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毁茶论》是茶道之争

小小茶农 2023-11-17 15:41:18

《毁茶论》是茶道之争

陆羽的《毁论》散佚失传。对其内容,人们一般认为是陆羽被李季卿羞辱之后,尊严受到了伤害,为发泄心中的无比愤 恨,便撰文自我诋毁,申明《茶经》作废,劝导世人从此不要饮茶。如此解读,窃以为是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把“毁”理解成了诋毁,把“茶”理解成了《茶经》。

我认为,题目中的“毁”字应该当毁坏之意讲。“毁茶”就是毁坏茶道的行径,将题目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论毁坏茶道的行径》。这样理解才入情入理,与陆羽撰写该文的起因及写作动机相吻合,与陆羽的性格特征相吻合,与该文对后世的影响相吻合。由此推断,陆羽写《毁茶论》,决不是自我诋毁,而是捍卫自己亲手创立的茶学!

理解为《论毁坏茶道的行径》,与撰写该文的起因及写作动机相吻合。据唐代封演在《封氏闻见记》记载,陆羽写作《毁茶论》的起因是这样的:“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安徽泗县东南)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啜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为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鸿渐游介通狎胜流,及此羞愧,复著《毁茶论》。”

可以肯定,李季卿的这一举动对于已负盛名的陆羽来说无疑带有羞辱性质。但是在陆羽看来,你羞辱我个人事小,常伯熊挑战我的学说事大,我就要和你论战,——这就是陆羽写作《毁茶论》的动机。

那么,陆羽所主张的茶道与常伯熊的茶道,其分歧到底在哪里呢?

陆羽所主张的茶道是功效性、修养性的茶道。何为功效性?就是饮茶有利于强身健体。何为修养性?就是饮茶有利于陶冶情操,其目的是追求正身。何以知之?从《茶经》中知之。先说功效性。《茶经》开宗明义讲的就是茶的功效:“茶之为用,味至寒,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在《七之事》一章所列举的四十七个事例中,记载茶可以强身健体的例子有十六个之多。这就说明,陆羽强调茶的功效性是倡导饮茶的根本、是承载茶道的基础。再说修养性。陆羽把他所主张的茶道概括为四个字:“精行俭德”。《七之事》一章中就列举了六个这方面的例子。并且专门写了一章《九之略》,强调该省的省,不能一味追求奢华。所以我认为陆羽茶道的核心是注重修养性,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

常伯熊的茶道是功利性、娱乐性茶道。何为功利性?就是通过茶艺可以获得一定的功利,如金钱、地位等。何为娱乐性?就是通过茶艺可以使人身心愉悦,其目的是追求享受。何以知之?从史事中知之。常伯熊花哨的表演,博得了李季卿的赞赏,因而提高了地位,这不就明显地表现出了其功利性吗?李季卿看了常伯熊花哨的表演,感到愉悦,十分高兴;看了陆羽朴实无华的表演,心里感到厌烦。可见他喜欢娱乐性强的茶道,不喜欢修养性的茶道。

陆羽为了捍卫自己的学说,于是就愤然提笔写下了《毁茶论》这篇学术檄文,对常伯熊不同于自己文化理念的茶道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其实,封演对陆、常二人的学说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见《封氏闻见记》)从陆、常俩人的论战中,我们不难看出,唐代中后期由于时代思潮的变化,茶道已经分化为不同的流派。在随后历史演变中,经过不同流派的长期碰撞,我国逐步形成了四大茶道:禅宗茶道、雅士茶道、贵族茶道、世俗茶道。这四种茶道中,禅宗茶道不含功利性和娱乐性,但主张的是“悟禅”,而陆羽主张的是“悟性”;雅士茶道讲究的是“雅玩”,注重娱乐性,使茶艺成为了一门艺术、一种文化;贵族茶道除注重娱乐性之外,还讲究“奢华”,借以炫耀权力和富有;世俗茶道功利性则重一些。

