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广州人叩手谢茶,我很吃惊。许多外地人都喜欢到茶楼感受广州独特的茶文化,但真正懂得诸多饮茶礼节的人恐怕不多。有人给你斟茶时,要行叩手茶礼;给整桌的人斟茶,要按顺时针逐一斟过来,而且要一圈到底;如需续水,应自揭壶盖;服务员将茶壶盖反扣,表示已经埋单……广州人饮茶的历史已有几百年了,从清代街边巷口粗陋廉价的“二厘馆”到现在装潢讲究的茶楼、酒店,从简单的茶点到现代精致的各式点心,从最早聚在里头发牢骚的搬运工和建筑工到现在叹茶聊天的生意人和各种“有闲人”,饮茶环境和茶楼里的茶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广州人独特的饮茶礼节至今未变。
湖南来的许先生告诉笔者,他第一次上茶楼饮茶,就被广州的早茶吓了一大跳。首先是茶楼里的人声鼎沸,他没想到有这么多广州人到酒店来吃早餐。各式点心、鸡爪猪肚,摆了满桌,除了碟子小点,跟喝酒吃饭没什么区别。宾主落座后,服务员推着小车在桌间穿梭,客人点餐后,服务员会在单上盖个章,是诸如小点、大点、特点之类的印章,而那些印章就是价格。
一壶茶喝毕,许先生的朋友把壶盖揭开,搁在茶壶上。可是,许先生以为自己的朋友没盖好,赶紧把壶盖盖上。朋友笑着说:“这是等服务员来续水。服务员一看壶盖搁在茶壶上,就会自动过来加水。另外,如果客人埋了单,服务员还会把茶壶盖反扣过来。”
让许先生很不解的是,有的老人,只点一壶茶、两块芋头糕或萝卜糕就一坐老半天。他说,在他们湖南,这样高档的酒店,只点这么两样东西,肯定要遭服务员白眼了。后来他才知道,这就是广州老人“一盅两件三小时”的惬意生活。
从河北老家来广州做保姆的赵小姐说起广州人的饮茶礼节,也有一肚子话。赵小姐的雇主家住荔湾区,她的主要工作是照顾雇主的妈妈李阿婆。李阿婆年逾古稀,尤喜喝茶,而且茶友众多。赵小姐每天必做的功课便是陪李阿婆上茶楼喝早茶。老人家起得特别早,在公园里锻炼一会儿,就直奔茶楼了。尤其是周末,起得更早,说是去晚了,她的位子会被别人抢了。还说从前茶楼少茶客多,要喝茶,天没亮都得去“霸位”。去得晚了,就得坐临时搭在过道上的台,有时“搭台”也满了,就得“踩凳脚”,就是用脚踩住正在喝茶的茶客的凳脚间的横木,表示在等位。
赵小姐之前听说广州人喝茶有叩手指的礼节,所以第一次跟李阿婆上茶楼时就谨记了这一条。李阿婆的茶友给她们斟茶,斟到她面前时,她赶紧伸出食指在桌上敲了几下。李阿婆小声告诉她:“长辈给你斟茶,不能用单指叩桌面,要用双指的!”
据民俗专家介绍,这还是自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留下的传统,原是随从怕泄露皇帝身份而行的谢茶礼。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饮茶是很多人都喜爱的。在茶馆临窗而坐,聚几个亲朋好友,边饮茶边畅谈,好不惬意啊。广州人嗜好饮茶,饮茶是广州人的生活习惯,也是广州的一大特色。但你知道广州的饮茶风俗吗?广州 饮茶文化 的独特之处在哪吗?
