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区有谷雨摘茶习俗,传说当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所以谷雨这天不管天气咋样,靠山而居的人们都会上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而且还有一个苛刻的要求,就是茶必须是在上午采摘的。
老年人蹒跚而去的目的是为了“开手”,就是通过摘茶叶使得手上留下清香,清香的“清”与年轻的“轻”谐音,意为焕发精神,越活跃小。年轻的姑娘和小媳妇们主要是为了“暖手”,她们很快就要开始大规模采茶了,先来练练手,感觉下习惯动作。
不少以种庄家和蔬菜为主的南京农家,家里没茶种,于这一天也按照流传下来的谷雨习俗这天来“佐茶”。有用开水冲蜂蜜或糖的“糖茶”。有用开水打入鸡蛋的“秤砣茶”,还有用茶叶煮的则称“元宝蛋”,反正都离不开个“茶”字。
江苏民俗可以吗,最后面有一点南京民俗
农事和节气的风俗 根据二十四个节气进行农事和安排生活。如“春打六九头,耕牛满地头”,元旦日如阴则“岁朝乌云秃,高低田稻一齐熟”。立春日举行探春、采春、迎春和打春及迎春牛和送“春牛图”。夏日有“雨打立夏,无水浇耙”、“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立夏人们吃补食、称体重。秋季“雷打秋头,百事无收”、“八月十五云遮日,来岁元霄雨打灯”。寒冷的冬季主要是田间管理“庄稼要收成,土地要冬耕”、“冬季清除田边草,来年肥多害虫少”。冬至大如年,人们吃年糕、做汤圆、穿新衣服、祭祀祖先。
农事的祭祀风俗 清明前后下稻,下要选时辰、选经验丰富的男性老农,说话要讨口采。第一天插秧,谓“开秧门”,除一套程序外还需祭土地神,若干旱不雨,则去城隍庙祈求降雨。为了防治病虫害,正月半夜“甩火把”。太湖一带如遇上虫害,将扫帚插在田中,称为“扫虫”,或将刘猛春将军菩萨请出来巡游。中秋节后举行土地会、青苗会、稻花会和庆丰会。
手工业习俗 世代相传“百作拜师”,学徒拜师要有“荐保”、“保头”,签定合约。学徒期间尊卑上下等级分明,学业期满,要举行拜师仪式,办“满师酒”,向师傅、师母行“三拜九扣”之礼。各行各业有自己的祖师爷,逢先师生日、过年过节和开工之日都要进行祭祀活动。如石匠、木匠的师是鲁班,理发业是吕洞宾,烧炭业是陈老相公,雕刻业是邱弥陀,陶瓷业是范蠡,制笔业是蒙恬,竹篾匠是泰山等等。丝绸业十分发达,明代的苏州“家家养蚕、户户刺绣”。机工们崇尚机神,建庙塑像。旧时织机分为提花机和素机,只有男性织工坐提花机,织出有各图案的丝绸供宫廷官吏享用,女性织工只能上素机织绸,为平民百姓衣帛。苏州刺绣历史悠久,历代朝官府十分重视,刺绣业尊顾名世为祖师,民间的刺绣名师培训刺绣艺人。无锡惠山的泥人深受人们喜爱,妇女买“大阿福”讨吉祥,蚕农买“春牛”祈求农事顺利,市民喜爱“观世音”,“钟馗”等期望神灵保佑。吴县西山的碧螺茶享有盛誉,每年在春分至谷雨前后采茶女经过沐浴更衣,去山上采茶。茶农最担心旱灾或虫灾,逢到这情况,茶农就宰猪杀羊供奉龙王菩萨、孟姜菩萨,有的还抬着菩萨到茶山上走一圈。除夕人们把采制的头茶供奉菩萨,初一清晨先泡一杯茶,供奉在灶神堂前
渔业习俗 江苏河网密布,渔民世代从事养鱼捕鱼活动。太湖渔民供奉传说中治水的大禹,于是在昂山上造禹王庙,每年春季的全猪全羊斋禹王神,并请戏班子演戏酬谢神灵保佑。每年五月至七月渔民出湖捕鱼前,要举行请神及会餐活动,俗称“做公堂”。早上开网,第一网捕到鲫鱼或鲤鱼,认为是大吉大利,如捕到黑鱼,兆“黑心”,当日一定会捕到很多鱼,如果捕到的是白鲦,则认为这天要白辛苦。小塘捕鱼,干塘时焚纸烧香,祭祀塘神。
市集民风
