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哈尼族的茶俗文化

茶百科 2023-11-19 08:04:54

哈尼族的茶俗文化

有学者经过调查后指出,哈尼族是世界上最先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哈尼族种饮茶有深厚的文化根源。

哈尼族祭茶 哈尼族在每年初春举行的全寨性的祭祀活动“甫玛突”节,有一个对茶树的祭拜仪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祭祀的方式告诉茶树神已经是春天了,赶快从冬眠中醒来吧,祈求茶树多发芽。届时,主持祭祀的摩匹率众跪在一棵选定的古茶树下,不断诵经祈祷,神秘而又严肃。仪式过后,方可上茶园采摘茶叶。

哈尼族采茶制茶 在采茶时,哈尼族尽量做到两叶一心,保证了茶叶产品的质量,这种茶叶制成成品后,茶毛微白,叶心相拥,是上等精茶,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山村里的哈尼人家都用土办法制茶,他们把当天采回来的茶叶晾一个小时左右,烧旺火,把铁锅烧得通红后把茶叶投进锅中,不停地翻炒搅拌,同时渐渐减弱火势。这样杀青的茶叶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茶的新鲜度和茶叶所含的各种养分。杀青后,用手不停地搓揉,揉得越多越好。而后再用微火把茶叶烘干即可。这种茶叶泡出的茶水鲜绿透澈,清香四溢,耐泡耐渴。

哈尼族煮茶喝茶 煨酽茶,以土锅煨煮酽茶饮用,是哈尼族最古老的饮茶方式。将土质陶罐洗净烘干,抓适量的茶叶放入陶罐中,把陶罐置于熊熊燃烧的火塘边烘烤一段时间,烤至茶叶散发出诱人的阵阵清香时,将清水舀入罐中,再把陶罐置于火塘边煨煮。煨煮时间可长可短,既可煨煮片刻即饮用,也可煨煮1—2小时甚至更长,但以煮至罐中水剩一半时的色泽和口感最佳。正宗的哈尼族煨酽茶茶水色泽深黄带紫,味苦涩,兼有一股浓烈的烟熏味。“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清阮福《普洱茶记》),说的就是哈尼煨酽茶。

土锅茶是哈尼族的待客茶,一般均以精茶位原料。用清水将土锅洗涮干净,舀入清水,将土锅架到火塘边的锅桩石或铁三角架上,烧开锅中的清泉水,在滚沸的开水中加入精制茶叶,煨煮三五分钟后即可倒入杯中饮用。土锅茶水色泽金黄、幽香绵长、品味高雅。

青竹茶是哈尼族在山里劳动时常喝的饮茶方式。砍来竹筒,一端留节。竹筒里倒入适量清水,架在火塘架上烧煮,同时用火把茶叶慢慢烤至焦黄后投入竹筒中,再煮沸竹筒里的水,就烧成了青竹茶。青竹茶的汤色清绿中带黄,有竹与茶的清香味,慢慢品茗,清爽津甜。

哈尼族茶歌 哈尼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很多时候,烧起火塘,煮上煨酽茶,人们围坐在一起,就开始唱民族的创世古歌、迁徙史实等,其中茶歌也是他们经常唱的,唯一不同的只是茶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唱,别的如创世古歌、迁徙史诗等则不行。哈尼族的茶歌一般有“种茶歌”、“采茶歌”、“饮茶歌”、“情茶歌”等。哈尼族的茶歌唱得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哈尼族茶疗 哈尼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性地用茶来作医疗保健,比如在眼睛感到疲倦时,他们会抓来一大把茶叶,取一个茶缸用沸水浸泡,把双眼移至缸口,让蒸腾上升的茶水热气不断熏眼睛,反复数次,眼睛的疲倦和痛感就会减轻,疗效明显。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出热痱子,将茶叶、生姜、葱等用热水浸泡后给孩子洗澡,亦可治疗热痒子等等。

哈尼族介绍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的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哈尼族现有人口1253195人。

哈尼族的民风民俗

哈尼族的民风民俗体现在宗教、婚俗、丧葬、住房、利益禁忌等方面上。

1、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

认为天地间存在着强有力的天神、地神、龙树神和具有保护神性质的寨神、家神等,必须定期祭祀,祈求保佑。对于给人们带来疾病和灾难的各种鬼神,则要通过祭祀和巫术加以制约、驱赶。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每年要祭“龙巴门”(即寨门)。

