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日本茶道之女性的茶道

茶百科 2023-11-20 12:20:54

日本茶道之女性的茶道

日本道之女性的茶道

在日本,茶道组织遍及全国,研习茶道的人据说有四五百万人之多,其中90%以上都是女性。有位日本友人对我说,在京都,你不应问女性“您是否学习茶道”,而应问“您学习的是哪家茶道”。下面就详细介绍日本茶道之女性的茶道。

日本茶道的源流,应上溯至8世纪上半叶。那时日本从中国引进茶文化,完全是照搬中国贵族书院式的茶道模式。可是,经过四五个世纪的吸收消化,到了16世纪,千利休提倡茶道应以“无中万般有”、“一即是多”的禅宗思想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他首先改革了茶室,由书院式的茶道,发展为草庵式的茶道,从茶室建筑、装饰和摆设,到煮茶方法、使用茶具样式和吃茶礼仪,进一步融入禅的简素清寂的精神,俗称“空寂茶”。由此在日本有“茶禅一昧”的说法,茶道也因此成为修炼精神和交际礼法之道。

女子教育和茶道要了解当今茶道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女性拥户群 ,还得追溯到明治时代,在明治时代以前,茶道是男性的专属,女子学教的茶道教育。

明治八年一月,36岁的迹见花蹊在东京神田中猿 乐町设立了迹见女子学校,并在学校教学科目中设点茶一项,这是学校茶道的初始。迹见花蹊于天保十一年四月九日出生在大阪的木津村,20岁时继承其父经营的“寺子房”,精通汉学绘画的他对茶道也情有独钟,他从实践性的教育观点出发,充分认识到学校茶道教育重要性。

明知十二年,京都女子学校也设立了点茶课程。明治二十年,当时的文部大臣森有礼提到:国家富强的根本在于教育,教育的根本在于女子教育”,“女子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成为贤妻良母所必须的气质才能。”强调了女子教育中艺能课程的重要性。从名之中后期开始。各地的女子学校纷纷设立茶道课程。到大正后起,京都市立第一高等女子学校三年级中有150多人、四年级中有100多人、五年级中有50人左右希望学习茶道课程。茶道开始被认为是一种 女性所必需的教养。当然,女子学校茶道教育的盛行和各茶道流派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其中以里千家最为积极。明知20年代,里千家十一世家元玄玄斋的长女犹鹿子到学校授课茶道,此后,历代里千家家元均担当了女子学校的茶道课程。他们希望通过学校教育的渗透 ,使茶道在女性中得以普及。在他们的努力下,到大正末期。女性的茶道人口超过了男性,此后更是占了主体的地位。

茶道入门知识

茶道入门知识

茶道入门知识,传统的茶道礼序过程很多,不同地区、不同流派也都会有区别,而普及性大众茶礼则相对简约。很多人对茶道很感兴趣,但是并不知道茶道知识,以下分享茶道入门知识

茶道入门知识1 茶道礼序

中国六大类茶叶的品种数以百计、千计,都能以相应的茶道礼序来表现。

用途和用意

每种茶具在茶道中都具有不同的用途和用意,需要认真学习。

手法

手势对于泡茶的效果也会产生影响,不同地区、不同流派之间的手势都略有差异。

准备茶具

准备和摆放泡茶所需要用到的茶具。

清洗

主要是清洗茶具、温润器皿。

泡茶步骤

泡茶的`步骤分为置茶、润泡、正泡、分杯、品茶。

茶道入门知识2 茶道入门茶道基本知识

1、选茶

茶叶的品质特征表现在外形和内质两方面。

A.外形:条索、色泽、整碎度、净度。

B .内质:香气、汤色、滋味、叶底。

2、择水

(1)水于茶的重要性

明代张源《茶录》:“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

明代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2)水的种类

古代:天水、地水,天水优于地水。

天水:雪水、雨水,雪水优于雨水。

地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山水即泉水,应取清、冽、甘、轻、洁、寒、活者烹茶。

江水即地表水,宜“取去人远者”。

井水即地下水,古人云:“脉暗而性滞,味咸而色浊,有妨茗气”。

(3)现代择水

自来水:

①水缸养水:自来水放入陶瓷缸内,放置一昼夜,让氯气挥发殆尽,再煮水泡茶。

②自来水龙头出口处接上离子交换净水器,使自来水通过树脂层,将氯气及钙、镁等矿物质离子除去,成为去离子水,然后用于泡茶。

桶装水:

纯净水,最能反映茶的真实面貌;矿泉水,需要寻找与之匹配的茶品。

(4)煮水技巧:一沸、二沸、三沸

煮水:水要急火猛烧,待水煮到纯熟即可,切勿文火慢煮,久沸再用。

煮水的“老”、“嫩”与矿物质离子的变化。过嫩时钙镁离子在煮沸过程中没沉淀,会影响茶汤滋味。久沸的水,碳酸盐分解时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散失殆尽,会减弱茶汤的鲜爽度;水中微量硝酸盐在高温下会被还原成亚硝酸盐,水经长时间煮沸,水分不断蒸发,亚硝酸盐浓度不断提高,不利于人体健康,故隔夜开水不宜次日复烧饮用。

3、备器

茶具的选择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要看场合,东西的多少和档次都依据场合确定,一般说来,休闲品茗所用茶具简要随意,待客茶具选用可鉴赏或档次较高的。二要看人数,人数小,器皿容量要小,人数多,器皿容量稍大。三要看茶叶,所泡茶叶不同,鉴赏重点不一。如品杯,乌龙茶品杯宜小,普洱品杯宜大;材质,绿茶宜玻璃,普洱宜紫砂等等。

茶具是为泡茶服务的,首先讲究实用、便利,其次才追求美观。

4、雅室

明代徐渭《徐文长秘集》:“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霄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

①音乐:宜中国传统器乐,如古琴、古筝、箫、笛等。也适当用现代东方音乐、西方轻音乐或大自然之声。总之,选择氛围轻松、情趣高雅的曲子较为适宜。

②服饰:泡茶与品茶人服饰以中式传统服饰为宜。

③插花:宋代将焚香、挂画、插花、点茶合称为“生活四艺”。

插花的艺术品质是“清”、“远”,追求恬适简约、超凡脱俗的纯真之情。茶花的插作手法以单纯、简约和朴实为主。尚单数叶。

④熏香:浓香的茶需要焚较重的香品;幽香的茶,焚较淡的香品。

⑤茶挂:有了插花,就以不挂花轴为好,茶挂多以书法字轴为主,挂单副为时尚,悬挂位置以正位为原则。

5、冲泡

冲泡程序:备器、煮水、备茶、温壶、置茶、冲泡、奉茶、收具。

泡茶三要素:投茶量、水温与时间。

6、品尝

一观色、二闻香、三品味(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

三看:外形、色泽、叶底

三闻:干茶、出汤、杯底

三品:火工、滋味、韵味

三回味:口腔、舌本、喉底

茶道入门知识3 茶道基本知识

人们学习茶道,要完全掌握个中道理,得花长久时间。从简单茶礼开始,从基础礼规到基本常识,学习过程简约而富有趣味。既可加深体认中国优秀文化,又可培养出耐性、宽容心和基本茶性知觉;生活中,学习和参悟茶道机理,会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提高情商水平,增强体能体质,好处实在多不胜数

茶道活动较为静态,如经过气息调养练习,比如太极拳、太极推手、调息入静等,再来学习茶道会比较轻松自然,韵律、姿势易于接受和调整。

第一课认识中国茶

茶对人体健康有益,每日饮用3杯,既可帮助消化,亦可排清体内过多油脂,茶道所指泡茶规范,是为发挥各自茶性优点,抑制不足之处,礼序之中遵循“和俭敬美”基本要义,而中国茶叶六大类数以百计、千计品种规格,均可以相应茶道礼序来表现。

