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武夷,阳光与热浪并存,茶香与激情四溢。
当刘国英夺得武夷山第六届民间斗茶赛肉桂、水仙双魁的消息传开,不少人或问候、或祝贺,而刘国英更知道这是对自己种茶、管茶、制茶技术的检验,是武夷山民间茶人对自己茶的认可。
也许是命运更垂青他,也许是武夷茶更偏爱他,年仅39岁的刘国英探究武夷茶已有20个年头,为茶他不知熬过多少日夜,为茶他不知承受多少不理解,为茶他不知自费走了多少地方,为茶……。如今虽为武夷山市茶管办副主任、武夷山市茶叶同业公会会长,但他深深的知道,此生为这一叶绿色会穷其一生,至死不渝。
爱上茶,无法自拔
1987年,从福建农学院茶叶专业毕业的刘国英被分配了武夷镇农技站。当时正值武夷镇九龙山茶场刚成立,作为技术人才,他被抽调到茶场,而且一呆就是四年。在这四年中,他从新茶园开发、栽培管理、低产茶园改造、岩茶粗精制加工技术等等方面,潜心研究,孜孜以求,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并从实践中总结和提高技术。到场里的第二年,他就当选为场长,20出头的他将自己埋在了茶场,埋在了山里,他决心要从这里实现自己的理想。4年来,每逢制茶季节,不到这季茶制完,他从不回家。为了提高制茶的品质,他可以三天三夜不合眼,找窍门,探路子,工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他破解了九龙山毛茶质量难题。虽然该场的茶叶地理环境不如景区内的茶,但经过他不断改进技术,从1989年至1991年在全市毛茶评比中,该场生产的梅占每年取得第一名,水仙、肉桂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九龙山茶场的名声也日益鹊起,企业效益连年上升,产品在云霄、漳州等销区很受欢迎。
1991年底,他告别了九龙山茶场,调往刚成立的镇经作站任站长至今。经作站主要负责全镇的经济作物技术指导,虽然这里他没有了随心所遇的制茶基地,但他深深感到,要尽快把自己的制茶技术传授给茶农。从这时起,他便扮演着科技特派员的角色。从1992年至1994年,他给自己定下了“立足武夷镇,南(兴田)北(吴屯)出击,无偿传授制茶技术”的工作目标。这三年中,每到茶香四溢季节,他走农家,入茶山,向茶农传授种茶和制茶技术,如有人来请他,他便马不停蹄的赶去。1993年春茶时节,吴屯的一个茶厂请他去把关,他硬是在茶厂泡了一个星期,只睡了10多个小时,潜心摸索,打破了人们认为吴屯茶制不出优质上等茶的观念。茶厂老板高兴得拿出一沓钞票给他,刘国英不但婉拒了老板的好意,还把技术免费的传授给他。刘国英说,虽然那几年我没了自己的基地,但我可操作的基地更大了,能了解到全市各地茶叶的加工方法和加工技术上的差异,从而也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水平,实现了自己为茶区服务,传播技术的愿望。
随着武夷岩茶日趋被世人所识,武夷山种茶制茶的人越来越多了,刘国英感到自己一家一户地跑去传授技术,效率太低,便在一些茶区开办培训班,免费为茶农上课。2000年,他作为我市第一批科技特派员被派往武夷岩茶第一村天心村,他办班也就更有规律了,如每年5月春茶采摘前举办茶叶初制加工技术培训班,10月则举办以栽培管理为主的培训班。每次办班,茶农都将教室围得水泄不通,茶农门说,刘国英上课,讲的东西实在,可操作性强,我们都听得懂。有的茶农没被通知到来上课,还会怪怨。2001年9月的一天,当他一路颠簸赶到洋庄浆溪村为村民上课时,看到小小的教室挤满了人,他感动地说:“武夷山的茶农太需要知识了,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我更应把自己的技术无私地传授给农民。”因此,当中华职校开办茶叶班后,一心想为武夷山多培养些有技术的年青茶农的他,不仅自任教师,免费为学生上课,而且还为这个班请来了所有的专业课老师。之后,每年春茶季节,他又把自己的茶叶基地、茶厂无偿作为学生实用技术实习基地。随着电话的普及,电话请教技术的人越来越多,刘国英都耐心解答,他每月的手机费有一半是为茶农解答问题的,难怪茶农亲切地称他“咱们的科特派”。
为了茶,心甘情愿
一次遭遇深深的刺痛了刘国英的心,2001年10月19日,从日本刚开完无我茶会的他又赶到杭州开茶博会,然而令他痛心的是偌大的茶博会竟没有一个武夷岩茶的摊位,而安溪茶却有十多家,他说:“武夷山人太不懂得创品牌了。”
其实,从刘国英担任九龙茶场场长后,他就用自己的微薄的力量来打造武夷岩茶品牌。记得随着他将九龙茶场的茶叶打出名气后,就有人来找他,欲将品质差的茶冒九龙山茶场茶叶的名义去销售,被刘国英断然拒绝。他说,这样做砸的不仅是九龙山茶场的牌子,更是砸武夷岩茶的牌子,现在,武夷岩茶的牌子还没树立起来,怎能把他连根拔掉呢?正因为他的营销售理念与他的为人一样,刘国英不仅被茶商们所认同,也被武夷茶人所推崇,称他为“茶痴”。