广州人饮茶并无什么礼仪上的讲究。唯独在主人给客人斟茶时,饮茶有一不成文规矩:茶客们平常可以粗口烂舌,但斟茶和饮茶日寸,得互敬互让,即便是十分熟落的老友,对方给自己斟茶,也一定以两指轻叩桌面,表示谢意。这种叩手茶礼一直维持至今,成为岭南的一种民情风俗。问其渊源,广州人的叩手谢茶,有一个故事:
据说,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出巡,他只带一个仆人,来到广州西关泮溏村口“享顺楼”小茶楼饮茶。一个伙计手捧两个茶盅,里面装着茶叶,放在乾隆与仆人桌前。然后,另一伙计右手挽一个大的铜水煲,来到乾隆帝面前,左手拎起茶盅盖:右手往上一提,妻时,一股滚水从铜馒嘴泻下,势如青龙吐水。乾隆吓了一跳,可再一看茶盅,恰好灌满大半盅茶,周围点滴不漏。
乾隆十分惊讶,问伙计:“为什么要这样沏茶?”
伙计笑答:“官人,这是虾眼水冲茶,老规矩了,水刚刚开,才起泡眼,广东人俗称虾眼水,需要从高处往茶冲撞,第二回才在低处冲茶,只有这样,茶才会出味。”
“为什么你能做到滴水不漏?”乾隆又问。
伙计一笑,说:“熟能生巧吧。”
乾隆听得高兴,站起来,自己拎起铜水煲,学着伙计的模样,往仆人的茶盅里冲茶。
这一下,可把那仆人吓得几乎掉了魂,乾隆给仆人斟茶,自己如何变得起!按朝中规矩,这属皇帝赏赐,要跪在地上叩头谢恩,三呼万岁的。但如今皇上微服出巡,不能暴露他的身份。仆人情急之下,连忙屈起右手食指和中指,做成屈膝的姿势,中国名茶网在茶盅边的桌面上,“笃笃笃”连敲几下,表示叩头谢恩。
每逢周末或假日,广东人便扶老携幼,或约上三五知己,齐聚茶楼?叹早茶?。?叹?在广东话中是享受的意思,由此可见,喝早茶在广东人的心目中是一种愉快的消遣,在这个层面上来说与其他娱乐活动并无二致。
广州人与叹茶的历史
广州人,早上九、十点钟光景,施施然挟份报纸上茶楼去饮茶,说确切一点应该是去?叹茶?,这是广州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广州人爱饮茶之风起于何时?难以考究。但广州人饮茶历史久远则是可以肯定的。搜索
相传南越国君赵佗,喜爱饮茶,经常带着一班臣下到临江的小楼茶叙。有一日,赵佗与僚属品茗,一轮红日升起,映得珠江浮光耀金,非常壮丽,赵顿时豪情勃发,顺手抓了一把茶叶洒向江中,那片片的茶叶忽而化成飞舞的银鹤群,那鹤群忽而又幻化成一群仙女,飘然降落楼上,向赵佗奉上香茶。这个民间传说,可以把广州人饮茶的历史上溯到西汉初期。
从史料看,被誉为茶圣的唐代陆羽,曾到广州活动过,他的《茶经》很早就在广州广泛流传,成为广州饮茶的?经典?。由此,广州人的饮茶之风也可以上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若以茶楼为标志,广州人饮茶的历史起码亦有几百多年。考证广州茶楼其前身是?二厘馆?。在清代的咸丰、同治年间,这种?二厘馆?在广州城乡已很普遍。
广州早期的茶居叫做?二厘馆?。?二厘馆?多在街边巷口开档,上用树皮做顶,中用竹木搭建,下摆几张木台木凳,旁边生个炉子,炉上放一煲白粥、一锅油 老板兼伙计就站着搓捏面粉,或将面切成面条,下到油锅做成?油炸鬼?(油条),同时,还卖些芋头糕、松糕、钵仔糕之类。茶价二厘(当时1毫钱等72厘)。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广州的?二厘馆?遍布大街小巷,有首民谣这样唱道:?去二厘馆饮餐茶,茶银二厘不多花。糕饼样样都抵食,最能顶肚不花假。?
