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机构:[1]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明650091 [2]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勐海666201 [3]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昆明650223
茶通常都会有苦涩味,“苦涩化不开”是指苦涩后不会甘甜,苦涩长时间停留在口腔。好的茶苦涩能化,并回甘回甜,越好的茶化的越快,回得越快,它那种“苦”是苦凉的、打开的。
纯正好的古树普洱,刚一喝下去很苦,但苦不至喉咙,苦且可一瞬间消失,就会回甘回甜,而且甘甜长时间停留在口腔,令人感觉舒服、愉悦。
扩展资料 新茶中还含有较多的咖啡因、活性生物碱以及多种芳香物质,这些物质还会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有神经衰弱、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应适量饮用,而且不宜在睡前或空腹时饮用。
正确方法是放置半个月以后才可能使用。平时情绪容易激动或比较敏感、睡眠状况欠佳和身体较弱的人,晚上还是以少饮或不饮茶为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茶叶
易武古茶山、古镇,曾是镇越县府所在地,植茶制茶易茶历史悠久,尤其在清朝后期成为了六大茶山中最热闹繁华的茶马古镇和茶叶加工、集散中心。据史料已载,清嘉庆、道光年间,易武山每年产干茶70000余担。所产普洱茶就源源不断地由骡马队运出,经普洱、到下关、过丽江、进四川,到达康藏地区,部分运销印度、尼泊尔等国。 易武古茶山海拔656-2023米之间。海拔差异大,形成了立体型气候,具有温湿、温暖型两种气候特点,不同的小区气候条件造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 易武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温热多雨,热量丰富,雨量充沛。茶区土壤,在热带亚热带季雨林成土条件下,由紫色岩和沙岩母岩上风化发育而成,主要为砖红壤、赤红壤、黄壤。各地土质呈微酸性反应,pH值在4.6-6.5之间。土壤养分积累快,分解利用快,土壤有机质含量4.6%以上,腐殖质厚5厘米以上。土层深厚,土壤透气性好,有机质含量高。古茶树分布区域植被生态系统保持较好,生长着诸如椿树、香樟树、榕树、漆树、董棕等高大乔木,气生植物多,树木、藤本植物繁茂,森林覆盖率高和高等植物集中,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种植茶叶的理想之地。 山山有茶树,寨寨都种茶,这是易武镇古茶山的真实写照。全镇拥有古茶树主要集中分布于麻黑、易武两个村委会的各个老茶山。 代表性古茶树有:易武村落水洞茶王树、铜箐河洒代大茶树、刮风寨大茶树。古茶树特点为:茶树分枝密,叶均水平着生;分枝级数较多,最多达四级;叶形多为长椭圆形,叶茎楔型,叶长叶宽脉对;色泽为绿或深绿色。 易武自古就以出好茶、出名优茶而著名。据茶叶质量检测数据表明,这里古树茶叶品质优良的主要因素是:1.植被保护较完整,生态环境平衡,大气无任何污染,古茶树、古茶园四周森林茂密,山清水秀,养分充足,极有利于茶树的自然生长。2.气候湿热,光、热、水、土自然条件优越,使这里的古茶树常年生机盎然,发芽早,育芽能力强,芽肥大叶身叶背茸毛多显毫。年可发多轮多次,年生长期长近10个月,2月下旬开采,11月中旬结束。3.内含物丰富,在相同条件下测试,易武古茶园茶叶的茶多酚、水浸出物、儿茶素指标,明显高于其他产茶区的同类品种茶叶。 到2004年,全镇茶叶总面积发展到1.7万亩,其中古茶园和老茶园低改1.4万余亩,种植台地茶园3200余亩,拥有茶叶种植队9个,茶叶加工厂3个,家庭普洱茶作坊20余家,干毛茶总产量300吨,其中古茶园干毛茶产量百余吨:主要加工七子饼普洱茶、紧压砖茶、绿茶。按照传统丁艺加工的普洱茶,保持了传统普洱茶的外型和品质,享誉国内外。 易武山茶属乔木大叶种,微苦涩,香气高,在梅子香、蜜香中透着一股幽澜香,谷雨前后所采芽茶味淡香入荷,回甘强烈生津好,易武正山历史上就是闻名中外的茶山。
历史:
易武地名为傣语,意为“美女蛇居住之地”因易武有个花蛇洞地名有此而得。易武在唐代属南诏银生节度管辖,元代属车里军民宣慰司,明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宣慰将其辖地划分为十二个版纳时,称版纳整董,汉话则称茶山版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率清军入云南后将易武、倚邦划入元江府,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任将易武、倚邦划归车里宣慰司管辖。清雍正七年(1729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将车里宣慰司所辖的澜沧江以东的六个版纳规划为普洱府,易武也随之归入普洱府,乾隆初年开始易武茶山成为普洱府的贡茶采办地。进入民国后,1927年易武划归镇越县,1930年易武街成为镇越县治所驻地。
易武是云南著名的古茶区,种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已有濮人(布朗族、佤族、哈尼族等),在易武居住种茶,易武的漫撒山现在还保存有几十亩数围超过1.5米,树高达20多米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这片特大古茶园树树龄已超过千年是濮人所种。
明朝中期汉人还没进易武时,易武的布朗族、佤族、哈尼族等至少已种了五千亩以上的茶园,明朝末年江西和云南石屏的汉人进入易武,开始在易武贩茶或制作土特产品出售。1729年普洱府成立时当上易武土把总的伍乍甫其祖父便是早期到易武经商的石屏人。伍乍甫当上易武土把总后招募了大量的石屏人到易武开茶园,易武的老茶号全是石屏人创建,时至今日,易武人讲话仍有石屏腔。
清乾隆年间是易武茶业快速发展的时期,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政府颁布了云南茶法。云南实行“茶行”制购茶,思茅总茶店撤销。从乾隆初年开始,普洱府对茶的垄断经营放宽,上万的汉人涌入易武,在易武改造老茶园。开建新茶园,经过四五十年的拓垦,易武新增茶园3万亩以上。到乾隆末年,整个易武茶山南至易比,北至倮得,100多公里长德山梁上茶园呈带状连接,百里易武,山山有茶园,处处是村寨,商旅来往不绝,驿道马铃声充耳,一派兴旺景象。
易武是六大茶山一带地主经济出现最早的地方,与倚邦相比,易武的土司势力要弱一些,易武武氏家族与朝廷的关系没有倚邦曹氏家族那么紧密。至早在嘉庆末年易武土司势力已开始动摇,嘉庆初年易武的茶商已开始向土司买土地,争土地所有权,茶业的兴旺,使新兴的地主和商人们强盛起来,动摇了土司势力的经济基础,道光年间发生的茶商茶农状告武土司徇私枉法的事件即易武人说的“断案碑事件”已可看出易武土司势力的衰落,茶商势力的上升。
清咸丰后期,滇西发生了杜文秀起义,滇藏商道断租,易武人转而将茶主销东南亚和香港。越南莱州、老挝风沙里成为六大茶山茶叶外销的中转站,有广东商人在莱州设商号专收易武茶,而易武茶商也开始跑香港,到光绪年间易武经济实力超过了倚邦,成为六大茶山最大的茶叶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和内外商品流转地,1897年清政府在易武设海关,说明当地易武的对外贸易规模已非常大。
进入民国后,易武人去香港的多起来,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在香港站稳市场,易武人设茶号、注册商标的也多起来,从国民初年到30年代易武街、麻黑、易比、曼秀、落水洞、大漆树几个村寨就有茶号20多家。较大的有同庆号(庄主刘葵光)、同昌号(庄主黄备武)、乾利贞(袁谦禄等四位股东)同兴号(庄主向质卿)、泰来祥(庄主黄卫中)、福元昌(庄主余福生)、同泰昌(庄主朱宝官)。
到了现代,随着普洱茶的再次兴起,易武又重现当年的风采。几乎所有的普洱茶品牌都会推出易武地区的产品。其中以专注易武的福元号为典型代表,福元号为易武而生,深耕易武茶区,专一铸就专业。经过8载沉积,易武福元号已经成为当下潜心高品质易武茶极负盛名的企业。
西双版纳茶区13座古茶山
曼糯古茶山(勐海县)
茶山地理:勐海县最北临,属勐往乡勐社村。同普洱的澜沧和思茅区交界。这里是澜沧江出普洱市,进入西双版纳的第一站,海拔1200-1300米,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
古树产地:大寨、上寨,中寨。
茶山历史:这里曾是勐海通往澜沧的古道,历史上曾经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后来勐海通往澜沧的道路改道,曼糯茶区逐渐衰落。但仍保留了大量的古明树资源。
古树现状:曼胜古茶山在五六十年代经过较大破坏,很多古树被破掉种粮食。但目前仍保留了2000亩左右,茶山环境历经破坏,植被比较单一。
