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喝过侗家的油茶吗?倘若你有机会到侗家山寨,热情、好客的侗家人,就会给你捧出一碗热呼呼的、香喷喷的油茶。
侗家的油茶是用糯米、茶油、茶叶、食盐作原料,经过精心制作而成的。它具有香、酥、甜等特点,能提神醒脑,帮助消化,是侗族人民喜爱的食品。其制作方法是先将糯米蒸熟、凉干、搓散,放进滚开的油锅(茶油、菜油均可)里作酥,然后舀放到土罐里装起来。吃时,还要做好油茶汤,即把油煎开,放进一把茶叶,再加一定数量的冷水,便成油茶汤,就成了侗家的油茶。
油茶的吃法,一般分为两种:平时早餐和响午吃的油茶,比较简单,盛上大半碗冷饭,放一把糯米花,泡上滚烫的油茶汤,全家大小围桌而吃;比较讲究的吃法是先将糯米用碓舂烂,过筛,加上稻草灰拌水做成汤圆,再放进油茶汤了煮熟,舀到碗里吃,谓之“粑粑油茶”,多在民族节日,或有远方来客时,才做来吃。
侗家人爱吃油茶由来久,成了他们的传统习惯。有的地区,侗家人一日两餐油茶,天天不断。
山区人民是好客的。客来了,首先递给小茶罐,再从竹篓里抓来茶叶,当茶罐烤烫,将茶放入,慢慢地边抖边炒,再把预先烧开的水倒入罐里,“滋”的一声,一股芳香的茶香味扑鼻而来……山区人民生活中离不开茶。一次,我在观风海一个铁工房里,遇见几个老铁匠,他们将茶叶嚼碎了吞下肚去。怪了,茶是喝的,怎能“吃”了?老铁匠向我解释:要是不“吃”茶,大便就硬结,象羊屎疙瘩那样,要用手指一点一点的抠,才痾得出来。我原不信这样的怪事,后来问了许多老茶客,也就慢慢的同意了他们的说法。我孩子的外公,已经七十高龄了,还在给生产队放牲口。他说:“只要每天喝三开酽茶,精神就来了,赶牲口有劲了,咋样大的坡坎也不怕了;不喝它,就头闷腰酸,连眼也睁不开--莫说放牲口,就是走路也是偏偏倒倒的!”为此,每逢去看望老人,我只要带上三两斤茶,就会被视为珍品。
侗家所采的茶,有栽培的家茶,也有坡上自生的野茶,品种繁多。如粗茶、细茶、大叶红果茶、节骨茶、刺茶、苦茶、甜茶、八担紫叶茶等等。
采摘来的茶叶,先用滚水略烫一下,使其柔软,然后把它塞入蒸糯米饮用的木甑内,用手压紧,约一寸厚时就隔着一层丝瓜布,再继续塞入。茶叶经过蒸煮,自然粘合。取出晒干或晾干,象盘子一样的茶饼,就成了侗家常年储备的“煮油茶”佐料了。
煮油茶是由家中主妇操作。四角火灶上,架着一口铁锅,待锅里的茶叶滚熟,将晒干的糯米饭粒(有的地方叫阴米)放入锅内,立即膨胀如金珠。米花炸好,又炸黄豆或花生,然后往锅内放入一把籼米,炸焦时,从茶饼上撕下茶叶一起炒拌;片刻,闻到香味,立即冲入冷水。等锅中水滚开一阵,再用竹篾漏勺过滤,味浓的油茶即成。
煨罐茶的方式比较讲究而独特,煨茶的器皿是当地生产的土陶罐。煨茶时,先将罐斟满清水,然后把茶罐靠近燃着的柴火边,待清水煮沸后,将茶叶放入煨罐内至重新开沸即可,等到茶叶沉底之后倒入盅中享用。煨罐煨的茶,色泽深黄,可口清香,回味甘甜。喝下之后不仅使人清除疲劳振奋精神,心情舒畅,而且还能治病。如果你患伤风感冒,可把小块生姜去皮洗净压碎放在罐内与茶叶一起煨,睡觉之前喝一杯,第二天就会有好转。这个方法早已成为土家族治疗伤风感冒的特效良药,当地人就把这种茶叫做“姜茶”。如在刚从罐内倒出的热茶中掺入两小匙蜂蜜,还能润肺止咳,对上了年纪的老人尤为见效。长期以来,煨罐茶成了土家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产必需品。
