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茶叶有不同种类,所以还存在另一种方法,将饼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再用开水冲泡,而不用烹煮,这是末茶的饮用方法。
唐代饮茶以普洱为主。唐代茶道历经东晋到南北朝的饮茶文化积淀,大唐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对高度发展与社会安定,为唐代各种茶道类型号的形成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茶道是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
古人的饮茶法
中国不同时代的饮茶方式(煮茶法、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
煮茶法
隋唐以前
煮茶法是茶与水混合烹煮,根据茶种类的不同,茶先放或后故,水可以是冷水亦或是热水,放置在炉上煎煮,直至沸腾。煮茶时,可以加入盐、葱,姜等作料调饮,也可不加任何作料清饮.但以调饮居多。唐代以前,人们往往直接采茶的鲜叶烹煮成羹汤饮用,从明清至今,在少数民族地区仍有用煮茶法。
煎茶法
唐代
煎茶法也叫「陆氏煎茶法」,是陆羽经过总结而创造的一种饮茶方法。煎茶法源于抹茶的烹煮法,但是在煮抹茶的时候时间不宜过长,否则茶的色泽,汤色、味道会受到影响。因此,陆羽对抹茶的烹煮法进行了改进,他主张在略微沸腾时放人盐,再次沸腾时放入茶末,陆羽主张煎茶时加少量盐调味而不加其他作料。煎茶法在唐代中晚期十分盛行。
点茶法
宋代
点茶法是在煎茶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步骤比煎茶更精细、缜密。点茶时首先要将饼茶碾成细末,并用茶罗过筛。次是煎水准备好茶末和沸水后,先用热水温烫茶盏,然后将茶末放人盏中,先倒入少量沸水调成膏油状,接下来就可以点水了。点水时除了落水点要准确以外,还要进行「击拂」;具体做法是一边用茶筅慢慢地搅动茶膏,当茶汤表面泛起泡沫时茶就冲好了。
泡茶法
元明以后
泡茶法来源于唐代的庵茶法,直到明清时期才开始流行。明代陈师《茶考》载:「杭俗烹茶, 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就是将散茶放在茶盏中,用沸水冲泡较之宋朝的点茶法和唐朝的煎饮法,撮泡法更便利。与撮泡法同时被人们应用的是壶泡法,而且在明清更为普遍.即将茶放在茶壶中,用沸水泡、再分杯而饮的方法,此法一直沿用至今。
唐代的茶饮方式有煎茶、庵茶、煮茶等,盛行煎茶。唐人煮茶对备茶、煮水都有讲究。
唐代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种。煎茶法用的茶是饼茶。饼茶须经炙、碾、罗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将茶饼复烘干燥,谓之“炙茶”。炙烤茶饼,待到茶饼变软或透发出香气时趁热放在纸袋子里,以免茶叶的香气散失。等到茶叶冷了,再取出打碎,碾成粉末状。好的茶末像细米粒,不好的像菱角。碾成的茶末还要经过罗的细筛,筛下的茶即成待烹的茶末,存放在茶盒里备用。
唐人饮茶讲究趁热,将鲜白、柔嫩的茶沫、咸香的茶汤一起喝下去。茶汤热时,重浊的物质凝结下沉,精华则浮在上面。如茶没喝完,茶冷了,精华就会随热气散发掉。
唐代“宫乐图”局部,唐代饮茶场景
唐代人喝茶,常常以“碗”“瓯”“盏”为度量单位,而不是现代的“杯”,这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在唐诗里读到,茶在喝之前,要“焙”,要“碾”,这都是指什么?其实,陆羽《茶经》里面,对这些问题都有非常完备的记述。这部书三卷共十章,对于如何采茶、如何制茶、有哪些茶器、如何煮茶等基本问题,都是专列一章来讲述。
从《茶经》里我们可以得知,唐朝人喝的是主要是茶粉,不是我们今天的这种茶叶。唐代人也有类似明代人泡散茶(即茶叶)的喝法,但不是主流,茶叶本身质地比较粗劣的时候,才会这么喝,唐人称之为“痷茶”。
在唐代文献中,“煮茶”常常也被称为“煎茶”。其实,这两者的操作方式很相似,只不过煎煮时用的茶器不同——煮茶用的容器叫“茶鍑”或“茶釜”,煎茶用的容器叫“茶铛”。茶鍑没有嘴,煮好茶之后,需要使用茶勺把茶舀出来,而茶铛本身有一流嘴,煮好茶之后,可以直接经由流嘴把茶倒出来。
无论煮茶还是煎茶,用的都是制好的饼茶。这种饼茶在饮用之前,要先用火炙烤,晾凉以后,把茶饼研磨成茶末。讲究的话,还要经由茶罗把茶末再细细罗一遍,变成茶粉,再投入煮茶器中煮饮。唐代的饼茶有圆形,也有长方形。而茶碾的碾轮为圆形,碾槽为长方形。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51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冰红茶泡法示范(冷饮)
下一篇: 禅于悟茶于雅雅俗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