第二课认识与应用泡茶工具

近代的茶具制作完备,既有创意又符合传统。要学习茶道,首先就要了解各种茶具及其功能。茶道过程实践性很强,初学者可亲身使用茶具泡茶,体验各种情趣和奥妙所在。

第三课基本手势

传统茶道礼序过程很多,不同地区、不同流派会有区别,而普及性大众茶礼则相对简约。老师会逐一演示泡茶基本手势及过程。由于能直接参与冲泡过程,初学者更能领略茶道乐趣。

煮水器

专为煮水而设

1、水注 :盛茶作烹煮

2、茗炉 :烹茶

备茶器 :包括储存茶叶及置茶器具

3、茶罐 :储存茶叶

4、茶则 :取茶并可量度分量

5、茶匙 :将茶叶扫放入茶壶内

泡茶器 :泡茶过程中的主要器皿

6、泥壶 :盛载初次冲泡茶汤,容量须符合饮用人数

7、茶盏 :盛载正泡茶汤,容量以4人为限

盛茶器 :完整盛茶器,能增添品茗气氛,是待客高尚礼节

8、公道 :盛载剩余茶水,令茶汤更加均匀,不至浸泡过久而苦涩

9、茶杯及茶 托:前者用来饮茶汤,后者则用来垫托茶杯

洗涤器 :清洗茶具用品

10、水盂 :储放废茶叶

11、涤方 :俗称“茶巾”,用来揩抹泡茶时溅溢茶水

备器及涤器

在煮水器中煮滚一壶热水。然后注入盖杯中,再将盖杯水注入公道壶、茶杯内,最后再倒进茶海,这步骤称为温润器皿,即清洗器皿意思。

置茶

将茶叶倒在茶则上,再利用茶匙逐少将茶叶放入盖杯内。

盖杯

学员应以右手中指、无名指及尾指指头,放在盖杯前面杯边上,大拇指指头则放在盖杯后面杯边上,而食指指头则轻按杯盖,这样就不会被烫伤。

茶壶

以拇指、中指、无名指及尾指指头钳着壶杯,再以食指指头轻按茶壶顶部,就是正确拿壶方法。

正泡

将沸水注入盖杯内,然后盖上杯盖,待数分钟。

倒茶入公道壶

将盖杯内茶汤注入茶海,再将公道壶茶汤注入茶海,这第一泡茶成为“温润泡”,不作饮用。

分杯

重新在盖杯中注入沸水,再将盖杯茶汤注入公道壶,然后以顺时针方向将茶平均倒入各个茶杯内。

奉茶及品茶

完成以上五步骤后,便可开始品茶。品茶要先观颜色,再闻茶香,然后才细细品尝

茶道宗旨:体现“禅”神,追求“空寂”境界

中日本茶道世代相传,数百年长盛不衰。而茶道连同能乐、俳句、水墨画、庭园艺术等,又无不受到禅文化的渗润,并形成“空寂”与“闲寂”的美学思想,今天仍支配着日本人的文化生活。 在日本,茶道组织遍及全国,研习茶道的人据说有四五百万人之多,其中9 0%以上都是女性。有位日本友人对我说,在京都,你不应问女性"您是否学习茶道”,而应问“您学习的是哪家茶道”。

日本茶道的历史

  日本茶道从中国传播过去,而这个传播途径一般认为是通过佛教人士传播的。茶道的发展也和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历史,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的历史   村田珠光的草庵流茶兴起(室町时代)

  日本茶道历史上半部分,讲清了茶是如何被传入日本,又如何开始变得有日本味的。但为什么茶道对于奠定日本文化道德观、审美观、价值观等等具有重大影响呢?来,喝口茶休息一下,茶道发展的高潮要从日本战国时代一些你一定知道名人说起。

  前面说的茶道,主要还是遵循着中国传来的礼法,而开始成为富有日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要从茶道?开山始祖?村田珠光说起。

  村田珠光曾经是一名奈良名寺的僧侣,也是一名茶人,他的茶道称之为草庵茶。为了更贴近日本人的风土,珠光创建了像是一般乡间农家风格的有别于书院茶的茶室模式,质朴简素但是对于民众而言却是相当有亲切感的茶室,这种茶室风格后来被称为草庵。这时茶道已经从贵族文化逐渐与平民生活融合,更注重精神的茶道。

  珠光扮演了开创者的角色。他喜爱幽静、朴质、古拙的?侘?的气氛,所有他的茶道也称之为?侘茶?、虽然不知道这与他学习佛法与禅理是否有直接关联,但曾有此一说,身有为僧侣的珠光是为了改革茶道而学习佛法的。另一个更广为人知的故事是,珠光曾在大德寺与名僧一休宗纯(大家可能更熟悉的是那个机智的一休和尚吧)学习禅并受到他的启发,更接受了一休和尚授予的证明其已经开悟的圆悟禅师的墨迹。那珠光到底悟到了什么呢?他原来发型了原来?禅理也在茶道中?