黔西南擂茶面:晴隆、普安一带在元宵、端午、七月半,家家户户均不可少,以晴隆碧痕区和普安地瓜区、青山区山寨最盛。先将糯米粉作成丸子,然后将茶叶、阴包谷(包谷煮熟后阴干),苏子或黄豆擂成粉末,用水稠成糊状,放入沸水中煮羹,根据各自的嗜好,另加食糖,或油盐,再放入糯米丸子,煮熟后一并食用。
威宁“罐罐茶”遐迩闻名,威宁“炉山香炉茶”可以与全国名茶媲美。
用威宁特制的一种沙罐,置炉山茶于其中,炒茶(待有微烟),盛水熬之,即成“罐罐茶”。威宁人几乎每家均有此罐,有的甚至有几只哩。客人到了山区农家,一罐一把茶,请君自行方便。威宁人喜欢吃牛羊肉,那油腻之物进了肚,不喝几杯酽茶怎么行呢?
这是谁想出这除去油腻的办法呢?传说,清雍正年间,回族武将哈元生带领回兵由陕西、甘肃经四川进入威宁。回族同胞的主菜是牛羊肉,食后甚觉口干舌燥。哈元生的府邸把熬茶作为一项大事来抓,几经品尝,传之至今。
威宁原不产茶,追溯到明代初,是威宁驿道的开筑,奢香夫人把中原茶种传来。据《水西文史》载,奢香子阿溪陇弟《太学归》:“草海名洋坡星走,湄山香茶载月”,这“湄山”要不指威宁,就指湄潭。不管怎样,茶叶的种植已经从中原传入。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其饮茶习俗千姿百态,各呈风采。就武夷山饮茶习俗而言,自古以来就有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等形式。由古代沿袭下来的饮茶习俗至今在有的农村或茶艺馆还依然可见。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在武夷山的农村较为普遍的茶俗便是“客来敬茶”,“ 一杯香茗暂留客”,表达了武夷山人对客人的问候和敬意。客来敬茶,以茶会友体现武夷山人重情好客的美德和传统礼节。
宋代以来,武夷山民间流传着“客至莫嫌茶当酒”的风俗,大抵客至,寒暄问候,邀请入座,主人的家属,立即洗涤壶盏,升火烹茶 ,冲沏茶水,敬上一杯香茶。
主人讲究“端、斟、请”;客人则留意“接、饮、端”的举动,主人以左手托杯底,右拇指、食指和中指扶 住杯身,躬着茶,微笑地说:“请用茶”。
饮茶人宜双手接杯,道声谢谢,端杯细啜,赞主人茶叶佳、好,一道茶后,寒暄叙话,主人复斟茶,饮毕不能将余泽倾倒,主人要待客人午后方可清理、洗涤茶具 。 武夷山有的村流行着一种“喝擂茶”的习俗。擂茶是农家招待客人必备的饮料,其原料一般只用茶叶、大米、桔皮摆制。
讲究的还放入适量的中药菌陈、甘草、川芎、肉桂等。喝起来特别香甜 ,是一种可口的饮料,特别是在炎夏,具有清凉解暑的功效。在喝擂茶的同时,还备有佐茶的食品,如花生、瓜子、炒黄豆、爆米花、笋 干、南瓜干、感菜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敬茶时擂茶碗内溢出的阵阵酥香、甘香、茶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实在令人心驰神往,是待客的佳品。 “祝福茶”在客人即告辞时,送上一杯桂花金桔茶,并送上祝福的吉言。
