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曼松站立贡茶的传说

小小茶农 2023-11-20 05:52:37

曼松站立贡茶的传说

云南位处边陲闭塞,崇山峻岭、原始村落和众多奇怪的民族风俗,总是令外界的朋友们感到很是神秘。云南最边陲的曼松村寨,更是一个远离城镇,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里的小村寨,这里居住着香堂族,育种出了历史上响当当的“站立贡”,创造了最为辉煌的过去,至今仍值得引以为傲、津津乐道。越来越多的普洱茶爱好者,只听其闻,未曾目睹,令人感觉无比神秘而可遇不可求。

传说在明代成化年间,当时的地方官员到京城上贡,选遍“六大茶山”之茶,最后发现曼松茶色香味俱全,口感和汤色都居六山之首,而且具有受水冲泡站立不倒之特点的曼松茶,并赋予它“象征大明江山永不倒”的政治意义。快马送到朝中,宪宗皇帝品过此茶赞不绝口,当即确定该茶为朝廷专用“贡茶”。从而使曼松茶被确定为宫廷专用的“土贡 ”;其产地曼松也被列为朝廷专用的“贡茶山”。该官员也因此而得到升迁。

由此,明王朝开始征收该地以“细茶”为主的“贡茶”,包括茶制品“乌爹泥”。朝庭还专门购运瓷瓶、瓷盒来盛放所征收的“细茶”与“乌爹泥”。但当时的曼松“贡茶”较少,远远不能满足朝廷的需求。明王朝为了就近管理茶业,以便发展“贡茶”林,于成化年间任命当地少数民族叶氏为土司,从属于车里宣慰使司,并命他设法发展“贡茶”林,专门负责 “曼松站立贡茶”的生产加工。叶氏又任命曼松寨头人李氏具体负责该项事务。

大约明代嘉靖年间,曼松街的头人李氏,率众扩大曼松“站茶”林规模取得成功,且曾精制一批优质香茶上贡给明王朝,由世宗皇帝御赐予长约2米、宽约0.8米的阴字“瑞贡天朝”大匾,其正顶上刻有世宗皇帝的阳字大印,民间因此称之为“贡茶王”。每年的“贡茶”由“贡茶王”协助倚邦土司征收。该山茶除非“贡茶”收足以后经官方允许,任何人不得买卖。该地“团茶”也用木模按李氏人头状制成“人头团茶”。到了清朝,一个叫曹当斋的人成为倚邦的统治者,曼松贡茶步入辉煌。每年二月,茶叶萌芽时,曼松头人受命采办贡茶,贡茶分为芽茶、蕊茶、女儿茶。采办期间,所有商人不得入山,曼松茶园正式成为“皇家茶园”(贡茶园)。

皇家茶园共有3片:曼松的王子山、背阴山,还有一处是靠近曼腊的一个傣族寨子附近(数量偏少),“年解贡茶100担”,今流行的“正山”概念,最早源于“曼松贡茶正山”。

明末与清初交错的康熙年间,“贡茶王”一家已经没落。一位受清兵追杀而被民间称为“朱家皇帝”的16岁少年逃到曼松投靠“贡茶王”家。

此时“贡茶王”早已去世,由“贡茶王”的第五代孙认其作“义子”,并谎称其患有“怪病”,举家隐居于现称为“四家寨”的箐沟边,以躲避清兵追杀。但不久就被朝庭发现而派人追杀。“贡茶王”一家为掩护16岁少年脱逃,当场就死了几人,加上逃避途中不断被杀,就只剩70多岁的老者,由他掩护少年逃到山上以茶农的身份隐避了一段时间,可最终仍被官府发现而惨遭杀害。

至此,“贡茶王”之第五代孙才向众人透露了少年的真实身份,动员寨人将他埋于一座海拔约为1400米的山顶,并为他挖了团团围绕其坟的宽约1米、深约1.5米、周长约60米的防护沟。该坟被称为“王子坟”,该山至今还被称为“王子山”。

“王子山”山顶是个直径约15米的圆形平顶山,“王子坟”就位于这圆顶的中央。后因寨子里农民的牛马常落入其中,人们才将圆形防护沟填平,恰似一条约3米宽的环形跑道,围绕着以“王子坟”为中心的直径约7米的大圆盘,富有神奇之感。而“贡茶王”家族似乎已无后人。

