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禅定之乐不可贪

品茶 2023-11-18 22:06:23

禅定之乐不可贪

修习禅定的人,他们的眼睛、耳朵、鼻子等五官,甚至于意识都不与外界接触,不受外境的影响、干扰。而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也和从前的回忆、历史,未来的计画、想象,以及现在的四周环境完全隔绝。此时他是全然独立的,因为没有任何着力点,所以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困扰他。因此,能得到一种不为外境所动的快乐,也就是「定乐」。

定的快乐有深有浅,浅的是没有身体的负担,感到非常轻松自在;深定是连前念与后念的思想负担也没有了,心中一事不挂,只有一个「非常安乐」的感受,有一点类似「何处惹尘埃」的境界,无论任何东西都招惹不到他。

然而,无论是浅定或深定,都还是有「自我中心」。在浅定中,虽然并没有自我、非我的分别,但定乐的感受还在,所以还是有自我的。更深的禅定,会失去时间感、空间感,进入定中以后,感觉上才过了一弹指的时间,实际上却已经过了好几个小时,甚至过了好几天都不自知。没有了时间,就表示没有杂念、妄念、梦境,头脑里面没有任何境界出现,这不是昏迷,也不是死亡,而是心念不起作用。虽然心念不起作用,但是「我」还是在其中。

起坐、出定以后的人,会感觉浑身上下舒畅无比,这是因为入定以后,头脑获得休息,身体也跟着全部休息。在那一段时间之中,身体里所有的毛孔、细胞、经络都是畅通无阻的,没有紧张、压迫感,这才是彻底的休息,而且可能比睡觉时所得到的休息还要充分。因为睡觉时,意识还在不停地活动,无法真正的休息。

定乐可说是一种解放的快乐,就像生完小孩之后,分娩前昏天暗地的阵痛一下子没有了,就会觉得快乐的不得了。当我们入定时也是如此,平时因为头脑的负担太重,连带身体的神经也会受到影响,一进入定中的境界后,身心的负担就都完全解除、消失不见,这样的快乐谁不喜欢呢?

而且,无论是定中的快乐,或是出定之后通体舒畅的快乐,都是无可比拟的。有过这种经验的人,出定以后都会想再入定,想要不断地继续打坐。所以,享受过定乐的人不免会对世间感到厌倦,不再碰男、女色,也不会贪着口腹之欲。因为世间任何快乐,都比不上定中的快乐,包括官能刺激的快乐也比不上!

可是,贪着定乐的人就像乌龟一样,遇到敌人、野兽要攻击它时,马上就把四只脚、一个头、一条尾巴,统统都缩到龟壳里去,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敌人要吃它也吃不到,只能咬到它硬硬的壳。因此,定乐实在不是最究竟的,我们修习禅定的目的只是为了进入智慧的领域,做为实践自利利他菩萨行的基础。如果我们贪着禅定的寂静妙乐,不愿出离禅定,那就永远不能达成学佛的目的了。(圣严法师)

★★为什么我生不起安住禅定之心

因为您还没有认识到禅定的意义,感受到禅定的喜悦。多看些经书,多一些真实的修证。亲身体会禅悦。

禅修利益
禅,是人间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禅,是智慧,是幽默,是真心,是吾人的本来面目,是人类共有的宝藏。
禅,虽然是古老的遗产,但更是现代人美满生活的泉源,因为禅的功用可以扩大心胸、坚定毅力、增加健康、启发智慧、调和精神、防护疾病、净化陋习、强化耐力、改善习惯、磨练心地、理解提起、记忆清晰。
有了禅以后,我们的生活烦恼会减少,对事情的看法不会颠倒,很多矛盾、差别的现象也可以统一起来。有了禅以后,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来,穷也好、富也好、有也好,无也好,视透梦幻空花的尘世,得到大解脱大自在,这个禅就凌驾一切之上 了。
有了禅以后,我们在世间上没有恐惧,就是生死,都不畏惧。有了禅,心中就有了定,就有力量,当脑波在禅定里凝聚集合,接收感应的时候,自然容易心想事成,无有不办。
因此,透过禅修,可以得到无量的禅悦法喜与利益:
消除生活压力:生活的压力来自内心的散乱,以及对生活现象的错误认识。禅坐可以静心息虑,找回自性,帮助我们辨别邪正,厘清错误,压力也就自然消除。
增进身体健康:经云:"心生则种种法生。"现代的医学证明,人类的身体疾病,大都来自于内心的焦虑、贪婪、瞋恚等情绪。禅坐可以让我们性情恬静,气息安宁,感受清凉,并且可以畅通气血脉络,促进新陈代谢,使机能不易退化,因此不仅可以增进身体健康,而且还能祛病延年。
提升内在涵养:在科技发达,物资丰裕的今日社会,一般人镇日汲汲于追逐声色犬马、名位权势,以致为物欲蒙蔽自心,失落自我。倘若能与"禅坐"为友,则内有主宰,不为物役,自能提升内在涵养,形之于外,则能变化气质。
享有禅悦之乐:佛陀曾说:"坐禅能得现法乐住。"所谓现法乐即禅定之乐,这是一种从寂静心中所产生的美妙快乐,绝非世间五欲之乐可比,勤于禅坐之人,可得此禅悦之乐。
开发本具智慧:《楞严经》云:"摄心为戒,依戒生定,依定发慧。"禅坐能令人形神安定,心地明净,不但能开发本具智慧,而且能获得众人爱敬,办事易成,因此是增长福慧之道。
终能见性成佛:佛陀证悟时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烦恼妄想而不能证得。"禅坐可以去除烦恼妄想,使我们内外空静,心性寂灭,廓然而悟。因此,禅堂又称选佛场,只要功夫下得深,终能见性成佛。

