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中国的茶祭习俗

品茶 2023-11-18 01:12:43

中国的茶祭习俗

在我国五彩缤纷的民间习俗中,""与丧祭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无茶不在丧"的观念,在中华祭祀礼仪中根深蒂固。

祭祀用茶早在南北朝时梁朝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中就有记载: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在遗诏中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以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这就与丧葬习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上到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离不开清香芬芳的茶叶。茶叶不是达官贵人才能独享,用茶叶祭扫也不是皇室的专利。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以茶祭祀祖宗神灵,用茶陪丧的古老风俗。

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种方式:以茶水为祭,放干茶为祭,只将茶壶、茶盅象征茶叶为祭。

在我国清代,宫廷祭祀祖陵时必用茶叶。据载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大祭时即有"松罗茶叶十三两"记载。在光绪五年(1879年)岁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松罗茶叶二斤"的记述。而在我国民间则历来流传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为丧葬中祭品的习俗。如在我国广东、江西一带,清明祭祖扫墓时,就有将一包茶叶与其它祭品一起摆放于坟前,或在坟前斟上三杯茶水,祭祀先人的习俗。茶叶还作为随葬品。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的发掘中已经知道,我国早在2100多年前已将茶叶作为随葬物品。因古人认为茶叶有"洁净、干燥"作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收异味、有利于遗体保存。

历古以来,我国都有在死者手中放置一包茶叶的习俗。像安徽寿县地区,人们认为人死后必经"孟婆亭"饮"迷魂汤",故成殓时,须用茶叶一包,并拌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这样死者的灵魂过孟婆亭时即可以不饮迷魂汤了。而浙江地区为让死者不饮迷魂汤(又称"孟婆汤"),则于死者临终前除日衔银锭外,要先用甘露叶作成一菱形状的附葬品(模拟"水红菱"),再在死者手中置茶叶一包。认为死者有此两物,死后如口渴,有甘露、红菱,即可不饮迷魂汤。原来在封建迷信中,人死后要被阴间鬼役驱至"孟婆亭"灌饮迷魂汤,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忘却人间旧事,甚而要将死者导人迷津备受欺凌或服苦役,而饮茶后则可以让"死者清醒",保持理智而不受鬼役蒙骗。故茶叶成为重要的随葬品。

茶在我国的丧葬习俗中,还成为重要的"信物"。在我国湖南地区,旧时盛行棺木葬时,死者的枕头要用茶叶作为填充料,称为"茶叶枕头"。茶叶枕头的枕套用白布制作,呈三角形状,内部用茶叶灌满填充(大多用粗茶叶)。死者枕茶叶枕头的寓意,一是死者至阴曹地府要喝茶时,可随时"取出泡茶";一是茶叶放置棺木内,可消除异味。在我国江苏的有些地区,则在死者人殓时,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层茶叶、米粒。至出殡盖棺时再撒上一层茶叶、米粒,其用意主要是起干燥、除味作用,有利于遗体的保存。

丧葬时用茶叶,大多是为死者而备,但我国福建福安地区却有为活人而备茶叶,悬挂"龙籽袋"的习俗。旧时福安地区,凡家中有人亡故,都得清风水先生看风水,选择"宝地"后再挖穴埋葬。在棺木入穴前,由风水先生在地穴里铺上地毯,口中则念念有词。这时香火绕缭,鞭炮声起,风水先生就将一把把茶叶、豆子、谷子、芝麻及竹钉、钱币等撒在穴中的地毯上,再由亡者家属将撒在地毯上的东西收集起来,用布袋装好,封好口,悬挂在家中楼梁式木仓内长久保存,名为"龙籽袋"。龙籽袋据说象征死者留给家属的"财富"。其寓意是,茶叶历来是吉祥之物,能"驱妖除魔",并保佑死者的子孙"消灾祛病"、"人丁兴旺",豆和谷子等则象征后代"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钱币等则示后代子孙享有"金银钱物"、"财源茂盛"、"吃穿不愁"。

谁知道喝茶的一些礼仪及喝茶的讲究呢?

