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历史悠久,古为苗瑶聚居区。虽然种茶、品茶的历史已无从考究,但从目前流行的与茶有关的习俗来看,很多还保留着苗瑶特色。
茶的传说。在娄底民间,普遍认为茶是上天赐予给人间的宝物。新化县水车镇长石村白旗峰,以前叫石龙山,曾是苗瑶居住地。据传,唐朝年间,当地发生痢疾,村民纷纷病倒,大家遍寻草药无效。一日,有人在一小茅屋旁看见一蔸灌木金光闪闪,一老妪和蔼地对众人说:“你们要找的东西在此,清凉解毒,可煎水当茶喝。”说完,转眼不见了。一会,只见观音菩萨驾着祥云在空中说:“你们要好好珍惜。”说完,消失了。大家以为这是观音菩萨降临,纷纷采摘回家煎水喝,果然茶到病除。于是大量种植,并把这种茶叫“观音茶”。唐宣宗大中元年丁卯岁,苗瑶居民用石头在小茅屋旁用石头垒建了观音阁(现在还留存有石头垒造的挡风墙),天天敬奉。“观音茶”成为当地一种名茶,但现在已绝迹。
在涟源株木,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唐朝时唐僧取经从印度带回3粒茶种,1粒种在长安,1粒被人带来梅山,1粒放在洞庭湖。安化深山里的瑶人最先懂得种茶、制茶技术,又因为土质好,长出的茶叶油光发亮,成为一绝。在瑶人的影响下,茶叶种植和制作才慢慢推广。其他地方因土质不是太好,茶叶干涩无光。
茶的应用。茶的最基本功用是补充人体水分、消渴解毒,是生命的第一需要。“茶余饭后、茶饭不思、茶楼酒肆”等,都是把茶放在饭、酒的前面。在娄底,对茶的认识和应用还有自己的特点。从俗语和饮食习惯中可以看出。如“宁可三餐无饭,不可一日无茶。”“茶饭茶饭,先茶后饭。”饭是养命之饱,天赐的茶比饭更重要。在没有解决温饱的年代,要问别人家人口多少,不直接问有几口人,而是说:“你们家有几个人呷茶饭?”讲到家里有妇女做家务时,也是说:“有人煮茶饭。”讲照顾老人或服侍别人周到时,说:“茶到水到”。都是把茶摆在第一位。
对变了质的或吃剩的茶叶茶水不能随便泼掉,特别是不能泼在大路上、潲桶里,要泼到树蔸、墙角上或人踩不到的地方。否则,就是暴殄天物,对天不敬,以后就会遭到惩罚,没有茶饭吃。为什么呢?因为茶叶来得不容易,从采摘到制作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单讲采茶,要按季节,要赶早,一片一片采摘下来,如采茶歌中唱:“养女莫嫁易家冲,日日夜夜守得个茶蔸公。”“五月采茶是端阳,茶蔸脚下恶蛇盘,纸剪大纸祭土地,吩咐恶蛇换地方。六月采茶热难当,杨梅树下好乘凉。……十二月采茶快过年,姐妹双双收茶钱,打点上街办年货,买份祭礼谢茶仙。”用民间的话讲:一片茶叶要几轮手脚才能到得口里。
祭祀用茶。香茶。在涟源龙塘、桥头河、古塘等地,对神明、祖宗最恭敬的是香茶贡饭(在未开饭前盛一酒杯饭敬神),如果条件不允许,供饭可以没有,但香茶必不可少。敬完神后,喝香茶可得到保佑。祈茶。如果信人不能天天到(寺)殿里敬神,那就自带一包(半两至2两)茶叶到所请的菩萨、太公坛里,发起心,请起神降下祈茶。祈茶不能放在不干净的地方。信人拿回家后时时泡喝,喝时要请起神,求神灵保佑。这种茶,在娄底的儒释道三教里都用。在这里,茶叶成为通达神意的使者和神秘力量的化身。
酒文化和茶文化,都是休闲文化,有着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茶文化和酒文化的相同点,都是一种休闲文化,都是一种交际的文化。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与酒文化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茶道与酒文化的关系 迎客以茶,送别以酒,这是说茶酒待客的两种场合。其茶酒待客的气氛也不相同。酒是喧嚣的,茶是静雅的;酒是发泄的,茶是内省的。