2000年1月,武夷镇岩茶协会成立,刘国英被大家推选为会长,从此,提高武夷岩茶品质、拓展武夷岩茶销路、弘扬武夷茶文化成为他的中心工作。2000年,为打武夷岩茶品牌,武夷镇岩茶协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与武夷镇政府、天心村、市茶文化协会、凯捷集团于7月共同承办了第二届武夷岩茶茶王赛,他跑上跑下,进进出出,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到,个中的辛苦只有自知,中央、省、地、市新闻媒体极尽宣传,极大扩大了武夷岩茶的知名度。刘国英说,只要能宣传、扩大武夷茶知名度,自己就是辛苦些、累些,真的心甘情愿。这次比赛,刘国英在继首届茶王赛夺得品种茶王,肉桂、名丛银奖后,又夺得了肉桂金奖。
走出去参加全国各种茶赛事和茶博会,刘国英认为是扩大武夷茶知名度,树立武夷岩茶品牌的好路子,因此,他每年都自己掏钱去参加这些活动,或参赛、或与别人交流经验、或推销武夷茶。2001年6月的厦门中国茶叶博览会上,他捧回了肉桂五星级茶王和水仙三星级茶王两项桂冠。7月份,他的武夷肉桂在福建省名优茶评比中获得名茶奖。刘国英用实力证明了他不愧是武夷山茶业界第二代茶人的代表。
针对武夷岩茶市场行情疲软和宣传促销力度不够等问题,从2001年开始,刘国英又牵头组织策划举办“武夷山民间斗茶赛”,第一届赛事费用由他和10家茶企业主出,茶农们只要送茶样即可,获奖的还有奖金。这在武夷山茶界引起不小的震动,当年有近20个厂家送了27个茶样,而在那次斗茶赛上他夺得肉桂、名枞2个状元。之后,刘国英每年都会组织一次民间斗茶赛,到今年已是第六届,他从未向企业和政府要过一分钱。如今武夷山的民间斗茶赛名气越来越大,参赛和观赛的人也越来越多,获奖的含金量也越来越高,今年送的茶样有70个之多。用刘国英自己的话:“通过几年的比赛,促进了武夷山人提高茶品质的意识,也提高武夷岩茶在外的声誉,作为武夷茶人,为此付出精力、时间、财力又何妨!”
只愿茶,带富农民
1991年,当时兼任镇团委书记的刘国英曾被作为考核对象欲调进市直机关,在从政与从技术的人生十字路口,他选择了技术,他说,只有技术才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对茶的偏爱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需要。
在从事茶叶科普的实践中,在指导茶农种茶、制茶的过程中,刘国英深深感到,许多科学道理光靠用嘴向茶农宣传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有配套得示范基地,让茶农看得见、摸得着,他们才信服。另一方面,从提高自身茶叶技术水平得角度说,也迫切需要一个能实践自己理论设想的基地。1993年,他倾其家产开发了100亩茶山,1997年,他开始筹办属于自己的岩上茶叶科学研究所,通过争取,承接了省茶科所的新品种区试研究,为他进一步研究武夷岩茶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刘国英所撰写的《新品种区试研究总结》,虽然只有1000个字,但从那一个个数字,能读出他为此付出的艰辛劳动,他力图通过比较试验,推出品质上乘的武夷岩茶。刘国英凭借这个基地,不断地制出品质一流的武夷岩茶,并先后在国内许多茶赛事上获得茶王、状元、金奖、名茶奖等等一系列奖项。
在拥有自己的基地后,刘国英更注重向茶农传播有机茶生产的整套技术,把自己的基地作为培训指导茶农的实习基地。记得申报世遗时,天心村茶农搬出了景区,茶农们都新建了家庭式厂房,然而当年,不知何因,全村的毛茶质量普遍下降,茶农们大为惊慌。刘国英获悉后一头扎进茶农家,找原因,与自己的基地比对,很快找到影响品质的原因。原来山内山外的地理气候、居住环境、温湿度有很大差别,而茶农却没有根据这些变化及时调整制作工艺。找到根源,刘国英及时改进工艺,并向茶农广泛宣传,很快天心村的岩茶又恢复了原有的品质和茶香。茶农的收入并未因居住环境变化而降低,反而随着武夷岩茶宣传的加大,收入不断提高,亩产量提高了30%,价格提高了23%,人均从茶叶中增收1000元,农残检出率从25%几乎下降到零,从无超标出现。
这几年,武夷山市委、政府在对武夷岩茶的宣传上不断加大力度,这让像刘国英一样的爱茶人兴奋不已,更加投入到武夷茶的发展、研究中,之后,将自己10多年来对茶叶探究积累的经验无偿地传给所有的茶农,他说要尽自己的力量在武夷山市形成种茶人讲茶园管理,制茶人讲品质,卖茶人讲好价格的氛围,而这一切需要所有茶人共同努力。也正基于这种认识,刘国英在武夷山茶叶界的威信不断提高,他对武夷岩茶的独到见解也为许多茶人所赞赏,也得到武夷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5年他被任命为武夷山市茶管办副主任,并被武夷茶人众望所归地推选为市茶叶同业公会会长。作为南平市“高位嫁接”的科技人才,他先后被评为南平市“明星科技特派员”、“实践三个代表。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
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毕一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
早年
蒲松龄的一生较少到外地旅游,家境贫寒,生活清苦,但他却常到济南居留。崐在济南期间,留下了不少文字,其中有一首题为《客邸晨炊》的诗:
“大明湖上就烟霞,
茆屋三椽赁作家。
