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里,皇帝是最高统治者,一切最好最美的东西皆献帝王享用。茶是清俭的东西,当民间开始饮用时,宫廷虽偶而为之,但还没有十分重视。
唐代已有贡茶,故卢仝诗云:"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陆羽也谈到过王公贵族之家饮茶必二十四器皆备,而且要金玉具器的情况。 从唐代出土的茶具看已相当豪华,贵族尚如此,皇室自然更胜一筹。不过,总的来说,唐代的宫廷虽有饮茶习惯,从文化意义上并未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唐朝是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的时代。宋朝则不然,由于自五代起,和凝等宰辅之流即好饮茶,宋朝一建立便在宫廷兴起饮茶风尚。宋太祖赵匡胤便有饮茶癖好,因而开辟宫廷饮茶的新时期。历代皇帝皆有嗜茶之好,以致宋徽宗还亲自作《大观茶论》。这时,茶文化已成为整个宫廷文化的组成部分。皇帝饮茶自然要显示自己高于一切的至尊地位,于是贡茶花样翻新,频出绝品,使茶品本身成为一种特殊艺术。
宋人的龙团凤饼之类精而又精,以至每片团茶可达数十万钱。可以想见,这种茶的玩赏、心理作用早已大大超出他的实际使用价值。它虽不能看作中国茶文化的主流和方向,但上之所倡,下必效仿,遂引起茶艺本身的一系列改革,因而也不能完全否定。饮茶成为宫廷日常生活内容,考虑全国大事的皇帝、官员很自然地将之用于朝仪,自此茶在国家礼仪中被纳入规范。至于祭神灵、宗庙,更为必备之物。唐代茶人大体勾划出了茶文化的轮廓,各阶层茶文化需要各层人进一步创造。宋朝可以说是茶文化的形成时期。宋代团茶历南北宋、辽、金、元几代,直到明代方废,领导茶的潮流长达四、五百年,不能说宋代宫廷对茶文化没起作用。关于宋代宫廷茶文化的具体情况。
宋代贡茶从南唐北苑开始。北苑在南唐属建州。其地山水奇秀,多寺院名胜,又产好茶,故自南唐便为造茶之地。《东溪试茶录》载:"旧记建安郡官焙三十有八,自南唐岁率六县民采造,大为民所苦。我朝自建隆以来,环北苑近焙,岁取上贡,外焙具还民间而裁税之。"可见,北苑原是南唐贡茶产地。唐代的饼茶较粗糙,中间作眼以穿茶饼,看起来也不太雅观。所以南唐开始制作去掉穿眼的饼茶,并附以腊面,使之光泽悦目。宋开宝年间下南唐,特别嗜茶的宋太祖一眼便看中这个地方,定为专制贡茶的地点。宋太宗太平兴国(976-983年)年初,朝廷开始派贡茶使到北苑督造团茶。为区别于民间所用,特颁制龙凤图案的模型,自此有了龙团、凤饼。宋朝尚白茶,到太宗至道年间又制石乳、的乳、白乳等品目。
一、茶饮风俗形式
宋代茶饮风俗形式,在其历史时间与空间具有时代的特征、社会的特色。在宋代,全国范围内出产茶叶200多个品种。其中,皇家的贡茶最具有代表性。北宋王朝初立,宋帝设立茶局,派重臣督造皇家御茶,他们最终选定福建建州凤凰山北苑贡茶为皇家御茶,旷世奇茗也由此诞生,掀开了中国茶叶史上新的篇章。据记载,皇家贡茶“龙团凤饼”为宋真宗时期宰相丁谓所创,小“龙团凤饼”是宋四大书法家、福建转运史蔡襄所造。宋徽宗年间,郑可简改制的“龙团胜雪”成为中国制茶史上的一个神话,至今无法超越。宋代贡茶之美、茶叶之精,使得大量文人墨客为之倾倒。饮茶不仅成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进入上层社会的精神生活,成为文学艺术的主题之一。在“两宋”时期,先后有180多位诗人、词人用文章赞颂宋代贡茶,诗词达400篇。宋代的贡茶记录着宋代人深耕茶史的足迹,记录着宋茶创造茶史的辉煌。建茶入诗,比比皆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把佳茗和佳人联系在一起,写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佳句,为人们所传诵。陆游写了300多首茶诗,成为历代诗人中写茶最多的一位。陆游对建茶更是情有独钟,他入闽做茶官,就生活在建茶之地建州。“建溪官茶天下绝” 的名句,出自于他的《建安雪》。欧阳修在病中喜得建茶,品尝之余,遂作《和梅公仪尝建茶》。“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卢仝走笔章”,这是梅尧臣的诗句,是说北苑“龙凤团茶”可以比得上“仙人掌茶”,也可与“阳羡紫笋茶” 媲美。
