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是好的,世界上的人都知道,可是要你做个神仙, 你愿意做吗?七仙女锦绣绸缎,吸风啜露,手执弦乐,脚踏祥云,比我们拿锄头修地表,用脚步丈天长,自在不知多多少,但偏偏她们嚷嚷着要下凡,七小妹下了还不上去 了。红尘苦不堪言,但若是叫你脱尘而去,没有几人真的 会响应号召,扬袖绝尘,“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某某忘不 了。” “忘”字最关人生,谁要是对此马虎,谁就可能被人 “顿喝”甚至“棒喝”。看到有人上了 “孟婆店”,杨绛先生 就扯开喉咙大喊:“孟婆茶可喝不得也。喝一杯,什么事都忘得一干二净了。”董桥先生有点怪脾气,你叫他不这样,他偏偏要这样: “要是这杯是咖啡,那我要茶;可是要是这杯是茶,那我偏要咖啡。”天天被人世所左右,我们也要左右一回人世。是的,我们不为什么,就是想与什么拗一拗。“记住我的情, 记住我的爱,记住有我天天在等待。”爱喝茶的皎然和尚就 决绝不“记住”,一位女诗人名李冶者,眉目清扬,凌波微 步,天天向他既献“古诗十九首”,又献“玫瑰九十九朵”, 但皎然和尚都不要,“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 不起,还捧旧花归。”他本来就是禅宗里的人了,一心只喝 “赵州茶”,当然不会来嗅“玫瑰花”。要算异类的是契诃夫。 有一窈窕淑女,送他一块手表,并叫他去看他自己一部小 说的267页第6第7行,那一页那一行是什么呢:“有朝一 日要我献出生命,我将在所不惜。”火辣辣的表白真是烧人 啊,但契诃夫还是心如枯井,把花扔了。他对朋友苏沃林 说:“我怕女人,怕家庭琐事束缚我。我与家居生活无法相容。” “早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你又何必一往情深? ”可 是我们恰恰不免一往情深,如芭蕉卷叶,如蚌病成珠。李 敖情深得不得了 :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看了心里都 是你/忘了我是谁。说是头脑清醒,不看,实际是眼珠盯 得不眨一下。忘我?忘我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啊,可惜,“我” 倒是忘了,但心里塞得满满的,“全是她” 了。把妻子银子 全背在背上,那情形就如袁中道所说:如破衣行荆棘,全是挂碍。
“常常是在忙乱的工作堆里的时候喝下了手中的一杯 茶;常常是在无聊、发闷、等待的时候喝下了手中的一杯茶;常常是在阅读、听音乐的时候喝下了手中的一杯茶;常 常是与别人交谈甚至辩论的时候喝下了手中的一杯茶;就 这样如此漫不经心地喝下了手中的一杯又一杯茶;就是没 有好好地、专注地、安静地喝那手中的一杯茶。”这是谁说 的?这是在说谁?谁说的你别管,说的正是你,正是我, 正是他自己。谁能唯美地、唯心地、唯精神地喝着手中的 这杯茶?喝茶打牌的是一种境界;喝茶聊天的是一种境界; 喝茶闭目养神的是一种境界,喝茶当魏帝一副药的是一种 境界;喝茶打算弄文字五千卷的也是一种境界……这些, 喝的都是卢公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碗茶,至多,也只是喝 到第五碗茶。“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 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羽衣缁客,尘心洗净,这茶, 可以算喝到了第六碗。
喝茶,非到林泉之下、竹丛之旁不可,而且要忘言, 才是真人了境界。干吗不在自个家里喝呢?家里有红袖添香,有姣童添水,实在方便。然而,茶是不可乱加滋味的, 一加滋味,哪怕加糖蜜哪怕加软玉温香,也都会失去真谛。 此其一也,关乎茶本身。其二,不关茶,关乎人了。只有到得林下竹旁,才能“专注地、好好地、安静地”喝着手 中的一杯茶。在家里,一杯茶刚拿在掌中,就有老婆喊:“老公,那银子放在哪里? ”刚把一杯茶抿到嘴边,就有丫鬟 喊:“老爷,外边有人投来名刺找你。”这茶还喝得下去吗? 青年才俊洪烛先生深得三昧:“在离尘世最远的地方喝茶, 那种体会是无法言喻的。我在南京的鸡鸣寺喝过一回龙井, 坐在半山腰的亭子里,我嘬起嘴唇吹拂着漂在杯盏里的叶 梗,陡然察觉风正以同样的姿态从远处吹拂着我,使我灵 魂舒展如新。”我是风,风是我,我吹风,风吹我,天人合 一,寻找这份精神与天地贯通的喝茶感觉,就必须在远离 尘世的地方。台湾作家林清玄是不大到家里喝茶的:“我通 常准备一大壶开水放在保温瓶里,带着一只紫砂壶,几个 小杯子,还有两三种茶,然后背到山顶去喝茶。”这样:“我 的心化做一股清气,四散飘了。”登上了山顶,是不是登上 了 “第七碗”的精神高地?
