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马式银:普洱茶香中有他对第二故乡的情

品茶 2023-11-17 14:44:24

马式银:普洱茶香中有他对第二故乡的情

马古道,是我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商贸通道,兴盛于明清时期。

云南是茶的“祖籍地”,滇茶曾经是皇帝的御用贡茶;云南产茶区都是深山老林,人们生活中的工具除了马匹没有其他,采茶也无例外。以往云南普洱茶被定为贡茶时,就是靠着马驮着走进的北京。

2005年前后,在云南街头巷尾议论的,就是温州人 “复活”茶马古道。这被当地人认为,既是一种怀旧,也是对传统的保留。

温州日报云南曲靖专电特派记者 林明 黄瑚2005年之前,他不怎么喝茶,更不知道有种茶叫普洱;现在,他几乎一有空就喝茶,喝的一定是普洱。

2005年之前,他“无意”中帮了普洱茶一个忙;现在,他正努力为“第二故乡”曲靖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叫马式银,乐清大荆人,在云南省曲靖市经商。2005年,他自掏腰包,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马帮贡茶万里行”活动,历时8个多月,行遍大半个中国。之后,他将活动中所赚来的钱,悉数捐赠给中国健康扶贫工程,分文未取。

在泡上一杯2005年的普洱后,马式银徐徐打开话匣,为记者讲述了一段有爱的普洱茶故事。

“遇上”普洱茶,其实挺意外记者:当初 ,你怎么会想到做“马帮贡茶万里行”活动?

马式银:实际上,在做这个活动之前,我本人一直都不太喝茶,可以说,对茶完全不懂。之所以会做这个活动,我觉得挺偶然的。

2004年,在朋友的引荐下,我到西双版纳看普洱茶。那时候,我连什么叫普洱都不知道,只是听朋友说,这茶很好。

当时,西双版纳州政府想推广普洱茶,提振当地经济,但却一直苦于没有人力、物力。他们一直在寻觅合适的人去做这个推广,正巧通过朋友找到了我。

历时8个月,走遍大半个中国记者:能跟我们说说“马帮贡茶万里行”的活动吗 ?

马式银:这个活动的策划,其实在2004年下半年就开始了。“马帮贡茶万里行”从西双版纳易武古镇出发,99匹骡马组成一个大马帮,驮上优质的普洱茶,沿着云南茶马古道走完全程,再从云南经过广西、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安徽、江苏、山东、天津、河北,到达终点北京,历时8个多月。

当年,西双版纳州50多家茶厂都参与了我们的活动,几乎是西双版纳所有的茶厂,运出去几吨普洱茶叶。最多的一家,包下了8匹马,运出去几百斤茶叶。

重走活动,也是一次慈善行动记者:当时,你们是边走边卖茶叶,赚了不少吧?

马式银:我们把马帮贡茶万里行定义为公益之旅。

马帮的茶叶在经过广西时很受当地人欢迎。一路上,我们拍卖普洱茶,所得义款悉数捐赠给国家六部委支持举办的中国健康扶贫工程,为需要帮助的人们送去关爱和健康。同时,我们通过沿路宣传茶马古道和普洱茶,使普洱茶在国内外市场获得更好的发展。

其实,在活动之初,我自己先投入了100多万元,算是启动经费。整个活动做完,我的这笔投入几乎没收回一分钱。

但你现在问我值不值得,我还是觉得值得,因为云南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的一切都是离不开云南人民的支持,我只是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云南茶产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最开心的是,茶农收入提高记者:当时,普洱茶的知名度怎样?

马式银:2004年的时候,普洱茶在云南知道的人也不多。举个例子,2004年的时候,普通普洱茶卖120元一公斤,最贵的也不过160元一公斤;如今,最贵的普洱茶,在云南都喊到2000多元一公斤。从价格可以看出,当时普洱茶相当廉价,它的价值也没人去挖掘,简单来说,这茶叶没名气。

记者:马帮行动之后,普洱茶的名气打响了,对当地茶农的生活影响大吗?