能在一起品茶的必定是好知交,聚在一起喝酒的未必是真朋友。俗语不是有酒肉朋友吗?宋代谢莲有《菩萨蛮》词一首道个正中:
相逢无处不尊酒,尊前未必皆朋友。酒到任教倾,莫思今夜醒。
明朝相别后,江上空回首。欲去不胜情,为君歌数声。
品茶和饮酒虽然是休闲的两种方式,但于人的身心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茶使人清醒,酒使人沉醉。
茶文化与酒文化 (一)茶文化
1、茶的发现和饮用。?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神农本草经》)
古代,人们最初口嚼生食茶叶,以后以水煮鲜茶叶羹饮;周代,人们把茶叶晒干以随时水煮饮用;唐代,蒸青和炒青法被普遍采用,这一制茶工艺沿用至今。
2、茶的分类和传播
中国茶叶的原产地:巴蜀地区(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战国时传到长江中游地区,西汉至三国传到长江下游地区,茶的饮用和种植迅速扩展到全国。公元7世纪前后,中国的种茶、饮茶法和饮茶风尚向周边国家传播。17世纪,中国茶叶已传播到世界各地。
茶的种类:绿茶:钱塘龙井、常州阳羡、福建柏岩等;红茶:安徽祁红、云南滇红、广东英红等。
其中,武夷岩茶、莫干黄芽、安化黑茶、闽北白茶、福建茉莉大毫,分别为乌龙茶、黄茶、、黑茶、白茶、花茶中的名品。
3、民间茶俗
茶俗民间在婚姻、祭丧、敬客等场合,形成以茶为礼的各种习俗。
婚礼中茶为重要饮品,唐以后民间把订婚称为?受茶?;结婚成为?吃茶?;订婚的礼金成为?茶金?;彩礼称为?茶礼?。
以茶祭祀的习俗起于南朝。
客来敬茶是传承至今的习俗。
4、文人与茶
茶长于高山云雾之中,沐天地之精气,以高洁、清新、玄幽、平和为秉性,颇合文人宁静致远的清高意趣。茶的秉性又与文人士大夫其心所尚的儒释道精神息息相通,品茗被视为一种生活情趣,一种精神追求。
(二)酒文化
1、酒的流变
酒的产生与流变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原始人穴居野处,野果含有糖分,经酵母菌分解,产生酒精,这就是最早的天然果酒。随着农业文明的出现,谷物酿酒取代天然果酒。大约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早期,中国先民已经掌握了谷物酿酒技术。到了商代,饮酒之风盛行,在商朝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大量酒器。
周朝酿酒业成为庞大的独立手工业部门。而秦汉时酒肆作坊遍布都市和乡镇。到了西晋,人们把药用植物加入酒中,制成药酒。唐朝时,地方名酒品类繁多。各地名酒已成林郎满目的态势。到了距今800多年的宋金时期,白酒诞生。河北青龙县就于1975年出土金代铜制烧酒锅。白酒生产的关键是掌握科学的蒸馏方法。至此,低度的米酒、果酒和烈性的白酒在中国都已齐备。
2、饮酒习俗
节日饮酒:春节除夕夜,年长者守岁相邀饮酒为乐;正月初一,长幼依次拜贺,敬屠苏酒;清明扫墓,以酒祭奠死者;社日祭土地神,畅饮春酒。
人生礼仪活动:诞生礼、成人礼、婚礼和丧礼皆饮酒。 在中国,殷勤劝酒历来被视作表达情意的重要形式。
茶文化阅读——茶筅
茶筅 是截取竹枝做的,茶筅长五寸,将茶舀入茶瓯中加水后,再用茶筅调和搅动。等到水里搅起的水沫形如云头、雨脚,就算是洗刷好了。
茶筅的大量使用是从宋代开始的,宋徽宗说茶筅是用老竹子制成,本身要厚重结实,前端劈开成细条,而且要尖锐一些,这样击拂茶汤的时候才会顺手,就算用力过猛,也不会浮沫乱生。日本茶道用的茶筅,是把前端分开的竹丝再往后弯一道,前端形成弧形,这样一来搅拌的面积更大,更利于形成汤花。
汤花 固然是以形态、持久来比拼,可是它的意义,却绝非是审美一层。从今天茶学对汤花的科学研究来说,高度延展的汤花是茶汤里发泡营养物质较多的表现,且气味馥郁,利于吸收。受到茶道汤花的奇石,国外在咖啡、红茶等饮料里也采用了机器发泡技术,很受欢迎。有些西餐厅里,甚至把西红柿汁也拿来发泡,竟然比茶汤的汤花还要持久,且口味清新诱人。