一般较大的庙会在农闲季节举行,少则一日,多则十天。庙会期间,庙内烟火缭绕,锣鼓喧天,庙外各行各业商贩叫卖、杂耍、小吃一应具全。成千上万的人乘船、步行从四面八方涌向庙会。集市上小商贩除了吆喝叫卖外,还有各传承的打击声,如货郎担摇皮鼓,铜匠担晃铜串,糖粥担打竹梆,算命打鼓敲小锣,收废品摇铃等等。坐商的招牌花色更多,如典铺在高墙上写个“当”字,茶馆悬挂“茶”字招牌,酒店多悬黄白旗帘,理发门前竖红、黄、蓝三色转动圆柱灯,浴室挂红灯笼等。正月初五财神诞辰日,早时商店都设财神堂,并举行祭祀活动,传说财神菩萨是赵公元帅,还有五路神。各行各业还有一套“行话”,谓“切口”,店主和职工当首买主面,用切口交谈价格,使买主不得而知。
饮食风俗 江苏饮食选料讲究,四季有别。南京厨师素有“天厨”之称,南京板鸭又称“官礼板鸭”和“贡鸭”、桂花盐水鸭饮誉中外。扬州菜是我国四大风味菜之一,以清蒸鲥鱼、“三套鸭”、清炖蟹粉狮子头为代表。苏州的松鼠鳜鱼、原闷鱼翅、酱鸭名气也很大。家常菜有炒螺蛳、葱烤鲫鱼、霉干菜烧肉等,南京地区钟爱吃野菜,有菊花脑、马兰头、芦蒿、母鸡头等。小吃多达140多,根据季节变化制作多时令小吃。如初一吃糕团,新春吃春卷,元霄节吃元霄、青团,立夏吃五香茶叶蛋,夏天吃绿豆糕,中秋吃月饼、南瓜烧糯米饭,九月蟹黄包,十月烘年糕,腊月是腊八粥、鸡丝粥。名茶有苏州碧螺春、宜兴阳羡茶、南京云雾茶、雨花茶。农村有太湖之滨的重豆茶,南京地区用开水冲蜂蜜或糖的“糖茶”。用开水打入鸡蛋的“称砣茶”,用茶叶煮的蛋则称“元宝蛋”。各地区还有很多茶馆,这些茶馆不仅是解渴之处,还是重要的社交场合。颇有名气的是扬州富春茶社。此外还有戏茶厅,观众可以一边听戏,一边饮茶、嗑瓜子,茶房还需给观众茶、点烟,此间还有卖小吃的商贩来回座位间。饮酒也名目繁多,大致有“年节酒”、“散福酒”、“元霄酒”、“端午酒”、“七月半酒”、“中秋酒”、“重阳酒”、“冬至酒”、“喜酒”、“会亲酒”、“三朝酒”、“进屋酒”、“剃头酒”、“满月酒”、“周岁酒”、“寿酒”、“豆腐酒”及“插秧酒”、“丰收酒”、“开业酒”、“利市酒”、“分红酒”、“拜师酒”、 “ 满师酒”、“接风酒”、“饯行酒”、“洗尘酒”、“竖屋酒”、“搬场酒”、“社酒”、“会酒”等等。服装头饰
服饰习俗 苏州地区的妇女早时喜穿中式大襟、对襟衫,常以土林蓝黑相对的布料作面料,下 穿黑色长裙,或以腰兜为裙。喜欢包头,包头和腰兜很有讲究,包头常用靛蓝布,两旁边沿镶首花布滚边,两端用白布或黑布贴角,包头上绣有彩色图案。腰兜两侧有细密的褶裥,腰带上缀有流苏,腰兜上也绣五色图案。太湖渔民则喜爱穿对襟格子土布衫。
居住风俗 民居的建造过程中十分讲究吉利,从选地、选材、择日、立柱、上梁到落成庆贺均按照繁褥的传统方式进行。如选地要请“阴阳先生”用八卦盘定地点、朝向。正月初三上山择定作栋梁的树林,用红纸围贴下部,并祭祀山神,砍伐时树木不能直接落地,不在山上剥树皮,严禁跨越。上梁时选择吉日,梁上张贴横批,两边栋柱贴对联,上梁时喊“上梁,大吉大利”,鞭炮齐鸣,边唱“上梁歌”,上好后将馒头、红枣等往下抛。房子建好后,往往在墙门上画一些辟邪的图画,有的还建刻有历史故事和植物图案的砖刻门楼。
生育习俗 在妇女怀孕期间,普遍存在着诸如判断婴儿性别的传统经验、孕妇保健的惯例、催生举动、送礼庆贺、取乳名、三朝仪式,以及庆贺满月、百日、周岁等礼仪。
嫁娶习俗 主要表现在婚姻观念、婚姻形式、婚姻礼仪和离婚制度上。婚姻程序的第一阶段是围绕男女双方家族进行的,有“问名”、“纳吉”、“行聘订婚”、“纳征”等仪式。第二阶段以“请期”,也称“送道日”开始,然后“铺床”、“饿嫁”、“拜堂”、“闹房”。第三阶段于婚后第二天起有“开脸”、“讨红喜蛋”等仪式。婚姻形式有买卖婚、典妻婚、表亲婚、交换婚、童养婚、指腹婚、冥婚、自愿婚等。
寿诞习俗 一般60岁以下叫“做生日”,60岁以上称“寿辰”,还有认为人到25、29、33、36、66岁为关口,逢到这些生日都有所活动。江苏人的规矩是“做九不做十”、“男不做四十、女不做三十”。做寿还有“暖寿”和“正寿”之分,正寿要设置寿堂,上供王母、寿星,寿礼比较讲究,有的还请和尚来做道场,拜寿结束主人请客吃面,请戏班子演出。寿诞一般都由子女操办。长辈过世逢70、80、90、100岁生辰,子女还要做阴寿。
