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顺高是湖北五峰人,1956年考入湖南农学院农学系。1958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在湖南、浙江、安徽三省农学院设立茶叶本科,他转入了茶叶专业。1960年他自愿申请,由国务院统一分配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此,开始了他的茶叶生涯。
青春之歌
1961年10月,所领导命张顺高、刘献荣到勐海县巴达大黑山考察大茶树,经过3天步行到达了大茶树地点。在幽邃的原始森林中,对大茶树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考察记录,取土样,采茶树花果枝叶标本,测量茶树直径为1.0米,树高采用三角法测量。1962年2月,再次进山复查,证明测量无误。后来进行了茶果枝叶鉴定、样品生化分析,确定为野生型茶树,于1963年撰写《巴达野生大茶树的发现及其意义》一文,在湖南《茶叶通讯》发表,把树龄古老、树姿巍峨的巴达大茶树展现在世人面前,一时震惊茶坛,中国没有野生茶树、而印度在阿萨姆省发现了野生茶树、因而茶叶原产印度之说,从此逐渐消声了,为论证茶树原产地在中国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此后,国内外茶界名流、社会知名人士纷纷到巴达大黑山拜谒野生型茶树王。巴达野生大茶树的发现和宣传报道,使勐海的知名度显著提升。
1967年6月,张顺高奉命出国当专家,到非洲马里锡加索的法拉果建立一个茶园及年产100吨的珍眉绿茶加工厂,总投资预算为73万英镑。按照专家组的分工,他负责茶园建设。马里位于撒哈拉大沙漠南缘,气候炎热干燥、相对湿度低,茶树成活的难度大。张顺高采取引水灌溉,种植茶园覆荫树、改良土壤等措施,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中国茶树引种到马里栽培获得成功。马里共和国总统签发命令授予张顺高二等国勋银星蜜蜂勋章。1977年底,张顺高又转战上沃尔特试种茶树,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任务。1979年,张顺高被评为中国驻上沃尔特使馆先进工作者。
功臣所长
1981年4月,省委任命张顺高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他上任后,一心要把茶科所建成云南的茶叶科技中心,按照科研发展需要组建了栽培、品种、制茶、生理生化、开发、植保、茶机、情报资料8个研究室;引进了10多名大学生,重用年轻科技骨干,同时派出了28人到省内外院校进修,先后派出5人去日本、斯里兰卡研修,经常请一些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下力气治理环境,修建了办公区的围墙,绿化美化科研所,争取上级支持新建了科研大楼、行政办公楼、情报资料楼和24户职工宿舍,添置了一批大型仪器设备,科研和生活条件很快得到改善;全面加强科研试验基地建设,兴修水利,大面积茶园实现了喷灌。改革管理体制,组建示范茶场,茶园实行承包,单产由1980年的平均52公斤,提高到1985年的163.5公斤,培养出单产400公斤的高产试验茶园,充实完善了100余个品种的全国品种园,建立了全国最大的茶树种质资源圃。
张顺高还派出科技人员,与重点茶区的茶业部门配合,大力发展新茶园、改造低产茶园。先后在勐海县主持实施国家级星火计划《大叶茶优质丰产栽培和红碎茶初精制合一加工技术开发》项目,发展新茶园8000多亩,建立了星火茶厂;主持省茶叶综合示范区项目,在勐海、腾冲、双江、思茅、澜沧、潞西6县建成速成高产、低产变丰产、茶树良种、生态茶园各种内容的综合示范面积6000多亩,带动发展面积17.22万亩;为思茅茶树良种场提供50亩母本园的苗木,为茶树良种在生产上加速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张顺高担任所长期间,对全省茶树品种资源考察及速成高产、云抗等五个优良品种、低产茶园改造、茶叶加工等多项研究项目进行总结和成果鉴定。开展对外科技承包,承包的惠民茶场,3年内使企业年产值由17万元跃升近100万元;加强科技宣传。积极办好由他主编的《云南茶叶》这份全省性的技术学术刊物,进行学术、技术、经验和信息交流,向全国宣传云南茶叶,让全国了解云南,提高茶科所知名度。到20世纪90年代,云南茶叶已达144万担,净增产量100万担,茶叶已经成了云南受益面最为广大的支柱产业,为94%的山区各民族人民脱贫致富,拓宽了新路。1983年,张顺高荣获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顶尖专家
