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喝茶的雅俗观

品茶 2023-11-19 14:18:27

喝茶的雅俗观

如今喝是雅是俗,是件很难说清的事情。有人认为品茗可以陶冶性情,兼而悟道,是一种非常高雅的修身方式;有人认为喝茶是附庸风雅、故弄玄虚,茶道那些仪式过于复杂或过于讲究了,已沦为了一些人炫夸富贵的手段。

从客观角度来说,这些观念上的差异,并不会以争论的形式消弭,人们的思维更容易遵从于习惯。接受美学中有个名词叫“视野融合”,意指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相融合时,很容易接纳文本的内容,受到感染,产生共鸣。道理其实都是相通的,皆在会心者得其意趣。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雅与俗本身也在互为影响、相互嬗变着,今日之雅,他日再看,也许会觉俗不可耐;而今日之俗,他日亦有可能成为时尚。例如钱钟书在《围城》里借董斜川之口提到把鸡汤来沏龙井茶的笑话,曾几何时也成为过时尚。如今的一些酒楼饭肆,用熬好的高汤冲泡上等的铁观音待客,以小壶盛装,在饭前上至,每客一壶,既可品茗开胃,又顺应了一些客人喜在饭前饮汤的习惯,颇受食客好评。

古语云:“海味不咸,蜜饯不甜,处士不傲,高僧不禅,皆是至德。”凡事皆需有度,方能体会到一种恰到好处的美。茶道的妙趣,就在于拥有一份冲淡的心境。不过,也确实有人为世风所左右,炫异争奇,失却了茶道的神韵。某日听朋友说了件趣事,有人请他们一行十来人到茶楼喝茶,并取出寄存在茶楼的价值八千元一斤的茶叶冲泡,众人喝后皆赞不绝口,众口一词地说好,唯独朋友默不作声。过后他不忿地跟我说,他觉得没有自己买的几百元一斤的茶叶好喝,但又不敢当众说出来,因为旁人绝不会相信他,反而有可能说他是酸葡萄心理,只有喝几百元的茶叶的档次云云。

就技术层面而言,这确实是个说不清楚的问题,因为评判茶的优劣,凭的就是各自的口感,在还不具备专业品茶师的技艺之前,争论的结果,就只能是从各自的话语公信力方面来找。从这个角度说,喝八千元一斤茶叶的人显然要比喝几百元一斤茶叶的人更具优势。只是,由喝茶牵扯到这些,未免有些无聊。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初观周作人《喝茶》中的这段文字,心甚仪之,然细细一想,发现想要到达如此境界,也殊为不易。如今在城市中,瓦屋、纸窗、清泉,此等衬景及器物就不可得,又上哪去找二三“可抵十年尘梦”的知己同饮呢?

喝茶的最高境界是喝出茶的精神

晨雾缭绕树翠绿

一杯清茶涤净心

鸟鸣方知人间里

万千种植物饮料中,偏偏茶成为了国饮,好像茶天生就是中国人性格的代表,坚韧、包容、以和为贵。我们常说,以人为镜、以古为镜,可以照亮自己,明白更多道理。以茶为镜何尝不是呢?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茶中的道理,是隐晦而苦涩的,茶在品味中你会品出她应有的精神

一:茶是坚强的 一杯茶,从茶树到茶叶再到茶汤,需要经历多重关卡。茶树的生长就不太挑剔,甚至在岩石缝中,它也能长起来。陆羽《茶经》中说,好茶生乱石,描述的就是这一点。

采摘后在制茶师傅的手中,茶叶要经历一轮淬炼,无论委凋、是下锅炒制,还是揉搓成条,发酵转化,都是在极力放大茶的内涵,转变成令人愉悦的味道。泡茶,茶遇热水方能幻化出泡茶品茶人感觉的滋味,这就是喝茶时不同人,不同心情喝出不同的味道,茶无论之前经历过什么,都会毫无保留的释放自己,直到茶汤无色无味,完成了她的生命历程。茶的一生,就这样坚强地活着,到绽放的那一刻又毫不吝啬,好像在固执地等待一个机会,成就自己。