粟米汲水炊白粥,
园蔬登俎带黄花。”
短短数语,道明了蒲氏旅居大明湖畔,晨曦早炊的生动情景。特别是后面两句崐,说了取泉水熬煮粟米粥,以及在案板上切配素食蔬菜包括黄花菜,用于佐食小吃崐的情景。可以想见当时蒲松龄自炊自啖、津津有味的早餐状况。
蒲松龄所记述的炊煮小米白粥,佐以菜蔬的早餐饮食,也正是山东大部分地区崐的日常饮食习俗。山东民间早晨多喜食粥,粥的品种甚多,有小米粥、大米粥、小崐米绿豆粥、江米粥、豆汁粥、红豆粥、荷叶粥等等。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马瑞芳教授在山东大学的演讲
如果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古代最好的小说是哪一部?毫无疑问,白话长篇小说《红楼梦》。如果再问:哪部小说在艺术形式上和《红楼梦》不同,成就可以媲美?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红楼,一短一长,一文一白,形成中国古代小说的双峰。
《聊斋志异》不仅是中国文学的骄傲,它还是世界文学中非常有影响的作品,经常让汉学家感到惊奇。20世纪8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九迪·蔡,是一位犹太女士,她曾经跟我说,现在我们美国的报纸杂志上铺天盖地都是这样的文章:教给女人怎么样在男人跟前保持性的魅力。而三百年前,在那么封建那么闭塞的中国,蒲松龄竟然写了一篇小说《恒娘》,就是写做妻子的怎么样利用自己性的魅力打败竞争对手,把丈夫牢牢地掌握在手心里。17世纪的中国作家竟然写出供20世纪美国妇女做行为参考的小说,这太神奇了。
家徒四壁妇愁贫
蒲松龄一生,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他为了温饱挖空心思;他一辈子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参加科举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非常痛苦;他为了写《聊斋志异》,受了很多的苦。
《聊斋志异》是一部很神奇的小说,而《聊斋志异》作者本身的出生就带有几分神奇的色彩。明代崇祯十三年,公元一六四零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夜间,山东淄川蒲家庄的商人蒲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看到一个披着袈裟的和尚,瘦骨嶙峋的,病病歪歪的,走进了他妻子的内室,和尚裸露的胸前有一块铜钱大的膏药,蒲惊醒了。他听到婴儿在啼哭,原来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抱儿洗榻上,月斜过南厢”。在月光的照耀下,蒲惊奇地发现,新生的三儿子胸前有一块清痣,这块痣的大小、位置,和他梦中所见那个病病歪歪的和尚的膏药完全相符。病和尚入室,这是蒲松龄四十岁的时候对自己出生的描写。我国古代作家很喜欢把自己的出生说得很神秘,大诗人李白说他是母亲梦到太白金星入怀而生。而蒲松龄是他的父亲梦到病和尚入室而生,他还解释,我一辈子这么不得志,这么穷困,很可能就是因为我是苦行僧转世。苦行僧转世,是蒲松龄在《聊斋自志》当中杜撰的故事,但是我们看蒲松龄的一生,确实很苦。他生活很贫苦,他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他为了温饱挖空心思;他一辈子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参加科举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非常痛苦;他为了写《聊斋志异》,受了很多的苦。所以我们说蒲松龄三苦并存———生活苦,考试考得苦,写书写得苦。
我们先看他的生活怎么苦。蒲松龄年轻的时候,生活不是很苦,因为他的父亲弃儒经商,家里是小康之家。在父亲的保护下,年轻的蒲松龄可以安心读书,跟朋友们搞诗社。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因为他分家了。为什么分家?因为家庭矛盾。蒲松龄的两个哥哥都是秀才,但是两个嫂子都是泼妇。蒲松龄曾经在他的书里面说过这样的话:“家家床头,有个夜叉在。”他这两个嫂子真是典型的夜叉,为了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经常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蒲松龄的父亲只好给儿子分家。分家又分得很不公平,因为这两个嫂嫂又能打又能叫又能抢,而蒲松龄的妻子刘氏非常贤惠,沉默寡言躲在一边。分家的结果是蒲松龄分到农场老屋三间,破得连门都没有,蒲松龄只好借了门板安上。他分到了二十亩薄田,二百四十斤粮食,只够吃三个月。这样一来,蒲松龄就要自谋生路了,他于是开始了长达45年之久的私塾教师生涯。