唐伯虎最好“碧螺春”,这茶时称“吓煞人香”,名字 可以诱人。伯虎先生也觉得喝这样的茶不能染着尘俗异味, 便带着茶往湖中央山峰顶上去:自与湖山有宿缘,倾囊刚 可买吴船,纶巾布服怀茶饼,卧煮东山悟道泉。倾囊就为 买船,买船就为煮茶,伯虎先生从身到百骸散逸的气息也 真有点“吓煞人香”。能如此者,有几人?人还是有的,茶 人中有个故事,流传甚广的:潮州有一乞丐,一日到得某 富人家:“闻道宝府茶甚好,可否赐一杯? ”富人讶异:“你 这乞丐,也懂茶否? ”便送他一杯,丐道:“茶是好茶,可 惜尚没醇厚,是新壶故也。我有老壶,可冲茶。”取来老壶 泡,果然好壶。富人便说卖我如何?丐道:“此壶价值三千 两。我不卖。”富人心热,多方磨嘴皮,丐道:“此壶我留 一半卖一半,如何? ”此话何讲?就是你给一千五百两给 我,壶放你家,“产权”我还占一半,我俩共享。富人真个 答应了。两个茶痴。我等读这个故事,只是觉得有趣,只 是觉得两人呆,这究竟只是“浅阅读”,只读出其中对茶的 热爱,谁知道两人已然脱离了人世的藩篱,进人了 “廓然 宏大、凌空蹈虚”的“无物无我”之境?钱,你一半,我 一半,在乎钱么?说在乎,是不在乎,说不在乎,是在乎。 爱茶如此罕见,却无人知其姓名,只知是某富人、某穷人, 这两位茶人前辈,是地上之半仙了。定是喝到了 “第七碗” 的味道了吧。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五碗肌肤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七碗不是通仙灵,而是成仙灵了。成 神仙?好得很啊,怎么“吃不得”?当然吃不得!吃下去了,娇妻的软玉温香享受不了,华堂的荣华富贵享受不了,谁舍得?神仙是好,终究没几人去做。有在“终南山”呆着 的士子措大,一日投书曾国藩:“若置吾于红翎顶戴旁,吾 动心乎?吾不动也。若置吾于裙香黛绿旁,吾动心乎,吾 不动也。”这也不动心,那也不动心,怎么想起投书“曾大 人曾中堂”来了?见“中堂大人” 了,那脚步发飘!可见, 俗心多么难除。那“第七碗”给人喝,不要人在旁边喊“喝 不得啊”,他也是不会去喝的。真的,处于“水深火热”之 “旧社会”的人都不愿“脱离苦海”,再苦也不喝助人成仙 的“第七碗”,更何况在“歌舞升平”的“新社会”活着的 “红男绿女” ?且说一事吧:秋高之某天,有客邀约,今天 什么事都不理踩,咱们就喝茶,这话真豪迈,好像是誓言: 要喝就喝第七碗。我是欣然应约,有客四人,有话说话, 无话喝茶,渐入佳境,忽有一客腰下手机响:“老总,客人 来了,要你来签合同。”说时迟,那时快,扯开门就走,风 驰电掣,好快! 一客笑曰:“商人重利轻别离。你看这人, 你看这人,把我们丢在这里不管了。”过了半个时辰,电话又响:“什么?组织部?找我谈话? ”话没说完,连招呼都 忘了跟我们打,飙地出了门,绊着门槛,摔了个“狗吃粪”!