丧葬习俗 有沐浴、停尸、报丧、守灵、治丧、家祭、送殡、安葬等多名目。江苏人比较尊奉“入土为安”的信条,现在即使采用了火葬,仍然以最后入土才放心。
岁时节日风俗 春节,广义指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几乎天天有欢庆活动。元霄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这个节日张灯结彩,一般正月十三日“上灯”,十四日“试灯”,十五日“正灯”,十八日“落灯”。这期间家家吃汤圆。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这天吃各色粽子,还有“五黄”:黄鱼、黄瓜、黄鳝、咸蛋黄和雄黄酒;“五白”:白切瓜、白蒜头、白豆腐、白斩鸡和茭白。插艾草和菖蒲,举行龙舟竞渡活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家家赏月、吃月饼。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人们高赏菊、吃重阳糕。除夕夜祭灶王爷,贴春联、换门神,除夕晚上祭祖、吃年夜饭。另外民间还有祈求丰稔的“中和节”,踏青祭祖的“清明节”,舍财布施的“浴佛节”,祭拜游戏的“乞巧节”,祭祖奠先的“中元节”。
文化娱乐风俗 有特点的有昆山的昆曲、苏州的评弹、扬州的扬剧、无锡的锡剧、南京的白局。民间文学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谣、民歌、谚语、谜语。江南丝竹开始产生于明代的苏州一带。“丝”指丝弦乐器,如胡琴、月琴、琵琶、三弦、秦琴、扬琴等。“竹”指管乐器,如笛、箫、笙、唢呐等,演奏的乐曲来自婚丧喜庆和调会活动中的风俗音乐。
江苏风土人情
苏绣图案典雅,色彩秀丽,针工精细,与湘绣、粤绣、蜀绣合称为我国四大名锈。刺绣发迹在苏州。相传孙权的姬人赵夫人,能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景物,当时人称为“针绝”。以后历代相传,便成为一种妇女特有的艺术。特别是苏州城西30公里、滨临太湖的光福乡,乡村每家妇女,除养蚕外,都娴熟这种艺术。刺绣的原料有缎底、凌底、纱底等不同,有用绒、用线、用发(实际多用黑纱代)等绣法。近年来,苏州刺绣厂又创造了“双面异绣”,使苏绣艺术登上了一个新高峰。
陶器是苏南著名的手工业产品。由于历代劳动人民运用智慧,积累经验、不断地发明创造,使质量逐步提高,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著名的陶都——江苏宜兴丁蜀镇,生产的日用工艺陶瓷,技术精湛,造型优美,犹如百花丛中盛开的艺术鲜花,光彩夺目,逗人喜爱。
紫砂茶壶,是陶都是珍贵的工艺产品,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早就驰名中外,享有天下“神品”之称。古人对名手制壶,视为“贵重如衍璜”、“珍重比流黄”、“价疑 琳”,觅汤一壶,赛过无价之宝。
紫砂茶壶之所以名贵,主要有七绝:一、茶无浴汤气,色香,味皆蕴;二、夏天泡茶,隔日不易馊;三、冬天泡茶,沸水注入不炸裂;四、茶壶久用,不放茶叶,仍有茶香味;五、传热缓慢,壶热而不烫手;六、壶盖严密,倒茶无落“帽”之忧;七、壶色和谐不褪,久用越发光亮。 “茗荧莫妙于砂”,妙就妙在紫砂泥料有着特殊的性能。紫砂泥料蕴藏于深岩之中,开采后又经人工精选,故有“岩中岩”、“泥中泥”之称。泥色红而不嫣,紫而不姹,黄而不骄,黑而不墨,质地细腻且含有砂性,经高温烧成,仍具有较好的透气性能,得天独厚的紫砂陶土,使茶壶、茶杯产生了独有的功能。