私塾教师就是乡村小学教师,而且是到私人家里教书,待遇非常低微。算算具体的账,做私塾老师每年可以拿多少工资?最多八两。八两银子是什么概念?在当时农村一个四口之家维持一年的生活要二十两,这个账是《红楼梦》里刘姥姥算大观园的螃蟹宴时算出来的。所以说,咱们的大作家蒲松龄辛辛苦苦教一年书,挣的钱不够大观园半顿螃蟹宴。到了30岁以后因为父亲去世了,蒲松龄还要赡养他的老母,他穷到什么程度呢?“家徒四壁妇愁贫”。他有一首诗,叫《日中饭》,写到快收麦子的时候,家里没有粮食,只好煮了一锅稀饭,他那时候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儿子一看煮好了稀饭,抢先把勺子抢到手里面,到锅底下找最稠的往自己的碗里边放,二儿子不干了,上去跟哥哥抢。蒲松龄的女儿就很可怜地、远远地站在那儿看着自己的父亲。蒲松龄非常心疼,我怎么样养活我这些可怜的孩子啊!蒲松龄还写了一篇文章叫《祭穷神文》。他说:“穷神穷神,我和你有什么亲,你怎么整天寸步不离地跟着我,我就是你一个护院的家丁,我就是你护驾的将军,你也得放我几天假呀,但是你一步不放松,好像是两个缠热了的情人?”这就是蒲松龄的生活之苦。
辛酸科举路漫漫
蒲松龄19岁的时候,参加秀才考试,他在淄川县济南府山东省,三试第一,成了秀才。三试第一后,蒲松龄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直到72岁,仍只是个贡生。这是为什么?
我们再看蒲松龄的科举考试之苦。蒲松龄一生不得志,他这个不得志恰好从少年得志开始。蒲松龄19岁的时候,参加秀才考试,他在淄川县济南府山东省,三试第一,成了秀才。录取蒲松龄的是山东学政施闰章。施闰章是个大诗人,清初号称诗坛的“南施北宋”,“南施”就是安徽人施闰章,“北宋”是山东人宋琬。施闰章给山东秀才考试出的第一道考题叫《蚤起》,这个题目是从《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来的。科举考试考八股文,要求你得揣摩圣贤语气,代圣贤立言。既然题目叫《蚤起》,顾名思义,你就要阐述孟子在《蚤起》里面所讲的那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蒲松龄怎么写的呢,他用文言文,我们用白话文把它说出来。蒲松龄说:“我曾经观察过那些追逐富贵的人,君子追求金榜题名,小人追求蝇头小利。至于那些本身并不富贵、但是经常迫不及待地守在富贵人家门前的,也大有人在。而对功名不感兴趣的,只有那些深闺的女子,她们才可以悠然自在地睡个懒觉,不去追名逐利”。蒲松龄的描写非常生动,像是一篇描写人情世态的小品文。接下来,蒲松龄走得更远,干脆虚构起来,他写齐人之妇如何夜里辗转反侧,琢磨着跟踪丈夫,其中有人物心理描写,也有人物独白和人物之间的对话,很像小说。这样的写法,当然不符合八股文的要求,但是蒲松龄遇到的考官是爱才如命的大文学家施闰章,他非常欣赏蒲松龄的文章,拿起笔来就写批语,说蒲松龄的文章“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把人们那种追名逐利的丑态通过《蚤起》这两个字写绝了,写活了,接着又写了八个字的评语:“观书如月,运笔如风”。“观书如月”,就是看前人的作品,看得明明白白、透透彻彻;“运笔如风”,就是写起文章来轻松愉快,非常流畅。施闰章大笔一挥,蒲松龄山东秀才第一名。县、府、道三试第一以后,蒲松龄名气很大。他踌躇满志,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进一步求取功名的道路,下一步要考举人了。
史料记载,蒲松龄三试第一后,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蒲松龄文章写得这么好,为什么他还会四次落榜?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施闰章录取蒲松龄根本就是一种误导和误判,因为蒲松龄并没有按照八股文那种严格的要求来写文章,施闰章因为爱才而把他录取为第一名。蒲松龄因此以为,这样写就能够取得更高的功名了。但是蒲松龄没有想到,其他的考官是些什么样的人。这些考官是拿着那种刻板的、腐朽的、毫无文采、绳捆索绑的八股文,当个敲门砖,取得了功名,他自己只会写这样的文章,他喜欢的也是这样的文章。像蒲松龄那种写法的文章,他怎么会欣赏呢?所以蒲松龄从考秀才一开始就偏离了跑道。
蒲松龄做了多长时间秀才?半个多世纪。秀才是科举考试当中最低的功名。但是秀才最辛苦,年年考试。根据朝廷制度,一个省的学政任期三年,学政一到,先把秀才组织起来考试,这叫岁试。岁试成绩分成几等,考到第一等可以成为廪生。廪生是个什么概念?廪生还是秀才,但朝廷每个月给你一定的钱,补助你的生活。那么,考到了一等是不是就一定是个廪生呢?也不是。因为廪生是有名额限制的,你考了一等,要等空了名额,才可以补廪。所以蒲松龄考中秀才之后,在一等考了很多次,差不多等了二十年,才成为廪生,朝廷才给他那点补助。秀才岁试以后第二年,要进行科考。科考就是给举人考试做准备。科考把秀才的成绩分成六等,考前两等可以参加举人考试,考后两等就得降成青衣。蒲松龄参加乡试,三年一次,考了多少次?十次左右,有的专家说十几次。这样一来,蒲松龄有三十年的时间年年都考。他48岁那年,又参加考试。他觉得自己文章写得非常好,写得也很快,拿到考题“唰唰”就写下来了。但是写完后,回头一看,坏了坏了,越幅了。“越幅”是一个科举名词,就是违反了书写规则。科举考试对文字形式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一页只能写12行,一行只能写25个字,而且得写完第一页写第二页,写完第二页写第三页。蒲松龄写得快,第一页写完,飞快一翻,把第二页翻过去了,写到第三页上了,这就隔了一幅,越幅,就不仅要取消资格,还得张榜公布。我们现在看,简直太可笑了,文章写得好,隔了一页,就要取消资格!这次“越幅”,蒲松龄自己是什么感受呢?他在词中说:“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吓呆了。