这人正是那个笑商人的人。留下两人细啜慢品,近子夜, 我的手机响了,我老婆那里喊“回来睡觉了”,我只能拱手 抱歉告辞,客苦笑着说:喝什么七碗茶!我自是纳闷,这 老兄怎么无事无人相打扰? “我的手机关了的。”
手机关了,终究要开。没手机的知堂老人只叫人享受 “片刻”,没手机的香山居士顶多也只想“偷得浮生半日闲”, 时间是那么短,喝茶须那么慢,喝到二三四碗就不错,再 闲散的现代人,喝到第五第六碗,准有“手机响”,谁能喝到第七碗?第七碗不是“喝不得”,而是“不得喝”。
1、《茶经》体现中国古代茶文化具体分析: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它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又是一本阐述茶文化的书。它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它是中国古代专门论述茶叶的一类重要著作,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茶经》全文分为十个部分,分别是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茶经》是陆羽在各大茶区观察了茶叶的生长规律、观察了茶农对茶叶的加工,进一步分析了茶叶的品质的优劣,并学习了民间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规律,此外陆羽还留心于民间茶具和茶器的制作,且制作出自己独特的一套茶具。《茶经》系统地总结了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且《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以后茶书皆本于此。
2、《七碗茶诗》体现中国古代茶文化具体分析:
第一部分: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中,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这一部分,写的是军将送来孟谏议的书信与新茶,信中提到:最新的阳羡茶(阳羡即江苏宜兴,古称阳羡县。阳羡茶即阳羡紫笋茶,此茶经陆羽的发现和推荐,自唐肃宗时便正式列为贡品),每年都要赶在清明节之前送到皇宫,以备宫中“清明宴”之用(“月团”喻指茶饼。用最好、最新、最嫩的茶叶制好封存之后,立即送往皇宫,剩余的才是王公贵族享用,作者感慨道:好茶、新茶什么时候才能到达这些种茶的山人家呢?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第二部分: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这是第二部分,是这首诗最精彩的部分,它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润;第二碗破孤闷;第三碗便能让诗人文字五千卷,扬扬洒洒,神思敏捷;第四碗,平生不平之事都能抛到九宵云外,表达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宽大胸怀……喝到第七碗时,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一杯清茶,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写出了茶之美妙。其中从“一碗喉吻润”到“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一部分,又常被提取吟咏,并被单独命名为《七碗茶歌》。
译文:
太阳已升起很高了我还睡意浓浓,军将的敲门声打断了我与周公的会晤
他说他是孟谏仪派来给我送信的人,还递给我一个用白绢布裹好并加盖了几道封印的包裹
我拆开信封读信,好像看到孟谏仪站在我面前,再翻看包裹发现有很多圆圆的茶饼
听说每年新茶出来茶农进山采茶时,冬眠的各种蛰虫也被春风吹醒了
由于皇帝还在等着品尝阳羡茶,所以连花草都不敢在茶树之前先开花
暖风吹得茶树好像长出了蓓蕾,其实这些是在春天来临之前就已发出的嫩芽
新鲜的茶芽摘下之后要烘焙好马上封装,像这样的好茶叶我很难看到
因为这是供奉给皇帝和王公贵族的,怎么可能送到我这山里人家
送走军将关上柴门室内再没有其他人,我头戴纱帽开始自己动手煎茶吃
碧绿的茶水面上热气氤氲,茶汤里有细沫漂浮,白色的光凝聚碗面上
喝下第一碗,唇喉浸润,沁人心脾
喝下第二碗,我的烦闷也消除了
喝到第三碗,我的胃肠被刮干了,只留下文章字句五千卷
喝下第四碗,我身上出了一层薄薄的轻汗,那些平生所见的不平事,都从毛孔中散发出去了
喝下第五碗后,简直是筋骨强健身子轻巧
等到喝下第六碗,我好似通灵遇了神仙
第七碗吃不得了,因为我已感觉到两腋下有清风吹拂马上就要飞起来了。
那蓬莱山,在何处?
我玉川子,要乘着清风飞到仙山去
仙山有神仙掌管人间一切
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与人间隔着无数风雨。
他们哪里知道有千百万百姓的生命
堕在山巅悬崖受辛苦!
我还要顺便替谏议探询天下苍生
一年到头来能不能有喘息的机会?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卢仝在品尝朋友孟简赠送给他的新茶后即兴所做。全诗可分三部分,开头表达对谏议赠送新茶的谢意和对新茶的稀罕,毕竟这皇帝王公贵族才有的待遇,咋就到了山野人家呢?简直是受宠若惊呢。
中间部分讲述了煮茶和饮茶的感受,因为这等新茶不常有,加之味道很好,所以一连吃了七碗(不晓得这碗有多大,要是太大的话,那肚子咋装得下哟),特别是吃到第七碗的时候,觉得腋下生风,飘飘欲仙,浪漫之极。
如果到此为止,这诗也称不上新奇或者有什么特殊意义。但是诗人的目的显然不在于此。所以紧跟着,笔锋陡转,为苍生请命,以神仙来暗指皇帝和朝廷,希望养尊处优的上位者们,在享受这至精至好的茶叶时,晓得它是无数茶农冒着生命危险,攀悬在山崖峭壁之上采摘而来。
诗人也期望茶农们的苦日子能有尽头,诗中蕴含着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奇谲特异,句式长短不拘,错落有致,行文挥洒自如,直抒胸臆,一气呵成。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26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花茶应该怎样保存
下一篇: 白毛猴茶的储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