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沏一壶好茶,不仅要求好水,还需讲究好器。假如把茶叶比作孩子,把水比作母亲的话,她们都被包容在被父亲的紫砂壶的怀抱中。父爱是无声的,是深沉的,他默默地用自已宽广的胸襟拥抱着妻儿,茶在父亲的怀抱中散发着悠悠茶香,水在爱人的滋润下慢慢流畅。
就如妻儿是父亲灵魂中最重要的部分,茶汤的味也早已浸透到紫砂壶的血液里,灵魂里,生命里。于是,紫砂壶越久越有灵性。
因为银的作用非常多,所以也有了长寿之壶的称号。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时候人们会利用银针来判断食物里面有没有毒,虽然在现在证明了有些毒并不能用银针来测出来,但是不能否认的是银针的确有这个功能。银具有很强的杀菌性,用银壶可以杀掉水中的细菌。这样长久下去自然会达到长寿的目的。
用银壶可以让水保持自己本来的特性,不会因为一些外在的条件而导致变味。这样的话不会对人的身体造成额外的负担,让身体保持原有的活性。身体健康生命自然更加的长久。
用银壶泡制茶水会让茶水的味道更加的棉柔,软化水质,让茶水变的更加的好喝。而且味道好是其一,最重要的是能够净化水质让水质变的更加的有营养。喝茶并不仅仅成为了品茶,也成为让身体增加营养的一个工具。
在古时银已经使用的非常广泛,而李时珍也对银有记载,银可安五脏、定心神、止惊悸、除邪气,久服轻身长命。这也能说明银的功能之多,对人们身体的影响也是非常的长远。
银的作用很多,所以才有了银壶的出现。银壶就是利用了银的种种功能所制造出来的,很多懂的人都会在家备一套银壶。一是比较用它来喝茶,二是比较美观,三就是长久使用它能够达到长寿的目的。所以银壶也被称为长寿之壶,用它喝水最终能够达到长寿的目的。
山泉水
山泉水大多出自岩石重叠的山峦,山上植被繁茂,从山岩断层细流汇集而成的山泉,富含二氧化碳和各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而经过砂石过滤的泉水,水质清净晶莹,含氯、铁等化合物极少,用这种泉水泡茶,能使茶的色香味形得到最大发挥。
江河水
江河水属地表水,含杂质比较多,混浊度较高,一般说来,沏茶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在远离人烟,又是植被生长繁茂之地,污染物较少,这样的江、河、湖水,仍不失为沏茶好水。
陆羽在《茶经》中说:“其江水,取去人远者”。就是说好的江水,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我们现代社会,这样的水基本上找不到了。
井水
井水属地下水,悬浮物含量少,透明度较高。但它又多为浅层地下水,易受周围环境污染,用来沏茶,有损茶味。但是用活水井的水沏茶,同样也能泡得一杯好茶。
什么是活水井?明代陆树声《煎茶七类》中讲的“井取多汲者,汲多则水活”。就是水一口井,取水的多了,那自然水就活了。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这是唐代茶圣陆羽根据 《神农本草》 提出的主张。一直以来,茶圣的观点得到了后代爱茶者和茶学研究者的认同和支持。根据现有历史资料记载分析,茶叶在唐朝以前,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种植生产和饮用的局面,主要集中在巴蜀和江南部分地区,北方饮茶人数较少,除了达官贵族外,老百姓几乎没有饮茶的习惯。
但这一情况,在唐朝时期得到了明显的改变,尤其是盛唐以后。茶叶的种植面积迅速从四川、陕西、河南扩展到长江中下游的浙江、安徽和华南的福建、广东及广西等地,全国有8个道43州44县产茶,按照今天的地域划分,大约有13个省份普遍种植茶树。根据资料记载,唐朝(793年)茶叶总值为四百万缗,茶叶产量八十万担,换算成今天的计量单位,唐朝时期茶叶年产量大约4万吨,人均茶叶消费量1.76千克。由此可知,唐朝茶叶产量有了巨大的发展。随着老百姓饮茶之风日盛,茶叶品饮方式方法也得到了极大改变,由茗菜煮粥阶段变成煎茶为主,并形成了一整套专门泡茶器具。 今天,予言茶事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唐朝茶具的发展史。
一、茶具的雏形和起源