蒲松龄在科举这条路上拼搏到50岁之后,他的妻子劝他说:算了,别考了,如果你命中注定有功名,连宰相都做上了,何必一定得去考呢?咱们在村里住着,不也挺好吗?何必一定得像县官一样去听那个打着板子催老百姓缴税的声音呢?蒲松龄觉得他妻子说得很有道理。不过也有些专家考证,就在他妻子劝了他之后,他还参加过考试,仍然失败了。
蒲松龄19岁成为秀才,到72岁,成为贡生。贡生是什么概念?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贡生有几种,蒲松龄是“岁贡”,又叫“挨贡”。就是做廪生时间长了,排队挨号挨上了贡生。做了贡生以后理论上可以当官了,蒲松龄得到一个虚衔“儒学训导”。儒学训导是什么意思呢?当时封建社会的学校分好几级,国家一级是国子监,省里面是府学,县里面是县学。这个儒学训导就是县学的副长官,相当于现在一个中学副校长了。但是蒲松龄这个儒学训导前还加了两个字“候补”。就是你虽然有这个资格,但是还得看山东省除了淄川县以外,其他县有没有空出名额来。对于72岁的蒲松龄来说,没有任何的价值了,贡生只是给他带来一点安慰,一点很实际的利益:朝廷要给贡生四两银子。而县官偏偏既不去给蒲松龄树匾、树旗,也不发给他银子。蒲松龄不得不一次一次写呈文、打报告去要。这就是蒲松龄在科举考试当中所受的痛苦。我们现在看觉得他非常可笑,非常可悲,非常可怜。但是在当时他只能求这么一条出路。因为科举制度是蒲松龄这样的穷知识分子改变命运的唯一的出路,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穷其一生写聊斋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经说过,“想象是伟大的潜水者”。一个作家,一个小说家能写出引人入胜的作品,虽然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但是更要靠他的想像。《聊斋志异》就是一个作家天才的想像才能和艺术才能的集中表现。
蒲松龄为什么总考不上?这和他一直在艰苦地写《聊斋志异》有关系。蒲松龄是山东淄川人。淄川离齐国故都临淄数十里,有很多优美的民间传说。蒲松龄5岁的时候,改朝换代。满清入关,在扬州屠城,在山东镇压农民起义,也产生了很多稀奇事,这些都影响到《聊斋志异》。蒲松龄大概在分家以后,做私塾教师时,就开始写《聊斋志异》。他的好朋友张笃庆发现蒲松龄因为写《聊斋志异》影响到考举人,就写了一首诗劝他:“聊斋且莫竞谈空”,别写小说了,专心去考试吧。但是蒲松龄不听,还是写,不管哪个朋友听到什么奇闻轶事,他都要了解一下,写到自己的作品里头。
关于《聊斋志异》大家可能听过传得很广的一个说法,说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志异》,在他的家乡柳泉旁边摆茶摊,请过路人讲故事,讲完了回家加工,就成了《聊斋志异》。这个说法是《三借庐笔谈》说的,鲁迅先生早就分析了,不对,不会是这样一回事。我们现在琢磨一下,蒲松龄穷到那种程度,45年在外边当私塾老师,家里有时候连锅都揭不开,怎么有闲空优哉游哉摆上茶,摆上烟,你给我讲故事,我写小说?不可能。但是蒲松龄不管听到什么人说,听到什么稀奇的事,他都收集来写小说,这是肯定的。他还有一个取材途径,就是到古人的书里边找素材。《聊斋志异》里大概有一百篇小说,就是改写自前人作品。前人作品有时候记得非常简单。比如说,在六朝小说和唐传奇当中,记了三个小故事,叫《纸月》、《取月》、《留月》。纸月就是有一个人,能够剪个纸的月亮照明,另一个人取月,能够把月亮拿下来放在自己怀里,没有月亮时候照照,第三个人留月,把月光放在自己的篮子里边,黑天的时候拿出来照照。都很简单,一百来个字,几十个字。蒲松龄拿来写了《劳山道士》。这是大家很熟悉的聊斋故事。
我们再看蒲松龄的感情经历是个什么样。蒲松龄的妻子非常贤惠,贤惠到什么程度呢?蒲松龄外出给人当家庭教师的时候,他妻子在家里上养老,下育小,住在荒凉的农场老屋里面。夜里狼都可能跑到院子里,她就整夜不睡觉在那儿纺线,如果有一点好吃的,给蒲松龄留着,有时留的时间长了,都坏了。这么好的一个妻子,但是个柴米油盐的妻子、糟糠之妻。所以有些研究蒲松龄的专家就发现一个线索,说蒲松龄有第二夫人,什么根据呢?蒲松龄文集里有一篇《陈淑卿小像题辞》,这篇文章是说:文章的作者和陈淑卿自由恋爱,父母不同意,最后两个人私奔了,然后是个悲剧。但是很快就有专家又考证出来了,陈淑卿是蒲松龄从南方归来在淄川丰泉乡王家坐馆给一个叫王敏入的人代写的文章,这样一来蒲松龄的所谓第二夫人不复存在了。大家就要问了,那他为什么能够写这么多这么优美的爱情故事?