2、哈尼族根据生活的地方的不同,婚俗也有所不同。

生活在墨江一带的哈尼族,新郎在表兄弟和同龄伙伴的陪同下前去迎亲。到了新娘家后,要拜见岳父岳母,并经岳父岳母同意才能娶走新娘。新娘离家的时候痛哭不止,这就是哭婚的习俗。

新娘在出嫁前三天新要哭婚,表明她对父母和家人的感情越深。新娘在弟妹和亲友的陪同下,一路哭到新郎村寨门口才止信送亲的队伍则挑着背着嫁妆,一直送到男方家。

3、哈尼族具有特别的丧葬方式

人死后实行土葬。一些地区为死者选择墓地时用滚鸡蛋的方式,鸡蛋滚到什么地方破了,就在那里挖穴埋葬。?

4、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构成。

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房状如蘑菇。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内部结构,通常由正房、前廊(相当于正房前厅)和耳房组成。

5、哈尼族具有特别的礼仪禁忌

路遇老人要亲切地称呼“阿波”、“阿匹”(爷爷、奶奶),并主动让到路边,让老人先走。在屋内看见老人进来,要主动让座。给老人递烟、递酒、递茶要双手捧上,躬身示礼。

给老人递烟筒要握住烟筒的下端。在老人面前不能跷二郎腿,不吹口哨,不高谈阔论。走路不能从老人面前走过,要从老人身后绕过。杀鸡时,鸡头、鸡肝等要敬奉给老人。当然,当家里有客人时,为了表示对客人的敬重,主人常把鸡头夹给客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哈尼族

谁知道西双版纳哈尼族的具体资料,要用电子文档下载?

  哈尼族
  西双版纳哈尼族人口186067人,其中景洪市71492人,勐海县61232人,勐腊县53343人。主要分布在山区半山区,比较集中地聚居在勐海县格朗和乡、西定乡;景洪市景哈乡、勐龙镇;勐腊县勐润乡、关累镇。散居于部分乡(镇)、农场。
  哈尼族自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白宏”、“碧约”、“布都”等。西双版纳哈尼族内部分为吉围、吉坐、木达、阿克、补过(角)等支系,以吉围、吉坐人口较多。
  哈尼族源于中国古代西北羌人。公元7-8世纪时,哈尼先民主要居住在红河中游两岸地区,公元9世纪中叶南迁,经元江、江城等地进入西双版纳至澜沧江东岸,而后渡过澜沧江,逐渐分布于全州山区半山区。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均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他们居住的房舍也多是“干栏”式竹楼。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拥熬”,另一类叫“拥戈”。
  哈尼族的住房“拥熬”是一种地棚式的建筑,它是一种原始古老的民居建筑。这种住房大多建在斜坡上。盖房时要在斜坡上挖出一个呈方形的地坪,然后在地坪外边的斜坡上栽上树叉,在树丫叉形地坪土台间架上木料,用竹笆铺成距地面约有二、三尺高的楼台,接着再在地坪土台和竹笆铺成的“楼台”之上搭房架,盖草顶。这就形成一半是地坪面,一半是铺竹笆楼的内室。这种地棚式的竹楼适合山区的气候、环境条件,即冬暖夏凉。既方便在地坪上起灶炊煮,全家人又可以在竹笆铺就的楼台上席地而卧,冬天能保暖御寒,夏天凉爽又防潮。
  所以,“拥熬”在20世纪50所代以前,是西双版纳哈尼族群众的一种比较普遍的民居建筑。 “拥戈”也是一种“干栏”式的楼房,它的建筑形制与傣族竹楼基本相似,一楼一底。楼室住人,底室关畜禽、堆杂物。楼室一律用木板或竹篱隔成两面三间,里间称“拥玛缥”,是女性成员居室,并兼做厨房,设一火塘供做饭、取暖。外间叫“波罗缥”,是男性成员住室,并兼做堂屋,设一火塘供照明取暖。男女室各设一火塘,客人来访,按性别分别从男女室楼梯上楼。 哈尼族的住房除了“拥熬”、“拥戈”这两种建筑形式外,还有母房与子房之分。母房就是家长或当家的兄长居住的房屋,这种母房哈尼语称其为“拥玛”。“拥玛”有人叫它大房,它比子房大,既是家长的住室,又是一家人用餐、招待客人等活动的中心。在“拥玛”附近建盖一种比较矮小的“干栏”式楼房或平房,那就是子房,哈尼语叫“拥扎”。“拥扎”是小伙子寻偶和建立小家庭的住房。儿子长大之后,便新建盖子房,一人一间,无一例外。父母在世时,儿子与媳妇都住在子房内,直至自己当家之时,才从子房迁入母房。 哈尼族自古有相帮建房的风俗,一家盖房,全寨帮忙。新房落成要设宴待客,请歌手唱歌,举行热闹的贺新房活动。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思茅地区一带自古盛产茶叶,树龄在1700余年的野生古茶树,就生长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县,经茶学界研究,这里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家乡。茶学界认为,百濮是最早栽培茶树的民族,哈尼族向百濮学习种茶育茶,并把这一技术发展到很高层次,创造出以“普洱茶”为代表的哈尼茶文化。 哈尼族人民热爱生活,妇女服饰绚丽多彩,斑斓夺目,衣料以黑色、蓝色为主,个个妇女都会刺绣挑花,衣襟、袖口、裤边都要用各色彩线绣上种种图案,飞针走线,技艺精湛,色调对比强烈,并用银链、银币、银泡作为胸饰和腰饰,头上戴的是用红、黄、蓝、白各色毛线扎就的花冠,缀以各种式样的银质头饰和彩珠,喜庆节日穿在身上,满身华丽,美不胜收,形成一道特有的民族风景线。男人的衣服相对来说要简单得多,而且大多数已经汉化。

