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赣南采茶戏:从九龙山响遍大江南北

小小茶农 2023-11-20 15:36:25

赣南采茶戏:从九龙山响遍大江南北

赣南采戏俗称“灯子戏”、“茶篮灯”,亦名“三脚班”。它贴近生活的戏剧内容,幽默风趣的喜剧风格,短小精悍的“三角班”体制,运用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模拟动物形象的表演艺术,活泼明快,优美抒情的民歌体音乐,配以勾筒正反弦与民间锣鼓的伴奏形式,加上头戴“一把抓”(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的独特服饰,构成了赣南采茶戏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风格,它深受客家人的喜爱,成为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山茶花。

采茶戏从九龙山响遍大江南北

“清清龙江绕龙山/高高龙山托龙潭/龙潭飞雨洒茶林/茶林传香凭茶仙”。早年,客家先民落户赣南山区,为了寻求生存,靠他们勤劳的双手在山上垦荒种茶。随着时间推移,茶业不断发展,至清代,名茶盛行,而最具代表性的要算赣州安远的“九龙山茶”。九龙山当时已成为客家地区远近闻名的茶区。

客家人一边采茶一边唱着茶歌。最早的茶歌有“十二月采茶歌”。随着茶歌的传唱又发展了载歌载舞的“茶篮灯”。后来,每逢过年过节或茶山开市,均以“茶篮灯”助兴,备受欢迎。随后,在“茶篮灯”的基础上由原来的一唱众和,改为载歌载舞,姐妹对唱、茶童手摇纸扇插科打诨的小戏《姐妹摘茶》。同时,由于客家人长期居住山区,他们从摘茶劳动中提炼出采茶戏独特的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这一表演艺术,摘茶时,客家茶农一手摘茶,一手需用扇子不停地扇风,这样才能使茶叶不烫而确保茶味醇正。与此同时,根据客家儿童生活情趣为内容,编有一个以大姐、二姐、三郎子戏耍板凳的小剧叫《板凳龙》,就此,“两旦一丑”的三角戏在明朝末年从“茶篮灯”的母胎中脱颖而出,20世纪中期统称为采茶戏。

《茶童戏主》引领采茶戏名声大振

客家赣南采茶戏中有一部珍品剧目《茶童哥》,197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慕名派人来到赣州,商定拍摄戏曲影片。《茶童哥》后被著名导演吴永刚改编为《茶童戏主》并拍摄成电影,这使得赣南采茶戏名声大振。

《茶童哥》是一出富有浓郁客家赣南民间艺术风格的大型采茶歌舞讽刺喜剧。剧目中通过卖身为奴的青年茶童,利用朝奉害怕妻父权势而又贪财好色的矛盾,便与茶山众乡亲一道,同朝奉展开一场斗智斗勇,最后使朝奉人财两空,狼狈不堪……剧目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耐人寻味。《茶童戏主》经历了《九龙山摘茶》、《茶童哥》和影片《茶童戏主》三个发展过程,在表演艺术上使赣南客家采茶戏独具一格,客家赣南采茶戏的优秀剧目在传承与发展中具有浓郁赣南乡土气息,得到田汉、郑君里等专家充分肯定,国内外报刊给予了高度评价。一时,“广西有个《刘三姐》,江西有个《茶童哥》”的美誉响遍大江南北。由此,赣南采茶戏伴随《茶童戏主》,成为祖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朵鲜艳的山茶花。

在赣南几代戏曲工作者的努力下,赣南采茶戏涌现了一批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优秀剧目,不仅多次晋京献演,还赴香港并四次到台湾交流演出,深受客属乡亲和台湾同胞喜爱。

赣南采茶戏金明国舅

  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折叠编辑本段起源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由汉族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有几个阶段。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来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当面写书两交钱。二月采茶......。"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了一步。
  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即从"采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女中分出二人,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唱边舞,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轮唱六个月);扮丑角的手持纸扇在中间穿插打趣。这就是原始节目《姐妹摘茶》。再后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哥卖茶、盘茶等细节,丑角扮成干哥卖茶,便更名为《送哥卖茶》。这种采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荼戏的雏型了。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尚无管弦伴奏,便统名为"采茶戏"。采茶戏因是从汉族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乐唱腔又多民歌风味,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谁有赣南采茶戏的资料

