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3分钟动画再现宋代点茶法

茶百科 2023-11-17 18:12:46

3分钟动画再现宋代点茶法

兴于唐,盛于宋。唐代流行煎茶法,而到了宋代,茶道发生了变化,点茶法成为当时的时尚。

与煎茶法不同,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其实,点茶就是把茶瓶里烧好的水注入茶盏中。

点茶法的动画

点茶的具体操作:

在点茶时,先用瓶煎水,对候汤要求与唐代是一样的。而后将研细茶末放入茶盏,放入少许沸水,先调成膏。所谓调膏,就是视茶盏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盏,再注入瓶中沸水,将茶末调成浓膏状,以粘稠为度。

接着就是一手点茶,通常用的是执壶往茶盏点水。点水时,要有节制,落水点要准,不能破坏茶面。与此同时,还要将另一只手用茶筅旋转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泡沫),称之为“运筅”或“击拂”。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注水和击拂是同时进行的。所以,严格说来,要创造出点茶的最佳效果:一要注意调膏,二要有节奏地注水,三是茶筅击拂得视情而有轻重缓急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点出最佳效果的茶汤来。

而这种高明的点茶能手,被称之为“三昧手” 。北宋苏轼《送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 来试点茶三昧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唐宋时期到底是怎么喝茶的呢,想知道点茶法的流程

1.点茶法是流行于宋代贵族阶层中间的饮茶方式,而唐代高层社会喝茶的方式是煮茶,煮茶和点茶完全不同,煮茶是把茶粉投到“釜”里煮,点茶是将茶粉放在茶碗里,然后用细颈长流的“汤瓶”将开水冲进碗里。
2.唐宋时期的饼茶可视为今天蒸青绿茶的前身,所以没有发酵工艺,茶叶的发酵工艺,大概和中国的大多数发酵食品一样,应当是明清之际,由茶农在无意之中发现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何福建、广东等湿热省份,最终成为乌龙茶、红茶的主产区。
3.日本的茶叶制作技术,完全是从中国传播过去的。当然后来人家进行了很多本土化的改良——不过这也没什么意思,日本今天的蒸青绿茶难喝得很,抹茶粉就更难喝了!
4.茶叶经过碾碎之后,是要用茶罗筛过的,否则直接用碾碎的茶叶碎片点茶,那画面得有多美,简直不敢直视。
唐代以前的中国人用茶就是直接将茶叶掺和着葱、姜、橘子等调料烹煮成粥吃的,类似于现在的蔬菜羹!而且,直到宋代,烹茶都是要放盐的!
三国时期魏人张揖在《广雅》中记载了当时制茶与饮茶的方法:"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掺和之意)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到了唐五代时期,在陆羽的大力推广下改成煎茶:烧水至鱼眼沸后,先放盐,再放芥末,最后放茶叶末,煎到沸腾为止。类似现在的煎药。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唐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有"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
到了宋元时期,又改为点茶:把茶叶末放到茶盏里,先用水把茶调成糊状,然后用开水冲泡而成。有的人还要往里面放一些乱七八糟的调料。类似现在的冲调的芝麻糊、豆奶。宋苏辙《和子瞻煎茶》诗有"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挎满口",黄庭坚《谢刘景文送团茶》诗有"刘侯惠我小玄壁,自裁半壁煮琼糜"。
真正如现代人泡茶喝的,还得等到明代中期了。明人沈德符的《野获编补遗》载:“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

宋代点茶制作的六道工序

到了宋代,中国的茶道发生了变化,点茶法成为时尚。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其实,点茶就是把茶瓶里烧好的水注入茶盏中。
具体操作是: 在点茶时,先用瓶煎水,对候汤要求与唐代是一样的。而后将研细茶末放入茶盏,放入少许沸水,先调成膏。所谓调膏,就是视茶盏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盏,再注入瓶中沸水,将茶末调成浓膏状,以粘稠为度。接着就是一手点茶,通常用的是执壶往茶盏点水。点水时,要有节制,落水点要准,不能破坏茶面。与此同时,还要将另一只手用茶筅旋转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泡沫),称之为“运筅”或“击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注水和击拂是同时进行的。所以,严格说来,要创造出点茶的最佳效果:一要注意调膏,二要有节奏地注水,三是茶筅击拂得视情而有轻重缓急的运用。
只有这样,才能点出最佳效果的茶汤来。而这种高明的点茶能手,被称之为“三昧手”。北宋苏轼《送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 来试点茶三昧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最银南 | 宋代点茶的基本步骤

