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纬25至30度的雪峰山麓和资江沿岸,漫山遍野生长着生机盎然的茶树。这些茶园的茶叶,绝大多数被加工成“湘黑茶”。成品“湘黑茶”,色泽油黑,汤色橙黄如琥珀,口感浓醇。益阳湘黑茶专家周奎说,据史料记载,在公元10世纪前后,以牛羊肉等为主食的边疆兄弟民族,就发现长期饮用“湘黑茶”能分解脂肪,促进消化,防止燥热。旺盛的“边销”需求在今益阳市安化县境内产生了官方的“茶马司”,益阳成为“茶马互市”的主要茶叶生产基地。“湘黑茶”由马帮携带,从湖南入四川,沿“茶马古道”输往西藏、新疆或内蒙,进而销往尼泊尔、印度和中亚、远东。
据史料记载,湘乡县(原湘乡包括今湘乡市、双峰县等地)盛产红茶。民国年间极盛时,双峰境内已有茶园27000亩,产茶785吨,其中外销的红茶433.5吨。咸丰年间以后,海禁大开,中西互市,红茶内销和外销市场巨大,一个以茶为业的商人群体应运而生。较早成名的红茶商人是刘麟郊。他是双峰县三塘铺镇胜云村人,清太学生。咸丰年间,刘麟郊在战火纷飞中,经商于湘潭、汉口等地商埠,数年之间即成巨富。在清末民初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以双峰人为代表的茶商驰骋商场,纵横海内外,形成了一个联结紧密的商业集团。当地依靠茶业发家致富、家财累计百万银元以上的商人先后有数十人之多
安化洞市高城马帮,是清末以来中国南方最大的马帮。因安化黑茶的特殊历史地位,造就了安化茶马古道的特殊意义。茶马古道上的安化黄沙坪古镇,明清时期茶叶从业人员达4万多人,茶号80多家,对岸资江一河相隔的唐市镇,茶叶从业人员上万人,茶号20多家,当时中国黑茶的70%产自这两个茶叶古镇。而当时茶叶等商品的最便利的运输工具是马匹。从资水的唐家观,经江南、陈王、洞市,至新化,为了方便马帮运输茶叶等商品,安化茶商集资修建了数百里的青石板茶马专道。
在湖南省安化县(主要为洞市,江南)的崇山峻岭和山涧溪流之间,就绵延着一条神秘的茶马古道。千百年来,无数的马帮在这条道路上默默行走,悠远的马铃声,回荡在山谷、急流和村寨上空,也成就了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交融。如今,茶马古道上马蹄印仍历历在目,跨越溪流的廓桥仍屹立在风雨中,仿佛在遥忆着那一片历史的风景。
马帮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化马帮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水古称益水,又叫蚩尤江。据新化县梅山文化研究协会考证,与安化相邻的大熊山区域为蚩尤出生地及与黄帝等北方部落征战的大本营根据地。安化县梅山文化专家陈首涛的研究成果表明:安化思游区域留下了部分与蚩尤有关的史料、遗存和风俗,该地地名以“蚩尤”而命。后来,因避讳而改成谐音“思游”,一直沿用至今。蚩尤部落联盟为了战争的需要引进优良马种并大量繁殖,以供运输和骑兵作战之需。此为安化及古梅山地区养马的起始阶段。在安化置县(1072年)以前,这里地域荒野,人丁横蛮,不服当时朝廷的管制,分庭抗礼,谑称“梅山峒蛮”。
梅山主要包括安化、新化、冷水江、邵阳、隆回等地,其中安化为梅山中心。土著居民多为苗、瑶、侗族,他们为了自身生存和生活所需,不得不与外界尤其是生产力发达的中原地区通商贸易,用本地的茶叶、桐油、茶油等特产与中原及沿海地区交换食盐、布匹等生活日用品。而当时商品最便利的运输工具是马匹。宋神宗年间,朝廷派军镇压梅山南蛮,大小战事数百起。梅山人民一次次用步兵和骑兵粉碎了朝廷的镇压,马匹在战时大多服务于战事。朝廷最后一次杀梅山人5000余众,血流成河,梅山土著居民几乎全迁湘西、贵州等地,马匹也随之迁移。明朝初期,洪武帝“血洗湖广”,省内繁华地区的居民纷纷迁往深山老林的梅山地区,而迁来者鲜用马匹工具,致使梅山马匹的数量日渐减少,马帮进入低谷时期。后来,随着茶马古道的形成,马帮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71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紫罗兰栽培技术
下一篇: 紫罗兰茶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