制作紫砂茶壶,工艺十分讲究。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艺人们创造的制壶技艺,各有风格,成千种茶壶“方圆非一、器型各异,有讲究线条的茶壶,古色古香,清新悦目,有注重浮雕装饰的茶壶,多姿多态,以壶传艺;有富于生活情趣的象形茶壶,形态逼真,见壶生景;还有集文字、书法、绘画、篆刻诸艺术于一体的茶壶,字随壶传,壶随字贵。优美的紫砂茶壶,在我国工艺美术产品中放射着灿烂的光芒。
泥塑相传于孙膑,他研究阵法,捏制泥人兵马布阵,泥塑就流传下来。惠山泥人则盛于明、清二代。山有粘土,土质细腻,可塑性强,适于泥塑之用。三、四百年来“惠山泥人”驰名中外。
惠山地区居民家家善彩塑,户户做泥人。惠山泥人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取材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和江南人民的日常生活,宣扬正义,反对邪恶,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意愿、爱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许多造型生动的泥塑作品,如“惠山大阿福”、“我爱北京天安门”等,就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群众的喜爱。惠山泥人厂泥塑作品千姿百态,年产300多种,600万件,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及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接待成千上万的外宾参观。这一古老的民间世术将在四个现代建设中大放光彩。
1958年,郭沫若同志去无锡时,曾挥折题诗:“人物无古今,须臾出手中,衣冠千代异肝胆一般同,造化眼前妙,流传城外雄,集中人数百,童叟献神功”高度赞扬惠山泥塑工人的创造精神。
金陵灯会
始于六朝,盛于明清。相传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闹花灯,以示与民同乐,共庆升平。现在的灯会集中在夫子庙地区举办,自春节始,为期一月。尤其在元宵夜,秦淮河两岸灯如海,人如潮。
春?南京国际梅花节
梅花,是南京的市花。探梅、赏梅是南京的习俗,自六朝至今不衰。而今南京的珍珠泉、溧水傅家边、古林公园等处均有梅观,尤以梅花山为最佳。每年的2月底至3月中旬,南京都要举办国际梅花节。
夏?江心洲葡萄节
江心洲,南京城西南部长江中的一个岛,风光旖旎。每逢7月至8月,岛内千亩葡萄园硕果累累,游人登洲可观大江风貌,享天然氧吧,还可尽情体验采摘葡萄的野趣。
秋?南京雨花石艺术节
雨花石,南京标志物之一。每年金秋九月,南京都要在雨花台景区举办“天降雨花”表演、雨花石精品展、采石游等活动。雨花石主要产地六合县同时开展分会场活动。
冬?迎新年听钟声活动
南京人乐于在钟声中迎接新年的到来。迎新年听钟声活动通常在栖霞寺钟楼举行,由寺院法师念经祈祷和平、祝愿民安,再由主持与宾客共同撞响铜钟108次,迎接新年的到来。
清火、辟邪。
南方谷雨摘茶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
谷雨茶也就是雨前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滋味鲜活,香气怡人。
谷雨的其他习俗
1、赏牡丹
“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被称为谷雨花、富贵花,谷雨时节赏牡丹已绵延千年。清顾禄《清嘉录》曰:“神祠别馆筑商人,谷雨看花局一新。不信相逢无国色,锦棚只护玉楼春。”至今,山东菏泽、河南洛阳都会在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供人们观赏游玩。?