婚嫁用茶的习俗古来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具史料记载,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时,茶就是作为陪嫁品首次进入西藏。宋代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湘西少数民族的未婚男女,经常相聚一起对歌,如遇上意中人时,男青年通常会含蓄地发出邀请:“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茶之所以被婚嫁男女所青睐,是因为茶树为常青树,是至性不移之物,正如明代郎瑛所说:“种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以茶为聘礼喻示人们对从一而终的幸福婚姻的向往和美好祝愿。现今,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区的男女青年订婚、受娉、婚宴等,仍离不开茶,分别称为定亲茶、受聘茶、新娘子茶、传茶等。
23、未婚少女茶规
流行于福建一带农村。未婚少女出外做客,不能随便喝别人的茶水,倘若喝了,就意味着同意做这家的媳妇。此习俗流传已久,当地认为茶树至性不移,结婚必以茶为信物,因此,未婚女子不可随便喝别人家的茶。
24、三 茶
旧时汉族婚俗。流行于江浙一带,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时的“合合茶”。此俗现已不常见,但在某些地区仍有遗风。行于湖南一带,指提亲、相亲和入洞房前三次所沏之茶。媒人上门提亲,沏以糖茶,含美言之意;男子上门相亲,姑娘送递的是一杯清茶,置贵重物品或钱钞于杯中送还女方,姑娘收受则为心许,入洞房前,以红枣、花生、龙眼等泡入茶中,并拌以冰糖招待客人,系早生贵子跳龙门之意。
25、食 茶
亦称“走媒”。旧时汉族婚俗,流行于浙江西部地区,媒人受男方之托,向女方提亲,倘女方应允,则泡茶、煮蛋招待,俗称“食茶”。可用桂圆干泡茶,或用三只水泡蛋,加白糖拌和,当地称:“圆眼茶”和“鸡子茶”。
26、茶 礼
也称“下茶”、“聘礼茶”。定亲的聘礼。以茶为礼取茶种“不移”之意,寓其白头偕老。明代许次纾《茶疏》:“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曰下茶。”此俗最迟宋已有之,延续至近代。 。
27、蒙古族订婚五道礼
蒙古族人订婚时,男方须向女方送五道礼:第一道由媒人送去一皮桶奶子酒;第二道由三个男人送去五壶奶子酒;第三道由男家的妇女上女家拜年,礼品是馍馍和手绢,手绢里包着茶叶、糖果和葡萄干;第四道是茶叶一包,白哈达一条和皮带一根;第五道是砖茶、糖果和酒。当地认为茶叶象征婚姻的美满和谐。
28、撒拉族以茶订婚
此习俗流行于内蒙古、辽宁一带撒拉族居住区。当青年男女相爱或男方家长看中某闺女,就由家长出面请媒人去女家说亲,如若同意,再由男方择定吉日,由媒人去女家送“订婚茶”。订婚茶主要包括砖茶及其他礼品,女方接受“订婚茶”,则表明婚姻关系以定。
29、总 茶
东乡族婚俗礼品。流行于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及广河、和政等地区。订婚时,男方将一份彩礼送给女方“亲家伍”中的某一户,即表示向女方每个家伍成员送了礼,此份彩礼谓之总茶。下次议亲之事,则由另一家代为受礼,即家伍各户轮流接受总茶,表示许婚。
30、拿 茶