我国以茶为祭的风俗
茶祭
在我国五彩缤纷的民间习俗中,“茶”与丧祭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无茶不在丧”的观念,在中华祭祀礼仪中根深蒂固。
祭祀用茶早在南北朝时梁朝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中就有记载: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在遗诏中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以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这就与丧葬习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上到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离不开清香芬芳的茶叶。茶叶不是达官贵人才能独享,用茶叶祭扫也不是皇室的专利。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以茶祭祀祖宗神灵,用茶陪丧的古老风俗。
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种方式:以茶水为祭,放干茶为祭,只将茶壶、茶盅象征茶叶为祭。
在我国清代,宫廷祭祀祖陵时必用茶叶。据载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大祭时即有“松罗茶叶十三两”记载。在光绪五年(1879年)岁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松罗茶叶二斤”的记述。而在我国民间则历来流传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为丧葬中祭品的习俗。如在我国广东、江西一带,清明祭祖扫墓时,就有将一包茶叶与其它祭品一起摆放于坟前,或在坟前斟上三杯茶水,祭祀先人的习俗。茶叶还作为随葬品。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的发掘中已经知道,我国早在2100多年前已将茶叶作为随葬物品。因古人认为茶叶有“洁净、干燥”作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收异味、有利于遗体保存。
历古以来,我国都有在死者手中放置一包茶叶的习俗。像安徽寿县地区,人们认为人死后必经“孟婆亭”饮“迷魂汤”,故成殓时,须用茶叶一包,并拌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这样死者的灵魂过孟婆亭时即可以不饮迷魂汤了。而浙江地区为让死者不饮迷魂汤(又称“孟婆汤”),则于死者临终前除日衔银锭外,要先用甘露叶作成一菱形状的附葬品(模拟“水红菱”),再在死者手中置茶叶一包。认为死者有此两物,死后如口渴,有甘露、红菱,即可不饮迷魂汤。原来在封建迷信中,人死后要被阴间鬼役驱至“孟婆亭”灌饮迷魂汤,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忘却人间旧事,甚而要将死者导人迷津备受欺凌或服苦役,而饮茶后则可以让“死者清醒”,保持理智而不受鬼役蒙骗。故茶叶成为重要的随葬品。
