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共历九帝一百六十八年。太祖赵匡胤在位仅十余年,太宗于976年继位,年号“太平兴国”,茶事亦在促“兴”之列,因为就在他即位后的第二年,即下诏要求向朝廷贡茶,并且贡茶的样式必须是“取象于龙凤,以别庶饮”,就是要贵贱有别,使喝茶体现天子龙威。当时有名的贡茶基地是福建建安,产地境风凤凰山一带称北苑,故又称所产之茶为北苑茶。并苑茶以龙凤团茶(即以龙凤图案的模具压制而成的饼茶)著称。咸平年间,丁谓研制出更精良的“大龙团”进贡皇室。庆历间蔡襄造“小龙团”又胜一筹。以后,元丰间有“密云龙”,绍兴间有“瑞云翔龙”,大观初年出白茶,宣和年又有“细水芽”、“龙团胜雪”等。宋代还在朝仪中加进了茶礼使饮茶的含义又引申开去。宋徽宗亲撰《大观茶论》,鼓吹壮举茶之妙,由此,斗茶之风盛极一时,达官显贵、平民百姓、文人墨客乐此不疲,成为宋代品茗特色。
闲茶时先要把杯盏温一下,然后是调膏,即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盏中,注入一点沸水,把茶末调制成膏状。接着是关键的点茶,即将开水冲入杯、盏、碗内,须冲点,收止自如,不多不少;再用一把小帚状的茶筅搅拌、旋转,以使茶面色泽鲜白、均匀,汤花(茶汤上的泡沫)要紧贴边沿,以保持时间久者为胜。当时用的是北苑茶,其名目已多达四十余种。起初,斗茶尚有斗择优进贡之意,后成为一种娱乐和自我调养的功夫。
将茶艺艺与书画诗文融为一体,使品茗提高到精神境界的,要数一批文化名人,如蔡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梅尧臣、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他们品茗、赋诗、作画,留下千古名作。李清照创茶令,即一人出题考另一人,答对者饮茶,输者只能闻得茶香。
宋、元时期茶肆、茶楼兴盛。南宋临安茶馆接纳天南地北来客,成为社交场所。另外,随着茶饮推广普及,自宋代起的国家茶政开始对茶叶实行国家专营,称榷茶。而在边境地区则以“茶马互市”(以茶换马)形式做贸易。这两项针对茶事的国策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茶具与茶事相适应,五大名窑争奇斗艳,继唐代“南青北白”的格局后出现了色彩缤纷的瓷艺世界。宋代民间窑场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出名的磁州窑以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为特色,朴实淳厚的风格留下了茶史、民间工艺的珍贵资料。
五大名窑中的定窑一族,常见于文人笔墨,苏轼有“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
在宋、金享有盛名的钧窑,以其天青、蓝灰、灰绿、葱绿、黑绿、月白、红紫等丰富多彩的釉色见长。它在元代渐渐形成体系。
耀州窑系是与磁州窑系几可比肩的另一著名民窑系统。它以青瓷为主,兼烧白求恩釉、黑釉、绛番等,以刻花、划花青瓷为最著名。
南方的青瓷窑场,当以浙江龙泉窑为最著名。它起自五代,在南宋为高峰,清康熙以后衰落。其北宋产品造型稳重,品种丰富,流行浮雕莲瓣纹。南宋时,烧造了粉青、梅子青等名贵釉色,品种繁多,几乎涉及日用品的大部分,与茶事有关的也不少,如渣斗、杯、盏、碗、壶等。
五大名窑中汝窑窑址发现很晚,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有关记载也有些神秘。陆游《老学庵笔记》说:“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文献中或称其釉色卵白、鸭蛋青、“汁水莹厚如堆脂然”,釉面开细纹片,即蟹爪纹。
哥窑和官窑也是五大名窑成员,以哥窑的龟裂开片最著名,形成独特的美感。
宋代盛行斗茶,深颜色的茶具更能够衬托斗茶所呈现的白色茶纹和泡沫,因此与唐代的青白色调比起来,宋代更钟爱黑色的底色。所用茶具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福建建窑兔毫盏。其釉色黑青、盏底有放射状条纹,银光闪现,异常美观。以此盏点茶,黑白相映,易于观察茶面白色泡沫汤花,故名重一时。苏轼“来试点茶三昧乎,勿惊午盏兔毛斑”,黄庭坚“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都是咏此茶盏的名句。