马式银:可以说非常大。2004年,我去易武镇考察普洱,当地茶农栽种普洱非常辛苦,上好茶叶也只能卖个很便宜的价钱,一个月最多也就千把块钱。茶叶价格上来之后,我做过调查,茶农的收入起码翻了两三番,不少茶农参与了普洱茶整个产业链中,收入就更多。我觉得,这也是我做这个活动,最开心的地方,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一些事情。

袁公逸风

? ? ? ? 恒于勤苦见从容,坐拥书城兴未慵。烟篆纱窗香辟蠹,风穿纸帐剑吟龙。

? ? ? ? 不除绿草思惇实,独赏焦桐有蔡邕。夜半高楼谁是友,诸天寺里一声钟。

? ? ? ? ? ? ? ? ? ? ? ? ? ? ? ——袁嘉谷《读书乐》

? (袁嘉谷,字树五,1872-1937)

? ? ? ?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五月二十七日,北京紫禁城保和殿内,正紧张进行经济特科考试。

? ? ? ? 被云南举荐参加经济特科考试的石屏人士袁嘉谷,正研墨挥毫,他文思泉涌,思路清晰,旁征博引,洋洋洒洒地成就了他那著名的一考策论—— 《周礼农工商诸政各有专官论》;二考策论——《恒宽言: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则国用饶,民用给;今欲异物内流而利不外泄,其道何由策》。

? ? ? ? 这是清庭举行的最高级别的考试,也是中国科举的最后一次考试。

? ? ? ? 这场考试与以往的传统科举不同。清政府面对八国联军的侵凌,顿感国力的孱弱,人才的稀缺,终于下定决心,以“经世致用”为要义,专门进行经济特科的考试。

? ? ? ? 袁嘉谷以《国语·周语上》的著述为论点:“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他以严谨的分析,严密的逻辑,文辞清扬,阐述国事 ,全面论述了农、工、商在国际民生中的地位。其文在数百名科考的人士中,如一股清泉,脱颖而出,加之文采过人,书法清雅,引得阅卷大臣们的一致好评,遂定为第一等第一名。

? ? ? ? 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对夺魁者再一次钦定,赞袁嘉谷为“无双的国士”,他们对阅卷大臣的眼光表示赞赏:袁嘉谷夺得第一等第一名是没问题的。

? ? ? ? 袁嘉谷对自己的考试成绩成竹在胸,却恐怕没有想到自己能获此殊荣。

? ? ? ? 他的人生将翻开新的篇章。

? ? ? ? 在中国的这一场科举考试末班车中,袁嘉谷结束了云南不点状元的尴尬历史,引为云南人的骄傲。云贵总督魏光亮为了表彰他并勉励云南学子以他为榜样,亲笔题写了一块"大魁天下"的金匾,悬挂在昆明城南的聚奎楼上。后来,"状元楼"作为一个地名流传下来,提起它,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袁嘉谷。

? ? ? ? 袁嘉谷的家乡石屏,也紫气霞蔚,文风浓烈,袁嘉谷结结实实地为文献名邦添了至为厚重的一笔。

? ? ? ? 随后,袁嘉谷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浙江提学使兼布政使,云南盐运使,东陆大学、云南大学教授。

? ? ? ? 但袁嘉谷的志趣不在为官,他将自己主要精力用于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之上,编写了许多学术著作,史学、文学、书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他投身教育事业为云南培养了不少有用之材,创作了大量诗歌,成为云南地方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之星。? ?

? ? ? ? 袁嘉谷为我国大、中、小学校编译出版了大量新式的教材与参考书。这些教材兼收并蓄,不仅充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又兼收外国教材的众家之长,因而受到全国各地广大学生的欢迎,袁嘉谷在全国统编教材中功不可没。? ? ?