2、祭仓颉
清明祭黄帝,谷雨祭仓颉,是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据《淮南子》记载,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当天下了一场谷子雨。
仓颉死后,人们把他安葬在他的家乡——白水县史官镇北,墓门刻了一副对联:“雨粟当年感天帝,同文永世配桥陵。”每年的谷雨,“仓颉庙会”都会在陕西白水县如期举行。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谷雨
南京传统节俗
自古“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南京又是十代都会,“衣冠文物盛于东南和都市大气之特色,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透露出几分儒雅之气,豪杰之风,斯文秀美,亢朗冲融。
春节
以前称元旦,俗称过年。南京人过年要洒扫庭除,张灯结彩,穿新衣,戴新帽,贴春联,放鞭炮。
南京人过年大门上贴春联或门神,还有文人雅士在大门贴一幅画鸡,取“鸡日相长”之意。这是他处所没有的。初一早上必饮屠苏酒。宋朝王安石三度以宰相之身知江宁府,在诗中咏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此俗始于南朝,千百年来,南京人一直饮用,而且形成一套规制:日升之时,面向东方“自少至长次第饮之”。年少的先饮,年长的后饮,取旭日东升,蒸蒸日上之意。上午起,亲友至拜新年。在客人到来时,双手合揖,并以茶点相待。还献二枚元宝蛋,称“进元宝”。现在人们过年相见,互祝“恭喜发财”,并敬递茶烟,以时尚糕点相待。
元宵灯会
正月十五是农历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称元夜,夜与宵同义,便称元宵。元宵节最初由祭祀而起,渐演为隆重热烈异彩纷呈的娱乐节庆。古时为一日,唐代为十六至十八,三日;宋代为十四至十八,五日;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做皇帝,把元宵节一下延长为十日,即初八至十七,十八落灯。食品也由食豆粥,改为品尝元宵(汤圆),南京有“上灯元宵,落灯面”之俗。
明清两代,南京元宵灯会,有玩龙灯和挂纱灯之俗。玩龙灯不但老百姓玩,军人也玩,长度也为他处所不及,短的十余丈,长的百余节,玩起来多则上百人。纱灯有楮练纱帛,而且有名人在上面作画,愈是高手价值愈高。商家届时也在店前举办猜灯谜活动,吸引众多游客,猜中者即奖所售物品。有一种由南京人首创的“走马灯”,外罩灯笼,内点蜡烛,利用空气热胀上升的原理,带动灯面转动,灯面上画着各种姿势的骏马疾驰,宛如万马奔腾。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之为中国古代人的一项发明。龙灯气势磅礴,纱灯精美绝伦,五光十色,万象争辉,引得长居逗客倾城出,欢歌笑语动地来,“银烛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灯人”。近几十年来,夫子庙元宵灯会越办越红火,利用新工艺、新材料,声光电控,五花八门,维妙维肖,斑斓夺目。灯会自春节起,为期一月。期间,每天吸引四方游客达二三十万人之多。
清明踏青
清明节自古以来由于注入扫墓祭祖的习俗,受到历代朝廷和民间的重视。民间届时上坟祭扫、祭洒、烧纸、挖盖坟帽、插柳以表达慎修追远的情思。并带茶点到看坟地者门上看望,看坟者亦留食茶饭,互称“坟亲家”。
此时正值春光明媚,男女藉以到郊外牛首山、雨花台、梅花山“携酒游山,谓之踏青”。有谚云“春牛首”。
近年牛首山又经修葺增设景点,并与附近新开发的将军山联成一线,成为游人观赏郊野自然风光的绝佳之处。此外,城南雨花台、东郊梅花山也是游人常到之处。近十多年来,梅花山造万亩梅园,还举办国际梅花节。每到春晖融融,万花争放,云蒸霞蔚,暗香浮动,男女毗肩接踵,陶醉在香雪海之中而留连忘返。
