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杨立新:话剧《茶馆》中的秦二爷

小小茶农 2023-11-19 15:09:46

杨立新:话剧《茶馆》中的秦二爷

杨立新,著名演员,1977年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现任北京人艺演员队队长。1990年 “云燕杯”青年演员进步奖,2002年荣获首届北京市中青年“德艺双馨”奖,2003荣获第二十届梅花奖。参演话剧作品:《天下第一楼》、《阮玲玉》、《蔡文姬》、《馆》、《万家灯火》等。参演影视作品:《半边楼》、《我爱我家》、《心理诊所》、《中国餐馆》、《海瑞》、《甲方乙方》等。

国庆节当天,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内,伴随着一声熟悉的老北京街头叫卖声,人艺经典话剧《茶馆》的帷幕拉开了,掌柜王利发、实业家秦二爷,一个个熟悉的人物把观众从剧场外的喧街华灯拉到了舞台,凝聚在早已熟悉的方寸茶馆人生百绘的情节中,咫尺的眉眼指尖,或迟或缓的脚步与细微变化的语调,无数细节的包围,带给观众的是鲜活的冲击。以致当谢幕时的掌声不绝于耳,记者方才恍然回神。

就在前不久,记者有幸采访了在该剧中饰演秦二爷的著名演员杨立新。熟悉的专业话剧演员那爽朗的声音,不一样的是台下的杨立新少了些话剧舞台上摄人的严肃,多了些生活中的和蔼与率真。一席茶话,爽朗之下,是细节中自然流露的浪漫情怀。

“几次去杭州,最遗憾的是忙碌之中没有去那里的茶叶博物馆,所以这茶叶的始祖我都不知道,这茶算没喝明白。”一开场,杨先生便先摆出外行谈茶的姿态。纺织有黄道婆、土工有鲁班、造酒是杜康,说起茶叶恐怕要说神农,但毕竟是神话传说的人物了,那么,这茶叶的祖宗是谁呢?杨先生还较起了这个真。于是,这未曾造访杭州的茶叶博物馆寻宗访祖,也没喝到十八棵御树上的龙井茶,成了他留在杭州的两大遗憾。

说起杨立新的喝茶,是许多亲近的朋友都不曾了解的。作为老北京,每天早起先喝茶,这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了,即便是忘了吃早饭,茶也是要先喝透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天都离不了茶,而且不喝茶就不解渴。那喝什么茶呢?

老北京的喝茶自然是从茉莉花茶开始的,随着涉茶渐广渐深,“才知道这茉莉花香并不是茶中真味,那淡淡的清香,才是绿茶纯正淡雅的芬芳。而茶水的颜色也不只是浓浓的,鹅黄青翠都是茶水的颜色,这也算是开始明白一点了吧。不过,爱上这口儿绿茶要感谢一位江西的朋友。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每年都能从这位朋友那得到两斤正宗的遂川狗牿脑茶,那可真算是有口福了,那时初喝绿茶,清清淡淡,就是透着那么招人喜欢。听朋友说,这狗牿脑茶是因山得名,那狗牿脑山上的清泉是常年不断,山下还有沸泉,冬不严寒,夏无酷暑的。想想也真是奇特的地方,难怪在那样独特的环境中生养出这样的好茶,朴素、清雅,特别透着几分精气神儿。也就是从这以后,我对这淡淡的绿茶滋味就忘不掉了。什么普洱茶啊,铁观音啊都喝不习惯,西方的奶茶也不喜欢”。

现如今这喝茶,杨先生说自己是没有研究只有讲究,讲究什么呢?绿茶一定用透明的玻璃杯泡,透着那么明朗通透。说到这,他说了三个字“不忍心”,不忍心不把这茶泡在玻璃杯里:“喝茶讲究的除了口感,还有视觉的愉悦。好比喝红酒,我享受那水晶的高脚杯碰杯时的清脆。这纯净清亮的茶色,袅袅婷婷的茶姿,用有色的杯子泡就完全破坏了,用咖啡杯更是糟蹋了,因为这,我还批评过我爱人。而且,最重要的是,这样糊涂喝下去,好坏不知道,色香味都难以区分。一句话,这喝茶要喝得明白。”