也称“干礼”。保安族婚俗礼品。流行于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订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礼品一般都以茶叶为主,故名拿茶。接受了拿茶的女子,不能再同他人婚恋。
31、吃 喜 茶
亦称“下定茶”。回族婚俗。男方备羊腿、牛肉、衣料、茯砖茶、米糕等表示吃穿不愁的礼品,女方回赠姑娘亲手缝制的白帽、布鞋、手巾等礼品,以示对未婚夫的关心。在仪式当天,男女双方各备茶点招待内亲。也有在女方应允后,由媒人于吉日将男方家的茯砖茶、衣料及红绿头绳送到女家,表示已经订婚。
32、送 茶 包
少数民族婚俗。流行于中国西北回族、东乡族、保安族等聚居地区。男方先请媒人去女方说亲,若女方家长同意,男方就准备茯砖茶或毛尖、沱茶等,由媒人送往女家,即为“送茶包”。此后,男女双方可通过亲友了解对方的人品,以便确定是否缔结婚约。
33、侗族坐夜打油茶
族婚俗茶饮。在广西三江一带,侗族青年男女恋爱时兴“坐夜”,即双方相识后,约定小伙子去女家做客,到那天的傍晚时分,小伙子在屋外唱山歌,经反复试探,姑娘才开门让他进屋。先进行礼节性对歌,再进入倾诉衷情的对歌和交谈。对歌时,姑娘用打油茶招待小伙子。如果姑娘不提出休息,男方便不能离去,否则是不礼貌和不尊重女方,等姑娘再三提出休息后小伙子才能走。坐夜往往要延续到天亮才分开,通过多次活动,如果双方中意,再通过明媒正取正式结婚。
34、吃 细 茶
侗族婚俗茶饮。贵州侗族地区的男女青年相好定情并征得男女双方家长同意后,就择定吉日,男方带上一包糖和细茶亲自登门。女方父母将糖摆列桌上,将细茶泡好,请寨上族中长辈和亲戚朋友一起来吃,表示自家女儿已以订婚。如有人再来提亲,女方父母就直言相告:“我家的妹崽子已经吃过细茶了。”
35、献 茶 示 情
流行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婚俗。每当农历正月十五夜晚,男女青年欢聚,献茶对歌,谈情说爱。所用茶为打油茶,吃茶前先歌,女问男答。女的献茶分四道:第一碗茶碗上放筷子两双,以探男方有无对象;第二碗茶有碗无筷,试探男方智能如何;第三碗茶碗上放一根筷,试问男方是否钟情于女方;第四碗茶上放一双筷子,表称心如意,双双对对。每献一碗茶就对一次歌,歌对得顺,茶献得勤,恋情倍增。献茶以成为侗族青年男女恋爱的媒介。
36、蜂蜜芝麻茶
云南拉祜族婚俗茶饮。拉祜族视茶为高尚礼品,青年人定亲均以茶为礼,姑娘出嫁时,用炒熟的芝麻和蜂蜜泡茶招待宾客,寓意未来生活甜蜜。
37、佤族订婚礼茶
云南佤族婚俗。当地男女青年确定恋爱关系后,男方要向女方父母正式求婚。事先,男方家里杀鸡敬神,以求神灵保佑联姻顺利,再向女方赠送茶叶、芭蕉、酒等礼品,请女方家族的长辈分享,意在取得全体族人对婚姻的认可。
38、德昂族以茶求婚
云南德昂族流行以茶求婚,德昂语称“登用”。此婚俗只在女方父母拒绝男方求婚,而姑娘本人又愿意嫁给男方时才会发生。小伙子征得姑娘同意,在约定的时间、地点把姑娘接走。男方须将一包干茶悄悄挂在女家门口,表示姑娘以离家。两天后,男方须请媒人再带一包茶叶、一串芭蕉和两条咸鱼到姑娘家提亲。如果女家收下礼物,即表示同意这门婚事,如果退回礼物就说明坚决反对,男方只得将姑娘送回。
39、白族彩礼茶
云南白族青年从订婚到结婚要送两次礼,订婚时送小礼,结婚时送大礼。小礼包括茶、烟、酒、糖以及红、蓝、黑、紫等六色布,六色金银首饰。大礼包括茶等水礼及各式衣服20套,还 有嫁妆钱。
40、新 婚 请 茶
汉族婚俗,见于现代各城市。婚礼除宴请男女双方至亲好友外,实行喜事新办,宾客前来祝贺,只泡清茶一杯,摆糖果、瓜子等几种茶点招待,即节约又热闹亲切。
41、新 婚 三 道 茶
