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原产地在中国,可以说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因此饮茶在中国,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也形成了一种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唐人刘贞亮归纳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也就是说,茶除了给人以感官上的享受之外,还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更可以修身养性,去烦净心,悟性得道。
浅谈寺院的茶文化茶,最初被当作一种药材,称作“苦荼”。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人们认识到此药不仅可以治病,而且可以清热解渴,又富有清香味道,是一种很好的饮料。于是,人们 开始大量种植、采制,逐渐养成了饮用的习惯。“茶”字也就随之出现,成为一种专用名称。《神农食经》中认为:经常喝茶可以“令人有力悦志”。《广雅》记 载:“其饮,醒酒,令人不眠。”东汉时著名的医学家华佗也说过:“苦茶久食益意思。”经过几千年的磨砺,茶的内涵中的人文因素日益增多,茶的自然属性逐渐被寓于人文因素之中。而佛教修行的方法决定了僧人与茶结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佛教修行的主要方法是戒、定、慧。戒就是要僧人不饮酒,不非时食(过午不食), 戒荤吃素;定和慧,简单说来,就是要僧侣息心静坐,思禅悟道。为此,就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戒规,又可以清除坐禅久坐困乏带来的疲劳和弥补“过午不食”、 “戒荤吃素”的营养补充物,而茶的提神益思和生津止渴的药理功能,以及其所含的丰富营养物质,自然成了僧人的理想饮品。因此僧人饮茶修行,逐渐形成了其独 特的寺院茶文化。
佛教对饮很讲究,饮茶已成为寺院制度的一部分。僧人最初吸取民间方法,将茶叶、香料、果料同桂圆、姜等一起煮饮,称为“茶苏”。到宋代,余杭径山寺还举行“茶宴”和“半茶”活动,并且发明把嫩芽茶研成粉末,用开水冲泡的“点茶法”,对促进民间饮茶习俗普及有重大作用。
寺院中设有“茶堂”,是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寺院禅堂内的“茶鼓”, 是召集僧众饮茶所击之鼓;寺院专设“茶头”掌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数名,施惠茶水。佛教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一般有三 种用途:供佛,待客,自奉。按规定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请所有僧众饮茶,称作“普 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等等。平时坐禅分六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焚香一枝,每焚完一枝香,寺院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 提神,消除长时间坐禅产生的疲劳。
寺院僧尼用茶敬佛、敬师、献宾客,供自己与善友品饮,谈佛论经,修养心性,形成了庄严肃穆的“茶礼”。在《佛道茶艺》一文中就有对“礼佛茶”礼仪的记载: “礼佛茶”是焚香拜佛、敬佛敬师的特殊礼仪,也是调茶献客、结缘行善的特殊茶艺。礼佛茶在禅房中进行,在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分为十道程序,谓之功德圆 满。十道程序依次为莲步入场,焚香顶礼,礼佛三拜,普施甘露,打坐禅定,抽衣净手,烫杯泡茶,敬茶献茶,收杯接碗,问讯退场。
茶在禅门中不可或缺,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比较合拍。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有句话说“茶禅一味”,意为喝茶和修禅是一种味道、一个门径,心意相通。盛唐时期人称“赵州古佛”的赵州从谂禅师不仅自己喜欢吃茶,还经常以“吃茶去”三字接引学僧,使此三字禅语流布天下丛林。
《五灯会元》卷九记载:“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资福如宝禅师)曰:饭后三碗茶。”《景德传灯录》卷二六记载:“晨朝起来,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礼拜;佛前礼拜了,和尚主事处问讯……起来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东事西事了,斋时僧堂里行益;斋时僧堂里行益了,上堂吃饭;上堂吃饭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明代乐纯著《雪庵清史》曾列出居士“清课”有“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作佛事、翻经、忏悔、放生”,“煮茗”列 为日常修习的第二位,可见其重要性。饮茶逐渐成为禅门制度之一,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逐渐形成一整套庄严肃穆的茶礼仪式。这些古代高僧大 德们饮茶的真正目的当然不仅仅是为了饮茶,而是为了参禅悟道。而禅茶的每道礼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下面从一些资料中简要地介绍一下禅茶茶道 的十八道礼序内容:
礼佛——焚香合掌(在礼佛的同时可以播放一些梵乐或梵唱,以庄严的佛乐声使心灵安静下来。)调息——达摩面壁(此是指静坐调息。达摩面壁是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的故事。)煮水——丹霞烧佛(丹 霞禅师到洛东慧林寺,值天寒,便于殿中取木佛烧火取暖。院主偶见而呵责道:“你怎么敢烧我木佛?”师以杖拨灰说:“我在烧取舍利。”院主说:“木佛怎么会 有舍利?”师说:“既无舍利,就多请两尊来烧吧。”引取这则公案是要在煮水时注意观察火相,从燃烧的火焰中去感悟人生的短促及辉煌。)候汤——法海听潮(佛教认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从小中可以见大,从煮水候汤听水的初沸、鼎沸声中,我们会有“法海潮音,随机普应”的感悟。)洗杯——法轮常转(法轮喻指佛法,而佛法就在日常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洗杯时眼前转的是杯子,心中动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洗心的目的是使心中洁净无尘。)烫壶——香汤浴佛(佛诞日要举行“浴佛法会”,僧侣及信徒们要用香汤沐浴太子像(即释迦牟尼佛像)。这里以开水烫洗茶壶称之为“香汤浴佛”,表示佛无处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赏茶——佛祖拈花(这是以“拈花微笑”的典故,喻指向客人展示茶叶。)投茶——菩萨入狱(地藏菩萨发有大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里以此喻茶叶入壶,如菩萨入地狱,赴汤蹈火,但泡出的茶水却可振人精神,一如菩萨救度众生。可见茶性与佛理是相通的。)冲水——漫天法雨(佛陀平等施予慈悲教化,以法雨均霑来普渡一切有缘众生。同理,泡茶冲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顶”,由迷达悟。)洗茶——万流归宗(佛教八万四千方便法门,最后都是“万流归宗”,归于般若之门。虽然茶本洁净,但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尘不染。)泡茶——涵盖乾坤(涵盖乾坤喻指真如佛性无处不在,万事万物无不是真如妙体,在小小的茶壶中也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禅机。)分茶——偃流水声(有人问玄沙师备禅师:“学人初入禅林,请大师指点门径。”师备禅师说:“你听到偃溪水声了吗?”来人答:“听到。”师备便告诉他:“这就是你悟道的入门途径。”斟茶之声亦如偃溪水声,可启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敬茶——普渡众生(敬茶意在以茶为媒体,使客人从茶的苦涩中品出人生百味,达到大彻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称之为“普渡众生”。)闻香——五气朝元(“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道教修身养性的高境界,此处借用,与“万法归宗”近似。程序为做深呼吸,尽量多吸入茶的香气,并使茶香直达颅门,反复数次,这样有益于健康。)观色——曹溪观水(曹溪宝林寺,为禅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禅法。观赏茶汤色泽称之为“曹溪观水”。)品茶——随波逐浪(云门宗接引学人的一个原则,即随缘接物,自由自在地体悟茶中百味,对苦涩不厌憎,对甘爽不偏爱,只有这样品茶才能心性闲适,旷达洒脱,才能从茶水中品悟出禅机佛理。)回味——圆通妙觉(圆通妙觉即大悟大彻,即圆满之灵觉。品了茶后,对前边的十六道程序,再细细回味,便会“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圆通妙觉,万里云托万里天”。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我们自身的心底。)谢茶——再吃茶去(饮罢了茶要谢茶,谢茶是为了相约再品茶。)
茶 事与佛事原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而真正使佛理与茶理相结合的是禅,因为茶道精神与禅学是相通的,是禅将茶从技艺提高到了精神的高度。可以说,禅茶文化 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关照与感悟。喝茶重在品,用心领悟其中的“禅味”,茶中有佛法,佛法也在茶中。所以学佛的人,懂得佛法的同时 不妨再学一些茶理,在喝茶的时候进入茶禅三昧,亦可以体味到佛法的甘露。(通德法师)
、概述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瘛⑸缁嶙饔谩?br>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④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⑥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2、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3、饮茶发源地点的考证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4、发明饮茶的方式