因为这是该寨人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因而其后人只言片语地相传至今。

四家寨址的屋基上确实有两堆简坟;李定国拥立的朱由检为南明皇帝,明军在倚邦“倒马坎”阻击清军失败,亦即被清朝将领吴三桂剿灭,李定国死于勐腊,南明皇帝及其太子逃往缅甸,而这受清兵追杀,逃到曼松投靠“贡茶王”家的16岁少年被民间称为“朱家皇帝”,由此推想这“王子”可能是南明皇帝朱由检之子。

曼松贡茶的曼松贡茶历史文化

普洱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专(砖)、慢撒六茶山,而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倚邦本地茶叶以曼松茶味最好,有“吃曼松着倚邦”之说。 如今流行的“正山”概念,最早源于“曼松贡茶正山”。这还得从曼松的两个“王子山”的传说说起。
曼松有一座有名的“王子山”,但却有两个传说。
当地公开的传说是:清康康熙年间,吴三桂剿灭南明李定国,南明家族逃散时,一位16岁少年在家仆帮助下,避开官兵追杀,逃往曼松投靠贡茶王之孙。贡茶王的孙子一家为掩护该少年,对外谎称其是“患怪病的义子”,举家迁往四家寨避难。16岁少年死后,贡茶王之孙才向曼松人公开其真实身份:该少年是南明王朱由榔的王子,并带村人将其埋在山顶,还为王子坟挖了防护沟。此山便被称为“王子山”。
但当地一些自称对曼松历史很了解的人,却又对的“王子山”的“第二个版本”津津乐道说:“王子山”掩埋的“王子”,极有可能就是南诏王子!他们认为:南诏国王从始祖细努逻到最后一代舜化止,前后经历165年,历十余代王。南诏国统治范围广及今云南全境和贵州、四川、西藏,以及越南、缅甸的部分土地,必然派出使臣管辖各地。今曼松所在的象明彝族乡,在南诏时,不属于最边远的地区。导致南诏覆灭的郑买嗣(南诏权臣),从通海、元江一带发兵,南诏王子逃难的路线应该是从景东、普洱到倚邦,顺河谷南逃至曼松的彝族聚居区。从姓氏演变的角度看,南诏王室本姓蒙。亡国后,分别改姓左、罗(与“倮”同音)、字。而曼松绝大部分是香堂人,以罗姓、李姓居多。李姓在南诏时为官宦人家,一直与蒙姓皇族通婚。
所以南诏王子逃到曼松,不管是地理通道还是族缘关系,这从表面上看也说得过去。
埋在王子山上的王子究竟是谁,这恐怕历史学家也难以考证了。
不过“王子”的传说,说明“曼松贡茶”很悠久。以“王子山”为代表的曼松种茶史,不仅仅始于明清,至少可上溯至南诏(唐朝),因为那时已有“土贡”。曼松仍然在书写新的传奇白色的茅草花一丛又一丛,在王子坟周边摇曳:是祭奠还是期待?在王子山和背阴山的古茶园里,茶马古道静静地躺在群山之中,昔日的山间铃响和马啼声已经成为昨天的故事。 起源于明朝时期
明成化年间,当时的地方官员到京城上贡,选遍六大莽山各寨之茶,最后发现曼松茶色香味俱全,且用开水冲泡后有“站立不倒”,于是便使驮马送到朝中。宪宗皇帝品过此茶赞不绝口,当即确定该茶为朝廷专用“贡茶”。
明王朝为保证曼松茶的品质,任命倚邦人叶氏为土司,专门负责“曼松站立贡茶”的生产加工。叶氏又任命曼松寨头人李氏具体负责该项事务。李氏通过几年努力,将“站立贡茶”发展到令人满意的规模。因此,李氏得到了“贡茶王”的名号。
清朝时期的辉煌和没落
到了清朝,一个叫曹当斋的人成为倚邦的统治者,曼松贡茶步入辉煌。每年二月,茶叶萌芽时,曼松头人受命采办贡茶,贡茶分为芽茶、蕊茶、女儿茶。采办期间,所有商人不得入山。曼松茶园正式成为“皇家茶园”(贡茶园)。
皇家茶园共有3片:曼松的王子山、背阴山,还有一处是靠近曼腊的一个傣族寨子附近(数量偏少)。
泪水的甜度:曼松贡茶最大的特点是甜润,喝的时候口里很甜,喉头很甜,象喝蜂蜜水,象蜂蜜水一样甜的曼松贡茶并没有给曼松的村民带来蜜一样的幸福,清代末期,由于贡茶任务太紧,约300担(皇室的100担,和其它各级官吏索要的200担),所以茶农把大多数茶树砍掉、烧掉,有的家族就此逃难,再也没有回到曼松村。1942年,已经十分嬴弱的倚邦再遭厄运,攸乐山的攸乐起义攻进了倚邦,战火将倚邦烧了三天三夜,几百年筑就的古镇,无数精美的建筑全部化为灰烬。这场劫难使倚邦元气散尽,无法再振,几百户人家迁移他乡,空凉的倚邦在大山深处渐渐被人们遗忘。几十年过去了,至今倚邦已仅有30来户人家,大多为茶商的后裔,他们守护着祖宗的茶园不愿离去。(曼松是倚邦古茶山的一个村)喝着极甜的曼松贡茶,心里全是泪水。
郁郁葱葱的群山,青碧如水的蓝天包裹着曼松村,曾经的贡茶园,竟看不到一棵粗大挺拔的古茶树;近万亩曼松茶园里,仅留下了几十篷(棵)被刈过的古茶树,其中一篷(棵)根根部围径60多厘米,主径却变成11株小茶树。
这片曾经辉煌的古茶园,衰落了,如同那座被盗过的王子坟,好叫人心痛呀!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当地的有识之士精选曼松古茶树遗种,采用稀植的方式,在完全生态的前提下,栽种了1万多亩曼松茶。贡茶村人们的生活正在被茶文化的苏醒悄悄改变着,明天又将焕发出勃勃生机。我在这里听到、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段令人回肠荡气的古老传说,和一山山碧绿的茶园。在曼松茶的背后,是西双版纳茶文化的影子,是用茶书写出的崭新诗篇。