  茶道中有禅理?好像很玄吧?其实珠光主张茶道也该像日常生活道理一样:客人来了,需要诚心准备一服茶,而客人也要真心的感谢,是自然而然就该如此的事,没有多余的思考与心机,而不是刻意地去追求其他什么。所以,珠光以崇尚人心来制定茶道程序的作法,更重视精神层面的意义。珠光对茶道的改变,还包括了?人身平等?的概念。茶道可说是透过茶,将人心连在一起的一种方式。在茶室中,主客平等,相互尊重。因为不管是谁都是佛祖面前的众生。彼此平等,怀着相互感激的心,接受彼此的真心。因此珠光将茶室标准规定作四贴半,在小空间中,人们彼此促膝交流。这样小坪数的草庵,也称作?数寄屋?。

  珠光还将圆悟禅师的墨迹挂在茶室中最重要的位置?床之间?到访的客人需要对其行礼。以往茶室多半放的是佛像或是中国来的花鸟或是山水画作。唐物虽然珍贵,但在珠光之后,有德禅师的墨迹也开始被使用在茶室中的挂轴上。

  珠光领悟出茶道中也有禅理存在,提出了?禅茶一味?的观念,他的弟子们或多或少也都学习参禅,禅意与精神在茶道中越来越重要。关于草庵茶还有一种说法,(山东文化时代的?同仁斋?是依照珠光的建议建立的)当时珠光向整理?东山御物?的天才艺术家能阿弥学习中国器物的鉴赏与插花,受到能阿弥的赏识而被推荐称为足利义政的茶道师范。

  在这一时期,珠光将茶道的风格从形式化转为精神化,也将古拙、质朴与幽静的?侘寂?精神带入茶道中。他制定了以人为本的茶道程序,为日本茶道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他就是茶道的开山始祖!而到了室町时代的晚期,有文书记载,当时已有流动性的摊贩在人潮聚集的街边或者庙前就地提供茶饮,因为价格便宜,号称?一服一钱?。可见当时饮茶文化已经普及于民间大众。

  武野绍鸥的侘茶(室町时代后期?安土桃山时代)

  现在在日本体验茶道,除了观赏装饰挂轴的床之间与美丽的和果子,整体气氛的沉谧与放松所带给人的精神享受,应该是许多人对茶道之美的共同感受。

  原来,日本许多文化都还是建筑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但自平安时代起,假名的使用逐渐兴起,日式美学由文学开始自成一格,在属于日本纯粹的精神文化上,如同中国有诗词歌赋,日本则有和歌。和歌源于奈良时代,随着时间演变,?短歌?的和歌形式逐渐成为主流。和歌的创造称之为?歌道?,而创作和歌的人则是歌人。和歌早在奈良时代便存在于日本文学之中,而武野绍鸥除了是一个茶道的名人外,也是一位歌人。若一首和歌的上下句由不同歌人创作,则称为?连歌?。在和歌中,歌人咏了许多日本人的情怀,在寄物欲情的文词中,展现了日本文化中独有的细致与美感,包含了对自然的歌咏,对?侘?和?寂?的文字呈现等。

  武野绍鸥对美的意识显现不仅表现在和歌中,也表现在他开始选择用日本自产的器物做为茶具。他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制作茶具。至此,日本茶道由物质转为精神性的概念更趋明确。

  ?茶圣?千利休,茶道的大成

  武野绍鸥将和歌里的侘寂精神带入茶道后,使得珠光传下的草庵茶的精神层面与日本文学有了更深的交集。他的弟子千利休,传承了侘茶的精神,更以独特的美感和茶道精神制订了许多茶道的规则、茶道精神的核心概念、茶具的选用标准规则等等,后人尊称他为?茶圣?。

  还记得珠光所创的草庵茶与数寄屋吧!草庵茶所带给人的氛围,那种质朴、简约中突显出来的美感也就是?侘?。那并不是说粗糙与不完美是美丽的,而是在不精致的情况下,突显出本质的美。更进一步透过不同的搭配将美好以些许的不完美衬托出来。