20世纪60年代初,张顺高组织进行“云南大叶茶树种植密度与排列方式试验”和“综合丰产试验”,通过科学试验和调查研究,初步形成了合理密植是茶树速成高产的中心的概念。1975年,他再次组织进行了每亩600~8000株的不同种植密度与排列和不同的水、土、肥条件的栽培试验,其中两亩试验地栽后次年投产,3年亩产250公斤,5年400公斤,创云南茶叶之最。该项研究1985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成果证书,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重大科技推广项目,在云南推广180万亩。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生产的实践,张顺高对大叶茶的丰产规律有了深刻认识,撰写了《论茶树速成高产、高产稳产栽培法》一文,提出了以“土肥为基础,以密植为中心,把好修剪、养树、采摘技术关键”的云南大叶茶栽培理论框架,编写了《云南茶园建设技术规范》。密植速成高产栽培技术,在生产上应用,对推动云南茶园建设现代化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茶叶大发展,发生了重要作用。
1984年,张顺高向勐海县提出《建立勐海县茶叶生态县的建议》,1985年主持建立勐海县南糯山茶叶经济生态村试验示范。1986年在主持全省茶叶综示区项目期间,把生态茶园作为一项内容在茶区推广。1987年主持江城牛洛河万亩生态茶园建设。结合多年的研究和实践,1992年在“中国茶叶发展研讨会”上发表《中国茶园建设生态之路》论文,在全国率先提出生态茶园理论,以全新的观点和理论方法,向中国茶园建设传统模式挑战,引起了全国茶叶界的高度重视。
“高山出好茶”几乎成了人们的“口头禅”,这是不是真理?张顺高决心要给它一个科学的说法。经云南省应用基金会批准资助,1988年与中科院云南天文台、昆明生态所、云南气象局合作,进行了“茶树太阳光谱考察”研究。经过1年野外考察,3年室内作业,完成了20万字的研究报告;找到了优质茶的地理存在,为优质高产茶叶的区划和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开创了应用茶树生态学研究新领域,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茶叶科学,是云南茶叶科技的一项创新和技术进步。张顺高努力学习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古植物学和新地球观等知识,利用古生态学的成果,对茶树原始起源中心、传播中心、多样性形成、驯化原点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以《古生态学与茶树起源、传播、驯化的系统猜测》为题,提出了全新论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在南糯山发现茶叶在哈尼族生活中,不仅经济地位特殊,就连立寨、山水林田的规划,均以茶园为中心,做到了农林牧副的合理区划,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经过系统研究,他撰写了《西双版纳南糯山哈尼族诺博文化研究》一文,在1990年第二次国际民族生物学大会上发表,创立了“诺博文化”概念(诺博是哈尼语“茶叶”的意思)。张顺高潜心对茶文化进行系统研究,在《论茶文化的源泉与中国茶文化发展》一文中,首次较准确地规范了茶文化概念,阐述了它的物质性、继承性、时代性、全球性、多样性五大特点,揭示了茶文化的本质,对广博的茶文化现象作了分类,对茶文化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老当益壮
张顺高把他的爱倾注给了云南大叶茶,倾注给了云南茶区的各兄弟民族,退休后奋力兴茶的劲头丝毫不减。他倾力发起创办了“昆明茶文化促进会”,担任理事长和《民族茶文化》期刊编辑,致力于普洱茶的宣传,主持或参与组织了“祭茶祖孔明”等系列活动,创立了“茶寿节”。
如今,张顺高已年近80岁,精神矍铄,像一个活泼健壮的青年,正在为筹备向国庆60年周年献礼的《云南茶叶六十年》一书而辛苦劳作。
参考下面的网址:
http://www.ypta.com.cn/Article02/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7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云南是中国茶叶原产地的中心。全省多处发现野生大茶树,思茅地区镇远县境内有一株3000年树龄的“野生茶树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南糯山有栽培了八百多年的“茶王树”,这些依然健在的茶王们是云南悠久茶叶发展史的有力佐证。