理解为《论毁坏茶道的行径》,与陆羽的性格特征相吻合。陆羽花费了毕生精力,跑遍了三十二州,历尽了千辛万苦,呕心沥血写下了一部《茶经》,他会因为受到了一次羞辱就想毁掉自己的成果吗?从陆羽的性格特征来看,这是完全不可能的。陆羽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事业心极强的硬汉,心胸开阔,不可能因为个人一时的挫折而抛弃理想、放弃事业,甚至不惜诋毁自己所创立的学说,作出不负责任的事情。陆羽在写作《茶经》的过程中,不知经历了多少挫伤和曲折,如生活上的拮据、考察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婚姻上的不幸等等,他屈服过、气馁过、放弃过呈?都没有!尤其是皎然和尚,毫不客气把他早期写作的《茶经》贬为“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他看后不但不气不愤不馁不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加倍努力,最终三易其稿,完成了传之后世的巨篇宏著——《茶经》。与之相比,李季卿的羞辱算得了什么!

陆羽还有另一个性格特征,就是不畏权贵,非常豪爽。陆羽自我评价为“今之接舆”,为人真诚坦荡、敢作敢为敢言,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闻人善,若在已,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朋友燕处,意有所行辄去,人疑其多嗔。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隐逸传》)。接舆是春秋时楚国隐士,佯狂避世。因其迎孔子车而歌,故称接舆。陆羽自喻接舆,对像李季卿这样的御史大夫当然是不会客气的,你赞赏的功利性、娱乐性茶道与我主张的功效性、修养性茶道相悖,我就要批判、要抨击,你赞赏的茶道是毁茶行径,不利于茶事业的健康发展。似乎这样理解才合乎情、顺乎理。

理解为《论毁坏茶道的行径》,与该文对后世的影响相吻合。宋代大诗人陆游在一首《试茶》诗中提到过《毁茶论》,他距陆羽的年代比较近,应该是读过这篇文章的,不然,他不会在自己的诗中加以引用。诗文是这样写的:“强饭年来幸未衰,睡魔百万要支持。难从陆羽毁茶论,宁和陶潜止酒诗。乳井帘泉方遍试,柘罗铜碾雅相宜。山僧剥啄知谁报?正是松风欲动时。“

陆游为什么“难从”陆羽的《毁茶论》呢?要搞清这个问题,还要先读一下陶渊明的《止酒诗》:“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坐止高阴下,步止毕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平生不止酒,止酒精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日曰欲止之,营卫止不理,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已,始觉止为善,今朝真为矣,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矣,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陶渊明一生嗜酒,图的就是一个“乐”字,想戒又下不了决心,因为戒了酒就“不乐”了,但为了身体健康还是打算真戒。陆游“难从陆羽毁茶论,宁和陶潜止酒诗”,意思是说,我宁可附和陶潜《止酒诗》的观念,却要始终坚持经茶取乐。

宋代饮茶之俗尤其注重娱乐性,如斗茶、茶令、品茗、论器、试水等习气风靡朝野,“聚二三人于一室,取水煮茶,品论高低优劣。”(唐庚《斗茶记》)“余归与诸友讲茶令,每会客,指物为题,各举故事,不通者罚。”(王十明《万季梁和诗留别再用前韵》自注)其意义远远超出人们日常饮茶的范畴,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对茶文化的一种新观念。可见,陆羽的《毁茶论》并没有阻止茶文化向娱乐性方向发展,其对后世的影响不大。陆游是这一时代我国文人中最爱饮茶的一位,他是这种新观念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一生所作的二三百首咏茶诗多有这方面的记载。他甚至还想“重补茶经一篇”,我猜想他要“重补”的一定是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可惜,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如愿。

综上所述,陆羽愤而作《毁茶论》属于学术之争、茶道之争,不然就无法理解得通。我们今天研究《茶经》,既要研究其源,又要研究其流,更要探讨其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宣扬陆羽对茶事业、茶文化的历史贡献的同时,还要用历史的观念,大胆肯定历代对陆羽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溶入适当的娱乐性等;批判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倾向,如追求奢华、过度功利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的茶文化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积极引导茶饮消费,使之真正成为国饮。

中国的“茶圣”是谁,他的代表作有哪些?