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做为任何一个茶学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
1.祭品: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5、茶树的起源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产地
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历史学家无从考证的问题,最后由植物学家解决了。他们按植物分类学方法来追根溯源,经一系列分析研究,认为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这些持异议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主要论据,简单地讲,有三个方面: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
目前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有100多种,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2.从地质变迁来看
西南地区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导致气候差异大,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慢慢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中,从而导致茶树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我国西南三省,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
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我国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中国茶文化从一诞生起就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在佛教昌盛的唐代,僧众们非但饮茶,且广栽茶树,采制茶叶。僧人喜茶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之一是因为在僧人的打坐修行中,佐之以清茶,有提神、清脑等功效,可以防止打坐中“昏沉”、“掉举”等不良情况的出现。另外,由于佛教有“禅遍一切处”、“佛性不离当下”等思想,许多高僧往往借茶论道、在传播禅的精神的时候用茶做“标月手指”,进而产生了许多诸如“吃茶去”“禅茶一味”等品茶与佛教精神之间的文化交叉点。这就使饮茶这种行为,成为了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活动,原本只是一种饮料的茶,也逐渐成了一种有东方特色的文化载体。
寺院饮茶不单纯是为了解渴,它已经升华为人们对某种精神境界的追求。饮茶可使我们轻松宁静,自在喜悦,涤除我们的凡尘杂念,使我们得以身心安然。正所谓“为饮涤尘烦”是也。佛教也是为了涤净心灵之凡尘,以求得明心见性、了脱生死的目的。所以,单就此目标而言,佛教与茶有着某种精神的契合。因此,自古僧人喜好饮茶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据《茶经》记载,僧人在两晋时即以敬茶作为寺院待客之礼仪。到了唐朝,随着禅宗的盛行,佛门嗜茶、尚茶之风也更加普及。寺院茶礼包括供养三宝、招待香客两方面。中晚唐时的百丈怀海和尚创立了《百丈清规》后,寺院的茶礼便趋于规范。在清寂、古朴的禅堂内,以茶敬佛,以茶清心,以茶待客,所谓“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唐朝时禅僧的传记和语录如《五灯会元》中,还有诸多关于茶的记录,多是以茶为问答应对,以求悟明心性。可见茶的作用在僧人生活中的深入。由于僧人在当时的文化阶层中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都很高,一些士大夫阶层、文化名流甚至官员商人都以结交优秀的僧人为荣,效仿寺院中僧人的生活方式被当作非常清雅和高贵的象征,而僧人又常以自家种植的茶来待客、馈赠,从而带动了中国人的饮茶之风。
在我国南方,几乎每个寺庙都有自己的茶园,而众寺僧都善采制、品饮。所谓“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名山名茶相得益彰,著名佛教寺院多出产名茶。与茶文化渊源很深的寺院也有不少。
日本药用茶的渊源之地——天台山万年寺万年寺位于浙江省天台县万年山麓,发端于东晋,始建于唐。南宋时曾列入“五山十刹”,兴极一时。宋孝宗问:“天下名山名寺哪里最好?”学士宋之端答到:“太平鸿福,国清万年”,可见万年寺非同一般。根据日僧实地描绘的寺图,当时共有40多处殿堂寮室。寺前有宋初建造的六角形宝塔和放生池。以后历经兴废,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一次剃度,还动辄五百人。
万年寺在中外茶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日僧荣西、道元先后来此求师学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荣西禅师(1141-1215)曾两度来到我国。荣西第一次来我国是在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在明州(今宁波)天童寺阿育王寺和天台山万年寺虚阉为师,直到1191年回国。
