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
宋代人们已认识到除茶树的生长环境外,采摘方法也与茶芽品质密切相关。
《东溪试茶录》中指出采摘时节“以惊蛰为候,根据当年的实际情况,天气温 暖,在惊势前十天采茶;天气寒冷,则在惊蛰后 五日采摘。
采茶时,用指甲断茶,而不用手指。因手指多温,茶芽受汗气熏渍不鲜洁,指甲可以速断而不揉。为了避茶芽因阳气和汗水而受损,采茶时,每人随身自带新汲清水,茶芽摘下后就放入水里浸泡,以保持其鲜洁。
拣芽
经过精细采摘的芽叶虽为茶树的精华所在,但其中也有高低之分。宋代贡茶明确将芽叶分为六类:小芽、水芽、中芽、紫芽、 白合、乌带。
【小芽】是指无叶的茶芽。其中细小如针的茶芽古人认为是小芽的上品,蒸熟后要置水盆中拣剔出来,又称【水芽】。
【拣芽】一 芽一叶(一枪一旗),
【中芽】一芽二叶(一枪两旗),
【紫芽】紫色的茶芽
【乌带】(又作乌蒂)指带有蒂头的茶芽。
从品质来讲,水芽最佳,小芽次之,中芽再次,而白合、乌带、紫芽则拣剔除去。宋子安进一步阐述了 拣茶的原因,“不去乌带,则色黄黑而恶,不去 白合,则味苦涩”。
蒸茶
将茶芽置于蒸笼中蒸透。蒸茶须适中,不可过,亦不可轻。
茶芽拣好以后,用“御泉水”进行洗涤,之后摊置甑上,然后放在沸水上蒸。黄儒在《品茶 要录》中指出,蒸茶要避免三种弊病,即蒸不熟、过熟和焦釜、
并仔细分析了其危害。
第一, 【不熟】蒸叶不熟,烹试时汤花就会泛青,茶末易沉,闻 起来有草木的气味,喝起来有桃仁一样的苦
第二, 【过熟】第二,蒸叶过熟,烹试时汤花就会泛 黄,芽叶糜烂,不易胶结,但其滋味要胜过前 者,
第三, 【焦釜】第三,蒸的时间过长,蒸锅中的水干涸,烹试时汤花浑浊水脚泛红,有焦糊的气 味。
榨茶
蒸熟之茶谓之茶黄,茶黄用冷水淋浇数次,令其冷却。然后用布包好放入小榨榨去水分,小榨过后,再用细绸布包好,外层束以竹片,放入大榨榨去茶汁,榨一次后将茶取出搓匀,再用竹蔑捆好放入榨中圧榨。榨茶一般昼夜不停,直到茶汁榨尽为止。
【小榨】是为了除去茶黄中的水分,
【大榨和翻榨】是为了除去茶膏。
【渍膏】 是指茶膏没有榨尽。建茶榨茶的要 点就在于“尽去其膏” 茶膏不榨尽,烹试茶饼时,就会带有苦味。
【压黄】是指蒸出的茶黄来不及压榨,第二天就会变臭。这道工序也限制了精品贡茶的产量。
研茶
研茶是指将圧榨过的茶放入陶瓷制成的研(盆)内研磨成粉末状,越细越好,研之前先加水,待将水研干一次称为”一水”,然后再反复加水研磨。
贡茶第一纲与白茶的研茶工序都是“十六水”,其余各纲次贡茶研茶工序都是“十二水”。如制龙团胜雪与白茶,每片加水十六杯,小龙凤加四杯,大龙凤加二杯,边加边研,加水研磨的次数越多,其末就越细,它是茶叶品质的重要参数之一。研茶的标准就是把水研干,又称茶熟。研过之茶要达到“荡之欲其匀,操之欲其腻”的地步。研茶时的用水也十分讲究,要用当地的“龙井”水。“龙井”是 凤凰山当地的一口井,深不过丈余,井水清澈甘甜,又名凤凰泉、龙焙泉或御泉,用此水研茶更 添茶叶品质。
造茶
将茶研好之后,经过揉匀使之变得柔腻,然后放入模子中,压制成形。北苑贡茶取象于龙凤,用以区别普通茶。其模子有银制、铜制。形状有圆形、方形、棱形、花形、椭圆形等,上面刻有龙凤、花草各种图纹。制成的茶饼周围边缘有银圈、铜圈和竹圈,一般无龙凤图纹的用竹圈,有无龙凤图纹的用银圈或铜圈。
过黄
过黄是宋代制茶中最神秘的一道工序,其形式与现代茯茶发花工艺相似。其做法为:先将茶饼定型,后用烈火烘焙,而后用沸水浴之,如此反复三次,之后再让茶饼烘烤一夜。
干燥
过黄之后第二天改用温火烘焙,称做烟焙。烟焙时火要“取其温温而已”,如果火过猛,茶饼表面会发泡,发黑,极大影响茶饼的外观;如果火中有烟,茶饼受到烟熏,茶香会丧失。
烟焙之火,烟焙的时间依茶饼 的厚薄而定,一般在十日左右,最多达十五日,短的要七天。
茶饼烧焙至足干后,用热水在茶饼表面刷一下, 这叫“出色”。然后尽快放进密室用扇子扇,茶饼色泽就变得自然光洁。好的团饼茶的要求是:色泽莹洁光润不驳杂,质地细密,团饼紧结,碾细的时候比较坚硬,铿然有声。
