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日本禅语茶事七则

茶百科 2023-11-20 07:06:36

日本禅语茶事七则

佛教自6世纪传入中国后,逐渐与本土的儒道思想相融合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点的禅宗。8世纪,佛教由中国传入日本。9世纪初,中国的饮风尚开始影响日本,但种茶、饮茶在日本真正形成风尚是在1168年入宋僧荣西从中国带茶种回国种植之后。到了中国的元代(1271-1368年),有高僧古林清茂等将中国的茶禅一体哲学思想传入日本,并在京都、镰仓等地传播临济宗的禅道、王羲之等人的书道以及末茶之法。到明代,日僧村田珠光(1423~1502年)来华就学于高僧圆悟克勤禅师,进一步学习中国的茶理与佛理。村田回国时,圆悟克勤禅师以“茶禅一味”4字相赠,村田将其藏于奈良大德寺中。从此,茶禅一体、茶禅一味思想在日本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发展,并形成了源于中国而又具有自己特色的日本“茶道”。以下释录的是日本禅语茶事七则,可供研究日本茶文化及中日茶文化渊源关系者参考。

1、和敬清寂

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的核心思想,可浅近解释为“酷爱和平,清心宁静”。和敬清寂源出村田珠光“谨敬清寂”之说,后来千利休(1521-1591年)将其改为“和敬清寂”。“和”与“敬”是强调主人与客人之间应具有的精神、态度和辞仪,“清”和“寂”则强调茶室庭院应当清静和典雅。其本质就是“和美”、“清心”,是禅心与茶道之心。

2、不风流处也风流

不风流处也风流的意思是“看似不风流倒也风流”,这与禅语的“无轨道即轨道”的说法是相通的。有的人故意在品茗会上使用有缺陷的茶杯,以钓风流之名,此举其实并不风流。而真正懂得茶道的人,能在悠游之中,不刻意于风流之中,从被舍弃的不能表现风流的茶杯中发现真和美,这才是真风流。风流之道称之为“奇”。数学上的奇数是不能被除尽的,它奇就奇在不能除尽。人生假若都能合理地被除尽,也就无可言趣了。有不合理和矛盾才存有风流韵味。一味地追求风流、迷恋风流,反而不风流。能从不风流的茶杯中看到美的东西,对它产生爱意,并将它当作风流而加以珍惜,其人、其举动就是风流的。在我们的日常活动中,刻意风流者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反倒衬映出不经意于风流者之风流来了。

3、吃茶吃饭随时过

禅门认为,佛法原无秘密,只和喝茶、吃饭、穿衣一样平凡。想喝茶就喝,想吃饭就吃;喝茶时全心全意地喝,吃饭时全心全意地吃,这是心地澄清人的生活;它与时空、地位、吃的动作无关。这里有一则“赵州吃茶去”的故事,说的是有一天某和尚去拜访赵州,赵州问:“以前来过没有?”回答是“来过。”赵州说“吃茶去。”接着又一和尚来访,赵州同样问“以前来过没有?”回答是“没有来过。”赵州仍说“吃茶去。”寺院院主有些不解,便问赵州,“你对两个不同回答的人为何答以相同的‘吃茶去’?”赵州忙叫了一声“院主”,院主应答“是!”赵州接着还是说“吃茶去。”赵州对三个不同的人都答之以“吃茶去”,不正反映出赵州在时空上的宁静、清心、无欲和对不同人的平等态度吗?东方浅草观音堂有一副柱联说:“佛身圆满无背相,十万来人坐对面”,它反映的是一种境界,就同吃茶吃饭随时过一样,对于原先有没有来过此处、原先是否彼此认识都无关紧要。能做到真心诚意(就象喝茶吃饭)就能进入茶禅一味的境界。