古人云: “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 ,说明饮茶与茶具之间的紧密关联。按照现代科学解释,茶具即为饮茶的用具,包括茶壶、茶杯、茶盏等等。古人将茶具称之为“ 茶器 ”,或者叫“ 茗器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在 《日知录》 里提出: 自秦人取蜀,始有茗饮之事 。先秦以前,茶叶主要是生嚼或者“ 茗菜煮粥 ”,还没有专门的茶具,茶叶的价值也主要体现在药用和食用方面,加工制作依靠厨房烧菜或煎药器具。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茶具的记录,出现在西汉初年的王褒 《僮约》 中, “脍鱼炮鳖,烹茶尽具” , “牵犬贩鹅,武阳买茶” 。
这是全世界历史上最早关于饮茶、买茶和茶具的记载。换句话说,从秦汉时期,专门用来饮茶的器具开始出现。不过总体而言,在唐朝以前,专门用来饮茶的茶器并不多见,应用范围也比较狭窄。大多数情况下,贵族阶层仍然以食器或酒器当作临时饮茶器具使用。比如说在南朝卢琳的 《四王起事》 中记载: “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承茶,夜暮上之,至尊饮以为佳” 。意思是说晋惠帝回宫以后,太监用瓦罐盛茶给他喝。由此可见,在当时还没有专门的茶具出现,皇帝喝茶都用盛菜饭的瓦罐。
另外,在唐朝以前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专业茶器,也跟当时的饮茶习惯有关。东汉末年三国张揖 《广雅》 记载: “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姜葱芼之……” ,这说明三国时期,饮茶方式还比较粗放,属于羹饮的范畴,即喝茶前先用火烤热茶饼,研成细末放到瓷器或者瓦罐中,用沸水冲调,而且还要加入生姜、蒜末等调味品,调成一碗茶汤。用我们今天的标准来看,这种饮茶方式完全不是喝茶,而是餐前餐后的例汤。
但是,随着茶叶生产和饮用的普及,饮茶器具开始脱离酒器和食器的范畴,成为专门茶器。从历史节点上来看,专门茶器大规模出现的时间,应该在隋唐时期,尤其是经历盛唐的茶叶大发展大繁荣以后,茶具迎来了属于自己的 “大时代” 。
二、唐朝茶具的繁荣发展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 《茶具十咏》 中,曾专门针对茶具问题进行过探讨,并且指出唐朝茶具一共有10种,分别是“ 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 。”其实,从我们现代观点看,皮日休将茶叶种植、生产工匠、泡茶场所和煮茶活动都包含着在茶具内,并不十分科学。但归结到当时茶文化处于萌芽起源阶段,分类还没有细致深入,也可属于正常现象。
公元780年,一代茶圣陆羽撰写的世界是第一部茶学专著 《茶经》 问世,成为影响世界茶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在第四篇 《茶之器》 中,陆羽专门介绍了一整套饮茶器具,数量达到24种之多。具体来说,分别包括:风炉、筥、炭挝、火筴、鍑、交床、夹、纸囊、碾、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筴、鹾簋、熟盂、碗、畚、札、涤方、巾、具列、都篮等。 《云溪友议》 云:“ 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 ”,这时候的茶器已经摆脱酒器和食器单独存在。
为何唐朝饮茶需要如此之多的茶器呢?归根结底,这与当时茶叶加工制作方法及饮用方法有关。众所周知,唐朝茶叶加工主要采用蒸青团茶做法,根据陆羽 《茶经》 记载,茶叶主要依靠“ 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在饮用的时候,先将团茶放置在火炉上烤热变成赤红,然后将其斫开打碎,用碾研成细末,用罗合过罗,到处茶则确定茶叶份量,再倒入壶中,用水煎煮。如此繁琐复杂的喝茶方式,必然会使用更多的器具来辅助。这就是为何唐朝茶器众多的原因。
在陆羽二十四茶器中,大部分茶具材质均为竹木制品,比如说 “夹以小青竹为之” 、 “碾以橘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臼” 、 “筥以竹织之”、“水方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竹筴或以桃、柳、蒲、葵木为之,或以柿心木为之” 等等。这种竹木制品材料来源比较广泛。制作起来相对简单,省时省力,且污染小,无异味,成本低,因此受到民间老百姓的喜爱。即使到了今天,竹木茶具,仍然是爱茶者最爱器具之一。当然,除此以外,唐代茶器的另一个重要材料来源就是陶瓷制品。唐代是我们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白瓷和青瓷成为当时最出名的瓷器,号称“ 北白南青 ”。