? ? ? ? 袁嘉谷一生著作颇丰,著有四百余卷经学、史学书籍,诗八百余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精神文化遗产。

? ? ? ? 袁嘉谷平素乐善好施,1911年,浙江发生水灾,他私人捐出800两白银赈灾,并在杭州创建了孤儿院。

? ? ? ? 袁嘉谷一生清廉,素有"清廉之士"的美誉。

? ? ? ? 他心怀对于桑梓的一片热爱,博览经史子集群书,著成《滇绎》一书,这是成为袁嘉谷谷一生的重要著作之一。? ? ? ?

? ? ? ? 20世纪30年代初,袁嘉谷写成《云南大事记》一书,全书共记述云南4200余年史事。对云南历史以来的政治得失、建置沿革、风俗变迁等等,考证极为详细。

? ? ? ? 袁嘉谷晚年还编成了倾注一腔热血的《石屏县志》。这部县志被誉为"滇省各县志之冠",成为云南各县县志的一个范本,是他留给故乡的一份珍贵的礼物。

? ? ? 1937年,袁嘉谷在日寇的铁蹄踏进中华大地之时,心忧如焚,加之常年的呕心治学,一病不起,他“尚思为国戎轮台”,《责倭寇》一文还未完成,阖然辞世。

? ? ? ? 袁公已逝,逸风犹存。

? ? ? ? 石屏县城异龙镇南正街二十二号,即为袁嘉谷故居。故居为清代木结构楼房建筑,坐西朝东。由故居大门进去是一条通道,中间是天井,左右有耳房。由西南的通道进去有一楼房,为袁嘉谷少年时代的书屋。

? ? ? ? 故居于1993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 ? ? ? 整栋房屋经过石屏政府的维修装饰,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格,于2018年底正式为游客开放。

? ? ? ? 这是一个清幽之地,这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天井里的那棵老柚仍然充满无限生机,又胖又圆的金黄柚子挂在枝头,为游客们闪着神采;桂花隐隐散着怡人的香味,萦回在井沿,舒展着翠叶;堂屋两端摆放着年份久远的官帽椅,令人肃然起敬;房檐上方鸽子正“嘤嘤”飞过,显出温存;地上的方砖依然清隽,早留下历史的烙印……

? ? ? ? 游客们伫立在堂屋上,虔诚地瞻望袁公的巨幅照,崇敬之心在一片悠然的向往中回到历史中。

? ? ? ? 石屏素有“文献名邦”的称谓不假,那有什么原因形成了这个称谓?袁嘉谷自幼生长于远离京城的石屏,却高中了状元,按常理说,这个巨儒遍布的中原,才是状元的原生地,僻隅石屏是不会出现的。? ?

? ? ? ? 但石屏偏偏出了云南唯一的状元,这似乎太耐人寻味。

? ? ? ? 袁嘉谷故居的青砖碧瓦,楼阁漆木,其实一直在阐释着这个游客们心中的谜团。

? ? ? ? 石屏的文风蔚然早在明朝时期就定好了基调。自洪武皇帝遣兵云南,军屯、民屯这一伟大创举,就衍说着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故事。

? ? ? ? 地理环境和气候俱佳的石屏,迎纳了中原的农耕技术。水车、犁铧出现在田间地头,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农业收成,百姓的温饱问题在晶莹剔透的米粒中得以解决。

? ? ? ? 那些屯田的先驱者已经成了后来石屏人的先祖,他们落地生根,与当地人繁衍生息。

? ? ?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石屏人在数百年前就有了良好的基因,加上中原的优秀文化,石屏人不优质都不行。所以“举人满街走,秀才多如狗”的说法虽然粗鄙,但绝非空穴来风。

? ? ? ? 然则随着人口的增加,石屏由原来所谓的地广人稀,逐渐变成不堪负重的局面。嘴巴多了,原本丰裕的粮食不够了,有人就是财富的理念逐渐被现实击破,人们必须面对这个窘境。

? ? ? ? 怎么办?