二:茶的包容心 无论你之前是什么身份,是什么职业,是男女老少,在茶桌前坐下,就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泡茶人也不会偏袒任何一个人,每一杯茶都是一样的香甜。在茶具的设计上同样如此,我们用一个“公道杯”将茶汤汇集,再分配给大家,公平公道。她能包容所有人对她的品评,默默的奉献自己,坚持底线原则的同时与形形色色的人保持求同存异。

三:茶是安静的 喝茶让人的心更静,这和茶叶的内含成分有关系。茶中的苦、涩、鲜、甜、香气成分,混合成一个让人喜欢的茶味。这样的茶喝到身体里,血压会稍降,肌肉会放松,精神状态更好,人不由自主变得沉静下来。我们都不希望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喝茶,安静的环境能让我们放松,烦忧的事情也可以暂时抛在脑后。心静的状态更能泡出一杯好茶,品出茶叶里更细微的滋味变化。

四:茶是心怀敬意的 每一片茶叶都来之不易,如果去过茶山,就会知道制作精细的茶,茶农们努力采摘一天,也没有很多,更何况4~5斤鲜叶才能制作1斤干茶。知道了这个情景之后,我想以后都不要随意丢弃茶叶了。喝茶时我们要珍惜每一泡,对每一杯茶都充满敬意。有了这个前提,喝茶场景下的所有,我们都会心怀尊重的态度。尊重茶农茶师傅的辛苦,尊重卖茶人的艰辛,尊重生活,尊重所有。茶室中的一朵花,一束光,每一件器具,以及泡茶的人,都是构成这个美好时刻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使是小小的感受,也能有知足的快乐。

五:茶的真实 现在有很多注重形式感的茶艺,环境和衣着妆容都很好,可仅仅是表演,茶叶冲泡的很牵强。可能正是这种解读,让人一边觉得茶很虚幻难懂,一边觉得茶文化太流于表面吧。茶即使是升华到艺术的层面,也是离不开它是“一杯好喝的茶”这件事的,表现的手法也没有一定之规。在正式的茶空间里,我们可以用20几种茶具,只为了得到一杯好茶。在农村一把大茶壶,从早泡到晚的那种味道,能让我们品尝到生活的便捷与随意。

这一切都是真情实感,茶从不装,即使我们给它一个华丽的外衣,入口的那一刻它就是原本的样子。一口好喝的味道,是真实的美好。

喝茶的人赢在哪里?这5点让人羡慕

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常常与他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社交圈子等有关。

有的人怀才不遇,郁郁寡欢,认为世界欠着他;有的人把酒言欢,谈笑风生,自以为主宰着命运。

不同的遭遇,造就不同的人。

就连我们爱茶的朋友,也在与茶相遇后,不自觉改变了为人处世的观念。

茶是一种奇怪的引导,让人在品饮中思考生活的哲学。

喝东西时,同样是拿起与放下,酒的拿与放是一种宣泄,水的拿与放只是为了解渴,唯有茶的拿起与放下,让人陷入思考中。

我们从没见谁在别的饮料中品味出多少道理来,唯独喝茶,从最简单的动作,悟出最朴素的道理。

拿得起,放得下,这是摆脱万千烦恼的好办法,但太多人拿得起却放不下,不是不敢,而是不甘。

喝茶,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却让人懂得:

人生的事情,正如一杯杯茶汤,你唯有拿起茶杯,饮罢茶汤,且懂得放下,才能有另一杯温热的茶到杯中。

拿得起却放不下,等要喝时,只剩下一杯冷汤。

俗话说“酒满茶半”,倒茶与倒酒是不同的。

倒酒满饮一杯,是所谓的豪迈、面子;倒茶只倒七分,要的是体面与礼貌。

茶倒七分满,一来客人方便拿起,不被烫伤,二来茶汤不会溢出,免去了让客人尴尬。

两者相较之下,杯小茶更喜欢茶的七分。

茶杯七分满,余下的三分,便是为人处世的人情。

人生在世,常是你一会,他一会,总是在不断相处中完成各种琐事。

茶的七分,告诉我们凡事不要过了分寸,帮人帮七分,留三分自保;做事不做绝,让三分利予人。

《增广贤文》的一句“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也是这样一个理。

凡事七分满,正是茶人的处事分寸。

爱茶的人,雅俗共赏,无论贫富、雅俗、悠哉或是匆忙,在缘分的驱使下,总能汇聚于同一处品茶。

世间很少有哪种饮料,能跟茶这样,将各种不同的人汇集到一处。

当聚集在茶桌前,身份、职业、教育等,都抛之于脑后,所聊只是杯茶,没有谁在意你是谁。

在这种氛围里待久了,哪怕离开茶,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待事物的看法中,喝茶的人也能兼具有多个角度,保持一种中正的态度。

雅俗共赏是茶的特点,却也变成茶人的优点。

爱茶的人,总是将这种外表看不出的东西,发挥得淋漓尽致。

某天早晨,你将一口玻璃杯放在餐桌上,缓慢注入90 热水,投入3~5克君山银针,看着君山银针在杯中水里上下浮动。

若是将这杯茶比作人生,每一浮都是顺境,每一沉都是低谷;浮是爆发,而沉是积累。

是啊,没有谁的人生永远走运,也没有谁永远走背运,我们都是在起起落落中,度过这漫长的几十年。

纵然我们明白,人生就是一场大梦,但我们仍然沉醉在其中,如同玻璃杯里的君山银针一样。

常说人生如茶,其实并非夸张,我们这几十年走过,见证顺境,熬过逆境,吃过苦,享过福,在浮浮沉沉中,其实都活成了一杯浮沉飘动的君山银针。

人与茶有许多 想通 之处,其中有一点,就是时间的沉淀。

有些茶,我们喜欢称其“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以此说明其年份变化所带来的价值。

有些人,我们喜欢用“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来表示他心境上的蜕变。

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可以改变茶的品质与口感,也能改变人的见识与思想。

岁月的滋味,如同一壶老茶,越久远越醇厚,越煎熬越浓郁,这种滋味,绝非年轻时可比的。

愿爱茶的人,能历遍人间仍不改茶的思想,将数十近百年的光阴,酝酿成一壶岁月的滋味。

每个人群,有其独特的生活观念与人生态度。最让杯小茶喜欢的,便是爱茶人了。

茶的品质不仅仅能融于水中,还能通过品饮,成为人生观念的养分。

爱茶,懂茶的人,往往在一杯杯茶汤里,掌握茶的品质。

作者简介:杯小茶,您身边的茶专家。有趣有料,陪你喝好茶!

喝茶发朋友圈的精美句子

人生如茶,粗品是苦的,细品是香的。人生沉浮,如一盏茶水。苦如茶,香亦如茶。把茶冷眼看红尘,借茶静心度春秋。茶逢知已千杯少,壶中共抛一片心。茶味人生,有苦涩也有甘甜。

一湾清泉,释放自己,一注清酒,人生挚友,一杯清茶,岁月我有。高山出好茶,名山出名茶,名茶在中华。茶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

酒能醉人,茶能入心!下雨天喝茶,听雨声,闻茶香。共品一杯茶。阴雨绵绵,最适合煮茶品饮。喜欢下雨天,大概是因为喜欢看滚腾的沸水冲泡茶叶,释放其茶香。晴日饮茶不知茶,雨天更觉茶香浓。

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把茶冷眼看红尘,借茶静心度春秋。田田诗客句,闲倾荷露试烹茶。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

喝茶一事,雅俗共赏,有“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亦有“柴米油盐酱醋茶”。随它沧海桑田,岁月轮转,从古至今,国人们饮茶之风稳若泰山,爱茶之心亘古不变,品茶之语不胜枚举。