荣西回国后,除了研究佛教经典外,还带回宋时的饮茶风**,他以极大的兴趣研究茶的功能,并把由天台山和四明山带回来的茶籽在日本种植。进而根据我国寺院的饮茶方法制定寺院的饮茶仪式。在他晚年着的《吃茶养生记》中,说茶是“贵哉茶乎,上通诸天境界,下资人伦矣。诸摇各为一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还称茶是“上天的恩物”,“圣药之本源”。从而,使茶在日本很快传播开来。
入诗名茶的故乡——当阳玉泉寺玉泉寺,以奇洞怪石、曲溪名泉、四季茏葱、景色佳丽而素负“三楚名山”之誉。山中产的茶叶、以外形如掌、色泽银光隐翠、香气清香淡雅、汤色微绿明亮、齿颊留香、回味无穷而成唐代名茶。玉泉寺位于湖北省当阳市西玉泉山东麓,为中国“四大丛林”之一,创建于隋开皇(581~600)年间。佛教天台宗的祖师智者大师曾在这里著述了著名的天台三大部。传说也是关羽关云长皈依佛教的地方。寺前的珍珠泉水,甘甜清冽,配上玉泉山的茶叶,其味尤妙。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作《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一诗,说的就是这种茶,这是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第一首以“名茶入诗”的诗篇。其诗如下:《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鸦(一作鸭)。按仙经蝙蝠一名仙鼠。千岁之后,体白如雪,栖则倒悬。盖饮乳水而长生也。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童振枯,扶人寿也。余游金陵,见宗侄位置中孚,示余茶数十片。拳然重迭,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盖新出乎玉泉之山,旷古末觌,因持之见遗,兼赠诗,要余答之,遂有此作。后之高僧大隐,知仙人掌茶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
诗人提到的中孚,是李白的族侄,又是玉泉寺僧,他深通佛理,善于词翰,尤喜品茶。所以,每年清明前后,总要小沙弥于寺左的乳窟外采摘鲜嫩的茶树新梢,制成仙人掌茶,以供奉过往香客。中孚后云游至金陵(今南京)栖霞寺,拜见族叔李白时,礼送仙人掌茶。李白爱不释手,欣然命笔,遂成这篇咏茶名篇。这种心理,李白在诗的《序》中写的非常清楚。
古茶文化的见证之地——扶风法门寺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以保存佛指舍利而成为当今世界佛教的祖庭。据佛典和有关资料记载,法门寺始建于“西典东来”的东汉时期,初名阿育王寺,唐代改名为法门寺,并进而成为著名的皇家佛寺。其旁的十三级“阁楼式”砖塔,修建于明万历年间,在经历了357年风雨后,于1981年因雨水浸润而半边坍塌。1987年在重修砖塔,清理塔基时,发现了唐代地宫,从而使珍藏了1100余年的唐皇室瑰宝佛指舍利得以重新面世。
在数以千计的供奉物中,有一套唐代皇室使用过的金银茶具,乃是目前世界上等级最高的茶具。它们均为皇室御用的珍品。
《物帐碑》载:“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又从茶罗子,碾子,轴等身錾文看,这些器物于咸通九年至是二年制成。同时,在银则,长柄久,茶罗子上都还有器成后以硬刻划的“五哥”两字。而“五哥”乃是唐皇宫对僖宗小时的爱称,表明此物为僖宗供奉,此外,还有唐僖宗供奉的三足银盐台和笼子,由智慧轮法师供奉的小盐台等。这次出土的茶具,除金银茶具外,还有琉璃茶具和秘色瓷器茶具。此外,还有食帛,揩齿布,折皂手巾等,也是茶道必用之物。
这批出土茶具,是唐代饮茶之风盛行的有利证据,也是唐代宫廷饮茶文化的集中体现。
日韩茶种的祖庭——天台山国清寺国清寺创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位于浙江省天台山南麓,这里五峰环抱,双涧萦流,古木参天,伽蓝巍峨,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也是日本和朝鲜半岛佛教天台宗的祖庭,与山东长清灵岩寺,江苏南京栖霞寺,湖北当阳玉泉寺并称“天下四绝”。这里也是济公活佛出世的地方。天台宗弘传日本,与日本“遣唐使”关系密切。唐顺宗永贞元年(804年)日僧最澄带着弟子义真,到达大唐明州(宁波)海岸,经台州,直登天台山国清寺学佛。次年回国时,带回天台宗经纶疏记及其它佛教经典的同时,还带去茶籽。后在日本依照天台国清寺式样设计建造了延庆寺,还在近江台麓山试种茶树,当为日本种茶之始。
中韩两国佛教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早在南陈时,新罗僧缘光即于天台山国清寺智者大师门下服膺受业,随着天台山宗佛教的友好往来,饮茶之风很快进入朝鲜半岛,并很快从禅院扩展到民间。公元十二世纪后,新罗德兴王又派遣唐使金氏来华,其实唐文宗赐予茶籽,朝鲜开始种茶。从此,饮茶之风很快在民间普及开来。
总的来说,国清寺对中国茶叶东传,特别是日本,韩国的饮茶与种茶,起到重要的作用。
日本茶道的重要源头——径山寺径山寺不仅以径山茶宴闻名于世,而且径山寺作为日本禅宗的重要发源地,对日本禅宗发展影响至深。