4、甘味,苦味,涩味

日本的“煎茶道”源于中国。先泡后饮的茶饮方式,在日本是从江户中期才开始的,它是茶道的一个分支流派。《神奈川新闻》总编西岛芳二先生在介绍某僧的《煎茶训》时说:“一杯有清甘味,二杯有人生苦味,三杯有老年涩味。这茶的味道不正和人生的过程一样吗?”据说有个叫肯德的法国神父,在一风雅和尚那里尝过“煎茶”时也同样有人生三味(即青春时的甘味,中年时的苦味和老年时的涩味)的感受。这里所说的青春甘味是指青春的浪漫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其味自然是甘甜的;到了中年就会尝到道路、事业以至生活的艰苦,故曰苦味;一跨入老年便有日薄西山之感,如再加子女无孝心,其味自然便是苦涩的了。不过话虽这么说,但实际上并非全然如此,相互交错也是有的。就如江户时期出云松江城主不昧公(不昧流的鼻祖)所说的:“红叶落下时会浮在水面,而那不落的反而沉入水底”(倒映在水底),这不就是人生的哲理吗?

5、村田株光悟茶道

日本茶道鼻祖村田株光是京都大德寺一休和尚的门下。他因经常打瞌睡而自感不安,于是便向医生求药方。医生劝他喝茶治疗。此后他就不再有瞌睡恶习了。然而他觉得喝茶要有一定的规矩,故而便逐渐定下规矩,这就是日本茶道的开始。有一天,一休问村田:“要以怎样的心境来喝茶呢?”村田回说:“可以模仿荣西《吃茶养生记》所说的为健康而喝茶。”一休又说:“某和尚问赵州佛法的大意时,赵州回答‘吃茶去’,您对这种回答有何意见?”村田默然。一休便叫侍立一旁的和尚端来一碗茶递给村田。村田恭敬地端在手上。一休突然大叫一声随手将村田手中的茶杯一掌劈倒。村田不吭声,对一休行了个礼后转身就走。走到门口时,一休喊了一声“村田!”村田应答:“是。”一休说:“刚才我请教你喝茶的心得,现在我们撇开心得不谈,只喝茶怎么样?”村田平静地答道:“柳绿花红。”一休听后颇为满意。村田珠光自此悟出了茶禅一味的真谛,创造并完成了含有禅心的茶道。

6、茶味,禅味,味味一味

“茶味,禅味,味味一味”是京都建仁寺创立者荣西的遗训。竹田默雷禅师(1929年殁)非常喜欢该字句。他说:“若一杯茶让众人轮流喝,可有说不尽的禅味。”他认为一杯茶轮流喝与“经行”(诵经行走)具有同样的情趣。茶道的奥妙是无法之法,妙在乱中有序。千利休(1521~1591年)说过,茶道的奥妙就象夏天时使人觉得凉爽,冬天时使人觉得温暖。”话虽平常,但不是人人都能体会的。茶道本不脱离生活,禅行亦本平凡,能在平凡中找到真实,即表示深奥的心已被启发。因为茶道、禅理都是既奥妙而又平凡,并且需要有同样的心境,故而茶味、禅味、味味一味。

7、摘茶更莫别思量

当我们看别人采茶时,好象很悠闲。其实并非如此。所谓“摘茶更莫别思量”,意即摘茶时不能有杂念,要全身心地采。做其它工作也一样,倘能在工作时不去烦恼别的事,而是专心致志的工作,就会有快乐的感觉,工作效率也高,意外事发生的可能性也小。饮茶亦然。摘茶更莫别思量,正是我们工作应持有的态度。

茶道与禅道的关系

  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禅是以茶净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两者互为表里,互为因缘,互为体用,互为能所。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与禅道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茶道与禅道的关系   一、茶事以禅道为宗

  著名的一休禅师有过这样的论说:茶应合乎佛法妙道。将禅意移入点茶,为众生而自观心,如是行茶道。

  ?茶事以禅道为宗?,揭示了茶道的根源。茶道不是游戏,不能作为慰藉玩乐来学习,而是以此来真正地磨炼自己的心。茶有礼法,还不止有礼法这形式。那种礼法归归根结底,贯穿着本来空无的真理。点茶,点是镇静、休息的意思。点茶是让心镇静,断除一切烦恼妄想,显出自己的本心、本性,到达本来清净无垢的境界。

  ?一切茶事所用之处,皆同禅道。自无宾主之茶,体用露地、数寄、馆乃至其他。处处无非禅意。究其详情,应知此意?。举出茶事中使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词,都从禅语中来。在茶道深处品味那禅语的奥妙。