宋朝被认作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巅峰,“抑武扬文、君臣共治”的政策使知识分子的地位空前提高,宋代的茶文化由“品”上升至“玩”,宋代茶文化对茶词、茶器、禅茶以及日本抹茶道都有极深远的影响,可称为中国茶文化的巅峰。

在漫天横飞的古装剧中,与宋代有关的故事背景,似乎也格外受观众青睐。宋代堪称是众多导演心目中的那一抹“白月光”,以清雅隽永的气质,独树一帜。

宋代茶事流行规模之盛,点茶与插花、挂画、焚香被宋人称之为四雅。其中又以点茶为宋人的最日常,最生活,又最风雅。

最近比较热门的电视剧《大宋宫词》里点茶的特写画面更是不惜菲林,今天清音就带大家详细了解点茶用到的器具及点茶步骤。

一、点茶常用到的器具

汤瓶(执壶) ——用于盛水注水,古代称为“汤提点。”

茶筅 ——点茶调沸茶汤,现代进行了改良,古代称为“竺副帅”。

茶匙 ——舀取茶粉,调茶膏。

茶盒 ——盛放茶粉。

茶杯 ——调作画的茶膏,平时也可不用。

茶盏 ——盛放茶汤茶点,古代称为“陶宝文”。

茶巾 ——清洁茶具,保持桌面干爽,古代称为“司职方”。

二、点茶茶水比

投茶量:2-3勺

水温:85~90℃

? 不同的茶粉,水温稍有区别。如:抹茶粉85℃

? 黑茶白茶红茶粉 水温可稍高约90℃

茶水比:1:80(口感更佳)

? ? ? ? 1:50(泡沫更丰富)

手法:胳膊不动,晃动手腕

? 以手腕为圆画“N”或“W”型

(注:开始胳膊会很酸,慢慢练习可以找到技巧)

三、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温热茶盏

先注少量的热水,温热茶盏。回旋一圈,将茶盏边缘尽量全部温热到,并将沸水倒入水盂。

?2、放入茶粉

接下来取大概两到三勺的茶粉倒入茶盏,(这里的茶粉有很多种类,常见的有:白茶粉、黑茶粉、红茶粉、抹茶粉也就是绿茶粉),茶匙擦拭干净后放回原位。

3、注水调膏

注入少量的水进行调膏,水位不要没过茶粉,调膏时沿一个方向打圈,茶粉尽量调细腻一些,方便起沫。

4、点出汤花

第二次注水注到大概2/5的水位。这个时候就用到前面说的手法,左手护住茶碗,右手吊肘旋臂,胳膊肘固定不动,晃动手腕画“N”或“W”型,击拂茶汤,点出汤花。

5、丰富汤花

第三次注水,大概一半水位。再次击拂,这一次速度要更快一些,点出更丰富绵密的汤花,这个时候基本上就开始切换成人体打单机模式。

6、调节汤花(丰富度)

第四次注水,大概4/5的水位,视情况调节击拂速度,如果汤花少,可以加快速度,汤花丰富,但是小气泡多,可以稍微慢一点,调节汤花细腻,这次击拂时间可以稍长一些,时间越长,汤花越白,越浓稠细腻。

7、调节汤花(细腻度和白净度)

点出比较丰富、浓稠的汤花以后,可以进行最后一次注水,大概七分满,击拂时,力度可以稍微缓一些,主要是调节汤花细腻度和白净度,跟打扮清一样,时间越长越白越浓稠,绵密细腻,汤花喝起来也更丝滑。

8、欣赏茶汤

点完以后可以直接欣赏茶汤或者品饮,也可以进行调膏作画。(注:这里的调膏和最开始的调膏是一样的操作方法)

点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煮茶方法,体现了那个年代的人们追求一种雅致诗性的生活。作为一位爱茶之人,有机会您也可以亲手试制,品尝其中滋味,体验一下如曹大人所说的汤色纯白、茶乳凝而不散、入口醇厚饱满。

学着喝茶

日子可以继续繁忙而普通

但心一定会慢慢的精致

把喝茶当做一种习惯

精致也会成为日子的常态

更多知识欢迎了解公众号最银南。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26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