曼松王子,曼塔普洱茶

曼松普洱

产地: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品种:特种茶类~普洱茶·生茶·性寒。曼松茶区位于勐腊县象明乡内,曼松原属倚邦区第一乡辖区内,历史上,有曼松老寨,居住着香唐族,善种茶,由于曼松茶的品质好,被列为贡茶,“年解贡茶100担”,曾因贡茶而名,声誉远播。曼松茶具有显著的高香甘醇风韵,最大的特点是甜润,其滋味醇香甘甜,口感圆润,茶气极强。

如何挑选?

形状:条索肥厚清晰,色泽:青绿,油润油亮,汤色:金黄透亮,清澈干净,香气:花蜜香馥郁,香气清雅,滋味:喉韵回甘绵长,顺滑醇厚,清爽,叶底:叶芽鲜嫩肥硕。

历史发展

据传,明成化年间,地方官员发现曼松茶色香味俱全,且冲泡后“站立不倒”,于是托朝臣进贡给当时的宪宗皇帝,并予以“大明江山吃立不倒”之意。宪宗皇帝品尝后赞口不绝,指定曼松茶为皇家贡茶,其后一直延续到清朝,曼松茶一直都是皇家专用的贡茶。

明王朝为保证曼松茶的品质,任命倚邦人叶氏为土司,专门负责“曼松站立贡茶”的生产加工。叶氏又任命曼松寨头人李氏具体负责该项事务。李氏通过几年努力,将“站立贡茶”发展到令人满意的规模。因此,李氏得到了“贡茶王”的名号。

冲泡方法

撬茶,从背面撬取使用扁口茶叶,动作轻盈保持茶叶完整不碎;秤茶,120ml盖碗健议8g左右,根据个人口味适量增减;润茶,温杯后用杯内湿气润茶,开盖散出仓味;冲泡,细水定点冲泡至茶汤溢出,3~5s出汤,5泡后适当延时;出汤,沿公道杯内壁出汤,汤水倒干倒净;品鉴,倒入茶杯,享受茶汤之愉悦、醇爽。

工艺:

①采茶,②萎凋,③杀青,④揉捻,⑤晒青,⑥压制,⑦晒干,⑧包装。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69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