁观音茶树,常年被云雾缭绕。云雾中的茶青,可谓茶青中的极品。 感德镇,感德镇有铁观音第一镇的美誉,同样是平均海拔高。但感德镇的土壤,与其他地方有些差异。感德镇的茶青,制作出来的铁观音,较之其他三处,略带自然酸。其味虽有些许酸,但酸的刚刚好,不影响整体质量,反倒有另一番滋味。 茶青于铁观音来说,就像制造业的金属材料,有的只能做汽车,有的可以做成飞机,而更好的则可以用于建造航天器。茶青的质量,直接决定了铁观音的质量。
二、正育
除了选择产地,选择适合的茶树品种。对产地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对产地土壤的培育,对茶树的培育同样重要。对于铁观音的"正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品种选择:选择种植所在地域最适合的品种种植。茶树品种,是否符合种植地土壤及气候非常关键。所谓"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天然肥力:表土回原、农家肥、绿肥等形成综合肥力。至于化学肥料,是绝对不能用的。化学肥料的使用,不但影响施肥当年的茶青质量,甚至往后两、三年还有影响。 山泉灌溉:建设灌溉水道,将山泉水引入,喷灌与滴灌。 虫害防治:虫害的防治,必须是绿色防控。农药,绝对是优质铁观音的"天敌"。保持生态平衡生物链完整,种植防虫、引虫植物。 总结"正育",其关键便在于天然、绿色、环保。
三、正艺
菜是否好吃,除了食材,厨师更是关键,可以说厨师的厨艺,直接决定了菜品是否美味。而铁观音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受制茶的技艺影响。"正艺"便成了关键。
由于铁观音文化历史悠久,铁观音茶也属茶中尚品,且市场表现良好。加之其制作严谨,技艺精巧,工艺复杂。已被定为非物质遗产项目,魏双全、王文礼等人,被选为铁观音"非遗"传承人。
铁观音的制作从采茶开始。采茶的时间一般在4月中旬~5月上旬和9月中旬~10月中旬两个阶段,而这两个阶段所采茶青,制成的茶分别被称之为春茶和秋茶。(也叫春水和秋香)
春水是指春天的茶叶,经过一个冬天的孕育,营养物质含量极为丰富,体现在茶的水质,就是口感很好; 秋香是指秋天秋高气爽,天气情况有利于茶叶中的芳香物质的产生,而芳香物质构成茶叶香气,体现在香气很高。 而对茶叶的采摘也是非常有讲究的,采摘的叶子不能是太老的,也能是太嫩的。一般都是采摘下驻芽二三叶。看下图:
茶青采摘完成,便正式进入制作的环节,铁观音的制作分为三个环节。称为做青、杀青、揉烘。
做青分为三个步骤,晒青、摇青、晾青。做青是铁观音内质形成的关键阶段; 杀青是利用高温迅速破坏酶的活性,巩固已形成的品质,为下一阶段创造条件; 揉青分为六个步骤,分别是揉青、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揉青塑造茶叶的外形,并对茶叶的内质也有所促进,缩小体积,使茶汁均匀的附在茶叶上。
做出一泡好的铁观音,绝对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从种植地到品种的选择,到种植地和茶树的精心培育,再到茶的制作。每一步都非常关键,而每一步也都非常复杂,非常有技术含量。只有精心的做好每一步,才能制作出真正的安溪铁观音"正韵"之茶。
这里面,是一代又一代人智慧及心血的结晶。在我们品尝一泡好茶的时候,请别忘了向他们致敬。
铁观音的冲泡:那姑娘的双手在跳舞茶艺,是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一美丽少女,身着汉服,双手似跳舞般做着各种动作,"观音入宫"、"春风拂面"、"韩信点兵",再配上优美的古琴演奏,极具画面感。
铁观音的冲泡非有讲究,冲泡对茶的口感、汤色、香味皆有影响。冲泡铁观音,最好用山泉水,次之则是矿泉水、纯净水,而水的温度则以100度为佳。铁观音的冲泡分为七个步骤:
当然做到这些,并不能称之为茶艺,只是会冲泡了。真正的茶艺需要了解茶文化,那些表演茶艺的姑娘们,不但要学习冲泡技术,了解铁观音历史文化及制作常识,懂茶礼,更是需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任何一门艺术,只有形是不行的,必须有其韵。他们每一个动作都需要长期的训练,每一个表情都要恰到好处。只有这有,才能称得上真正的茶艺。
而对一般铁观音爱好者来说,泡一杯好茶也是有一些讲究的。首先第一泡必须洗掉,但第一泡又不能闷的太久,以二十秒左右为宜;其次,一般来说一泡茶只能泡六到七次,冲泡次数过多,则无味了。
闽南铁观音文化说到茶文化,不一定非得是茶与禅、茶与诗、茶与艺术或是茶之礼仪,当然这些也很重要。但传承了一千多年的铁观音,早已超脱出这个范畴。铁观音文化已融进闽南人的生活,它已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闽南人无论是走亲访友,拜访客户,还是朋友小聚,三两个人走到一起,首先要做的便是烧上水,尝尝主人珍藏的好茶。无论是闲聊家常,还是商业沟通,都是品着茶进行的。气氛融洽的,就完成了一次商业谈判岂不美哉。
文化来源生活,而文化传承的目的,是其能融入人们的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比如说诗文化,诗来源于生活。诗,是人们抒发生活感悟的一个文学体裁。而传承诗文化的意义,便在于其能服务于生活,服务于大众。
学会作诗,可以用其抒发情感,或喜、或悲、或怒都可以用诗记录下来。而品读前人之作,可以启迪我们的人生。苏东坡教会我们豁达,杜子美告诉我们需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但会作诗者有几人?甚至大多数人,读都读不懂前人之作。这就说明,诗文化的传承不算成功,因为它并未融入大多数人的生活,更谈不上服务于大多数人的生活了。
反观闽南铁观音文化,它已成为闽南人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说,大多数人已经离不开它了。
关于文化传承几千年中华文明,留下了很多像铁观音这样的"瑰宝"。但文化的传承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甚至是很多"非遗"传承,也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囧境。
而改变这种状况最好的方法,便是让那些"非遗"别再那么"神秘"。敞开胸怀,让世人去了解它,让其走进人们的生活,并其融入于生活。文化传承的终极目的,不就是服务于生活吗?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82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为自己开一个“茶坊“
下一篇: 德昂族的四个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