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体验闽南茶文化

茶百科 2023-11-17 13:42:50

体验闽南茶文化

福建人爱喝,特别是爱喝乌龙茶。厦门人喜欢喝乌龙茶.在厦门最负盛名的是安溪茶,安溪茶中以铁观音为上品,铁观音如青橄榄,除入口略有苦涩,入喉后渐渐回甘,韵味无穷.厦门人把饮茶叫作泡茶.

泡茶的程序非常讲究,所费的时间功夫多于喝茶.首先是茶具,一般用红色的宜兴陶壶,只有掌心大小,叫小掌,配套的茶杯然更小了.用这样的茶具泡出的茶叫小掌茶.除了茶壶,茶杯,还有搁茶杯的茶盘和一个碗状的放置茶壶的茶洗.每一次喝完茶和泡茶之前,都要将茶杯置茶洗中,用煮沸的开水冲烫.此即茶洗的功能之一.

第一道程序就是烫壶,烫杯.随后,倒掉茶洗中的水,将茶壶置茶洗中,放上茶叶.茶叶往往要放满壶,冲出来才够味.水一开,立刻就冲入茶壶中.这时会浮起一些泡沫,用壶盖轻轻拨动,把泡沫拨出.盖上壶盖后,再从壶盖上淋下开水,把壶外的泡沫冲走,同时使茶壶内外温度差不致太大.把茶壶提起,将这第一遍茶全部倒入茶洗中。

第二道水立刻冲进去,要冲到壶盖盖下去后水有少许溢出,盖上盖子,再淋一些水.然后马上斟茶,不能延后,最忌浸茶,一浸就出茶碱,茶就苦了.斟茶是很讲究功夫的,必须用一个手指按住茶壶盖,将壶翻转九十度,壶嘴直冲下,迅速绕着已经排成一圈的茶杯斟下去.开始叫关公巡城,每一个杯子都要巡到。

最后叫韩信点兵,那后边的几滴最是甘美,也是每一个杯子都必须点到.这样斟出的茶,每一杯色泽浓淡均匀,味道不相上下.一泡茶,一般冲五六次.讲究一点的,冲泡三四次,要将茶叶渣倒出,重新烫壶,烫杯。

浅述关于漳州茶文化

做为一名地道的闽南人,在空闲时刻,在休息时候,最惬意的事,莫过于邀上三五个好友到自己家中泡茶聊天。一坐就是半天甚至更久。然后各自地区有各自的茶文化,本期我带你到漳州文化中的茶文化看看。

漳州产茶历史悠久,是福建省的重要产茶区之一,早在唐宋漳州就有种茶、饮茶的记载,在漳浦县盘陀领遗留三株宋时的古茶树,当地群众称为“宋茶”;长泰县天竺岩建于唐高宗间,所产“天竺茶”至明,清仍盛名不衰;明代正德、嘉兴年间,漳州生产的“漳芽”、“漳片”被列为贡品,每年均须进苒数百斤;明末清初,龙溪县龙山、平和县大峰山、南靖县雅山、长泰县天柱山等地所产茶叶品质尤佳。明代漳州已有比较高的茶叶制作技术,华安县湖林乡大坪村还保存着百年前可容纳千多名制茶工的初制厂遗址。光绪年间漳州茶市活跃,当时市区有号称“百年老铺”的奇范、瑞范以及源美、荣胜、祫美等40多家茶行、茶庄。明清两代,漳州茶叶贸易日渐兴隆,明中叶《海澄县志》已有茶叶从海澄月港出口的记载,贸易居全省之冠,茶叶出口年销售近百吨。

民国时期,平和、诏安、长泰、华安等县已有成片茶园,至1949年,全市已种植茶叶6775亩,年总产茶叶上百吨;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除开发新品种铁观音、梅占、黄旦、毛蟹、本山、水仙、奇兰等,还从安溪、广东等地陆续引进良种,诏安、平和县茶叶科技人员历经十几载成功选育“诏安八仙茶”、“平和白芽奇兰”两个优良乌龙茶新品种。目前全市茶叶已种植15万亩,年产量逾1.6万吨。

改革开放以后,海峡两岸加强农业合作,漳州先后从台湾引进茶叶良咱、栽培技术、先进设备、制茶工艺、漳州茶农来仅继承传统的手工揉绞、看天采摘、看茶制茶的工艺,而且开发了空调制茶、冰霜制茶、电脑温控等制作新技术,使茶叶品质不仅保持传统乌龙茶的风格和韵味,而且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天福茶庄落户漳浦县盘陀镇以后,起到了龙头带头作用,大大推进了漳州茶产叶的发展。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23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