亦称“行三道茶”。新婚男女在拜堂成亲后饮用:第一道是两杯白果汤,第二道是莲子红枣汤,第三道是茶汤。新郎新娘双手接过第一道茶,对着神龛作揖以敬神;第二道茶敬父母;第三道茶一饮而尽。意在祈求神灵保佑新人白头到老,夫妻恩爱,同时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42、苏 州 跳 板 茶
旧时苏州婚礼茶俗。新女婿和其舅爷进门后,稍坐片刻,女家即撤掉台凳,在左右两边靠墙处各放两把太师椅,新女婿和舅爷坐头二坐,另两位至亲坐三四坐。然后由“茶担”托着茶盘,表演“跳板茶”,向四位宾客献茶。由于托着木板茶盘跳舞献茶,故称跳板茶。
43、新 娘 茶
江西婺源一带的婚俗。姑娘出嫁前,要用红丝线把翠绿的嫩茶芽扎成瑰丽的花朵,称为“茶花”。婚礼结束后,新娘用“茶花”孝敬公婆及款待贵宾。来宾品尝佳茗,夸赞新娘,祝福婚后家庭幸福和谐。以后由此派生出用红丝线把茶叶扎成“婺源墨菊”等名茶,融饮用、观赏、技艺于一体。
44、烧 新 茶
甘肃南裕固族婚俗。男女青年结婚第二天天亮之前,新娘第一次到婆家厨房点燃灶火,俗称“生新火”再用新锅熬一锅新茶,曰“烧新茶”。茶烧好后,新郎请来全家老小,按辈分一一向新娘介绍称谓。新娘则为全家每人舀一碗酥油茶
45、腌 茶 酒
汉族婚俗茶食。新娘招待闹新房客人的便宴。流行于陕南大巴山地区的婚俗。新婚之夜,新娘将娘家腌制的“嫁妆菜”装于碟中,放在桌上,并配有美酒。闹新房的宾客边饮酒边品茶,新郎新娘要按闹新房宾客的要求表演节目。
46、腌 菜 茶
陕南大巴山婚俗,新婚次日清晨,新娘摆出娘家腌制的“嫁妆菜”,沏上巴山香茗,请来宾和双方亲友品尝。席间以唱歌助兴。
47、送 喜 茶 钱
土家族婚俗。土家族青年男女结婚后第二天早晨,由新郎引领,新娘端着茶盘,向前来贺喜的亲友、长辈敬茶。此时,长辈要向新婚夫妇赠送“喜茶钱”,祝他们婚姻坚贞不移。
48、新 婚 交 杯 茶
湖南婚俗茶饮。新婚夫妇拜堂入洞房前饮用。交杯茶具用小茶盅,茶水为煎熬的红色浓汁,要求不烫也不凉。由男方家的姑娘或姐嫂用四方盘盛两盅,双手献给新郎新娘,新郎新娘用右手端茶,手腕互相挽绕,一饮而尽,不能洒漏汤水。交杯茶象征夫妇恩爱,家庭美满。
49、新 婚 合 杯 茶
云南南部婚俗茶饮。青年男女举行婚礼,都须共喝一杯茶,称为“合杯茶”。是以普洱茶泡成的红艳茶汤,象征喜庆吉祥,预示夫妻恩爱,白头到老。
50、新 婚 抬 茶
亦称“抬茶敬客”。是湖南桃江一带的婚俗。新婚之日,新郎新娘要给贺喜的人抬上擂茶,等客人入坐后,新郎新娘双手恭敬的将盛茶的茶盘抬起,每桌放一盘,送给客人,故称“抬茶”。新婚夫妇抬茶时,接到茶的客人都须送一句吉祥话,多用双关语,称作“赞花词”。
51、闹 花 夜
湖南中部农村婚俗。在结婚前一天晚上,男家答谢众亲友以往对孩子的关照,特举行茶宴和酒宴款待。一般先办酒宴,再办茶宴。茶宴时,请民间艺人演唱花鼓戏,边吃边听。一般是清茶加茶点,也有用擂茶的。
52、陪 嫁 茶 树
云南德昂族婚俗。成亲时,女方陪嫁除自用衣物外,还要陪嫁几棵茶树种到男家。茶树必须是姑娘亲自培育的,表示爱情永恒。如果离婚,则将茶树归还女家。
53、红 糖 油 茶
云南僳僳族婚俗茶饮。举行婚礼时,女方家要在油茶中加红糖,配制“红糖油茶”奉献给客人们在喝“红糖油茶”之前,要先喝一杯苦味浓茶,以祝新婚夫妇同甘共苦,先苦后甜。
54.白 族 闹 棚 茶
云南白族婚俗茶饮。白族男女青年结婚时,男方在接新娘的头天晚上举行“闹棚”,即邀请亲戚朋友来家聚会,喝茶吃糖果等,同时请人唱以板凳为道具的简单而又热闹的“板凳戏”,以表喜庆。按白族习惯一般喝雷响茶。
55、景颇族新婚舂茶
云南盈江景颇族婚俗。结婚之日的午夜,新郎新娘被寨内的青年拉到楼下的石臼前,石臼内放着茶叶、鸡蛋、姜、蒜等。青年人戏逗新婚夫妇同持一根木棒舂捣石臼,且连续捣十下才能停。舂茶的意义在于表示新婚夫妇共同生活幸福美满。