云南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宜茶树生长。茶谚曰:“高山云雾出名茶”。云南省地处高原,但纬度较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土壤中又富含有机质,特别适于茶树生长,有利于茶树的芽叶长期保持鲜嫩,进行光合作用,增加养分的积累,提高了茶叶中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咖啡碱、多酚类、芳香油等有效成分的含量,因而云南茶叶的内在品质特佳。长期以来经过各族人民的辛苦培育,云南大叶种茶已成为驰名中外的优良茶树品种,以其鲜叶制出的各类茶叶,如滇红、滇绿、普洱茶、沱茶、七子饼茶等等,色艳、香浓、味醇、形美,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茶叶品种。
普洱茶、七子饼茶,均为绿茶,普洱茶为历代贡品,茶味醇厚爽口,香气浓郁。在过去人们惯以普洱茶作为云南茶叶的通称,即云南所产茶叶都称为“普洱茶”。我们这里所讲的普洱茶,是以特殊制茶工艺制成的一类茶叶。
普洱茶产于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澜沧江沿岸各县。普洱茶有散茶和紧茶两种。散茶外形条索粗壮、重实、色泽褐红。紧茶则是由散茶压制而成,外形端正匀整,并按其形状而命名。如长方形的称为“砖茶”,正方形的称为“方茶”,圆饼形的称为“饼茶”。由于经过特殊工艺制作,茶叶中对人体有益的茶多酚、咖啡碱等物质充分氧化,因此普洱茶品质别具一格,汤色红黄、香气馥郁、滋味醇厚回甜,饮后令人口角生香、回味无穷,而且茶性温和,有较好的药理作用。
普洱茶有着悠久的产销历史。普洱是云南省南部的一个县,是重要的商业集镇和茶叶加工集散地。西双版纳和澜沧江沿岸各地所产的茶叶,多经普洱运销各处,普洱茶即因之得名。明代,普洱茶即作为专有名词载入书籍。清朝前期《滇海虞衡志》一书中记载:“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认为产而资利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对普洱茶亦有描述。由此可见,普洱茶声名之著。
最近几年,尽管拥有“普洱”这样的中国名茶,云南茶叶企业在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贸易竞争中正日益失去市场。
“现在,云南本地的茶叶企业效益都不行了,情况很令我们担心。”2004年4月,云南省茶叶协会会长邹家驹说,“但是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在我们手上很平常的普洱茶一旦被台湾、香港商人买走后,无论价格还是名声很快就翻番了。”
买茶好像买玉石
对于外界茶商大量进入思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参与茶叶活动,人们意见不一。思茅市一名茶商说:“他们太喜欢沽名钓誉了,许多被他们拿到外面销售的普洱茶,经常是以次充好,改变生产日期,甚至用出茶书来提高价格,欺骗消费者。”
邹家驹说:“台湾普洱茶书的功利意识太强,出书人自己有什么存货就编造什么历史,往往都是以介绍、爱护普洱茶的名义,但目的都是为了卖高价。
有人从2004年春的广交会上给邹家驹带来一张《普洱茶图谱》。图上的凤凰沱茶,标明是20世纪70~80年代生产的。无独有偶,他不久前看到台湾2000年出版的《普洱茶谱》一书上也标明早期凤凰沱茶产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凤凰沱茶产于20世纪80年代。
邹家驹说:“这些图谱太离谱了,南涧生产凤凰沱茶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我听说在上海、广州等不少地方凤凰沱茶图案上的凤凰都贵得分单眼皮双眼皮了。真好笑,印刷上的问题都有文章做。”