我打坐7个月了,我不知道禅定是什么样的,那位同修有禅定的体会?告诉我一下,谢谢!

可以参见百度百科中的四禅八定的坐禅过程,这是无数人验证过的,供你参考。
我们要进入四禅八定之前,必须先修习一些在欲界里的基本的定,真正来讲有欲界定和未来禅两种。修欲界定先要坐禅,在坐禅的过程中,我们可依心态的不同而分成几个步骤:

一粗心住
开始静坐的人,心很散乱,越做杂念越多,控制不了;同时坐得腰酸骨痛,身体不正直,歪来歪去,因为平时我们的身体弯曲惯了;有些人的身体不会歪斜,是因为他用精神去控制,把身体矫正,这是有心去造作(故意去做)的;呼吸又不大顺畅;我们得用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等方法使心定下来。过了一个时候,身体会慢慢调好,呼吸也渐渐顺畅起来,心念也就越来越细幼。这种定称为粗心住。进入粗心住时,杂念减少。然而,杂念少并不等于定,只是不再胡思乱想罢了,但是心念还会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门头跑来跑去。

二细心住
这时候的心念已经很微细,身体不必用心力调正,自动平衡,已经习惯了,而且坐久也不疲倦,这就是所谓的持身法。所有有静坐经验的人,如果静坐半个钟头、一个钟头后身体就很疲倦,那就是还没进入粗心住,当进入粗心住,再进入细心住时,身体就自动的调正,而且坐久也不疲劳。如果继续坐禅,深入定的话,就能进入真正欲界的禅定--欲界定。

三欲界定
平时我们要用心将妄念捉回来,进入欲界定后,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会生起,而且心念自动平稳,不必用心力去调整它,此时心任运不动。进入这种定后,就能够整天坐禅。以上三种定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只能称为普通的定。

四未来禅
进入欲界定后,继续修下去,到了某个时候,忽然间你感觉到失去身体的感受,看不到欲界的身体,感觉到整个身心不见掉。这种感受是在静坐时发生的,而不是打开眼睛来看。有了这种感受之后,身体就不会因失调而生病。因此,一个坐禅的人,若要身体没病,至少要达到第四步骤,既是进入未来禅。
但是,有些人静坐时,心无所知地昏昏沉沉,他也以为自己的身体不见掉,这不叫做未来禅,而是他的心念不知去了哪里?若要达到未来禅,必须达到欲界定,既是心不必控制,自动的静下来;在这之前,必须完成第二步--细心住,就是身体不必调整,自动的平衡,所以我们修习禅定要从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一步一步地进入。
第四步骤因为他就要进入真正的禅定了。由于此未来禅尚在欲界,所以又称为欲界未到地定。所谓真正的禅定,既是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

初禅 离生喜乐
一个人进入欲界未到地定后,继续修出离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越来越深,原本静下来的身体,慢慢地会感觉到又再动起来。这种动触有八种不同的感觉,即冷、暖、动、痒、涩、滑、轻、重;最普通的就是感觉到身体动起来。这时候,他的心已离欲界,那就要进入初禅了。有此感觉之前,必须先要静(括号内为无意义内容)坐几天,或是坐禅相当久时间后,有很深的定力,在定中感觉到身体不见了;慢慢地又感受到身体再度动起来,就会产生一种触的快乐,也就是身心内外感受到很舒服,很宁静。初禅以上不须分段食,故无鼻、舌二识,唯有眼、耳、身、意四识。进入初禅者没有鼻、舌二识,所以鼻子嗅不到外面香、臭等气味;舌头也感觉不到甜、酸、苦、辣等味道。这时候,他已舍离欲界里的五欲,不再贪财、色、名、食、睡。他也能除掉贪、瞋、睡眠、掉悔和疑,这五种烦恼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使我们生起贪、瞋、痴,所以被称为五盖。
初禅有五种特点,称为五支,即觉、观、喜、乐、一心。觉:身体接触外境的感受。此时的知觉是初禅的心态,并非欲界的知觉。观:内心的观察。觉与观也翻译成“寻”与“伺”。它们的差别是:觉是对境比较粗的心念;观是内心比较细的观察心念。
喜:内心欢喜的感觉。
进入初禅者,第一次发现自己已经进入初禅,出了欲界,全无欲界的烦恼,在定中内心很欢喜,那就是喜。
乐:身体的五根所感受的快乐。
比如:冲凉后身体感受到舒服的感觉;在坐禅时,进入初禅的时候,身体会有很舒服的感觉,那就是乐。所以进入初禅也称为“离生喜乐”,意思即是因为出离(欲界)的心生起喜欢与快乐的感觉。
一心:心在定境中保持不动。一心也翻译成“心一境性”。

