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本就是文雅之物,国人饮茶更是早已脱离了解渴的低层次需求,在饮茶上我们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种道,一种情趣,一种境界。纵观历代文人雅士,饮茶时他们所追求的也大都是一种品茗与心境特殊的融合。于是,很自然地禅与茶结合到了一起。茶道中人常说“一人品茶,谓之禅茶”,而佛家则更是有着“禅茶一味”之说。
“禅”是“禅那”略称,意为“静虑”、“修心”。禅宗自南朝宋末达摩在中国创立,至六世分南北两宗,而南宗慧能的顿悟说较北宗神秀的渐悟说更近禅旨,得以承继五祖弘忍衣钵,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风流所及,宗派纷纭,于南宋传入日本。
饮茶最易将人导入禅境。茶性清凉,可伏心中燥热,可涤体内沉浊;茶味枯淡,可去名利之欲、可息奔竞之心。由实物之茶冲水泡为有形有态有色、可视可触可饮之茶汤,茶汤复冒出丝丝缕缕、飘飘渺渺、视之则无、嗅之若有之茶味,茶味又让人进入无限广大、清朗空明、不可言说之茶境,这是茶逐渐由“有”入“无”、由形而下升华为形而上的过程,这是茶在虚化、淡化中不断超越自身、超越时空的过程,这是茶由“形质”蜕变为“精神”、由“实物”蜕变为“灵物”的“返魅”与“显灵”过程。入此境者,即茶即禅,即禅即茶,饮茶即是参禅,参禅即是饮茶。唯恍唯惚,若有若无,非出非入,不即不离。道心冥契,天人合一。可观照实相,可体悟本真。其妙味佳境,唯宜心领,实难言传。如赵州禅师,只是一味“吃茶去”。
其实,心静之处就是最好的茶场。深谙此道者,无论行走坐卧,无论有茶与否,他随时都在“吃茶”。直如淤泥之中可绽莲花、火宅之上可得清凉。饮此心茶者,不拘茶迹,不落茶痕。不取茶相,不取非茶相。有茶亦饮,无茶亦饮。饮而不饮,不饮而饮。无心用茶,茶灵自附。茶灵附体者,心饮之间,与空相应,与真相冥,与外相通,与内相融,与物相谐,与人相和。看得破,想得通。提得起,放得下。进得去,出得来。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事来即应,事过即忘。无所不备,无所不可。随其所便,因其所宜。随时做主,立处皆真。在世出世,妙行无住。轻安自在,活泼空灵。情不随境转,心不被物迷。生死一瞬,常作终极之想;自他不二,尽可悲天悯人。荣辱在所不计,毁誉无动于衷。信念八风不动,名利云淡风轻。直饮得地老天荒乾坤转,直饮得神清气爽逍遥游。
心静茶至,茶至灵来。灵来神往,道现其中。善饮心茶者,最得茶灵三昧。此乃饮茶之上上境。
六祖慧能后有两大弟子:一为怀让,一为行思。怀让后又传马祖道一,行思后又传石头希迁。马祖、石头以后,学人更多。
说到石头希迁,当时他到慧能这里时,慧能就快要圆寂了,《五灯会元》记载:六祖将示灭,有沙弥希迁,问六祖:“和尚百年后,希迁未审当依附何人?”六祖道:“寻思去!”
石头希迁前往青原山静居寺,参礼行思和尚。唐天宝初年(742),希迁禅师得法后,即离开青原前往南岳衡山南台寺。南台寺的东侧有一块巨石,状如莲台,希迁禅师乃结庵其上,开法化众。时人皆称之为“石头和尚”。
在南岳弘法期间,石头希迁禅师除了日常接众之外,还作过一些文字著述,现存有《参同契》和《草庵歌》。关于《参同契》的写作因缘,《五灯会元》记载的:
有一天,希迁禅师看《肇论》,至“会万物为已者,其唯圣人乎”一语时,拊几而叹曰:“圣人无已,靡所不已。法身无象,谁云自他?圆鉴灵照于其间,万象体玄而自现。境智非一,孰云去来?至哉斯语也。”
石头希迁读到这里,很受触动。圣人能够忘掉自己,所以万物无不是自己。法身无形无相,但哪个又不是法身?圆鉴灵照,昭明体透,万象有形的无形的无不一一呈现,境智非一,无去无来,这话大妙矣哉!
于是掩卷而坐,石头希迁不觉进入梦中,梦见自己与六祖同乘一龟,游于深池之内。醒来之后,仔细推详:“灵龟者,智也。池者,性海也。吾与祖师同乘灵智,游性海矣。”遂著《参同契》,云:
“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
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
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
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
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
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
色本殊质象,声元异乐苦。
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
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
火热风动摇,水湿地坚固。
眼色耳音声,鼻香舌咸醋。
然依一一法,依根叶分布。
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
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
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
明暗各相对,比如前后步。
万物自有功,当言用及处。
事存函盖合,理应箭锋拄。
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
触目不会道,远足焉知路?