  ?无宾主之茶?是指主客都以无心的境界来行茶道仪轨。

  ?体用露地?,《法华经》:出三界火宅,坐于露地。《法华经文句》:见惑虽除,思惑犹在,不能名露地。三界思惑尽,方可名露地。体用的体是指本体真空,即我们的本心、本性所显露之处。茶心,也是真空。茶心什么也没有。无我无心,并且随时随地地无心点茶,便是妙有的真髓。

  关于?数奇?有很多解释:1、是喜欢数寄的发音。2、数寄的字义有?数多寄心?。3、数寄的寄取自于奇,不能除尽,是不完整、不匀称的。4、?数寄屋?称为空屋,是空的意思和本来皆空、本来无一物等禅语相通。

  ?佗?,表示事物的不足状态。用禅语来说就是知足。事物不足之处反面满足,知足而乐。把一个人简素清寂乐于茶道称为?佗茶?。佗之茶,以枯淡,朴素以及?和敬清寂?为其精神,而禅的精神蕴涵在茶的形式中。

  点茶的极意是了解自性,唯有和茶道成为一心一体,才能进入茶之三味。茶道中茶三味,并不在于品茶本身的味道,而在于心境达到杂念不起,无我,无心,显露自己本来面日的境界。茶本无形,其灵魂乃是禅道。它只是随缘而起。在茶道的深处品味那禅语的奥妙,便会明白茶味和禅味原是一体。

  举行茶的礼法、礼仪是为了明了佛之妙法。茶道(禅茶)的真正精神就是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依禅茶而悟道,是以佛法为本,茶礼为末。由礼茶知真茶,礼茶之本为禅味真茶。

  二、茶事乃修行之事。

  ?夫茶道原意,不选器之好坏,不论点茶场所之大小,唯取茶器入三昧,修行观本性?。

  茶事也不是指点茶喝茶的方法,而是指处理茶器以做好心理准备。即进入所谓的茶三昧,直至达到不起杂念、无我无心的境界,显露自己的本来面目真正清净无染的佛心。观佛性是茶事修行的主题。

  ?借茶事修行求自性,别无其他。主一无适,只以一心取茶器入三昧。若取茶勺,心只在茶勺,更无丝毫余念,始终在取。若放茶勺,心亦如前,但只专注于放。不仅仅限于茶勺、取放一切器物,一如上述?。这里所说的取放茶器的无心,完全达到这一点,就是茶之三昧。

  ?主一无适?是只限于一件事,一心地进入三昧状态。例如,取放茶勺时,只限于一个茶勺,必须使自己和茶勺成为一体,直到进入不带丝毫自我感觉的境界。自己的心随着器物的取入,由此至彼,自然而动。这种移动之心,必须是毫无造作的。心停留在一处而不移动,就不能说是三昧修行。有禅语说: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无心地使用茶勺,无心地放置茶勺。取一个器物时,手仍然是无心地动作,心也由此向彼地转动,这是茶事的妙趣,是修行的核心。

  ?三昧乃梵语,译为正受。不管何事,一心专于一处。远法师云:夫称三昧者,专思寂相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相寂则气虚神明。气虚则智恬。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者,是自然之玄,会一而致用也?。

  ?正受?意有等待、等至、止息、寂静等,心专注于一境,止息所有烦恼,并且因为无心而清净无垢。如此,便能够如明镜,照出万境。

  ?远法师?慧远法师。慧远法师将三昧分成?思?和?相?。思是主观的,相是客观的。主观的思专一了,客观的相便会寂静,如实地被主观照取,保持相的原本形态。这种主客一体的道理可用神朗和智恬来说明。神朗是精神明朗心情明快、舒畅。智恬是智慧虚恬之意,指智慧的清虚纯净。

  ?以茶器之取放而观(本心),直接教人坐禅工夫。坐禅非止静默而坐。故,去来坐立,均行坐禅要法,茶事亦如行住坐卧,修行不懈怠?。慧能的大弟子: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只要无我无心地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情由此至彼地做好,便是佛法极意。茶道的精神也是无我无心地达到道之极意。