  哈尼族日食两餐,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喜食干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还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他们爱吃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着与腌肉一起吃。他们还用紫糯米制成紫米饭、紫米粑、紫米粥、紫米粉、紫米作宝饭、紫米汽锅鸡、紫米甜酒煮鸡蛋、紫米药糖粥等,构成了完整的药膳系列。这些药膳具有补血益气、暖脾止虚、健脑补肾、收宫强身的功效。 哈尼族也极爱吃肉,猪、牛、羊、鸡、鸭,大块朵颐,大碗喝酒才是主人待客之礼,客从主意之道,大家聚集一堂,尽欢而散。村里有人家杀猪宰鸡或做了什么可口的食物,各户男女长者都被邀去共食,而且把肝脏等最鲜嫩可口的部位俸敬给老者享用。 哈尼人又善于精打细算,常常把吃鲜剩余的猪肉、牛肉制成别具风味的火熏腊肉和干巴,常年储备以待客。制时,将肉切成条状,撒上花椒面、盐、八角粉等香料,捂沤一昼夜后,便悬挂于火塘之上,任其烟火熏烤,半月或一月后,腊肉和干巴均呈紫红色,喷香异常而略含鲜味,取下装进一只特制的大蔑笼中,悬挂屋梁上,则一年四季都可备吃了。火熏腊肉和干巴是哈尼族的名贵佳肴呢! 哈尼族还有一道奇肴叫"白旺",是用生猪血、羊血、狗血制作的剁生,哈尼族支系的爱尼人称之为"阿压马捏"。以刚宰杀的猪、羊、狗鲜血为主要原料,或再加以切碎炒熟的瘦肉,肝、腰等,撒入辣椒粉、八角面、野花椒面等佐料,不失时机地迅速搅拌而成。此菜看着怕,吃着香,味道醇浓,麻辣可口,被列为杀猪宰羊期间不可缺少的名菜,也是哈尼人热诚待客的佳肴。 红河南岸的哈尼族善于用发酵的黄豆掺合豆杆灰制作具有特殊风味的豆豉,几乎每餐都用以佐餐,吃法尤多,被称为"哈尼味精"。用其调制的"雀肉松酱",鲜香无比。 哈尼族传统历法把一年分为冷季、暖季和雨季,每季4 个月。在一年之中有过两个年节的习惯,一个是十月年,一个是六月年。十月年是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的日子,历时五六天,主祭天神和祖先。届时,每家杀一只大红公鸡,就地煮食,不得拿入室内。家庭每个成员吃一块,出嫁的姑娘不得食。到第三天时,每天下午都要举行盛大的"资乌都"活动,即全寨人同饮团结、幸福的酒。全寨分为三组,每组轮流一天作东,日将偏西,当家男子在锣鼓声中,将美味佳肴以及高粱焖锅酒端到街心,顺序摆在早已铺好的长蔑笆上。有的大村寨的筵席长达百米,各户当家男子围席盘脚就宴,各家各户争相拿出自己的拿手好莱,按规矩边饮边舞。 哈尼族喜饮酒,酒节特多。如祭母节、老人节、黄饭节、命名节,祭龙节、认舅节等。逢节便有美酒。最有趣的是"阿巴多"酒与歌的恋爱宴会。 "阿巴多"是哈尼青年互相表示爱慕,体现智慧、比赛烹调技术的酒节。