宋茶成为国饮和宋代茶文化的繁盛,与宋徽宗赵佶密不可分。据《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宋徽宗在位的时候,武夷山北苑的御茶园不能再囿于传统上贡的“龙凤团茶”,必须跟着皇帝的心思变花样,以悦龙心,精制了几十种贡茶,让皇帝来玩赏:白茶、“龙园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不一而足。赵佶喜茶,不仅在于他精于茶事、擅长茶艺,还写了一本《茶论》,后世称之为《大观茶论》, 谈制茶之法与点茶真韵。书中说,饮茶有道,首先讲究色、 香、味。由此可以看出,宋徽宗不但懂得如何点茶泡茶,还清楚了解制茶的过程与饮茶的香气效果。在皇帝带头下,随着饮茶在社会生活中所处地位的日益重要,宋代茶书的撰述也大大超过了唐人,超过30种,其中不少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成为中国茶文化著述中的宝贵遗产。
二、社会基础
宋代的饮茶之风继唐之后深入社会各个阶层,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宋代开封城内遍布茶庄、茶肆、茶馆等。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以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都描述了东京汴河两岸茶坊生意兴隆的繁荣景象。宋代茶馆十分重视摆设,有的悬挂名人字画,有的则放置鲜花、盆景,很注意环境的优美。《梦粱录》在记载当时的茶馆时说:“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流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 从皇宫、官府的欢宴到亲朋之间的聚会,从各种场合的迎来送往、交际应酬到人生喜庆的礼俗,无处没有茶之清风洋溢、香气飘拂,斗茶、茗战更是情趣盎然、格韵高雅。茶道兴,茶宴盛。斗茶之风浓烈,讲究茶优、水质、器美,茶以新贵,水用活水,器要精良。选团茶碾细末入盏,注沸水搅动,茶汤纯白为上,青白次之,灰白又次之;盏无水痕为绝佳,水痕先出者为负。茶王“斗品充官茶”,民间有茶农、百姓的世俗斗茶;高僧爱斗茶,寺院有佛教僧侣的禅门斗茶;名士好评水,官宦有诗人墨客的文士斗茶。随着点茶的技艺不断创新,由此产生了能在茶汤中形成文字和图像的技艺——分茶。在宋徽宗和一大批文人、僧人的推崇下,不仅把分茶做到极致,也将中国茶文化推向历史高潮。
宋代的茶馆,经营灵活,除白天营业外,还设有早茶和夜茶。据《东京梦华录》说:北宋时开封有“每五更点灯”的早茶馆。服务项目除供应茶水外,同时也供应汤水茶点。除了茶肆、茶坊、茶楼在固定的地方专门卖茶水等诸种饮料外,北宋开封至夜半三更还有提瓶卖茶者,“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南宋时杭州则在“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为深夜仍在活动、游玩的吏人、商贾或市民提供饮茶服务。在“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为市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茶文化
宋代的茶风、茶道盛行天下,开封曾是全世界茶文化的中心,茶叶经济约占当时财政收入的5%。宋代的饮茶文化更加深厚,且影响到日本、韩国等茶道的形成。日本有茶,大约是在平安时代之前。据当时的文献记载,茶是由当时留学中国的日本僧人最澄带回日本,并首先在寺院推广开来的。与中国茶异曲同工,日本茶也经历了由药用至饮用的过程。被尊为“日本茶祖”的荣西禅师由宋朝携回茶籽,并分送筑前背振山等,分植于宇治等地,并将宋朝禅院吃茶仪规完整地带入日本。1235年,日本僧人圆尔辩圆入宋求法,并带回径山寺茶种种在自己的家乡静冈。自此,日本茶道“禅茶一味”的寺僧传统被牢固地确立下来。日本“抹茶道”主要是承袭自中国宋代茶道。