“广州芳村卖的云南《普洱茶图谱》谬误太多了,这样使浑水摸鱼者宰客会更加得心应手。”邹家驹说,“现在市场上卖的所谓陈年普洱茶,绝大部分都不是真的。普洱茶消费者,特别是普洱茶经营者,买茶时不能只靠耳风、只靠眼里诱人的标贴,还要充分使用自己的嗅觉和味觉,运用头脑和知识,品评出岁月,品评出历史。”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周红杰说:“这些问题可以说是现在普洱茶‘商文化’的重要内容,这种文化的出现对普洱茶的发展短时间内表现出推进作用。然而,负面的影响将是对云南茶叶的重大损害。最大的悲哀是云南的茶人不懂云南茶叶,而追随外来‘名人’,盲目崇拜,并相互利用过分炒作,使普洱茶失去了本来面目,进入了神秘的文化行业。”
周教授认为目前市场上以香港、台湾为主流的普洱茶已经成为看包装、讲年代、视陈旧、比名气、寻来源等玄学体系。而真正讲科学、讲客观、讲真实需要花很多的时间。“这些问题需要引起茶学界、云南省政府的重视了。”他说,“我们从事茶叶教学的人时常无法解释,为什么许多人要去把学气功的或是看大门的、做小生意的外来人都奉为‘茶王’,而不愿学习一点科学的知识。”
邹家驹有一名酷爱普洱茶的朋友,前些日子在昆明一家茶馆喝了一壶据说是50年的普洱砖茶,消费2000多元。邹问他味道如何,他却不知道如何回答。邹告诉这名朋友肯定上当了,云南大学外语系毕业的一名女导游兴奋地告诉过他,不久前她带了一名印度人到那家茶馆买茶,三筒茶的价格3000多元。印度人前脚走,店主后脚主动跟上给了她1000多元的回扣。
“现在对于许多不懂普洱茶的人来说,其价格的离奇变化完全可以用买卖玉石来比喻了。”邹家驹感慨地说,“什么都可以作假,但岁月假不了,沧桑岁月流失在普洱茶上的陈香和滋味假不了。”
谁来整合普洱茶
但是也有人对各种各样炒作普洱茶价格的情况持乐观态度。
“茶叶价格的内外有别,往往在于营销手段,而普洱茶本身的品质并不差,现在最为缺乏的就是营销。”思茅市茶产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夏兵说,“如果市场能接受,就说明普洱茶具备这样的价值,只是以前人们没有重视;如果市场不接受,则怎么努力、吹嘘也没有用。”
夏兵认为:“现在思茅所有茶企业的效益都不行,根本没有力量去和别人竞争。本来上海、湖北等许多专家已经发现普洱茶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并且已经从中提取出有效成分,但是目前一直没有争取到国家权威部门的科学认定。”由此他遗憾地认为:“普洱茶的茶文化和茶品位一直没有被营销出来,所以想争取更高的经济利益,想大规模扩展高端市场明显底气不足。”
目前,思茅本地的茶企业基本上还处于卖茶叶原料的境地,很多连生存都成问题,根本谈不上获取高利润。思茅的茶叶效益在云南省内已经是最好的,所以可以想象云南全省茶叶行业的低迷状态。而作为每年有近10亿元财政赤字的思茅地方政府已经没有能力“自己建设自己,自己发展普洱茶”。
“我认为引进外资是最好的办法,包括引进一些先进的管理和营销方法,不仅仅是普洱茶,整个云南的茶叶行业都需要这样的整合和变革了。”夏兵说,“我不反对外面的茶商们千里迢迢来思茅投资、认养,或者承包茶园经营,不管是名义上还是资金上的,因为他们在外面为了赚钱,努力宣传的都是普洱茶、云南茶的好处。只要我们政府的管理、服务工作跟上了,都可以给云南茶叶带来良好的影响和结果,成为我们发展的机遇。”
夏兵还说:“我一直在和许多人说,如果我们的茶产业要发展,就必须做好让别人先发财的思想准备;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太多考虑得失,提前去讨价还价,那么就我们现在的茶叶条件很难吸引来最好的合作伙伴。”
“现在,如果有人能够从种植、加工和销售上整合云南普洱茶,即全部垄断云南普洱茶市场,将形成一个巨大的利益空间。”思茅市的一名茶叶官员说。
2004年4月初,一家北京企业自己找到思茅市,表示经过调查研究,认为思茅的普洱茶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他们希望能够进行合作。具体的做法是:由政府出面做工作,让思茅市所有的茶叶企业通过合同的方式全部卖给北京公司,然后由他们进行统一营销。这家公司还表示:“如果一切顺利,下一步将考虑在思茅投入巨资,建立专门的生产基地。”
“我们应该欢迎更多这样的合作者,甚至竞争者。”夏兵说。
中国拥有世界23%的茶叶品种,但茶叶的世界生产份额却只有6%。以产大叶茶为主的云南省目前茶叶产量每年约160万担,为中国第三产茶大省,但是云南的茶文化在中国处于低水平状态,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张顺高教授说:“虽然云南是产茶大省,并且在喝茶方面有着悠久历史,但是云南几乎没有什么中国知名的茶叶品牌,当然中国在国际上也没有什么知名的茶叶品牌。”
现在,包括云南省在内的中国生产、加工茶叶的地点极其分散,而且制茶技术很少更新改良。大部分中国茶叶出口是散装,而不是像国际通行的那样,用精心包装的集装箱出口。
谁更重视云南茶产业?