日本禅宗圣一派开山辩圆圆尔,佛光派开山无学祖元,宗觉派开山兀庵普宁是起弟子。祖元的佛光派在镰仓、室町时期影响极大,其弟子一翁院豪也于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入宋到径山无准禅师处参禅。大休派开山正念,无象派开山静照嗣法于径山寺的石溪心月,大应派开山南宗绍明在径山万寿禅寺从虚堂智遇受法。
大觉派开山兰溪道隆曾到径山参问无准师范,痴绝道冲,曹洞亲之祖道元曾到径山参问浙翁如锬,日本禅宗始祖,千光派开山荣西和法灯派开山无本觉心都曾到过径山。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日本南浦绍明禅师来径山寺求学取经,拜径山寺虚堂禅师为师。学成回国后,将径山茶宴仪式,以及当时宋代径山寺风行的茶碗一并带回日本。在此基础上,结合日本国情,使日本很快形成和发展可以茶论道的日本茶道。同时,将从天目山径山寺带过去的茶碗,称之为“天目茶碗”,在日本茶道中使用。至今,在日本茶道表演过程中,依然可以见到当年从中国带去的“天目茶碗”的踪影。
中日禅僧在把中国禅宗传入日本的同时,也把中国寺院的茶礼,特别是把径山寺的“斗茶”“点茶”“茶会”“茶宴”传入日本。这中间,荣西、南浦绍明、道元、清拙正澄等尤有殊功。日本《类聚名物考》记载:“南浦绍明到余杭径山寺浊虚堂传其法而归,时文永四年。”又说:“茶道之起,在正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绍明由宋传人。”日本的《续视听草》和《本朝高僧传》都说:南浦绍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带回崇福寺。
可以说,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茶道,径山寺茶礼是日本茶道的重要源头。
茶圣劳作的千年古刹——南京栖霞寺栖霞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北,栖霞山中峰西麓。建于南齐永明元年(483年),为中国丛林“四绝”之一。中国第一首以“名茶入诗”的诗篇,既是唐代诗人李白在栖霞寺居留期间所做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唐代诗人皇甫冉在《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中称:“采茶非,远远上层崖”说的是唐代陆羽在寺旁采茶的情景。对此,明人李日华在《六研斋二笔》有注释:“摄山栖霞寺,有茶坪,茶生榛莽中,非经人剪植者。唐陆羽如山采之,皇甫冉再作诗送之云。”清代乾隆《江南通志》载:“江宁天阕山茶,香气俱绝。城内清凉山茶,上元东乡摄山茶,味皆香甘。”其寺周围,现为著名的雨花茶产地。
古往今来,栖霞寺一直蕴涵着茶文化的意境,与茶结缘。
佛地颂茶的胜地———景宁惠明寺惠明寺位于浙江省景宁县赤木山,其寺建于唐咸通二年(861年),四周有茶。当时,所制的茶叶,以寺僧制作的最为精良。据清同治《景宁县志》载:茶,随处有之,以产惠明寺大祭者为佳。”据民国《景宁县续志》记载:“茶叶,各区皆有,惟惠明寺及祭头村出产尤佳,民国四年得美利坚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证书及金制奖章,全邑输出额岁约达四五万斤”。民国《调查浙江丽水等八县报告书》也有记载:“景宁县:景邑植物之出产,茶叶次之,岁出约达两万斤上下,而品质甚佳,去岁巴拿马赛会时,曾获一等奖金章。”
惠明寺,以寺扬茶,又以茶扬寺,是佛地颂茶的胜地之一。
中国禅茶文化发源地——赵州柏林禅寺柏林禅寺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县城(古称赵州)东南角,与“天下第一桥”赵州桥遥遥相望。它最早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古称观音院,南宋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禅院,自元代起即称柏林禅寺。这座古刹虽几经兴衰,却仍然香火绵延、高僧辈出。据僧传记载,著名的译经大师玄奘在西行印度取经之前,曾来此从道深法师研**《成实论》。晚唐时,禅宗巨匠从谂禅师在此驻锡四十年,大行法化,形成影响深远的“赵州门风”,柏林禅寺因此成为中国禅宗史上的一座重要祖庭。赵州禅师(778-897),法号从谂,是禅宗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师。虽然道誉四布,并有燕赵二王的供养护法,但他的生活却十分朴素清贫。他的“绳床一脚折,以烧断薪用绳系之”。他经常是“裤无腰,褂无口,头上青灰三五斗。土塌床,破芦席,老榆木枕全无被”。禅师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弘传祖师心印,接引四方学人。脍炙人口的“吃茶去”“洗钵去”“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等公案不仅启悟了当时的许多禅僧,而且流传后世,广泛的被茶道学者引用和研究,历久弥新。
赵州是‘赵州茶’的发源地,是禅茶文化的发源地,是当代生活禅的发源地,2005年柏林禅寺举办“天下赵州禅茶文化交流大会”,来自世界各地的禅茶学者云集赵州。柏林禅寺老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因对赵州祖庭的复兴及推动中韩禅茶文化交流所做贡献而荣膺“第九届韩国茗园茶文化奖”的净慧老和尚,此前在邢台三剑茶艺馆与河北茶文化专家舒曼、项春霞、尹纪周等一起提出了代表中国禅茶文化精神的四个字“正、清、和、雅”,并在这次会议上公之于世,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们的肯定和支持,此举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书写了重要的一笔。为茶文化的进一步升华,对于茶文化如何更好地与禅文化结合,也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契机。
