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是有灵性的,你喜欢它,它也亲近你;日久抚摸,壶身亚光渐起;珠玑隐现,通体似玉若莹,这才是紫砂的真容。鉴赏一把壶,一要看泥质,优质泥往往选料精细、加工繁复、陈腐多年、泥色自然、温润凝重而无需加工,入手便光润古雅,俗称"天青泥";二要看造型,无论光器、花货、筋襄器,要有形有神、骨肉匀称;三看功能,口盖严丝合缝,壶嘴出水流畅,壶把端拿省力,装饰玩味无穷;四听声音,一把好壶,敲击的声音应该是清脆的,有金属的质感。低沉、沙哑的声音,表明这把壶的烧成有问题。一把紫砂壶,如果具备上述四个条件,无论有否名头,就是一把好壶了。
这个问题不同人心里有不同的答案,我认为为宜兴紫砂壶做出重大贡献的十位壶艺家是:供春、时大彬、惠孟臣、陈鸣远、陈曼生、邵大亨、程寿珍、任淦庭、顾景舟、蒋蓉。
以上排名按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以下阐述原因。
供春是紫砂壶的鼻祖,第一把紫砂壶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供春壶。
时大彬生于明代万历年间,他对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与铭刻,都极有研究,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和镶接那种凭空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制壶技艺全面,在泥料配制、成形技法、器形设计以及属款书法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惠孟臣大约生活在明代天启到清代康熙年间,荆溪人,著名壶艺名家。其所制梨形壶最具影响,十七世纪末外销欧洲各地,对欧洲早期的制壶业影响很大。据说安妮皇后在定制银质茶具时,要求模仿惠孟臣的梨形壶。孟臣所造小壶大巧若拙,移人心目,以擅制小壶驰名于世,后世称为“孟臣壶”,这种小壶特别适合于饮功夫茶,因而风靡南国。
陈鸣远制壶技艺精湛全面,又勇于开拓创新。他仿制的爵、觚、鼎等古彝器,工艺精,品位高,古趣盎然。所制茗壶造型多种多样,特别善于自然型类砂壶的制作,他多才多艺,还制作了许多案头陈设的清供雅玩和文房用具。
陈曼生主张制壶创新,因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他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形成壶界两大贡献。第一大贡献,是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第二大贡献,他凭着天赋,随心所欲地即兴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为紫砂壶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
邵大亨为清代道光、咸丰间宜兴制壶名手。在少年时就享有盛名,是继陈鸣远以后的一代宗匠。他的制壶以挥扑见长,尤其在制简练形体,如掇球、仿古等壶,朴实庄重,气势不凡,更突出紫砂艺术质朴典雅的大度气息,他的壶“力追古人,有过之无不及也”。其鱼化龙壶,伸缩吐注,灵妙天然。他的作品在清代时已被嗜茶者及收藏家视为珍宝,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之说。可见当时他的壶艺声誉之高。
程寿珍(1858—1939年),又名陈寿珍,号冰心道人,清咸丰至民国初期的宜兴人,是一位勤劳多产的紫砂壶名家,师承其养父邵友庭,擅长制形体简练的壶式。作品粗犷中有韵味,技艺纯熟。所制的“掇球壶”最负盛名,壶是由三个大、中、小的圆球重叠而垒成,故称掇球壶。其造型以优美弧线构成主体,线条流畅,视觉感也极为舒适,整把壶稳健丰润。该壶于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赛会和芝加哥博览会得金奖,当时名重一时。
任淦庭是一位陶刻家,在我国美术界影响颇大,与许多美术家结为挚友。他如严师、慈父般的对待紫砂陶刻艺徒,当今门徒都已成就。
顾景舟在壶艺上的成就极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广。可说是近代陶艺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声誉可媲美明代的时大彬,世称“一代宗师”、“壶艺泰斗”。
蒋蓉的作品在中国紫砂工艺史上技术精湛,生动具真,别树一格,她也成为中国紫砂工艺史上第一位女工艺美术大师。
容天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首创,早期作品壶形偏低,后来壶形较高。要体现此壶的气韵的确
很难,需要做壶之人用心体会。出水效果极佳,用起来确实方便舒适。视觉上稳重大度,
在质朴中见深厚。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68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茶叶分门别类与茶具的关系
下一篇: 紫砂大师顾景舟谈紫砂好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