  ?坐禅观法,易起龟毛兔角般无量烦恼杂念。唯以深厚工夫将之压住,使其余念不起。然而工夫之念烦恼之念易以混同,故生纷扰之忧。茶道却不同,活动肢体,处理器皿,故心亦寄托于此,不被他情所夺,且不难尽至。此乃出自一休禅师妙智?。

  三、茶意

  ?茶意即禅意?。因为了悟禅意,而了悟茶意。?若不知禅意,亦不知茶意?。

  ?禅定之要?是指心不动。心不被外界所夺,内心清净不躁,禅茶也要无我无心地沉静下来。

  ?本来禅机?是说无心的活用。机是?弹跳?,是无心应物而现的灵活作用。如毽子落在地上,因反弹之力而弹跳。又如吊钟撞在树上,自然地发出声音,也是一种?弹跳?。如电光石火般的活用,就是本来的禅机。

  禅茶是依据禅觉悟无我无心的境界。要珍惜光阴,尽早悟道,以无我无心的境界,所作所为全部自由自在,充满禅茶无碍三昧的妙味。

  四、茶器

  ?禅茶之器物,非美器,非宝器,非古器。以圆虚清净之心为器。以此清净一心为器,乃禅机之茶。不论器物好坏,断除善恶邪见,于己之心索得实相清净之器?。禅茶的茶器是自己的本来清净之心,称为圆虚。圆虚是指圆满如虚空,遍一切处。禅家常显示一圆相,称之为大圆镜智,真空无相之本体。因为是不可思议的存在,所以,禅的宗旨就是要觉悟这一点。对于我们自身来说,这一点的体现就应该说就是禅机的灵活作用。觉悟了自己清净心的人,其平常动作处处体现着佛做、佛行,没有丝毫的分别心,无为自然地应人接物,如电光石火般敏捷,那就是?禅机之茶?

  ?一心之器,非人陶铸而造。天地自然之器,阴阳日月,森罗万象,百界千如,具足一理?。天地万物都是实相清净的茶器。此即天地自然之器,?法尔自然?。天高地低,太阳永远东出西没;春天,芽发叶生;秋天,叶落果结;夏天热冬天冷,是天地自然无伪的景象。这景象就是诸法实相、实相无相,也是?虚灵不昧之佛心?。不明此理,而以浅薄的人间下智做种种分别,起种种妄想,遮蔽了真如的灵光。

  ?阴晴之间,光在闪耀。天空本有,一轮明月。?努力走进禅茶之门,不知不觉之间,心会沉静、纯净下来,自然会成为美器,本来的清净之心必会显现。

  ?乃天地同一,圆虚清净之宝器,亦为禅茶之机。古瓯陈器,非常奇玩,相对有何价值?。佛法的主体是讲因果因缘,从时间上来说因果,?因必生果?。如果从空间上来说,自己一个人不能生存,必须受全社会的恩惠。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的圆虚清净才是禅茶的栋梁。心中没有任何障碍,法尔自然地回到本有模样,便是禅茶的灵活作用。

  五、露地

  ?观今之世俗,称茶事之庭院为露地,实乃与露地本间相去甚远。原意之露地,露为训读,地乃为心。此乃显露自性之意。断一切之烦恼,露真如实相之本性,故称为露地?。

  利休:露地之表,犹如松叶。不见纤尘,清净无染。

  《金刚经》: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意思是分别之心看世界,那是不真实的世界。不对世界做世界是非之相,那就是真世界。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心有所住,那是妄心,如果心无所住,真正是无我无心,本心、本性、实相清净之心、真空妙有之相便会自然显现。

  泽庵禅师:万事之行,不生欲行之心,若生,心便止于其事。因此,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于生心之处止心,手亦不行,若行便止其处。心生其处,同时而不止其处为诸道名人所说。止心生执著,堕轮回 。止心为生死符。看花红叶绿,生看花红叶绿之心,看花红叶绿之心却不止花红叶绿也!