多在农闲举行,由一村的小伙联合邀请邻村的姑娘参加,人数对等,一般在二十人左右,人夜宴会在一间大屋举行,男女相约配对入席,菜肴丰盛,必有一只煮公鸡(上面放着两枚鸡睾龙和一只活螃蟹)。彼此敬酒对歌,相依相伴,直到天明。临别小伙要给相好者送糯米饭和肉,并约定下次聚会的日期。 哈尼族还有喝"新谷酒"的习俗。每年秋收之前,居住在云南元江一带的哈尼族,按照传统习俗,都要举行一次丰盛的"喝新谷酒"的仪式,以欢庆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所谓"新谷酒",是各家从田里割回一把即将成熟的谷把,倒挂在堂屋右后方山墙上部的一块小篾笆沿边,意求家神保护庄稼,然后勒下谷粒百十粒,有的炸成谷花,有的不炸,放入酒瓶内泡酒。喝"新谷酒"选定在一个吉祥的日子,家家户户置办丰盛的饭菜,全家老少都无一例外地喝上几口"新谷酒"。这顿饭人人都要吃得酒酣饭饱。 哈尼人视火为家庭的生命,小心保护火种,虔诚敬奉火塘。他们每家都有几个不同的火塘,不仅要烟火长燃,而且不可混用。第一个火塘煮小锅饭、炒菜,第二个火塘专门蒸饭,还有个火塘只煮猪食,火塘上空吊一个硬篾编成的类似吊床的"火课",用以熏炙食物。过节杀牲祭祖时,各户特备米饭、肉菜和辣酒各一碗,专门祭祀神圣的火塘。
  哈尼族葬礼
  在哈尼族的人生礼仪中,葬礼是最为隆重的,哈尼族认为:“人生在世一辈子,死在阴间得永生”。因此,死仅仅是跨向另一世界的门槛,人的灵魂永不灭,因而要举行盛大的葬礼。 哈尼族葬礼中一般都有吃临终饭、续气、鸣枪宣告、易床、停尸、净身穿寿服、钉棺等一系列仪式。其中哭唱挽歌是最重要的部分,它贯穿了丧葬活动的始终。对挽歌唱词掌握得多寡深浅,无形中也成了衡量哈尼女子是否聪颖能干的尺度之一。姑娘少妇一遇丧事,便群起聚集丧家,实地摹仿学习。因而整个场面,真假哭声混杂而此起彼伏,热闹非凡。然而一曲丧家哀歌唱下,也足以让每个听者潸然泪下。 出殡前两天,丧家要请有名的摩匹(祭司)给死者念育“指路经”和家谱,眼睛半睁半闭,手拿一把竹筒,每念完一段,竹筒便在地上“咚、咚、咚”敲击几下。归途中还须知道祖先名字,故摩匹也要不断念诵家谱,这样,死者才会顺利得到祖先承认。 哈尼族葬礼中还有最引人注目的盛大仪式“莫搓搓”,一般都是为正常死亡的高寿男女举行的。出殡前夜,青年男女在丧家附年燃起箐火,敲锣打鼓。年轻人眉目传情,歌声舞影,通宵达旦。哈尼山寨平时严禁有关性内容的玩笑在异性或亲戚面前出现,然而,在“莫搓搓”之夜,完全代之以生死融、哀乐共有的景象,而这恰恰体现了哈尼族的人生理念:死,意味着生,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个人躯体的死亡和消失,不应成为民族群体衰落中喻示,而应当成为这个民族嬉体永生与和繁荣的契机。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57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