后来出现茶居,茶居自然比二厘馆高级些,饮茶也讲究起来,当时只有?一盅?,还没?两件?。?一盅?就是指用石湾粗制的绿釉壶泡茶,每人一盅炳茶。茶客多是做?三行?(建筑工人的通称)和做苦力 (搬运)的劳苦大众,他们劳累一天,倦缩了一夜,次日清早,借此茶居寻求片刻的喘息,会会工友,了解一下市道行情,发发牢骚。每天清晨四五点钟,茶居大门一开,工友们蜂拥而人,一两千个座位,十来分钟便座无虚席。茶友们像约好似的,天天就坐在固定的座位上,只要谁一缺席,就互相打探,看看发生了什么意外事情。
到了晚清,广州市场更加繁荣,一些堂皇体面的茶楼在广州兴起。清朝光绪年间,在当时商业中心十三行,办起了广州第一间像样的茶楼?三元楼"?。楼高四层,当时称为?高楼?,装饰得金碧辉煌,高雅名贵。从此以后,人们才把饮茶的地方叫?茶楼?,把品茗称之为?上茶楼?。与此同时,一些茶居逐渐扩大经营,发展成茶楼,虽然名字仍带?居?,如陶陶居、陆羽居、怡香居等,但门面装修大都豪华富丽,经营推陈出新。
当然,上茶楼不仅是喝点茶那么简单,叹茶的内容,包括了吃点心。当时广州人饮茶多是?一盅两件?。所谓 ?一盅?,就是一个铁嘴茶壶配一个瓦茶盅,壶里多放些粗枝大叶的茶,茶叶苦涩而没有香气,但可提神和冲洗肠胃。茶客中流行着?清早一杯茶,不用请医家,也能通坑渠?,也就是所谓可以清肠胃,可以保健养生。所谓?两件?,多是粗糙的松糕、芋头糕、萝卜糕之类,虽然不怎么香口,但可以填肚子,干粗活的劳动人民颇觉实惠。
后来,茶楼为了迎合达官贵人的要求,开始选用靓茶,并用山泉水泡茶;?两件?的质量也精细起来,或马蹄糕或烧卖,或糯米鸡或叉烧包等等。慢慢逐步形成广州茶楼的特色。主要体现在:
一是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广州处在亚热带,气候闷热潮湿。茶楼一般高三层,底层有六七米高,二三层各高五米左右,四面是高框玻璃窗,空气流通,地方通爽,座位舒适,厅内悬挂字画、条幅、楹联等,环境布置清雅。
二是茶靓水滚。茶靓茶的品质上乘,能满足茶客的口味;水滚泡茶要沸水,能品尝出茶的真味。泡茶还要?高冲低泡?,让沸水飞泻入壶,使茶叶上下翻动,充分泡出味来。
三是点心精美多样。点心花式品种多,以大类品种分,有常期点心、星期点心、四季点心、席上点心、节日点心、早点、午点、晚点,以及各具特色的招牌点心。
当时清早起来饮茶的,有豪商巨富、达官贵人,他们借饮茶乘机打探行情,建立关系。那时没有电视和收音机,信息的交流、传播新闻、叙说友情、洽谈生意大多在茶居,在饮茶间进行;也有三教九流,借着茶居做些偷讹拐骗、相妄选美的事;有前来茶居消磨时光的。可见,当时广州人的饮茶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交际的方式。这也正是广州茶楼业为什么历百年而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和根本原因。
茶楼发展到现代的酒家,更上一个台阶。当代的酒家在装修上舍得花大本钱,有单间的,搞雅座的,既有辉煌的大厅,也有雅致的中厅。有中式的,西式的;有日本式,东南亚式;各式各样的'摆设,开各种茶座,让不同阶层的市民有更多的选择。
现在广州茶楼不单只是经营早市,而是开早、午、晚三市。既有早茶,也开设下午茶,至于夜茶,样式更丰富,吃炖品,吃海鲜都可以。现在广式点心制作精细,花样很多,常见的有:虾饺、烧卖、粉果、芋角、叉烧包、马蹄糕、糯米鸡等。