  慈圆有歌道:柴门花香任其香,世人看此空遗憾。

  花无心地香着,我心停在花上注目看啊,身被香染,心却遗憾。所见所闻,心不留止一处,乃至极之事。

  茶道与禅道的文化意蕴   1.古代《茶诗》云:?虽是草木中人,乐为大众献身。不惜赴汤蹈火,欲振万民精神。?茶禅之道的精神,体现了大乘佛教悲智双运、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真谛。每一个人,都是一片茶叶。只有投入沸水,将小我提升为大我,将大我转化为无我,才能留下一份经久弥醇的余香。

  2.茶道精神的?和、敬、清、寂?,以出世的品格标举着普世的道德:为人平和、处世恭敬、品质清洁、身心静寂,这是传统的儒、道、释最高的修身养性的境界,通过茶道禅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典型运用,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一个范本。

  3.?茶?字的字型是?草木之中有一人?,即人在自然之中。?人非有品不能闲?。只有有品之人,才能放下身心,融入自然。?一杯为品,二杯为解渴。? (《红缕梦》中妙玉论饮茶)品茗,其妙处正在于?品?。饮酒为?醉乡?,品茶为?醒乡?。从?醉乡?中觉醒过来,进入清纯的?醒乡?,才能体验人生,品味人生。

  4.?佛法存于茶汤?,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在一杯茶中感受到禅意,吃茶时吃茶,将我们的身心安住于当下,同时终日吃茶不沾一滴水,洒脱无执,即可将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化为永恒,?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就是?茶禅一味?的三昧。

  茶,清净茶;心,平常心。以平常心品清净茶,以清净茶养平常心。佛法、禅机,人生的妙谛,尽在区区的杯茶之中了。

?

[茶道与禅道的关系]禅与茶道

  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禅是以茶净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两者互为表里,互为因缘,互为体用,互为能所。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与禅道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茶道与禅道的关系
  一、茶事以禅道为宗

  著名的一休禅师有过这样的论说:茶应合乎佛法妙道。将禅意移入点茶,为众生而自观心,如是行茶道。

  ?茶事以禅道为宗?,揭示了茶道的根源。茶道不是游戏,不能作为慰藉玩乐来学习,而是以此来真正地磨炼自己的心。茶有礼法,还不止有礼法这形式。那种礼法归归根结底,贯穿着本来空无的真理。点茶,点是镇静、休息的意思。点茶是让心镇静,断除一切烦恼妄想,显出自己的本心、本性,到达本来清净无垢的境界。

  ?一切茶事所用之处,皆同禅道。自无宾主之茶,体用露地、数寄、馆乃至其他。处处无非禅意。究其详情,应知此意?。举出茶事中使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词,都从禅语中来。在茶道深处品味那禅语的奥妙。

  ?无宾主之茶?是指主客都以无心的境界来行茶道仪轨。

  ?体用露地?,《法华经》:出三界火宅,坐于露地。《法华经文句》:见惑虽除,思惑犹在,不能名露地。三界思惑尽,方可名露地。体用的体是指本体真空,即我们的本心、本性所显露之处。茶心,也是真空。茶心什么也没有。无我无心,并且随时随地地无心点茶,便是妙有的真髓。

  关于?数奇?有很多解释:1、是喜欢数寄的发音。2、数寄的字义有?数多寄心?。3、数寄的寄取自于奇,不能除尽,是不完整、不匀称的。4、?数寄屋?称为空屋,是空的意思和本来皆空、本来无一物等禅语相通。

  ?佗?,表示事物的不足状态。用禅语来说就是知足。事物不足之处反面满足,知足而乐。把一个人简素清寂乐于茶道称为?佗茶?。佗之茶,以枯淡,朴素以及?和敬清寂?为其精神,而禅的精神蕴涵在茶的形式中。

  点茶的极意是了解自性,唯有和茶道成为一心一体,才能进入茶之三味。茶道中茶三味,并不在于品茶本身的味道,而在于心境达到杂念不起,无我,无心,显露自己本来面日的境界。茶本无形,其灵魂乃是禅道。它只是随缘而起。在茶道的深处品味那禅语的奥妙,便会明白茶味和禅味原是一体。