台湾著名作家林语堂曾经推测过。我也推测过,我是这样推测的:蒲松龄白天教完了学生,晚上自己坐在那个荒凉的书斋里,外面是月色朦胧,树叶在那儿哗啦哗啦响,远处传来狐狸的叫声,那个时候狐狸很多。这时候蒲松龄就很容易产生幻想了。他就想像有一个书生,就和他一样,是一个很穷困很不得志的,但是又很有才华,情感很丰富的书生,坐在一个荒斋里面,这个时候有个美女推门而入。你在这儿读书吗?我和你一块读书,我和你一块写诗、填词,我跟你下围棋,我安慰你这个贫困、寂寞当中的书生,你需要功名吗?我帮助你金榜题名。你家里老婆不是不生孩子吗?我给你生个传宗接代的孩子,而且这个女的不需要父母之命,不需要媒妁之言,不要妻子的名分,也不要这个书生的金钱,甚至还倒过来给你钱。在蒲松龄生活的那个社会,男女结合那是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像这个什么都不要的,对男人无条件奉献的女人有吗?不可能有,她只能是脑子里想出来的,只能是作者的想像。她是从天上下来的,她是从海底出来的,她是从深山洞府过来的,她甚至是阴曹地府出来的;她可能是小鸟变的,她可能是鲜花变的,甚至可以是书本里的。书生不是在那儿看书吗?从书架上搬下一本《汉书》摆在这儿,翻开第八卷,里边夹着一个小美人,纱帛剪的,背后写了四个小字,“天上织女”。突然,这个纱剪的小美人,折腰而起,飘然而下,来给书生当妻子,长得花容月貌,善解人意,跟书生自我介绍,我叫颜如玉,《汉书》出来的颜如玉,这真是“书中自有颜如玉”。
西方理论家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达成”。《聊斋志异》里面这些花妖狐魅变成的美女就是穷秀才蒲松龄的白日梦。他做这种梦,就是表达那种一厢情愿的男性的幻想,穷秀才的幻想。法国有一位著名的大作家雨果,就是《悲惨世界》的作者,他曾经说过,“想像是伟大的潜水者”。一个作家,一个小说家能写出引人入胜的作品,虽然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但是更要靠他的想象,蒲松龄虽然那样贫困,那样不得志,他也写了和自己生平有关的一些东西,但是他特别善于想像,《聊斋志异》就是一个作家天才的想像才能和艺术才能的集中表现。
咱们的大作家蒲松龄就这样苦了一辈子,就这样在贫困线上挣扎了一辈子,在科举考试的路上落魄了一辈子,在写小说的路上奋斗了一辈子。到了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酉时,这位大作家坐在他清冷的聊斋的窗前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蒲松龄穷秀才出将入相飞黄腾达这个梦想终于成为泡影,而用中国优秀的文化哺育起来的,又成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代表的《聊斋志异》光芒四射。历史是公正的
穷其一生,只为孩子:就是把一生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孩子身上,我认为这个方法不可取,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应该给孩子留一点空隙,同时也不要失去自我。 1,不留余地的爱,往往适得其反。 有智慧的父母要懂得进退,不要把孩子挤得窒息,我一直很欣赏北大才女赵婕说过这样一段话,她说:
孩子不可能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一辈子,尊重并赏识孩子,给孩子飞翔的空间,才能成为苍鹰。
记住,任何时候爱都要有度,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2,父母在给孩子适度的关爱后,也要为自己而活。 大家还记得江歌吧,她的妈妈穷其一生,只为了她,因为生父不喜欢女孩,毅然离婚终生不嫁,卖房卖车把后半生的养老钱都给了女儿留学,江歌是个好孩子,她善良懂事,可是天妒红颜,当她客死他乡后,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痛苦,她妈妈还是需要挺起胸膛,继续生活,因为人生只能向前走,剩余的时光,她除了怀念还要为自己而活。
我是一壶秋色 @一壶秋色 把光阴过成诗,每日碎碎念。
养育孩子是夫妻责任和义务,小孩是父母的开心果,能促进家庭和谐增加欢乐。不论贫富都在养育孩子,如果大家都不养孩子, 社会 后继会几十年后就会无人,兵源就成问题, 社会 发展就会停滞衰退。过去养小孩有传统的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而今天随着社保基本普及,对生男生女不去强求性别,把养孩子当成生命延续的认为, 社会 后继有人的一种责任。对养孩子不能过份宠爱惯养,会养成懒堕不思进取的习惯,虽培养孩子独立生存,自强自立,勤奋上进的好习惯。
【超姐观点】“穷其一生,只为孩子”这样的生活不能说好与坏,我觉得要看家长是一种怎样培养孩子的心态,你穷其一生只是为了溺爱孩子,还是为了授之以渔教育帮助孩子,父母的观念不同,它的意义也大不相同!但无论怎样父母在爱孩子的时候,不要忘了爱自己!