“在家喝茶,品茶到茶馆,这是我喝茶的体会。”说这茶馆,中国的茶馆是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性的,咱北京茶馆的历史文化特色尤其突出。“说起来,北京人泡茶馆是有传统的,在过去,只有三个地方称‘馆’,即烟馆、酒馆和茶馆。这茶馆是有钱有闲一族的好去处,有了钱有了闲,人们才会注重生活的品位与品质,才会把茶放到艺术的层面来陶心冶性,茶文化才能被更好地被挖掘,这茶也才能够有喝得明白的去处。这几年,茶馆的生意又变得红火起来。那虽是品茶的好地方,可惜我却难得有时间去,倒是在戏里在舞台常去走上一遭”。

关于《茶馆》中的人物形象

王利发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常四爷

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的监狱。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有正义感。

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松二爷

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

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扩展资料:

作者老舍塑造人物形象有其独特的方式。着重刻画时代的、阶级的、职业的和气质的特点以及地方色彩,作出各种社会典型的艺术概括,通过浮雕般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反映出不同的社会面貌。

如秦二爷是民族资本家,他出场时少年得志,对实业救国充满信心,但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年幼无知。秦二爷轰赶饥民的恶劣态度,暴露了他和贫民格格不入的本性。经过几十年风雨,他只剩下对现实和自我痛苦而盲目的诅咒。秦二爷的悲剧是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性格和命运的缩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茶馆》

表演艺术家蓝天野逝世,他有什么代表作品?

6月8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发布公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七一勋章”获得者,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表演、导演艺术家蓝天野同志,因病于2022年6月8日13时43分于家中逝世,享年95岁。

表演艺术家蓝天野逝世,很多年轻一代的人对蓝天野可能并不熟悉,但是他的代表作品说出来,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比如以下代表作:

一、电视剧《封神榜》:1990年出品,剧中饰演姜子牙

蓝天野老师饰演的姜子牙仙风道骨,再加上本人出色的演技,一经播出便成为了经典,至今无人超越。

虽然当时饰演姜子牙的时候,已经是六十多岁的高龄了,但是蓝天野老师是拒绝使用替身的。

每一场戏都是自己亲自拍摄,对于台词方面的不严谨,蓝天野老师也会不厌其烦地和导演进行沟通,也许正是由于蓝天野老师的坚持,才成就了至今无人超越的姜子牙。

1990年版的《封神榜》已成为经典之作,该剧在服装、神怪造型上都开风气之先。剧中纣王头戴金箍,身穿短裙,露出小腿的造型,俨然是古罗马时尚风潮的一次中国化尝试。而很多观众对于“炮烙之刑”、“酒池肉林”、“姜太公钓鱼”的认识也都来自于这部电视剧。

二、电视剧《末代皇帝》:1988年出品,剧中饰演摄政王载沣。

《末代皇帝》是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出品,周寰、张建民等执导,王树元担任编剧,陈道明、朱旭、朱琳等主演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于1988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

1989年,获得第七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连续剧;同年,获得第九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特等奖。

三、话剧《茶馆》:

从1957年首次开始排练《茶馆》,到1992年的"告别演出",蓝天野共演了374场《茶馆》。

由焦菊隐、夏淳导演的《茶馆》于1957年3月29日首次被北京人艺搬上舞台,浓郁的北京风情、深刻的历史感慨与人生况味,经过于是之、蓝天野、郑榕、童超、英若诚、胡宗温、黄宗洛等一批卓有才华的艺术家的精彩呈现,获得巨大的成功,成为中国话剧舞台至今难以超越的巅峰之作。

蓝天野所扮演的秦仲义,前后出场两次,感觉完全不同,简直判若两人。第一次,是清朝末年,那时的秦二爷,还是个心高气傲的年轻人,血气方刚。第二次是50年之后,他的实体被没收,理想已经破灭,70多岁的他,人的精神也颓废了。两次出场对比,通过蓝天野精湛的演技让我们看到了时代变迁下的小人物的变化。

蓝天野作为一代老艺术家,除了《封神榜》中饰演的姜子牙、《末代皇帝》中的载沣、《茶馆》中的秦二爷之外,在《渴望》中饰演的王子涛,在《记忆的证明》中饰演的老年萧汉生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茶馆》主人公是谁?