现在广州的茶客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熟客,每天清早必到一间固定的茶楼,通常是?一盅?(排骨饭)?两件?(点心),这类人以离退休老人居多,多聚在西关一带茶楼和白云山脚的鹿鸣酒家,并边叹茶边玩鸟赏鸟(多在鹿鸣酒家);另一类是饮?礼拜茶?,即在休息日去饮茶,不限?一盅两件?,而是品尝多款点心,从容?叹茶?。
广州人的饮茶茶礼
广州人饮茶并无什么礼仪上的讲究。唯独在主人给客人斟茶时,饮茶有一不成文规矩:茶客们平常可以粗口烂舌,但斟茶和饮茶日寸,得互敬互让,即便是十分熟落的老友,对方给自己斟茶,也一定以两指轻叩桌面,表示谢意。这种叩手茶礼一直维持至今,成为岭南的一种民情风俗。问其渊源,有一个故事:
据说,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出巡,他只带一个仆人,来到广州西关泮溏村口?享顺楼?小茶楼饮茶。一个伙计手捧两个茶盅,里面装着茶叶,放在乾隆与仆人桌前。然后,另一伙计右手挽一个大的铜水煲,来到乾隆帝面前,左手拎起茶盅盖:右手往上一提,妻时,一股滚水从铜馒嘴泻下,势如青龙吐水。乾隆吓了一跳,可再一看茶盅,恰好灌满大半盅茶,周围点滴不漏。
乾隆十分惊讶,问伙计:?为什么要这样沏茶
伙计笑答:?官人,这是虾眼水冲茶,老规矩了,水刚刚开,才起泡眼,广东人俗称虾眼水,需要从高处往茶冲撞,第二回才在低处冲茶,只有这样,茶才会出味。?
?为什么你能做到滴水不漏乾隆又问。
伙计一笑,说:?熟能生巧吧。?
乾隆听得高兴,站起来,自己拎起铜水煲,学着伙计的模样,往仆人的茶盅里冲茶。
这一下,可把那仆人吓得几乎掉了魂,乾隆给仆人斟茶,自己如何变得起!按朝中规矩,这属皇帝赏赐,要跪在地上叩头谢恩,三呼万岁的。但如今皇上微服出巡,不能暴露他的身份。仆人情急之下,连忙屈起右手食指和中指,做成屈膝的姿势,在茶盅边的桌面上,?笃笃笃?连敲几下,表示叩头谢恩。
乾隆觉得十分好笑,伙计看了大为不解,问仆人,这是什么意。仆人随口而出:?这是叩手茶礼。?
从此,这种叩手茶礼便逐渐在茶居流行开来,后来成了广东人饮茶的礼仪,如今这种风俗至今在岭南及东南亚的华侨中依然十分流行。
最早的叩手指是比较讲究的,必须屈手指握空拳,叩手指关节,后来才渐渐转变到现在的只用中指和食指并拢轻叩指尖了。
广东风俗——新年赠橘
在我国的广东地区流行着新春佳节互赠橘子的风俗,这个风俗是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紧密相连的。在民间,人们习惯上把橘字写成桔字,而桔字和吉字又很相近,新春时节民间用橘子相互馈赠以求吉利,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小小的橘子也就成了人们的护身符。
通常,女人到亲戚朋友家里拜年的时候都要准备一些红橘,用篮子提上作为新春的礼物,而所得的回赠礼物也都是这些东西。
在广东的海丰,小辈给长辈拜年时要以叩头作揖贺年,而长辈就用红纸包着钱或拿柑橘赏给小辈。与中国各地的风俗一样,小辈向长辈拜年是向长辈致敬,长辈自然要犒赏小辈.至于用什么食物赠给小辈,自然是要选择孩子爱吃并且有吉利意义的物品,于是,橘子便被选为这种有特殊意义的食品了。至于赏赐红包,则是让孩子们自己去买些他们爱吃,爱玩的东西,这是后来为简化手续而变化的,虽然意思相同,但还是不如传统的送个橘子更有意义。
在潮州,人们把柑橘叫大桔,它的谐音又是“大吉”,因而,到亲戚家贺年都要带柑橘,主人就拿自家的大桔和贺客带来的互换,以便互尽好意,各得吉祥。假如新春佳节期间甲家的孩子打了或骂了乙家的孩子,甲家必须送一对大桔去赔礼,而甲家的爸妈也不责备自己的儿童;乙家的人接受了大桔,也就原谅了甲家的孩子。这说明乙家遭受了不吉祥的打架,甲家赔礼以吉祥献给乙家,就可以使乙家和乙家的孩子今年没有不吉利的事情发生了。