端午节游秦淮
夏历五月初五叫端午,又称端阳。这一天,南京人最喜吃粽子、绿豆糕,以及食“炒五毒”(用银鱼、虾米、茭菜、韭菜、黑干杂炒)、苋菜和雄黄豆,饮雄黄菖蒲酒,以求免灾。用经过曝晒的水洗眼,谓之“破火眼”,说可免一年眼疾。还用菖蒲、艾叶醮水洒地而后插门楣,用以“禳灾”。悬挂钟馗图像及方士刻印的五毒(蟾蜍、毒蛇、蝎子、蜈蚣、壁虎)形图,“驱鬼避邪”。儿童颈项挂五色丝络,络中装咸鸭蛋;臂系五色丝挽成的丝绦,叫“长命缕”,穿虎头鞋,背虎头披,用雄黄酒在额上画王字。妇女鬓也插五彩老虎花。
午饭后,全家人去夫子庙观看秦淮河龙舟竞渡。金陵龙舟向有“三帮”,有河帮、江帮、木帮,龙舟之多,规模之大,别处也不多见。各船均饰以彩筝;有少儿扮戏中人物在上作种种游戏。当舟过之时,河岸人家掷银角、铜钱或放鹅鸭,为龙舟竞取之以为乐,谓之“夺标”。岸边男女蚁集,罗绮如云,金鼓齐鸣,欢声雷动。富庶人家还事先订租游船,泛舟览胜。秦淮游船自唐朝兴起,明清直至民国前期为盛。画船箫鼓,桨声灯影是秦淮河上一道斑斓夺目的亮丽风光。这在顾起元《客座赘语》、孔尚任《桃花扇》和余怀《板桥杂记》中均有生动记述。近20多年来,秦淮河又进行了大力整治,定期换水,增添画舫,景色宜人。入夜,秦淮两岸万家灯火,五光十色,流光溢彩。游人置身游船中,船在景中过,人在画中行,自有别样情趣。
中秋圆月摸秋
八月十五中秋节,江南又称八月节。此夜,天上月圆,人间圆月,即使身在外地也要赶回家团聚。南京人喜合家赏月,叫“庆团圆”,团坐聚饮称“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明初,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皆为游人赏月之所,而以游玩月桥为最盛。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为旧院所在地。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是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遂渐衰落,后人有诗云:“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玩月桥。
清以下,赏月之风仍盛,人们祭月,陈列鲜果、月饼,燃放斗香(扎香如塔式,上加纸斗,叫斗香),讲《嫦娥奔月》故事,然后分食月饼。月饼以瓜埠“赖月”,民国时期以“金陵套饼”为上乘。
此夜,南京女子有摸秋之俗,到茉莉园“摸”(以摸“偷”瓜果取乐)得瓜豆者宜男,此游戏盛传颇久。近20年来,人们又重视中秋节,登台城赏月,或去玄武湖、夫子庙秦淮河划船赏月。自购或单位赠发月饼颇为盛行,圆月之夜情意融融。
重阳登高会
夏历九月初九日,因月日皆为阳数,故称重阳。历史上建康(今南京)人在这一天都外出登高,形成“登高会”。此俗源于一个古怪离奇的避邪传说,南朝梁人吴均写的《续齐谐记》中有详述。从魏晋南北朝及至明清,建康重阳风俗犹盛。当时居城南登雨花台,城中登北极阁,城北登幕府山,尤以幕府山为最著。此山汉时建有一亭,晋元帝渡江传说“马化为龙”,遂命此亭为“化龙亭”;山侧有梁达摩古洞,游者甚众,形成“幕府登高”之俗。清嘉庆十年(1805),由胡兰川太守(江宁知府)等府县官员和社会知名人士发起,有制军、抚军主其事在山上建“望江楼”,长夜明灯,既为导航灯塔,又可观览胜景,被远近百姓誉为善事。
重阳节,南京人喜食重阳糕,“或粉或面为之,又用面裹肉炊之,称骆驼蹄”,饮菊酒,赏菊花,制重阳旗赏给儿女,如此日嫁女必送旗及时鲜盒,谓“重阳节盒”。
如今人们逢重阳也欣然登高,但不为避邪,而是欣赏祖国壮丽河山及建设新貌,惬意之感油然而生。
当今四季旅游节
春 ·南京国际梅花节梅花,是南京市花。探梅、赏梅是南京的民俗,自六朝至今不衰。而今,南京的 珍珠泉 、傅家边、古林公园等处均有梅观,尤以梅花山为最佳。每年的2月底至3月中旬,南京都要举办国际梅花节,参加梅花山主会场活动的多达40万人次。