新娘茶俗
女婿茶姑娘若未出阁,来串门的小伙子就会特别多。因此,姑娘家要备好茶,待有客人来时招待来客中的“未来女婿”。
亲家母茶女儿出嫁后的第三天,父母亲都要去看望女儿,这就是所谓的“望朝”。望朝时,身为父母亲要随身携带一些茶、烘青豆、橙子皮伴野芝麻等等东西,这种茶称为“亲家母茶”。
新娘子茶望朝之后,婆婆要到新娘子的娘家去请亲家的亲朋好友和长辈们到新娘子家来喝茶,娘家人这就是去喝“新娘子茶”了。
请新娘子茶姑娘出嫁后,家里的亲朋好友和要好的邻里,一般都要请新娘子去自家喝茶。如果是远亲,可以在过年正月的时候,邀请新娘子,也可以新娘子回娘家做头趟客时补请。
三碗茶按照中国传统习俗,春节期间,难免亲朋好友要互相拜访,有客到来时,通常女主人须先给客人端上一碗“甜茶”,并送上祝福语,如:吃了这碗甜茶,年年生活甜如蜜之类的。然后乘上一碗烘青豆加胡萝卜丝的咸茶,再后泡上一碗细嫩的香绿茶,配上一些小茶点。
打茶会村里一些年轻的嫂嫂、年长的婆婆每年在本地村坊里,相互请喝茶3--5次。当地人称“打茶会”。一般,事先都会约好到哪家喝茶。主人在约好的那天下午,就劈好柴,洗净茶碗和专煮茶水的茶罐,在家等候着邻里姐妹们的到来。客人一来到,主人就拿出她们珍藏在家中用石灰缸、甏、罐装的细嫩芽茶,撮上一撮放在茶碗里,并加入各色佐料,再冲入沸水,双手一碗碗地端到客人面前。花花绿绿的茶汤,边品茶边拉家常。她们之中,有的拖儿带女,有手拉孙儿孙女的,有边做针线活边品茶的,淡笑风生,热闹非凡,很有意思。
据说在淀山湖中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山,景色迷人,在山中住着一位叫做阿蒲的人。她在山上种了非常多茶树,成片成片的,非常的漂亮。阿蒲是一位心地善良的老婆婆,到了春天采茶的时候,她用心采茶。
然后,就会带上新采的茶叶到村里走一走。只要路过一个地方,看到穷苦的乡亲,她就会顺手送一些茶叶给他们。每年都这样做,到了冬天阿蒲就回到山上跟她的茶叶一起过冬。
就是因为阿蒲这种非常善良的举动,使得她所在的那个地方茶叶盛行,老百姓也都开始有了喝茶解渴的习惯。后来不知道过了多少年,淀山湖不知去向,当时的村庄也不见了,村里的人也都不知道去了哪里,一切就像是都消失不见了一样。
但是唯一给大家留下的就是喝茶的习俗,牢牢地扎根在大家的心目当中,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善良的好婆婆,就把这个茶以婆婆的名字来命名叫做“阿蒲茶”。后来人们又觉得这样直呼其名似乎有些不太礼貌,所以就把名字改成了“阿婆茶”。
这这样“阿婆茶”就被大家这样叫开了,也一直一直的流传下来。这个名字其实就是对老婆婆致以最深厚的敬意,感谢她给大家带来了喝茶的习惯。
现在在周庄依然流传着喝“阿婆茶”的习俗,因为七大姑八大姨各种中年妇女聚在一起聊天就是叽叽喳喳的,然后做一些手工活,拉拉家常,渴了就喝口茶。所以时间久了之后,“阿婆茶”成为了周庄的一个特色标签。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22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日本茶道饮泡正山小种的礼仪
下一篇: 云南省迤西回族同胞茶俗