  举行茶的礼法、礼仪是为了明了佛之妙法。茶道(禅茶)的真正精神就是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依禅茶而悟道,是以佛法为本,茶礼为末。由礼茶知真茶,礼茶之本为禅味真茶。

  二、茶事乃修行之事。

  ?夫茶道原意,不选器之好坏,不论点茶场所之大小,唯取茶器入三昧,修行观本性?。

  茶事也不是指点茶喝茶的方法,而是指处理茶器以做好心理准备。即进入所谓的茶三昧,直至达到不起杂念、无我无心的境界,显露自己的本来面目真正清净无染的佛心。观佛性是茶事修行的主题。

  ?借茶事修行求自性,别无其他。主一无适,只以一心取茶器入三昧。若取茶勺,心只在茶勺,更无丝毫余念,始终在取。若放茶勺,心亦如前,但只专注于放。不仅仅限于茶勺、取放一切器物,一如上述?。这里所说的取放茶器的无心,完全达到这一点,就是茶之三昧。

  ?主一无适?是只限于一件事,一心地进入三昧状态。例如,取放茶勺时,只限于一个茶勺,必须使自己和茶勺成为一体,直到进入不带丝毫自我感觉的境界。自己的心随着器物的取入,由此至彼,自然而动。这种移动之心,必须是毫无造作的。心停留在一处而不移动,就不能说是三昧修行。有禅语说: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无心地使用茶勺,无心地放置茶勺。取一个器物时,手仍然是无心地动作,心也由此向彼地转动,这是茶事的妙趣,是修行的核心。

  ?三昧乃梵语,译为正受。不管何事,一心专于一处。远法师云:夫称三昧者,专思寂相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相寂则气虚神明。气虚则智恬。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者,是自然之玄,会一而致用也?。

  ?正受?意有等待、等至、止息、寂静等,心专注于一境,止息所有烦恼,并且因为无心而清净无垢。如此,便能够如明镜,照出万境。

  ?远法师?慧远法师。慧远法师将三昧分成?思?和?相?。思是主观的,相是客观的。主观的思专一了,客观的相便会寂静,如实地被主观照取,保持相的原本形态。这种主客一体的道理可用神朗和智恬来说明。神朗是精神明朗心情明快、舒畅。智恬是智慧虚恬之意,指智慧的清虚纯净。

  ?以茶器之取放而观(本心),直接教人坐禅工夫。坐禅非止静默而坐。故,去来坐立,均行坐禅要法,茶事亦如行住坐卧,修行不懈怠?。慧能的大弟子: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只要无我无心地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情由此至彼地做好,便是佛法极意。茶道的精神也是无我无心地达到道之极意。

  ?坐禅观法,易起龟毛兔角般无量烦恼杂念。唯以深厚工夫将之压住,使其余念不起。然而工夫之念烦恼之念易以混同,故生纷扰之忧。茶道却不同,活动肢体,处理器皿,故心亦寄托于此,不被他情所夺,且不难尽至。此乃出自一休禅师妙智?。

  三、茶意

  ?茶意即禅意?。因为了悟禅意,而了悟茶意。?若不知禅意,亦不知茶意?。

  ?禅定之要?是指心不动。心不被外界所夺,内心清净不躁,禅茶也要无我无心地沉静下来。

  ?本来禅机?是说无心的活用。机是?弹跳?,是无心应物而现的灵活作用。如毽子落在地上,因反弹之力而弹跳。又如吊钟撞在树上,自然地发出声音,也是一种?弹跳?。如电光石火般的活用,就是本来的禅机。

  禅茶是依据禅觉悟无我无心的境界。要珍惜光阴,尽早悟道,以无我无心的境界,所作所为全部自由自在,充满禅茶无碍三昧的妙味。

  四、茶器

  ?禅茶之器物,非美器,非宝器,非古器。以圆虚清净之心为器。以此清净一心为器,乃禅机之茶。不论器物好坏,断除善恶邪见,于己之心索得实相清净之器?。禅茶的茶器是自己的本来清净之心,称为圆虚。圆虚是指圆满如虚空,遍一切处。禅家常显示一圆相,称之为大圆镜智,真空无相之本体。因为是不可思议的存在,所以,禅的宗旨就是要觉悟这一点。对于我们自身来说,这一点的体现就应该说就是禅机的灵活作用。觉悟了自己清净心的人,其平常动作处处体现着佛做、佛行,没有丝毫的分别心,无为自然地应人接物,如电光石火般敏捷,那就是?禅机之茶?