宋代的斗茶和“茶百戏”就是中国茶文化的传奇。鉴于茶马贸易的旺盛,宋代开始朝廷设茶马司,专门负责以茶叶交换周边各少数民族马匹的工作。马匹是重要的战备物资,北宋朝廷设置了茶马司便于朝廷控制各少数民族地区。同时,茶马贸易也促进了对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别是茶文化的推广,并由此逐步产生了专供少数民族地区的茶叶——黑茶(边茶)。
中国茶从药用、食用演变到后来的饮用,不仅使用价值被充分挖掘,而且围绕茶的饮用也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以“唐煮”、“宋斗”、“明冲泡”,则分段成为古典之饮、浪漫之饮、自然之饮、但唯有宋代的茶文化,才上升由“品”到“玩”的浪漫境界,可称为中国茶文化的巅峰。
今日之开封,宋风浩荡,古韵犹存。文化产业繁荣兴盛,文化项目精彩纷呈。每年春季的清明文化节和每年金秋的菊花文化节两大全国性节会,成为传承和展示中华文明瑰宝的品牌和载体。当你来到开封,走一步都是文化,听一声都是传奇,看一眼都是美景,传承历史和文明的宫廷文化、府衙文化、书画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菊花文化和宋代茶文化,都可从缭绕回旋的茶烟芬芳中,再度物化为皇廷的盛宴、饮食的精绝、官瓷的细腻、汴绣的柔润、木版年画的鲜活和书画的禅境,能让你身临其境感受厚重的历史,体验唯美的文化。
宋人在茶里面放姜、放盐在北方已经成了一种惯习。
汉代以前,茶是作为药材或食材使用的。吃茶吃茶,是真的把茶吃下去,而且可以吃得很饱。
据记载,宋代北方人饮茶的习俗承袭于唐代,那时的老百姓,会将姜盐桂椒等材料加入茶里喝掉。不过当时的南方人却不太这种接受得了这种口味。
大文豪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对于北方人喝茶的这个习惯,就作诗吐槽过:“又不见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
不过东坡本人还好,虽说不上喜欢,但也并不反感。酷爱喝茶的东坡,一生留下了众多咏茶的诗篇,也说到过茶中加姜的事情。当时苏轼在山东吃的茶里,据说还放有芝麻,而且是先放在盆中加以研磨,之后再放入姜、盐去煮。
扩展资料:
历代饮茶习惯
汉代:没有太多史料记载,但公元前59年,王褒在《僮约》中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煮茶、买茶的情景。
三国:张揖《广雅》说:当时饮茶方法是“煮”,是将“采叶作饼”的饼茶,烤炙之后捣成粉末,掺和葱、姜、橘子等调料,再放到锅里烹煮。煮出的茶成粥状,饮时连佐料一起喝下。
明确指出茶叶是作为醒酒的饮料饮用的。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唐代。
唐代:唐朝人喝茶全是煮。先用茶碾子把茶砖碾碎,碾成粉面状的茶末,再用茶罗把茶末过滤一下,把茶末投放到滚水里,像煮饺子一样煮上三滚,最后喝那一锅茶汤。唐朝,上流社会拒绝瓷器,喝茶多用铜碗、银碗或者金碗。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宋代茶人:点茶拉花、“卡布奇诺”老祖宗早就玩过了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 细数各个朝代茶文化 宋代最讲究
茶兴于唐盛于宋。宋代的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之风非常盛行,既形成了豪华极致的宫廷茶文化。又兴起趣味盎然的市民茶文化。宋代茶文化还继承唐人注重精神意趣的文化传统,把儒学的内省观念渗透到茶饮之中,又将品茶贯穿于各阶层日常生活和礼仪之中,由此一直到元明清各代。与唐代相比,宋代茶文化在以下三方面呈现了显著的特点。
一是形成以“龙凤茶”为代表的精细制茶工艺。
宋代的气候转冷,常年平均气温比唐代低2-3℃,特别是在一次寒潮袭击下,众多茶树受到冻害,茶叶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于是生产贡茶的任务南移。太平兴国二年(977),宋太宗为了“取象于龙风,以别庶饮,由此人贡”,派遣官员到建安北苑专门监制”龙风茶”。龙凤茶是用定型模具压制茶膏并刻上龙、凤、花、草图案的一种饼茶。压模成型的茶饼上有龙凤的造型。龙是皇帝的象征,凤是吉祥之物。因而龙凤茶就不同于一般的茶,从而显示了皇帝的尊贵和皇室与贫民区别。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写道:“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