二禅 定生喜乐
当一个人进入初禅后,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觉、观的心念很粗,所谓“觉”就是对境物的感受;“观”就是起种种的思想。比如说你感觉到身体上有发生变化,你生起思想,知道它在坐什么,这就是觉、观。这种觉、观就是我们的心念在想东西;这样的想念很粗,他又想把这个粗的心念舍弃,因为它也是一种烦恼。当他把觉、观的心念(寻、伺)舍起后,就会慢慢进入无觉无观(又称为无寻无伺)。这时,他的心静如水,处在清明的状态,内心一片平静,很清净,这叫内静,与初禅的觉身宁静有所不同。由于二禅是无觉无观,他的内心再也不去思维和判断所接触的境界,不起语言的分别,因此这种定也叫“圣默然定”。一个人进入二禅之后无眼、耳、身识,唯有意识。二禅有四支,即内静、喜、乐、一心。
内静:内心平静,感觉到内心很清净,再也没有语言的构思了。
喜:离开了觉、观,离开了语言,内心欢喜。
我们内心一念一念的想,虽然口没说,但是,是以语言的方式来想东西:印度人用印度话来想;华人用华语或其他方言来想。初禅有觉有观,是用语言来想东西;而二禅离开了语言的想象,发现没有语言的烦恼,他觉得很高兴,称为“喜”。
乐:身体宁静与内心平静,他感觉到很快乐。
喜与乐的差别:身体感受乐后,内心起欢喜。
一心:也就是“定”。进入二禅(定)的人,定在二禅的定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

三禅 离喜得乐
当他继续修到三禅,心远离喜的躁动,就会进入更深的定,他会感受到另一种乐;初禅是舍离欲界而快乐,故称为“离生喜乐”;二禅是默然之“定生喜乐”,三禅之乐称为“离喜妙乐”。此定中之乐是与外境无关,是由内心发出的快乐。由于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经中常说世间之最乐是在三禅。
当一个人进入三禅后,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
三禅共有五支,即舍、念、智、乐、一心。
舍:舍掉喜心。
念:念念分明。
智:有正知。“正知”即是以真正的智慧观察事物的真相,又称为“智”。
四禅中的修行者,都能很正确的观察到这个世间,称为正知;而我们凡夫是靠过期的回忆来判断事情。
乐:因舍离二禅的烦恼而感受快乐。因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世间最乐是三禅乐。
一心:他定在三禅的定境中。

四禅 舍念清净
进入三禅后,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三禅所感受到的快乐还是一种苦患,他要心无牵挂,连快乐都要舍离。如此,他的意念清净到极点,呼吸完全停顿,心完全不动,因此四禅也称为“不动定”。初禅至三禅的心念一直处在动中,进入四禅后,心如明镜不动,清净明朗;心念不动并不表示心没作用,而是它能停留在一个境界里,观那个境而心不动。在四禅中,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这四种定都还在色界,没有舍离色身。如果一个人进入四禅,他所修学一切事皆随意成就,乃至他要修神通,立刻就能够修成五神通;定能发神通,然而在四禅中修学是最快有成就的。这里的神通并不是象一些人与鬼神的感应,这是内在自发的能力,因为心定,所以能够发通。
四禅共有四支,即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
不苦不乐:内心不是喜,也不是乐。
舍:舍掉三禅的乐。
念清净:已经没有妄念,但动起念头也可以,全由个人做主,称为念清净;
我们凡夫的妄念纷飞,它时时刻刻生起;妄念生起后,我们的心随境转,做不了主。
一心:心定在四禅的定境中。
有些外道,想要修行证得涅盘,但是没有智慧,以邪见的智慧,用心把“想念”压住,使它不生;当他真正修成“无想定”后,把烦恼心压制住,色界的烦恼还在,所以他死后就生到色界的无想天。进入无想定后第六识(意念)的心就没生起,他不知道还有更微细的心念在作用,所以他以为这就是涅盘。佛弟子都不要修学这个“无想定”,因为他们都不要进入无想天,所以进入此天者都是外道。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49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