柏林禅寺,以禅传茶、以茶弘禅,成为了接引当代人从学茶而步入禅境堂奥的一所文化重镇。
浅谈中国茶文化 林馥茗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系 福州 350002) 摘要 我国是茶树发源地,也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饮茶之久、 茶区之广、茶艺之精、名茶之多、品质之好、堪称世界之最。中国茶文化有4000 多年的历史,内容广泛,它 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茶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清茶一杯”、“客 来敬茗”,既有物质上的享受,又“精行俭德”,陶冶情操。代表了高雅朴实的民族风尚。茶文化是华夏优秀 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十分丰富。一个茶字可以写一部文化史,可写一部外交史,又可写一部诗 史,还可写一部禅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 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茶 为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 见茶已深入人民各阶层。茶文化从广议上讲,分为茶的自然 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 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 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茶文化如此博大精深,以下就是对其所做的概括介绍。 1 茶文化启蒙的时期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 年,其 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 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 “荼陵”,即湖南的茶陵。三国魏代《广雅》中最早记载了 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 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它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 化。 2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时期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 南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 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 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 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 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 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 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 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 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 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 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 初现端倪。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 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 的精神、社会作用。 3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时期 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 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 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 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 及其在780 年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 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 中,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 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奠定了 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 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 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 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 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 寺院茶礼、文人茶道。