56、藏族婚礼茶
藏族聚居地的婚俗茶饮。新娘到夫家,有向夫家客人献茶的风俗,俗称婚礼茶。献茶时,新娘要唱歌,客人和唱。新郎新娘还要献茶谢媒人。最后,要唱以茶为内容的“送宾歌”。
57、瑶族新婚敬茶
广西瑶族姑娘出嫁时的礼仪。新娘出嫁到夫家,均由陪娘撑伞来代替花轿。当送亲队伍到男方所在的寨子,男方将煮好的茶水盛在茶盘的小茶盅里,由男方专人向新娘和送亲人一一敬茶,并唱山歌互致敬意。最后,来到新房前敬茶对歌,放鞭炮,然后送入洞房。
58、壮乡敬茶筛鞋
广西壮族聚居地婚俗。壮族青年结婚,女方姐妹都要到男方送亲。拜堂后,由送亲的人唱一组“十说歌”,内容是要男方多关照、教诲他们的亲姐妹。接着男方摆酒席,并举行敬茶敬酒筛鞋仪式,由男方捧出一面竹筛,依次来到女方送亲者的面前,送亲者依次将准备好的礼鞋放入竹筛内送给男方,男方也将红包依次送给送亲者们作谢。其寓意是夫妻和睦、吉祥。整个筛鞋过程以歌代话,互问互答,热闹有趣。
59、新 人 茶
贵州侗族聚居地区的婚俗茶饮。新人结婚之日,在喜气洋洋的洞房内,不论白天或晚上,桌上都摆着糖果和茶水招待贺喜的客人。客人到来,必须唱支歌或说些吉利话,烘托喜庆气氛。新郎新娘将香茶斟满,托起红漆茶盘送到唱歌客人面前,请他喝茶吃糖,称吃新人茶,并说:“多谢贵言相赠”。
60、塔吉克族问安礼茶
新疆塔吉克族聚居地的婚俗。塔吉克族青年结婚一周后,新郎须在好友的陪同下,带着油馕去向岳父母请安,称为“问安礼”。岳父家则杀鸡炖肉款待女婿和客人。女婿告辞时,岳父母要回赠礼品,一般是一个精美的茶叶袋、十个鸡蛋、一条腰带。塔吉克人喜欢饮茶,茶是富裕的象征,岳父母赠送茶叶袋,表示祝愿女婿家兴旺发达。
61、畲族宝塔茶
福建福安松罗一带畲族聚居地的婚俗。新娘过门时,男方要带四位轿夫到女家,一进门,女家便将五大碗茶叠为三层:一碗作底,中间码三碗,上面再压一碗,形似宝塔。敬茶须干净利落,接茶时则须一定的技巧,先用牙齿咬住最上面的茶碗,,再用右手手指夹住中间三碗,最后左手端住最底下的茶,然后,分送给四位轿夫,且一气喝完碗中茶水。
62、福安新娘茶
福建福安婚俗。拜堂第二天,新娘上堂拜见夫家女眷,并敬糖茶。糖茶用茶叶、红枣、冬瓜糖、冰糖、炒花生冲泡而成,沏入小茶盅。新娘茶甘甜可口,象征新娘从此与夫家女眷相处和睦,生活甜蜜。女眷们喝完新娘茶,要向新娘回赠红包作为见面礼。
63、台湾婚礼茶宴
台湾婚礼茶俗。婚礼开始后,在礼堂一端设泡茶区,中间放茶车一部,两边各两部,并用鲜花连接。礼堂的中间摆一长桌,桌上摆茶点与料理。等宾客到齐之后,新人来到泡茶区,新娘表演茶艺,新郎则向父母、证婚人等敬茶,仪式举行约一小时左右,然后,在音乐声中送客,婚礼结束。