茶质特色:山野气韵清晰,苦涩明显,回甘较慢,香气较浓都。
勐宋(勐海)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山顶上的坝子”。
茶山地理:勐海县勐宋乡,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隔流沙河与南糯山对望。其中那卡茶区海拔1600米,保塘茶区海拔1700-1800米。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树产地: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大曼吕、那卡(腊卡)。
茶山历史: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那卡也是版纳最负盛名的产区之一,一百多年前即有汉人迁入经营茶叶生意。大曼吕等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立了新式茶园,成为勐海茶厂的重要原料来源。
古树现状:勐宋地区的古茶园目前还有3000亩左右。其中以那卡茶的最为出名,保塘茶区保护的最为完好。那卡古茶园种植密度较大,其中有一定小叶种混生。目前保留有300多亩。保塘古茶区与森林灌木共生,古茶分布密度较低,散布在森林里,还保留了一定量较粗大的老树。
茶质特色:那卡、保塘等古树茶普遍茶香纯正,苦涩明显,山野气韵强,回甘较慢。
南糯山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产)笋酱(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格朗和乡,景洪至勐海公路旁,距勐海县城24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1500-1750毫米。年平均气温16-18度。
古树产地:竹林寨、半坡寨、姑娘寨等
茶山历史:南糯山种茶历史悠久,享有盛名,传说当年诸葛亮南征时曾在此种茶,古濮人在此种茶的历史则十分久远,后来哈尼人迁入南糯山开始种茶。在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这里都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民国时期这里是云南机器制茶的发祥地。八十年代大规模开发茶园时对古树有一定的破坏。
古树现状:目前南糯山古茶园约12000亩,是版纳地区最为著名和面积最大的古茶山。古茶园分布在9个自然村,由于分布较广,不同寨子的茶口感有一定区别以半坡老寨的茶最为出名。由于代经历史变迁,南糯山古树,矮化老树,台地茶并存,古树茶品质有所下滑。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回甘较快,山野气韵较显。
帕沙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一座山,一条河”。
茶山地理:勐海县格朗和乡西南帕沙村,处于南糯山与布朗山之间,海拔1200-2000米,年平均气温22℃,年降雨量1500毫米。
古树产地:帕沙新寨、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南干、老端等。
茶山历史:帕沙村唐宋时期即有哈尼先民居住种茶,目前仍保留相当数量古树。
古树现状:帕沙目前存留的古茶园有2900亩左右,每个寨子都有一定数量的古树资源。几百年树龄的古树存量很多,大树成片,基本未经矮化,保护较好,其中帕沙老寨的古树茶较为出名。
茶质特色:帕沙古树苦涩明显,但可以化开,清甜亦显,生津明显,山野韵足。
贺开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最先看到太阳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北连著名古茶山南糯山茶区,东邻拉达勐水库,西面腑望勐混坝子,海拔1400-1700米。
古树产地:曼弄新寨、曼弄老寨,邦盆老寨、曼迈、曼蚌、曼囡等。
茶山历史:贺开拉祜属古羌人余脉,很早就在贺开一代种茶。当地人以诸葛亮为茶祖,每年有仪式祭拜,还流传古茶树的传说。近代贺开也是版纳较为著名的茶区之一。
古树现状:贺开现有连片古茶园9000亩以上,分布于贺开、曼蚌2个村委会7个寨。贺开古茶园在西双版纳所有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在曼弄新、老寨之间有十几株树龄近千年的大茶树。古茶园自然环境保护较为良好。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略有苦涩,苦涩化甘较快,山韵明显。