发朋友圈晒喝茶的短句如下:少顷,清茶已淡,心素如简。年有四季,天有四时,喝茶有益,喝茶有异。一碗清茶,岁月如梦犹在,光阴不可重来,愿作一碗清茶,细品人生百态。半盏清茶,观浮沉人生。

潮汕功夫茶的茶文化

潮州茶文化是岭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工夫茶”为著称。“功夫”,本为茶名(一种中等茶),后演化为烹茶方法。《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称:“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工夫茶为最。”
潮州工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成为潮汕地区饮茶习俗的文化现象,是潮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州工夫茶,在当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会友。不论是公众场合还是居民家中,不论是路边村头还是工厂商店,无处不见人们长斟短酌。品茶并不仅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而且还在品茶中或联络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闲聊消遣,或洽谈贸易,潮州工夫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儒雅人家的工夫茶特讲究,有茶童(戏称“风炉县长”)专侍,挑担、入山、浮水,临清溪而烹茶,观山水而论道,赋诗辞而抒情,别有一番情趣。工夫茶乃文人骚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许多诗文中均言及工夫茶
特点
潮州工夫茶,以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与以茶寄情为特点。据翁辉东《潮州茶经》称:“工夫茶之特别处,不在茶之本质,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法。”工夫茶一般不用红茶和绿茶,而用半发酵的乌龙、奇种与铁观音,不必要上等茶,茶叶远没有茶具讲究。工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壶。茶盘、茶杯、茶垫、茶罐、水瓶、龙缸、水钵、红泥火炉、砂姚、茶担、羽扇等,一般以12件为常见,如12件皆为精品,则称“十二宝”,如其中有8件为精品,或4件为精品,则称“八宝”或“四宝”。
茶具讲究名产地、名厂家出品,精细、小巧,质量上乘,俨然一套工艺品,体现潮潮州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价值取向。功夫茶的茶壶,多用江苏宜兴所产的朱砂壶,要求“小浅齐老”,茶壶“宜小”,“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烫”,“独自斟酌,愈小愈佳”;茶杯也宜小宜浅,犹如半只乒乓球,色白如玉,杯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
工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虽有好的茶叶、茶具,而不善冲,也全功尽废。潮汕工夫茶的烹法,有所谓“十法”,即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盖沫、淋顶与低筛。也有人把烹制功夫茶的具体程序概括为:“高冲低洒,盖沫重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或称“八步法”。
治器——冲茶前的准备工作,从起火到烧开水,冲烫茶具;
纳茶——将茶叶分粗细后,分别把茶叶装入茶壶,粗者置于底、中者置于中、细者置于上,茶叶不可装得太满,仅七八成即可;
候茶——讲究煮水,以“蟹眼水”为度,如苏东坡所说,“蟹眼已过鱼眼生”,初沸的水冲茶最好;
冲点——讲究“高冲”、开水从茶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以防“冲破茶胆”,茶叶冲散,茶沫溢出,可能把茶冲坏;
刮沫——冲茶时溢出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壶盖刮去,然后把茶壶盖好;
淋罐——茶壶盖好后,即用开水冲淋壶盖,既可冲去溢出的茶沫,又可在壶外加热;
烫杯——在筛茶前,先烫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升温,茶不易凉,也能使茶生香;
筛茶——讲究“低筛”,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筛茶方法,把茶壶嘴贴近已整齐摆放好的茶杯,然后如“关公巡城”般地连续不断地把茶均匀地筛洒在各个杯中,不能一次注满一杯,以示“一视同仁”,但一壶茶却必须循环筛酒以至于尽,即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潮州工夫茶,不同于一般的喝茶,二者之异首先在于非同一般喝茶那样,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与其说为解渴,不如说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叙情;其次,潮州工夫茶特别地讲究食茶的礼节,待茶冲完,主客总是谦让一番,然后请长者、贵宾先尝,杯沿接唇,茶面迎鼻,闻茶之香,一啜而尽。工夫茶这一套礼仪正是中国传统的“茶道”。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62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