  太抽象吗?简单来说,就是把很美丽的画,用简单的画框来搭配,来突显出画作的美,同时也不会使整个画面成为美的相争,而使人感觉画作更美。

  茶圣的事迹与逸说,自是不胜枚举,此处先暂且按下不说。但传承珠光侘茶的千利休,先后担任过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的茶头,凭借着独有的美感修养与茶道智慧,成为丰臣秀吉在推广茶道与政治谋略上的重要人物。当时的千利休虽深得丰臣秀吉的喜爱,但其崇尚质朴的?侘茶?却与丰臣秀吉喜好奢华排场的性格相差甚远。在这样的歧异下,两人的理念越来越背道而驰,在几次冲撞摩擦下,两人关系日渐恶化,为日后千利休受命切腹埋下了种子。 虽然千利休就这样死去了,但他在世时对于茶道的贡献却影响了现在日本文化的许多方面。他将珠光原本制订的数寄屋与茶室的建立、茶具的制作、茶花的选用、茶室外庭园的布置、茶室内的挂轴使用与鉴赏等,更进一步的贯彻。当时一般人的价值观仍是以?唐物(由中国或朝鲜传入日本国内的茶道具器皿)?为贵。据说千利休被认为拥有当时第一的美感,他不落入?中国或朝鲜传来的唐物才是珍贵?的窠臼中,以简朴为宗旨,完成了重视?侘?精神的?侘茶?。他发掘了许多原不被作为茶道使用的物品来做茶道具。例如他将原来用作装种子的?种壶?配上大小相合的涂盖(水指上的漆器盖子)来作为水指(盛装冷水的茶道具)。或是从日本国产的茶道具(称之为和物)中挑选出合乎自己眼光的物品来收藏,并以这些?和物?来举行茶事、茶会。为了找到后来的乐茶碗。从此开始,他发掘了许多日本国产制品来做为茶道具,影响了当时许多工艺的发展。可以说,千利休认同的器物,在当时便是公认的美。

  在此之外,千利休既重视茶道里的禅与侘,同时也重视以人为本的?和?的精神。对于千利休来说,茶道只是尽心准备一服美味的茶:

  ?茶道的精髓就在于煮水、点茶并享用美味的茶汤,此外并无其他?在《利休百首》中也有这样的和歌,表达了千利休对茶道的感受与想法。而美味的茶的标准为何?就是令品尝的人感到心满意足。

  时至今日,千利休所尊崇的?侘?的美学,深入影响绘画、庭园、建筑、陶器、诗歌、工艺等领域。而日本茶道将吸收的中国茶文化进行内化后有了下列几项特质:崇尚自然、重视礼节、善于应用、精益求精,它们在众人的传承整合后,淬炼成今日的茶道。正如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所说:?我们(日本人)的风俗、习惯、衣食住行、瓷器、漆器、绘画,乃至我们的文字,全部蒙受了茶道的影响。?

  大名茶道(安土桃山?江户时代)

  千利休在安土桃山时代的活跃,为茶道的发展开启了辉煌的一页。但并不是每个茶人都能如千利休一般得到如此崇高的地位。在这个时期,茶道的学习者有许多是各领地的大名(泛指拥有许多部下与家臣的有权武将)与武士。其中千利休有七名各自有所成就的弟子,一般被称之为?利休七哲?,多为当时的大名。当千利休接受丰臣秀吉赐死后,弟子细川三斋(后称三斋流)继承千利休的精神,而古田织部(后称织部流)在茶道中加入自己的创意,继续发展茶道。他创造出许多独到的茶具(如知名的织部烧)、茶室或是露地(茶室外的茶庭)的改造。?利休七哲?多为战国时代的大名,由此发展下去的茶道称为?大名茶道?。

  而大名茶道中?远洲流的小堀远州曾经是古田织部的弟子,同时也是一名杰出的建筑家与造园家。现在京都的赏樱名地桂离宫与大德寺便是他的著名作品。另外还有?石州流?的片桐石州,他继小崛远州后称为德川四代将军家纲的茶道师傅,也与千利休一样,重视淡泊闲静的茶道精神。

  三千家成立(江户时代至今)