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 文化。 4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时期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 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 徒的“千人社”等。其文化较唐朝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 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 茶之风的兴起。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 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 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 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
满意请采纳
从历史的验证和未来的发展来看,佛教与茶的关系都是紧密不可分的,茶助禅功,喝茶是?和尚家风?,而通过饮茶来体悟人生则是茶道的最高境界。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佛教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与佛教的关系 中国茶文化在整体上是一个综合的集成体,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渗透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其中典型的体现即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特别是佛教,与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早在佛教从印度传人中国的初期阶段,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据《庐山志》记载,晋时庐山就有?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的风气,其中东林寺名僧慧远曾以自种之佳茗招待大诗人陶渊明,谈诗论佛。到了唐代的百丈怀海禅师制定的《丛林清规》中,更是明确的把禅门饮茶的制度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寺院日常生活修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说,茶和佛教的关系紧密不可分割的。
佛教僧人为什么选择茶作为生活中必备的饮料,并将之升华为修行的重要部分呢?应该说,这与茶性本质有着密切的关联。佛教重视坐禅修行,息心静坐,专注一境,从而开发智慧,体悟大道。在长期的坐禅过程中,要求僧人少食少眠,克服昏沉、散乱等无名烦恼,达至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从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来说,茶正好可以提供最理想的帮助。茶叶性淡而俭,醒脑提神,即能够防止磕睡和昏沉;又能够清除虚火,涤荡身心,去除疲劳,对于坐禅修行进入?禅定?,睿发精神,敏于悟道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茶汤清淡净洁,即不会违反佛门的各种戒律,而且符合佛教寂静淡泊,抑欲忌荤,提倡素食的人生态度。佛教精神与茶性本质的内在共鸣,是茶与佛教结缘的必然,也是最终形成?茶禅一味?,?茶佛一味?的基础。
我们从寺院的日常陈设和佛事活动中可以看出佛教与茶的密切关系。一般寺院都设有?茶堂?,是禅僧讨论教义、招待施主和品茗之处;法堂内设有?茶鼓?,是召集僧人饮茶所击之鼓;寺院设有?茶头?,负责煮茶献茶;寺院前有数名?施茶僧?,施惠茶水。不仅寺院的陈设和僧人的职务与茶有关,就连?寺院茶,?(佛寺里的茶叶)也按照佛教的规则有不少说法:每日佛前、灵前供奉的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龄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请众僧喝茶,称作?普茶?;化缘乞食的茶称作?化茶?。可以看出,佛教对饮茶的重视,使饮茶成为寺院制度的一部分,几乎寺必有茶,僧必善茗。