? ? ? ? 人心思变,走个旧、老厂是个好办法,那片山头蕴含丰富的矿产资源,挖锡矿是最好的致富营生。

? ? ? ? 那充满诱惑力的地方在招引!为了生计,石屏人开始出动,有的家族甚至人去楼空,形成庞大的淘金队伍。于是在个旧老厂的每个山头,沟壑箐道,都遍布了石屏人的足迹,每个矿洞都浸满汗水,一把矿锹,一个背篓,就是他们的挣钱工具。

? ? 《石屏县志》上说,在清朝、民国时期,石屏的人口数量一直在递减,递减的人口多为青壮年。

? ? ? ? 石屏人还不满足于此,在思茅景洪一带也都有着石屏人的脚印,时称“走西头”。这走西头的历史甚至比走个旧老厂还长。石屏人推骡赶马,进行商品交易,带去西头一线的是瓷器布匹,带回石屏的是茶叶盐巴。

? ? ? ? 这些商品的交易,都让石屏人饱尝甜头。东走厂,衍西头,石屏人硬是用马帮驮来了一座城。

? ? ? ? 汗水的付出终有回报,而且这个回报非常丰厚。石屏人的期待终于有了满意的结果。

? ? ? ? 袁嘉谷的祖辈父辈就是走西头成功的例子,他们创立的“乾利贞”茶行,以重质守信为宗旨,在昔日的西头一线和石屏城里有口皆碑。

? ? ? ? 众人皆知,蜚声世界的普洱茶,就是他们用心操持运作的结果,这一点,后人都不敢妄言。

? ? ? ? 茶文化,不仅是历史的,也是人文的,袁嘉谷的祖辈父辈是有功劳的。

? ? ? ? 一个文化精神的形成,必由物质先做铺垫。

? ? ? ? 袁嘉谷的上辈人已经赚取到丰盈的财产,取名于《周易》的“乾利贞”茶号,也必然有进一步的发展需求,那就是文化教育。

? ? ? ? 袁嘉谷的父亲袁德洋一直恪守祖训:耕读传家,有钱富不过三代,唯有文化才能代代相承,所以一直对袁公督促甚严。

? ? ? 袁嘉谷的母亲徐太夫人,自幼饱读诗书,《中庸》、《大学》早领悟于心,先天对儿子的教育得天独厚,加上袁嘉谷自幼聪颖,五岁能背《三字经》、《诗经》、《大学》等,而且已经“悉解字义”。

? ? ? ? 有了丰裕的家底做袁嘉谷的求学支撑,他在少年时代就赴昆明,师从名人教授,终得以质的飞跃。

? ? ? ? 这些良好的土壤和先天的资质,袁嘉谷本人又读书如渴,三十一岁就高中状元,就在情理之中了。

? ? ? ? 历史荫荫,水河澹澹,袁公故宅,寂然无声,它吸引着一双双解读历史的眼眸。袁嘉谷融汇了王羲之,褚遂良,颜真卿等书法名宿的字体,创立的“袁书体”,呈现在敬意满溢的目视里。

? ? ? ? 袁公的《卧雪堂诗集》、《石屏县志》、论文集……,静静地躺在书架上。

? ? ? ? 袁公就是一个谜,他的逸风一直就在堂前屋后,他的书卷气依然没有散去,依然道说着那份留下深深文化印记的石屏传奇。

? ? ? ? 袁公故宅也直仿一张印着字谜的名片,要看懂这张名片,得好好了解石屏历史和石屏人文,这是揭示谜底的钥匙。

? ? ? ? 袁公逸风一直就在堂前屋后,没有散去,如一阙耐读的诗词,透过炊烟夕阳,曲径通幽,娓娓迎回。

? ? ? ? 正是:

? ? ? ? 一案书桌吟诗篇,墨染挥洒古今连;

? ? ? ? 悦赏春秋风云路,迁客骚人未黄昏。

? ? ? ? 2019.1.29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24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