元代的制瓷也较可观,产品在器型、釉色等方面为明、清两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茶壶的变化主要在于壶的流子(嘴),宋代流子多在肩部,元代则移至腹部。这时江西景德镇青花瓶异峰突起,闻名于世。青花瓶不仅国内珍爱,而且远销国外,特别是日本,因“茶汤之祖”珠光氏特别喜爱这种茶具,后来青花茶具又定名为“珠光青瓷”。天目茶碗也传至日本,12世纪至14世纪,日本佛僧到我国天目山佛寺留学,曾带回天目山的茶碗,这种茶碗施有黑釉,因此在日本,人们把这种带黑釉的陶 瓷通称为天目瓷。天目茶碗有黄天目、白天目、黄践、 曜变、油滴鳖盏、灰潜兔毛盏等。
宋朝有哪些茶道文化
中国是茶道的发源地,中国茶道知识的发展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了,每一个年代的茶文化都不相同,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下宋朝茶文化。
宋朝饮茶方式丰富多彩
今天给大家介绍下宋朝茶文化知识,宋朝,已经经历了唐朝茶业与茶文化启蒙发展阶段,宋朝成为历史上茶饮活动最活跃的时代,除了有内容丰富、技艺高超的?斗茶分茶绣茶?等以外,民间的饮茶方式更是丰富多彩。
宋朝的民间饮茶,比较经典的就是在南宋时期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当时繁华的临安城,茶肆经营昼夜不绝,无论烈日当头还是隆冬腊月,时时有人来提壶买茶。茶肆里面张挂着名人书画,装饰古朴,四季有鲜花装点,前来饮茶的人们络绎不绝,往来如织。
南宋时期的临安,茶肆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可以分为许多种,来适应不同层次的消费者。有一些茶肆,多是士大夫等人与朋友相聚的场所,人们在此不但品茗倾谈,甚至开展体育活动,如蹴球茶坊等。
还有作为品茗场所的茶楼、茶馆的主要顾客多为文雅和有学识之人,他们在此把玩乐器,学习曲目弹奏等,当时人们把这种茶肆称为?挂牌儿?。还有一些茶馆并非以茶为营生,只是挂名而已,人们在此进行买卖交易,谈事论情,饮酒甚至赌博,成为娱乐场所。
中国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朝时期的茶区在不断扩大,种植、采制、烹茶技艺等日趋精湛。茶业重心开始南移,建茶(广义的武夷茶区)崛起,贡茶院南迁至福建建安北苑,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建安北苑出产的龙凤茶名冠天下,这种模压成龙形或凤形的专用贡茶又称龙团风饼。
宋代市井问茶馆林立,饮茶方法在唐代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盛行典雅精致的点茶法。点茶法和唐代烹茶法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不再将筛过的茶末放到锅里去煮,而是放在茶盏里,用少量开水调匀后,再添加开水,边添加边用一种竹制的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花),达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者为最佳状态。
宋代茶人除了追求美丽的茶汤泡沫外,也讲究茶汤的真味,点茶不添加食盐,单纯品尝茶叶的`芳香和滋味。南宋末期,日本僧人南浦昭明到我国求学取经,首次将中国的点茶法传到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后经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改造而成日本茶道。现在El本茶道中的抹茶道采用的就是点茶法。
宋代风行评比调茶技术和茶质优劣的斗茶,也称茗战。斗茶时采用点茶法。斗茶实际上就是茶艺比赛,通常是三五知己聚在一起,煎水点茶,互相评审,看谁的点茶技艺更高明。决定胜负的因素有二:一是汤色,二是汤花,最后综合评定味、香、色。
汤呈乳白色,汤面泛?汤花?能较长时间凝住杯盏内壁不动,这样才算点泡出一杯好茶。点茶追求茶的真香、本味,并十分注重点茶动作的优美协调。斗茶时所使用的茶盏是黑色的,它更容易衬托出茶汤的白色,茶盏上是否附有水痕也更容易看出来。因此,当时福建建安生产的黑釉茶盏最受欢迎。