  ?一心之器,非人陶铸而造。天地自然之器,阴阳日月,森罗万象,百界千如,具足一理?。天地万物都是实相清净的茶器。此即天地自然之器,?法尔自然?。天高地低,太阳永远东出西没;春天,芽发叶生;秋天,叶落果结;夏天热冬天冷,是天地自然无伪的景象。这景象就是诸法实相、实相无相,也是?虚灵不昧之佛心?。不明此理,而以浅薄的人间下智做种种分别,起种种妄想,遮蔽了真如的灵光。

  ?阴晴之间,光在闪耀。天空本有,一轮明月。?努力走进禅茶之门,不知不觉之间,心会沉静、纯净下来,自然会成为美器,本来的清净之心必会显现。

  ?乃天地同一,圆虚清净之宝器,亦为禅茶之机。古瓯陈器,非常奇玩,相对有何价值?。佛法的主体是讲因果因缘,从时间上来说因果,?因必生果?。如果从空间上来说,自己一个人不能生存,必须受全社会的恩惠。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的圆虚清净才是禅茶的栋梁。心中没有任何障碍,法尔自然地回到本有模样,便是禅茶的灵活作用。

  五、露地

  ?观今之世俗,称茶事之庭院为露地,实乃与露地本间相去甚远。原意之露地,露为训读,地乃为心。此乃显露自性之意。断一切之烦恼,露真如实相之本性,故称为露地?。

  利休:露地之表,犹如松叶。不见纤尘,清净无染。

  《金刚经》: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意思是分别之心看世界,那是不真实的世界。不对世界做世界是非之相,那就是真世界。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心有所住,那是妄心,如果心无所住,真正是无我无心,本心、本性、实相清净之心、真空妙有之相便会自然显现。

  泽庵禅师:万事之行,不生欲行之心,若生,心便止于其事。因此,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于生心之处止心,手亦不行,若行便止其处。心生其处,同时而不止其处为诸道名人所说。止心生执著,堕轮回 。止心为生死符。看花红叶绿,生看花红叶绿之心,看花红叶绿之心却不止花红叶绿也!

  慈圆有歌道:柴门花香任其香,世人看此空遗憾。

  花无心地香着,我心停在花上注目看啊,身被香染,心却遗憾。所见所闻,心不留止一处,乃至极之事。
  茶道与禅道的文化意蕴
  1.古代《茶诗》云:?虽是草木中人,乐为大众献身。不惜赴汤蹈火,欲振万民精神。?茶禅之道的精神,体现了大乘佛教悲智双运、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真谛。每一个人,都是一片茶叶。只有投入沸水,将小我提升为大我,将大我转化为无我,才能留下一份经久弥醇的余香。

  2.茶道精神的?和、敬、清、寂?,以出世的品格标举着普世的道德:为人平和、处世恭敬、品质清洁、身心静寂,这是传统的儒、道、释最高的修身养性的境界,通过茶道禅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典型运用,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一个范本。

  3.?茶?字的字型是?草木之中有一人?,即人在自然之中。?人非有品不能闲?。只有有品之人,才能放下身心,融入自然。?一杯为品,二杯为解渴。? (《红缕梦》中妙玉论饮茶)品茗,其妙处正在于?品?。饮酒为?醉乡?,品茶为?醒乡?。从?醉乡?中觉醒过来,进入清纯的?醒乡?,才能体验人生,品味人生。

  4.?佛法存于茶汤?,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在一杯茶中感受到禅意,吃茶时吃茶,将我们的身心安住于当下,同时终日吃茶不沾一滴水,洒脱无执,即可将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化为永恒,?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就是?茶禅一味?的三昧。

  茶,清净茶;心,平常心。以平常心品清净茶,以清净茶养平常心。佛法、禅机,人生的妙谛,尽在区区的杯茶之中了。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70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