一、茶饮风俗形式
宋代茶饮风俗形式,在其历史时间与空间具有时代的特征、社会的特色。在宋代,全国范围内出产茶叶200多个品种。其中,皇家的贡茶最具有代表性。北宋王朝初立,宋帝设立茶局,派重臣督造皇家御茶,他们最终选定福建建州凤凰山北苑贡茶为皇家御茶,旷世奇茗也由此诞生,掀开了中国茶叶史上新的篇章。据记载,皇家贡茶“龙团凤饼”为宋真宗时期宰相丁谓所创,小“龙团凤饼”是宋四大书法家、福建转运史蔡襄所造。宋徽宗年间,郑可简改制的“龙团胜雪”成为中国制茶史上的一个神话,至今无法超越。宋代贡茶之美、茶叶之精,使得大量文人墨客为之倾倒。饮茶不仅成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进入上层社会的精神生活,成为文学艺术的主题之一。在“两宋”时期,先后有180多位诗人、词人用文章赞颂宋代贡茶,诗词达400篇。宋代的贡茶记录着宋代人深耕茶史的足迹,记录着宋茶创造茶史的辉煌。建茶入诗,比比皆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把佳茗和佳人联系在一起,写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佳句,为人们所传诵。陆游写了300多首茶诗,成为历代诗人中写茶最多的一位。陆游对建茶更是情有独钟,他入闽做茶官,就生活在建茶之地建州。“建溪官茶天下绝” 的名句,出自于他的《建安雪》。欧阳修在病中喜得建茶,品尝之余,遂作《和梅公仪尝建茶》。“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卢仝走笔章”,这是梅尧臣的诗句,是说北苑“龙凤团茶”可以比得上“仙人掌茶”,也可与“阳羡紫笋茶” 媲美。
宋茶成为国饮和宋代茶文化的繁盛,与宋徽宗赵佶密不可分。据《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宋徽宗在位的时候,武夷山北苑的御茶园不能再囿于传统上贡的“龙凤团茶”,必须跟着皇帝的心思变花样,以悦龙心,精制了几十种贡茶,让皇帝来玩赏:白茶、“龙园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不一而足。赵佶喜茶,不仅在于他精于茶事、擅长茶艺,还写了一本《茶论》,后世称之为《大观茶论》, 谈制茶之法与点茶真韵。书中说,饮茶有道,首先讲究色、 香、味。由此可以看出,宋徽宗不但懂得如何点茶泡茶,还清楚了解制茶的过程与饮茶的香气效果。在皇帝带头下,随着饮茶在社会生活中所处地位的日益重要,宋代茶书的撰述也大大超过了唐人,超过30种,其中不少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成为中国茶文化著述中的宝贵遗产。
二、社会基础
宋代的饮茶之风继唐之后深入社会各个阶层,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宋代开封城内遍布茶庄、茶肆、茶馆等。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以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都描述了东京汴河两岸茶坊生意兴隆的繁荣景象。宋代茶馆十分重视摆设,有的悬挂名人字画,有的则放置鲜花、盆景,很注意环境的优美。《梦粱录》在记载当时的茶馆时说:“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流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 从皇宫、官府的欢宴到亲朋之间的聚会,从各种场合的迎来送往、交际应酬到人生喜庆的礼俗,无处没有茶之清风洋溢、香气飘拂,斗茶、茗战更是情趣盎然、格韵高雅。茶道兴,茶宴盛。斗茶之风浓烈,讲究茶优、水质、器美,茶以新贵,水用活水,器要精良。选团茶碾细末入盏,注沸水搅动,茶汤纯白为上,青白次之,灰白又次之;盏无水痕为绝佳,水痕先出者为负。茶王“斗品充官茶”,民间有茶农、百姓的世俗斗茶;高僧爱斗茶,寺院有佛教僧侣的禅门斗茶;名士好评水,官宦有诗人墨客的文士斗茶。随着点茶的技艺不断创新,由此产生了能在茶汤中形成文字和图像的技艺——分茶。在宋徽宗和一大批文人、僧人的推崇下,不仅把分茶做到极致,也将中国茶文化推向历史高潮。