相信很多人都读过老舍的著作《茶馆》吧。故事中,主人公王利发历经各种艰难困苦,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以后,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盘踞时期,再到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统治崩溃前夕,前后半个时期。最后,当沈处长要修理这个茶馆时,在一般人看来,王利发的好日子就快要来了。可等到沈处长来看这个他用一生来照料的茶馆时,他却在茶馆里上吊自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故事发生的时间,恰好是中国社会最黑暗的时期。那时的中国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缓慢,又有内忧外患,社会及其动荡。而外国资本主义又在此时对中国进行侵略,清政府丧权辱国,与外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听任外强欺凌。国内内战连连,民不聊生。剧中的每一个情节都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的统治表示不满、愤恨,也表现出了作者对当时受苦受难的老百姓的同情与怜悯,使每一个读者受到感动,尤其是“康六买女”这一个情节,使大多数读(观)者感受到当时的农村乃至全中国的经济水平达到了能让亲生父母去忍受“割心挖肉”的痛苦。
第二,我们来看看主人公王顺发的背景。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一个十分普通的小人物。精明、有些自私,而心眼不坏。但单从他的茶馆里那张“莫谈国事”就可以看出,他也和其他小人物一样,愚昧无知,精神麻木。
第三,我们来看一下作者写作的意图。《茶馆》写于1957年,借北京城里一个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的变化,来表现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这种具有相当时间跨度的“历史概括”,是当代作家普遍热衷的。对这一宏大题旨的表现,作者选择了自身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经验所能驾驭的轨道。他选择了从“侧面”,从“小人物”的生活变迁入手的角度,并把对他们的表现范围,限制在茶馆这个“小社会”中。没有运用中心情节和贯串全剧的冲突——当代话剧常见的结构方式,而采用被称为“图卷戏”或“三组风俗画”的创新形式。众多的人物被放置在显现不同时代风貌的场景中。这些人物,涉及市民社会的“三教九流”:茶馆的掌柜和伙计,受宠的太监,说媒拉纤的社会渣滓,走实业救国道路的资本家,老式新式的特务、打手,说书艺人,相面先生,逃兵,善良的劳动者……其中,常四爷、王利发和秦仲义贯串全剧。他们的性格、生活道路各不相同,“旗人”常四爷耿直,“一辈子不服软”;秦仲义办工厂,开银号,雄心勃勃;掌柜王利发则“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但最终都走投无路,为自己祭奠送葬。“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剧中的悲凉情绪,人物关于自身命运的困惑与绝望,透露了与现代历史有关的某种悖谬含意。而李三的报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指使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种“剪影式”的新尝试,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老舍《茶馆》的叙述动机,来自于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强烈渴望,和对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的强烈憎恶。新旧社会对比既是他结构作品的方法,也是他的历史观。他对于“旧时代”北京社会生活的熟悉,他对普通人的遭际命运的同情,他的温婉和幽默,含泪的笑,使这部作品,接续了老舍创作中深厚的人性传统。
综上可知,王利发和当时的广大人民群众一样,没有背景,没有关系,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剥削和压迫。由此,他的死因可想而知。而当时的群众也和他一样,先于水深火热之中。不过,他在死之前,把自己的亲人全部送走,说明他不想让他们和他一样,希望他们能过上好日子。现在,在党的领导和人民大众的努力下,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而我们要更努力的学习,使我们的国家更强大,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63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