64、跪 茶
旧时广东顺德婚俗,是当时新媳妇初见公婆时的敬茶礼仪。新娘来时,男方堂屋先备好一张八仙桌,桌上有茶壶一把,茶盅两个。新娘跨进堂屋,必须跪行到方桌前,叩头三次,再跪行至桌后,又叩头三次,然后直起身给公婆敬茶,每人一杯。此礼节今已不存在。
65、新 娘 茶
广州、香港和澳门等地的婚俗茶饮。用上等茶叶冲泡,茶中放红枣,寓吉庆之意。新娘初过门叩见公婆,必备新娘茶恭请公婆饮用;公婆接茶略为啜饮,连呼:“好甜,好甜!”并回赠红包答礼。然后,新娘按辈分亲疏向其他长辈、平辈和贺客一一奉茶致敬。现代婚礼茶俗日趋简化,奉新娘茶一般与婚宴结合进行。
66、摆 茶 宴
旧时四川西部丘陵地带的婚俗。新婚第二天,新娘拿出从娘家带来的糖果、瓜子、茶叶等,招待男方的亲友和宾客。

中国人喝茶有什么习俗吗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传统的生活方式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茶习俗,藏族的酥油茶、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蒙古族的茶和傣族的竹筒香茶等等,无不显示出各民族强烈的文化色彩。好茶还须好水来冲泡,从古至今,中国各地的名茶历来受到了文人墨客的赞誉。各种茶叶有各种冲泡和饮用的方法,是否得法,很有讲究。煮茶、点茶、泡茶、品茶、喝茶、吃茶都各有不同的含义。当你置身于典雅古朴的茶馆中,观赏着各种茶艺表演时,定会有心旷神怡的感受。
各民族饮茶习俗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所以,最懂得饮茶真趣。客来敬茶,以茶代酒,用茶示礼,历来是我国各民族的饮茶之道。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不同,以及生活风俗的各异,使每个民族的饮茶风俗也各不相同。在生活中,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饮茶习俗也各有千秋。不过把饮茶看作是健身的饮料、纯洁的化身、友谊的桥梁、团结的纽带,在这一点上又是共同的。下面,将一些兄弟民族中有代表性的饮茶习俗,分别介绍如下。
一、汉族的清饮
汉民族的饮茶方式,大致有品茶和喝茶之分。大抵说来,重在意境,以鉴别香气、滋味,欣赏茶姿、茶汤,观察茶色、茶形为目的,自娱自乐,谓之品茶。凡品茶者,得以细啜缓咽,注重精神享受。倘在劳动之际,汗流夹背,或炎夏暑热,以清凉、消暑、解渴为目的,手捧大碗急饮者;或不断冲泡,连饮带咽者,谓之喝茶。
不过,汉族饮茶,虽然方式有别,目的不同,但大多推崇清饮,其方法就是将茶直接用滚开水冲泡,无须在茶汤中加入姜、椒、盐、糖之类佐料,属纯茶原汁本味饮法,认为清饮能保持茶的"纯粹",体现茶的"本色"。而最有汉族饮茶"纯粹",体现茶的"本色"。而最有汉族饮茶代表性的,则要数品龙井、啜乌龙、吃盖碗茶、泡九道茶和喝大碗茶了。
1.杭州的品龙井
龙井,既是茶的名称,又是种名、地名、寺名、井名,可谓"五名合一"。杭州西湖龙井茶,色绿、形美、香郁、味醇,用虎跑泉水泡龙井茶,更是"杭州一绝"。品饮龙井茶,首先要选择一个幽雅的环境。其次,要学会龙井茶的品饮技艺。沏龙井茶的水以80℃左右为宜,泡茶用的杯以白瓷杯或玻璃杯为上,泡茶用的水以山泉水为最。每杯撮上3-4克茶,加水7-8分满即可。品饮时,先应慢慢提起清澈明亮的杯子,细看杯中翠叶碧水,观察多变的叶姿。尔后,将杯送入鼻端,深深地嗅一下龙井茶的嫩香,使人舒心清神。看罢、闻罢、然后缓缓品味,清香、甘醇、鲜爽应运而生。
2.潮汕啜乌龙
在闽南及广东的潮州、汕头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钟情于用小杯细啜乌龙。乌龙茶既是茶类的品名,又是茶树的种名。啜茶用的小杯,称之若琛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用如此小杯啜茶,实是汉民族品茶艺术的展现。啜乌龙茶很有讲究,与之配套的茶具,诸如风炉、烧水壶、茶壶、茶杯,谓之"烹茶四宝"。泡茶用水应选择甘冽的山泉水,而且必须做到沸水现冲。经温壶、置茶、冲泡、斟茶入杯,便可品饮,啜茶的方式更为奇特,先要举杯将茶汤送入鼻端闻香,只觉浓香透鼻。接着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举杯倾茶汤入口,含汤在口中迥旋品味,顿觉口有余甘。一旦茶汤入肚,口中"啧!啧"回味,又觉鼻口生香,咽喉生津,"两腋生风",回味无穷。这种饮茶方式,其目的并不在于解渴,主要是在于鉴赏乌龙茶的香气和滋味,重在物质和精神的享受。所以,凡"有朋自远方来",对啜乌龙茶,都"不亦乐乎"!
3.成都盖碗茶
在汉民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喝盖碗茶的习俗,而以我国的西南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尤其是成都最为流行。盖碗茶盛于清代,如今,在四川成都、云南昆明等地,已成为当地茶楼、茶馆等饮茶场所的一种传统饮茶方法,一般家庭待客,也常用此法饮茶。
饮盖碗茶一般说来,有五道程序:
一是净具:用温水将茶碗、碗盖、碗托清洗干净。
二是置茶:用盖碗茶饮茶,摄取的都是珍品茶,常见的有花茶、沱茶,以及上等红、绿茶等,用量通常为3-5克。
三是沏茶:一般用初沸开水冲茶冲水至茶碗口沿时,盖好碗盖,以待品饮。
四是闻香:待冲泡5分钟左右,茶汁浸润茶汤时,则用右手提起茶托,左手掀盖,随即闻香舒腑。
五是品饮:用左手握住碗托,右手提碗抵盖,倾碗将茶汤徐徐送入口中,品味润喉,提神消烦,真是别有一番风情。