而饮茶风气的盛行,尤其是贵族阶层对茶器品质的要求极高,极大的刺激了瓷器的大发展大繁荣。所谓“ 美食不如美器 ”,茶具除了作为饮茶用具的实用价值外,还有更多的文化鉴赏和收藏价值。陆羽最爱越窑青瓷,他认为饮茶器具“ 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 ”但实际上,唐朝瓷器除了上述几种外,还有北方的邢窑、曲阳窑、巩县窑,南方的景德镇窑、长沙窑、邛崃窑等,也在大量生产茶具。
另外,唐朝茶具还有一部分采用金属、陶土、石器制作,比如上世纪80年代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鎏金茶具,被证明是唐僖宗供奉,堪称极品。而风炉、鍑和炭挝等器具,同样采用铜铁等金属材料制作。当然,民间也会采用陶土烧制相对粗糙的茶器,用于日常生活所需。
三、从诗词中探寻唐朝茶具文化之美
唐朝是我国诗词文化的高光时期,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等众多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几百首经典文学诗歌作品。这其中,有很对与茶叶、茶器和饮茶相关的诗词。比如,唐代诗人陆龟蒙 《零陵总记》 中就专门提到了茶器:“ 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 ”白居易也不甘落后,“ 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 ”当然,更多诗人在饮茶的时候,更加细致描写了各种茶器的用途和美好之处。
唐代诗人对茶鼎的描写最多,皮日休在和陆龟蒙唱和诗中就专门有一首诗叫 《茶鼎》 。另外,诗僧皎然在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中写到: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柳宗元 《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 中也云: “呼儿爨金鼎,馀馥延幽遐。” 根据全唐诗统计,唐朝诗人写茶鼎的诗歌不下数十首。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茶鼎是煎茶时最重要的工具。
其次,唐朝煎茶之前的碾茶捣碎程序,也是诗人最喜欢描写的场景之一。唐朝诗人皇甫冉在 《寻戴处士》 中说, “晒药竹斋暖,捣茶松院深。” 郑遨 《茶诗》 有云:“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根据陆羽 《茶经》 记载: 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 。因此,捣茶是唐朝研磨茶饼的主要方式之一。碾茶以动衬静,以捣茶声写饮茶静思之美,即使记录茶事活动,更是诗情溢美。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饮茶器具是诗人最爱,即茶碗和茶瓯。白居易云“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刘禹锡诗云“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孟郊也说,“ 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 ”因为茶碗和茶瓯是诗人品茶的主要器具,自然而然会受到重视和喜爱。唐代瓷器制品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为代表,素有“ 南青北白 ”之美誉,最受喝茶人的喜爱。所以,在诗词中,对青瓷和白瓷茶碗的描写最多。
唐诗对茶具的描写,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考资料,另一方面更是体现了唐朝饮茶文化的盛行和茶具的兴盛发展。总而言之,唐朝茶叶生产加工的发展,刺激了茶具和茶文化的繁荣。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65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这盏茶你在中途放下我却煮上年华
下一篇: 饮茶有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