茶在我国的丧葬习俗中,还成为重要的“信物”。在我国湖南地区,旧时盛行棺木葬时,死者的枕头要用茶叶作为填充料,称为“茶叶枕头”。茶叶枕头的枕套用白布制作,呈三角形状,内部用茶叶灌满填充(大多用粗茶叶)。死者枕茶叶枕头的寓意,一是死者至阴曹地府要喝茶时,可随时“取出泡茶”;一是茶叶放置棺木内,可消除异味。在我国江苏的有些地区,则在死者人殓时,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层茶叶、米粒。至出殡盖棺时再撒上一层茶叶、米粒,其用意主要是起干燥、除味作用,有利于遗体的保存。
丧葬时用茶叶,大多是为死者而备,但我国福建福安地区却有为活人而备茶叶,悬挂“龙籽袋”的习俗。旧时福安地区,凡家中有人亡故,都得清风水先生看风水,选择“宝地”后再挖穴埋葬。在棺木入穴前,由风水先生在地穴里铺上地毯,口中则念念有词。这时香火绕缭,鞭炮声起,风水先生就将一把把茶叶、豆子、谷子、芝麻及竹钉、钱币等撒在穴中的地毯上,再由亡者家属将撒在地毯上的东西收集起来,用布袋装好,封好口,悬挂在家中楼梁式木仓内长久保存,名为“龙籽袋”。龙籽袋据说象征死者留给家属的“财富”。其寓意是,茶叶历来是吉祥之物,能“驱妖除魔”,并保佑死者的子孙“消灾祛病”、“人丁兴旺”,豆和谷子等则象征后代“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钱币等则示后代子孙享有“金银钱物”、“财源茂盛”、“吃穿不愁”。
如何鉴别铁观音茶的好坏
如何鉴别铁观音的好坏,是一项高深的学问,安溪著名茶师和老茶民观形闻香即可鉴别茶叶好坏,高者能品断是茶产何地何村,几年生茶树,特点突出者还能品味出自何名茶师之手。外行人品饮铁观音可从“观形、听声、察色、闻香、品韵”入手,辨别茶叶优劣。
观形:优质铁观音茶条卷曲、壮结、沉重,呈青蒂绿腹蜻蜒头状,色泽鲜润,砂绿显,红点明,叶表带白霜。
听声:精品铁观音茶叶较一般茶叶紧结,叶身沉重,取少量茶叶放入茶壶,可闻“当当”之声,其声清脆为上,声哑者为次。
察色:汤色金黄,浓艳清澈,茶叶冲泡展开后叶底肥厚明亮(铁观音茶叶特征之一叶背外曲),具绸面光泽,此为上,汤色暗红者次之。
闻香:精品铁观音茶汤香味鲜溢,启盖端杯轻闻,其独特香气即芬芳扑鼻,且馥郁持久,令人心醉神怡。
品韵:古人有“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之妙说。细啜一口,舌根轻转,可感茶汤醇厚甘鲜;缓慢下咽,回甘带密,韵味无穷。至于独特的“观音韵”何解?至今茶人尚未能解说清楚,只得留待后人品断,这也正是安溪铁观音之魅力所以。
综上所述,以上就是对如何鉴别铁观音的好坏的介绍,辨别铁观音的形,声,色,香,品韵五个发面就可以知道铁观音的好坏了。
世界各国不同的茶俗介绍
泰国茶俗:
历史悠久的泰国,在风俗习惯和礼仪上也呈现出独特的民族性。
泰国北部地区、缅甸和云南地区相似,这里的人们有喜欢吃“腌茶”的风俗,其法与出自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的制作腌茶一样,通常在雨季腌制。
腌茶,其实是一道菜。将生茶腌制成酸味制品,时拌入食盐、生姜、花生之类,吃时将它和香料拌和后,放进嘴里细嚼。因为这里气候炎热,空气潮湿,吃腌菜又香又凉,所以,腌茶成了当地世代相传的一道家常菜。
印度茶俗:
印度人饮茶方式很特别,他们把茶倒在盘子里用舌头舔饮。另外,在印度如果用左手递送茶具,就会被看作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印度人认为左手是用来洗澡和上厕所的'。他们喝奶茶,也爱喝一种加入姜或小豆蒄的“萨马拉茶”。
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的居民酷爱喝浓茶,茶叶又苦又涩,他们却觉得津津有味。该国红茶畅销世界各地,在首都科伦坡有经销茶叶的大商行,设有试茶部,由专家凭舌试味,再核定等级和价格。
西亚地区的土耳其人,不论大人小孩都喜欢红茶,城乡茶馆普遍,出门饮茶也方便。
伊朗和伊拉克人更是餐餐不离浓味红茶,用沸水冲泡,再在茶汤中添加糖、奶或柠檬共饮。
广州人为何“叹茶”?