布朗山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布朗族聚居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南与缅甸接壤。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年平均气温18.7度。老班章和新班章海拔1600-1700米,老曼娥寨相对海拔较低,约1200米。
古树产地: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曼新竜、曼糯等。
茶山历史:布朗山的布朗族是古濮人的后裔,濮人在云南种茶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目前在老曼娥寨还保留有较大规模的古茶园。老班章古树在本世纪早期开始逐渐为人所知,从外形到滋味,都具有明显特点,茶友中有普洱茶之王的称誉,至今仍是普洱茶市场价格的重要参考点。
古树现状:目前老班章和新班章寨共有古茶园两千多亩,以老班章树龄较老,自然环境保护较好,新班章亦存有相当数量的古树。老曼娥寨的古茶园面积更大,有三千亩以上。总体来说,当地人为维护老班章声誉,茶园生态保护和管理不错,但和大多数名山一样,存在过度采摘的情况,茶质有所下降。
茶质特色:老班章茶外形肥壮,滋味浓烈,苦涩明显,生津回甘快而持久,茶气明显。老曼娥茶与老班章类似,苦涩度更重,化开时间更慢。
巴达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仙人脚印”。
茶山地理:勐海县西部,原属巴达乡,今属西定乡,西隔南览河与缅甸相望。海拔1580-2000米。
古树产地:曼迈、章朗、曼帕勒等。
茶山历史:巴达茶的出名主要是因为1962年发现的巴达野生大茶树,为云南成为世界茶发源地做出了贡献,勐海茶厂在巴达地区也有规模庞大的台地茶基地。其实除了野生茶和台地茶,巴达的栽培古树茶资源也很优秀,是当地的布朗族先民种植的,章朗古寨已有超过1400年历史。
古树现状:巴达章朗、曼迈等地的古树茶园自然环境保存较好,茶园与森林共生,古茶树自然生长,大多没有矮化,有少量小叶种,古茶园共有两千亩以上。
茶质特色:山韵饱满,香气纯正,苦涩明显,汤中有甜,回甘快而明显。
易武(慢撒)古茶山(勐腊县)
释名:“美女蛇居住之地”。
茶山地理: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等。易武勐腊县城北方,距勐腊110公里。年平均气温17.2度,年平均降水1500-1900毫米,慢撒在易武之北,同归易武茶区。
古树产地:易武、慢澈、麻黑、落水洞、刮风寨、老丁家寨、曼秀、大漆树等。
茶山历史:易武早在千年之前就有古濮人种植茶树,明末清初之后,随着六大茶山声名鹊起,大量外地人迁入经营茶叶生意。早期慢撒地区茶叶生产贸易量很大,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转至易武。清末时一些普洱茶历史上著名的茶庄开始出现,如鸿庆号、同庆号、同兴号、安乐号、乾利贞号等等。
古树现状:在古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产量最大。清朝后期以来一直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目前易武茶区保留有少量没有矮化的分散古树和大量矮化的古树茶园。这些茶园自然环境相对较好,保证了茶的山场气韵。不过因为易武茶成名早,古树存在过度采摘和养护不当的情况,近年来茶质有所下降。
茶质特色:易武茶汤水柔和顺滑,口感清甜,苦涩感较弱,回甘较好。有“茶中皇后”的称号。
倚邦古茶山(勐腊县)
释名:“有茶树、水井之地”。
茶山地理:勐腊县最北部,今属象明乡管辖,涵盖19个自然村,面积360平方公里,海拔跨度较大,从600米至1900米皆有分布。其中曼松茶山海拔1340米。
古树产地:倚邦、曼松、嶍崆、架布、曼拱、麻栗树等。
茶山历史:倚邦茶区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一定量的五百年以上的古树。尤其是清代曼松茶成为贡茶,令倚邦茶声名远播。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至今仍然有很多追捧者。
古树现状:倚邦茶区的独特之处在于大叶种和小叶种茶树混生。在曼拱、倚邦、麻栗树等地还保留有小规模的古茶园,其中不乏中小叶种古树。名声较大的曼松茶区,因为历经破坏,古树存量很小。