  千利休过世后,千家子孙为躲避丰臣秀吉的追杀而逃往外地,千利休的继子少庵在逃亡后被获准回到京都继承千家。但因不想与父亲一样过着伴君如伴虎的日子,决定绝不出仕,并很早就将千家交与儿子千宗旦,自己只担任辅佐角色。千宗旦自小受千利休的喜爱,同样崇尚?侘茶?的精神,喜爱淡泊的生活。千宗旦也拒绝担任将军或大名茶道老师,因甘于过不富裕且平淡的生活,因而又有?乞食宗旦?的别名。这里的乞食可不是因为他曾经有过乞讨之事,而是表示生活极度简朴。因为他后来成为僧侣并寄宿于大德寺修行,将许多佛教中的禅思融入茶道中,使?禅茶一味?进一步发展。

  其子孙依照各自的志向,次男与祖父、父亲不同,成为大名四国高松藩松平家的茶道头,但后来辞官回京,在武者小路一带落脚,并盖了一茶室?官休庵?,后称?武者小路官休庵?。

  宗旦将千利休传下来的?不审庵?传给三子宗左后,就是今日的表千家。而千宗旦在自己设立的今日庵,传承至今日,就是里千家。不审庵、今日庵和官修庵统称三千家。千利休的许多其他优秀弟子也继承了他的茶道,各自在不同的地方成长起来。到了江户时代,德川将军崇尚朱子学与儒学,将日本从战争时代带入到民生富裕的江户时代,此时许多茶道名人与茶人纷纷开始向富裕起来的商人与民众传授茶道。至此,茶道进入了新的一页,朝民间普及。但当时因为许多人跟随者德川家搬迁到了江户(现在东京一带),一些学习过茶道的人也开始在那里授课。为了维持教学的正确与正统性,便开始了?家元?制度。在一些其他日本传统技能的门派中,也都可见?家元?这个角色。简单来说,家元等同于一个掌门人的位置,而且是属于世袭制的。一个流派的教学内容、方向、发展等等都是由家元来做领导的,避免了不挣钱与不正统的教学。而学习者希望教授茶道的话,也必须修习至一定程度,并获得允许资格,方可在外教学。也许有人对这种制度有所微词,但是家元制度的订立,却为后来希望学习的人保留了一个正规的学习渠道,同时也保证了教学的质量。

  明治时代,女性茶道学习者日增

  在明治维新后茶会与茶室多是实业家茶道爱好者所喜爱举办的。明治时代之前,女子至多只是接受茶道教育。但明治时代之后,首度在教育课程中设立了点茶课程。到了明治二十年,各地的女纸学校也纷纷开始设立点茶课程,从此之后,茶道开始被认为是女纸必备的教养课程。其中里千家的第十一代家元玄玄斋的长女到女子学校亲授茶道课程,将茶道的礼节与待人处事的心性,亲身传递。茶道到了现在,便不再像战国或江户时代那样是以男人为主的修习了。到了明治时代,有感于日渐西化的社会,在日本主办万国博览会时,里千家第十一代家元玄玄斋创立的?立礼?,便是符合西化的桌椅式点前,让不习惯跪坐的外国人也可以欣赏并体验茶道的美好之处。

  日本茶道的起源   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但茶叶的传入则是由遣唐使来完成的。日本古代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自从奈良时代的遣唐使们把茶叶带回日本之后,茶这种饮料就在日本生根发芽了。相传在800多年前的中国宋代,日本的荣西禅师两次来到浙江,将中国的饮茶文化带到了日本,从而发展形成了日本茶道。与中国的茶文化历史相比,日本茶道的历史算不上悠久。

  日本茶道学界一般认为日本的茶最早是由传教大师最澄和尚于9世纪初由中国带入日本,后传说其将带回的茶种子种植于近江坂本的日吉神社,从而形成了后来的日吉茶园。据日本著名史书《类聚国史》记载,弘仁六年(815年)四月,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国滋贺韩崎时曾接受了永忠和尚进奉的煎茶,茶这才开始见于日本正史。其后的三百余年间饮茶却从昙花一现之后又在日本悄然泯灭了。直到1191年荣西和尚从中国学成回国时再次将茶种子带回日本,并且种植于筑前国背振山,1207年明惠上人受荣西和尚所赠之茶种子,又将其种植在(木母)尾高山寺内,饮场习俗才逐渐在僧人中间流行开来。1214 年,将军源实朝因醉酒引起头痛,久治不愈,最后喝了荣西和尚进献的茶后才摆脱了病痛。荣西和尚还向将军进献了自己所著的《吃茶养生记》一书,借机宣扬茶德和饮茶的好处,从此茶在士大夫及武士阶层普及。 日本茶道产生之前的日本茶文化称为日本茶道前史。而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茶道产生是直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叶才由村田珠光、千利休等人完成的。村田珠光既是一位僧人,也是给日本茶道注入思想的第一人,因此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始祖。其后的武野绍鸥、千利休等人又逐步制定了更为详细、系统的规范。千利休被奉为茶道的集大成者。