“茶圣”:陆羽,撰《茶经》三卷,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或云自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浙江湖州苕溪,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全唐文》有《陆羽自传》。

详情:

http://baike.baidu.com/view/83343.htm

茶经的作者

《茶经》的作者是陆羽
陆羽,字鸿渐,唐朝福州人(今湖北天门市),茶学家,一生嗜茶爱茶,精于茶道。随着陆羽声名鹊起,朝廷也开始注意到这个茶道大师,并召其到宫中供职,培养宫中茶师,唐代宗先后下旨拜其为”太子文学”和“太常寺太祝”,陆羽都婉辞不受,毅然回到浙江苕溪(今浙江省湖州市)专心撰写茶经,时常与当朝名流颜真卿、皇甫冉、刘长卿及大文豪李白、杜甫、品茶论道,吸引了朝野上下、儒道各界人士争相参与。
陆羽以茶会友,以茶明志,以茶廉政,自号为“茶山御史”。唐代宗李豫有感于陆羽不求名利,专于茶道,赞其为茶中“明仕”。此后,人们就把陆羽品茶论道之所称之为“明仕茶社”。公元780年,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在此问世。

茶博士的网络解释茶博士的网络解释是什么

茶博士的网络解释是:茶博士①指陆羽。博士起源战国时秦国职官名,汉时为太常寺属官,掌管图书,博学以备顾问。“茶博士”最早见之于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称御史李季卿宣慰江南,至熙淮县馆,闻伯熊精于茶事,遂请其至馆讲演;后闻陆羽亦“能茶”,亦请之。陆羽“身衣野服”,李季卿不悦,表演一完,就“命奴仆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陆羽受此大辱,愤写《毁茶论》。②旧时茶店伙计的雅号。
茶博士的网络解释是:茶博士①指陆羽。博士起源战国时秦国职官名,汉时为太常寺属官,掌管图书,博学以备顾问。“茶博士”最早见之于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称御史李季卿宣慰江南,至熙淮县馆,闻伯熊精于茶事,遂请其至馆讲演;后闻陆羽亦“能茶”,亦请之。陆羽“身衣野服”,李季卿不悦,表演一完,就“命奴仆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陆羽受此大辱,愤写《毁茶论》。②旧时茶店伙计的雅号。拼音是:chábóshì。注音是:ㄔㄚ_ㄅㄛ_ㄕ_。结构是:茶(上下结构)博(左右结构)士(独体结构)。
茶博士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茶博士chábóshì。(1)早期白话中指茶馆的伙计。
二、引证解释
⒈后世因以称卖茶人或茶坊伙计为“茶博士”。引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饮茶》:“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元关汉卿《绯衣梦》第三折:“自家茶博士,开了这茶坊,看有甚么人来。”《水浒传》第十八回:“宋江便叫茶博士将两杯茶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茶博士泡上茶来。”
三、国语词典
古时对精通茶艺者的称呼。见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后泛称茶馆的主人或伙计为「茶博士」。
关于茶博士的诗句
举碗自谦茶博士
关于茶博士的成语
博士买驴浪酒闲茶端茶送客三茶六饭茶余饭饱茶饭无心人走茶凉清茶淡饭残茶剩饭
关于茶博士的词语
瘦羊博士五经博士浪酒闲茶残茶剩饭茶饭无心三茶六礼端茶送客酒后茶馀清茶淡饭三茶六饭
关于茶博士的造句
1、李煜拊掌一笑,命汤宏找来茶博士,连同同桌那人的茶资一同付了,而后四人便起身赶奔江边。
2、此次活动由“茶博士”主持,她为参加活动的小朋友们准备的是叫做“白毫银针”的传统中国茶叶。
3、实际上,茶侍者要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刻苦训练,才能够得到茶博士的称号。
4、茶博士为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娴熟地沏茶。
5、遂由双方当事人出面,约请一位街坊上的头面人物担任仲裁,等茶博士把茶叶一泡起,双方当事人就分别陈述事情经过,然后由仲裁人评判是非曲直。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茶博士的详细信息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24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