http://finance.eastday.com/epublish/gb/paper263/46/class026300001/hwz565970.htm
饮凉茶 饮凉茶也是广州人常年的一个生活习惯。 所谓凉茶,是指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内热的中草药煎水作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广州的凉茶历史悠久,凉茶品种甚多,有王老吉凉茶、三虎堂凉茶、黄振龙凉茶、大声公凉茶、石歧凉茶、廿四味凉茶、葫芦茶、健康凉茶、金银菊五花茶、苦瓜干凉茶等;甚至连龟苓膏汤、生鱼葛菜汤、红萝卜竹蔗水等,也成为广州人喜爱的传统老牌凉茶。 最著名的王老吉凉茶,历来为广州人所推崇。进入80年代以后,各种凉茶冲剂及软包装凉茶应运而生,如神农凉茶、夏桑菊茶等,已成为许多家庭夏季里的一种时尚饮料。 饮早茶 广州人喜爱饮茶,尤其爱饮早茶。早上见面,往往以"饮咗茶未"(意即"你喝茶了吗")作为问候,可见对饮茶的喜好。饮茶是广州人的生活习俗。民间流传着"清晨一壶茶,不用找医家"的谚语。 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习惯叫茶居)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作为早餐);不仅饮早茶,还要饮下午茶、夜茶;不仅填饱肚皮,还顺便传播新闻、叙说友情、洽谈生意。可见,广州人的饮茶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交际的方式。 这也正是广州茶楼业为什么历百年而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和根本原因。在广州老字号饮食店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年的茶楼、茶居。 广州的茶客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熟客,每天清早必到一间固定的茶楼,通常是"一盅"(排骨饭)"两件"(点心),这类人以离退休老人居多;另一类是饮"礼拜茶",即在休息日去饮茶,不限"一盅两件",而是品尝多款点心,从容"叹茶"。 广州的茶市每天有早、午、晚三市,其中以早茶市最为兴旺,从清晨至中午十一时许,往往座无虚席。饮夜茶也渐有兴盛之势,尤其是盛夏,一边饮茶一边听戏曲演唱,还一边享受空调冷气。广州的早茶通常是清晨4时开市,晚茶要到次日凌晨1-2时才收市。 饮"功夫茶" 广州人在闲暇时以饮"功夫茶"为乐趣。饮"功夫茶"原来在潮汕地区盛行,现已在广州城大行其道。"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功夫茶壶很小,只有拳头般大,薄胎瓷,隐约能见壶内茶叶。杯子则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茶叶则选用乌龙茶。放茶叶要把壶里塞满,并用手指压得实实的。据说压得越实茶的香味越浓,越醇。水最好是经过沉淀的,或是矿泉水。沏茶时要将刚烧沸的水马上灌进壶里,开头一两次要倒掉。斟茶时要不停地来回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饮茶之时,一面品茗一面谈天说地,这叫?quot;功夫"。 饮糖水 广州人四季喜爱饮糖水。