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港九茶叶商会会长郭宏廉就在广州交易会上告诉邹家驹:香港民众在长期的普洱茶饮用中发现,用越南、泰国乃至大陆广西、广东原料生产的普洱茶,应市可以,但不宜长期存放;而用云南大叶种原料生产的普洱茶,耐放耐泡,如加工得当,在长期自然陈化中去掉较为强烈的苦涩味,滑口陈香,必定成为普洱茶之极品。
邹家驹说:“那些年在交易会上,广东、四川和贵州的普洱茶摊位上门可罗雀,我的身边却时时挤满了港澳茶商。云南普洱茶得以传播发展,在众多的竞争者中独树一帜,与云南普洱茶产区内丰富的古生和栽培型大茶树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比下来,目前作为生产普洱茶的云南人好像都不如外地人懂普洱茶,“这是可笑又可气的事情”。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周红杰说:“历史上所指的普洱茶,实际上是以云南大叶种茶制成的晒青毛茶为原料、经加工整理而成各种云南茶叶的统称。现代的普洱茶是将晒青毛茶后发酵处理精制而成。有人不懂茶叶历史,将两者混淆起来,搞出什么普洱红茶、普洱绿茶、普洱……等等,令人发笑。”
前些年,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云南许多地方片面强调高产,强调低产茶园改造,致使大片古生茶园消失。国家茶叶质量检测中心主任骆少君认为:“万亩成片集中的良种茶园不是好事。生态环境没有了,病虫害发生频繁,不得不大量使用农药,而使茶叶农残超标,严重影响了销售和出口。”
20世纪70年代中,销往西藏的云南紧压茶出了问题。藏民反映饮后出现头昏、腹痛、腹泻等症状。国家民委专门派人下来调查发现:那时茶叶产量有限,云南省茶叶公司文件规定可以收购一部分荒野茶(开始叫丛茶)拼入边销茶。不知是拼配比例出了问题,是销区不对路,还是采摘不认真,误采误收了类似野生茶叶的其他植物。总之,云南紧压茶从此大批退出了西藏市场。
云南大学茶学系教授蔡新说:“我们的祖先在长期接触野生茶树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道哪些树种可食用,哪些树种不可食用。盲目笼统地说食用野生茶叶好是会出问题的。勐海巴达大茶树也属大理种,但不能食用。在茶叶拼配中使用过多的伊洛瓦底种(也叫滇缅种),同样是有害无益的。
目前,对比外界对云南茶叶的积极关注,云南省内的一些状况却令人不解。对外自称“世界茶乡、普洱茶都”的思茅直到2003年8月才成立了专门的政府管理机构,10月才开始工作。而在思茅市所有的领导中,对茶叶工作历来只有“分管的领导,没有专管的领导”。
历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茶”,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 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 了新的内涵和活力,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 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 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 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区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区茶文化。中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 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 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国际性:
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 文相结合,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 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78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春意如茶
下一篇: 中印茶产业经济合作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