你知道“客来敬茶”的习俗吗?

客来敬茶,自古以来是我国人民重情好客的礼俗。古人有许多以茶敬客的佳句:“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句。”“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塘沸火初红。”“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这说明我国人民这一传统礼仪已深入人心。

目前,许多有关茶文化的概念存在一些分歧,模糊甚至混乱的现象,如到底什么是茶文化问题,什么是茶道问题,什么是茶艺问题,茶道和茶艺的关系问题,都存在误区,没有统一的认识,需要加以探讨,以求得共识。
在讨论茶文化问题之前,必须先弄清什么是文化。
按文化学的定义,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同时也包括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
因此,茶文化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王玲教授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是主张狭义说的,她强调指出:“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长、培植、制作、化学成份、药学原理、卫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现象,这是自然科学家的工作。也不是简单地把茶叶学加上茶叶考古和茶的发展史。我们的任务,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按照文化学的研究,文化可分为技术和价值两个体系。技术体系是指人类加工自然造成的技术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观的东西;价值体系是指人类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这两个体系经由语言和社会结构组成统一体,也就是广义的文化。因而,文化的价值体系狭义文化。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那么,茶文化也应该有这样的四个层次。

1. 茶文化的四个层次

物态文化——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即有关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学成份及疗效研究……等等,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
制度文化——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等。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早在周武王伐纣之时,巴蜀地区的“茶、蜜、灵龟……皆纳贡。”至唐以后贡茶的份额越来越大,名目繁多。从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对茶叶征收赋税:“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旧唐书?食货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开始实行榷茶制,即实行茶叶专卖制(《旧唐书.文宗本纪》)宋代蔡京立茶引制,商人领引时交税,然后才能到指定地点取茶。自宋至清,为了控制对西北少数民族的茶叶供应,设茶马司,实行茶马贸易,以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对汉族地区的茶叶贸易也严加限制,多方盘剥。
行为文化——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是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如宋代诗人杜来“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名句,说明客来敬茶是我国的传统礼节;千里寄茶表示对亲人的怀念;民间旧时行聘以茶为礼,称“茶礼”,送“茶礼”叫“下茶”,古时谚语曰“一女不吃两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礼”便不再接受别家聘礼;还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至于各地、各民族的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各种饮茶方法和茶艺程式也如百花齐放,美不胜收。
心态文化——人们在应用茶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如人们在品饮茶汤时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以及由此生发的丰富联想;反映茶叶生产、茶区生活、饮茶情趣的文艺作品;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谓茶德、茶道等等。这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因此,广义的茶文化应该由上述四个层次组成。但是第一层次(物态文化)中早已形成一门完整、系统的科学——茶叶科学,简称茶学。第二层次(制度文化)属于经济史学科研究范畴,而且也是成绩显著,硕果累累。所以作为新兴的学科,茶文化学应该将研究重点放在过去比较薄弱的第三、第四两个层次,也就是狭义的茶文化。
如此看来,我们要研究的狭义茶文化是属于平常所谓的“精神文明”范畴,但是它又不是完全脱离“物质文明”的文化,而是结合在一起的。不管是茶道也好,茶艺也好,茶礼也好,茶俗也好,都是在茶叶应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离开,也就不存在什么茶文化了。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32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