认为经煲制某些药材、豆类、生果、面制食品加上糖而成的糖水,有清润消暑、生津益身之功效。糖水品种名目繁多:豆类的有红豆沙、绿豆沙、眉豆沙;糊类的有芝麻糊、杏仁糊、花生糊、凤凰奶糊;药材类的有百合糖水、莲子糖水、清补凉糖水;还有炖蛋、炖木瓜、番薯糖水、麻蓉汤丸、蛋奶、姜汁撞奶、糖西米、豆浆、豆腐花等。糖水煮沸后饮用的为热饮;冷冻后饮用的为冷饮,冷饮又常常与冰室(供应雪糕冰淇淋、汽水、啤酒等的冷饮专门店,广州最有名的是北京路的太平馆冰室)连在一起。 宵夜 宵夜是广州人的生活习俗,一般是晚间十时以后,故名"宵夜",或叫"夜宵"。宵夜的方式因人而异:有的晚上自己动手煮食;有的单独或邀三五知己好友到街边大排档或茶楼食肆的夜市中进食,因而市里渐渐地形成了多条"夜食街",以及各个茶楼酒店中的"夜市"茶座。茶楼中的夜市往往开设有音乐茶座,以招徕食客。 生 产 习 俗 择日开工新春佳节过后,各行各业都喜欢选择一个好兆头的日子开工。当天在工作场所门前燃放爆竹志庆。山区农民则在开工之日在田地插香烛奉神,用锄头在地里锄几锄以示正式开工,然后燃放爆竹,取意开工吉利。 邻里帮工沙田区农民每逢兴建房屋或者办理婚丧事宜,其新戚邻里一般都主动乐意帮忙,届时主人家供应饭食,无须计较酬劳。 干塘蓄塘养鱼的人家当在鱼塘捉完大鱼,将塘水放干后,任何人都可以下去捕捉剩下的鱼虾,塘主全不介意。 生 活 习 俗 服饰穿戴沙田区妇女劳动时喜用毛巾包头,称此毛巾为津头布;山区妇女则用布包头,称为包头布。沙田区和部分民田区妇女都习惯用围裙裹在上衣前面。民田区的围裙多用小银元作裙扣,或在裙边绣花,图案别致;沙田区的围裙则比较简朴,但也有用银元作装饰的。 清朝覆灭后,香山的男人很快就剪掉长辫,改留平头装甚至剃光头,居城者逐渐留西装,俗呼“花旗装”。女孩子一般在四五岁的开始留长发,及长,未婚者用红头绳扎辫尾,婚后梳散辫或束发髻。30年代后,有钱人家逐渐兴烫发,一般人家则多插扁平骨针或铁质的“松头夹”。建国后亦无大改变,只是年青妇女喜结双辫。入80年代后烫发的人越来越多,而且逐渐讲究发型的多样化。 饮 食 嗜 好 饮茶中山城乡居民一般喜欢在闲暇时间上茶楼酒饮茶吃点心,城区和各墟镇都设有茶馆酒肆,有的每日开早午晚三市,顾客络绎不绝。 打边炉(吃火锅)冬天里,许多人都喜欢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边煮边吃青菜、豆腐和各种肉类,包括鱼片、肉片、各种禽畜的内脏和海鲜等。沙田区居民还喜用狗肉和鲤鱼打边炉。 吃禾虫,禾虫是中山稻田里野生软体小虫,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铁、磷和各种维生素,其味鲜美,城乡居民历来喜爱,视之为席上佳肴。民间烹调方法甚多,或煎、炖、煲,鲜禾虫,或晒禾虫干,腌制禾虫酱,后者甚至是农家常年的备用菜。 吃狗肉中山城乡居民都喜吃狗肉,烹调方法则各地不一,多数用绿豆先煲后焖。小榄人也喜用狗肉打边炉。 蛇餐城乡居民中的有钱人家喜在冬天吃蛇餐。食法有所谓“三蛇烩”(三蛇指金脚带、饭铲头和过树榕等毒蛇)、“龙虎凤大烩”(即蛇猫鸡同煲)、龙凤羹(老母鸡煲蛇)、水蛇花生汤(粥)等。 吃田鼠中山部农村居民喜吃田鼠。田鼠是稻田里的害虫,毛黄肉多,农人多在秋冬之间捕捉,腊制为田鼠干,其味鲜美;也有的以乌豆、老姜煲汤。 吃麻鸭中山农村盛产家鸭和野水鸭,两者肉质俱佳。沙田地区居民用锅焖全鸭,俗称“燎鸭”,民田地区多用子姜焖鸭,酒馆用以烹制中山名菜“霸王鸭”,石岐居民喜在夏天煲冬瓜薏米荷叶鸭汤。秋冬季节,人们喜腌制成肉质甘香可口的腊鸭。 吃田螺、石螺中山水网地带盛产田螺和石螺,居民普遍嗜吃,多米纤粘词爨ㄊ常?程锴?用裨蛳苍诜姑媲逭簟?