茶既然渗透到寺院日常生活中,自然与僧人的修行生活发生了关联。佛教认为,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不存在佛法,在生活的每一刹那都可以修行悟道,饮茶既然是生活的一部分,自然也可以通过饮茶参禅悟道。据《五灯会元》记载:儒士陆希声曾拜见仰山慧寂禅师,问?和尚还持戒否师日:?不持戒?,问?还坐禅否师日?不坐禅?。师曰?听老僧一褐: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镢头(注:一种刨土的农具)边?。这里把吃茶与悟道直接联系起来,重在了悟,不存芥蒂。甚至以酽茶三两碗来代替持戒和坐禅,其旨是在借饮茶来明示学人?日常生活即是道?,参悟在心,圆通在意,原不必执泥于种种表象。广为流传的著名公案?吃茶去?也无非教导人们不要妄生分别,?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破迷开悟应在当下体验,若心生分别,执泥过分,反而失去了禅的宗旨。
茶道与禅学在精神上有深层的相通,宋代禅僧圆悟克勤手书?茶禅一味?赠送来华学佛的日本弟子,即是对茶与禅内理相通的精典概括。禅宗与茶道在精神本质上有着许多同构现象,禅学主张打破分别,于顿悟中得以对世俗尘念乃至佛教理论的超越;饮茶在纯雅清淡之中,通过?隽永平和?完成自我性情的升华。形式上互为依托,精神上潜在沟通。茶可以使僧侣步入理想的禅境,同时禅境也以茶人的胸怀契合,这即是?茶禅一味?的深刻内涵所在。
茶在成为寺院生活一部分的同时,僧人也通过生活中的实践推广了茶。首先在茶树的栽培上,僧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人们常说?高山出好茶,名茶出名山?,而远离尘嚣,高山密林正是佛教建寺庙的地方,?天下名山僧占多?,为僧人种植茶树提供了理想的天然环境,也因此培植出了无数好茶。如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样地,素有?佛天雨露,帝王仙浆?之名的名茶?天台云雾?就首创于僧人之手:现今仍享有盛名的西湖龙井茶,是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在天竺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带去的。四川雅安的蒙山茶,相传是西汉蒙山甘露寺禅师吴理直所栽,称为?仙茶?。庐山云雾茶是晋代名僧慧远在东林寺所植,福建武夷山出产的名茶?武夷岩茶?,以寺院的采制最得法,僧人们把很据不同时节采摘的茶叶分别制成?寿星眉?,?莲子心?、风尾龙须?三种名茶;武夷山天观寺所产的大红袍,也是寺院名茶;江苏洞庭东山的水月院山描所植并制的?水月茶?。安徽黄山松谷庵所产的黄山毛峰、安徽九华山的九华毛峰。徽州松萝庵的松萝茶等,都是产于寺院的名茶。佛教僧人对于茶树的培植直接提高了茶叶的质量,名茶竟出。更加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
茶,早是作为贵族阶层特有的上等饮品,一般民众难以企及,它的广泛普及传播和佛教的僧人有着密切关系。寺院拥有寺产茶田,不用上缴国家税收,不仅可以自产自用,而且经常举行大型的施茶活动。《入唐求法巡札行记》载:?(法会中》设无碍茶饭。十方僧俗尽来吃。?寺僧以茶结缘的情形还大量的出现在唐人的诗歌中,如诗人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余游金陵,见宗僧中孚茶熟十片,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盖新出玉泉之山,旷古未晓,因持之见遗。兼诗,要余答之。遂有此作?。诗曰?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芽。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全摘应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彻下金沙水。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盏花徘徊。悠扬喷鼻宿酲散,清菁彻骨烦襟开。?茶可以说是随着佛法的传播而普及的。人们在接受佛教教义的同时,对于寺院生活的方式自然也潜移默化的吸收。据唐人封演所著《封氏见闻录》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以茶过道闻于世的日本,原来并不产茶。在唐代日本留学僧人才从中国明州广惠禅寺和宁波天童寺把茶籽常回日本梵释寺种植的。日本第一部《茶经》,,也是由宋代日本禅僧传播佛法过程中所作,对推动日本的社会饮茶起了很大的作用。
僧人对茶艺的发展也起过重要作用,他们最早吸取民间方法将茶叶、香料、果料同挂、姜等一起煮饮,并称之为?茶苏?。到了宋代,余杭径山寺还举行?茶宴?和?斗茶?活动,并且发明把嫩芽研成粉未。用开水冲泡的?点茶法?。这些都有助于当时民间饮茶习俗的普及。
茶文化的形成发展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茶文化与佛教的关系茶文化与佛教的关系。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茶文化与佛教的关系茶艺师。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
?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29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拖酸是民间说法其实也是清香型铁观音
下一篇: 安神茶有哪些喝什么茶可以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