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里的红男绿女尽管昨天旭日升,今日娃哈哈,明朝非常可乐,蹦蹦跳跳,热闹非凡。但一个民族总有一些人像侯鸟迁飞一般固守着久已流传的习俗像是奥运火炬的传递,使命般地送入下一代的手中,变成儿孙们生活中的不可缺少。
陇东城乡风行的罐罐茶便是传家宝之一。
罐罐茶的茶具简单得出奇——一个小罐,一只小杯。杯子不拘质地、样式,特随和。罐是特别一点——只有十几公分高,陶质,有全釉和半釉两种,腹鼓,口底略小,没有装饰,只有几条简单的绳纹圈,沿上开一注口,带一小把。把不多用,只有老手才能赤手擎罐倒茶,新手准是一手泡,这是功夫。
喝茶的时间没有讲究,早、中、晚四时皆可开喝,没有什么场合,街边、集旁、屋里、檐下,三、四相知,三罐、一杯、一火炉、一水舀足矣。茶是青茶,必要量大,量大才够味。
人生悲欢,市井新闻,古今盛衰……都随着移动的日影在淡而烈的气氛中或粉墨登声或杳然寂声。
若是四人牌局,必有年最轻者负责专供茶水,添水进杯,像是司茶的角色。
光喝不行,间或以花生、麻籽为零食,水烟、旱烟,少不了,纸烟是新派的时髦,老年人、乡下人不大感兴趣,嫌不过瘾。喝的兴起,平地吼起一嗓秦腔,声震霄汉,把历史的苍凉,人生的喟叹都化成一碟下茶的佐料,那份安详和满足只有品茶的人心知肚明,外行人只当是老夫且发少年狂。
久喝成癖大有一日不可离此君之势,严重者罐不离手,杯不离口,大有茶鬼之嫌。不大问津的亦有一景,初喝若太浓则三杯醉倒,人们只晓酒醉难受,却罕知茶醉之后更是煎熬。我茶醉过一次,至今尤是畏之三分。
罐罐茶是秦地的产物,其风骨令我常想起埙来,单纯的味道只有一个“苦”字。想一想,人一生,执念、欲望、痴妄……那一样不是这“苦”呢?
知足常乐——是罐罐茶的境界,喝起来,你一句俚语,他一段笑语,一切都变得“是无等等。”
平民化——是罐罐茶的精要,因为登不上大雅之堂,索性不弃穷乡僻壤,围在罐边便没有了老少尊卑,只有一个目的:喝。朴素得令追求“真理”的书生们眼热,偏偏却又享用不住。
瞩目那些以罐为乐,以茶为伴的芸芸市井,我想起悲歌彻天的高渐离或是风箫箫兮易水寒的荆轲来,看那浓烈地散发着民族魂魄的历史,那一页不是苦的、涩的?
一个民族生活中需要一些苦的东西!原生的咖啡是苦的!茶的本味也含一个苦字!苦过之后方知甘甜。
借花献佛~
回忆罐罐茶
发布日期:2010-05-26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读小学五六年级时,祖父常常会把我叫到他身边,考考我:“念了好几年书了,本子写了一摞摞,会不会写一——个——字?”
“什么字?”我有些不服气。
“就我喝茶时用的这个 癿子的癿,怎么写呀?”祖父一边问,一边用手举起那个被烟火熏得黑压压的锥形器具,眼睛也眯成了一条缝,像是料到我不会写似的,一脸胜利者的表情。我还真不会写,于是仓皇而逃,甚至有好几天躲着不去见他。偶尔,我会噘起小嘴,嘟囔着反击一句:“世上哪有这样的字呀?”
其实, 癿子是祖父喝罐罐茶时的家当之一。
罐罐茶,不像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那样,因茶的产地而分门别类,大概来说,罐罐茶的来历,是因使用罐罐煮茶命名——虽然器具命名,但千万别以为此器具非同小可,不能小觑。其实,它只是一个杯状的陶罐,口沿比罐体宽出些许,口沿下用细细的铁丝箍紧,铁丝一头长出成柄,柄上缠上布条,以防握时烫手。在西北一带,常常称其“曲曲罐”。有了曲曲罐,再配以茶杯、小火炉、一只小癿子以及一堆干柴,一顿罐罐茶就算是万事俱备了。
在这片土塬上,一个男人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喝罐罐茶。当然,得是上了年纪的男人,有的女人上了年纪也喝。年青人一般是不喝的,即使要喝,也得背着大人偷偷熬一罐儿,面对面熬罐罐茶,是一件有失礼节的事。就像孩子当着大人的面抽烟一样。天麻麻亮的时候,祖父翻身下炕,开始忙活了。忙什么呢?生火喝罐罐茶!在小小的泥火炉里架起火后,把一只曲曲罐煨在跟前,倒入少量新水,至水快沸时,放入茶;而祖父考过我的那只癿子,则架在炉火的顶部,其作用是预热一些水。等曲曲罐里的茶水滚开了,用一根细细的木棍翻搅一下,再就将茶沏入茶盅里——顺便说一下,罐罐茶是天水一带、以及东至汉中西达定西的喝茶习俗,自然也是五里不同俗,比如在贾平凹先生写过的《通渭人家》里,要在茶里放入枸杞、大枣、核桃仁、冰糖之类的。每一次,都是那么一小口。在我看来,喝罐罐茶,真是一件需要耐心的事,但祖父似乎喝得神清气爽,从容散淡。哪怕农活再忙,一罐茶也是少不了的。他一边烧茶,间或抽一锅水烟,或者旱烟,呛人的烟以及柴火的烟,让整个小屋子时时烟雾缭绕——祖父祖母生活的那间房子,墙皮和屋顶都因多年的烟薰火燎呈现出黑灰色了,头顶的椽檩,更像是黑漆刷过似的,闪着黑黝黝的光。而祖父就端坐其间,仿佛活着的神仙,脸上泛着淡淡的愉悦之光。