http://www.tour028.com/jingdian/ReadNews.asp?NewsID=1500&BigClassName=%B9%E3%B6%AB&SmallClassName=&SpecialID=3
冬至是阴历二十四个节气之一,正是冬季之中。中国古代对冬至节非常重视,而且有头贺的习惯。《后汉书》云:“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气,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汉书》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升,是个吉日,值得庆贺。至今在一些地区还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客家人称冬至为“冬节”、“亚节”。
冬至这天,在客家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习俗。广东客家地区,冬至之日,县城多祭祀祠堂。如兴宁县城祭祀祠堂热闹非凡,有歌曰:“月尾冬至节,祠堂多景色,一姓人都齐,猪羊来祭设,虽无祠堂份,去看也做得。他日发了财,主祭我做得。”这天,客家人家家做糯米糕,“叛丸”,杀鸡祭祖敬神,一家团聚,俗称“添岁”。广东客家话“丸”与“圆”同音,“鸡”与“佳”同音,因此,有“团圆”、“佳好”之意。有趣的是,赣南地区客家人“冬至”扫墓祭祖如同清明节。而闽西客家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总是做一些应时食品,如糯米糍粑等来庆贺这个节日。还蒸晒干粮、芋干、饭皮,并堆米屑收藏,称“冬屑”。长汀人称为“冬年”。此时,农民当年收成已毕,为庆丰收,家家欢宴,进服补药和滋补食物。主要是猪蹄炖当归、五加皮、熟地、党参之类或公鸡炖补药,还有吃狗肉等。
流传着这样的民谚:“冬至至长长也短,夏至至短短也长。”冬至日是一年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这天主要有二俗。其一,进补。乡民人认为冬至是最佳的进补时令,此日进补最有效用。乡民们进补首选的是狗肉。他们普遍认为狗肉最补,具有较高的食疗和药用价值。对于山高水冷,相对缺医少药的山区的客家人来讲,狗肉确实有不少的诱惑力。家乡有“小狗补肾、中狗补血、老狗去风湿”的说法。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认为狗肉美味可口,不管怎样烹制都清香扑鼻,令人飘飘欲仙,食欲大开。有“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之说。因此,冬至这天,乡民大都买小狗宰杀,用狗肉配一些如当归、党参、熟地、黄芪、人参等补血补气的中药煨或清炖后食用,且须早晨起来服用。也有一些乡民取猪蹄、公鸡等配补药炖食。其二,酿米酒、制腊味等。家乡人认为冬至以后至立春的水,是冬水。冬水所做的食物可保存较长时间不易变质,做的豆腐乳不易生虫。所以,冬至这天大都洗坛炊米酿米酒,杀鸡宰鸭制腊味,浸豆磨豆做豆腐乳,摘菜洗净腌菜干等。家庭主妇忙里忙外好不热闹,整个山村到处洋溢着过冬至的热闹气氛。
http://www.anylover.net/archiver/?tid-47157.html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称“除夕”,客家人又叫“大年晡夜”。正月初一,即农历一年中的首日,俗称为大年初一,与初二、初三称为春节。客家人的过年涵盖了春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就进入年界,直到正月十五出元宵。
从一进入年界至除夕,客家人家家收起农具,忙忙碌碌四处赴圩办年货,户户动手打黄元米馃、煎油馃子、做糖米泡,打颜片、麻糕等各色糕点,迎接新年。其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扫尘”,以示除旧迎新,使家庭面貌一新。