  中国的茶文化来自平民大众的日常习俗,而日本则恰恰相反,饮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间的资本主义改革。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茶道被当作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而局限在皇室的周围,内容与形式都极力模仿大唐。自镰仓时代开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养生记》的影响,将茶尊奉为灵丹妙药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而茶叶种植的高速发展也为茶走入平民家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段时间,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开始逐渐普及到民间。

日本茶道

一、日本茶道的道家思想

茶道是道家的化身,道家奠定了茶道美学理想的基础。日本茶道中包含的道家思想,主要有3个方面:天人合一、清静无为、无所不容。首先,道家的学说为日本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是茶道的灵魂。天人合一也就是崇尚自然,崇尚朴素的意思。它提倡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茶人在饮茶的过程中,去感知自然的力量,使自身与天地宇宙合为一体。第二是清静无为。“静”是道教的特征。能与道教精神相辅相成的,非茶莫属了。茶只有静下心来慢慢品尝,在宁静的意境下才能品出它的真味,获得品尝的喜悦。第三是无所不容。道家主张空,空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的。道家的“空”主要体现在茶室上。茶室又叫“空之屋”。茶室里除了基本的审美需求外,一般都不放置其他多余的物品,刻意留下一些“空”的地方,让人们用想象力来加以补充。

二、日本茶道的禅宗思想

从进茶室到品茶的整个过程都是充满仪式感的,处处体现着禅宗的味道。这是因为,茶道原本就来源于禅宗仪式。佛教弟子为了克服长期打坐带来的疲倦,养成了饮茶提神的习惯。同时,他们习惯采用奉茶的方式来表达对佛教高僧的敬意。日本将它发展为精致讲究的茶道,在这个仪式中,宾主一起超脱现实,追求美好。

茶道的全部理想,实际上是禅宗从微小之处见伟大观念的缩影,也就是小茶杯里品味大境界。道家奠定了茶道美学理念的基础,而禅宗则将这一理想付诸了实践。所有伟大的茶师都是禅的弟子,他们尝试将禅的精神引入生活的实践。于是,茶室以及茶室中所用的茶道器皿都透着一股禅意。

【案例】

日本僧人村田珠光,就是听说了“赵州茶”,顿悟“禅茶一味”,由茶入禅的法门。关于“赵州茶”的来历,这里有一个小故事。赵州禅师,法号从谂,是中国唐代的高僧,为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之后的第四代传人。据说,有一次,有两个人来拜访从谂禅师,从谂问:“来过这里吗?”一人答,来过。从谂说:“吃茶去。”另一人回答,没来过。从谂又说:“吃茶去。”后来,有僧人不明白,问道,为什么来过没来过的,都让人吃茶去?从谂叫道:“院主”,僧人回应。从谂还是那句,“吃茶去。”有人问,什么是佛法大意?他还是回答:“吃茶去。”客来了,请“吃茶”,是尽主人本分;“吃茶”了,客要走,也是平常心。佛法教人的,就是要尽本分,用平常心,使人的存在,像“吃茶”那样单纯。

三、日本茶道的艺术美学

日本将茶文化尊崇为一种美的宗教也就是茶道。茶道反映了日本的生活艺术和审美观,西方人可以借此理解东方文化和艺术之美。冈仓天心认为,真正的美是通过在精神上完善那些不完美的事物才能得到的。茶对日本人而言,已经超出了饮品的概念,它变成对生活艺术的一种信仰,以及对纯洁和精致的崇拜。日本茶道的艺术美学主要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茶道使日本的建筑风格逐渐转向简约朴素。第二,茶师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把自身引向美,那他本人就没有资格接近美。茶师们不只是让自己超越艺术家,更重要的是,他们要成为艺术本身。这是一种对唯美主义的追求。第三,茶道对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影响,从起居习俗、服饰饮食、绘画艺术到日本文学都有。

365极限挑战日更营? Day? 97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75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