进步非近远,迷隔山河固。
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这篇诗体法语,虽文字简约,但义理却极为丰富深邃。魏晋时魏伯阳著有《周易参同契》,石头希迁也有禅宗《参同契》,这是禅宗从本土固有文化汲取智慧灵感的例子。在这首《参同契》里,石头希迁讲了南北宗的问题,讲了心理事理物理的诸多问题,人心万物融贯一体,圆融妙明。经过这一番理论的契悟和创作后,他的禅法更为通达与峻猛了。
石头和尚曾有一段上堂法语,显示了他对禅法的透彻把握,运用之际,不逊于师。他说:“吾之法门,先佛传受(授)。不论禅定精进,唯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
石头和尚禅风高峻,他接人的机锋语录中这样的对话,干净利落,直指人心,发人深省:
如,时门人道悟问:“曹溪意旨谁人得?”师曰:“会佛法人得。”曰:“师还得否?”师曰:“不得。”曰:“为甚么不得?”师曰:“我不会佛法。”
又有僧问:“如何是解脱?”师曰:“谁缚汝?”问:“如何是净土?”师曰:“谁垢汝?”问:“如何是涅槃?”师曰:“谁将生死与汝?”
再有,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问取露柱。”曰:“学人不会。”师曰:“我更不会。”
再有,大颠问:“古人云,道有道无俱是谤。请师除。”师曰:“一物亦无,除个甚么?”师却问:“并却咽喉唇吻,道将来?”颠曰:“无这个。”师曰:“若恁么,汝即得入门。”
(一叶/20210314)
在饮茶习惯的传播上,佛教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佛教提倡坐禅,这种清净需要提神,驱睡,而茶叶正具有这种功能,故寺庙以及僧人种茶、制茶、饮茶蔚然成风。这也足见金沙寺僧人发现“五色土”,首创紫砂壶,把茶、禅和壶链为一体是再自然不过。此茶禅一味之一也。
禅能怡情养性,然非一日之功,且须静心参悟,方能顿悟其中机妙。茶亦然。不管何种茶,品出真味,须要时间,更须悉心体味,方功到自然成,有朝一日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别人说这茶如何如何,那是人家的感受,如果你没有品过这款茶,只能“被接受”,是说不出人家那切身感受的,只有你一如人家那样悉心体味,你才会感同身受,首肯认可。茶如禅,禅似茶,都有苦尽甘来,浓去淡至,回味不已的特质。此茶禅一味之二也。
参禅说到底是悟道,是修身养性,是精神境界乃至灵魂生活的追求,是丰子恺评论李叔同境界之“二层楼”(精神生活)乃至“三层楼”(极具宗教色彩的灵魂生活)。品茶亦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叨陪末座,非茶不重要,茶乃国饮,且影响远及世界各地;只是相对前面六种,茶似乎不太重要(在基本的物质生活尚且难以满足的情况下),毕竟饱暖思饮茶,这说明茶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甚至对有些人来说是灵魂的(如个别得道高僧)。茶品到一定时候完全可以说是精神享受,物质满足反倒退而次了。儒、道、佛看似不相干然又内联不断,本质上都是提高修为提升精神境界的`。参禅后的得道在漫漫人生路上充其量只几次,一壶茶滋味最好也只三四泡而已,好比人生真正引以为豪的也只几次而已,这么看来不只茶禅一味,茶禅和人生竟也一味起来,故品茶参禅实则也是体悟人生。茶禅一味,标志着儒家、道家、佛家都已经将饮茶作为与精神生活密切相关的体验。饮茶已然(尤其在物质生活水准日益提高的当下)由物质层面上升到了精神享受文化消费。一茶一世界,一禅一菩提。此茶禅一味之其三也。
曾于今年四月八日、五月十七日两度有幸于临港新城滴水湖畔之“倚湖茶庄”品茗,颇消受了一番,那款枣香四溢、玛瑙汤色、红亮通透、酽浓醇厚的大叶种熟普给我的印象太强烈了,如今似乎还颊齿留香。品茶之余,顺带欣赏了其中布置,一幅大羊“茶禅一味”行书条幅让我两度驻足,写的是极具仙骨佛心,令人歆羡,暗想好茶的我,他日也能得其手泽,或把玩或悬诸陋室,当甚幸。七月八日晚蒙大羊厚爱邀我至其府上聊天喝茶,我焉能不去。品茗三巡,时至晚十点,我忍不住把珍藏已久的想法说了出来,许是大羊兄正沉浸于品茗神侃的高兴中,立马裁纸磨墨,瞬间“茶禅一味”四字立就,首字“茶”尾字“味”浓墨,中间“禅”“一”字淡,尤其“禅”字水墨洇染,亦字亦画,颇有禅意,妙不可言。人说妙手偶得,信哉。整幅字集“浓墨宰相”与“淡墨探花”于一体。书法中有儒家的中和,道家的飘逸,乃至佛家的空灵。想来忠民兄是满意此作的,要不然不至于日期外顺写“茶后一挥,禅味自由指间泻出耶。”管中窥豹,寥寥数字见出书家之功力性情与状态也。
难忘张忠兄的好茶,难忘大羊兄的佳字,也难忘古人的智慧结晶——茶禅一味,留下雪泥,留待将来再细细品味。
中国禅茶文化精神概括为“正、清、和、雅”。“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茶道程序
禅茶属于宗教茶艺。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说,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
禅茶茶艺还是最适合用于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茶艺,套禅茶茶艺共十八道程序,使大家放下世俗的烦恼,抛弃功利之心,以平和虚静之心,来领略“茶禅一味”的真谛。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46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科学冲泡乌龙茶分3步骤
下一篇: 健康吃粽五原则甜粽配绿茶食用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