茶质特色:苦味很淡,涩比苦略显,回甘较快,香气独特,微有蜜韵。
蛮砖古茶山(勐腊县)
释义:亦称 “曼庄”,“大寨子”。
茶山地理:勐腊县象明乡南部,东部与易武茶区接壤,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海拔1100米左右。
古树产地:曼庄、曼林、曼迁、八总寨等。
茶山历史:曼专种茶历史悠久,清代时已有盛名,《本草拾遗》和《滇海虞衡志》都提到六大茶山“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历史上茶园多但茶号少,清末民初时多卖给易武茶号加工“易武七子饼一半是蛮砖茶”。
古树现状:综合来说,蛮专茶区是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中古树资源保存最好的茶区。不仅老树保留较多,生态环境保存的也较好,基本没有经过矮化。但是近年来也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势头,比如为了增加产量,砍伐茶园的大树以增加光照,这会对茶质产生不好的影响。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厚滑,山野气韵较强,杯底留香持久,回甘快而持久,苦涩较轻,喉韵深沉。
革登古茶山(勐腊县)
释名:“很高之地”。
茶山地理: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莽枝与倚邦茶区之间。海拔1300米左右。
古树产地:值蚌、新发。
茶区历史: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普洱府志》记载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树,但今已不存,也是破坏较为严重的古茶山之一。
古树现状:古茶园历经破坏,少部分存留在密林中,近年来被清理出来,大小叶种混生。
茶质特色:山韵明显,苦涩较弱,回甘较好,汤质顺滑。
莽枝古茶山(勐腊县)
释名:“(诸葛亮)埋铜(莽)之地”。
茶山地理:革登茶山西南,与革登同属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海拔1400米左右。
古树产地:秧林、红土坡、曼丫、江西湾、口夺等。
茶区历史:千年前已有少数民族在此居住种茶,至少在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园,清初,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清雍正时期因为牛滚塘事件与土司发生矛盾,引发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成立普洱府,从而带来六大茶山以至于整个普洱茶的繁荣时期。
古树现状:莽枝古茶山历经破坏,存留已经不多,而且存在为了增加光照来增加产量,破坏古茶林中大树的情况。古树茶品质有明显下降。
茶质特色:与革登茶类似,茶气稍逊。苦涩较弱,回甘较快,杯底香较好。
攸乐古茶山(景洪市)
释名:基诺族的世居地,基诺族过去称攸乐人。
茶山地理:景洪市基诺乡,基诺山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现存最大的古树茶区,海拔575至1691米,平均气温18-20度,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树产地:龙帕、司土老寨、么卓、巴飘等。
茶山历史:传说基诺人是诸葛亮军队的后裔,基诺山种茶的历史非常久远。清代攸乐山产量很大,毛料主要供易武、倚邦等地加工,著名的“可以兴”茶砖就是用攸乐茶制作的。
古树现状:古茶园多分布于1200米至1500米之间,面积约3000亩,几百年的古树存留很多。因其交通便利,近年来存在过度采摘的情况,茶质有所下降。
茶质特色:和易武相近而苦涩略重,回甘较好,山韵明显,水质略薄。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57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浅谈云南拉祜族的婚俗茶趣
下一篇: 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大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