广州人嗜好饮茶。早上见面打招就是问“饮左茶未”,以此作为问候早安的代名词,可见对饮茶的喜爱。饮茶是广州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也是“食在广州”的一大特色。
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被视作一种交际的方式。广州的茶楼与茶馆的概念也不尽相同。它不但既供应茶水又供应点心,而且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是茶馆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广州人聚朋会友,洛谈生意,业余消遣,都乐于上茶楼。一壶浓茶几件美点,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边吃边谈,既填饱了肚子、联络了感情,又交流了信息,甚至谈成了一桩生意,实在是一件惬意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广州人把饮茶,又称“叹茶”。“叹”是广州的俗语,为享受之意。这也正是广州茶楼业历百年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广州的老字号饮食店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年的茶楼。
广州人饮茶并无什么礼仪上的讲究。唯独在主人给客人斟茶时,客人要用食指和中指轻叩桌面,以致谢意。据说这一习俗,来源于乾隆下江南的典故。相传乾隆皇帝到江南视察时,曾微服私访,有一次来到一家茶馆,兴之所至,竟给随行的仆从斟起茶来。按皇宫规矩,仆从是要跪受的。但为了不暴露乾隆的身份,仆从灵机一动,将食指和中指弯曲,做成屈膝的姿势,轻叩桌面,以代替下跪。后来,这个消息传开,便逐渐演化成了饮茶时的一种礼仪。这种风俗至今在岭南及东南亚的华侨中依然十分流行。
广州的茶市分为早茶、午茶和晚茶。早茶通常清晨4时开市,晚茶要到次日凌晨1~2时收市,有的通宵营业。一般地说,早茶市最兴隆,从清晨至上午11时,往往座无虚席。特别是节假日,不少茶楼要排队候位。饮晚茶也渐有兴盛之势,尤其在夏天,茶楼成为人们消夏的首选去处。
不过,广州人在闲暇时也以在家里饮“功夫茶”为乐事。“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功夫茶壶很小,只有拳头那么大,薄胎瓷,半透明,隐约能见壶内茶叶。杯子则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茶叶选用色香味俱全的乌龙茶,以半发酵的为最佳。放茶叶要把壶里塞满,并手指压实,据说压得越实茶越醇。水最好是要经过沉淀的,沏茶时将刚烧沸的水马上灌进壶里,开头一两次要倒掉,这主要是出于卫生的考虑。斟茶时不能满了上杯斟下杯,而要不停地来回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饮时是用舌头舔着慢慢地品,一边品着茶一边谈天说地,这叫功夫。功夫茶茶汁浓,碱性大,刚饮几杯时,会微感苦涩,但饮到后来,会愈饮愈觉苦香甜润,使人神清气爽,特别是大宴后下油最好。
此外,饮凉茶也是广州人的一个生活习惯。所谓饮凉茶就是把药性寒凉、能清解内热的中草药煎水作饮料喝,以清除夏季人体内的署气。广州的凉茶历史悠久,如王老吉凉茶就形成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由于它清热解毒、消炎去署的药用功效明显,历来为广州人所推崇。另外,还有如石歧凉茶、健康凉茶、金银菊五花茶、龟苓膏、生鱼葛菜汤等也都是广州人喜爱的传统老牌凉茶。
80年代以来,为方便饮用,各种凉茶冲剂及软包装凉茶应运而生,如神农凉茶、夏桑菊等,已成为许多家庭夏季的必备饮品。
武夷山人的喝茶风俗介绍
武夷山的喝茶风俗很多,其中吴屯妇女喝茶俗,即妇女喝茶俗与其他地区的饮茶风格大不一样,它不是品茶,也不是饮茶,而是喝茶,它即不用茶杯,又不用热水瓶,也不用当今最流行的紫砂茶具,而是用饭碗。用的茶叶也不很讲究,当地山茶即可。茶水用三角茶壶放在灶门炉前文火煨开。下面就武夷山人的喝茶风俗做一介绍。
这里的喝茶习俗,男人概不介入,只有女性才有资格入席。设宴喝茶由村里农家妇女轮流作东,当天“茶宴”少不了邀请进村来的女宾客入席。作东者都想借此机会表现自己的手艺和盛情,拿出自己所有的好菜摆上茶宴,让姐妹们品尝。银根紧缩的日子,她们也会想方设法“就地取材”,亲手制作小菜,如雪里蕻、豆腐卤、豆渣饼、腌辣椒、南瓜干、咸笋干、沙炒黄豆、花生等。如今,“茶宴”则丰富了起来。“茶宴”上农家以茶代酒,相互敬茶,且边喝边聊,谈趣风生。
“喝茶”不仅交流女性情感,而且还起到了增进邻里和睦的作用,发挥着“妇委会”的调解功能。吴屯红园、上村、大际、小际一带,这种农家妇女的喝茶习俗沿袭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以上就是对武夷山人的喝茶风俗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这一知识有所帮助。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38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怎样鉴别普洱茶的等级,
下一篇: 修复紫砂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