夏 ·江心洲葡萄节江心洲,南京城西南部长江中的一个岛,风光旖旎,景色优美。每逢7月至8月,岛内千亩葡萄园硕果累累,游人登洲观大江风貌,享天然氧吧,尽情体验采摘葡萄的野趣。
秋 ·南京雨花石艺术节雨花石,南京标志物之一。金秋九月,都要在雨花台风景区举办“天降雨花”表演、雨花石精品展、研讨会、采石游等系列活动。雨花石产地的六合县同时开展分会场活动。
冬 ·迎新年听钟声活动迎新年听钟声活动通常在栖霞寺钟楼举行。由寺院法师念经祈祷和平,祝愿民安,再由主持于宾客代表共同撞响铜钟108次,全场洋溢着祥和喜庆的气氛。
灵谷桂花节
位于中山陵园风景区的灵谷桂园,是一个占地1700亩、种植桂树近2万株的全国最大的桂花专类园。每年九月丹桂飘香时,繁盛的花事,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到灵谷寺品秋赏桂。
高淳螃蟹节每年9月30日至10月6日,“到高淳,品螃蟹,看大佛,逛老街”已成为南京人的习俗。在高淳老街、游子山、迎湖桃源三大景区还将举办戏曲、马灯、武术、龙舟表演和万人品螃蟹、篝火晚会等活动,令中外游人流连忘返。
浦口生态旅游节
素有十里温泉、百里老山、千里银杏美誉的浦口生态旅游节,是集欣赏、参与、游玩为一体的旅游节庆活动。人们通过泼水节、民俗文化节、登山烧烤节等系列活动,充分感受“山、水、绿色、空气”的自然生态美景。
南京盐水鸭
盐水鸭是南京有名的特产,久富盛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南京盐水鸭一年四季皆可制作,腌制复卤期短,现做现卖,现买现吃,不宜久藏。
此鸭皮白肉嫩、肥而不腻、香鲜味美,具有香、酥、嫩的特点。每年中秋前后的盐水鸭色味最佳,是因为鸭在桂花盛开季节制作的,故美名日:桂花鸭。
《白门食谱》记载:“金陵八月时期,盐水鸭最著名,人人以为肉内有桂花香也。”桂花鸭“清而旨,久食不厌”,是下酒佳品。逢年过节或平日家中来客,上街去买一碗盐水鸭,似乎已成了南京世俗的礼节。
雨 花 石
南京特产,盛产于雨花台、菊花台等地。据研究,上等的雨花石是一种玛瑙。
相传南朝梁武帝时,高僧云光法师在石子岗讲经,感动得上天落雨如花。花雨入地即变成无数大如鸡卵,小似蚕豆,绚丽多姿的砾石,雨花石由此得名,石子岗也改名雨花台。
雨花台所产雨花石,是经过流水搬迁作用而磨圆的各种砾石,主要成分是石英砂岩、石英岩、硅质岩、火成岩等坚硬的岩石和石英、玉髓、蛋白石一类的矿物。前者无鲜艳的颜色与光泽;后者即石英、玉髓等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常见颜色有白、乳白、微黄色。也有红、紫、绿、蔷薇、黑色。还有一种由不同颜色条纹组成同心状、环状、斑点状的玛瑙。
一些珍奇雨花石瑰丽无比,朦胧的透明中似有山川云霞、花鸟鱼虫,鬼怪神仙,还有内中图案形同猪八戒、孙悟空的,更为世人赞誉。
人们常将雨花石“养”在水盂中,陈列案头,作为观赏之物。南京的民间艺人还将雨花石琢制成各种艺术品,天然人工合为一体。
雨 花 茶
雨花茶 南京特产,也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它外形圆绿,条索紧直,锋苗挺秀,带有白毫,犹如松针,象征着革命先烈坚贞不屈,万古长青的英雄形象,故定名为雨花茶。
雨花茶主要生长在南京市郊,在原料选择和工艺操作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在谷雨前,采2.5至3公分长一芽一叶的嫩叶,经过杀青、揉捻、整形、烘炒四道工序,全工序皆用手工完成。 雨花茶色、香、味、形俱佳,冲泡后,茶色碧绿而清澈,香气清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有止渴清神,消食利尿、治喘、去痰、除烦去腻等功效,1966年起畅销海外,在日本、东南亚一带,人们将雨花茶当作珍贵礼品赠送亲朋好友。
南 京 板 鸭