宋代的茶馆,经营灵活,除白天营业外,还设有早茶和夜茶。据《东京梦华录》说:北宋时开封有“每五更点灯”的早茶馆。服务项目除供应茶水外,同时也供应汤水茶点。除了茶肆、茶坊、茶楼在固定的地方专门卖茶水等诸种饮料外,北宋开封至夜半三更还有提瓶卖茶者,“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南宋时杭州则在“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为深夜仍在活动、游玩的吏人、商贾或市民提供饮茶服务。在“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为市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茶文化
宋代的茶风、茶道盛行天下,开封曾是全世界茶文化的中心,茶叶经济约占当时财政收入的5%。宋代的饮茶文化更加深厚,且影响到日本、韩国等茶道的形成。日本有茶,大约是在平安时代之前。据当时的文献记载,茶是由当时留学中国的日本僧人最澄带回日本,并首先在寺院推广开来的。与中国茶异曲同工,日本茶也经历了由药用至饮用的过程。被尊为“日本茶祖”的荣西禅师由宋朝携回茶籽,并分送筑前背振山等,分植于宇治等地,并将宋朝禅院吃茶仪规完整地带入日本。1235年,日本僧人圆尔辩圆入宋求法,并带回径山寺茶种种在自己的家乡静冈。自此,日本茶道“禅茶一味”的寺僧传统被牢固地确立下来。日本“抹茶道”主要是承袭自中国宋代茶道。
宋代的斗茶和“茶百戏”就是中国茶文化的传奇。鉴于茶马贸易的旺盛,宋代开始朝廷设茶马司,专门负责以茶叶交换周边各少数民族马匹的工作。马匹是重要的战备物资,北宋朝廷设置了茶马司便于朝廷控制各少数民族地区。同时,茶马贸易也促进了对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别是茶文化的推广,并由此逐步产生了专供少数民族地区的茶叶——黑茶(边茶)。
中国茶从药用、食用演变到后来的饮用,不仅使用价值被充分挖掘,而且围绕茶的饮用也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以“唐煮”、“宋斗”、“明冲泡”,则分段成为古典之饮、浪漫之饮、自然之饮、但唯有宋代的茶文化,才上升由“品”到“玩”的浪漫境界,可称为中国茶文化的巅峰。
今日之开封,宋风浩荡,古韵犹存。文化产业繁荣兴盛,文化项目精彩纷呈。每年春季的清明文化节和每年金秋的菊花文化节两大全国性节会,成为传承和展示中华文明瑰宝的品牌和载体。当你来到开封,走一步都是文化,听一声都是传奇,看一眼都是美景,传承历史和文明的宫廷文化、府衙文化、书画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菊花文化和宋代茶文化,都可从缭绕回旋的茶烟芬芳中,再度物化为皇廷的盛宴、饮食的精绝、官瓷的细腻、汴绣的柔润、木版年画的鲜活和书画的禅境,能让你身临其境感受厚重的历史,体验唯美的文化。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26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茶友们在品茶活动品味茶香
下一篇: 蒸青绿茶的品饮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