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晚餐较为丰盛,饭后祭灶,送“灶神”,是日谓之“偷心日”,客家人多在此日“动土”,无须请先生看风水朝向以及选时辰,一如冬至日。
“除夕”又称“大年”,这一天,家家户户大门上都贴上春联,门楣和窗户上还贴上红纸条。这天家家宰鸡杀鸭。去祖堂敬祖,表示逢年过节不忘祖宗恩德。除夕的年夜饭,吃得特别早,一般下午四五点钟就开始,一直吃到傍晚,合家共吃团圆饭,同喝辞岁酒,孩子们庆长大,老人们贺添岁。饭后祀灶,迎灶神,然后全家动手,打扫餐厅,清洗碗筷,所有餐具都要用开水烫过,清除油荤腥味,俗称“净斋”。接着,大人们拿出新衣裳,让全家穿上节日的盛装。家中所有大小房间都点上明灯,正厅或餐厅烧炭炉或火盆,要烧最大的树兜,叫做喂年猪,寄寓来年养大肥猪,五谷丰登。大人包红包给小孩压岁,嘱咐孩子听话,好好学习,人长一岁,要更懂事,一家人围炉而坐“守岁”,回顾旧岁,展望来年,通宵达旦。
正月初一午夜零时,人们争先恐后焚香鸣炮,迎接新年,是谓“抢春”,认为起得越早这年的福气越好。户主燃放开门炮,向“吉利”方向而行,谓之“出行”。清晨穿新衣,先拜祖宗,后拜尊长,道“恭贺新禧”。男人带小男孩提篮备茶酒鱼肉祭社公、龙神;小孩邀集众人一同把牛赶进山去,且一路燃放鞭炮相送,是谓“送春牛”。早餐吃素(赣县王母渡一带地方全天吃素),谓吃了一年康康健健,意在免灾保健康。是日,大人小孩整天玩乐,但不得出家门,尤忌小孩坐在别人家门槛上,妇女在晒坪或自家院坪上打毛线,纳鞋底、鞋垫、休闲聊天。男人打牌或玩“数豆子”,小孩喜欢燃放鞭炮等,整个村坊显得十分热闹。初二开始走亲访友拜年,新年初见互道“恭喜发财”,各家由一名大人带小孩去给长辈拜年,旧时小辈给长辈下跪,长辈给小孩发红包压岁,并说些吉利祝愿的话,压岁钱多少各依血脉亲疏、交情厚薄而异,多少都有打发。宗教信众多于此日上山敬神礼佛。一般家庭从初二开始备“九龙盘”,内盛腊鸭、猪肝、香肠等小吃,另加花生、瓜子、果碟待客,直到正月十五出元宵。内亲来访多有吃酒娘蛋吃满碗等厚待。此时节,乡间各地文娱活动丰富,请大戏(在宗祠祖堂的戏台演出)、唱采茶、打龙灯、狮子灯、鲤鱼灯、打狮等,从初二开始一直闹到正月十五夜,达到高潮后散灯。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400591.html
广州人喜爱饮茶,尤其爱饮早茶。早上见面,往往以"饮??茶未"(意即"你喝茶了吗")作为问候,可见对饮茶的喜好。饮茶是广州人的生活习俗。民间流传着"清晨一壶茶,不用找医家"的谚语。 ?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习惯叫茶居)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作为早餐);不仅饮早茶,还要饮下午茶、夜茶;不仅填饱肚皮,还顺便传播新闻、叙说友情、洽谈生意。可见,广州人的饮茶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交际的方式。
广州早茶是一种民间饮食风俗。广州人饮早茶,有的是当作早餐的,一般都是全家老小围坐一桌,共享天伦之乐。有的喝完早茶即去上班,有的则以此消闲。消闲族大多为街坊退休老人,他们一般来得最早,离去最迟,从早上茶馆开门可以一直坐到早茶“收档”。这类茶客不去豪华酒家、高档茶楼或宾馆,而到就近街边经济实惠的小茶馆。如去高档茶楼,人均消费可以和酒宴差不多。“请早茶”也是广州人一种通常的社交方式。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27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不同地域的饮茶礼仪
下一篇: 我国边藏人的喝茶风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