宋代创制的“龙凤茶”,把我国古代蒸青团茶的制作工艺推向一个历史高峰,拓宽了茶的审美范围,即由对色、香、味的品尝,扩展到对形的欣赏,为后代茶叶形制艺术发展,奠定了审美基础。现今云南产的“圆茶”、“七子饼茶”之类和旧中国一些茶店里还能见到的“龙团”“凤髓”的名茶招牌,就是沿袭宋代“龙凤茶”而遗留的一些痕迹。
二是“斗茶”习俗的形成和“分茶”技艺的出现。
“斗茶”又称“茗战”。就是品茗比赛,把茶叶质量的评比当作一场战斗来对待。由于官廷、寺庙、文人聚会中茶宴的逐步盛行,特别是一些地方官吏和权贵为博帝王的欢心,千方百计献上优质贡茶,为此先要比试茶的质量,斗茶之风便日益盛行起来。范忡淹描写“茗战”的情况说:“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斗茶不仅在上层社会盛行,还普及到民间,唐庚《斗茶记》记其事说:“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於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三五知己,各取所藏好茶,轮流品尝,决出名次,以分高下。
宋代还流行一种技巧性很高的烹茶技艺,叫做分茶。宋代陶谷《清异录?百茶戏》中说:“近世有下汤适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茶百戏'”玩这种游艺时,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这时盏面上的汤纹就会幻变出各种图样来,犹如一幅幅水墨画,所以有“水丹青”之称。
斗茶和分茶在点茶技艺方面有相同之处,但就其性质而言,斗茶是一种茶俗,分茶则主要是茶艺,两者既有联系,又相区别,都体现了茶文化丰富的文化意蕴。
三是茶馆的兴盛。
茶馆,又叫茶楼、茶亭,茶肆、茶坊、茶室、茶居等,简而言之,是以营业为目的,供客人饮茶的场所。唐代是茶馆的形成期,宋代则是茶馆的兴盛期。五代十国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茶馆、茶楼也迅速发展和繁荣。京城汴京是北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北方的交通要道,当时茶坊鳞次栉比,尤以闹市和居民集中地为盛。
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遇迫之,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后,茶馆有盛无衰,“处处有茶坊、酒肆、面店、果子、采帛、绒线、香烛、油酱、食米、下饭鱼肉鲞、腊等铺”(《梦粱录》卷十三《铺席》)。《都城纪胜)说城内的茶坊很考究,文化气氛浓郁,室内“张挂名人书画”,供人消遣。《梦梁录》中也说“今杭城茶肆亦……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茶坊里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盐鼓汤;暑月添卖雪泡海花酒。
大城市里茶馆兴隆,山乡集镇的茶店茶馆也遍地皆是,只是设施比较简陋。它们或设在山镇,或设于水乡,凡有人群处,必有茶馆。南宋洪迈写的《夷坚志》中,提到茶肆多达百余处,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茶馆逐渐兴盛起来,茶馆文化也日益发达。
宋代文人著诗文歌吟茶事数量也众多,茶诗文中有涉及对茶政批判的,也有对茶艺、茶道进行细腻人微描写的。宋代的茶学专著也比较多,有25部,比唐代多19部。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80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茶有杀菌和抗病毒功效
下一篇: 降暑养生——阿胶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