宋代茶业已有了很大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除了茶诗词、茶题材书画外,涌现出一批有关茶的著作,如蔡襄的《茶录》、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等。
宋朝的茶道:用瓷碗喝茶成风
唐朝人喝茶全是煮:先用茶碾子把茶砖碾碎,碾成粉面状的茶末,再用茶罗把茶末过滤一下,然后把茶末投放到滚水里,像煮饺子一样煮上三滚,最后喝那一锅茶汤。
宋朝人喝茶,比唐朝有所改进,他们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一边冲一边搅,快速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这叫?点茶?。点好的茶汤上面还会泛出一层乳白色的泡沫,好像卡布奇诺咖啡。
在宋朝的茶道中,烧水是很关键的一步。宋朝人点茶一般不用铁锅烧水,而用瓷瓶烧水。烧水的瓷瓶是特制的,宋朝人叫它?砂瓶?,耐高温,可以直接架在炭火上烤,砂瓶里装大半瓶水,一会儿就烧开了。由于瓶壁是不透明的,所以看不见水开,只能听声。听声辨水,是宋朝茶艺界的绝活儿。
宋朝茶瓶是瓷的,茶碗有时候也用瓷。早在唐朝,上流社会鄙视瓷器,喝茶用铜碗、银碗或者金碗,甚至用铁碗,拒绝用瓷碗。后来出了一个叫卢廙的茶道高手,他说金银太贵重,铜铁太俗气,这些金属茶碗还都有腥味儿,影响茶汤的口感和成色,只有瓷碗才是压倒一切的理想茶具(参见苏廙《仙芽传》,该书已散佚,今存于《说郛》)。卢廙的见解非常科学,开启了宋朝用瓷碗喝茶的风气。
宋朝已经可以烧造紫砂茶具了,但是紫砂并不被宋朝士大夫喜欢,一是因为紫砂透气性太强,茶汤很容易渗透进去,喝完茶不容易刷干净(现在流行紫砂壶,人们常说茶能养壶,其实就是指紫砂的细孔里填充了茶叶渣子,既不卫生,又会影响下一道茶的表现);二是因为紫砂天然有一种土腥味儿。
唐人煮茶,今人冲茶,宋人点茶。点茶无需茶壶,故此宋朝并不生产茶壶,只烧造茶碗。茶碗又分很多种,南宋景德镇烧造的茶碗属于影青瓷,胎很薄,釉很白,半透明,很好看,但是这种茶碗并不受欢迎。宋朝人最喜欢的茶碗是建州窑出产的小黑碗,胎特别厚,造型古朴,看起来很笨重,但是耐高温,导热慢,适合点茶。
现代人喝茶,多用玻璃杯、紫砂杯和白瓷杯,宋朝人则喜欢用黑瓷碗。因为宋朝最好的茶汤都是乳白色的,只有用黑碗才能凸显茶汤的乳白。如果用白瓷碗、白瓷杯或者透明的玻璃杯,你就分不出哪是杯子哪是茶了。
宋朝茶事?点茶法?
宋朝时期,饮茶方式逐渐发生了新的变化,煎茶法由于繁琐复杂而开始走下坡路,新兴的点茶法成为时尚。蔡襄编著的《茶录》为点茶茶艺奠定了基础。点茶法主要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和习茶五个环节。
在点茶时先将饼茶碾成末,放在碗中待用;烧水时要注意调整炭火,调炭时有?三炭?之说,即底火、初炭(第一次添炭)和后炭(第二次添炭);待水初沸时立即离火,冲点碗中的茶末,同时搅拌均匀,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即可饮用。
点茶茶艺于唐朝末期出现,到北宋时期逐渐发展成熟,北宋后期至明朝前期达到鼎盛,明朝后期走向衰亡,在茶史中持续存在了约600余年。
宋朝茶事?斗茶的兴起?
宋朝时期,随着饮茶的普及,关于茶的活动也日渐丰富起来,民间开始兴起了斗茶的风气,?斗茶?也称?茗战?,用来决定胜负的标准共有两条,一是?汤色?,二是?汤花?。
所谓的?汤色?就是指茶汤的颜色,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茶汤的颜色以纯白色为最上,其他的颜色则不正。茶汤纯白色,说明茶叶的采摘、加工,都是恰到好处。如果颜色偏青,说明在加工的时候火候不足;如果偏灰,就是过火;如果偏黄,那么则是茶叶的采制出了问题。
所谓的?汤花?是指茶汤倒进茶盏之中在表面上泛起的泡沫。汤花讲究匀称,在汤花散尽之后,水痕出现得越晚越好。要想在斗茶中获胜,就必须把茶末研磨得非常细腻,同时在注水点汤的时候,力道要把握好,不温不火。汤花的最佳效果是,汤花出现之后,久久不散,而且汤花紧紧咬住茶盏的边缘,但是绝不流溢,这就叫做?咬盏?。如果汤花很快散开,或者流溢出来,就会落败。
;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25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8款健康养生茶是白领族的良友
下一篇: 普洱茶忌与什么同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