烟雾里还坐着一个人,她就是比祖父小两岁的祖母。
一罐茶临喝薄时,祖父会将烧好的茶,拾起身子端给炕上的祖母。偶尔,他们会一边喝茶,一边吃些馍馍。这也算是一天的早点了。当然,这一般是农忙时的事,为的是挤出时间下地干活。
这些年,在脱贫了的家乡,蜂窝煤炉子和电炉子相继代替了小火炉。但祖父从来没换过,直到他去世,一直用小火炉。就在他临终的前几天,也不嫌麻烦,每天生火烧茶。从这个意义上,祖父像是罐罐茶原始喝法的坚守者一样。
我曾经计算过,祖父要喝薄自己的一罐茶,最少得四五十分钟。为什么呢?祖父喝的是陈茶。其实,西北一带,喝的全是陈茶。近水楼台先得月嘛,只长小麦玉米还有槐树的西北不产茶叶,哪能像南方人那样天天喝上鲜茶呢?况且,他们还是身处贫穷之地的乡下子民。说白了,罐罐茶,是西北大地上穷人的茶。在上世世六七十年代,一户人家的老人,能喝上茶,是温饱和富足的象征——所以,如果你在西北土塬的某一户人家,一进门,就被迎上炕头,然后支起罐罐茶,就是最高的礼遇了。
“走,到我家喝罐罐茶走!”
这也是村民们常常发出的一次邀请:街头巷尾,房前屋后,碰上熟人,都会这样打招呼。于是,一座村庄的与另一座村庄的消息、农事、天气、秦腔,甚至谣言,都在一罐茶的沸腾之间,弥散开来。他们围拢着一罐茶聚集在火炉前的样子,像是一幅西北土塬日常生活的插图,隐隐地寄寓着人们的梦与悲欢。
我不知道,有一天,富而不贵的时代会不会撕碎这副插图呢?因为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泡着喝茶了。(叶 梓)
其次,罐罐茶只是西北这边的方言,罐罐茶指的就是煮茶,煮茶则是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的饮茶方式,在唐朝时煮茶达到了巅峰,宋朝开始没落,不过西北这边却一直延续了这种古风。
苦变成了甜,一口苦茶饱含了甘肃人曾经苦难的过去。甘肃人的罐罐茶就像男人的一支烟,吞下各种生活的无奈,一口口泥汤般的茶水下去,发几句牢骚,哎,他达的个球着,继续干活!边喝边吹牛逼。有时候我爷爷让我尝一下,我喝一口感觉苦苦的不好喝,他们喝习惯了有茶瘾。
红枣,枸杞子,桂圆和茶一起煮,然后倒进茶盅里,然后吃上刚出锅的油饼或葱花饼,也可以当早餐。这己是甘肃农村的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个人所知碧螺春从特级到三级分七个档次,最次的三级茶在淘宝也要二三十元一两,要是按照罐罐茶那么煮……龙井至少也分五个档次,最便宜也不会低于十五元一两。敢这么喝绿茶的,除非家里真的不差钱。
其次是咖啡,茶偶尔喝,一年喝不了几瓶啤酒?,白酒根本不喝,这就是现在甘肃年轻人,中年人的基本现状。陇南南部几县和甘肃别的地方风土人情不是一个文化圈,我们一般不喝,不过我们喝面茶,和甘肃罐罐清茶不是一个东西,而是和陕西汉中西部的县一样。搅拌好后放在火堆旁边,边烤边搅拌,一会儿就闻到香味了。因为一次喝,所以我小心翼翼的尝了一口,。说真格的,这个还真得好喝,有股子清香味,还有点说不上的香味。现在我才知道,那个就是藿香的味道。
放上盐,一股浓浓的茶香味扑面而来,罐罐茶就煮好了,妈妈就把烧好的罐罐茶倒入碗中,调上炒鸡蛋,炸黄豆,豆腐丁,锅巴,洋芋丁丁等调料,再配上一片片烤的黄通通的馍片,美美的吸溜吸溜喝上一碗,精神一整天。
罐罐茶,并不是茶的种类,而是因使用罐罐煮茶而得名。
云贵、陕甘宁。边区的一些民族经常喝罐罐茶。
在当地,每户农家的堂屋地上,都挖有一只火塘(坑),上置一把水壶,或烧森柴,或点炭火,这是熬罐罐茶必备器皿。
喝罐罐茶,以喝清茶为主,少数也有用油炒或在茶中加花椒、核桃仁、食盐之类的。
罐罐茶的浓度高,喝起来有劲,会感到又苦又涩,好在倾入茶杯中的茶汤每次用量不多,不可能大口大口的喝下去,但对当地少数民族而言,因世代相传,也早已习以为常了。
回族的罐罐茶~三用粗老的绿茶~准备土罐一个~先用小火拔罐罐~烤红发热~让后放入茶叶~等茶叶烤出香气后~再充入水~就可以咯~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47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苦丁茶的质量鉴别方法
下一篇: 小叶苦丁茶的鉴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