南京板鸭驰名中外。明清时南京就流传“古书院,琉璃塔,玄色缎子,咸板鸭。”的民谣,可见南京板鸭早就声誉蜚然了。板鸭是用盐卤腌制风干而成,分腊板鸭和春板鸭两种。因其肉质细嫩紧密,像一块板似的,故名板鸭。南京板鸭的制作技术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到了清代时,地方官员总要挑选质量较好的新板鸭进贡皇室,所以又称“贡鸭”;朝庭官员在互访时以板鸭为礼品互赠,故又有“官礼板鸭”之称。 为金陵人爱吃的菜肴,因而有“六朝风味”,“百门佳品”的美誉。板鸭色香味俱全。外行饱满,体肥皮白,肉质细嫩紧密,食之酥、香回味无穷。
南 京 鸭 肫
南京鸭肫是南京有名的土特产品之一,畅销中外,与板鸭齐名,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南京鸭肫形状扁圆,肉质紧密,携带方便。肫肉紧韧耐嚼,滋味悠长,无油腻之感,是老少皆喜爱的佳肴珍品。鸭肫干是南京人馈赠亲友的珍品,也是佐餐、喝茶的佳品。它扁圆形,肉质紧密,易于保藏,携带方便,食之清香爽口,是人人喜爱的佳品。
南 京 香 肚
南京香肚是南京著名特产之一,创于清同治年间。其形如苹果,娇小玲珑,老南京俗呼之为“小肚”。它肉质紧结,红白相间,吃起来香嫩爽口,略带甜味,既是宴席上的一道名菜,也是日常生活中的佐食佳品。南京香肚相传有120年历史,清同治时即闻名全国。形如苹果,便于携带,皮薄如蝉翼, 肉质细嫩,红白相间,风味独特,是一道名菜,也是佐餐佳品。
它的主要材料是鲜猪肉,一般是三分肥七成瘦,佐料是适量的盐、糖、香料等。旧时凡圆席筵席,香肚所放之处,即首席客人所坐,“独居尊”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香肚的特色。在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上,南京香肚曾获奖状,从此驰名海外,远销各地。
南 京 云 锦
南京云锦是南京传统的提花丝织工艺品。其用料考究,织工精细,图案色彩典雅富丽,宛如天上彩云般的瑰丽,故称“云锦”。它与苏州的宋锦、四川的蜀锦齐名,并称我国三大名锦。
南京云锦生产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明朝时织锦工艺日臻成熟和完善,并形成南京丝织提花锦缎的地方特色。清代在南京设有“江宁织造署”,云锦织造盛极一时,这一时期的云锦品种繁多,图案庄重,色彩绚丽,代表了南京云锦织造工艺的最高成就。如今生产的云锦除出口做高档服装面料及供少数民族服饰、演出服饰外,又发展了新的花色品种,如云锦台毯、*垫、被面、提包、马夹、领带、挂屏等日用工艺品,并根据消费者需要,用各种纸盒包装。南京云锦是一种提花丝织工艺品,南京工艺“宝艺”之首,四川蜀锦、苏州宋锦并誉为“三大名锦”,以质地坚实、花纹浑厚优美,色彩浓艳为特色,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云锦过去专供宫廷御用,现除少数民族做衣饰外,还出口国外做高档服装面料。南京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运用撋螖层层推出主花,富丽典雅。
樱 桃
南京是我国樱桃著名产地。多产于玄武湖一带。玄武湖的樱洲,因盛产樱桃而得名。品种有东塘、垂丝、青叶等。东塘樱桃为上呈,粒大味美,汁多色艳,品质极佳。
百 合
南京传统特产,又名摱劳钒俸蝾产于南京东郊植物茂盛的钟山等地。外皮白净、肉质丰满、香甜细腻,还可以长期储存。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47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白牡丹茶的功效
下一篇: 白毫银针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