当“穷其一身,为了孩子”变了味道会害了孩子 有的父母穷其一生,为的是不让孩子吃苦受累,生活更舒服更滋润,个别父母自己的成长经历很苦,就舍不得孩子受自己当时的苦,自己省吃俭用,什么都给孩子最好的,怕孩子受罪吃苦,尽自己的能力给孩子做好各种铺垫,他希望孩子一帆风顺,步步高升,可有时期望越多失望越大,你把孩子该做的都替他做了,他做什么?他以为这就是他的人生,父母都可以给予,都能帮助,他就会自甘堕落。
我同事的孩子,是个早产儿,同事心疼孩子从小身体不好一味的迁就、纵容。工薪阶层的她给孩子吃穿用都是大牌,自己却省吃俭用。孩子在学校有个风吹草动就心疼的不行。大学毕业后出去找了几次工作都没成功:不是工作累,就是领导难伺候,要不就是同事欺生反正都是别人的原因,现在三十好几还在家待业。
生活没有自我,自己对孩子的爱会变成一种道德绑架,一种枷锁 有的父母生活的重心全部为了孩子,生活没有自我。为了孩子生活的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什么都为孩子,见不得孩子受点点委屈。觉得自己把美好的年华、精力、金钱全部给了孩子,他就应该怎样,就要怎样!这只是你自己的想象!你这种过于自私的爱,其实对孩子也是一种伤害,由于个体天赋的差异,有的孩子能创造很大的价值,有的孩子取得不了成就,这时穷其一生的父母就会怨声载道:我把什么都付出了,什么都给你了,你怎么这么不争气......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个别自尊心强的孩子会选择极端。
父母可以爱孩子,但不能没有自我,盲目的爱!不要把全部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有时你期望越大失望越多,一切顺其自然!只要孩子 健康 快乐成长就好,别用你的道德标准去束缚孩子,别把爱整天挂在嘴边:我把所有的一切都给你,你怎么......即使你付出再多也得不到回报,还会失望至极!爱不光是给予还有理解。不要一意孤行的去爱孩子,别把你的爱变成对孩子的桎梏!
学会自己享受生活,有自己的空间 也许你会说,我不图回报就是全部为了孩子!你可以只为孩子,但你终将有老的一天,孩子大了就不再需要你,到时你的生活方向、动力该何去何从?是的,孩子的教育是一生最重要的事,但不是唯一,教育孩子不影响你享受生活,只要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迷失自我,才会教育好孩子。因为你快乐所以孩子也快乐!孩子才能身心 健康 的成长。
给自己生活留有空间的同时,也是在给孩子留下发展空间。孩子看你每天快乐充实的生活,而不是自哀自怨、节衣缩食的窘迫,他也会像你一样热爱生命,创造价值。也许他学习不好,但他阳光 健康 、豁达幽默、多才多艺一样会有自己美丽的人生,因为你的快乐每天都感染他,让他有很大自由发挥的空间!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在为孩子忙碌奔波劳碌时而小资一下,享受一天的美好,生活才会更有意义,你的人生才不会留有遗憾,你的生命才会多姿多彩,请爱孩子的之前,先学会爱自己!
人,从呱呱呱坠地之日起,就意味着要面对很多困难和问题,人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也没有不为自己孩子着想的父母,动物都有舔犊之情,何况人乎!但是,穷其一生,只为孩子的说法未必正确。
穷其一生,为了孩子。这话前言不搭后语,没有什么逻辑关系,这样做的人要么傻,要么痴。为了孩子有很多种方式,而自己穷其一生是最蠢的想法与做法!