赣南采茶戏是赣南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音乐舞蹈相结合而形成的地方戏曲,主要由安远、于都、赣县、信丰、石城等地的茶歌、马灯、龙灯、摆字灯等民间歌舞与粤东采茶灯结合发展而成,并在客家人居住地区广为流行。赣南采茶戏的话白现存使用赣州方言,内容多是反映赣南农村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它以喜剧、闹剧为主,风格幽默诙谐、轻松活泼,音乐主要采用唢呐加锣鼓伴奏的灯戏音乐和用“勾筒”(胡琴)主奏的采茶音乐,曲调有灯腔、路调、彩调四种,演技以扇子花和矮子花最具特色。

赣南自古盛产名茶,广大茶区和乡村,向有民歌性质的采茶歌和民舞性质的采茶灯活动。明代中晚期,在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茶区,由采茶歌、采茶灯发展成为采茶戏,其始祖剧目是《九龙山摘茶》。因此,俗称“茶灯戏”、“灯子戏”,又因它的角色过去一般是由三人(两旦一丑或生旦丑)组成,故又称“三脚戏”、“三角班”,至二十世纪中叶统称为采茶戏。
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字、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其中又以男欢女爱的情戏所占比重为大。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人物通常由二女一男组成,女的叫大姐、二姐,男的叫茶音。三人中仅男的(生或丑)有行头,一般是头戴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脚穿灯龙裤。表演时姐妹对唱,茶童手摇纸扇插科打诨。其舞蹈主要运用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摹拟动物形象。这些动作皆来源于劳动生活,形工十分独特。矮子步:双腿前蹲,脚跟提起,趾尖落地向前移动,被人誉为“东方的芭蕾”。它是根据上山曲腿,挑担压肩时的形体而创造的;扇子花是根据摘花时,一手摘茶一手用扇子不停地扇风,免得茶叶藏熟,以确保茶叶纯正而创造的;单袖筒是根据摘茶时,右手摘茶,左手持巾时而擦汗时而遮阳,时而作茶篮盛茶而创造的。摹拟动物形象,主要有:猴子撒尿、猴子洗脸、蜻蜒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画眉跳架、乌龟扒沙、狗牯摆尾等。其中矮子步和摹拟动物动作,均为丑角刻画人物所用,它是赣南菜茶戏最具特色的地方和精华所在,故有“三角成剧,小丑当家”之称。
赣南采茶戏内容贴近广大劳动大众生活,它人物少,布景简单,与其它戏曲程式相比,更具生命力,尤其便于山区流行。至今粤东农村尚有句“有钱丢采茶无钱买笠嘛”的俗语,意为因看采茶戏,连身上仅有准备买斗笠的钱都丢给演采茶戏的艺人了。自采茶戏在赣南诞生后,深受基层群众的欢迎,很快传遍与之相禽的闽、粤、湘等地,尤其是客家人聚居地区,竞相传演,蔚然成风,成为客家人最喜爱的戏曲形式之一。据《赣州地区戏曲志》载,赣南采茶戏传入闽粤的时间均在清初。“其路线,1、自赣南传入闽西后,分为两支:一支沿武夷山流传到赣东、赣中和赣北;另一支‘流行到漳州一带,并传至台湾,成为歌仔戏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见《中国戏曲志?福建卷》。2、经粤东、粤北传入湘南、桂南”。
近年来,赣南采茶戏歌舞剧团的《山歌情》、《长长的红背带——献给客家母亲的爱》等晋京献艺,分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及其它数十个单项奖。

赣南采茶戏最早出现于江西省赣州市哪里?

综述:赣南采茶戏发源于江西安远县九龙山一带。

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以九龙茶灯为基础,吸收赣南其民间艺术逐步形成的,主要流行于赣南、粤北和闽西,一度也传播到广西桂南一带。赣南采茶戏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

分类:

灯腔。此类唱腔包括民间花灯、茶灯(茶篮灯)、马灯、花鼓中的所有唱段。这些唱段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形象鲜明,气氛欢快热烈,富有动感,结构紧凑,用勾筒或唢呐加锣鼓伴奏。

茶腔。茶腔是在三角班形成以后所编演的采茶戏使用的唱腔,曲调或缠绵委婉、亲切恬美,或粗犷高亢、激情奔放,均富浓郁的田野风味,适于表现各种不同的情感。其行腔与客家话语调紧相吻合,加上大量衬词,更显其客家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赣南采茶戏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78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