孩子到了十八岁,你就可以不用管他了,当然,一般你还是要管的,包括提供资金等,合理适度地照顾也是可以的,但先把自己穷了,废了,成为 社会 累赘,就走向极端了,我们也不答应啊。
既然是最蠢的想法,为什么有人信并实践呢?这都是培训机构或出国留学机构给你设的套,如果你信了,做了,那么渔翁得利的是他们,他们富了。不是你穷,孩子才能成才;也不是你富,孩子不能成才。
可能有这种情况,自己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反正自己是穷人,也不好意思直说,就编一个漂亮的谎言,意思是都给孩子了,暗示以后有富的潜力,大肿脸充胖子。其实他给予孩子的关照并不多。
如果你这样做,就先穷了。等到你孩子有孩子的时候,他可能随你,也是这样想与做,也穷了。这样,你家子子孙孙都是穷人,是你带头干的。
不好!只能表明你完成了传种接代的使命。多少人生快乐似对面驶来高铁擦肩而过。无故事,无事故的走完了人的一生!
人首先要为自己活,让自己的生命出彩。自己活精彩了,才有能力关照他人。失去了自我,人生将迷失方向,生命也黯淡无光。
孩子不是自己生命的全部,孩子的人生路程要靠他们自己走,父子只是他们某段路程上的同行者和陪伴者,父母最大的功能是提示、建议和支持,再励害的父母也不能代替孩子走。
爱护孩子是连母鸡也会的事,但“爱护”有层次之分。只管物质上的关心固然不妥,只求精神上的把控则更是荒谬,对孩子必须懂得放手,让他们自求多福,而不是一味包办。包办的人生缺少幸福和光彩。
小时候自己不懂事顽皮,伤了父母的心的时候,父母就会委屈的对我们怒吼着说,都是为了你们,我们才受着这份苦。长大了,我们也像是耳需目染习惯了一样,对待孩子的不懂事,也会发出自己委屈的声音,表示出自己的不容易。
其实我对穷其一生,只为了孩子,这种做法是不赞成的,作为父母的就像是你在孩子启蒙教育的时候。给孩子吃的同时自己也要多少吃一点,要让孩子知道这好吃的美味不光都只属于他。而且家长也要有分享的那份。这样的话,孩子从小就习惯了好吃的不止属于自己,而是一家人要共同的分享,所以说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有礼貌,会大气,做事情也会先想着别人。这样的孩子才会茁壮的成长。如果说有的家长只是一味的想让孩子享福,不让孩子吃亏,那么孩子长大了以后会私心很重的,做事情先考虑自己。所以说,这样的家长就等于给自己的晚年埋下了隐患,等自己年老的时候,孩子也不知道关心你,也不知道体谅你。做家长的,是不是到时候后悔都不行了?
“为孩子”是必要的;但“一生只为孩子”则是不行的。
一、“为孩子”是必要的。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更是家庭的希望,家长的未来。在孩子未成年之前,或者成年了仍在学校读书,此时抚养、培养、教育、关心、照顾孩子,不仅是家长应尽的义务,更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
到学校开过家长会的家长应该都知道,家长会现场总有一条不可或缺的标语:任何成功都弥补不了孩子教育的失败!此话其实并未夸张。
二“为孩子”需要讲究方式方法。
在物资上,给予孩子比较好的、跟时代吻合的、与 社会 匹配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在学习上,要辅导好孩子,要充分发挥好学校与孩子的桥梁作用。
在精神层面,要尽可能地抽出时间、找到空间,多陪陪孩子,多听听孩子的。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要了解并理解孩子。
要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 社会 的和谐。务必要使孩子养成 健康 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健康 成长远比成才成名重要!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此话用在此时,虽略显为过,但也不无道理。
三、孩子不可能永远是孩子。
孩子总是要长大的。在孩子未成年时就应该培养孩子的自理、独立能力。孩子也只有在自理和独立中才能成长。孩子成年后、孩子毕业工作后、孩子成家后,家长就应该放手了,家长的职责就算履行完毕了。
孩子已经是大人了,他们有他们的理想,他们有他们想要的生活。此时,父母过多地关爱,那就是干涉干预了。即使觉得他们仍然无法独立生存,那也不是父母之事了。尚若真有此时,那也是他们的命了,家长也只能相信“儿孙自有儿孙福”了。
四、家长也是需要有自己的生活的。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唱出了多少父母的心声!可怜天下父母心!
人生苦短,虽不能说要及时行乐,但既然有幸到人世间来走一遭,也该力所能及地享受一段时光,也应该为了自己而活一把。这不仅是人性的需要,也恰恰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如果我们这一代人都只是为了下一代而活,下一代人又都只是为了下下一代人而活,那么,人生的意义在哪?
前半生主要为孩子,后半生主要为自己 。
不好!我们要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当然,要等孩子大一点!起码能照顾好自己了才可以!
《清平乐·六盘山》表达了诗人彻底打垮了反动势力的坚定决心,抒发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回顾了万里长征的行程,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勇往直前的钢铁意志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这是一首在战斗中前进的胜利曲,是一篇振奋人心,激扬斗志的宣言书。
《清平乐·六盘山》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白话译文: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
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
六盘山上雄峰再拔,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
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53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高寒山区茶园管理技术
下一篇: 凤凰山区无公害茶园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